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闭 ( 耳科)

耳闭是指以耳内闭塞,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为特征的耳病。隐袭
性、渐进性耳聋为本病主要症状。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诊断要点
1、以隐袭性、渐进性耳聋为主要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较甚,耳
鸣声低。
2、检查鼓膜完整无穿孔,混浊凹陷明显,有灰白色沉积斑块。听
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严重者可呈混合性耳聋。
3、耳闭应与耳硬化症相鉴别。耳硬化症听力逐渐减退,但检查耳
膜标志清楚;患者有阎聪现象,常有家族史而无外感病史。

辨证分析
耳胀痛失治,或反复发作,以致邪毒滞留,气滞血瘀,脉络阻滞更
甚,耳窍闭塞而成耳闭之症。根据“久病必入络,久病必有瘀”的理论,
邪毒滞留者,必致经络有瘀阻,900故耳聋、耳鸣症状更为突出。由于
脉络阻滞,精气不能上奉耳窍,形成邪实正虚,缠绵难愈。正气虚,主
要在于脾肾,脾虚则清气不能上升耳窍,兼之耳部经脉痞塞,故成耳闭。
肾虚则耳窍失养,抗邪能力减弱,则邪毒易于滞留而为病。治疗上,若
脾虚邪滞,则健脾益气,活血通窍;若肾虚邪滞,清窍久闭,则宜补肾
益精,活血通窍。
辨证论治
脾虚邪滞,气血疯阻
[证见]耳内胀闷堵塞感较甚,日久不愈,耳鸣及听力减退明显;耳
膜内陷,混浊,有灰白色沉积斑块。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
聋。全身症见头重胀,食少纳差,疲倦或腹胀便溏。唇舌淡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活血通窍。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合道气散(王清任《医林改
错》)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香附12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党参15克,黄
芪15克,白术10克,桃仁12克,升麻15克,当归6克。水煎服。
耳鸣甚者,可加石菖蒲12克。耳内积液者,加泽泻15克、茯苓15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每日2~3次。
(2)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川芎嗪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肾虚邪滞,经脉痞塞
[证见]耳内胀闷堵塞感,日久不愈,耳鸣耳聋;耳膜内陷混浊,或
增厚或灰白色沉积斑,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肾阴虚者,
全身或见腰膝疲软,头晕眼花,失眠梦多,或五心烦热,咽干,脉细数。
若肾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阳萎,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精,活血通窍。
[方药]
l、主方:耳聋左慈丸(陆懋修《广温热论》)合通气散(王清任《医
林改错》)加减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
牡丹皮15克,石菖蒲12克,磁石30克(先煎),柴胡12克,香附12克,川
芎10克。水煎服。
若肾阳虚者,可加制附子10克、肉佳3克(焗服)、鹿角霜15克。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均为每日2次。
(2)济生肾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川芎嗪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4)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外治法
自行鼓气吹张法:此法即病者自己捏鼻,闭唇,鼓气,使气由咽鼓
管进入鼓室,此时鼓膜可有向外膨胀的感觉;每天可施行多次,若自行
鼓气吹张法失败者,则可采用咽鼓管金属导管吹张法,每天进行一次。
若有鼻塞流涕者,不宜用鼓气吹张法。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1)针刺:局部穴位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穴位取足三
里、三阴交、关元、脾俞、肾俞等。用补法或灸法。
(2)穴位注射:取耳周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注入
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隔天1次。
2、饮食疗法
(1)川草煲鸡蛋:川草6—9克,鸡蛋2只,加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
煮片刻,吃蛋饮汤。
(2)升麻芝麻煲猪大肠:升麻10克,黑芝麻60克,猪大肠一段洗净,
把升麻和黑芝麻放入猪大肠内,两头扎紧,加清水适量煮熟,去升麻和
黑芝麻,调味后饮汤吃猪大肠。
3、预防调护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鼻部疾病。及
早彻底治疗耳胀痛,以防迁延日久,趋于严重。
(2)“鸣天鼓”导引法: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的食指、中指、
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互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
叠在中指上;然后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忱部,此时
可闻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然后两手同时叩
击48次。
(3)注意保持鼻腔通畅,适当使用滴鼻药。注意擤鼻方法,以防症
状加重。
-------------------------------------------------------------------------------------------

耳疮 ( 耳科)
耳疮是指外耳道的弥漫性红肿疮疡,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溃疡、
渗液等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诊断要点
1、耳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轻者耳内微痒微痛不适;重者耳部疼痛
痛引脑门。
2、检查:重者外耳道肿胀较甚,皮肤溃烂,流脓,耳廓周围亦可
水肿,或耳前后淋巴结肿痛。病情迁延,则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变
窄,有痂皮或碎屑,或有褐色分泌物。
辨证分析
耳疮多因挖耳、污水入耳、中耳炎脓液刺激外耳道,以致风热湿邪
搏结于耳窍,蒸灼耳道肌肤,致耳道漫肿、赤红、疼痛。若素体脾虚,
则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治疗上,湿热搏结算窍,则宜清泻肝胆,利湿
消肿,脾虚湿困,治当清脾利湿消肿。
辨证论治
湿热搏结耳窍
[证见]耳部疼痛,甚则痛引腮脑,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大疼痛,
外耳道皮肤红肿、溃烂,有脓性分泌物。全身可伴发热,口苦咽干,小
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夏枯草15克,
赤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柴胡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红肿,糜烂,流脓血水较甚者,可加苦参12克、地肤子15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服l丸,每日2—3次;片剂,
每服2—4片,每日2—3次。
(2)银黄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脾虚湿困耳窍
[证见]耳内搔痒不适,外耳道皮肤增厚,变窄,有片状痂皮及脱
落碎屑,或有灰褐色或黄绿色分泌物。全身或见倦怠懒言,精神疲倦,
胃纳欠佳,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细缓。
[治法]健脾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2克,云苓12克,白术10克,生苡仁30克,土茯苓20克,
地龙干10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痒甚者,加白蒺藜15克、防风10克。流水多者,加泽泻15
克、地肤子10克。
2、中成药
(1)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小蜜丸每次9克,
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2)乌蛇止痒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
外治法
1、湿热搏结耳窍,红肿热痛者,宜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
患侧耳部。
2、可用黄连膏外涂,或以紫金锭、牛黄解毒丸调开水涂擦外耳道
红肿处。
3、耳前后淋巴结肿大者,可用紫金锭、牛黄解毒丸调水外敷。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消肿止痛。
2、预防调护
(1)注意外耳道清洁,特别要注意外耳道深部前下方最易藏污垢之
处。
(2)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及时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
耳疔( 耳科)
耳疔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为其特
征相当于西医的外耳道疖。
诊断要点
l、耳部疼痛较剧烈,甚则张口、咀嚼及牵拉耳廓、压迫耳屏时疼
痛剧烈。
2、耳疔严重时可波及耳后,以致耳后红肿,耳后沟变浅,甚则耳
廓被推向外前方,因而与耳根毒相似;但耳根毒为脓耳变症,有脓耳病
史及症状,X光乳突照片可协助诊断。
3、检查见外耳道有局限性红肿突起,如椒目或有脓头

辨证分析
耳疔多因挖耳损伤耳道肌肤,或因污水入耳,或因脓耳之脓液浸渍,
以致风热湿邪乘机侵袭,与气血相搏,结聚于耳道肌肤而形成耳疔?由
于风热邪毒外袭,引动肝经火热,邪热搏结,循经上灼耳道,壅遏经脉,
逆于肌肤,致耳道红肿疼痛。治疗上以解毒泄热,消肿止痛为主。
辨证论治
肝胆湿热上蒸
[证见]耳部灼热疼痛,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廓?压迫耳屏时疼痛加剧,
检查外耳道见局限红肿,高突如半球样,顶部可见黄白色脓点,周围肌
肤红赤,破后有少许脓血流出。全身可有发热,热度较高或寒热往来,
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l、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 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
芍15克,夏枯草15克,柴胡12克,连翘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高热者,加水牛角30-60克(先
煎)。耳部红肿甚者,加赤茯苓15克。
2、中成药
(l)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服 l丸,每日2-3次,片剂,每
服2-4片,每日2-3次。
(2)银黄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外治法
l、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前、耳后。
2、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用开水调成糊状,涂搽于外耳道红肿处;也
可用鱼石脂软膏敷于外耳道患处。
3、耳前、后淋巴结肿大疼痛者,用紫金锭或牛黄解毒丸调水外搽。
4、耳疔成脓者,可切开排脓,或用针姚破脓头,排出脓血后敷黄
连膏。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耳疔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消肿止痛。
2、预防调护
(l)保持外耳道清洁,如疔肿已溃,应经常清除脓液;睡眠时患耳向
下,以利脓液排出,但注意局部不能受压。
(2)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游泳前可用涂
有凡士林的棉球堵塞于外耳道口,以防污水入耳;如有水灌人,应外耳
道口朝下,单足跳跃,使耳内积水倒出,以免污水浸渍而致病。
-----------------------------------------------------------------------------------------------------
耳壳流痰 ( 耳科)

耳廓流痰是指发生于耳廓部位的流痰,以耳廓局部肿起而皮色不变,
按之柔软,不热不痛为特点。相当于西医的耳廓假性囊肿(渗出性软骨
膜炎)。
诊断要点
l、起病较急,耳壳上有肿块,质软而无疼痛。
2、肿处皮色不变,按之柔软无压痛,穿刺有淡黄色粘液,抽后肿
消,但不久又复肿起。
3、耳壳流痰应注意与断耳疮(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相鉴别。断耳
疮局部有红、肿、热、痛、可穿溃,有脓液渗液,耳壳软骨逐渐腐烂,
甚至缺损。
辨证分析
本病由风邪兼挟痰湿上窜耳壳而致。风性轻扬,善攻头面,且变化
迅速,故耳壳突然发病,并有麻木感或痒感。痰浊为阴邪,其性凝滞,
故其被风邪兼挟上窜耳廓,则在局部结而为肿,并可有波动感,穿刺可
独得淡黄色液体,因不是邪热为患,故肿而肤色不变,无红肿焮痛。抽
吸可使肿块变小或消失,但不久又复肿如前,皆因病根未除,痰浊内生
不止。治疗上,宜疏风散邪,核痰散结。若邪毒入侵,火热壅盛,则以
清热解毒,渗湿消肿为治。
辨证论治
风邪痰湿,上因耳窍
[证见]起病较急,多于睡醒后或偶然发现,多发生于耳壳凹面。局
部肿起,大小不一,皮色不变。若肿块较大,则按之如乒乓球,无明显
疼痛,或有微痒、麻胀感。肿物久不自消,穿刺可抽出黄色液体;抽后
肿物变小,但可复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或见舌苔微腻,脉缓滑。
[治法]消痰散结,扶风散邪。
[方药]
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法夏12克,陈皮6克,云苓15克,僵蚕12克,丝瓜络15克,
柴胡10克,丹参15克。水煎服。
若痰多者,加胆南星12克、瓜蒌仁12克。饮食欠佳者,可加砂仁6
克、白术10克、神曲12克。

外治法
l、在无菌操作下,用七号针头独出肿物内液体,加压包扎或用石
膏作耳廓固定包扎,一周后解除。
2、以无菌操作抽取液体后,用艾条悬灸5分钟,再加压包扎。
3、以无菌操作抽出液体后,用酒精消毒过的磁片作异极相对敷贴
(即病变局部及耳背对座位置各放一片),并加压包扎。

预防调护:
(1)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染毒而转为断耳疮。即使穿刺抽液,
也应严格消毒。
(2)对肿块不宜反复揉按,以防增加机械性刺激,促使肿块扩大。
-----------------------------------------------------------------------------------------------------
耳鸣、耳聋( 耳科)
耳鸣是指病者自觉耳内有鸣响的听觉幻觉。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
力障碍,轻者听力减退,重者全然不闻外声。耳鸣、耳聋常为某些疾病
的症候群之一,若以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者,也可作为一个疾病对待。
耳鸣、耳聋两症常合并出现,因耳内鸣响而妨碍正常听觉,以致听力减
退。这里只讨论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耳鸣、耳聋,若因脓耳、
耵聍、外耳异物等所致的耳鸣、耳聋,不在本节中论述。
诊断要点
l、主要依靠患者主诉。患者以耳鸣为主要症状,可诊断为耳鸣;
以听力障碍、减退甚至消失为主要症状,可诊断为耳聋;两者兼有者,
为耳鸣耳聋。
2、客观听力检查:音叉试验结果,可示感音神经性耳聋或混合性
耳聋。纯音听阈测试结果,可示感音神经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听力曲线。
辨证分析
导致耳鸣、耳聋的病因病理有多方面,常见的有风热外邪侵袭,肝
火上扰清窍,痰火壅结耳窍,肾精亏损,脾胃虚弱等。
若起居不慎或气候突变之时,风热外邪乘机侵袭,或风寒化热,侵
及耳窍,清空之窍受蒙,失去“清能感应,空能纳音”的功能,至耳鸣
耳聋,若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而上逆,阻塞窍道;或情志郁抑,肝失疏
泄条达,郁而化火,肝胆之火上扰清窍,均致耳鸣耳聋。若过食醇酒厚
味,脾胃受伤,聚湿成痰,痰郁化火,痰火上壅,阻塞耳窍而致耳鸣耳
聋。又因素体不足,或病后精气失充,恣情纵欲,年老体虚等,均可导
致肾精亏耗,髓海空虚,耳失所养而致耳鸣耳聋。或有因饮食劳倦,或
过食寒凉,或大病之后,脾胃虚弱,脾气不健,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
脉空虚,不能上奉于耳,亦可导致耳鸣耳聋。
此外,陡闻巨响暴震,飞行,潜水及某些药物的流弊等,均可致不
同程度的耳鸣耳聋。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理,进行辨证分
型治疗。
辨证论治
邪室外袭型
[证见]起病较速,感冒及温热病后,自感耳中憋气作胀,有阻塞感,
耳鸣,听力下降。局部检查可见耳膜轻度潮红或内陷,听力检查可示混
合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耳聋,全身或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干等症
状。舌质红,苔薄自或薄黄,脉略浮或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
[方药]
l、主方:蔓荆子散(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蔓荆子12克,菊花15克,升麻15克,前胡12克,赤芍15克,
木通15克,生地黄15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
若热较盛者,可加黄芩12克、夏枯草15克。耳窍闭塞较甚者,加白
蒺藜15克。路路通15克。
2、中成药
(1)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
l/3~l/2量。
(2)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肝火上抗型
[证见]耳鸣如闻潮声,或如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每于郁怒之后,
耳鸣耳聋突发加重,或兼耳胀耳痛感,或有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
苦咽干,或夜寐不安,烦躁不宁,或有胁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
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肝泄热,开郁通窍。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栀子15克,生地黄15克,泽泻15克,
车前子12克,木香12克,石菖蒲12克,菊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火热壅盛者,加大黄10克(后下)。若肝气郁结,耳内胀闷,胸胁
苦满者,加蔓荆子12克、香附10克。
2、中成药
(1)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 l~2次,每日3次。
(2)炎热清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3)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痰火邪结型
[证见]两耳鸣不息,蝉鸣或“呼呼”作响,有时闭塞憋气,听音不
清,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咳嗽痰多,口苦或口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火化痰,和胃降浊。
[方药]
l、主方:清气化痰丸(吴昆《医方考》)加减
处方:陈皮6克,北杏仁12克,枳实12克,黄芩12克,瓜蒌仁12克,
茯苓15克,胆南星15克,制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多黄稠者,加天竹黄12克。热甚者,加黄连15克。
2、中成药
(1)礞石滚痰丸,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2)复方蛇胆川贝末,口服,每次l瓶,每日2次。

肾精亏损型
[证见]耳内常闻蝉鸣之声,昼夜不息,夜间较甚,以致虚烦失眠,
听力渐降,兼头晕目暗,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白淫。舌红少苔,
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补肾益精,滋阴潜阳。
[方药]
l、主方:耳聋左慈丸(陆懋修《广温热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淮山药3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牡丹皮15克,五味子12克,磁石30克(先煎),石菖蒲12克。水煎服。
若见肾阳亏虚,畏寒肢冷,或有阳萎,面色晄白,头晕目眩,脉细
弱者,宜温壮肾阳,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焗服)、补骨脂15克。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滋阴补肾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3)滋肾宁神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4)金匮肾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次。
(5)全鹿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6)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3次。
脾胃虚弱型
[证见]耳鸣耳聋,劳而更甚,或在蹲下站起时较甚,耳内有突然空
虚或发凉感觉。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
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方药]
l、主方:益气聪明汤 (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
蔓荆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
丸每次6克,合剂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龙风宝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气滞血瘀型
[证见]忽闻巨响、暴震或外伤后耳突聋,或耳聋日久,耳聋日渐加
重,或觉眩晕不适,胸闷不舒,烦躁易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脉
弦或弦涩。
[治法]活血散瘀通窍。
[方药]
l、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石菖蒲12克,
毛冬青15克。水煎服。
若气虚者,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肾阴虚者,加山茱萸12克、旱
莲草15克、女贞子12克。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克、益智仁15克、鹿角
霜15克。血虚者,加乌豆衣15克、当归10克。
2、中成药
(1)毛冬青胶囊(片),口服,胶囊每次3粒,片剂每次4~5片,每日
3次。
(2)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其他疗法
l、针灸治疗
(1)针灸: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足
三里、三阴交、肾俞、脾俞等穴,每次取局部穴位及远端穴位各 l~2穴,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补泻手法;虚寒者可用艾灸法。
(2)耳针:取内耳、肾、肝、脾、神门等穴,中等刺激,留针10—
20分钟,或埋针、或耳珠敷贴,10~15次为一疗程。
(3)穴位注射: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完骨、瘈脉等穴,每
次选 l—2穴,注入药液,药物如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毛冬青注
射液。
2、饮食疗法
(1)天香炉煲猪瘦肉:天香炉30克,猪瘦肉100克,加清水适量煲汤,
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瘦肉。
(2)姜葱苏叶橄榄汤:鲜橄榄(连核)60克,葱头150克,生姜、紫苏
叶各10克,加清水2碗半煎至l碗,用食盐少许调味,去渣饮汤。
(3)合欢花蒸猪肝:合欢花(干品)10—12克,加清水少许泡浸4—6
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
熟,食猪肝。
(4)万寿菊糖水:万寿菊15克,加清水2碗煎至l碗,去渣,加红糖
适量调味饮用。
(5)玫瑰花茶:玫瑰花瓣6—10克,放茶盘内,冲入沸水,加盖焗片
刻,代茶饮。
(6)夏枯草煲猪瘦肉:夏枯草6—24克,猪瘦肉80克,煲汤饮。
(7)海藻昆布煲黄豆:昆布、海藻各30克,黄豆150—200克,煲汤
服食,加盐或加糖调味均可。
(8)鱼腥草煲猪肺;鲜鱼腥草60克,猪肺200克。将猪肺切块,用手
挤洗去除泡沫,加清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肺。
(9)猪腰煲杜仲:杜仲15—30克,猪肾l个,煲汤服食。
(10)肉苁蓉煲羊肾:肉苁蓉15—30克,羊肾l对,煲汤调味服食。
(11)核桃仁五昧子蜜糊:桃核5—3个,去壳取核桃仁,五味子2—
3克洗净,蜂蜜适量,共捣成糊状服食。
(12)桑仁粥:桑棍子20—30克(鲜者30—60克),糯米100克,冰糖
少许。先将桑椹子浸泡片刻,洗净后与米同入砂锅煮粥,粥熟时加冰糖
稍煮即可。
(13)山萸肉粥:山萸肉15—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山
萸肉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砂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14)白胡椒煲猪肚:白胡椒15克,略打碎,放入洗净的猪肚内,并
留少许水分,再将猪肚头尾开口用线扎紧,慢火煲炆,调味后服食。
(15)草果煲牛肉:草果6克,牛肉150—200克切成小块,加清水适
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牛肉。
(16)党参黄米茶:党参15—30克,炒米约80克,加水4碗煎至l碗半,
代茶饮。
(17)毛冬青煲猪脚:毛冬青100—150克,猪脚1只,加水适量,煎
4小时以上(煎成2碗),食肉饮汤,分2—3次一日服完。
说明:以上饮食疗法,(l)(2)适用于外邪侵袭型耳鸣耳聋,(3)—
(6)适用于肝火上扰型耳鸣耳聋,(7)(8)适用于痰火郁结型耳鸣耳聋,
(9)—(13)适用于肾精亏损型耳鸣耳聋,(14)—(16)适用于脾胃虚弱型
耳鸣耳聋,(19)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耳鸣耳聋。
3、气功治疗
(1)凡属痰火内盛,阻滞清窍致聋鸣者,可用下述方法气功治疗:
①伸足坐定,以两手拒地,用力撑起上身,低头躬身,同时用力扳起脚
夹3次,咽津而降至幽阴,二十四度后,再行静功,意存肚脐,运尾阎
气八九度后,人静。②意存痰火阻滞处,次用意推开大肠九曲,向肛门
散去,以顺其气;次以手按于两乳下按揉数次,定神养气,然后着意将
胸前痰火剥开向两侧分散,复想上焦气降下焦,则脯自通,而痰火自化。
(2)“鸣天鼓”: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
指、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互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
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对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
宏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24次,再右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
每天可以多次施行。
(3)凡精神抑郁,情绪不安,胁肋胀痛者,可选用:①以手中指压
于耳窍上,突然一放,随压随放多次,或以手掌轻轻捂住整个耳部,加
以摇动,以引其气。②于每日丑寅时正坐定,将两手臂向两侧尽量伸直,
然后将头向左右各挽动42次,吐浊纳清,叩齿咽津。
(4)凡属年老体衰,气血虚损者,可行“导引法”。方法:两手按
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可作15分钟。
4、预防调护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调适温暖,谨防虚邪贼风侵袭,是
预防风热外袭而致耳鸣耳聋的关键。受邪后要及早治疗,要用正确方法
擤鼻涕。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忧郁与发怒,是预防肝火上扰而致耳
鸣耳聋的重要方面。已有耳鸣耳聋者,更要注意精神调护,以免加重病
情。
(3)注意饮食调理,减少肥甘饮食,以防积滞成痰,是痰火壅结而
致耳鸣耳聋之所必须。
(4)注意养息,尤忌房劳过度,对于肾虚耳鸣耳聋的防治是首务之
急。
(5)夜间耳鸣,睡前可用热水浸脚,或以手用力摩擦两足底涌泉穴,
令其极热,有引火归原的作用。此外,还须注意睡前禁忌“饮浓茶、咖
啡、可可、酒精等刺激性饮料,戒除吸烟习惯。
--------------------------------------------------------------------------------------------------------
耳胀痛( 耳科)

耳胀痛是指以耳内作胀,兼有疼痛为特征的耳病。本病起病较急,
常兼有耳鸣,妨碍听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诊断要点
1、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微痛不适,耳鸣如风声,听力
突然下降。
2、临床诊断时,要注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内胀闷症状。如耳
内有耵聍或异物堵塞感者,将耵聍或异物取出,耳胀闷堵塞感等症状便
随之消失或减轻。如脓耳耳膜未穿溃时,也有胀闷堵塞感,但脓耳耳内
疼痛较剧烈,耳膜红肿也较明显,在剧烈耳疼之后,耳膜可以穿溃而流
脓,故可资鉴别。
3、检查可见耳膜内陷混浊,充血呈淡红色,鼓室或有积液,见液
平面。

辨证分析
耳胀痛多因风热邪毒侵袭而致。由于肝胆经气不舒,内有郁热,兼
之风邪侵袭,引动经热上循,结于耳窍,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耳内作
胀微痛;风邪扰于清窍,故耳鸣如风声,听力突然下降。治疗上以疏风
清热、散邪通窍为主,肝胆热盛则兼以清肝泄热。


辨证论治
风热侵袭,经气痞塞
[证见]耳内服闷微痛不适,耳鸣,听力下降,有外声难闻而自声增
强的特点。患者常用手指轻轻按压耳门,以减轻耳部之不适。检查见耳
膜轻度充血呈淡红色,内陷,鼓室或有积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
全身可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口干。舌质红,苔薄白,
脉浮数等症状。
[治法]疏风清热,散邪通窍。
[方药]
l、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夏枯草15克,荆芥10克,
防风10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耳内胀塞较甚者,加石菖蒲10克、白蒺藜15克。鼓室有积液者,
加车前子10克、泽泻15克、桑白皮12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l丸,每日2~3次,片剂每次
4片,每日2~3次。
(2)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l~2次;片剂每次4片,
每日3次。

风热内扰,肝胆热盛
[证见]耳内胀闷,耳内疼痛牵引患侧头痛,耳鸣较甚,听力下降,
有自听增强现象。检查见鼓膜充血色较红,内陷,鼓室积液较多;听力
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全身可见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口苦咽干。舌尖边
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肝泄热,祛邪通窍。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菊花12克,柴胡12克,
木通12克,车前子10克,葛根30克,蝉蜕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耳胀闷甚者,加石菖蒲12克、蔓荆子12克。鼓室积液多者,加赤
茯苓15克、泽泻15克。
2、中成药
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外治法
1、滴鼻 可用滴鼻灵、鼻炎滴剂、1%麻黄素液、呋喃西林麻黄素
液等滴鼻。
2、滴耳 可选用黄连滴耳液、鱼腥草眼水、0.25%氯霉素眼药水等
滴耳。
3、超短波理疗 作双耳前超短波理疗,每次15分钟,每天1次。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1)针刺: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局部取穴:听宫、听会、
耳门、翳风等;远端取穴:合谷、内关。每次取穴2~3穴,中强度刺激
(捻转泻法),留针10~20分钟。
(2)耳针:取穴内耳、神门、肾上腺、肺、肝。可用针刺或贴耳珠
方法,贴耳珠可贴2~3天,每天可按压3~4次。
2、按摩治疗
可作自行鼓膜按摩。方法:用手指按压耳屏,随压随放,或以掌心
附外耳道口处间歇加压,每次作20~30下,早晚各1次。
3、预防调护
(1)注意镇鼻方法,宜两侧鼻腔分别摄鼻,忌两侧鼻腔同时擤涕,
并忌粗暴用力;也可先将涕液向后吸入口咽,将其吐出,以避免将涕液
推入耳窍。
(2)注意鼻腔通畅清洁。
(3)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鼻部疾病。对于本病,要及早彻底治疗,
以防迁延日久,演变为耳闭。
--------------------------------------------------------------------------------------------------
急脓耳(耳科)

急脓耳是指起病较急,耳部疼痛,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脓耳是常见病、多发病,
尤多发于小儿。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而以夏季为多。


诊断要点
l、急脓耳初期,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耳痛剧烈,呈耳深部
锐痛,搏动性跳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全身可伴有恶寒发热,小
儿可出现高热、抽搐、哭闹、拒食、呕吐、腹泻等。鼓膜穿孔后,脓液
外流,热渐退、耳痛减轻,全身症状渐消失。
2、检查:鼓膜穿孔前,鼓膜呈弥漫性充血,甚则向外膨隆,听力
明显减退,呈传导性耳聋。鼓膜穿孔后,脓液外流,外耳道见脓性或脓
血性分泌物,拭除浓液,可见鼓膜上有一博动的反光亮点,脓液从该处
搏动性流出。
3、急脓耳应与耳疔、耳疮相鉴别。耳疔、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
但耳膜无穿孔,可资鉴别。


辨证分析
风热湿邪的侵袭是急脓耳的主要外因,而患者素体肝胆有热是急脓
耳的常见内因。由于婴儿哺乳方法不当,伤风鼻塞或患鼻病时用力擤鼻,
污水入耳或耳膜外伤等,而致风热湿邪外袭耳窍,引动内蕴火热,内外
邪热交结而发病。邪热困结耳窍,蒸灼耳膜,气滞血瘀,气机不利,故
耳内疼痛,邪热盛者,疼痛剧烈。火热邪毒蒸灼,血肉腐败,则耳内流
脓黄稠。总的治疗方法是清泻肝胆湿热。


辨证论治
风热邪袭耳窍
[证见]初起耳内胀塞感,微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耳内剧痛,
跳痛或刺痛,全身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数等。检查见耳膜红肿,甚至整个耳膜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耳膜外凹,
正常标志消失。
[治法]疏散风热,解毒消肿。
[方药]
l、主方:蔓荆子散(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蔓荆子12克,菊花12克,金银花12克,前胡12克,生地黄15
克,夏枯草15克,赤芍15克,赤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耳痛
甚者,加栀子12克、柴胡10克。耳膜充血甚者,加牡丹皮15克。

2、中成药
(1)中黄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2)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l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2—
3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耳内疼痛剧烈,呈跳痛或锥刺样痛,疼痛牵至头部,常于剧
痛之后耳痛症状随之减缓。局部检查见鼓膜穿孔,有脓液流出;若穿孔
处较小,多呈闪光搏动,耳道见稠黄或带血脓液,量多。听力检查为传
导性耳聋。全身或见发热,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消肿。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栀子12克,生地黄15克,车前子12克,
龙胆草12克,鱼腥草20克。水煎服。
若红肿痛甚者,加蒲公英15克、连翘15克。脓多者,加地肤子12克、
苦参12克。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小儿脓耳,易因邪毒内陷或引动
肝风,故可在上方加入钩藤、蝉蜕等,取其平肝息风。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万氏牛黄清心丸,口服,成人每次服l瓶(2克),每日2—3次;
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l/2量;3—7岁服l/3量。

外治法
1、清除外耳道脓液 可用3%双氧水或稀白醋液清洁外耳道。
2、滴耳 选用黄连滴耳液,鱼腥草液、0.25%等滴耳。
3、滴鼻 用滴鼻灵、1%麻黄素液、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
4、耳前后红肿者,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用金黄散调敷。


其他疗法
l、针刺治疗
取穴听宫、听会、阳陵泉、侠溪、外关、耳门、合谷、曲池等穴位,
每次取2—3穴,针刺用泻法,每日 l~2次。
2、饮食疗法
(1)夏枯草煲猪瘦肉:夏枯草30克,猪瘦肉60克,加水适量,煎汤
饮服。
(2)红糖绿豆抄:每次用绿豆约60克,红糖适量调味,制成豆沙食
用。
3、预防调护
(1)注意清除外耳道积脓,防止脓液污染耳壳及耳周。
(2)注意滴耳正确方法,滴耳时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轻按耳屏,
使药液全部流人中耳。
(3)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尤应重点观察发热、流脓、神志等
变化,预防急脓耳颅内并发症的发生。
(4)鼓膜穿孔愈合前禁忌游泳,防止污水入耳,以免加重病情。
(5)忌食辛热之品,少食蛋类、奶类、豆制品等引起流脓增多之食
物。
(6)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哺乳时应取正确体位。劝告儿童
不要在污水中游泳、跳水,预防脓耳的发生。
-------------------------------------------------------------------------------------
慢脓耳(耳科)

慢脓耳是指起病较缓,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相
当于西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是一种最常见而有时可危及生命的
疾病。


诊断要点
l、慢脓耳以长期或间歇性耳流脓为特点,并可有耳鸣或听力下降
等症状。
2、检查可见鼓膜呈中央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或有肉芽或
息肉,或有豆腐渣样分泌物,或流恶臭脓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
混合性耳聋。
3、X光拍片,有骨质破坏者,显示有边缘整齐之胆脂瘤破坏空洞。


辨证分析
慢脓耳多因急脓耳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引流不良,反复感染而致。
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因脾虚湿困,上犯耳窍,或肾元亏损,邪毒滞留
而致。
因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正气,脾胃受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浊
阴不降,上犯耳窍,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流
脓量多而清稀,无臭味。脾虚清气不升,耳窍失养,故耳膜穿孔难以修
复,听力下降明显。若肾元亏虚,骨质松脆,邪毒侵蚀,腐败成脓,脓
质污秽而味臭;肾亏耳窍失养,故耳聋症状明显。由于脓耳引起骨质病
变,骨质松脆,邪毒有可乘之机,容易侵入脑而发生危重病变。
总的治疗原则,脾盛者宜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肾虚者宜补肾培元,
去湿化浊。本病因耳流脓日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病
情比较复杂,临床宜详细辨治。


辨证论治
脾虚湿困,上泛耳窍
[证见]耳内流脓缠绵日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流脓量多,无臭
味,耳膜多呈中央性穿孔,听力减退。全身症状或见头晕头重,倦怠乏
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搪。舌质淡,苔白润,脉缓细弱等。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
l、主方:托里消毒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当
归10克,金银花12克,白芷10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湿热较盛,脓黄稠者,选加车前子10克,地肤子10克,野菊花15
克,蒲公英15克,鱼腥草15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5一10克,水
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2)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肾元亏虚,邪毒停聚
[证见]耳内流脓,日久不愈,时流时止,反复发作。流脓量少,稠
而秽臭,成块状或豆腐渣样,鼓膜穿孔多在松弛部或边缘部。X线拍片
可示骨质破坏。全身或见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失眠梦多,脉细弱等症
状。
[治法]补肾培元,去湿化浊。若兼肾阴虚者,宜兼滋阴降火;若偏
肾阳虚者,则兼温壮肾阳。
[方药]
l、主方
(1)肾阴虚者用知柏八味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熟地黄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5克,夏枯草15克,鱼腥草
15克,桔梗10克,山萸肉12克,泽泻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水煎
服。
(2)偏肾阳虚者用附桂八味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附子10克,肉桂6克(焗服),熟地黄15克,淮山药15克,茯
苓15克,泽泻15克,牡丹皮12克。山萸肉12克。水煎服。
若脓液污秽有臭味者,可选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穿山甲15克,
鱼腥草15克。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
(2)杞菊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

外治法
l、清除脓液 无论何种证型的脓耳,均应尽量将脓液清除干净。
方法是用3%双氧水或稀白醋液清洁外耳道。
2、滴耳 可选用黄连滴耳液、鱼腥草液、复方新霉素滴耳液、0.
25%氯霉素眼水滴耳,或用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耳。
3、消除息肉 中耳腔有息肉、肉芽组织,妨碍引流者,可用鸦胆
子油或10%硝酸银溶液等烧灼;或用耳息肉钳将其摘除。
4、吹耳 可选用烂耳散、红棉散或双料喉风散吹耳,每天吹药 l
一3次,每次少许吹入。吹药前,必须清洗外耳道,清除脓液及旧药,
以利于药末直达患处,免除药物堆积,妨碍脓液引流。吹药时要使药末
撒布均匀,以薄薄一层为度。



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1)北芪杞子炖乳鸽:北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鸽1只(去毛和
内脏),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吃鸽肉。
(2)田鸡焗饭:田鸡数只,去皮和内脏,切开,加花生油和食盐适
量拌匀。大米适量煮成软饭,待饭滚时将田鸡放入,焗熟后服食。
2、预防调护
(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各种鼻腔、鼻
窦炎症。
(2)注意吹耳及滴耳的正确方法,使其取得最佳效果。
(3)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疾病的食物。有些病
人对此类食物特别敏感,每逢进食则引起脓液增多,应避免进食。
(4)注意不要在污水中游泳、跳水,避免污水进入耳内。
--------------------------------------------------------------------------------------------
旋耳疮(耳科)

旋耳疮是指旋绕耳周而发的疮疡。多发于耳后缝间、耳前或耳廓,
以局部潮红、水泡、糜烂、结痂及皲裂为主要特征,患处有灼热、瘙痒、
疼痛感。相当于西医的外耳湿疹。


诊断要点
1、耳廓、耳前、耳后皮肤灼热,瘙痒,疼痛,可反复发作。
2、检查局部见潮红、灼热、水泡、糜烂、渗液、结痂或皲裂。


辨证分析
旋耳疮多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或邻近部位之黄水疮漫延至耳部,也
有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胆之热循经上犯,
风热与湿邪蒸灼肌肤,故耳部皮肤红肿、灼热、瘙痒。湿盛者则有水泡,
破后黄水淋漓。风盛则瘙痒不止,热盛则灼热疼痛。若病久血虚生风化
燥,则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作痒。治疗上,若风热湿邪浸渍,宜疏
风清热,除湿止痒;若血虚生风化燥,则宜养血熄风润燥。


辨证论治
风热湿邪浸渍
[证见]患部皮肤潮红、灼热、瘙痒,有水泡;溃烂后流出黄色脂
水,干后结成黄痂;揭开痂皮,则见其下面仍有厚腐之脓液。由于脂水
污染,易使病灶不断扩大。婴儿可有发热、烦躁及睡眠不安等症。舌质
淡红,苔黄腻或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12克,防风12克,牡丹皮15克,通草15克,泽泻15克。
萆薢15克,赤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脂水淋漓者,加滑石15克、黄芩15克。灼热疼痛者,加龙胆草15
克、栀子12克。痒甚者,加白疾藜15克、蝉蜕10克。
2、中成药
(1)防风通至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
1/3~1/2量。
(2)五花茶冲剂,口服,茶剂成人每次 1~2块,冲剂成人每次10克。

血虚生风化燥
[证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耳道、耳廓及周围皮肤增厚、粗糙、
皲裂,上复痂皮或鳞屑,一般仅有瘙痒感而少疼痛。全身可伴有面色萎
黄,饮食减少,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熄风润燥。
[方药]
l、主方:地黄饮(吴谦《医家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牡丹皮15克,红花10
克,白蒺藜15克,僵蚕1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水煎服。瘙痒难忍
者,加蝉蜕10克、地肤子12克、地龙干12克。
2、中成药
乌蛇止痒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

外治法
l、外洗及湿敷
(1)按树叶、桃叶、花椒叶等量,煎水外洗或湿敷。
(2)苦参、苍术、黄柏、白癣皮各15克,煎水外洗或湿敷。
(3)马齿苋、败酱草、黄柏各30克,煎水外洗或湿敷。
2、局部搽药
(1)热盛有脓痂者,可选用黄连膏或黄连粉涂搽,每日2~3次。
(2)红肿焮痛者,可选用三黄洗剂,或25%黄连油混悬液涂搽,每日
2~3次。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委中等穴,用泻法,
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治疗:取肺、内分泌、神门,点刺。
2、饮食疗法
(1)蒲公英粥:蒲公英40~60克,鲜品用量60~90克,粳米50~100克,
同煮为稀粥。
(2)灯心柿饼汤:灯芯草6克,柿饼2个,以清水适量煎汤,加白砂
糖调味饮用。
(3)蟾蜍水蛇粥:瞻赊 l~2只,水蛇l~2条。蟾蜍剥去外皮.除去内
脏、头、爪后,切成小块;水蛇剥皮,除去内脏,切数段:加米和清水
适量,煮粥调味服用。
3、预防调护
(1)注意耳部清洁卫生。
(2)患病期间忌食辛辣、煎炒食物,及鱼虾等食品。
(3)避免接触可能诱发本病的物体,及早治疗脓耳及邻近部位之黄
水疮。
===========================================================
异物入耳 耳科

异物入耳是指外来物体误入耳道而言,又称外耳道异物。历代文献
根据进入的物体不同而有不同的叫法,如诸物入耳、百虫入耳、飞蛾入
耳、蚰蜒入耳等。


诊断要点
l、根据病史和局部检查,发现外耳道异物,可以明确诊断。
2、根据异物的形态、性质、大小和所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症状。
耳内可有疼痛、堵塞感、不适,轻者也可无明显症状。
3、注意与耵聍、脓痂、血痂等非外来物体相鉴别。


辨证分析
动物类异物,如蚊、蝇、蚂蚁、小甲虫、水蛭等,多在夜间睡觉等
情况下,偶尔飞人或爬人。植物及非生物类异物,包括豆粒、果粒、谷
粒、砂粒、玻璃粒、断棉签、火柴棒、纸团等,多因小儿无知,嬉戏时
将异物塞人外耳道,或因挖耳、治疗、外伤等事故进入耳窍。由于异物
堵塞,致耳窍不通,清窍不利,故听力下降,耳鸣,或可致反射性咳嗽;
异物压迫耳窍,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耳内疼痛;脉络损伤,内外邪
热薰蒸耳窍,则致外耳道红肿糜烂;昆虫在耳内爬行骚动,扰于清窍,
心神不宁,故患者恐躁不安,痒痛难忍。总的治疗方法,是根据异物的
性质、形态,大小与所在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异物取出。


辨证论治
邪毒熏蒸,搏结耳窍
[证见]形大而遇水膨胀异物,阻于耳道,可致耳鸣,听力下降,耳
痛,外耳道红肿、糜烂。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赤芍15克,黄芩12
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肿甚者,加防风10克。热盛者,加龙胆草12克、地丁12克。
2、中成药
(1)川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其他疗法
l、动物类异物,宜用植物油、酒、姜汁等滴入耳内,使其失去活
动能力,然后再用镊子取出或用冲洗法冲出。
2、一般植物、非生物类异物,可根据具体情况用耳钩或耳镊取出,
手法宜轻巧。
3、圆形异物,可用刮匙或耳钩,顺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空隙进入异
物后面,然后轻轻地向前拨出。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将异物推
向耳道深部。
4、已泡胀的异物,可搅成小块后分次取出;或先用95%酒精滴入,
使其脱水缩小后再行取出。
5、异物取出后,外耳道红肿、糜烂、痛疼者,可用黄连滴耳液、
鱼腥草液或25%氯霉素眼水等滴耳。

预防调护
(1)外耳道异物,一般应即到医院取出,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及鼓
膜,或异物愈推愈深。
(2)外耳异物取出后,外耳道应保持干燥与清洁,以防感染。
(3)戒除挖耳习惯,以免断棉签、火柴捧等物遗留耳内。教育小孩
不要将细小物体放入耳内。野外露宿者应加强防护,以防混虫误入耳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