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 ( 妇科 )

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
崩与漏虽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故概称崩漏。
西医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可分无排卵与有排卵
两型。其中无排卵功血,其临床表现与崩漏相同者,归本病论治。
诊断要点
1、崩漏的临床主证是阴道出血。其特点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
严重紊乱,以此为诊断依据。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
势急症重如山之崩,或淋漓累月如屋之漏;或崩中漏下交替,也可崩闭
交替,伴见经色、经质的异常。
2、妇科检查,排除因子宫肌瘤,妊娠期出血、产褥期出血以及炎
症所引起的如崩似漏的妇科血证。必要时借助B超或尿妊娠试验,以明
确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分析,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
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
4、可借助功血的诊断方法。如子宫内膜活体检查多数为增生过长,
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内分泌测定为无排卵改变等,可以更明确诊断为崩
漏。

辨证分析
崩漏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虚(肾虚、脾虚)热、瘀邪损伤冲任,不能
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妄行。由于崩漏失血耗气,病程日久,导致气
血、阴阳俱虚。又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血。故本病的发生常互为因
果,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虚实错杂。
崩漏的主证是出血,故辨证时当根据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参合
舌脉及证候,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
热证多而寒证少。然而,即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崩与漏亦
不相同,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此外崩漏患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亦是辨
证的重要参考。如青春期崩漏,多肾虚或血热;育龄期崩漏,多肝郁或
血热,更年期崩漏,则多肝肾亏损或脾气虚弱。生育期及更年期崩漏,
又多挟血瘀。
崩漏的治疗,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
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
一般多采用补气摄血或回阳救逆。也有滋阴固气止血法,常用独参汤、
参附汤或生脉散,以塞流止崩;严重者须输血急救。澄源,用于出血缓
减后,即正本清源,辩证论治,是治崩漏的重要阶段。复旧,用于止血
后调经治本,恢复月经周期,调经促排卵或善后调理。
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崩漏,治则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青春期
崩漏止血后调周期,重在治肾;生育期止血调周期、促排卵,重在治肝
肾;更年期止血善后,重在脾肾。对于更年期崩漏,尤须重视诊刮宫内
膜病理检查,排除宫内膜癌。
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 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
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
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
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菟丝子
20克,鹿胶、龟胶各15克(烊化),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
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
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崩漏》)
处方:菟丝子,山萸肉,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
角霜,何首乌,白芍,川续断。水煎服,每日1剂。
(2)固肾摄血汤(陈慧珍《广西中医药》1989.3)
处方: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2克,蒲黄炭、山萸肉各10克,菟丝
子20克,川续断、党参、北黄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
剂。
脾虚型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
可有血块。面色晄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
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固本止崩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35克,炒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熟地黄20克,炮姜10
克,当归12克,炙甘草9克,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何首乌20克,
桑寄生20克,川续断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固冲止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
党参、芥穗炭、当归、炒川续断各15克,升麻4克。水煎服。
(2)独参汤:红参10~15克,炖服,每日1次。
血热型
[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
质稠或夹小血块。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
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白芍20克,山药30克,川续断15克,黄
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地榆30克,
麦冬15克,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加属实热,可去川续断、熟地黄。
女贞子,加焦山栀15克、生藕节30克、贯众2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热
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适量配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
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
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血瘀型
[证见]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
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伴见下腹痛胀不适,
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乌贼骨
一芦茹丸(《黄帝内经》)加味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乌贼骨20克,茜草根15克,三七末
3克(冲服),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参30克,香
附子10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
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长期崩
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药
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三七末3~5克,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冲汤(张达旭《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蒲黄炭15克,川军炭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草根
10克,血余炭6克,每日1剂,水煎服。
若属寒凝血瘀者,去川军炭,加炮姜、艾炭、肉桂。若兼气滞者,
加白芍、橘核。若腹内有包块,或疼痛较剧者,可加三棱、莪术。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处。先针后灸,留针20
分钟。具有减少血流的作用。
(2)取神阙、隐白穴,艾灸20分钟,血量可减少。
(3)艾灸隐白、大敦(双侧)20分钟。
2、饮食疗法
(1)血热者:取鲜藕适量榨汁饮。
(2)肾虚者:猪腰2个,杜仲30克,核桃肉30克,同煮,饮汤吃肉。
3、预防调护
(1)对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有出血倾向的病者,应及早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为崩漏。
(2)崩漏患者,应节制房事。
(3)饮食清淡为宜,避食辛热助阳或过于寒凉之品。
(4)暴怒伤肝,,悲哀太过,五志过极化火,均足以导致崩漏,
故宜调和情志,乐观随和。
-------------------------------------------------------------------------------------------------------
闭经( 妇科)
疾病概述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非生理性停经达三
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少女初潮1~2年,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前,
均可有暂时性的停经,属生理现象。
西医把闭经分为原发性闭经及继发性闭经。原发性闭经中因先天生
殖器官发育异常或后天器质性损伤而无月经者,非药物治疗所能奏效,
不属本病讨论范围。
诊断要点
1、停经三个月以上,或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可作为本病的
诊断依据。
2、诊断时应排除生理性的停经,尤其是与早孕作鉴别。进行妇科
检查或辅以尿妊娠试验,便可明确诊断。
3、确诊闭经后,应详细了解病史,并作有关检查,尽量找出闭经
的原因及病位。由于各自的医疗设备条件不同,有些检查可能是无法做
到的。但除妇科检查外,还可先检查双乳头有无溢乳。如有自动溢乳或
挤压后溢乳,则可诊断为闭经一溢乳综合征,为辨证提供了可靠的临床
资料,并可简化检查手段。
辨证分析
闭经是月经病中最复杂的疑难病症。其病因病机可分虚实两端。虚
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冲任气血而致精血不足,血海
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常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而致邪气阻隔,脉道不
通,经血不得下行。
闭经辨证首分虚实。一般而论,原发性闭经,正常女子年逾十八尚
无月经初潮,或已有月经或生育或人流过多,出现月经后期、稀发、过
少,进而逐渐停闭不来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如以往月经正常而
突然停经者,常为实证闭经。
闭经的治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因肾阴是月经的主要化源,血是
用经的物质基础,故滋肾、益阴、养血乃调治闭经之要着。由于月经有
周期月节律,每月节律中又有肾阴阳、气血的消长规律,故现代对虚证
闭经的治疗有“中药周期疗法”或“三补一攻法”等。
实证闭经则泻而通之;至于虚实兼夹者,又需根据病情和月经期的
不同时间,灵活运用攻补兼施。此外,还有因他病而致经闭者,又当先
治他病,病愈则经可调矣。
肝肾不足型
[证见] 年逾18岁尚未初潮,可见发育不良,禀赋不足,体质虚
弱,或身材矮小,或检查为卵巢功能不全,子宫发育不良,甚或幼稚型
子宫,也可有染色体异常;继发闭经多因房劳多产,反复流产,损伤冲
伤气血,或久病伤肾、由月经后期、月经稀发、过少发为闭经。或年仅
“五七”之年,性欲淡漠,月经停闭,阴中干涩等早衰表现,伴见头晕
耳鸣,腰酸膝软,夜尿多;或五心烦热,交睫盗汗,身体羸瘦,眼眶黯,
面部黯斑,唇淡黯。舌淡红或红,苔少,脉细涩或细弦,尺脉弱。
[治法] 补肾养肝调经。
[方药]
1、主方:归肾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菟丝子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30
克,枸杞子15克,云苓20克,川杜仲15克,肉苁蓉15克,何首乌20克,
丹参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若兼见肾阳不足者,选加淫羊霍、破故纸、鹿角霜之类,以温肾壮
阳,阴阳双补。如属先天禀赋不足,子宫发育不良者,选加紫河车、川
续断、巴戟天、紫石英、茺蔚子,以补肾填精,充养奇经,升发于宫。
如属卵巢早衰,重在调整肾阴阳,可在归肾丸中加入淫羊霍、巴戟天、
仙茅、龟板、党参(或红参)之类,以恢复肾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轴的
平衡协调关系,促使月经复潮。
本证型常可用“中药周期疗法”或“三补一攻法”,以归肾丸为基
础方,在“经后期、经间经、经前经”随证加减,经前及经期用桃仁四
物汤加丹参、牛膝、益母草,以活血通经。
2、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如觉口干苦,可配六味地黄丸同
服。
气血虚弱型
[证见] 月经后期量少渐至经闭,或大病失血,继而闭经。面色
晄白无华,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神疲肢倦,或食欲不振。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荣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20克,北黄芪15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当归15克,
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远志6克,五味子9克,何首乌20克,鸡血藤30
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为产后大出血所致的血枯经闭,西医称之为席汉氏综合征。除闭
经外,还出现生殖器萎缩,毛发脱落,肌体消瘦或虚弱,面色苍黄,劳
力衰退或丧失等一派虚痨证。对此,治宜大补肾脾及气血,可用二仙温
补汤(罗元恺验方)。
处方:仙灵脾15克,仙茅12克,熟附子9克,炙甘草12克,党参30
克,熟地黄20克,当归30克,川芎12克。水煎服。并视病情,可同时炖
服吉林参6~10克,每日1次,连服1个月;既要注意增加营养,尤其是
肉类食品,又要防止食滞。
2、中成药
(1)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补血调经丸(片),每次1丸,每日3次;或每次3片,每日3
次。
3、单方验方:归芪调经汤(贺雅平《中医杂志》1984.12)
处方:当归30克,炙黄芪3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仙灵脾15克, 菟丝子30克。水煎后制成糖浆500毫升。每次服35毫升,每日2次;或水
煎服,每日1剂,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说明:上述两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虚证。因“经水出诸肾”,肾藏精,
精化血,血为月经的主要成分,血又能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
经之源,故在临证时滋肾补肾与养血常配合使用,以充养天癸,益冲任,
使血海由满而溢泻月经。
气滞血瘀型
[证见] 月经数月不行,或生活环境改变或七情内伤,精神抑郁,
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小腹胀痛。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细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通经。
[方药]
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桃仁15克,川红花9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
15克,生地黄15克,柴胡10克,牛膝20克,鸡血藤30克,香附子10克,
益母草30克。水煎服。
如偏于血瘀,证见下腹疼痛,拒按,或胀痛不适,平时经来血块多,
或属宫腔术后周期性腹痛闭经和宫腔粘连者,可加入三棱、莪术、鸡内
金、水蛭之类,以化瘀通经。若偏于肝郁气滞,证见手、胀痛或痒痛,
烦躁易怒,善叹息等,则可改用逍遥散或丹桅逍遥散加丹参、桃仁、牛
膝、香附子之类,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经。如属溢乳--闭经综合征,则
以肝郁气滞型较多见,可于逍遥散中重加麦芽50~100克、山楂20克、
鸡内金12克、露蜂房15克、青皮10克(或郁金15克),调治数月,意在
先回乳再通经。
2、中成药
逍遥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痰湿阻滞型
[证见] 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痰多,或院腹胀。神
疲倦怠,劳则气短,或面浮足肿,带下量多,质清稀,腰酸乏力。舌淡
胖,苔白腻,脉沉细滑。
[治法] 豁痰湿,补肾脾,益气血。
[方药]
主方:启宫丸(经验方)合归芪调经汤(贺雅平《中医杂志》1984
.12)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香附子15克,苍术15克,陈皮6克,神曲15克,
云苓30克,川芎10克,当归30克,黄芪30克,淫羊藿15克,菟丝子30克。
水煎服。
痰湿阻滞,实则脾肾虚为本,水湿内停,聚湿成痰为标;痰阻经隧
冲任、胞脉闭而经不行。故本型宜标本同治。启宫丸重在豁痰除湿治其
标;归芪调经汤,则脾肾气血同治。二方合用,药精量重而力专,再加
佛手散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经,故能豁痰除湿,补脾肾,益气血以通
经。
说明: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者,以痰湿型或肾虚兼痰湿型较多,
亦可参照本型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取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为主穴。肝肾不足
配肝俞;气血虚弱配足三里、天枢;气滞血瘀配期门;痰湿阻滞配丰隆。
手法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2)耳针疗法:取内分泌、卵巢、子宫,脑点、肝、肾穴,每次
4~5个穴,两耳交替,每日1次,用毫针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针。也可
埋针或丸压法。
2、饮食疗法
(1)胎盘瘦肉汤:胎盘(洗净)半个,猪瘦肉适量,加红枣10枚、
生姜3片,煲汤,每周服食2~3次。对虚证闭经,尤其发育不良者,可
作辅助治疗。
(2)蚕砂30~50克,微炒,煎水,加适量黄酒调服,1日1剂,连
服3~5日。对实证闭经有效。
3、预防与调护
(1)做好计划生育,尽量减少宫腔手术,能有效预防闭经。
(2)闭经与七情内伤关系密切,宜调节情志。
(3)正确处理产程,防止产时、产后大出血。一旦发生大出血应
及时输血抢救,防止出现席汉氏综合征。
--------------------------------------------------------------------------------------------------------
不孕症 ( 妇科)
女子婚后,夫妻同居二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无避孕而不受
孕者,或曾有过妊娠,又间隔二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者,称为不
孕症。前者称“无子”、“全不产”,西医称之为原发性不孕症。后者
称“断绪”,西医称之为继发性不孕症。古人所称的“五不女”,即“
螺、纹、鼓、角、脉”,大多属女子先天性生殖器官畸形,非药物所能
取效,不属本节讨论范畴。
诊断要点
1、确定不孕:不孕是多种疾病产生的结果或后遗症。婚后二年以
上从未怀孕,或有过怀孕又间隔二年以上不再受孕,并具备三个条件:
①同居;②配偶生殖功能正常;③无避孕。
2、检查不孕原因:必须结合西医对不孕原因的认识,有步骤地对
夫妇进行各有关检查,尽量寻找不孕的原因,以供辨证参考。
3、本病须与暗产相鉴别。暗产是指受孕早期胚胎初结,不易觉察
而已自然堕坠者,往往可被误认为不孕症。
辨证分析
肾主生殖,女子以血为本。不孕症的产生,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不调,影响冲任、子宫的摄精成孕及育胎的功能。临床最常见的有
肾虚、肝郁、痰湿和血瘀等。
不孕症的辩证,着重辨脏腑、气血、冲任的虚实,但必须结合辨病。
辨病的重点是找出不孕的病因、病位以及相关不孕的疾病。治疗不孕症
重视“种子必先调经”。“经本于肾”,“肾主生殖”。大抵虚者补益
肾肝脾,燮理阴阳,填精益血,通补奇经;实者疏肝理气,调理气血,
祛痰化瘀。 同时,应指导患者调节情志及掌握受孕佳期。
辨证论治
肾虚型

Ⅰ、肾阳虚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或稀发、闭经。
性欲淡漠,带下量多清稀。面色晦暗,腰酸膝软;大便不实,小便清长,
夜尿多,小腹冷或四肢不温。妇科检查可有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功能测
定常有排卵功能障碍等,也可有甲状腺功能较低者。
[治疗] 温肾养血益气,调补冲任。
[方药]
1、主方:右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肉桂5克(焗服),熟附子9克,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山萸
肉15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鹿角霜15克,当归15克,杜仲15克,
淫羊藿10克,巴戟天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2) 鹿龟补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小蜜丸每次
6克,每日3次。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 促排卵汤(罗元恺《新中医》1987.4)
处方:菟丝子2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仙灵脾10克,当归
12克,党参20克,熟地黄20克,炙甘草6克,制附子6克,水煎服,每日
1剂,于每次月经净后约服12剂,以促排卵。
(2) 温阳种子汤(康广盛《湖北中医杂志》1986.3)
处方:附子10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桂枝15克,巴戟天15克,
枸杞子15克,熟地黄20克,仙灵脾25克。每日1次,分2次服,水煎。
临床可辨证加减,经期停服。适应于子宫发育不良性不孕症,证属
先天不足,肾阳亏虚者。

Ⅱ、肾阴虚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 月经先期量少或后期量少,色黯,
也有经闭不行者;或性欲下降,阴道较干涩。形瘦,头晕耳鸣,腰酸膝
软,五心烦热,眼眶黑,有面斑。舌黯红,少苔,脉细涩,两尺弱。西
医检查常为黄体功能不健或无排卵,也有子宫发育不良者。
[治法] 滋肾养血,调经助孕。
[方药]
主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云苓
20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黄精20克,紫河车15克,
肉苁蓉20克,何首乌20克。水煎服。
临床上肾虚多有兼证。如肾虚兼气血不足者,可用毓麟珠(《景岳
全书》)加减;如为免疫性不孕,多在补肾或滋肾中,兼活血化瘀治之。
肝郁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抑郁寡欢,忧心忡忡,喜驭息,
甚或悲伤易哭,胸胁苦闷。或月经先后不定,或经前乳胀,烦躁易怒,
或有溢乳。舌黯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西医检查可有输卵管欠
通畅或不通,催乳素升高,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治法] 舒肝解郁,滋肾调经。
[方药]
1、主方:定经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云苓20克,菟丝子20克,
淮山药30克,合欢皮15克,熟地黄20克,郁金15克,香附子12克,山萸
肉15克。水煎服。
根据经前、经后以及各项检查结果,随证加减。
2、中成药
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3次。
痰湿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或月经后期、稀发或闭经;带下
量多。形体肥胖,面色无华或虚浮,胸闷痰多。舌淡泮,苔白腻,脉滑。
西医检查可无排卵,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或甲低等。
[治疗] 健脾化痰,补肾助孕。
[方药]
主方:加味补中益气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淫羊藿,川杜仲
处方:党参20克,北黄芪2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柴胡6克,当
归15克,云苓30克,法半夏10克,制胆南星6克,礞石10克,淫羊藿10
克,杜仲15克,水煎服。
如有月经不调或经闭,可合四物汤调经。如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必
要时可配合服用克罗米芬,以促排卵;或手术治疗加中药治疗,可提高
疗效。

血瘀型
[证见] 婚久不孕。或流产后不孕;月经常后期、痛经,经色黯。
经期延长或痛经较剧,或下腹胀痛。西医检查常有附件炎、盆腔炎、输
卵管不通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盆腔器质性改变。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助孕。
[方药]
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
泽泻15克,桃仁15克,丹参20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有附件炎、慢盆炎,加败酱草、毛冬青、川楝子,以化瘀清热祛
湿。如输卵管不通畅,加炮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穿破石之类。以
化瘀通络。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
虫、鸡内金之类,以化瘀散结。如兼有子宫肌瘤,可加荔枝核、海藻、
山楂、三棱、莪术、鸡内金等,以化瘀消癥。
临床上常要根据体质的寒热及血瘀之兼 证分别选用王清任的血府
(瘀热)、少腹(寒瘀)、膈下(血瘀兼气滞)逐瘀汤,并结合病位,施以外
治法。如中药保留灌肠、外敷、理疗、治疗性通水等综合治疗,以改善
盆腔及生殖器官的微循环,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 体针:取关元、中极、子宫、血海为产穴,并随证加穴。肾虚
者,配肾俞、气穴、然谷;肝郁者,配内关、肝俞、太冲;痰湿者,配
丰隆、阴陵泉、三阴交等;血瘀者,配三阴交、气海、合谷。用平补平
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 耳针;取子宫、脑点、皮质下,内分泌、肝、肾,留针20~30
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在耳穴埋针或丸压法治疗。
2、饮食疗法
(1) 红花孕育蛋(《偏方治大病》):取鸡蛋1只,叩打一个小孔,
放入藏红花1.5克,搅匀,蒸熟吃蛋。月经来临的下一天开始服食,每
天吃一只,连吃9个。然后等下次月经来临的下一天再开始服食,持续
服用3~4个月经周经。
(2) 鹿茸鸡汤:鹿茸3~5克,鸡肉25克,加水炖烂,调味饮汤吃肉。
月经干净后每周服2次,连服3~4次。适用于肾阳虚证不孕者。
3、预防与调护
因为不孕症往往是许多妇科病造成的一种后遗症,故有相当部分的
不孕症是可以预防的。
(1) 及时调治足以影响妊娠的各种妇科病,如月经病、带下病等,
尤其是妇科炎症以及月经病中的痛经、闭经、崩漏和月经不调。
(2) 尽量减少未婚先孕。示婚先孕者,反复人流药流,往往容易造
成继发的不孕症或习惯性流产。
(3) 调节情志:不孕症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又影响着内分泌的
调节,必须正确处理。尤其夫妻间感情的调节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尤
为重要。
-------------------------------------------------------------------------------------------------------
产后恶露不绝( 妇科 )
产后恶露持续三周以上仍淋沥不断者,称为产后恶露不绝。恶露,
即产后子宫内排出的余血浊液,杂浊浆水,宜露不宜藏,初为暗红,继
之淡红,渐于三周内应干净(剖腹产可一月左右始净)。西医所称的子宫
复旧不良所致的晚期产后出血,可属本病范围。此外,人流术后、药流
后清宫术后阴道出血不止者,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但出血的时间标
准不同。
诊断要点
1、产妇分娩三周以后,阴道尚有恶露不断者,便可诊断为本病。
2、可通过妇科检查和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有无胎盘膜残留、子宫
复旧情况以及生殖道炎症等,以供辨证时参考。
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血热、血瘀,导致冲任不固,气
血运行失常。辩证应着重从恶露的量、色、质、臭气的特征,辨别寒、
热、虚、实。恶露色淡红、量多、质清稀、无臭气者,多为气虚;色红
或紫红、质稠而臭者,多为血热;色黯黑有块,伴腹痛者,多为血瘀。
治疗本病应按“虚则补之,热则清之,瘀则化之”的原则,分别论治。
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稀薄,
无臭气。小腹空坠,神倦懒言,纳差,乳汁常不足,面色晄白。舌淡,
脉缓弱。检查子宫,多较软而大。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任。
[方药]
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北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2克,党参20克,
当归头15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鹿角霜15克,炮姜9克,七叶一枝
花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血热型
[证见]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稠粘,可有臭气。
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妇科检查,子宫可有压痛等炎症体征。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调冲。
[方药]
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白芍15克,淮山药30克,川续断12克,
贯众20克,地榆30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6克,七叶一枝花20
克。水煎服。
如属阴虚内热者,去川续断、熟地黄,加二至丸、山萸肉。如有盆
腔炎体征者,去川续断、熟地黄,加蒲公英、败酱草、毛冬青、七叶莲
之类。
血瘀型
[证见] 产后恶露淋沥涩滞不畅,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或有块,或
有胞衣残留宫腔,下腹疼痛。舌黯或边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生化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10克,
益母草30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七叶一枝花30克,三七片10克。水
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党参、北黄芪。如兼血热者,加蒲公英、败酱草。
如有胎盘或胎膜残留宫腔,经服药未见效时,可行清宫术。如经治
疗后,恶露持续数月不止或反复出血者,应测定尿中的HCG定量等,进
一步排除可能发生在产后的绒毛膜上皮癌。
--------------------------------------------------------------------------------------------------------
产后发热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
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产后发热包括了西医所称的产褥热。产褥热
属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型,是最急最重之证。
诊断要点
1、在产褥期尤以新产后,出现与产褥有关的发热为主证,便可诊
断为本病。
2、根据热型、恶露性状、小腹痛情况等,分辨产后发热之病因及
证型。
3、必须进行妇科检查及血液分析,首先明确有无产褥感染。如高
热寒战,妇查从外生殖器至内生殖器盆腔部位出现急性感染阳性征,白
血球明显升高者,为产褥感染,应高度重视病情的发展变化。
4、产褥期发热还可由内外科疾病如淋证、汤痈、痢疾等引起,均
须作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邪毒,血瘀,外感和血虚所致。
产后发热,病因不同,症状各异,临床上应抓住热型、恶露以及腹
痛作为辨证要点。一般来说,高热寒战,恶露柴油黯如败酱或有臭气,
下腹剧痛拒按者,为感染邪毒;发热恶寒,恶露如常,无腹痛者,为外
感发热;寒热时作,恶露色黯有块,下腹疼痛者,为血瘀发热;低热不
退,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者,为血虚发热。治疗产后发热大多以调
气血和营卫为主。如属邪毒感染发热,则为最急最危重,初宜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传变营血时,常须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辨证论治
感染邪毒型
[证见] 高热寒战,恶露色如败酱,或脓性或有臭气,可有血块或
胞衣残块。腹满硬而痛,拒按;烦躁或谵妄,口渴,面红目赤,大便燥
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1、主方
(1) 五味消毒(吴谦《医宗金鉴》)合大黄牡丹皮汤(张仲景《金匮
要略》)加减
处方: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紫
背天葵10克,大黄1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冬瓜仁30克,败酱草
30克,益母草30克,连翘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如高热不退,便秘几天不解,出现阳明腑实证者,需加重大黄用量,
并加芒硝、枳实,以清热泻下逐瘀。
本证变化多端,传变迅速,病情凶险,必须采取产后“三审”的诊
断方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以及现代检查手段,严密观察,随证处理。
(2) 如热入营血,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降,苔黄
燥,脉弦细数者,治宜清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温病条辨》)
加减。
处方:玄参20克,生地黄30克,麦冬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20克,
淡竹叶15克,丹参20克,川黄连10克,水牛角30克,败酱草30克,七叶
一枝花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并同时口服清开娄,每次1~2瓶,每
日2~3次。
如热陷心包,证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或昏迷,面色苍白,四
肢厥冷,脉微而数者,急需清心养阴开窍。可用清营汤送服紫雪丹,静
脉滴注醒脑静或清开灵。此为中毒性体克阶段,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病
人。
如有胎盘胎膜残存宫腔(经妇查或B超助诊),在抗感染、抗休克下
择时行清宫术。
如有盆腔脓肿,可行后穹窿切开排脓。术前后可在下腹外敷双柏散,
以助炎症包块的消散。必须防止炎症扩散为弥漫性腹膜炎。
(3) 如产后子宫内膜炎不能控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下肢痛、肿、
硬、发白,腓肠肌和足底痛,不能行走、站立或不能着地等证,治宜养
血益气,化瘀通痹。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合生化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姜3片,大枣15克,当
归15克,桃仁15克,川芎9克,炮姜9克,鸡血藤30克,毛冬青20克,益
母草30克,防己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再煎水浸患肢。
2、中成药
(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瓶,每日3次。
(2) 仙方活命片,盆腔脓肿包块者加服用,每次8片,每日3次;并
于下腹部外敷双柏散。

血瘀型
[证见] 产褥期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
口干不欲饮。舌黯有瘀斑,脉弦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退热。
[方药]
主方:生化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9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9克,益
母草30克,七叶一枝花15克,丹参20克,牡丹皮15克,白薇15克。水煎
服。

外感型
[证见] 产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滋,肢体疼痛,无汗或咳嗽。
舌红苔白,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
(1) 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淡竹叶15克,金银花、连翘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牛
蒡子12克,淡豆豉10克,薄荷6克,荆芥6克,芦根20克,青蒿10克。水 煎服。
(2) 若证见产后寒热往来,胸胁痞满,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心
烦欲呕,舌类边红,苔白润,此为邪犯少阳,治宜和解表里,方用小柴
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15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6克,黄芩15克,
大枣5枚,生姜3片,白薇15克,青蒿10克,神曲15克。水煎服。
(3) 如若产时正值盛夏酷暑,证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身重体倦,
胸满气短,恶心呕吐,或兼恶寒。舌红少津,脉虚数者,为感暑伤津,
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处方:本洋参5克(另炖服),石斛15克,麦冬15克,太子参30克,
川黄连9克,淡竹叶15克,荷叶15克,知母15克,甘草6克,西瓜翠衣30
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另吃西瓜,以清热解暑利尿。并注意卧室
内通风。

血虚型
[证见] 产后低热不退,自汗,恶露量少色淡,腹痛绵绵。头晕目
眩,心悸少寐,四肢麻木,纳呆多渴。舌淡苔白,脉细数。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北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甘草6克,
当归12克,白芍15克,干地黄20克,青蒿10克,益母草30克,地骨皮15
克,白薇10克。水煎服。
如偏于阴虚内热,去北黄芪、当归,太子参易党参,淮山药易白术,
加增液汤,知母,以养阴清热。
此外尚有伤食发热或蒸乳发热,宜消导化滞或通乳,其热自退。
--------------------------------------------------------------------------------------------------------
产后腹痛( 妇科)
产妇在产褥期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称为产后腹痛。其中因瘀血引
起的腹痛,又称“儿枕痛”。产后腹痛,相当于西医所称的病理性宫缩
痛。
诊断要点
1、产后出现下腹阵发性疼痛,难以忍受。或腹部绵绵,持续不解。
不伴寒热等症者,可诊断为产后腹痛。
2、产后腹痛应与伤食腹痛及感染邪毒所致的腹痛相鉴别。前者有
伤食史,痛在胃脘,有大便异常;后者详见产后发热。
辨证分析
产后腹痛的发生,主要是血虚胞脉失养,气弱不行,或血瘀,胞脉
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腹痛。
产后腹痛,首辨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
痛也。一般可以痛的性质和恶露的色、质、量辨其虚实。治疗以调理气
血为主,虚者补而充之。实者行而通之。
辨证论治
血虚型
[证见] 产后小腹隐痛或绵绵作痛,持续不解。恶露量少,色淡,
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养血益气。
[方药]
主方:肠宁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阿胶15克(烊化),麦冬15克,党参
20克,山药20克,甘草6克,川续断15克,肉桂5克(焗服),白芍20克。
水煎服。
傅青主指出:“血虚之疼,必须用补血之药;而补血之味,多是润
滑之品,恐与大肠不无相碍。然产后血虚,肠多干燥,润滑正相宜也,
何碍之有?”此方补气补血,“气血既生,不必止痛而痛自止也”。
血瘀型
[证见] 产后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阵发性发作。恶露量多少不一,
色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胸胁胀痛,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
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药]
1、主方: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10克,
益母草30克,丹参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胀较痛明显者,加枳壳、芍药,以和血行滞。如兼乳汁缺乏者,
加黄精、王不留行、炮山甲、何首乌、北黄芪,以补气血通乳汁。
2、单方验方:香附APC合剂
香附子3克(研末),APC1片,开水冲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补法。或艾灸关元、足三里穴。
2、饮食疗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15克,生姜15克,精羊肉250
克,共煮汤,调味食用。
--------------------------------------------------------------------------------------------------------
产后缺乳( 妇科){ 附 回乳}
产妇在哺乳时乳汁甚少或全无,不足够甚至不能喂养婴儿者,称为
产后缺乳。缺乳的程度和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开始哺乳时缺乏,以后稍
多但仍不充足;有的全无乳汁,完全不能喂乳;有的正常哺乳,突然高
热或七情过极后,乳汁骤少,不足于喂养婴儿。
妊娠、分娩、哺乳是女性生理特点,是女性激素的一种正常调节。
不哺乳不但影响婴儿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产妇的康复,甚至会增加乳
腺病的机会。因此,应大力提倡产后正常哺乳,对缺乳者经以治疗。
诊断要点
1、产妇哺乳时乳汁缺乏或全无,不足于甚或不能喂养婴儿,为主
要诊断依据。
2、检查乳房及乳汁性状,可协助诊断临床上须与乳头凹陷和乳头
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相鉴别。
辨证分析
乳汁由气血化生,赖肝气疏泄与调节,故缺乳多因气血虚弱、肝郁
气滞所致,也有因痰气壅滞导致乳汁不行者。
缺乳首辨虚实。虚者,乳汁清稀,量少,乳房松软不胀,或乳腺细
小;实者,乳汁稠浓,量少,乳房胀满而痛。治疗缺乳以通乳为原则,
虚者补而通之,实者疏而通之。
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
[证见] 产妇哺乳时,乳汁不充或全无,不足以喂养婴儿;乳汁清
稀,乳房不胀而软。恶露量多或不止,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舌淡白或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增液,佐以通乳。
[方药]
主方:通乳丹(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20克,北黄芪30克,当归15克,麦冬15克,通草6克,
桔梗10克,黄精20克,王不留行12克,何首乌20克,天花粉20克,猪蹄
2枚。水煎服。
兼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虚弱者,选加巴戟天、熟地黄、鹿角霜,或
另加鹿茸炖鸡。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去猪蹄、黄精,加山楂、茯苓、
陈皮。恶露量多或不止者,加益母草、炮姜。
肝郁气滞型
[证见]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或平日乳汁正常或偏少,突然七情
内伤后,乳汁骤少或点滴全无;乳汁稠浓,乳房胀硬而痛,或有身长热。
精神抑郁,胸胁胀痛,食欲减退。舌黯红或尖边红,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
主方:下乳涌泉汤(《清太医院配方》)
处方:当归15克,川芎9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
青皮10克,天花粉30克,漏芦15克,通草6克,桔梗10克,白芷9克,炮
山甲12克,王不留行15克。水煎服。
若乳房胀硬,局部微红者,加蒲公英、连翘、夏枯草。若乳头凹陷
或皲皲裂,哺乳困难者,可用乳罩协助哺乳。如恶露未净,加益母草、
七叶一枝花。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气血虚弱者,取足阳明经穴为主,取穴:膻中、乳根、脾俞、足三
里;针刺补法,并灸。肝郁气滞者,取手足厥阴经穴为主,取穴;膻中、
乳根,少泽、内关,太冲;什针刺泻法。
2、饮食疗法(主要适用于虚证缺乳)
(1) 章鱼木瓜汤:南木瓜500克,章鱼150克,共煲汤饮食。
(2) 鳙鱼头汤:镛鱼头1个,生姜3片,烧锅下油煎姜片刻后,放鱼
头略煎,煮汤,调味食用。
(3) 椰子肉炖鸡汤:鸡项1只,椰子1只,各取肉洗净后共煲汤,调
味食用。
3、预防与调护
(1) 做好产前检查,发现贫血时,及时纠正。发现乳头凹陷时,嘱
每天洗澡时用肥皂擦洗并身外拉,尽量纠正之。
(2) 产后早哺乳,定期哺乳。发现乳汁缺乏时,及早治疗,防止乳
腺过早复旧。
(3) 注意休息,增加营养,并注意调节情志。附 回乳
产女不欲哺乳,或幼儿8个月后可断乳,最好用中药回乳。如不回
乳或回乳不全,日后可导致长期溢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溢乳。回乳
可用下列两方:
1、炒麦芽60~90克,水煎作茶饮,每日1剂,连服7日左右。
2、免怀散(武之望《济阴纲目》)加减
处方:当归尾15克,红花6克,赤芍15克,川牛膝20克,麦芽60克,
橘核15克,全瓜蒌15克,蒲公英30克,远志6克,桃仁15克。水煎服。
并注意预防乳痈的发生。
---------------------------------------------------------------------------------------------------
带下病(妇科)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有阴部及全身症状者,
称为带下病。本病应与杂病中的阴痒互参,因为两病常同时存在。西知
所称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表现为带下异常为主时,可参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凡出现带下量增多,色、质、臭气异常,或伴阴痒者,便可诊
断为本病。
2、必须进行妇查及白带涂片检查,找出病位及病因。但也有不少
检查正常而诊为带下病者,本病尤其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
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操作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
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这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
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
常有臭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
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
感虫阴痒蚀烂者,必须配合阴道冲洗和纳药等外治法。
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 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无臭气。面色较黄,颜面及足
附浮肿,神疲纳呆,四肢不温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
1、主方:完带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白术15克,淮山药30克,党参20克,车前子15克,苍术15克,
陈皮6克,白芍15克,柴胡6克,黑荆芥9克,炙甘草6克,白芷10克,扁
豆30克。水煎服。
如气虚明显者,加北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兼痰湿较重,头重
胸闷,痰多者,加法半夏、白芥子、冬瓜仁、云苓之类,以化痰止带。
兼腰酸等肾虚者,加金樱子、芡实、鹿角霜之类。如有附件炎、盆腔炎
体征者,适加疏肝活血之品,如丹参、赤芍、香附、败酱草。如有宫颈
糜烂,大多可作宫颈火烫及波姆机等治疗。火烫或冷冻或波姆治疗宫颈糜烂,往往大量流水带约1周,此时也可配合上方加减内服。
如属脾虚湿郁化热,脾虚证兼见带下色黄腥秽,舌淡胖,苔微黄者,
则宜健脾清热利湿止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淮山药30克,芡实30克,白果10枚(打),黄柏10克,车前子
15克,绵茵陈20克,云苓30克,太子参30克,生薏苡仁30克,白头翁15
克。水煎服。
止方证属脾虚兼湿热,虚中有实。故在加减化裁中,应注意补虚不
可过壅涩,以免留邪;清热不可过寒凉,以免伤脾;祛湿不可过温燥,
以免助热。这是与脾虚证不尽相同,又与湿热下注的实证带下也不能混
淆的虚中夹实证。
2、中成药
(1) 参苓白术散(丸、胶囊),口服,散、丸,每次6克,每次3粒,
每日3次。
(2) 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肾虚型

I、肾阳虚
[证见] 带下量多,色白清稀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甚则滑脱不
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或感腹潢,腰溶溶若坐水中。小便清长,夜
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黯,苔白,脉沉弱。
[治法] 湿肾培元,固涩止滞。
[方药]
1、主方:内补丸(吴道源《女科切要》)加减
处方:鹿角霜15克,菟丝子20克,肉苁蓉20克,关沙苑15克,熟附
子9克,肉桂5克(焗服),北黄芪20克,紫苑15克,白蒺藜15克,桑螵蛸
10克,金樱子30克,芡实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金锁固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II、肾阴虚
[证见] 带下增多,色淡红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
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舌红,少苔。常见于更年
期妇女、老年性阴道炎或卵巢功能早衰者。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
山萸肉15克,淮山药30克,云苓20克,贯众20克,鱼腥草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内服。每次6克,每日3次。或用双料喉
风散喷撒阴道。

湿热(毒)型
[证见] 带下量多,色深,或黄白相兼,或黄绿有泡沫,或色白如
豆渣或凝乳状,或如脓似血。阴痒、阴痛、灼热,阴唇红肿、溃烂,或
阴道粘膜充血,有小出血点。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口干口苦,
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弦数。带下多有臭气,白带涂片检查常可发现
滴虫、念珠菌,或有淋病双球菌,或清洁度Ⅲ(~Ⅸ(。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药]
主方:止带方(陆九芝《世补斋·不谢方》)加减
处方:绵菌陈30克,山栀子15克,黄柏10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
克,牛膝15克,猪苓15克,泽泻5克,车前子15克,云苓20克,冬瓜仁
20克,生薏苡仁30克。水煎服。
如湿重于热,带下色白兼黄,阴部红肿不明显,舌苔白微黄略厚者,
去牡丹皮、赤芍,加苍术、白术,以健脾祛湿。如热重于湿,带下色黄,
阴部痒、热、痛、烂,溺黄,舌红苔黄者,去云苓、生薏苡仁,加龙胆
草、败酱草,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加减。如湿热郁入成
毒,或热甚化火成毒,证见带下量多,色黄稠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
痒热痛或阴疮蚀烂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去当归,加蒲公英、败酱草、大
青叶,并重用仙鹤草30~50克,徐长卿15克。
如发现淋病 ,应按淋病治疗。如阴疮蚀烂久不收口者,要排队梅
毒。如带下如脓似血,臭秽难闻,中老年妇女要排除宫颈及宫内膜的恶
性病变。
其他疗法
实证带下病多须配合外治法。根据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结果,选择
相应的外治法。
1、阴道冲选:主要适用于念珠菌性、滴虫性等各种阴道炎。念珠
性有道炎,用3%苏打水冲洗。滴虫性阴道炎,用1%乳酸溶液或0.5%醋酸
溶液冲洗阴道。单纯清洁度3~4度者,亦可用0.1%新洁而灭冲洗。一般
每日1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可用2~3疗程。
2、药物熏洗,一般可用洁身纯或肤阴洁稀释后熏洗盆浴。临床症
状较甚者,用下列中药煎水阴道冲洗后熏洗坐盆。
处方:百部30克,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30克,荆芥30克,
仙鹤草30克,徐长卿20克,地肤子30克。如霉菌性阴道 炎,加佩兰、
土槿皮各30克;如滴虫性阴道炎,加乌梅、川黄连各15~20克;如外阴
有溃损者,加冰片、大黄、一般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连用7天。
3、阴道纳药:可于冲洗或熏洗后纳入药物。一般可用保妇康栓,
或对症的各种片剂、栓剂。每日1次,7天一疗程。连用2~3个疗程。治
疗期禁房事,如配偶有症状者,要同时治疗。
对于老年性阴道炎,可用喉风散喷撒阴道;如阴道较干涩潮红者,
可用喉风散1/3支。四环素可的松眼膏1/2支混和后,涂抹于阴道壁,每
日1~2次,连用7~10天。对于宫颈充血糜烂,则加珍珠层粉,亦有一定
的疗效。
4、宫颈火烫术、冷冻术、中药椎切等外治法,适合于宫颈糜烂Ⅱ
(以上的患者。
5、复方毛冬青液中药保留灌肠,适合带下病有盆腔炎者。
(五) 其他疗法
饮食疗法
(1) 莲子粥:莲子50克,红枣10枚,糯米适量,煮粥,每天分2次
服,连服3~5天。
(2) 白果薏米莲子汤:白果15个(去壳),生薏米30克,莲子30克,
共煮烂,调味饮用。每天1次,连服3~5天。
(3) 乌龟土茯苓汤:乌龟1只,生土茯苓250克。先将土茯苓切片煮
水约半小时,取药汁与乌龟同煮,文火煮2小时,调味随量饮用。2~3天
1次,连用2~3次。适用于湿热毒带下者。
----------------------------------------------------------------------------------------------------
恶阻 (妇科)

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恶
阻多发生在妊娠6~12周,孕3个月后我能逐渐消失。如果在孕早期仅有
恶心欲吐、择食、头晕、倦怠,是早孕反应,不属病态。恶阻与西医所
称的“妊娠剧吐”相似,可互相参照。
诊断要点
1、孕后出现事业心呕吐,难以进食,甚或恶闻食气,不食亦吐者,
可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2、孕后剧吐,同时又有不规则阴道出敌国者,必须做尿HCG定量测
定及B超检查,排除葡萄胎。
3、恶阻必须与胃炎、胃出血、阑尾炎等病引起的呕吐作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恶阻,以呕
吐为主证,常可从呕吐物的性状及患者的口感辨虚实:口淡,呕吐清涎
或痰涎者,多为脾胃虚弱;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多为肝胃不和;
若口干烦渴,干呕或呕吐血性物,多为气阴两伤之证。治疗恶阻以调气
和中,降逆上呕为主。此外,还需重视调饮食、和情态和讲究服药方法。
辨证论治
脾胃虚弱型
[证见]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口淡,
呕吐清涎或食糜。头晕纳呆,神疲倦怠,嗜卧嗜睡。舌淡苔白,脉缓滑
或细滑无力。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
1、主方:香砂六群子汤(《名医方论》)加减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法半夏10克,砂仁6克(后
下),木香10克(后下),生姜3片,大枣6个,柿蒂15克,橘红6克。水煎
服。
如兼脾胃虚寒,证见呕吐清水,畏寒者,加干姜人参半夏丸(《金
匮要略》)。若脾胃虚弱,湿聚成痰,证见口粘胸闷,呕吐痰涎者,改
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加白术、枇杷叶、砂仁、陈皮、苏
梗、川厚朴等。
2、中成药
(1) 香砂养胃丸,口服,每次1瓶,每日3次。
(2) 香砂六君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泛丸每次6~9克,每日
2~3次。
肝胃不和型
[证见] 妊娠早期,恶心呕吐,恶闻食气,甚则食入即吐;呕吐酸
水或苦水。头晕而胀,胸胁胀痛,心烦躁急,嘈杂不安,口苦咽干,溺
黄便结而臭。唇干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 调肝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
1、主方:苏叶黄连汤(王孟英《温热经纬》)合橘皮竹茹汤(严用和
《济生方》)
处方:苏叶15克,川黄连6克,白茯苓20克,橘皮6克,竹茹15克,
法半夏10克,麦冬15克,枇杷叶15克,太子参30克,代赭石15克,白芍
15克。水煎服。
如胃热明显者,加黄芩、天花粉、芦根,以清热生津和胃。若肝热
较甚者,加夏枯草、龙胆草,以清泻肝火。
对于肝胃不和之恶阻,罗元恺教授多用桂枝汤(《伤寒论》)合小半
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认为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调理肝脾。
说明:上述二型均可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伤之重证恶阻。证见精神
萎靡,形体消瘦,双目无神,眼眶下陷,皮肤干燥,尿少便结,甚或发
热,脉细数无力,舌红少苔而干。治宜以益气养阴,和胃止呕;方选生
脉散合增液汤,加石斛、玉竹、芦根、代赭石等。也可用西洋能5克,
泡开水,分次呷服,或含服西洋参片,以益气养阴止呕。
发展为气阴两亏为无阴时,则呕吐更剧,形成上呕下秘的“上下关
格”阶段;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加重呕吐;胃阴伤又不能下达大肠,
导致便秘日甚。此时务必养胃阴、通燥结,故选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石
斛、玉竹、芦根等益阴养胃之品,再加代赭石镇逆通降,使胃阴得复,
大便通畅而剧吐渐平。必要时,可配合补液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以及
处理由于剧吐所致的心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 水针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 100mg分注双侧内关穴,每日1次,
一般用2~3日。
(2) 负压吸中脘穴:用负压吸引器吸住患者中脘穴后,再进食或服
药。食后停留15~30分钟才放去负压。
2、饮食疗法
恶阻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剧吐时可进吃白粥水,以养胃气。
(1) 咸鸭肾1只,陈皮少许,煲稀粥。
(2) 肝热气逆剧吐者,可服鲜西瓜汁。
(3) 胃虚者,可用伏龙肝(灶心土)40~60克,加水煎汤,当茶饮。
-----------------------------------------------------------------------------------------------------
更年期综合征(妇科 )

更年期是指生理上特定转变的时期,约45~55岁之间。妇女更年期
最显著的变化是月经紊乱或闭经,生殖能力渐减退至消失。大多数妇女
都可自我调节,顺应这个生理上的变化,无大所苦。据统计,约15%的
妇女在更年期由于各种复杂的病因影响,可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成为更
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分为绝经前期及绝经后期,以绝经为分界。妇女在更年期,
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出现一些与更年期直接相关的证候,如月经紊乱或
闭经、烘热汗出、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情志不宁或面浮肢
肿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称经断前后诸证,其义相同。

诊断要点
1、妇女在45~55岁之间,出现月经失调或闭经、阵发性烘热汗出者,
一般可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年龄是特定的,但也有24~35岁早衰者。
在各种证候中,以烘热汗出最为特异,据统计占75%~85%。部位在面、
颈、胸等阳部;多先烘热→微汗出→微寒,也有微寒→烘热→微汗出。
阵发一般1~2分钟,也有数十分钟;有的每日数次阵发,有的每周仅1~
2次发作。
2、妇查:生殖器渐萎缩。
3、内分泌测定:FSH↑,LH↑,E2↑。
4、此时期为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好发年龄,必须做各有关检查。

辨证分析
更年期机体由健康壮年向老年过度。随着肾气日衰,天癸将竭,冲
任渐虚,精血不足,肾阴阳易于失调。若素体肾阴阳偏盛偏虚,或素性
忧郁,或因家庭、社会、疾病、劳逸等诸因素影响下,使肾阴阳失调益
甚。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从而产生以肾阴阳失调为中心,
伤及其他脏腑功能的复杂多样的病理变化。
本病以肾虚为本;肾虚可以臻阏和伤及他脏。辨证首分肾阴虚或肾
阳虚,并要辨明兼证。治疗主要是调理肾阴阳;关键在于滋肾填精,以
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辨证论治
肾阴虚型
[证见] 月经推迟、稀发、量少,或经闭多月,或崩中漏下。阴道
分泌物减少,甚者阴道干涩,性欲渐减。头面部阵发性烘热汗出,耳鸣
头晕,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酸膝软,便结溺黄,易烦怒,多愁善感。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肾养肝,调和阴阳。
[方药]
1、主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合二至丸(汪昂《医方集解》)
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0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30克,
云苓25克,炙甘草6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珍珠母30克,淫羊
藿6克,肉苁蓉15克,制首乌20克。水煎服。
若头晕头痛,血压升高者,可选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羚羊角骨
等,以平肝熄风。如出现情志改变,如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忧郁寡欢、
健忘失眠、烦躁易怒等,可加甘麦大枣汤、百合,以滋肾宁心安神。如
症见皮肤瘙痒如虫爬感者,可选加防风、蝉蜕、玉竹、乌豆衣、海酮皮
之类,以滋阴润燥熄风。如出现月经异常,除月经过多或崩漏,需按该
病治疗,止血调经外,其他如月经稀发,月经过少、闭经者,不必通经,
待其自然绝经。
2、中成药
(1) 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 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3) 滋阴补肾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 肾阴虚型方(《罗元恺女科述要》)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各15克,淮山药、珍珠母各20克,
山萸肉12克,仙灵脾9克,鸡血藤、何首乌各30克。水煎服。
(2) 施氏安更汤(《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处方:党参、炒远志、白芍、柏子仁、鹿角胶、沙蒺藜、生地黄、
熟地黄各10克,白术、川续断、杜仲、五倍子、五味子各6克,炙甘草、
砂仁各5克、山萸炭15克,莲房炭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肾阳虚型
[证见] 月经过多,或闭经不来,或如崩似漏,淋漓日久,或崩闭
交替。形寒肢冷,阵发烘热汗出,纳呆腹胀,面浮肢肿,腰酸膝软,便
溏,尿频或失禁。舌淡黯,脉沉细。
[治法] 温肾扶阳,调适阴阳。
[方药]
1、主方:右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
20克,杜仲15克,当归12克,肉桂5克(焗服),淫羊藿,加益母草30克、
三七末3克(冲服)、炮姜9克易干姜。如尿频甚或尿失禁明显者,加覆盆
子、北黄芪、益智仁、台乌,以固肾缩泉。
如为肾阴阳两虚者,选用肾阴阳两虚型方(《罗元恺女科述要》)。
处方:熟地黄、枸杞子、破故纸各15克,鸡血藤、何首乌各30克,
珍珠母、淮山药各20克,仙灵脾、山萸肉各12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足少阴肾经及足厥阴肝经穴为主。主穴:肾俞、三阴交、太溪、
太冲、百会、涌泉。四海。每次取3~4穴,针刺补泻兼施,并作随证随
经加减选穴,以调理阴阳。
也可选用耳针疗法:取卵巢、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心肝、
脾穴。每次取3~4穴,中等刺激,隔日针刺1次,或耳穴埋针。
2、饮食疗法
根据病情,选用高蛋白、高纤维、富含微量元素的清淡饮食,忌辛
辣燥热之品。
(1) 小麦红枣糯米粥:小麦30克,红枣10枝(去核),糯米100克,
共煮粥,加少量冰糖或蜂蜜。亦可加入龙眼肉15克。煮粥。具有养胃安
神之功效。
(2) 百合莲子鸡蛋汤:百合15克,莲子20克,鸡蛋1只。先煮熟百
合、莲子,鸡蛋煮熟去壳,再一同煮沸,加白糖少量。功能是养心安神。
(3) 猪肾淮杞汤:猪肾2个,淮山药、枸杞子各20克,共炖汤,调
味食用。功能是补肝肾。
(4) 鱼肚瘦肉汤:白花胶或黄花胶的干品适量,瘦肉250克,陈皮
少许,共炖汤。功能是滋补益精。
3、气功疗法
对情志异常症状明显者。选强壮功、放松功。练强壮功时,采取坐
式或站式,自然呼吸,意守丹田。
4、预防调护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很大,中医尤重
视七情内伤导致本病,故必须注意调情志,多以语言开导来配合治疗。
-----------------------------------------------------------------------------------------
滑胎(妇科)
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又称数堕胎。西医称
之为习惯性流产。有的报导已把边疆自然流产二次者,也列入本病范围。

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史,凡是堕胎、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便可诊断本病。
如已发生二次自然流产者,也应按本病检查病因,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
早防治滑胎。
2、分清流产发生的孕周。如属连续中晚期妊娠流产,即小产连续
发生,常为宫颈机能不全,必须产科配合处理,本节不作重点讨论;如
属连续早期妊娠流产,即堕胎连续发生者,则按西医的有关检查,尽量
从四大类(遗传、内分泌、生殖器官及免疫)寻找流产的病因。据报道,
滑胎有50%或更多是找不出病因的,这就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
断和处理,发挥中医之长处。

辨证分析
滑胎发生的病因病机基本与胎漏、胎动不安相同。但由于屡孕屡堕,
重伤肾脾冲任,故肾脾两虚,冲任损伤,导致胎元不固尤为重要。此外,
也有气血两虚、阴虚血热以及肾虚血瘀者。
本病辩证仍以辨脏腑、气血虚实为主。务必结合流产原因的检查结
果灵活处理。治疗滑胎强调预防为主,未孕先调,孕后早治。

辨证论治
滑胎者,要注意下次孕前的检查和调治,以及孕后早治两个阶段。
孕前检查调治:一般末次流产至下次怀孕的时间以一年为宜。此时,
对夫妇双方进行流产原因的检查,同时预培其损,主要是针对流产的原
因及流产后的并发症治疗,大多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补冲任为主。
治疗时可服滋肾育胎丸一段时间,并指导最佳时机受孕。如流产后出现
月经过少、不孕,则按该病治疗。
孕后早治:不论孕后有无出现先兆流产症状,都应积极予以安胎处
理。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 老母鸡巴戟汤:老母鸡1只,宰洗干净后去皮,加入巴戟天肉
20~30克于鸡肚内,加水适量,隔水炖1.5小时,去浮油,调味饮汤。从
受孕后每周服2~3次,连服2~3周。
(2) 艾叶鸡蛋:祈艾15克煎水,再与煮熟去壳鸡蛋1只共煮,饮汤
吃鸡蛋。从受孕后,每日1次,服至超过以往流产孕月。
(3) 老母鸡墨鱼糯米粥:老母鸡1只,墨鱼1条,糯米适量。先将鸡、
鱼炖烂,再与糯米煮粥,调味服用。孕后每周1~2次,连服一段时间。
2、预防调护
(1) 孕后首忌交合,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策。
(2) 孕后卧床休息,超过以往流产孕月;无先兆流产症状者,可适
当户同活动。至中期妊娠,可按各人的情况,增加户外活动或上班工作,
对母体及胎儿的健康均有益。
(3) 进行围产期保健,对染色体异常者要进行优生学的产前诊断如
发现胎儿畸形,宜及早引产。
------------------------------------------------------------------------------------------
经期延长(妇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七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始净者,
称为经期延长又称经水不断或经事延长。

诊断要点
1、本病以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行经时间延长超
过七天,甚至淋漓半月始净为其诊断依据。经量一般不多。
2、必须做妇科检查,了解有无宫颈息肉或子宫肌瘤等病导致经期
延长。
3、临床常可见因上环后导致本病。
4、注意淋漓之延久即崩漏之先机,需与崩漏作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或血热,热邪
扰动冲任,血海不宁,经血不净;或经产留瘀,情志不畅,气郁血瘀,
瘀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常见有气虚、血热、血瘀
本病有虚有实,辨证以月经量、色、质为主,结合伴随证及舌脉综
合分析。如量较经、经色淡、质清稀者,多为气虚;经量少、色鲜红、
伴见阴虚内热证者,为血热;经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淋漓不断、经
色紫暗有血块、伴见腹痛等证者,为血瘀。
治疗本病务在缩短行经时间,以达正常范围,故重在经期辨证止血
为要。并要注意本病若合并月经过多者,易发展为崩漏。


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月经淋漓不净,量多或少不定,经色淡,质清稀。神疲体
倦,头晕心悸,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缓弱。
[治法] 益气健脾摄血。
[方药]
1、主方:举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合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黄帝内经》)加减
处方:北黄芪15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炙甘草9克,升麻12克,
乌贼骨15克,茜草根15克,益母草30克,淮山药30克,何首乌20克。水
煎服。
由于经血淋漓不止,离经之血为瘀。气虚运血无力,仪为瘀如出现
经色较黯、小腹痛时,宜配以化瘀止血之田七末或失笑散。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

血热型
[证见] 月经淋漓过期不净,量少,色红质稠。颧红、潮热或五心
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
[方药]
1、主方:两地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汪昂《医方
集解》)加减
处方:地骨皮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生地黄20克,白芍15克,
阿胶15克,(烊化),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益母草30克,地榆30
克,甘草6克,山萸肉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

血瘀型
[证见] 月经淋漓延期不净,经色黯紫有块,量时多时少,小腹疼
痛。舌黯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合失笑散(陈师文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15克,五灵脂10克,
蒲黄10克,益母草30克,三七末3克(冲),桃仁12克,川红花5克。水
煎服。
2、中成药
益母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2~3次。
-------------------------------------------------------------------------------
经前乳房胀痛(妇科)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出现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
甚则痛不可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西医所称的乳腺增生(乳瘤),
如出现上述症状时,亦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乳房胀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为本病诊断依据。胀痛多在经前
2~7天,以经前2~3天达高峰,经来自消。有少数患者从排卯后即开始
乳痛,一直至经来始消或减轻。
2、乳房胀痛程度不一,多有胀。痛、痒之不同,甚则痛不可触衣;
多伴经前烦躁易怒或失眠多梦。
3、双乳房检查:一般较胀满,有的可们及痛性结节或包块。兼见
不孕症的部分患者,乳房发育不良,乳头细小或凹陷,乳晕颜色浅淡,
或有输卵管不通畅。如有可疑包块或乳腺增生,最宜在经后复查,用乳
房红外线扫描或B超检查,以助诊断。


辨证分析
乳房属胃,乳头属肝,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由内廉而上,在太
阴经后行入乳内,傍近膻中。冲任二脉起于胞中,上关元至胸中。故乳
房与肝、胃、肾及冲任、子宫均有密切关系。经前乳房胀痛的病因病机
主要是肝气郁结或肝胃气滞。其次是冲任失调,肝肾阴虚。
本病的辨证首分虚实;临床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即便是虚,亦
常虚中夹实。实痛者,经前乳房胀硬而痛,甚者痛不可触衣;虚证或虚
中挟实者,胀痛而软,痛较轻,可痛于经前、经时或经后,常伴腰酸。
本病的治疗总则以调肝为要。实证多疏肝解郁,和胃消导;虚证或
虚中挟实者,多以滋肾养肝,佐以和胃通络。结合经前经后标本兼治、
一般以经前1周加强治疗,连治3~4月为宜。


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型
[证见]经前乳房胀满疼痛而硬,甚则痛不可触衣;或阴中抽痛,
或痛经或婚久不孕。经前常喜叹息,烦躁易怒,胸胁少腹胀痛。舌黯红
或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导。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柴胡12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薄
荷9克,甘草6克,鸡内金12克,麦芽30克,青皮10克,猪苓15克,郁金
15克。水煎服。
如肝郁化火,乳头痒痛,烦躁,溺黄便结,舌红苔黄者,可用丹栀
逍遥散加鸡内金、夏枯草、蒲公英之类,以疏肝清热。如兼见乳房有块,
或乳腺增生者,主方可加软坚散结之品,如天冬、猫爪草、王不留行、
穿山甲、两头尖、浙贝母。如伴有痛经,或输卵管不通畅,需结合该病
治疗。
2、中成药
(1)逍遥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乳核散结片,每次4片,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
[证见]经前或经时乳房胀痛不硬,或乳腺发育不良,或月经过少
或婚久不孕。形瘦,两目干涩,五心烦热,咽于口燥,头晕耳鸣、腰膝
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弦略数。
[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方药]
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州医话》)加味
处方:北沙参20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生地黄20克,川楝子10
克,枸杞子15克,鸡内金10克,麦芽30克,天冬15克,、山萸肉15克,
白芍15克,淮山药30克。水煎服。
如兼有乳腺增生者,适加软坚散结之品,如桔核、浙贝母、夏枯草。
-------------------------------------------------------------------------------------
经行头痛(妇科)
每于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称为经行头痛。经行
头痛属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

诊断要点
1、头痛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经后渐消,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头痛的部位可有前额、后头、头顶及头侧之不同,临证时应详加询问。
2、本病应与经行外感头痛相鉴别。外感头痛有表证可辨。
3、平时亦常头痛,经期加重,久治不愈者,需作进一步检查,如
脑电图或头部CT扫描,以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辨证分析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荣于头。导致经
行头痛的病因病机是由于素有血虚、肝火或血瘀,当经前、经行机体气
血下注冲任的特殊情况下,病邪易以引发对清窍的失养、上扰、阻塞,
发为经行头痛。
经行头痛首以头痛的时间、性质辨虚实。一般而言,经前胀痛、掣
痛、刺痛为实,经后空痛、隐痛为虚。其次,以头痛的部位辨受病的脏
腑经络。大抵痛在后头,属太阳;痛在前额,属阳明;痛在头侧连耳,
属少阳;痛在巅顶连目,则属厥阴受病。治疗本病以调气血。平肝阳为
主,并结合经期不同的时间以及所属脏腑经络,灵活施治。


辨证论治
肝火型
[证见] 经前多日或正值经初头痛剧烈,多以巅顶或头测掣痛。
头晕耳鸣,目眩而胀,痛剧呕吐,烦燥易怒,口苦,咽干,便结溺黄,
月经量多,经色深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药]
1、主方:天麻钩藤饮(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处方:天麻15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山栀子15克,黄芩12克,
桑寄生20克,牛膝15克,杭菊花12克,益母草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
煎),白芍20克,藁本9克。水煎服。
肝体阴而用阳,虽属肝火,由于经等之际阴血下注冲任,肝血不蹉,
肝气偏旺,气火上逆,上扰清窍而致头痛。若体质较弱,肾水不足兼肝
火时,也可用杞菊地黄汤(《医级》)加羚羊角骨、石决明、白芍、钩藤。
2、中成药
(1)清开灵口服液,经前3天始每次:瓶,每日2~3次,服至经来
两天。
(2)牛黄降压丸,每次1丸,每日2次。服法同上。
3、单方验方
夏枯草20克,杭菊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作茶饮。

血瘀型
[证见]经前、经时头痛剧烈,或素有头痛,经期加剧,痛有定处,
如锥如刺。经来腹痛,经色紫黯有块。舌质黯或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调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味
处方:麝香0.15克(冲服),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川
红花9克,红枣10枚,生姜3片,丹参15克,石菖蒲10克,益母草30克。
水煎服。
如检查有脑垂体微腺瘤者,可加化瘀软坚消癥之品,如蜈蚣、三棱、
莪术、鸡内金、土别虫等。如血瘀兼寒,加桂枝、细辛,以温经通络。
兼气虚血弱者,加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化瘀,养血调经。

血虚型
[证见] 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痛势绵绵,劳则痛甚;月经常后
期,且量少色淡,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 养血柔肝,法风止痛。
[方药]
1、主方:加味四物汤(尤在径《金匮翼》)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黄15克,蔓荆子15克,
杭菊花15克,炙甘草6克,何首乌20克,枸杞子15克,石楠藤15克。水
煎服。
如兼气虚者,加北黄芪、党参各20克,或用人参养荣汤(《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2、中成药
(1)复方首乌补液,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首乌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可根据头痛的部位不同,随经取穴。
前额痛:印堂、合谷、内庭。
头顶痛:百会、太冲、内关。
侧头痛:太阳、足临泣、外关。
后头痛:天枢、后溪、申脉。
手法:常用泻法,留针20分钟。
2、饮食疗法
(1)天麻15克,鳙鱼头1个,炖服。
(2)川芎10克,白芷9克,鳙鱼头1个,炖服。
-----------------------------------------------------------------------------------
经行吐衄 (妇科)
每于经前一二天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鼻出血或吐血等,称为
经行吐衄。因鼻衄或吐血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并常导致月经量减少或停
闭不来,似乎是月经倒行逆上,故古人又称之为倒经。临床上吐衄较常
见,此外还有眼、耳及皮肤等周期性出血。
本病属西医的代偿性月经,与月经来潮相似的周期性子宫外出血者
称之。最多见为鼻衄,约占1/3的代偿性月经的1/3。据文献记载,代偿
性月经也可发生于下述部位:如胃、肠、膀胱、肺、乳腺、皮肤,以及
皮肤的溃疡和色痣部位、外耳道、眼及眼睑、脐部及腹壁瘘管等。

诊断要点
1、每逢月经周期而出现吐衄,经后自然停止,为本病的诊断依据。
可伴有经量减少,甚则闭经不来,但要与经闭相鉴别,后者是闭经不伴
吐衄。
2、检查鼻咽及肺部,以排除该部疾病。


辨证分析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倒经的发生,主要是肝、胃、肺热扰及
冲脉。“冲之得热,血必妄行”。经行之际,冲脉气盛。气火相合,血
热气逆而上溢空窍,发为经行吐衄。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辨虚实及所属脏腑,治疗本着“热者清之”,“
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因鼻衄关乎肺,当参
用清肺润肺之品;吐血关于胃,当酌加清胃和降之品。罗元恺教授认为,
经行吐衄宜养阴镇潜。


辨证论治
肝胃郁火型
[证见] 经行吐衄,多在经前一二天或正值经行期间,出血量较多;
量多时可大口吐衄,有血块,少时点滴而出,或痰中带血,喉中有血腥
味;血色深红。常伴随月经量减少,甚或停经。面红赤,心烦易怒,两
胁胀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 疏肝清胃,引血下行。
[方药]
1、主方:清肝引经汤(黄绳武《中医妇科学》)加减
处方:牡丹皮15克,山栀子15克,黄芩15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
生地黄20克,川楝子15克,白茅根30克,牛膝15克,竹茹15克,代赭石
2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并宜在经前1周始服药至经净。
清肝引经汤着重清肝火,并有疏肝、降逆、止血之功。如胃火较盛
者,去当归、川楝子加知母、麦冬。肺热者,去当归,加桑白皮、天冬、
北沙参。
2、单方验方
(1) 清热止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龙胆草,焦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牛膝,赤芍,牡丹
皮各10克,车前草、茅根、仙鹤草各15克。经前服,每日1剂。
(2) 加味益气倒经汤(樊中州《千家妙方》)
处方:炒荆芥炭10克,丹参6克,橘络5克,炒黄芩10克,当归10克,
牛膝5克,牡丹皮5克,白芍5克,山栀子6克,石膏10克,茅花6克,党
参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肺肾阴虚型
[证见] 经行前或正值经时吐衄,色鲜红,血量不多,无血块,亦
有仅于经来时痰中带血丝,或喉中有血腥味者。月经常可先期而来或经
量减少。头晕耳鸣,颧红,五心烦热,潮热或咳嗽,咽干口渴,或有肺
结核、支气管扩张病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
[方药]
1、主方:顺经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0克,生、熟地黄各10克,北沙参30克,白芍15克,云
苓20克,黑荆芥9克,牡丹皮15克,黑栀子15克,牛膝15克,山萸肉15
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水煎服。
如有肺部 疾,当兼顾治疗原有疾病。
2、中成药
麦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 鲜旱莲草30~50克,洗净,捣烂榨汁,煮沸加冰糖适量。待冷
分2次服,每日1剂。
(2) 滋阴凉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山茱萸、藕节、牛膝、仙鹤草各
10克,车前草15克。水煎服。
--------------------------------------------------------------------------------------------
经行泄泻(妇科)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性的大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
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又称经行而泻。经行泄泻属于西医的经前
期紧张综合征的范畴。

诊断要点
1、本病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泄泻为主要诊断依据。若素有慢性
腹泻,经来则腹泻加重者,亦属本病范围。
2、本病需与经行偶然发生的内科泄泻相鉴别。


辨证分析
经行泄泻,主要责之于脾肾虚弱。因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温煦脾阳,
又为胃关,主司二便。经行前或经时,血盈于冲任,气随血下,脾肾益
虚,虚则不能运行其湿,湿聚而下走肠间,发为经行泄泻。
经行泄泻的辨证,主要分清脏腑所属,泄泻伴脘腹胀满者,多为脾
虚;腹痛即泄,两胁胀痛者,多为脾虚肝木乘之;若泄泻清稀如水,五
更而泻,畏寒肢冷者,则为肾阳虚所臻。治疗本病的总则,以健脾温肾
调经为主。


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 月经将潮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脘腹胀满,纳差神疲,
或面浮肢肿。经行量多,经色淡红,质稀。面色黄,唇舌淡红,苔白,
脉细缓。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调经。
[方药]
1、主方:健固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30克,巴戟天15克,生薏苡20克,
砂仁6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白扁豆30克,山楂子20克,石榴皮
15克。水煎服。
若腹痛必泻,两胁胀痛者,为脾虚肝木乘之,治宜扶脾柳木,方用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白术15克,白芍20克,陈皮6克,防风15克,云苓20克,郁
金15克,佛手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 理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2) 参苓白术散(丸、胶囊),口服,散剂每次6克,每日2次;水泛
丸每次6克,每日2次。胶囊剂每次3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 加味理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砂仁
3克,橘皮6克,麦芽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补脾止泻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人参10克(另炖),白术12克(炒),云苓18克,附子9克,肉
桂9克,吴茱萸9克,山萸肉10克,车前子15克,菟丝子12克。水煎服。

肾虚型
[证见] 经前或正值经期,大便泄泻如水样,常于五更天亮前泄泻。
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月经可后期,经色淡,质稀。舌淡苔
白,脉沉迟。
[治法] 温肾扶阳,暖土止泻。
[方药]
1、主方:四神丸(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合健固汤(《傅青主女
科》)加减
处方:补骨脂15克,吴茱萸15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9克,党参
20克,白术15克,云苓30克,巴戟天15克,生薏苡仕0克,炮姜9克,石
榴皮15克,白芍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丁蔻附桂理中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温肾健脾汤(宋文海《四川中医》1986.11)
处方:仙茅12克,仙灵脾24克,茯苓18克,白术10克,山楂12克,
台乌20克,砂仁6克(后下),干姜8克,防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
大枣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
妊娠小便淋痛(妇科)
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者,古称子淋,或称妊
娠小便淋痛。西医所称妊娠期泌尿道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子淋相同时,
可参考本病辩证论治。本病诊治不及时可导致流产。早孕时合并子淋,
选用不适当的抗菌素等又有致畸危险,故需加重视。


诊断要点
1、孕妇自觉尿频,尿急,尿道刺痛、灼热,便可诊断为本病。大
多无发热,亦有发热者。
2、尿液分析提示有炎症。必要时检查肾功能。疑淋病性尿道炎者,
取阴道分泌物找淋菌。对于反复发作或新婚孕妇患此病者,需检查有无
尿道口——处女膜伞或尿道口肉阜等症证。


辨证分析
子淋一证,多因于热灼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利。本病的
辨证首辨虚实。实热者,小便艰涩而不利,尿道灼热而痛,溺短赤;虚
热者,小便淋沥不爽,溺后尿道刺痛,尿量如常色淡黄。治疗子淋以清
润安胎为主,务使膀胱气化如常而不伤胎元,苦寒滑利之品应慎用。


辨证论治
实热型
[证见] 孕期突感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短赤;小腹拘
急,面赤心烦,口干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通淋,佐以安胎。
[方药]
主方:加味五淋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5克,滑石15克,甘草梢6
克,土茯苓20克,白芍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20克,白茅根30克。水
煎服。
如心火偏亢,口舌生疮,心烦者,选加麦冬、灯芯花、山栀子,莲
子心之类。湿热下注溺短赤而臭,口干苦,苔黄厚者,去白芍,加大、
小蓟、凤尾草、绵茵陈,川萆薢。

阴虚型
[证见] 妊娠期小便淋沥不爽,尿淡黄,溺后尿道刺痛不适。腰酸
膝软,心烦热,夜寐不宁多梦,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治法] 滋阴润肺通淋,佐以安胎。
[方药]
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生地黄20克,云苓20克,淮山药30克,
牡丹皮15克,山萸肉15克,甘草桃6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车前草
15克。水煎服。
-------------------------------------------------------------------------------
妊娠眩晕(妇科)
妊娠期,孕妇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或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瞬间即止者,称为妊娠眩晕,又称子晕、儿晕。若妊娠眩晕发生于妊娠
中晚期,有可能为先兆子痫。


诊断要点
1、早孕期突发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头汗出,闭目片刻即止,仍
觉头晕疲乏者,为轻症子晕;如孕中后期,自觉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或
兼头痛,或有水肿者,为重症子晕。后者应测血压及尿蛋白,常为先兆
子痫之征。
2、如出现血压升高时,需与孕前高血压相鉴别。


辨证分析
妊娠眩晕发生的机理主要是前人所说的“无虚不作眩”、“无风不
作眩”和“无痰不作眩”也。孕后,阴血聚以养胎,阴分必亏,阴不潜
阳,肝阳易亢化火化风;或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湿停,化为
痰浊,上扰清窍;或气血虚弱,清窍失养,均或发为妊娠眩晕。
本病的辨证以眩晕的性状及伴随症辨虚实。头目眩晕或头痛,面红
耳赤,口干苦者,为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头重,胸闷痰多,则为痰浊壅
盛;头目眩晕,闭目片刻即止,必悸汗出者,常为气血虚弱。治疗本病
以养血平肝为主,结合血压及水肿的情况灵活处理。如属子痫之先兆,
务必严密观察,及时治疗,以防进下发展为危重之子痫。


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型
[证见] 妊娠期突然头晕目眩,天旋地转,站立不稳,闭目片刻即
止,继之心悸、疲乏,头汗出,日发数次或数日一次。面色晄白无华或
萎黄,少寐纳差。舌淡嫩,苔白,脉细弱滑。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党参20克,
白术15克,云苓30克,炙甘草6克,北黄芪20克,何首乌20克,天麻10
克,钩藤15克。水煎服。
胃纳差,大便溏者,去熟地黄,加山楂、麦芽。心悸不寐者,加酸
枣仁、龙眼肉、夜交藤。

肝阳上亢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头目眩晕,耳鸣,胸胁胀满,面红目赤,口干
苦,甚则头痛,突然昏不知人,顷刻即醒神志如常。舌红少苔,脉弦滑
数。
[治法] 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加减
处方:枸杞子20克,杭菊花15克,山萸肉15克,干地黄20克,淮山
药30克,泽泻5克,云苓30克,石决明30克,龟板30克,丹参15克,葛
根30克,白芍20克。水煎服。

痰浊壅盛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泛恶,痰多,口淡或口粘。
纳差,或面浮肢肿尿少。舌淡苔白,脉能动滑。
[治法] 健脾祛湿化痰。
[方药]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白术20克,天麻15克,陈皮6克,茯苓30克,
北黄芪30克,炙甘草6克,蔓荆子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钩藤15克,
丹参15 克,水煎服。
如痰浊较甚者,加礞石、石草蒲、制胆南星。
----------------------------------------------------------------------------------
妊娠肿胀(妇科)

妊娠五六月后,孕妇肢体面目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根据肿胀的
部位及程度的不同,中医古籍又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子满等病
名。子肿与西医的妊娠水肿相同;子满,则属于西医的羊水过多症。
在妊娠晚期,如出现足踝轻度浮肿,而无其他不适者,为常有现象,
无需治疗。


诊断要点
1、妊娠中晚期,出现肢体面目浮肿者,便可诊断为妊娠肿胀。
2、需作尿分析,了解有无蛋白尿,了解有无高血压,及早发现先
兆子痫。
3、妊娠肿胀需与肾病所致的浮肿相鉴别。


辨证分析
人体内水液代谢与肺、脾、肾功能密切相关。肺为水之上源,通调
水道;脾居中焦,主运化水湿;肾居下焦,主化气行水。妊娠肿胀发生
的病因病机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之孕后中晚期胎体渐大,气机升
降不利,导致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四末而为妊娠肿胀。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分清受病脏腑。脾虚者,面目四肢浮肿,皮薄发
亮,纳少便溏;肾虚者,面浮肢肿,下肢尤甚,腰酸肢冷;气滞者,头
面肢肿,皮厚色不变,胸闷胁胀,气逆不安。治疗本病必须治病与安胎
并举:脾虚者,治以健脾利水;肾虚者,治以温肾行水;气滞者,治以
理气行水,佐以安胎或不犯胎。此外气病与水病不能截然分开,肺、脾、
肾功能互相影响。治疗时既要分清脾、肾、肺不同证型,又要灵活掌握
气与水,肺、脾、肾之间的关系,在各型中均不离健脾及理气,才能提
高疗效。


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四肢浮肿,或遍肿全身,肤色淡黄,
皮薄光亮,按之凹陷如泥。面色晄白或苍黄,神疲气短懒言,口淡无味,
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烂,尿量不多。舌淡,苔白润,或白腻,
脉缓滑。
[治法] 腱脾行水。
[方药]
1、主方:白术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减
处方:白术30克,云苓20克,大腹皮15克,陈皮6克,生姜皮9克,
云苓皮30克,北黄芪20克,扁豆30克,泽泻15克,砂仁6克(后下)。水
煎服。
如水肿明显,小便短小者,加猪苓、车前子。脾病及肾,兼肾阳不
足者,加桂枝、补骨脂、淫羊藿。若胸闷气促者,加桑白皮、北杏仁、
厚朴、苏梗。
2、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戴德英献方,见《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黄芪20克,汉防己10克,川椒目10克,车前草30克,泽泻20
克,天仙藤15克,香附10克,大腹皮15克,桑白皮10克。水煎服。

肾虚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孕妇面目肢体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
心悸气短,腰酸膝冷。舌淡黯,苔白润,脉沉滑。
[治法] 温肾化气行水。
[方药]
1、主方: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云苓30克,泽泻15
克,牡丹皮9克,桂枝10克,熟附子9克,北黄芪20克,砂仁6克(后下),
白术15克。水煎服。
阳虚者不胜寒凉,多去牡丹皮,或不去亦可活血。脾肾阳虚者,加
补骨脂以温脾肾,加川椒目以温行利水,加陈皮以健脾行气。
2、单方验方:妊娠水肿方(何任献方,见《中医妇科验方选 》)
处方:桑寄生9克,杜仲9克,乌药6克,白术12克,黄芩6克,天仙
藤9克,冬瓜皮15克,陈葫芦壳12克,木瓜6克,带皮生姜2片。水煎服。

气滞型
[证见] 妊娠中后期肿胀,自足至漆,或至头面浮肿,皮厚色不变,
压痕明显。头晕胀痛,胸闷胁胀,甚或气逆不安,小便短少。舌淡黯,
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方药]
1、主方:天仙藤散(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天仙藤15克,陈皮6克,香附12克,台乌15克,木瓜15克,
苏叶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北黄芪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水
煎服。
如肺气壅塞,气逆不安,头面浮肿者,加桑白皮、北杏仁、桔梗。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者,加白术、云苓、陈皮、大腹皮。头晕且胀,胸
胁胀痛,情怀不畅者,加柴胡、佛手、枳壳。附、子满
妊娠4~5月后出现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
喘息不得卧者,称为子满,又称胎水肿满。本病即西医所说的羊水过多。
妊娠羊水量随孕周而增减,超2000毫升为过多。羊水量在数天内急剧增
多,称急性羊水过多。多发生在妊娠4~6个月。多数患者的羊水在数周
内或更长时间逐渐增加,称慢性羊水过多。
------------------------------------------------------------------------------
胎漏 胎动不安(妇科)

妊娠以后,阴道出现少量下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
酸腹痛下坠者,称为胎漏,也称漏胎或胞漏。若怀孕后腰酸,腹痛下坠,
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则称胎动不安。胎漏、胎动不安为堕胎、小产
之先兆,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


诊断要点
1、怀孕之后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感或阴道少量出血,为诊断依
据。若单纯出血者,为胎漏;以上四大症俱全或俱备四大症之二症以上
者,可诊为胎动不安。
2、妇科检查,若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宫口未开,妊娠试验阳性,
B超可有胎心或胎动者,胚胎存活。
3、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的主要症状是怀孕后出现阴道出血
和腹痛,可伴有轻重不一的腰酸、下坠感。但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
除不同类型的流产需鉴别外,还需与妊娠早期其他出血、腹 痛性疾病
作鉴别。因为除先兆流产需安胎,且中医药疗效较优胜外,其他疾病常
需手术治疗,务需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胎元不固。导致胎元不固有虚有实。虚
者,多因肾虚、气血虚,以致系胎、固胎、养胎之精、气、血亏乏,使
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实者,常因血热、血瘀,而致养胎、
载胎之气血失调,使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本病的辨证着重从阴道出血的色质及全身症状、舌脉,辨脏腑、气
血虚实。本病的治法以安胎为主。如若病情发展,胎元已殒者,则需从
速下胎以益母。


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如黑豆汁,或少许血性物。
腰膝酸软,腹痛下坠,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反复自然流
产史,孕后又出现上述诸证。眼眶黯,面斑黯黑,或环唇暗。舌淡胖或
淡黯,苔白,脉沉滑,尺弱或沉细滑。
[治法] 补肾健脾,养血安胎。
[方药]
1、主方:寿胎丸(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四君子汤(《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菟丝子20克,桑寄生15克,川续断15克,阿胶15克(烊化),
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苓20克,何首乌20克,川杜仲15克,益智仁15
克。水煎服。
如偏于肾阴不足者,太子参易党参,淮山药易白术,加二至丸、山
萸肉、熟地黄,以滋养肝肾。若阴道出血量较多,时间较长者,加仙鹤
草、地榆、黑荆芥、鹿角霜之类。腰痛明显者。可加金狗脊、台乌。腹
痛较甚者,加香附、砂仁,以行气止痛。夜尿多,加覆盆子、金樱子、
益智仁,以补肾缩小便。大便干结难解者,加熟地黄、肉苁蓉、火麻仁
之类,以润肠通便。
2、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 吉林参10克,炖服。隔日1次,连服1至2周。
(2) 安胎合剂(梁玉屏《湖北中医杂志》1986.2)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淮山药20克,制首乌15克,炒杜仲15
克,菟丝子10克,桑寄生15克,川续断10克。水煎服。
(3) 补肾安胎饮(卓雨农《中医妇科治疗学》)
处方:菟丝子、川续断、杜仲、狗脊、益智仁、补骨脂、党参、白
术、阿胶、艾叶。水煎服。

气血虚弱型
[证见]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腰酸,小腹空
坠。面色晄白无华或萎黄,审疲肢倦,心悸气短,肢软乏力,或纳呆便
溏。舌淡胖,苔白,脉细滑。
[治法]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
1、主方:胎元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合寿胎丸(张锡纯《医学衷
中参西录》)
处方:党参20克,当归10克,杜仲15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
白术15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菟丝子20克,桑寄生15克,川续断15
克,阿胶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血热型
[证见] 妊娠期阴道少量出敌国,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腹痛,面
赤心烦,口干咽燥,或五心烦热,便结溺黄,或有低热不退。或孕期患
热性病。舌红,苔黄或少苔,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养血,滋肾安胎。
[方药]
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0克,白芍15克,淮山药30克,川续断15克,
黄芩15克,白术15克,桑寄生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冬桑叶
15克。水煎服。
说明:如同时合并有热性病,如感冒高热、肺炎或肠痈等,还要针
对各病进行治疗,采取治疗与安胎并举的原则施治。

血瘀型
[证见] 孕期听候仆闪挫或手术创伤后,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
黯滞,或无出血,仅觉腰酸、腹拘急而痛。或孕前有子宫肌瘤、子宫内
膜异位症或盆腔包块等癥瘕病史。面色晦黯,或烦躁易怒,口干不欲饮。
舌边瘀点,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益气和血,活血安胎。
[方药]
1、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云苓20克,白术15
克,丹参15克,三七末3克(冲服)、益母草15克,党参20克,何首乌20
克。水煎服。
如属外伤,则要辨明受伤情况,灵活用药。如属子宫肌瘤等癥瘕动
胎,则可选加荔枝核、桔核、鸡内金、桃仁之类,以补肾活血,化瘀散
结安胎,并定期观察胚胎发育情况。亦可同时服滋肾育胎丸、桔荔散结
丸(罗元恺验方)。
2、单方验方
苧麻根30~50克(洗净),生姜5片,煎水服。适用于听候仆闪挫导致
胎动不安者。
-----------------------------------------------------------------------------
胎萎不长(妇科)

妊娠四五个月以后,孕妇子宫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而胎儿仍存
活者,称为胎萎不长。本病与西医所称“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相同。


诊断要点
1、妊娠中后期,孕妇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可作为本病的
诊断依据。
2、B超检查,测量胎儿的各径线,可以助诊。
3、胎萎不长要与胎列腹中相鉴别。


辨证分析
妊娠胎气本乎血气。胎萎不长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血虚弱,不能荣
养胎儿而不长;亦有因血寒生化失期或血热伤阴,阴虚血燥不能滋养胎
儿而不长者。
本病的辩证着重辨虚实。虚者以气血虚弱为主,亦有阳虚宫寒者;
实证可见于血热,亦有兼见血瘀者。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并应动态观
察胎儿长养的情况。

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蝮部增大与子宫底高度明显小于孕月。身体
羸弱,面色萎黄或晄白,头晕气短,疲乏懒言。舌淡嫩,少苔,脉细弱
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滋养胎元。
[方药]
1、主方:三才大补丸(《陈素庵妇科补解》)
处方:党参30克,北黄芪20克,白术15克,淮山药30克,熟地黄15
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阿胶15克(烊化),艾叶15克,香
附子10克,补骨脂15克,杜仲15克。水煎服。
血虚较甚者,选加首乌、乌豆衣、枸杞子、黄精,以补血滋阴。脾
虚纳呆者,去熟地黄、白芍,加云苓、山楂、谷麦芽之类,以健脾消食。
2、中成药
(1)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2) 人参养荣丸,口服,每次1克,每日2~3次。

血寒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孕月,或胎心音较
弱。形寒肢冷,腰腹冷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 温阳散寒,养血育胎。
[方药]
主方:长胎白术散(叶天士《叶氏女科证治》)加减
处方:白术20克,川芎10克,熟地黄20克,阿胶15克(烊化),北黄
芪20克,当归15克,牡蛎20克,云苓20克,艾叶15克,补骨脂15克。水
煎服。
如肾阳虚,腰冷夜尿多者,加鹿角霜、肉桂,以温肾暖宫。脾阳虚,
腹胀纳少者,去阿胶、熟地黄,加党参、砂仁、山楂,以健脾益气,行
气消食。

血热型
[证见] 孕中晚期,腹部及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孕月。烦躁不安,潮
热盗汗,夜梦多,胎动频而不安,便结溺黄。唇舌红干,苔少或黄,脉
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养阴安胎。
[方药]
主方:凉胎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
当归10克,甘草6克,桑叶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水煎服。
如属阳盛血热者,加牡丹皮、栀子。阴虚内热者,加山萸肉、知母、
麦冬。肝郁化热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
说明:如上述各型中兼见血瘀症状者,选加丹参、益母草、桃仁、
当归、川芎、赤芍之类,以改善血循环,促进胎儿长养。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 鸡蛋腐竹糖水:鸡蛋1只煮熟去壳,加腐竹适量同煮,放入白
糖调味吃用。
(2)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克,生姜几片,精羊肉250克,共煲
汤,调味吃肉饮汤。
2、配合静脉点滴能量合剂,并服维生素C、叶酸等,亦可定时低流
量吸氧,以改善通顺儿的内环境,促进胎儿发育。
-------------------------------------------------------------------------------------------
痛经(妇科)

女子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并因痛而影响
生活及工作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
与继发性痛经,中医痛经一证,包括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类。


诊断要点
1、本病是以患者每于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发生明显的下腹疼痛为
主要诊断论据,即“因经而痛”。临床上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诉结合表
现,把痛经的程度分为重、中、轻三度。
(1)重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妨,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
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伴有腰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后无明显缓解。
(2)中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妨,伴有腰部疼痛、恶心
呕吐、四肢不温,采用止痛措施后疼痛暂缓。
(3)轻度:经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有腰痛,尚能坚持工
作,有时需服止痛药。
2、妇科检查可以诊断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
变,或可见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欠佳或过度倾屈等,为原发性痛,又
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初潮后不久的青年或未婚未育者。盆腔有器质性
改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生殖器肿瘤等所致的痛经,为继发
性痛经。
3、本病应与阴道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的病证,如异位妊娠、流
产等相鉴别。此外,其他病证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
加重,临证时当详问病史及仔细检查,以资鉴别。


辨证分析
痛经是“因经而痛”,故痛经的发生,是致痛病因与月经期或其前
后,机体内气血剧烈变化这一特殊的内环境相结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床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
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
痛经辨证首辨虚实,以实证为多见。可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痛的
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辨
其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经时小腹剧痛,经色紫黯有块者属实,
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淡者属虚;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
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
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
法,并要掌握“因经而痛”这一时间特点,以经前一周至来经一二天为
最佳治疗时间,同时还要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
坚持治疗数月,可望治愈。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
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
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或舌
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隔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桃仁15克,川红花
6克,枳壳15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牡丹皮15克,香
附子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属肝郁血瘀,经前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明显者,可选用逍遥散合
失笑散加三七末、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如显膜
样痛经,则宜在主方中加逐瘀化膜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山楂、
鸡内金、肉桂。如属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宜加强软坚散结化瘀消
癥,主方中可选加水蛭、三棱、莪术、土鳖虫、九香虫、三七末、血竭、
鸡内金、蜈蚣;并坚持平时和经期同时治疗。
2、中成药
(1)田七痛经胶囊(罗元恺验方),经前一周始服至来经一二天。
每次3~5粒,每日3次。如痛经严重者,可酌情加大药量或于月经中期
后即开始服药。本品对气滞血瘀及寒凝痛经有较好疗效。(张玉珍等《
新中医》1985.1)
(2)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每次服:瓶,每日服3次。来
经时服1~3天。
3、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按说明服。
(2)三七末,每3~5克,每日1~2次,于经前或经时开水冲服。

寒凝胞中型
[证见]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
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
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小茴香10克,延胡索15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当归15克,
川芎10克,干姜5克,肉桂5克(焗服),赤芍15克,没药12克,益母草
30克,艾叶15克。水煎服,或留渣再煎,每日1剂。
如体质属阳虚内寒者,则可选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熟附子、
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暖宫止痛。

湿热下注型
[证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
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黄质
稠,有臭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药方]
1、主方:清热调血汤(龚信《古今医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黄10克,川黄连9克,
香附子12克,桃仁15克,川红花9克,莪术12克,延胡索6克,牡丹皮15
克,七叶莲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妇查有盆腔炎者,经净后按盆腔炎治疗。

气血虚弱型
[证见]经时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按。或
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淡,质稀。面色晄白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
苔薄白,脉弦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
1、主方:当归芍药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10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泽
泻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克,延胡索h克。北黄芪15克,党参2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
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开水送服。

肝肾不足型
[证见] 经水将净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腰膝酸软。月经后推,
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或头晕耳鸣,或潮热,眼眶黯。舌质红少苔,
脉细弱。
[治法] 滋肾养肝止痛。
[方药]
1、主方:调肝汤(傅山《傅育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山萸肉15克,巴戟天15克,阿胶15克
(烊化),淮山药20克,甘草6克,台乌15克,益母草30克,香附子12
克,石楠藤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乌鸡白凤丸,每次:丸,每日2~3丸,开水送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取足三里、三阴交穴,用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对实证
痛经止痛效果显著。下次月经来潮前一二日或来潮时,每日针灸1次,
一般2~3次可愈。也可用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按同法治疗。或起针后,
再用温和灸10~20分钟。
(2)取八髎穴,用艾卷悬灸30分钟,每日2次,对虚证痛经或虚中
夹实痛经有温通止痛之效。
2、饮食疗法
(1)益母草30~60克,鸡蛋2只,红糖适量,加水同煮,去药渣,
吃蛋饮汤。月经前几天或正值经期,每日1次。对实证痛经有一定疗效。
(2)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分量因人而异。对虚证
或寒凝胞中痛经可作辅助治疗。
(3)红蓝花酒方(《金匮要略》):红花100克,60度白酒400克,
浸泡1周。月经前,每日服2次,每次10毫升,连服数天。对血瘀痛经有
效。
3、预防调护
痛经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故必须调节情志配合治疗。同时经期注
意适寒温,节生冷。不少痛经治愈后,由于七情内伤,可再复发。
--------------------------------------------------------------------------------
先兆子痫 子痫( 妇科)

怀子而病痫,名子痫。子痫发作多在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孕
妇突然眩晕倒仆、抽搐或昏迷者,称子痫,又称妊娠痫证。子痫是由先
兆子痫发展而来。先兆子痫往往出现子肿、子晕的病证,并见前驱症状,
如头晕、视物不清、上腹不适、胸闷呕恶、面浮肢肿等。检查可有高血
压、蛋白尿、水肿三大症状(或居其二),称“先兆子痫”。中医称妊娠
痫证,实际上包括了先兆子痫及痫。先兆子痫与子痫是一个疾病发展的
不同阶段。
本病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
课题。

诊断要点
1、先兆子痫是在子晕、子肿的基础上出现自觉症状,如头晕头痛、
视物不清、烦躁不安,胸闷不适等。检查可见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
三大症状或居其二。
2、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出现突然抽搐或昏迷者,即可诊断为子痫,
是最危重的阶段。
3、应与癫痫及厥证相鉴别。

辨证分析
孕妇肝肾或脾肾素虚,因孕重虚,阴血益亏,肝失濡养,则肝阳上
亢,亢极风动;或水不济火,心肝火盛。风助火威,风火相煽,发为子
痫。或聚湿成痰,痰火交炽,蒙蔽清窍,也有火灼成瘀,瘀阻血行,脏
腑失养发为子痫者。此病以脏腑虚损、损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
为标。
子痫重在预防,在子肿、子晕、先兆子痫阶段应积极治疗,防止发
展。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体及胎儿性命,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


辨证论治
服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头痛头胀,耳鸣腰酸,口干咽躁,
烦躁不安,手指发麻,尿少便秘。舌红,有裂纹,脉弦滑数。
[治法] 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合二至丸(汪昂《医方集解》)
加味
处方:枸杞子15克,杭菊20克,山萸肉15克,牡丹皮15克,淮山药
30克,白芍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2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
石决明30克,钩藤15在。水煎服。

脾虚肝旺型
[证见] 妊娠中晚期,面目肢体浮肿,头晕目眩或头麻头重,胸闷
泛恶,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舌淡泮,脉缓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行水,平肝潜阳。
[方药]
主方:白术散(蔡玉美《指迷方》)加味
处方:白术30克,云苓30克,大腹皮20克,陈皮6克,生姜皮15克,
石决明30克,白芍2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两个证型为先兆子痫阶段。

肝风内动型
[证见] 孕晚期或正值产时或产后1~2日,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烦
躁不安,颜面潮红,突发全身抽搐,牙关紧闭,甚则昏不知人。舌红或
绛,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 平肝熄风止痉。
[方药]
主方:羚羊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羚羊角粉3克,钩藤30克(后下15分钟),桑叶15克,杭菊花
15克,川贝母6克,竹茹20克,生地黄20克,白芍20克,茯神20克,甘
草6克,全蝎1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水煎服。
对昏迷不醒者,可鼻饲给药。或救醒后再服。

痰火上扰型
[证见] 妊娠晚期或产时或新产后,头晕头痛,胸闷泛恶,忽然倒
仆,全身帛搐,口噤,昏不知人,气粗痰鸣。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豁痰,开窍止痉。
[方药]
主方:万氏牛黄清心丸(万全《痘疹世医心法》)加减
处方:天然牛黄0.3克(冲服),川黄连9克,黄芩15克,山栀子15克,
郁金15克,礞石15克,天竹黄9克,全蝎9克,石草蒲12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各证型,如出现面色黯滞,舌黯有瘀斑,则为挟瘀之征,
可在原方中选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赤芍等活血
化瘀之品,以改善微循环。如反复帛搐,昏迷不醒者,需中西医结合抢
救,并注意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的检测,防止酸中毒及脏腑功
能衰竭。子痫常于帛搐后自然作产,且产程快,必须尽快做好分娩处理。
若病情稳定,仍未作产,必要时可终止妊娠,产后仍需预防产后子痫的
发生。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抽搐者,针刺曲池、合谷、人中、承山、太冲。昏迷者,针刺人中、
百会、涌泉、风池。
2、预防与调护
本病以预防为主。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治疗子肿、子晕及出现
先兆子痫的各种症候,防止进一步发展为子痫。一旦发生子痫,危及母
体及胎儿,应做好有关护理。
------------------------------------------------------------------------------------------
异位妊娠 妇科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俗称宫外孕。
若宫外孕未经治疗,孕卵死亡与内出血的血块机化形成包块转为慢性者,
称为陈旧性宫外孕。中医古籍没有宫外孕的病名,而近代中医药治疗宫
外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始,中医已通用“异位妊娠”或“宫外孕”之病名。
最常见的异位妊娠为输卵管妊娠,约占90%。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
其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等不尽相同。本节仅以输卵管妊娠为例,作有
关讨论。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 腹痛:几乎所有的患者主诉腹痛,常突然发生下腹一侧的刺痛
或撕裂痛。往往伴有肛门坠胀便意感;未破损时,下腹一侧隐痛。严重
者可伴有头晕眼花,冷汗出,甚至休克,乃为腹腔内出血所致。
(2) 停经后阴道出血:约70%~80%的患者主诉有停经史。无停经史
者可能出血正好发生于下次月经前或月经期,误将宫外孕的出血视为末
次月经所致。典型的输卵管妊娠停经时间,多为6~8周。出血常少量暗
红,也有约5%可有大量的阴道出血;部分患者可排出完整的蜕膜管型。
(3) 常有附件炎或不孕症史。
2、检查
(1) 妇查:阴道内有少量暗红血液;子宫颈着色,有明显的举痛、
摇摆痛;子宫体略大而软,较停经月份小,内出血多时子宫有飘浮感;
子宫一侧可扪及不规则的软性包块,触痛明显;后穹窿饱胀,触痛。如
为陈旧性宫外孕,有未经治疗的宫外孕史,可在子宫直肠窝触及半实性
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日久包块机化变硬。
(2) 尿HCG测定:数值上升较慢且偏低,也仅50%~87.5%为阳性结果。
(3) 后穹窿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液较暗,放置6分钟不凝固,便可
明确诊断。但阴性者也不能排除本病。
(4) B超检查:宫内无胎囊(孕6周后),宫外见到孕囊或胎芽或附件
有囊性块物。
3、子宫外孕必须与下腹疼痛或有出血的痛证相鉴别,列表如下:
异位妊娠的鉴别诊断病名临床表现输卵管妊娠流产黄体破裂急性兰尾炎
停经史有或无有有或无无不孕史有或无多无无无腹痛突然剧烈撕裂样痛
自一侧扩散小腹阵发性坠痛多发生在月经期之前从上腹→脐周→右下腹
痛阴道出血点滴状或淋漓不断,暗红先兆流产量少,发展为难免后出血
多或有块物有或无无休克程度与外出血不成正比与外出血成正比有时休
克一般无,有时休克体温多正常多正常正常升高腹部检查下腹压痛、反
跳痛,肌紧张不显,有移动浊音无压痛,孕月后可在耻联上扪及宫底下
腹压痛、反跳痛,有移动浊音或有包块下腹压痛、反跳痛,麦氏点压痛,
肌紧张明显盆腔检查宫颈举摇痛,宫体略大,宫旁有软包块,痛胀宫颈
无举痛,先兆流产时子宫与孕周相符,无包块宫颈举痛,子宫正党,穹
窿一侧胀痛子宫及附件正常,腹膜炎时可压痛尿妊娠试验多为阳性可阳
性阴性阴性后穹窿穿刺可阳性阴性可阳性阴性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加
多正常正常或稍升高增加血红蛋白下降多正常下降正常


辨证分析
异位妊娠一旦确诊,现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特别是输卵管妊娠已破
裂合并出血性休克。即使未破裂,也应做好手术准备。而中西医结合非
手术疗法治疗宫外孕,已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是本节讨论的重点。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确切疗效来看,异位妊娠的病因
病机主要是少腹血瘀之实证。导致少腹血瘀的病因,或因患者宿有少腹
瘀滞,胞脉胞络不畅,使孕卵运行受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虚弱,
输送孕卵乏力而迟缓,致令孕卵停留于了宫体腔之外,影响胞脉、胞络、
气血的流畅和胚胎自身的发育。血气不和,日久胀破脉络,血溢于内,
离经之血或离宫之胚流入少腹,便形成少腹血瘀之证。若脉胳大伤,则
血崩于内,阴血暴亡,气随血脱,变生厥脱之危急重证,或瘀积日久不
散,发为少腹血瘀之癥瘕。
本病的辩证主要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辨清未破损或已破
损。示破损指宫外孕尚未发生流产或破裂;已破损根据破裂后的症状,
可有休克型、不稳定型和包块型之分。中医治疗总离不开活血化瘀为主,
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


辨证论治
未破损型
[证见] 可有停经和早孕反应,下腹一侧隐痛或有少量阴道出血。
妇查或B超探查为宫外妊娠征。
[治法] 活血化瘀,消 杀胚。
[方药]
主方:宫外孕Ⅱ号方(山西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蜈
蚣2条。水煎服。
应用本方外,首先应加强杀胚。可以同时用天花粉针剂;如对天花
粉素过敏不能用时,应及时手术。

已破损型

Ⅰ、休克型
[证见] 下腹一侧突发撕裂样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
漓,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或测不到,脉微欲绝,并有腹部及
妇查阳性征。
[治法] 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丽参针或参附汤或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合宫外Ⅰ
外号方
处方:(1) 高丽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2) 人参10克,熟附子10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桃仁12克,麦
冬15克,五味子9克,乳香、没药各10克。急煎服。
(3) 立即输氧、输液及输血等抗休克抢救,并早期治疗和预防腑实
证的发生。在抗休克时,即准备手术治疗。

Ⅱ、不稳定型
[证见] 休克病情好转,腹痛拒按,下腹有压痛和反跳动,可扪及
包界不清的包块,或少量阴道出血。血压较稳定或有波动;脉缓略弦。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宫外孕Ⅰ号方(山西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丹参15克,赤15克,桃仁12克,党参30克,北黄芪20克,花
蕊石20克,五灵脂9克,蒲黄9克,三七末3克(冲)。水煎服。
如有再次休克的可能,则按休克型处理。

Ⅲ、包块型
[证见] 宫外孕破损时间较长。腹痛逐渐消失,阴道出血停止,下
腹胀坠。妇查一侧附件可有不规则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脉细涩略弦。
[治法] 破瘀消 。
[方药]
主方:宫外孕Ⅱ号方(山西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丹参1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鳖
甲20克,香附子12克,北黄芪20克,当归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
配合腹部外敷双柏散以及复方毛冬青灌肠液保留灌肠,有促进包块
消散之功效。



其他疗法
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宫外孕又有新的进展,从外科手术治疗改变
为内科保守治疗。例如,在指引下输卵管内注射药物杀胚,或在腹腔镜
下输卵管内注射MTX。
-----------------------------------------------------------------------------
阴挺 妇科
妇女阴中有物下坠,或挺出阴道口外者,称为阴挺,又称阴挺下脱、
阴菌或阴痂。因本病多发生于产后,故又有“产肠不收”之称。阴挺包
括了西医所称的子宫脱垂及阴道前后壁膨出。本节主要讨论子宫脱垂。

诊断要点
1、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
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作为诊断标准。
2、根据脱垂的程度,子宫脱垂分三度:
Ⅰ(:子宫颈下移至处女膜阴道口内,但不越出阴道口。
Ⅱ(A: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B: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大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
Ⅲ(:整个宫体脱出阴道口外,全部阴道壁外翻。
一般认为Ⅰ(及Ⅱ(A可服中药治疗,Ⅱ(B及Ⅲ(常须手术治疗。

辨证分析
阴挺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多产、产伤等,导致中气下陷或肾虚不
固,使胞络损伤,不能提摄子宫。治法根据“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
者固之”的原则,以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为主。

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 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自觉小腹下坠,有物从阴中脱
出,劳则加剧。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面色少华,尿频,带下量多,质
稀色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 补气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味
处方:北黄芪5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15克,柴胡6克,党
参30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川续断15克,金樱子30克(或用金樱子
根),枳壳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 升陷汤(龚其恕《浙江中医杂志》1985.4)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5克,黄芪60克,桔梗10克,知母15克,党
参60克(重者用红参15克,另炖后兑入)。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
(2) 老南瓜蒂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老南瓜蒂6个。将瓜蒂对剖开,煎取浓汁顿服。每日1次,5
日为一疗程。
(3) 托垂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升麻4克(研末),鸡蛋1只。在鸡蛋顶端钻一个黄豆粒大小的
圆也,把药末放入鸡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小块,蘸水将蛋孔盖严。然
后将蛋放蒸茏内蒸熟,去壳内服。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间隔2天,
再服第二疗程。

肾虚型
[证见] 阴中有物脱出。腰酸膝软,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
甚,头晕耳鸣。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脱,佐以益气。
[方药]
主方:大补元煎(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党参3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熟地黄20
克,当归15克,炙甘草9克,淮山药30克,北黄芪30克,白术15克,金
樱子30克,菟丝子20克。水煎服。
说明:上述二型均可因子宫常脱出阴道口外,摩擦损伤,局部出现
红肿溃烂,黄水淋漓,带下色黄量多,或如脓有臭气,此时必须先清利
湿热,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用此汤外洗,再喷撒喉风散合珍珠层
粉,以清热解毒生肌。局部症状改善后,按各型施治,或行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 气虚者,取督脉、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法并灸。取
穴:百会、气海、维道、足三里、三阴交。
(2) 肾虚者,宜调补肾气,固摄胞宫,取任脉,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取穴:关元、子宫、照海。
2、饮食疗法
(1) 北芪升麻乌鸡汤:乌鸡1只,宰好去肠杂洗净,再将北黄芪30
克、升麻15克纳入鸡腹中,然后加水500毫升及调料适量,隔水炖烂。
食肉饮汤,隔日一料,连服多日。肾虚明显者,也可加巴戟天肉30克。
(2) 猪肠巴戟汤:猪大肠300克,巴戟天30克,升麻9克。将大肠治
净,升麻、巴戟天一起纳入大肠内,放砂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调味
后分次吃肠喝汤。每周2~3次,连服3周。
(3) 乳鸽北芪杞子汤:将乳鸽治净切块,加入北芪、枸杞子各30克,
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去药潭饮汤吃鸽肉。隔天1次,连服10
~15次。
3、预防与调护
(1) 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可大降低阴挺的发病率。
(2) 实行新法接生,及时修补裂伤的会阴。
(3) 产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慢性
咳嗽。
-------------------------------------------------------------------------------------- ?
阴痒 妇科
阴部瘙痒不堪,甚则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等证,称为阴痒,
也称阴门瘙痒。阴是指阴部,包括外阴、阴道、肛周及股阴,以外阴为
多。痒是一个自觉症状,常伴带下异常。故阴痒一证与带下病常同时兼
见,故应互参。阴痒是一个症状,很多全身性、局部性的疾病均可发生
阴痒。西医的“外阴瘙痒”可与阴痒互参施治。
诊断要点
1、以自觉阴痒为诊断依据。
2、妇科检查及白带涂片检查,以了解阴痒的病因。若外阴奇痒,
尤以夜间为甚,白带黄绿色,稀薄呈现泡沫状,阴道口粘膜潮红充血,
后穹窿及阴道壁有小出血点者,白带涂片可找到阴道滴虫,诊断为滴虫
性阴道炎;外阴奇痒,白带多,呈现豆腐渣状,大小阴唇红肿,表面有
白膜,不易擦去,镜检可见霉菌,诊断为念珠性阴道炎;阴痒并见大小
阴唇、阴蒂色素变白,可诊断为外阴营养不良;如阴毛部位及其附近瘙
痒,阴部外表干燥不润者,多为肝肾不足,生风化燥所致。若肥胖阴痒
难愈者,要注意排除糖尿病。阴痒的兼症不同,病因各异,务必详察,
细加鉴别,方可无误。
辨证分析
阴痒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染湿、热、毒、虫邪,以及肝、肾、
脾功能失调,侵扰阴部,或阴部肌肤失养所致。
阴痒的辨证,风胜作痒,走窜如虫爬;风热多红肿;风寒多变厚;
生风化燥常干涩;湿胜作痒,浸淫流液,带下量多而阴痒。另外,热胜
作痒,灼热或溃烂疼痛;虫淫作痒,奇痒如虫爬,带下色深质稠有臭。
阴痒的治疗,着重去湿清热杀虫以及调理肝、肾、脾功能,本着“治外
必本诸内”的原则,采用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辨证论治
肝经湿热型
[证见] 阴痒,甚则痒痛,灼热难忍,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
如脓,或黄白、黄赤相兼,或呈现腐渣样,多有臭气。心烦少寐,口苦
大干,胸闷不适,纳欠佳。舌红或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药]
主方:萆薢30克,生苡仁30克,黄柏10克,赤茯苓30克,牡丹皮15
克,泽泻15克,通草6克,滑石20克,苍术12克,苦参15克,绵茵陈20

克。水煎服。
如肝经湿热,热重于湿,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便结溺
黄,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龙胆泻肝汤。
本型应以外治法为主,详见“带下病”外治法。最好是内服、外洗、
阴道纳药系列治疗。

肝肾阴虚型
[证见] 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不多,色赤白相兼。头晕
目眩,五心烦热,时有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腰酸耳鸣。舌红少苔,
脉细数无力。
[治法] 滋肾降火,调补肝肾。
[方药]
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5克,黄柏10克,云苓30克,淮山药30克,牡丹皮15克,
泽泻15克,山萸肉15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何首乌20克,乌梢蛇
15克,火麻仁30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阴痒证,尤实证阴痒,应以外治法为主,以阴道冲冼、熏洗、
纳药系列治疗,详见“带下病”外治法。
2、虚证阴痒,以内治为主。如属老年性阴道炎,可配合外治法。
3、如属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白色病损)所致阴痒者,须按该病治疗,
外治用中药熏洗盆浴,药以温肾散寒、活血祛风为多。
处方:淫羊藿30克,补骨脂30克,蛇床子30克,赤芍30克,大黄30
克,荆芥30克,黄精30克。煎水熏洗盆浴,每日1剂,复渣再用,连用
20天为一疗程;经期停用,连用3~6个疗程。并要观察病情变化,排除
“外阴癌”。
4、如为阴虱阴痒者,须首先背景光阴毛,然后用中药百部煎坐盆。
处方:百部50克,苦参30克,大黄30克,地肤子30克。煎水坐浴,
每日1次。
-------------------------------------------------------------------------------------------
月经过多 妇科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也
称经水过多。本病可同时兼见月经周期或经期的异常。

诊断要点
1、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又能自然停止,是本病
的诊断依据。临床上可以周期正常,或同时兼见周期提前、推后或经期
延长。
2、如经量特多,经期延长时,应注意可能发展为崩漏。
3、月经过多,应作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确定有无子宫肌瘤。如属
上环后出现月经过多,应注意节育环的位置或其副作用。


辨证分析
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
权,血热迫血妄行,或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得归经。
本病应根据月经的色、质,结合脉证,辨别虚、热、瘀。一般月经
量多、色淡、质稀,气虚脉证者,为气虚;量多,色紫或深红者,多属
血热;量多、色紫暗有块,伴有腹痛者,多为血瘀。治疗时着重辨证止
血,目的在于尽量减少出血,防止失血过多。宜用安冲固冲,调经治本
之法,慎用温燥走而不守之品,以免动血耗血。

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huang白,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心悸怔忡,或小腹空坠。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
1、主方:举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北黄芪2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升麻15克,炙甘草9克,
何首乌20克,阿胶15克(烊化),乌贼骨15克,茜草根15克,益母草30
克。水煎服。
如小腹冷痛,形寒怕冷,四肢不温者,选加炮姜炭、破故纸、鹿角
霜,以温经固冲止血。如血块较多,小腹痛或有子宫肌瘤者,选加三七
片、失笑散、荔枝核、七叶一枝花,以化瘀止血止痛。
2、中成药
(1)四君子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
(2)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二稔汤(罗元恺验方)
处方:岗稔根50克,地稔根30克,川续断15克,制首乌30克,党参
30克,白术15克,熟地黄15克,棕榈炭12克,炙甘草9克,桑寄生30克,
赤石脂20克,功能益气养血止血,主治崩漏及月经过多属气虚者。

血热型
[证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粘,或有小血块。常伴有
心烦口干渴,便结,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
(1)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白芍15克,淮山
药30克,川续断15克,甘草6克,地榆30克,藕节30克。水煎服。
(2)若血热出血过多,则气随血伤,热随血泄,证见倦怠乏力、
心悸气短、懒言少寐等,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方用安冲汤(。医
学衷中参西录))加党参、炙甘草。
处方: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9克,生龙骨20
克,生牡蛎20克,生地黄15克,白芍15克,海螵蛸15克,茜草根:5克,
川续断15克,益母草30克。
2、中成药
(1)紫地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瓶,每日3次。

血瘀型
[证见]经来量多,色紫黯,有血块,或伴有小腹疼痛,或月经期
长,持续难净。舌有瘀点或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马鞭草5克,鹿衔草15克,三七末
3克(冲服),益母草30克,海螵蛸5克,茜草根15克,党参20克,何首
乌20克。水煎服,
临床还要根据血瘀偏寒、偏热、偏气滞的不同,随证加减。如有子
宫肌瘤者,宜参照“癥瘕”等论治。
2、中成药
益母草流浸膏,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三七末3克,开水冲服,每日1~2次。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主穴:隐白、太敦、三阴交、关元。多用艾条悬灸。隐白、太敦也
可用小柱直接灸,疗效更好。
--------------------------------------------------------------------------------------------
月经过少 妇科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不
足两天,经量也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相当于西医月经
不调中的月经稀少。


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也有经期缩短不足
两天,经量亦少,为本病的诊断要点。本病常为闭经的前驱表现。
2、月经过少可与月经周期异常并见,如月经先期量少或月经后期
量少。
3、如属口服避孕药或肌注避孕针而导致月经过少,则应停药,并
可参照本病论治。
4、月经过少的诊断,一般是指连续发生二次以上:如一贯月经正
常,突然月经过少者,应注意是否受孕早期的先兆流产,或异位妊娠所
表现的少量阴道出血,必须进一步做有关检查以鉴别。

辨证分析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虚者多因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伤肾。肾
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匮乏,血海不盈而致月经过少;也有气血来源
不足或久病大病失血,以致血海空虚,经血乏源而月经过少者。实者或
因血瘀,或因痰湿,邪阻胞脉胞络,血行不畅,以致经量减少。
月经过少应从月经的色、质及有无腹痛等辨其虚实。一般经色淡、
质稀、腹无胀痛者,为虚;经色紫黯、夹血块、腹痛者,为血瘀;经色
淡红、质粘腻、形体肥胖者,为痰湿。属于先天不足者,经水素少;后
天损伤者,则经水逐渐减少。骤然经量减少者,则多为实证。
本病虚证多,实证少。故治疗重在滋肾养血,充养天癸,使任通冲
盛,血海满溢。即使是瘀滞或痰湿,慎不可过用攻破,以免重伤气血,
使经血难复。
辨证论治
肾虚型
[证见]经量素少,或病后或反复流产后经量明显减少,经色淡黯
质薄。腰酸膝软或足跟痛,或头晕耳鸣,或少寐多梦,或阴中干涩。眼
眶黯,或面斑多。舌黯红少苔,脉细弱或沉细尺弱。
[治法]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归肾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菟丝子20克,川杜仲1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当归
15克,熟地黄15克,山药30克,云苓30克,香附10克,巴戟天15克,肉
苁蓉15克,何首乌20克,紫河车15克。水煎服。
若偏于肾阴虚者,选加二至丸、生地、玄参。若偏于肾阳虚者,选
加淫羊藿、仙茅、补骨脂、益智仁。
2、中成药
(1)滋肾育胎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偏肾阳虚或肾阴阳
俱虚。
(2)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适用于肾阴虚。

血虚型
[证见] 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时间不是两天,经量涩
少。经色淡无块、伴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怔忡。舌淡红,脉细
弱。
[治法] 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滋血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 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党参20克,
白术15克,云苓20克,淮山药30克,北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
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养血当归精,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养血补肾汤(刘熙政《湖北中医杂志》1982.6)
处方:当归、鸡血藤、丹参、炙黄芪、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各
15克,川芎,甘草,熟地黄各10克,木香6克。
(2)化裁四物汤(张作超《广西中医药》1986.9)
处方:当归9克,川芎4克,熟地黄15克,仙茅根15克,淫羊藿12克,
鹿角胶10克(烊化),香附12克,紫河车15克,益母草12克,鸡血藤15
克,巴戟天15克,北黄芪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虚、血虚两证型虽不相同,但由于肾虚,精不足以化血,血虚不
足以生精,精血同源而互生,同为月经的物质基础。因此,临床上常在
补肾中佐以养血,或在养血中又佐以滋肾,使精充血足,经源充盛,而
经水自调。

血瘀
[证见」经行涩少,经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
或有小瘀点,脉细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白芍各15克,熟地黄20克,桃仁
15克,川红花6克,益母草30克,鸡内金12克,香附子12克,丹参20克,
枳壳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益母调经九,每次10丸,每日3次。
(2)益母丸,每次:丸,每日2次。

痰湿型
[证见] 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月经常后期或稀发。形体

肥胖,胸闷呕恶,或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细。
[治法] 化痰燥湿,温肾健脾。
[方药]
主方: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加减
处方:云苓2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苍术10克,香附子12克,
枳壳15克,神曲15克,制南星9克,党参20克,破故纸15克,淫羊藿10
克,当归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温针疗法
取穴:关元、中极、肾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等穴。每次取3
~4个穴,每穴灸1~2壮,灸后留针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
期暂停。
2、饮食疗法
(1)当归生姜羊肉汤:瘦羊肉250克,当归15克,生姜15克,煲汤。
饮汤食肉,每天1次,连服数天。适用于虚证月经过少者。
(2)益母草30~50克,鸡蛋2只,加水适量共煮。去渣,剥壳取蛋,
加少量红糖再煮片刻,饮汤吃蛋。每日1次,连服数日至经来。适用于
血瘀月经过少者。
3、推拿按摩疗法
腰骶部按揉数次,再以双手拇指点按肾俞、命门、八骰穴,至有酸
胀感为度,然后再提拿肾穴数次。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宜于经期前
后施行。
------------------------------------------------------------------------------
月经后期 妇科
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如
在初潮后一二年或更年期,经期时有延后,并无其他证候者,是生理现
象,不属本病。月经后期又称经水后期,经行后期或经迟。相当于西医
的月经失调、月经稀发。

诊断要点
1、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延后六天以上,又未超过三个月,
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2、育龄期妇女月经周期突然延后,应注意是否妊娠;兼见有少量
阴道出血或腹痛时,应排除早孕期妊娠疾病,如异位妊娠、流产、葡萄
胎等。
3、可根据而要做妇查或妊娠试验以助诊。

辨证分析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营血亏损,或阳虚生化失期,
以致经血来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实者气滞血亦滞,或寒凝
而血瘀,以致冲任阻滞,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发为月经后期。
发病的辩证,应根据经色、经量、经质及全身症状,辨其寒、热、
虚、实。一般来说,后期、量少、色淡、小腹冷痛或绵绵痛者,属寒属
虚;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小腹胀痛者,属实。
本病的治疗是调整月经周期,以温经养血、活血行滞调经为主,应
着重于平时治疗。

辨证论治
血虚型
[证见] 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红,无血块,或小腹绵
绵痛。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少寐。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大补元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党参20克,淮山药30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杜仲15克,
山萸肉:5克,枸杞子15克,炙甘草6克,鸡血藤30克,香附子12克,益
母草30克,丹参15克。水煎服。
若兼气虚,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四肢不温者,可选用归地滋血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当归,熟地黄,鹿角霜,党参,白术,桑寄
生,枸杞子,山萸肉,香附子。
2、中成药
(1)当归丸,大蜜丸每次1丸,小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血寒型
[证见] 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畏寒肢冷。
苔白,脉沉紧。
[治法]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1、主方:温经汤(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处方:党参2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桂心5克(焗
服),莪术12克,牡丹皮15克,牛膝20克,甘草6克,艾叶15克,鸡血
藤30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为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加炮姜。

虚寒型
[证见] 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淡暗,质清稀,小腹冷痛,
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
白,脉弱无力。
[治法] 温肾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1、主方:艾附暖宫丸(沈金鳌《沈氏尊生书》)加减
处方:艾叶15克,香附子10克,当归15克,川续断15克,吴茱萸12
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肉桂5克(焗服),
益母草30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服2次。

气滞型
[证见] 月经延后,经量少或多,经色黯红,有血块。胸胁、乳
房、小腹胀痛。舌质暗红,或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理气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乌药汤(李杲《兰室秘藏》)合四物汤(陈师文等《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台乌15克,香附子10克,木香10克,当归15克,川芎9克,
甘草6克,生地黄15克,赤、白芍各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益母
草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逍遥丸,每服1丸,每日3次;或每次6克,每日3次。
(2)木香顺气丸,每次:瓶,每日2次。
-----------------------------------------------------------------------
月经先后无定期 妇科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七天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几个月提前又出现一次退后,也可
连续几个月推后又一次提前,无一定规律,故《景岳全书·妇人规》称
之为“经乱”。

诊断要点
1、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不固定,时或提前,时或推后七天
以上,并连续出现三个月经周期以上的异常。
2、本病的经量一般不多,经期不长。为出现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
时,应与崩漏相鉴别,也可发展为崩漏。

辨证分析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气血失于调节,而导致血海蓄溢失常。临床常见
的病因病机是肝郁、肾虚,或肝肾因病发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本病的辨证主要是结合月经的量、色、质及脉证,分辨肝郁或肾虚。
治法重在疏肝补骨,调理气血冲任,使气血和调,冲任安和,周期恢复
正常。
辨证论治
肝郁型
[证见]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有块,或
经行不畅。或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胸闷不舒,善叹息,暖气食少。
舌黯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云苓20克,白芍15克,甘
草6克,薄荷9克,郁金15克,香附子12克,淮山药30克,益母草2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
逍遥丸,每次1丸,每日服3次。

肾虚型
[证见] 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淡黯。或腰骶酸痛,夜尿
多,头晕耳鸣。舌淡黯,苔薄,脉细尺弱。
[治法] 补肾益血调经。
[方药]
1、主方
(1)固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佛手散
处方:党参20克,熟地黄20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菟丝子
20克,远志6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当归15克,川芎9克。水煎服。
(2)若肝郁肾虚,则肝肾同治,方选定经汤(傅山《傅青主女科》)。
处方:菟丝子20克,熟地黄2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云苓20克,
淮山药30克,柴胡10克,炒荆芥9克,山萸肉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
服。
-----------------------------------------------------------------------------------------------------------
月经先期 妇科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者,称为月经先期,也称
经期超前、经行先期或经早。相当于西医的月经过频。

诊断要点
1、本病的诊断依据是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并非偶然一次,也
可伴有经量、景色、经质等改变。
2、若月经周期提前十余日一行者,需与经间期出血相鉴别;若月
经提前同时伴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时,则应与崩漏鉴别。

辨证分析
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充任
不固;血热则热迫血行,血海不宁;也有由于血瘀,瘀阻冲任,新血不
安,使月经提前来潮者。
月经先期的辨证,着重于经色、经质和经量的改变;结合舌、脉,
辨其属虚、属热、属瘀。一般经色淡、质稀、唇舌淡、脉弱者,属气虚;
经色紫红或深红、质稠、唇舌红、脉数者,属血热;经色瘀黯有块、舌
黯、脉弦(或涩)者,属血瘀。
月经先期的治疗,重在调整月经周期,使之恢复正常,故须重视平
时的调治,按其证候的属性,或补气,或清热,或化瘀,以调理冲任。

辨证论治
气虚型
[证见]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经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或
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调经。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25克,北黄芪5克,炙甘草9克,当归12克,陈皮6克,
升麻15克柴胡6克,白术15,云苓20,龙眼肉15克。水煎服。
若兼见腰骶酸痛、夜尿多者,为脾肾气虚,宜脾肾双补,原方去升
麻、柴胡、陈皮家菟丝子、熟地黄、山萸肉、川续断、川杜仲之类,以
补肾固冲。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克,开水送服。为兼肾虚者,也可
早、午服归脾丸,晚上服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血热型
1、实热
[证见] 月经提前,经量较多,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浓。或面
红口干,心胸烦躁,大便干结,溺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主方:清经散(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牡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白芍15克,生地黄20克,青蒿
10克,黄柏10克,云苓20克,桑叶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水
煎服。
如若月经提前,兼见胸胁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
黄、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热之征,治宜清肝解郁调经,可选丹栀逍遥散
加减。
2、虚热
[证见] 月经提前,经量少或多,色红较鲜。或伴颧红,五心烦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1、主方:两地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地骨皮15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阿胶15克
(烊化),白芍1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山萸肉15克,龟板15
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服3次,连续服食一、二个月。如虚火
较明显者,亦可改服知柏地黄丸。

血瘀型
[证见] 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小腹胀
痛,或有癥瘕。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脉弦或兼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固冲。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加减
处方:桃仁15克,川红花6克,当归15克,川芎9克,白芍15克,熟
地黄20克,益母草30克,乌贼骨15克,芡草根15克,山楂15克,川续断
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益母调经丸,口服,每次10丸,每日1~3次。
---------------------------------------------------------------------------------------------
癥瘕 妇科
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者,称为癥瘕。癥者,坚
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癥属血病,瘕属
气病。但气血密切相关,癥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癥瘕。
西医所称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属于癥瘕。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所致的肿块、陈旧性宫外孕包块以及炎症性包块,均属中医癥瘕范围。
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别,以子宫及卵巢的肿瘤为多见。本节讨论良性癥
瘕。

诊断要点
1、妇科检查发现盆腔有包块,或在子宫,或在附件,也可在宫旁
组织间。或伴有痛、胀、满的自觉症状,或兼见月经异常或经期外的不
正常出血。
2、必要时借助B超检查或CT扫描,或核磁共振,以了解肿块的部位、
大小及性质。

辨证分析
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的有气滞血瘀,
痰瘀互结而成。
癥瘕的辨证,重在辨善恶、辨血气、辨新久。大凡恶性肿瘤或良性
肿瘤恶变时,肿块生长迅速,病程短,妇科检查肿块固定,实质性或半
实质性,硬或结节状不平,常有腹水,且多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良
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妇科检查,见肿块活动,呈囊性或囊实性,表
面光滑者,一般情况好。良性肿瘤癥瘕,病在气者以胀满为主,癥块不
坚,推之可移;病在血者以胀痛为主,癥块坚硬,固定不移。本病的治
疗,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
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病在痰瘀互结者,又当化痰消瘀。新病体质较
强者,宜攻宜破;久病本质较弱者,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
后攻,随证施治。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 胞中结块,积块不坚,推之可动,或积块坚硬,固定不移。
下腹胀痛或胀满,或月经不调,或腰酸痛;面色晦暗,肌肤乏润,舌类
边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 行气活血,消癥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