菊花
菊 花 --------------------------------------------------------------------------------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 folium Ramat. 的头状花序。味甘、苦,性凉。入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主治: 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内服:煎汤,5~15g;泡茶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菊花含挥发油、黄酮甙、菊甙(Chrysanthemin)、水苏碱(Stachydrine)、腺嘌呤(Adenine)、胆碱(Choline)、刺槐素 (Acacetin)、维生素B1及维生素A样物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挥发油中含龙脑(Borneol)、醋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菊油环酮 (Chrysanthenone)、樟脑(Camphor)等。此外,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Aminozide)。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菊花煎剂及多种提取物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能明显增加离体兔心或在位犬心的冠脉流量,对缺血心电图有所改善,而对 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心肌耗氧量的影响较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松弛冠脉平滑肌所致。但是不同的提取物各具特点,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缓慢而持久, 冠脉流量增加显著;氯仿提取物作用最弱;剩余的水溶液则作用迅速而短暂,并使正常搏动的离体兔心停搏,使室颤离体兔心室颤消除而恢复正常搏动。 给小鼠腹腔注射菊花浸膏,可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菊花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可提高其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菊甙尚有降压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菊花水浸剂或煎剂(1:1~1: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 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霍乱弧菌以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高浓度在体内有抗病毒(PR8)及抗钩端螺旋体的作 用。小鼠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新鲜全草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杆菌作用甚弱,对肺炎双球菌无效。杭 菊全草的水提取物则无抗菌作用。 3. 解热作用 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其作用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有关。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血压病 a. 菊花、银花各24~30g(以头晕为主者加桑叶12g,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高者加山楂12~24g)。混匀,为1日量,分4次用沸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 饮,不可煎熬。观察高血压病46例,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血压降至正常者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症状亦有明显好 转。〔新医药学杂志 1972;(2):32〕 b. 菊花40g,白术、牡蛎、防风、党参各10g,细辛、矾石、干姜、川芎、桂枝、茯苓各3g,桔梗 8g,黄芩5g。加水800ml,煎取500ml,分2次服,每 日1剂,7天为1疗程。治疗中停用一切降压西药。治疗53例,显效14例,其中Ⅰ期10例,Ⅱ期 3例,Ⅲ期1例;好转32例,其中Ⅰ期20例,Ⅱ期5例,Ⅲ期7 例;无效7例,其中Ⅱ期2例,Ⅲ期5例。〔广西中医药 1990;13(4):9〕 2. 治疗眩晕 菊花、乌梅、山楂各1.5g,白糖50g,水煎服(将白糖放入煎好的药液中服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50例,痊愈45例,无效5例,总 有效率为90%。〔四川中医 1991;9(3):35〕 3. 治疗三叉神经痛 菊花、丹参各18g,白芍 12g,柴胡、甘草各5g,川芎20g,白芷10g,荜拨 15g,细辛、全蝎、僵蚕各6g(后两味药均研末分3 次 冲)。水煎服。随证加减。治疗146例,治愈94 例,好转45例,无效7例。〔山西中医 1991;7(6):18〕 4. 治疗神经官能症 菊花1000g,川芎400g,丹皮、白芷各200g。当枕头睡眠时枕用。每装药1次可连续使用半年。共治疗36例,症状明显好转者 28 例,减轻者6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0;(1):15〕 5.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白菊花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煎半小时,待沉淀除去沉渣后,混合2次药液再浓缩。每日内服2次,每次 25ml 。 每天服用量相当于生药30~50g,2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冠心病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3.3%,改善36.7%,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心 电图总有效率为45.9%,其中显效18.8%,好转27.1%。2/3的病人于20天内心绞痛缓解或消失。对胸闷、气急、头晕、头痛、四肢等症状有明显效果,30例合 并高血压的患者,19例血压下降。〔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2010〕 6. 治疗慢性结直肠炎 白菊花30g,儿茶6g,苦参、石榴皮、椿根皮、生山楂各15g,水煎150ml 灌肠。治疗32例,用药1个疗程后,13例直肠炎痊愈, 19例结肠炎痊愈11例,显效5例,无效3例。〔中国肛肠病杂志 1991;11(1):32〕 方剂选用: 1. 治疗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 录》菊花散) 2. 治疗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3. 治疗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 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菊睛丸) 4. 治疗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份。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5. 治疗疔疮: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6. 治疗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配伍效用: 菊花配伍川芎 菊花甘苦性凉,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川芎辛温,入肝经血分,祛风活血止痛之效著。二者伍用,可两清气分、血分之热,共奏 清热祛风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上攻之头晕目眩、发热、口干以及肝阳上亢之偏正头痛等症。 菊花配伍羚羊角、钩藤 菊花清肝平肝;羚羊角凉肝息风,清热解痉;钩藤平肝息风止痉。三者合用,共奏清热平肝、潜阳息风之功,治疗肝阳上亢及 肝经热盛、肝风内动之症。 【注意事项】 宜忌:“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本草汇言》) 毒副作用:菊花全草挥发油给小鼠腹腔注射的急性半数致死量为1.347 5±0.131 1g/kg;家兔一次肌肉注射4.8mg,不引起局部病变,对体温也无影 响。亚急性毒性试验,小鼠每日腹腔注射全草挥发油0.4mg,连续10天,血常规、肝功能均无异常。 临床应用本品,除个别人有轻度上腹痛及腹泻外,一般无其他反应。但有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报告。 【医家论药】 “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 其旨深微。”(《本草纲目》) “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之药中可相需而用也。”(《本草便 读》) “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 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本草正义》)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面风火之疾,尤宜焉。”(《本草经百种录》) “甘菊,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本草求真》) “甘菊,补阴气之要药也。主明目聪耳,除胸中烦热,又治头眩头痛。此数症者,皆由水不足,而风火上盛,得补阴之剂,则水盛而火自息矣。抑且肾 窍通耳目,肾气胜则窍通精明,清气升则头目爽快,此烦热除而眩痛止也。又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煎汤。利一身气血。 逐四肢游风。然春夏取叶,夏季取枝,秋取花,冬取根,四时频服,大有奇功。”(《药鉴》) “菊花,甘苦微寒,补益金水,善制风木,去胸中之热,祛头目之风,白术、枸杞、地骨皮、桑白皮为使。”(《本草害利》) 附注: 1.菊花有黄、白二种,二者虽功效相仿,但各有偏重: 白菊花,因其味偏甘,亦称甘菊花,简称甘菊。产于安徽亳县者,称亳菊花,品质最佳;产于安徽滁县者称滁菊花,产量较大,品质也佳;产于浙江杭 州者,称杭白菊花,或称杭甘菊。此三类均被视为白菊花中之佳品。此外,因产地而命名者尚有,产于河南怀庆者称怀菊,产于河北者称祁菊,产于四川者 称川菊,产于安徽徽州者称徽菊(亦称贡菊),产于山东者称济菊等。历代医家认为,白菊花除具有疏风清热之功效外,且有较强的平肝明目之功。临床常 与枸杞子、地黄等药配伍,用于肝肾阴虚、目暗昏糊等证,方如杞菊地黄丸;又如《急救方》中用白菊花、蝉蜕等份为散,每用 6~9g,入蜜煎服,治疗病 后体虚生翳。 黄菊花,以产于浙江杭州一带者品质最佳。与白菊花相比,味偏苦,疏散风热、泻火解毒之力较强。《药品化义》指出:“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 散,主清肺火。”如常用于治疗风热犯肺、寒热咳嗽的桑菊饮,即以用黄菊花配方为妥。 2.历代本草有关“甘菊花”一名的论述不一,出入较大。有谓系指白菊和黄菊以别于味苦不堪食之苦薏;也有谓指体轻、性气平和、味甘之白菊花; 甚而有谓指野菊花者。目前临床用甘菊花一名时大多指白菊花。 3.炒菊花,系原药材清炒至微焦为度入药者。炒制后辛凉之性已缓,多用于平肝明目,即使脾胃虚弱之人,亦可选用。 4.菊花炭,系原药材清炒至焦褐色存性,喷洒清水放凉晒干入药者。菊花炒炭后擅入血分,常用于血虚风动、头眩耳鸣、目珠胀痛之证。 ⑤菊花根、菊花苗、菊花叶分别为植物菊的根、嫩茎及叶入药者,均有一定的疏风、清热、解毒之力,但不及菊花质佳而多功,故多用以捣烂外敷,治 疗疮疡疔毒。 附药 野菊花 野菊花(《本草正义》):为菊科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及北野菊C. boreale Mak. 或岩香菊 C. lavandulaefolium (Fisch.) Mak. 的头状花序。味苦、辛,性凉。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之功。与白菊花、黄菊花相比,其偏重于泻火解毒,常用于治疗痈肿疮毒,如疔、痈、 口疮、丹毒、湿疹、天疱疮等证。多与蒲公英、紫地丁、连翘、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亦可用于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内服:煎 汤,6~12g(鲜品 30~60g)。外用:捣敷,煎水漱口或淋洗。 野菊花中分得:胡萝卜甙(Daucosterol)、木犀草素(Luteolin)、洋芹素(Apiginin)、金合欢素(Acacetin)、豚草素(Cumanbrin A)、棕榈酸 (Palmitic acid)及野菊花醇(Chrysanthemol)。 临床证明,野菊花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药理研究证明,野菊花对不麻醉大鼠腹腔注射或口服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野菊花醇具有明显的抗炎 作用。野菊花(1:80)在体外能延缓孤儿病毒(ECHO11)感染后的细胞的病变。野菊花煎剂(1:320)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及痢疾杆菌有抑 制作用。野菊花水提醇浸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几种血小板聚集模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 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栓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率达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