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疔 (鼻科 )
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疗疮疖肿,即鼻疖肿。
诊断要点
1、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形小根深,坚硬如钉,顶有黄白色脓
点。
2、检查可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顶部可见
脓点;严重者可引起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疼痛。
3、应注意与鼻疮相鉴别。鼻疳病变范围较广,表现为鼻孔处皮肤
潮红、糜烂、流水、结痂等,故较容易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热邪毒乘机外袭而致病;或
因忽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以致火毒结聚,循经上犯鼻窍而生。
若火毒势猛,正气虚弱,或早期失治误治,或妄行挤压,则会导致邪毒
走散,入犯营血,内陷心包而成疔疮走黄之证。总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
毒,消疔散肿。
辨证论治
火热邪毒,袭滞鼻窍
[证见]初起鼻尖或鼻前庭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疼痛加剧,有跳痛,
或麻或痒;继则隆起如粟粒样,根脚坚硬,形如椒目。3—5日后,疮顶
现黄白色脓点,顶高根软,自溃脓出。全身见恶寒、发热、头痛不适。
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疔散肿。
[方药]
l、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赤
芍15克,夏枯草15克,桃仁10克。水煎服。
若恶寒发热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疼痛较甚者,加当归尾10
克、牡丹皮10克。发热口渴者,加竹叶12克、生石膏15—30克。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丸重3克),每次l丸,片剂每
次2—4片,每日2—3次。

(2)银黄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4次。

邪毒炽盛,内陷营血
[证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两眼合缝,头
痛如劈.并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发痉发厥,口渴便秘。舌
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治法]泄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
l、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犀角地黄汤(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黄连15克,黄柏15克,山栀子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
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六神丸,口服,每次10丸,每日3次。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
丸或紫雪丹。
3、单方验方
(1)痈疔百效丸(《张赞医临床经验选编》)
处方:大黄30克,明雄黄30克,巴豆肉9克(略去油)。共捣如泥,
加入乔麦粉、陈醋适量,制丸如绿豆大。每次服10丸,温开水送下。
(2)芩连消毒饮(《名医名方录·顾伯华》)
处方:黄芩10克,黄连6克,生山栀10克,制川军9克,野菊花10克,
半枝莲10克,金银花12克,赤芍9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15克,生甘
草6克。水煎服。脓成者,加苍耳子、桔梗、角针,以透脓泄毒。邪热
伤阴者,去芩连苦寒,加沙参、麦冬、芦根,以甘寒清热,神识昏糊者,
加神犀丹l粒冲服、紫雪散4.5克分三次吞服,或安宫牛黄丸2粒分二次
化服。热毒炽盛者,加广犀角15克、鲜生地60克,以凉血解毒。咳吐痰
血者,加象贝母、天花粉、藕节炭、鲜茅根。高热痉厥者,加羚羊角粉、
钩藤、龙齿。
外治法
1、以内服中药渣再煎热敷患处。
2、紫金锭或四黄散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涂敷患处。
3、鼻疔已熟者,可待其自然穿破,也可在消毒后用锋利刀尖将脓
头表面轻轻挑破,以小镊子钳出脓头。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
且忌挤压。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绿豆衣芥菜汤:绿豆衣10克。芥菜125克,土获等30克,加水500
毫升,煎水饮服。
(2)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克,煎水代茶饮服。
2、预防调护
(1)戒除挖鼻、扯鼻毛之不良习惯,根治其他鼻病,保持鼻前孔部
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禁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诸经
火毒相搏,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
(3)忌食辛辣炙煿及腥荤发物,多吃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
鼻疳(鼻科 )

是指鼻前孔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灼痒,有经久不俞,
反复发作的特点。为鼻科较常见之病,以小儿为多见。相当于西医的鼻
前庭炎。
诊断要点
1、鼻前部疼痛、作痒,鼻内焮热、干痛、异物感。
2、检查可见鼻前孔及其附近上唇皮肤漫肿、潮红、溃烂流水、积
结痂块。
辨证分析
鼻疳发病与肺、脾关系比较密切。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鼻疾脓涕
浸渍鼻前孔肌肤,外邪引动肺热而发,或因小儿乳食不调,久病虫疾,
致使脾胃不健,运化失职,湿浊内停,湿热上犯而致。
肺经蕴热,风热外袭,瘀滞于鼻,熏灼鼻孔处,则出现粟粒状小丘、
微红。热盛则肿而痛,灼热干焮、结痂。热毒腐灼肌肤溃破,则糜烂溢
出脂水,风盛则痒而燥裂。风热湿邪久郁,肌肤受伤,则皲裂甚而鼻毛
脱落。小儿脏腑娇嫩,易因脾虚湿滞而致病。湿热循经上蒸,壅结鼻窍,
腐蚀肌肤,则鼻窍肌肤糜烂潮红,湿浊灼腐肌肤,久积黄浊厚痂,故流
溢脂水,结黄浊厚颜;因湿性粘滞不易速去,湿热伙留不散,故病情缠
绵,反复发作。总的治疗方法是清肺清脾。
辨证论治
肺经蕴热,邪毒外袭
[证见]鼻前孔皮肤灼热干焮,微痒微痛,皮肤出现粟粒状小丘,继
呈表浅糜烂,溢出黄色脂水,或结黄痂。周围皮肤潮红或皲裂,鼻毛脱
落。全身症状偶有头痛,发热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小儿可见烦
躁哭啼,搔抓鼻部,甚则血水淋漓。
[治法]清热泻肺,疏风解表。
[方药]
1、主方:黄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桑白皮12克,连翘12克,赤芍12克,
桔梗12克,荆芥10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服。
若热毒壅盛,焮热痛甚者,可加黄连10克、牡丹皮12克。
2、中成药
(2)银翘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3次。

脾胃失调,湿热郁蒸
[证见]鼻前孔肌肤糜烂,潮红焮肿,常溢脂水,或结黄浊厚痂,痒
痛。鼻毛脱落,病情反复,缠绵不愈。或可见鼻前孔皮肤皲裂出血,甚
可侵及鼻翼、口唇,鼻窍不适,言谈不爽。小儿可有腹胀,纳呆便溏,
啼哭易怒。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核湿,解毒和中。
[方药]
l、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黄芩12克,萆薢12克,壮丹皮12克,木通12克,滑石15克,
茯苓15克,生苡仁30克。水煎服。
若湿热壅盛者,加黄连10克、苦参12克、土茯苓20克。痒甚者,加
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癣皮15克、地肤子12克。病情缠绵,反复发作
者,加黄芪15克、金银花12克、白术10克。患儿久病虫疾,可酌加使君
子6~10克,或榧子6一10克。
2、中成药
(1)健儿清解液,口服,婴儿每次4毫升,5岁以内8毫升,6岁以上
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五花茶冲剂,煎服或冲服,茶剂每次 l~2块,冲剂每次10克。
(四)外治法
1、用内服中药渣再煎水热敷局部。
2、杏仁捣烂,用人乳调敷患处。
3、明矾3克,生甘草10克,煎水外洗。
4、苦参15克,枯矾15克,研末,用生地黄汁适量,调匀徐敷。

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1)灯心柿饼汤:灯心草6克,柿饼2个,以清水适量煎汤。加白糖
调味饮用。
(2)使君子蒸猪瘦肉:使君子6—10克,去壳取出使君子肉,加入瘦
猪肉约100克,捣烂和匀,蒸熟佐膳食用。
(3)独脚金煲猪瘦肉:独脚金15克,瘦猪肉100克,加清水3碗煎至
l碗,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瘦肉。
2、预防调护
(1)劝告病人不可因痒或结痂而用手指挖鼻,有结痂者要待其自脱,
以免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2)忌食辛辣炙煿及腥荤发物等。对小儿尤应注意调节饮食。
-------------------------------------------------------------------------------------------------------
鼻槁(鼻科 )
以鼻内干燥、鼻塞、鼻气腥臭、肌膜萎缩、鼻腔宽大为特征。
若鼻气恶臭者,又称臭鼻症。鼻槁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常见鼻病,以女性
为多,且在妇女月经期或怀孕期症状更为明显。本病多发生于干寒地区、
干燥的工作环境,症状在秋冬节季比春夏季节为重。相当于西医的萎缩
性鼻炎。
诊断要点
l、鼻内干燥,甚则鼻咽干燥感,鼻塞,嗅觉迟钝,鼻气腥臭,脓
涕鼻痂多。
2、检查可见鼻内肌膜萎缩,鼻腔宽大,鼻道内有黄绿色脓稠鼻涕
潴留或有黑褐色鼻痂。自幼发病者,可影响鼻部发育而呈鞍鼻,以致鼻
梁宽而平。
辨证分析
鼻槁的病因,内因多以肿、脾、肾虚损为主,外因多为受燥热邪毒
侵袭,以致伤津耗液,鼻失滋养,加之邪灼肌膜,发生脉络瘀阻,肌膜
干枯萎缩而为病。
燥热之邪侵袭,多先伤肺,燥气伤肺,津液受灼,则枯涸不能上承,
致使鼻窍肌膜干萎。邪热伤络,败津伤肌,则鼻涕污秽,痂皮多,时有
血丝涕;若肺肾阴虚,虚火循经上炎,津液被耗,可致粘膜干燥,涕痂
积留,咽干灼热微痛;若肺脾气虚,肺不能输布津液,脾不能生化气血,
使鼻失濡养,清窍干燥,故肌膜枯萎,痂皮受湿热薰蒸,化腐生脓则鼻
涕如浆如酪,鼻气腥臭难闻。治疗上,肺经燥热,宜清肺润燥;若肺肾
阴虚,则宜滋阴润肺;肺脾气虚,则宜补益肺脾,行气逐邪。
辨证论治
肺经燥热型
[证见]鼻内干燥,灼热疼痛较甚,鼻窍内肌膜萎缩,鼻涕污秽,带
黄绿色,痂皮多,或有少许血丝,咽痛咽痒时而咳嗽。舌质红,舌苔少,
脉细数。
[治法]清肺润燥,宣肺散邪。
[方药]
l、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门法律》)加减
处方:桑叶10克,批把叶12克,杏仁12克,麦冬15克,火麻仁15克,
石膏15克。水煎服。
若鼻干灼热疼痛较甚,加黄芩12克、菊花12克。鼻腔粘膜萎缩甚者,加沙参15克、首乌15克、当归10克。鼻衄者,加白茅根15克、旱莲草15
克。
2、中成药
(1)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日2次。
(2)补肺汤、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扶正养阴丸,大蜜丸每次l丸,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
次。
肺肾阴虚型
[证见]鼻内干燥,涕痂积留,遇冷则头痛、头昏加重,咽干不适,
咽时微痛。手足烦热,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酸无力,溲黄而少。舌
质红而干,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生津润燥。
[方药]
l、主方:百合固金汤(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太子参15克,生地黄15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白芍15克,
玄参15克,桔梗12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鼻涕腥秽,鼻气秽臭者,可选加桑白皮12克、黄芩12克、冬瓜仁
15克。妇女月经期症状加重者,加泽兰12克、川草10克、五灵脂10克。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

肺脾气虚型
[证见]鼻内干燥,鼻涕如浆如酪,鼻气腥臭难闻。或见食少腹胀,
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淡。舌质淡红,脉缓弱。
[治法]补益肺脾,行气逐邪。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柴
胡10克,升麻15克。水煎服。
若鼻粘膜溃烂,鼻气腥臭较甚者,加黄柏12克、苦参12克。嗅觉失
灵者.加苍耳子10克、辛夷花10克、白芍10克。鼻粘膜萎缩较甚者,加
丹参15克、赤芍l5克、桃仁10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6—10克,每日3次。
(2)参苓白术散(丸、胶囊),口服,散剂或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
次.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外治法
1、滴鼻 可用石蜡油、复方薄荷油或清鱼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
芝麻油加冰片少许滴鼻。
2、洗鼻 将暖生理盐水或暖开水盛于碗盆内,嘱病人低头由鼻将
水吸入,经口吐出,反复多次,可洗净鼻内痂皮及脓涕。每天洗 l—2
次,洗涤后再滴药液,效果更佳。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1)针刺:取迎香、禾髎、素髎、足三里、肺俞、脾俞等穴。每次
2—3穴,中弱刺激,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
(2)艾灸:取百会、足三里、迎香、肺俞等穴。悬灸至局部发热,
出现红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3)迎香穴埋线:将鼻部周围按一般外科原则消毒,铺上小孔巾,
在迎香穴位处局部注射1%普鲁卡因,每侧 l—2毫升:然后用带有肠线
的三角缝合针穿过穴位内,剪去露出皮肤外面的线头。如有出血,可稍
压迫止血,不必包扎。如有线头露出,容易引起感染,或使整条肠线脱
落。
2、饮食疗法
(1)黑芝麻适量拌糖,每天食适量。
(2)天冬、麦冬各10克,泡水代茶饮服。
(3)南杏桑白煲猪肺:南杏15—20克,桑白皮15克,猪肺约250克,
煲汤饮用。
3、预防调护
(1)保持鼻窍清洁湿润,清除鼻内积涕或痂皮,禁用血管收缩剂滴
鼻。
(2)防治全身慢性疾患,加强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动物肝脏、
豆类等食物,少食辛辣燥热之品。
(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积极防治各种急慢性鼻部疾
病。
(4)改善工作环境,减少粉尘吸入,室内常洒水,保持空气湿润。
在干燥或粉尘环境中工作,要戴口罩等。
-------------------------------------------------------------------------------------------------------
鼻衄 ( 鼻科)
即鼻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本节只讨论内因引起的鼻
衄;出血严重者又称鼻洪。鼻衄甚者,口鼻皆出血,称为鼻大衄、脑衄,
若鼻衄经久不愈,称为鼻久衄。导致鼻衄的原因很多,可发生于多种疾
病(如伤寒、时气、热病、温病、虚劳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
时间和不同季节。轻者仅涕中带血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
l、血从鼻孔流出,即可诊断为鼻衄。鼻衄轻者,仅涕中带血丝;
严重者,血从口鼻涌出。
2、鼻衄甚者,血可溢从口出,或因大量血液被咽下,片刻后呕吐。
因此,鼻衄应与吐血、咯血相鉴别。咯血是肺络受伤所引起的病证,其
血必经气道咳嗽而出,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丝,或纯血鲜红,间夹泡
沫;吐血,亦称呕血,其血由胃而来,从口而出,甚则倾盆盈碗,若血
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
3、检查:鼻腔前段出血,一般较容易发现出血点。鼻衄不剧者,
可用1%一3%麻黄素溶液棉片收缩鼻粘膜后,从首先出血的一侧鼻腔寻
找出血点。此时,应仔细检查鼻腔,特别是鼻中隔前下方的血管丛区,
注意粘膜表面有无充血、静脉曲张、糜烂、溃疡、血痂等。鼻腔后段出
血,常迅速流入咽部,并从口吐出,鼻前孔镜多不能发现出血部位,须
行鼻后孔镜检查,以寻找出血点。除寻找出血点外,尚须找出鼻衄的原
因,因此在作止血处理后,还要进一步作必要的全身检查。
辨证分析
鼻衄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者,多因肺、胃、肝之
火热为主,火性上炎,循经上蒸鼻之脉络而为衄;虚证者,多见于肝肾
阴虚,虚火上越,灼伤脉络而致衄,或因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为衄。
在辨证治疗方面,鼻衄主要依据病情的缓急,出血量的多少,血色的深
浅,以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实证鼻衄,治疗上以清热降火为主;
虚证鼻衄,若肝肾阴虚者,宜滋阴降火为主;若脾气虚弱者,则应补脾
摄血止血。
辨证论治
肺经热盛型
[证见]鼻中出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甚多,鼻腔干燥焮热感。
或兼见咳嗽痰少,口干身热。舌尖边红,苔薄自而干,脉浮数或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2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桔梗12克,牡
丹皮15克,白茅根15克,芦根15克,山栀炭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咳噘痰稠者,加瓜蒌仁、浙贝母、冬瓜仁各15克。
2、中成药
(1)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3)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日热炽盛型
[证见]鼻中出血,量多,血色鲜红或深红,鼻内干燥,口干口臭,
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而数。
[治法]清胃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l、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
克,水牛角6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临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侧柏叶15克、旱莲草15克。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10克(后下)、瓜蒌仁15克。
2、中成药
(1)中黄解毒丸(片),口服,大密丸每次 l—2丸,每日2—3次,片
剂每次2—3片,每日3次;
(2)水牛角浓缩粉(片),口服,片剂每次8片(儿童每次5片),每日
3次;散剂每次1.5—3克,每日2次。
肝火上逆型
[证见]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面
红目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
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水牛角60克。水煎服。
血量多者,可酌加自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口干甚
者,可选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知母15克、葛根30克。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2)水中角浓缩粉(片),服法同“胃热炽盛型”。
(3)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l—2包,每日3次。

肝肾阴虚型
[证见]鼻衄色红,时作时止,量不多。口干少津,头晕眼花,耳鸣,
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舌质嫩红或红绛而少津,舌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
l、主方:知柏地黄汤(吴昆《医方考》)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2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12克,
生地黄15克,旱莲草15克,藕节15克,阿胶10克(溶化)。水煎服。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
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2)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
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脾不统血型
[证见]鼻衄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饮食减少,
神疲懒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
l、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远
志10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熔化服),侧柏叶12克,地榆炭12克,炙
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归脾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
每日3次。
兼证
除按以上五型辨证治疗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鼻衄,若出血多者,
出现血虚之证,如面色苍白、心悸、神疲、脉细等,宜配合和营养血之
法,可适当加入黄精、首乌、桑椹子、生地等养血之品;若阴血耗伤,
涉及阳气,以致阳气衰微者,应用补气摄血之法,救逆扶危,选用独参
汤或参附汤。

外治法
对鼻出血病人,治疗上要遵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使用各种止
血方法,使鼻衄停止。常用的外用止血法如下:
1、冷敷法 以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
2、压迫法 用手指揉按患者入前发际正中线 l—2寸处,或紧捏一
侧或两侧鼻翼,以达止血目的。
3、导引法 令病人双足浸于温水中,或以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
泉穴上,有引热下行,协助止血的功效。
4、滴鼻法 用香墨研浓汁,滴人鼻中,也可用滴鼻灵或1%一3%
麻黄素液等滴鼻。
5、吹鼻法 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田七末、云南白药等药末
吹入鼻腔,也可将上述药物放在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填塞鼻腔。
6、鼻腔填塞法 用上述方法而未能止血者,可用明胶海绵或凡士
林纱条填塞患侧鼻腔;若仍未达止血目的,可行后鼻孔填塞法。
其他疗法
l、针刺疗法
(1)实证鼻衄:主穴取合谷、上星。配穴,心火亢盛者取后溪;肺
经热盛者取尺泽,并刺少商出血;胃热炽盛者取上巨虚;肝火亢逆者取
太冲、丘墟。毫针刺用泻法。
(2)虚证鼻衄:取上星、三阴交。方法:患者取半坐卧位,先针上
星,再针三阴交,轻刺激,留针20—30分钟;上星穴针后不灸,三阴交
针后可灸3—5壮。
2、饮食疗法
(1)藕汁蜜糖露:鲜藕适量洗净,榨汁100—150毫升,加入蜂蜜15-30克,调匀内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
(2)茅根竹蔗水:白茅根60—120克,竹蔗100—300克,煎水代茶饮。
(3)韭菜根90克,捣汁,用童便或冷开水冲服。
(4)鲜韭菜一小把,洗净切碎,置干净研钵中捣烂,用布包裹后拧
取其汁,放于开水内炖热,每次服一酒杯。
(5)乌豆圆肉大枣汤:乌豆50克,桂圆肉15克,大枣50克,加清水
3碗煎至2碗,早晚分服。
(6)岗稔果煲瘦猪肉:鲜岗稔果60克(干品用15克),瘦猪肉60克,
加清水3—4碗煎至l碗,分服。
(7)旱莲草红枣汤:旱莲草50克,红枣8—10枚,加清水2碗煎至l碗,
去渣饮汤。
(1)—(3)适用于实证鼻衄。
(4)—(7)适用于虚证鼻衄。
3、预防调护
(1)积极治疗可以引起鼻衄的各种疾病,是预防鼻衄的关键。
(2)鼻衄病人情绪多较紧张,恐惧不安,因此安定病人的情绪,使
病人能够与医生密切配合,以使迅速制止出血,是很重要的。止血操作
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粗暴,以免加重损伤。
(3)一般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疑有休克时,可取平卧低头位)。嘱
病人将流入口中之血液尽量吐出,以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4)禁忌饮食辛燥刺激食物,以免资助火热,加重病情。
(5)要注意锻炼身体,预防感邪,天气干燥时,应饮服清凉饮料。
在情志调节方面,尤忌暴怒。且要去除挖鼻习惯,避免损伤鼻部。
---------------------------------------------------------------------------------------------------------------------
鼻鼽( 鼻科)
以突然和反复发作性鼻塞、鼻痒、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为
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可为长年性发作,
或为季节性发作,或在气候突变、异气、异物刺激时发作。与西医的过
敏性鼻炎相类似,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诊断要点
l、本病的典型症状是呈突发性鼻痒、喷嚏,流涕清稀量多,鼻塞,
起病急,消失也快,常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较长。
2、本病应与伤风鼻塞(风寒鼻塞)相鉴别。风寒鼻塞为感受风寒之
邪而致,鼻塞、喷嚏,流涕清稀,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病程
较短,数天后可愈,而本病症状发作突然,消失也快,有反复发作病史,
可资鉴别。
3、鼻腔检查发作时可见鼻粘膜淡红、苍白,或呈暗灰色,还可见
水肿,以下鼻甲为甚。鼻窍内可见清除鼻涕。间歇期鼻腔粘膜可恢复正
常,但对病史较长,反应比较剧烈的患者,则可见鼻粘膜极度苍白、水
肿,甚者鼻粘膜可呈息肉样变或形成鼻息肉。
4、特殊检查:通过皮肤试验、鼻腔激惹试验,可能找到过敏原。
血清及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细胞增多,IgE水平升高。
辨证分析
本病的发生,内因多为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感受风寒,异气之
邪侵袭鼻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之虚损为主,其病主要在
肺,但与脾、肾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
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
塞,遂致喷嚏流清涕;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气虚弱,可
致肺气不足,肺失宣降,津液停聚,寒湿久凝鼻部而致病;肾主纳气,
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气浮于上可致喷嚏
频频,若肾之阳气不足,寒水上泛,则致鼻流清涕不止。总的治疗方法
是温补肺、脾、肾。
辨证论治
肺气虚寒型
[证见]鼻窍奇痒,喷嚏连连,继则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觉减
退。病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感冒,每遇风冷则易发作,反复不愈。全身
症见倦怠懒言,气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晄白。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虚弱。
[治法]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方药]
l、主方:温肺止流丹(陈士铎《辨证录》)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
苍耳子10克,细辛3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复渣再煎服,每日l剂。
若汗出恶风,颈项疼痛者,加桂枝6—10克、葛根30克。喘咳痰稀
者,可加法夏12克、炙麻黄6—10克、北杏10克。
2、中成药
五屏风散袋泡剂,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小儿每次2—4克。
3、单方验方
(1脱敏汤(《名医名方录·干祖望》)
处方:紫草10克,茜草10克,徐长卿10克,旱莲草10克,蝉蜕3克。
水煎服。症状严重者,加干地龙、乌梅。涕多不敛者,加石榴皮、益智
仁、诃子肉。体虚者,加黄芪、百合。
(2)御风健鼻汤(《名医名方录·耿鉴庭》)
处方:苍耳子、蝉蜕各6克,防风、白蒺藜各10克,肥玉竹10克,
炙甘草4.5克,苡仁、百合各12克。水煎服。
表现气虚之象者,加黄芪10克、白术10克,(若病人多怒,黄芪应
少用或免用)也可再加党参10克、山药12克。头痛者,加白芷10克。若
嚏时涕泪俱下,且头额有紧束之感者,加蔓荆子10克。鼻痒者,重用蝉
蜕。若表现血郁之象,如局部苍白,且现有青蓝之色者,可加当归9克。
若顶门发冷畏风,遇外风或受寒则更重,且腰脊酸者,加鹿脊髓或鹿角
10克。
肺脾气虚型
[证见]鼻塞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或粘白,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
下鼻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样变。患病日久,反复发
作,平素常感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
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小儿鼻濡鼽,以
肺脾气虚为多见。
[治法]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柴
胡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生苡仁30克,五味子12克。水煎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6克、地龙干10克。若鼻流清涕不止,汗多者,
加浮小麦30克、糯稻根30克。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
每次6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肾阳亏虚型
[证见]鼻鼽多为长年性,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
敛,早晚较甚,鼻甲粘膜苍白水肿。患者平素颇畏风冷,甚则枕后、颈
项、肩背亦觉寒冷,四肢不温,面色淡自,精神不振。或见腰膝酸软,
遗精早泄,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壮阳,益气固表。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鹿角霜15克,淮山药15克,熟附子10克,山萸
肉12克,炙甘草6克,肉桂3克(焗服)。水煎服。
若喷嚏连连,清涕不止者,可加细辛3克、吴茱萸10克。咳嗽痰稀
气喘者,加蛤蚧10克、炙麻黄6克、胡桃肉10克。
2、中成药
肾气丸,口服,蜜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 l丸。
3、单方验方
参照肺气虚寒型单方验方。
肺经郁热型
[证见]多见于鼻鼽初起或禀质过敏者。患者遇热气或食辛热的食物
时,鼻胀塞、酸痒不适,喷嚏频作,鼻流清涕,鼻下甲肿胀,色红或紫
暗,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脉弦或弦滑,舌质红,苔白。
[治法]清宣肺热,散邪适窍。
[方药]
l、主方:辛夷清肺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知母12克,桑白皮12克,批把叶12克,山栀子12
克,升麻15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辛夷花10克,地龙干10克。水煎
服。
若喷嚏多者,加蝉蜕10克、僵蚕10克、乌梅12克。头胀痛者,加蔓
荆子10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药
(1)鼻炎康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千柏鼻炎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15天为一疗程。
外治法
1、滴鼻 可用滴鼻灵、鼻炎滴剂、苯海拉明麻黄素滴鼻液等滴鼻,
每次2—3滴,每日3—4次。
2、超声雾化喷鼻 可选用柴胡注射液、北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
射液或当归注射液等,每次用药液4毫升,喷鼻15—20分钟,每日1次。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针刺法:主穴取迎香、上星、禾髎、风池、风府、肾俞、足三里。
配穴取合谷、百会、阳白、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每次选主穴及
配穴各 l—2穴,手法以捻转补法为主。每天针刺1次,7—10天为一疗
程。
(2)灸法:取百会、上星、身柱、印堂、涌泉、命门、肺俞、脾俞、
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次选 l—3穴,悬灸15分钟,灸至局部
焮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天1次,7—10天为一疗程。
(3)耳穴贴压法:取肾上腺、内分泌、神门、鼻、肺、脾、肾等穴。
每次选2—5穴,隔3天1次。方法:将压贴物如王不留行予或耳珠贴在胶
布上,左手固定耳廓,右手将已粘好的王不留行胶布对准穴位压贴好,
压贴时要稍施压力。并嘱患者平时用手按压刺激穴位。
(4)穴位注射法:取迎香、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
肾俞、风池、风府等穴。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选用5—7号针头,直刺
穴内,一般深度为0.5—l厘米;当病人感觉有酸、麻、胀并感到得气时,
即停止进针,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缓慢注入穴内。每次选用1穴(双侧),
注入药液0.5—l毫升,每天或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选用药物如北
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人参注射液、胶性钙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等。
2、饮食疗法
(1)北芪杞子炖乳鸽:北黄芪30克,杞子15克,乳鸽1只(去内脏,切
块),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吃鸽肉,每周 l—2次。有补
气固表,滋阴养血的作用。
(2)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40—60克,蛇肉250克,加清水煲汤,食
肉饮汤。有温经散寒,核风活血,滋补强壮的作用。
3、按摩疗法
双手鱼际互相摩擦至发热后,贴于鼻两侧,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按
摩,至局部发热为止,然后再由攒竹穴向太阳穴推擦至局部发热,每日
2—3次。也可用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揩擦20—30次,令表里惧热,每日
早晚各揩擦一回。并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轻柔,每次10
—15分钟。
4、预防调护
(1)意观察,寻找诱因,避免接触引起个人过敏的物质、食品、药
品等。
(2)注意生活起居有节,注意冷暖,衣着适宜,避免受凉。加强劳
动保护及个人防护。
(3)避免过食或少食寒凉、生冷的食物,宜食温补之品。
-----------------------------------------------------------------------------------------------------------------
鼻息肉( 鼻科)
是指鼻腔内赘生物,其状若葡萄子,光滑柔软,带蒂可活动,
又称鼻痔。本病为鼻科常见病,常为鼻渊、鼻鼽的并发病,多见于成年
人。
诊断要点
l、本病以鼻塞、粘脓涕为主要症状。
2、检查可见鼻腔内有单个或多个息肉,可发于单侧或双侧鼻腔。
息肉大小不一,带蒂可活动,为光滑柔软无痛的赘生物。严重者,鼻梁
隆起如蛙状。
3、鼻息肉应与鼻中隔肥厚、中鼻甲肥大相鉴别。它们与鼻息肉不
同的是:表面颜色较红,基底较宽而不活动,触诊时有较硬的基底,且
病人自觉疼痛。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肺经湿热,壅结鼻窍所致。多因鼻窍长期受风湿热邪毒侵
袭,或因嗜食炙煿味,致使肺胃蕴热,湿热邪浊渐积鼻窍,留伏不散,
凝滞而结成息肉之患。肿为湿浊而生,故鼻息肉柔软而半透明。若鼻息
肉阻塞鼻腔,清窍受阻,故鼻塞多呈持续性,嗅觉减退。治疗上,肺经
湿热者,治宜清宣肺气,泻湿散结。
辨证论治
湿热郁滞型
[证见]持续鼻塞,脓涕多,头晕头痛。检查可见鼻腔有脓涕,鼻息
肉淡红或混浊。舌质红,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清宣肺气,泻湿散结。
[方药]
l、主方:辛夷清肺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2克,栀子12克,辛夷花10克,升麻15克,批把叶12克,
知母12克,浙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痰涕多者,加瓜萎仁12克、冬瓜仁15克、鱼腥草15克。头昏头重
者,加白芷12克、蔓荆子10克、法夏12克。鼻息肉暗红者,加桃仁10克、
牡丹皮15克、赤芍10克。
2、中成药
(1)胆鼻炎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2)鼻炎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外治法
1、外用药末点数 用有腐蚀收敛、化湿杀虫、消肿散结的药物粉
末点于息肉的表面或根部,使息肉组织内的水分消散,因而缩小或消失,
或将其根部腐蚀,使之脱落。每日1次,7—14次为一疗程。或于息肉摘
除术后l周敷药,可减少复发。常用的点敷药物有硇砂散,明矾散等。
2、中药薰鼻 用芳香通窍、活血祛瘀的药物或祛风通络的药物,
边煎煮边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利用蒸气的物理作用和药力,以达
到减少鼻涕,使鼻腔通畅的目的。薰药处方如下:
(1)归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细辛6克,辛夷花6克,荆芥10
克。煎煮作蒸气吸入。
(2)白芷10克,藿香10克,苍耳子10克,藁本10克,薄荷6克,冰片
l.5克。煎煮作蒸气吸入。
3、超声雾化吸入 可选用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液作超声雾化吸入,
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次15—20分钟,每日 l—2次。
4、滴鼻 可用鼻炎滴剂、滴鼻灵、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液等滴鼻,
每日3—4次。
5、手术摘除 这是常用而较有疗效的方法,能改善鼻腔通气,通
畅引流。手术摘除l周后敷药,可减少或预防息肉的复发。
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1)鱼腥草煲猪肺:鲜鱼腥草60克,猪肺约200克,加清水适量煲汤,
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猪肺。
(2)米醋煮海带:海带(干)60克,加米醋适量煮吃。注意: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者忌用。
(3)辛夷花煲鸡蛋:辛夷花10—12克,鸡蛋2只,加清水适量同煮,
蛋熟后去壳再煮片时,饮汤吃蛋。
2、预防调护
(1)应积极防治各种慢性鼻病,如鼻鼽、鼻渊等,以预防变生息肉。
(2)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抗病力,预防伤风感冒,以免症状加重。
(3)注意饮食起居有节,戒烟酒,忌辛辣厚味,预防术后息肉复发。
-------------------------------------------------------------------------------------------------------------------------
鼻窒 ( 鼻科)
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
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无季节
性和地区性,在受凉受湿后症状更加明显。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鼻炎。
诊断要点
l、鼻塞日久,可呈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病情较重可呈持续性鼻
塞。
2、检查可见鼻粘膜肿胀,以下鼻甲为甚。若鼻窒日久,可致鼻甲
硬实不消,凹凸不平,呈桑椹样。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伤风鼻塞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体质虚弱,致使余邪
滞留鼻窍而致;或因饥饱劳倦,体质虚弱而发。若余邪滞留日久,阻于
鼻窍脉络,气血流通不畅,则使鼻窒加重。
本病主要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脾气虚,卫气不固,邪阻鼻窍,故鼻
塞;阴阳相对,阳气偏盛时则症状轻,阴气盛时症状重,故鼻塞时轻时
重,侧卧上窍通,下窍塞;因证属虚寒,故鼻内肌膜肿胀色淡,流清稀
涕。若邪毒久留不去,滞于鼻窍,致使气血瘀滞,故鼻甲肿实暗红,呈
桑椹样。邪毒蒙蔽清窍,可致耳聋不聪。总的治疗方法是补益肺脾,通
散鼻窍。若邪毒久留致气滞血瘀,则应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证见]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重时轻,流粘稀涕,遇寒时症状加重,
头微胀不适,或见咳嗽痰稀,面色晄白,或见食欲欠佳,大便或溏,舌
质淡红,苔薄白。检查可见鼻内粘膜肿胀淡红,对血管收缩剂较敏感。
[治法]补益肺脾,通散鼻窍。
[方药]
l、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党参15克,云苓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
麻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五味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12克、苏梗10克、法夏10克。涕多者,加
藿香10克、佩兰10克。鼻塞较甚者,加苍耳子10克、路路通15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
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2)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证见]鼻塞无歇,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钝,语言不畅,咳嗽
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痰点,脉弦细。检查可见鼻甲肿实暗红,
呈桑椹样,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药]
l、主方:当归芍药汤(王德钅监《中医耳鼻喉科学》)加减
处方:当归10克,白术10克,川芎10克,辛夷花10克,菊花12克,
茯苓15克,泽泻15克,地龙干12克,甘草6克,郁金12克。水煎服。
若头痛者,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痰涕多者,加桔梗12克、杏仁
12克。
2、中成药
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外治法
l、滴鼻 选用滴鼻灵、鼻炎滴剂或1%麻黄素液滴鼻。
2、吹鼻 鹅不食草干粉或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
3、超声雾化喷鼻 可选用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
射液等作超雾化吸入,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4、下鼻甲注射法 选取毛冬青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
射液作双下甲注射,每次注人药液每侧0.5—l毫升,每5日1次,3—5次
为一疗程。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1)针刺:取迎香、合谷、上星穴。头痛配风池、太阳、印堂。中
等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2)艾灸:取人中、迎香、风府、百会等穴。肺气虚者配肺俞、太
渊;脾虚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灸至局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
2、饮食疗法
(1)辛夷花煲鸡蛋:每次可用辛夷花10—20克,鸡蛋2只,加清水适
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2)川草白花婉鱼头:川草3—9克,白芷6—9克,大鱼头 l个,炖
服。
3、灼烙法:
表麻后用烙铁或高频电刀,蘸上麻油,烧灼下鼻甲,每7—10日灼
烙1次,3次为一疗程。本法主要适用于鼻甲肥大,凹凸不平,经他法治
疗久而不愈者。
4、气功治疗
自我点穴:用双手中指或食指点压双侧迎香穴、上迎香穴、承泣、
四白、风池,每穴点压 l—2分钟。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
5、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受风受凉,积极防治伤风鼻塞。
(2)戒除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保护,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3)避免局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类西药滴鼻。鼻塞严重时,不可强
行擤鼻,以免邪毒入耳。
---------------------------------------------------------------------------------------------------
急鼻渊( 鼻科)
急鼻渊以鼻塞、流脓涕、头痛、不闻香臭为主要症状,为鼻科常见
病、多发病之一。本病无季节性,自儿童至老人均可发病,以青少年较
为多见。相当一西医的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诊断要点
1、鼻塞较甚,鼻涕黄浊而量多,或涕中带血丝,鼻涕腥臭,嗅觉
差。头痛较剧,其状痛苦难忍,或前额头痛,或枕后头痛,或双侧太阳
穴痛。全身并见恶寒发热,或但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干欲饮,小
便黄赤,大便秘结,胃纳欠佳等症状。
2、急鼻渊应注意与伤风鼻塞相鉴别。伤风鼻塞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
初起鼻塞,喷嚏,鼻流清涕,鼻涕由清稀转为粘黄,由多至少而消失。
鼻腔粘膜虽见红肿,但中鼻道及嗅沟并无脓涕。
3、检查可见鼻腔粘膜红赤肿胀,尤以鼻腔上段,如中鼻甲、中鼻
道及嗅裂等处为明显。中鼻道及嗅沟处有脓涕引流,鼻底亦可见脓涕积
留。前额或面部可有压痛。X线照片可见窦内粘膜增厚,透光度差,甚
而浑浊;如窦内出现液平面,则表示窦内有积脓。


辨证分析
急鼻渊多由于素体偏弱,加上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受凉受湿
或过度疲劳之后,易为外邪侵袭,引起肺、脾、胆之病变而发病。辨证
属肺、脾、胆之实证热证。若风热邪毒,袭表犯肺,或风寒侵袭,郁而
化热,邪热壅遏肺经,肺失清肃,致使邪毒循经上犯,结滞鼻窦,灼伤
鼻窦肌膜而为病。或邪热犯胆,胆经热盛,上蒸于脑,迫津下渗而为病。
又可因嗜食肥甘之物,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
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停聚窦内,灼损窦内肌膜而致病。总的治
疗方法是清泻肺、胆、脾之热为主。


辨证论治
肺经热盛型
[证见]鼻流多量粘涕,其色或黄或白,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鼻甲
肿胀红赤,鼻道可见脓涕。全身并见头痛发热,微恶风或微恶寒,咳嗽
痰多,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浮滑数。
[治法]清肺泻热,宣通肺窍。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湿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荆芥10克,黄芩15克,菊花12克,
淡竹叶10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头痛且胀,鼻涕多而黄浊,可选加冬瓜仁15克、鱼腥草15克、地
肤子10克。若咳嗽痰多,可选加杏仁12克、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浙
贝母12克。
2、中成药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每日 l—2次,片剂每次
4片,每日3次。
(2)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
l/3—1/2量。
3、单方验方:鼻渊合剂(干祖望《名医名方录》)
处方:苍耳子10克,辛夷花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10克,
芦根10克,白芷6克。

胆腑郁热型
[证见]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量多,有臭味,嗅觉差,鼻粘膜肿胀
红赤。头痛剧烈,眉间及颧部叩压痛明显。全身并见发热,口苦咽干,
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山栀子12克,车前子10
克,木通10克,菊花10克,鱼腥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头痛剧烈者,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适当选用清利头目止头痛
的药物:巅顶痛者,加藁本10克;前额眉棱骨痛者,加白英10克、蔓荆
子10克;后枕部及项颈部疼痛者,加葛根30克;双侧颞部疼痛者,加柴
胡12克。若热甚者,去干地、当归,选加水牛角60克、夏枯草15克。若
体质壮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
2、中成药
(1)藿香丸,口服,每次6—8片,每月3次。
(2)胆香鼻炎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脾日湿热型
[证见]鼻涕黄浊而量多,涓涓长流,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鼻
腔粘膜红肿。全身可见头晕头重,头痛剧烈,体倦,脘腹胀闷,食欲不
振,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通窍。
[方药]
l、主方:甘露消毒丹(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黄芩15克,滑石15克,木通15克,茯苓15克,菊花12克,辛
夷花10克,白芷10克,鱼腥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鼻涕黄浊而量多,可选配冬瓜仁15克、瓜蒌仁12克、地肤子10克、
马勃10克、皂角刺15克。耳鸣耳聋较甚者,选加石菖蒲10克、藿香10克、
佩兰10克。
2、中成药
鼻渊片,口服,每次6—8片,每日3次。

外治法
l、滴鼻 选用滴鼻灵、鼻炎滴剂、呋喃西林麻黄素液等滴鼻,每
日3—4次。
2、吹鼻 可用鹅不食草干粉、双料喉风散等吹鼻,每日3—4次。
3、超声雾化喷鼻 可选用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清开灵
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等行超声雾化喷鼻,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日 l—
2次,每次15—20分钟。


其他疗法
1、针刺治疗
(1)针刺:选取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
穴位,每次选用2—3穴,强刺激,每日1次。
(2)穴位注射: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l
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饮食疗法
(1)青茶叶2克,加水l碗,煎后加蜂蜜 l汤匙,徐徐服,每日2—3
次。
(2)冬瓜仁60克,芦根30克,水煎,早晚分服。
3、预防调护
(1)平时注意生活起居有节,衣着适宜,避免受冷受湿和过度疲劳,
预防伤风感冒。
(2)鼻腔有脓涕时,忌用力擤鼻,及早用通窍的药物滴鼻,以宣通
鼻窍,使脓涕外流。
(3)戒除烟酒嗜好,忌食辛辣燥热之品。
----------------------------------------------------------------------------------------
慢鼻渊(鼻科)

慢鼻渊以鼻流浊涕不止、鼻塞、嗅觉不灵、头胀头重为主要症状。
常为急鼻渊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而致,其起病较慢,病程较长,为鼻
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类似于西医的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诊断要点
l、主要症状是:鼻涕粘稠或黄或白而量多,经常鼻塞,嗅觉不灵,
头昏头重,或觉头隐痛或钝痛。患者平时常感头晕目眩,精神疲倦,健
忘等。
2、慢鼻渊应与鼻窒相鉴别。鼻窒病变在鼻腔,首要症状以鼻塞为
主,鼻涕粘性而量少,鼻甲肿胀以下鼻甲为甚,中鼻道以上无脓涕。而
慢鼻渊则以鼻涕下不止为其主要症状,中鼻道或嗅沟有脓涕,鼻窍或见
息肉。
3、检查可见鼻腔粘膜淡红,鼻甲肿胀湿润,尤以下鼻甲为甚,鼻
腔内或可见息肉,中鼻道或嗅沟见鼻涕自上而下流出。X线照片常显示
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有时可见液平面。


辨证分析
慢鼻渊多由于急鼻渊之后,体质虚弱,失于调理,致使反复发作,
或因急鼻渊治疗不彻底,迁延失治,邪气久羁而致。另一方面,因邪毒
内困,正气耗伤,体质虚弱,外卫力弱,经常感冒,反复不已,余邪不
清,滞留鼻窍,缠绵不愈。临床上,多见于肺、脾之虚损为主。肺气虚
损,卫阳虚弱,清肃不力,邪毒易于滞留,上结鼻窍,凝聚于鼻窦,伤
蚀肌膜而为病;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健,清阳不升,邪毒久困,肌膜败
坏,浸淫鼻窦而为病。总的治疗方法是温补肺脏,健脾益气。



辨证论治
肺气虚寒型
[证见]鼻涕粘白,鼻塞或重或轻,嗅觉减退,鼻腔粘膜淡红肿胀,
鼻甲肥大。遇风冷等刺激,鼻塞及流涕加重。全身或见头昏脑胀,形寒
胶冷,气短乏力,咳嗽痰稀。舌质淡,苔薄自,脉缓弱。
[治法]温补肺脏,疏散风寒。
[方药]
l、主方:温肺止流丹(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白芍10克,防风10克,诃子10克,辛夷花10克,
荆芥10克,桔梗10克,细辛3克。水煎服。
若头额冷痛者,加川芎10克、藁本10克。易感外邪,常患感冒者,
加北芪20克。
2、中成药
玉屏风散袋泡剂,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儿童每次2—4克。

脾气虚弱型
[证见]鼻涕粘白或黄稠,量多而无臭味,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鼻
腔粘膜淡红,肿胀较甚。全身或见肢困乏力,食少腹胀,便溏,面色萎
黄。舌质淡,苔白薄,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通窍。
[方药]
l、主方:参等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扁豆15克,淮
山药30克,薏苡仁30克,白术10克,辛夷花10克,桔梗10克。水煎服。
若鼻涕黄浊量多,湿欲化热者,加黄连10克、车前子10克、鱼腥草
15克。鼻塞甚者,加白芷10克、苍耳子10克。
2、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
泛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补脾益肠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儿童酌减。

外治法
l、滴鼻 可用滴鼻灵、鼻炎滴剂等滴鼻,每天3—4次。
2、吹鼻 可用鹅不食草干粉、双料喉风散等吹鼻,每日3—4次。
3、塞鼻 用孩儿茶60克、鹅不食草30克、冰片5克,共研末,用香
油调成稠浆,塞于鼻内,每日2—3次。
4、慢性化脓性上额窦炎,应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冲洗出窦内积脓,
并尽量排清窦内积液,然后灌入鱼腥草注射液或板蓝根注射液、双黄连
粉注射液等2—3毫升,每周冲洗1次,连续冲洗3—5次。
5、有鼻息肉者,息肉会妨碍脓涕流出,应行手术摘除。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1)针刺:主穴取迎香、百会、上星、合谷。配穴取攒竹、通天、
风池。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中等度刺激,留针10—15分钟,每日1
次。
(2)艾灸:取颅会、前顶、迎香、上星穴,悬灸至患者觉焮热,皮
肤潮红,每日1次。
2、药液薰蒸法
(1)辛夷花10克,苍耳子10克,杭菊15克,白芷10克,薄荷6克。
(2)川芎10克,荆芥10克,薄荷6克,羌活12克,白芷10克,防风10
克。将上药(l)或(2)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倒入脸盆中。先令患
者用鼻吸人热蒸气,从口呼出,反复多次,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l剂,
7日为一疗程。
3、饮食疗法
(1)川芎白芷炖鱼头:川芎3—9克,白芷6—9克,鱼头l个(一般用
鳙鱼头),水适量,放炖盅内隔水炖熟进食。
(2)当归生姜炖羊肉:当归3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加水适量,
放炖盅内隔水炖熟进食。
(3)灯心花鲫鱼汤:灯心花5—8扎,鲫鱼l—2条(洗净切块),大米
30克,加水煮成稀粥进食。
4、气功治疗
(1)面东坐,吸气,闭气,吐气,行3次后以两手捻两鼻孔,去其浊
涕,令鼻通,得闻香臭。
(2)将中指置于另手的掌心处,来回摩擦至极热,搓鼻旁两侧迎香
穴。同时存想丹田之气行过命门,上升泥丸,降下至脐;次想气从左乳
下,而下降至涌泉;复想气从脐穿过肾俞穴,带肾水上升灌头顶,流入
鼻孔;洗去鼻中污浊,消去其处红肿,然后归脐。
5、预防调护
(1)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急鼻渊等病,以防迁延日久,转变成
慢鼻渊。
(2)鼻腔有鼻涕时,忌用力擤鼻,以防变生他病。
(3)鼻塞之时,应用芳香通窍的药物滴鼻,以保持鼻窍通畅。
(4)积极防治牙病,预防牙病导致鼻渊。
(5)注意劳动保护。工作环境尘多者,应戴口罩。
------------------------------------------------------------------------------------
伤风鼻塞(鼻科)

伤风鼻塞是由外感风邪引起。主要症状为鼻窍不通,流涕,喷嚏,
甚至不闻香臭。本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程较短,一
般数日可愈。本病与西医的急性鼻炎相类似。


诊断要点
l、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喷嚏,全身可伴发热、恶寒、头痛。
起病较急,整个病程约历7~10天。
2、检查可见鼻粘膜红赤肿胀,鼻内有清稀鼻涕。
3、本病应与鼻鼽相鉴别。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鼻塞、鼻痒、
喷嚏,鼻流清涕为特征,发病时间短,往往数小时即减轻或消失,检查
见鼻粘膜苍白水肿,从症状及检查可资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寒暖失常
之时。由于气候多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失慎,过度疲劳,致使正
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侵袭而致病。
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常挟寒、挟热之邪侵袭人体,故本病入侵邪毒
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邪毒侵袭,皮毛受邪,内犯于肺,肺为寒邪所
遏,清肃失常,邪毒上聚鼻窍。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风热上侵,首
先犯肺,或风寒之邪久郁化热犯肺,以致肺失清肃,治节失常,肺气不
宣,邪毒停聚鼻窍而致病。总的治疗方法是疏风解表,祛邪通窍。

辨证论治
外感风寒型
[证见]鼻粘膜肿胀淡红,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讲话
鼻音重。头痛,恶寒,发热轻, 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通窍,辛散风寒。
[方药]
1、主方:通窍汤(徐春甫《古今医统》)加减
处方:防风12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升麻15克,葛
根30克,苍耳子10克,麻黄6克,甘草6克。水煎服。
鼻塞较甚者,可加路路通15克、藿香10克。
2、中成药
(1)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葱
汤送服。
(2)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使用成
人l/3—2/3量。
(3)午时茶,煎服或冲服,每次l块或l袋。

外感风热型
[证见]鼻粘膜红肿,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涕黄稠。发
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自或
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通窍,疏风清热。
[方药]
l、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淡竹叶12克,桔梗12
克,荆芥10克,蔓荆子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头痛甚,加藁本10克、白芷10克。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2克、瓜
蒌仁12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15克、射干12克、山豆根12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
2—3次。
(2)感冒清片(胶囊),口服,片剂每次3—4片,胶囊每次 l—2粒,
每日3次。
(3)感冒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外治法
主要用疏风通窍、清热解毒的药物制剂滴鼻,如用滴鼻灵、葱白滴
鼻液、鼻炎滴剂等滴鼻,每次滴3—4滴,每日2—4次。


其他疗法
l、针灸疗法
(1)风寒鼻塞:取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等穴,毫针浅刺,用泻
法。
(2)风热鼻塞:取大推、曲池、合谷、鱼际、外关等穴,毫针浅刺,
用泻法。
2、饮食疗法
(1)芫荽马蹄水:芫荽15—30克,马蹄(孛荠)250—500克,煎水代
茶饮。
(2)淡豉葱白煲豆腐:豆腐2—4块,淡豆豉12克,葱白15克。先将
豆腐略煎,再加淡豆豉,加水l碗半煎取大半碗,再加入葱白,煎滚后
取出,乘热吸用,盖被微取汗。
(3)生姜芥菜汤:鲜芥菜500克,洗净切断,生姜10克切片,加清水
4碗煎至2碗,用食盐少许调味,每日分两次饮用。
3、预防调护
(1)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多饮开水,食用易消化食物。
(2)鼻塞时不可强行擤鼻,以防邪毒窜入耳窍,致发耳疾。
(3)积极及时治疗,防止表邪入里,或变生他疾,或转为鼻窒,迁
延难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