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风(口齿科)
以唇红部红肿、疼痒,日久破裂流水为特征的唇部疾病称为唇风。
本病好发于下唇,与西医的慢性唇炎相似。
诊断要点
1、症状:自觉唇部发痒,疼痛如火燎灼热之感,并有反复发作的病
史。
2、检查:好发于下唇,局部呈暗红色,表面干燥、皲裂、流水,易
出血,或糜烂、结痂,覆盖有鳞屑状物,易剥脱,脱后如无皮之状。口
唇肿胀,外厥如驴嘴状,唇周肌肉紧张,时有瞤动。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碑胃湿热内生,复受风邪外袭,以致风火
相搏,引动湿热之邪,循经上蒸,结于唇部,气血凝滞而成;亦有因脾
经自燥者,因脾开窃于口,其华在唇,主统血,若饮食不节,脾以积热,
日久阴血受损,或温热病后,伤阴化燥,血热化燥生风,风盛伤盘,则
唇动燥热熏灼肌膜,故干裂流水,如无皮之状。本病也可因风吹、日晒、
烟酒等不良刺激,风火邪毒乘虚直侵,造成唇部肌膜受损,染毒而成。
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由于脾胃蕴热,复受风热湿邪侵袭,早期以实
证为主,多表现为胃腑实热证;后期则由于热蕴日久,阴血受损,血虚
化燥生风而致以虚实证为主。用本病辩证首先要辩其虚实。总的治疗原
则,早期为疏风清热解毒,后期为养血,润燥祛风。
辨证论治
脾胃湿热,风邪外侵
[证见] 唇部发痒,色红肿胀,日久破裂流水,糜烂,结黄色痂,
灼热疼痛。口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祛湿解毒。
[方药]
1、主方:双解通圣散(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防风10克,荆芥6克,连翘15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石
膏20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滑石20克,薄菏6克(后下),
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者,加大黄、玄明粉,以汇热通便。唇红肿
胀严重者,另黄连以泻火清热解毒。破裂流水,如无皮之状者,加木通、
泽泻、车前子,以清热利湿。
2、中成药
⑴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剂每次4片,
每日3次。
⑵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⑶防风通圣丸,口服,
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1/3~1/2量。

脾经血燥
[证见] 唇肿燥裂流水,甚至流血,痛如炎燎,发痒,脱屑,犹如
无皮之状。口干,小便短赤,纳呆,头晕。舌淡红干,脉细数。
[治法] 养血凉血,祛风润燥。
[方药]
1、主方:四物消风饮(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防风10克,荆芥6克,蝉蜕
6克,生地黄1.5克,黄芩10克,石斛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牡丹皮
10克。水煎服。如见口唇瞤动,红肿破裂,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肌肉
消瘦,四肢冰冷,面色微黄,气短乏力等症状,宜健脾补气,用参苓白
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2、单方验方:滋阴润燥汤(徐治鸿验方)
处方:玉竹2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知母12克,天冬12克,
麦冬12克,枸札子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葛根15克,太子参15克,
女贞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搽患处,以清热解毒,凉血润燥。
其他疗法
1、针炙疗法
⑴ 体针:地仓透颊车,留针30分钟。
⑵ 耳针:取口、唇、神门、肾上腺、轮1~6穴,每次选3~4穴,留
针30分钟。
2、饮食疗法
⑴ 雪耳炖冰糖:雪耳10~12克,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
雪耳为度,沧浸1小时左右,待要耳发胀后拣去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
适量,隔水炖2~3小时,食雪耳饮汁。
⑵ 健脾渗湿汤:生薏仕20克,茨实15克,荸荠15克,赤豆15克,
煲汤服用,每日1剂。
3、预防调护
⑴ 避免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干燥季节口唇常以油脂润之。
⑵ 体质口腔卫生。纠正舔唇、咬唇的不良习惯。
⑶ 减少烟酒刺激,少食辛辣厚味之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
骨槽风 (口齿科)
骨槽风是指邪毒及牙疾侵犯脸骨,致使耳前腮颊间红肿疼痛,溃
口流脓,脓中带有腐骨,日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颌骨骨
髓。本病多发于青年人或成年人,病变以下颌骨为多见。病程长短不一,
常缠绵数月或经年不愈,可反复发作;愈后患者颜面常留有畸形和咀嚼
功能不良的后果。

诊断要点
1、本病多有龋齿、牙痈、牙 痈反复发作,或颌骨损伤的病史。
2、耳前连及腮颊部有明显的红肿疼痛,脓液可穿破患处皮肤或患
侧牙槽,形成口内或口外瘘管,经常有脓液及死骨流出,溃口难收。
3、应注意与牙痈相鉴别。牙痈的病变在牙龈处,呈局限性牙龈红
肿高突,虽可有腮颊红肿疼痛的症状,但病尚未侵入牙槽骨,牙槽骨无
腐坏,无死骨形成,故证情较轻。
4、结合X线检查:骨槽风在发病两周后,X线片上可显示骨质的变
化,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辨证分析
骨槽风多由于平素牙齿护理不妥,牙体被龋蚀,或牙痈、牙痈失治,
风火邪毒,循经上灼,邪毒轵盛,深袭骨槽,遂致骨槽受损,腐坏成脓,
穿腮而出。若素体虚弱,正气不能搞邪于外,而致余邪未清,气血耗损,
脾肾两亏,或复受风寒湿邪侵袭,邪毒结于阴分,深袭骨槽,而致肌败
骨腐,溃口难愈形成瘘管,而成本病。或由于颌骨受伤折断,瘀血停留,
气血失和,邪毒直犯骨髓,而成本病。本病早期多为邪毒炽盛其,邪正
交争剧烈,局部表现及全身反应明显,出现局部明显的红肿疼痛,全向
高热寒战等表现;治疗原则以被动风散火,清热解毒为主。邪毒炽盛其
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正虚邪实期。由于正不用邪,气血损伤,邪毒滞留,
腐蚀骨槽,形成瘘管,日久难愈;故治疗上以补养气血,托毒外出为主。

辨证论治
邪毒炽盛
[证见] 本病多见于下颌骨,初起下颌骨疼痛,逐渐加剧,多个牙
齿松动,不敢咬物,咬则疼痛剧烈,患侧肋颊红肿 热,并可穿溃流脓。
溃后症状虽略减轻,但溃口不易愈合,口唇有麻木感,张口困难。全向
可有憎寒壮热,头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法] 祛风散炎,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清阳散火汤(陈实功《外科正宗》)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牛蒡子12克,白蒺藜10克,
升麻6克,黄芩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连翘15克,当归10克,甘
草6克。水煎服。若腮颊硬肿甚,可加僵蚕以搜风散结。热盛者,用黄
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中成药
⑴ 牛黄解毒丸(片),口服,蜜丸每次1~2丸,片剂每次2~3片,
每日2~3次。
⑵ 众生丸,口服,每次4~6丸,每日3次;重症加倍,小儿减半。
也可外用,捣碎后用冷开水调匀涂患处。
3、单方验方:骨槽散肿汤(张子惠《辽宁中医杂志》)1982.4)
处方:生石膏30克,川黄连5克,白芷10克,葛根10克,炙僵蚕10
克,升麻6克,炮山甲6克,甘草6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正虚邪实
[证见] 溃口日久不愈,流脓清衡,有腐骨形成,从溃口流出,或
溃口凹陷;周围皮肤紫暗,肌肉渐萎,患侧牙齿脱落。全身有微热,头
晕目眩,精神困倦,面色无华,食少,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养气血,托毒外出。
[方药]
1、主方:中和汤(陈实功《外科正宗》)
处方:党参15克,北黄芪15克,白术10克,大枣15克,白芷10克,
桔梗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史,肉桂10克,生姜6克,白芍12克,甘
草6克,水煎服。
若阴寒太过,证见形寒肢冷,酸楚隐痛,面色 白,脉沉细,用温
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方,如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其他疗法
1、初起牙龈红肿疼痛时,吹冰硼散,每日5~6次。
2、腮颊红肿者,外敷如意金黄散。色白漫肿不热者,外敷阳和解
凝膏或真君妙贴散。
3、溃后疮口坚硬,肉黯紫黑者,以七三丹药线或红升丹药线引流。
溃后局部仍坚硬不消,内有腐骨者,宜扩大疮口,便于腐骨脱出。
4、切开溃口,刮除腐骨,钳取腐骨,脓尽以养阴生肌散收口。
5、拔牙 对无法保留的牙齿,予以拔除。

预防调护
⑴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及早彻底地治疗龋齿、牙痈、以防发展成
本病。
⑵ 少食煎炒、热毒之物。
⑶ 患本病后,要及早彻底地治疗,以免使病情趋于严重。
⑷ 患病期间或愈合后要预防外力撞击下颌部,以免引起颌骨骨折,
造成畸形。
----------------------------------------------------------------------------------------
口糜(口齿科)

口糜是指口腔肌膜糜烂成糜粥样,并有特殊气味的疾病。小儿患此
证,口内肌膜白屑满布,状似鹅口疮或雪口,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
一种表现。西医称为口腔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

诊断要点
1、症状:本病初起症状较轻,可见口干,不思饮食,食觉无味。若
病情发展,可出现口腔红肿作痛,灼热感,口有特殊臭味或口甜。小儿
患些证,则吮乳不便,拒食,哭闹,病情严重者,可延及咽喉,致咽喉
红肿疼痛,吮乳困难,呼吸不利,痰涎壅盛,面青唇紫等症状。
2、检查:本病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一般多发于舌、颊内、
软腭及口底等处。初起患处稍红肿,出现白色凝乳状斑点,并逐渐融合
成片,如糜粥样,局部红肿痛,白腐物不易拭除,拭去后易出血,随后
又生。若病变蔓延到咽喉,可见咽喉红肿,表面盖有白腐膜。
3、本病应与白喉相鉴别。白喉发病部位在咽喉,偶有见于鼻部及口
腔,白膜坚韧厚实,为急性传染病,全身症状较严惩本病发于口腔,白
膜松而厚,口内有特殊甜味或口臭,多见于婴儿名久病之人。


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素嗜炙 ,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湿热蕴积,
或由于膀胱湿热,移热于小肠,湿浊不化,久则湿热积聚,循经上蒸口
腔而发病。婴儿患本病,往往多由胎中伏热,蕴积心脾,加上出生后护
理不当,口腔不洁,或感受邪热,使心脾火热循经上蒸于口而为病。本
病与心、脾、肋等脏腑有关,总的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祛湿除腐。

辨证论治
脾胃湿热
[证见] 口腔肌膜红肿,出现白色斑点略为凸起,斑点逐渐扩大成
片,如糜粥样,不易拭除,强行拭除则出血,随后又生,疼痛,影响饮
食。全身可伴发热、头痛,饮食不振。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除腐。
[方药]
1、主方:导来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处方:生地黄15克,竹叶15克,木通10克,甘草梢6克,泽泻12克,
黄连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15克,桔梗12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
服。若红肿溃烂扩大,白腐物多,口腔灼热,口臭,便秘者,可用凉膈
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清热凉血,泻炎通便。若病后患本病,
证见口干少津,不欲饮,汇泻体倦等脾虚湿盛之证,可用连理汤(《医
宗金鉴》)以健脾益气燥湿。若糜烂延及咽喉,日轻夜重,此为阴分已
伤,邪热又盛之证,若不及早治疗,将致内陷之证,可用少阴甘桔汤
(《医宗金鉴》)加马勃、黄连、青天葵,以清热养阴,利咽除湿。
2、中成药
⑴ 五花茶(冲剂),煎服或冲服,茶剂每次1~2块,冲剂每次
10克。
⑵ 上清丸(片),口服,大密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剂
每次4片,每日3次。

胎中伏热
[证见] 小儿烦躁不安,吮乳不便,拒食或进食时啼哭,面赤唇红,
口干,灼热感,流热涎,病变可扩展到整个口腔,白屑满布,如雪片,
甚至蔓延到咽喉,引起呼吸困难,面青唇紫等症状。
[治法] 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
1、主方:清热泻脾散(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黄连1.5克,黄芩3克,灯心草2扎,生地黄6克,山栀子
6克,石膏6克,茯苓4.5克,甘草3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 健儿清解液,口服,婴儿每次4毫升,5岁以内8毫升,6岁以上
酌加,成人每次15毫升,每日3次。⑵金银花露,口服,每次30~60毫升,
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⑴ 红糖外涂(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红糖(研细)30
克,取适量涂患处,每日4~6次。适用于鹅口疮、消除白腐。
⑵ 硼砂四味散(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硼砂10克,豆蔻仁6克,白矾5克,冰片0.5克。分别研细未,
混和均匀。每取适量,用蜂蜜调如糊,涂于患处,每日3~4次。适用于鹅
口疮疼痛较甚者。

外治法
以黄连、银花、甘草煎汤漱口,婴儿则用消毒纱布或粗棉杆蘸药汗
拭去白膜,然后擦锡类散、冰硼散、表吹口散或柳花散,每日5~6次。

其他疗法
1、针炙治疗针刺,取地仓、合谷穴,用泻法留5分针,每日或间日1
次。
2、预防调护
⑴ 哺乳期婴儿、久病或衰老患者,应告别注意口腔卫生,经常用
淡盐水漱口,婴儿可用消毒纱布蘸净水洗拭口腔。
⑵ 婴幼儿鹅口疮的发生,与胎产有一定的关系。注意孕期卫生,
以正确方法接生,可避免或减少本病发生的机会。
⑶ 注意哺喂卫生,哺乳器具要每次蒸煮清洁消毒,奶母乳头也应
体质清洁。
⑷ 不要滥用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慢性
消耗性疾病患者,应经常用1%~4%的小苏打水漱口。
-----------------------------------------------------------------------------------------------
龋齿(口齿科)


龋齿是牙体组织被龋蚀,逐渐毁坏崩解,形成龋洞的一种疾病,是
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诊断要点
1、龋蚀浅者,一般无症状或患牙稍有酸痛感;可见患牙表面粗糙,
失去光泽,或呈黄褐色或灰褐色,窝、裂沟开口加深加宽,继而形成龋
洞。
2、龋蚀深者,牙痛时发时止,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可
见牙体被龋蚀成洞,洞内有腐质或食物残渣;用探针探测时疼痛明显,
甚至患牙崩溃,遗留残根。
3、浅龋应与牙釉发育不全及氧斑牙相鉴别,仔细检查则不难诊断。
深龋应与慢性牙髓炎和根类周围尖相鉴别:深龋虽对外界刺激,但刺激
去除后疼痛迅速消失,且无自发痛;慢性牙髓炎则在刺激去除后,疼痛
持续一段时间,且可有自发性痛;根尖周围炎患牙叩痛,平时不敢用此
牙咀嚼食物,且有牙髓炎的病史。
4、临床上常用X线照像,以检查潜在部位的龋齿。

辨证分析
多因平素不注意口腔卫生,牙齿污秽,食物残渣塞于牙缝间隙,或
过食甘甜膏粱厚味,以致胃腑积热,上冲于口齿之间,湿气乘之,湿热
相搏不散,困结口齿,郁久生腐,逐致牙体被蛀蚀,形成蛀洞。此外,
肾阴亏虚,牙齿失于濡养,齿不固则为虫蚀而发龋齿。本病与肠、胃、
肾等脏腑有关,帮辩证首先应辩其虚实。实证,多由肠胃积热,上冲于
口齿,蛀蚀成龋齿;虚证,多由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齿失所养蛀蚀
成龋。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清胃泻火,去湿止痛,或滋阴益肾,降火
止痛。


辨证论治
胃腑实热型
[证见] 牙齿被龋蚀成龋洞,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疼痛,甚
则痛不可忍。牙周龈肉红肿疼痛,口渴而月臭气,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祛湿止痛。
[方药]
1、 主方:清胃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
升麻6克,露蜂房10克,海桐皮1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1) 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1 丸,每日2~3,片剂
每次3片,每日3次。
(2) 银翘解毒丸(片),口服,每次1丸或每次3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1) 石膏细辛汤(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生石膏30克,北细辛3克。水煎两次,药汁混合,一半漱口,
一半内服。每日1剂。若药后每日大便稀溏超过2次,即停口服,只用作
漱口。
(2) 大黄甘草汤(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生大黄9克,生甘草3克。小火煎开5分钟,每日1剂。

肾阴亏虚型
[证见] 牙齿上形成龋洞,表面污黑,牙齿隐痛。头晕眼花,腰膝
酸软,或耳鸣,口渴不欲饮,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而干,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降炎止痛。
[方药]
1、 主方: 知柏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药12克,茯苓12克,泽泻10
克,牡丹皮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地骨皮10克,麦冬1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外治法
1、 用小棉球蘸牙痛散置于龋洞内,或置于同侧鼻腔内。
2、 用苏叶、细辛、樟脑、白芷、冰片研末为丸,涂于龋洞内。
3、 表盐5克,细辛3克,川椒9粒,共为细末,涂于牙痛处。
4、 用小棉球蘸50%两面针洒精溶液,放入龋洞。
5、 用露蜂房、金银花等量煎水漱口。
6、填补患牙:发现龋洞时,应及早给予充填,以阻止龋蚀进行。对
较深或疼痛的龋齿,需先予清洁龋洞,牙齿无疼痛时方可作填补。
7、 拔牙:龋齿损坏严重,丧失咀嚼功能,无法保留时,可给予拔除。


其他疗法
1、 针炙治疗
⑴ 耳针:取牙痛、神门、上颌、下颌、口、交感等穴,捻转后留
针15~30分钟,或作耳针埋藏。
⑵ 针刺:上牙取穴下关、颧髎、配内庭、合谷、太阳;下牙选穴
颊车、下关、大迎,配合谷、地仓。强刺激捻转泻法,每日1~2次。偏于
虚火者,可配行间、太溪穴,用补法。
2、 饮食疗法
⑴ 豆腐石膏汤:每次用生石膏约50克、豆腐约200克,加清水适
量煲汤,煲2小时以上,用食盐调味,饮汤(豆腐可吃可不吃),连服
3天。适用于治胃热引起的龋齿牙痛。
⑵ 生地煲鸭蛋:每次用生地30~50克、鸭蛋2只,加清水一碗半同
煲,蛋熟后去壳再煎片刻,饮汤食蛋,也可加少许冰糖调味。适用于肾
阴虚,虚火上炎的龋齿牙痛。
3、 预防调护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
惯。发现龋齿应及早治疗。
-----------------------------------------------------------------------------------------
口疮(口齿科)

口疮是指口腔内之唇、舌颊及上腭等处粘膜,发生单个或多个黄白
色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烂点,有明显的疼痛或受刺激时疼痛,常易反复发
作。由于发病部位、局部症状的不同,用语又有口舌疮、口破、口疳、
口疡等名称。本病为口腔粘膜中最常见的疾病,以青壮年多见,相当于
西医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又叫阿弗它性口炎。


诊断要点
1、口腔肌膜上出现单个或多个黄豆或豌豆大小之黄白色溃烂点,
溃点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表面多覆有黄白色假膜,周围可见红
晕,疼痛,饮食、说话时疼痛加剧。易反复发作。
2、口疮应与口糜相鉴别。口糜多发于婴幼儿,在红肿的口腔粘膜
上白色如糜粥状物,如白斑雪片,可扩展到整个口腔,伴有发热,吮乳
困难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而口疮是口腔粘膜散在的溃疡点,偶可融合
成小片状,局部疼痛较甚,而全身症状较轻微。

辨证分析
本病临床上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实证口疮多由于过食辛辣厚味
或嗜饮醇酒,以致心脾积热,复感风、火、燥邪,热盛化火,循经上攻
于口而发;或因口腔不洁,或被损伤,邪毒乘机侵袭,引支心脾以热,
蒸灼口腔,使肌膜腐烂而成病;或由于内伤七情,情志不舒,肝郁气滞,
郁滞化火,肝失疏达,冲任失调,经行而致心胃之火上冲而致口疮。虚
证口疮多由于素体阴虚,加以病后或劳伤过度,心肾之阴受损耗,阴液
不足,虚火上炎于口腔而发病;或由于脾气虚弱,水湿运化失常,清阳
不升,脾湿蕴久化热而致口疮;或由于禀赋阳虚,或久病过用寒凉之品,
髦伤阳气,阴寒内生,虚阳上越,熏灼口腔,另方面阳气虚衰,温化夫
调,寒湿困于口腔,也可使粘膜溃烂而成口疮。品疮的发生,与心、脾、
胃、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辩证首先应辩口疮的虚实。由于本病病因较
为复杂,内外因素交炽,个体变有差异,所以,辩证既要注意患者的全
身情况,又要结合局部病损,以及生活环境,习惯、起居等因素的影响,
相互结合。实证口疮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治疗原则;虚证口疮以滋
阴降火,或健脾益气,温化寒湿为原则;口疮反复发作,本虚标实,在
治疗中应注意标本缓急。或先清后补或清补兼施。


辨证论治
脾胃蕴热
[证见] 口疮数目较多,大小不等,可融合成小片状,有黄色假膜
覆盖,周围粘膜微肿高起,鲜红,灼热疼痛。多发于唇、颊、龈、腭等
部位。可有发热,面红,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
脉滑数。
[治法] 通腑泻热,凉血止痛。
[方药]
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清胃汤(吴
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15克,黄连10克,连翘15克,栀子15克,竹叶15克,生
地黄15克,生石膏20克,大黄10克,甘草6克,升麻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 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⑵ 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片剂每次2~3片,
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黄连藿香茶(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川黄连3克,广藿香9克。药放保暖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
10分钟,频频饮用,1日内饮完。

心火上炎
[证见] 口疮面积较小,可多个发生,多发于舌尖。舌前部或舌侧
比,色红,灼热疼痛。可伴有口渴口干,心中烦热,小便短赤涩痛,失
眠。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
1、主方:导赤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味
处方:生地黄15克,淡竹叶15克,木通12克,甘草梢10克,灯心草
6扎,黄芩12克,栀子12克,白茅根15克,连翘15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鲜斛连通汤(缪正未《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鲜石斛15克,小川连3克,细木通9克。加水500毫升,小火煎
15分钟,去渣,分2次服。

肝经郁热
[证见] 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常随情绪改变或月经周其而发作或
加重。多在舌侧边缘或唇部见黄白色口疮,如米粒大小,边缘有较宽的
红晕围绕。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失眠,乳房经前胀痛,
月经多有失调。舌尖红或暗红有瘀斑,苔黄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火,理气凉血。
[方药]
1、主方:柴胡舒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或龙胆泻肝汤(吴谦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柴胡10克,栀子15克,车前子12克,木通10克,香附10克,
当归10克,赤芍药12克,龙胆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 丹栀逍遥丸,口服,每次6~8片,每日2次。
⑵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

阴虚火旺
[证见] 口疮数目较少(1~2个),溃面呈灰黄色,周围粘膜微红,
微痛,易于反复发作,此起彼伏;常伴有口燥咽干,膝膝酸软,心足心
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5克,牡丹皮12克,泽泻
12克,茯苓15克,五味子6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水煎服。若偏于心
血虚实,兼见心烦不得卧,舌光色淡现龟纹者,可先用黄连阿胶鸡子黄
汤(《伤寒论》)加枸札子。若反复发作,日久而致气血两虚,证见面
色白,唇舌淡白,少气懒言,脉细弱者,可选用八珍汤(《正体类要》)
2、中成药
⑴ 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
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一次5片,每日3~4次。
⑵ 知柏地黄丸,用量用法同上。
⑶ 天王补心丸,用量服法同上。
3、单方验方:养阴清热汤(李宝顺等《名医名方录》)
处方: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
黄芩12克,牡丹皮12克,玄参12克,栀子10克,桔梗12克,山药12克,
地骨皮12克,女贞妇12克,生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湿困
[证见] 口疮数目少,面积较大,周围水肿高起,疮色暗红或暗淡
呈灰白色,愈合缓慢。常伴有头重倦怠,口淡乏味,食欲不振,便溏腹
泻乏力。舌淡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腻,脉沉缓。
[治法] 益气健脾,祛湿消肿。
[方药]
1、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淮山龙12克,薏
苡仁15克,莲子肉15克,砂仁6克(后下)藿香10克,佩兰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 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
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⑵ 参苓白术散(丸),口服散剂每次6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
次。

脾肾阳虚
[证见] 口疮溃烂,色淡白,不红不肿不痛或饮食进痛。伴有面色晄
白,形寒肢冷,下利清谷,少腹冷痛。舌淡,苔白滑或腻,脉沉弱。
[治法]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方药]
1、主方:附子理中汤(阎忠孝《阎氏小儿方论》)加味
处方:熟附子15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淮山药15克,扁豆10克。水煎服。如疮面溃烂久不愈合,有白腐者,可加
苍术、五倍子,以健脾燥湿收敛。如以肾阳虚为主,证见腰漆冷痛,小便
清长,脉沉弱者,可选用附桂八味丸(《金匮要略》),并含服肉桂,或
用当归、熟附子各15克煎水,加白糖适量和匀含咽,以助降火。
2、中成药
⑴ 附桂理中丸,口服,大水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⑵ 金匮肾气丸。用量服法同上。

外治法
1、含漱药液
⑴ 金银花、竹叶、白芷、薄荷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之功。
⑵ 黄芩、石膏、佩兰等量,煎水含漱口腔,有清热解毒,燥湿的作
用。
⑶ 用浓绿茶含漱,以清热解毒,消肿敛口。
⑷ 野蔷薇根、茎、生甘草煎水,频频含漱,有清热止痛的作用。
2、外用药散 撒搽于患处,每日5~6次。
⑴ 冰硼散,可用于肝、碑、胃、心经热盛引起的口疮,有清热止痛
的作用。
⑵ 珠黄散,可用于心脾疮炽热口疮,有清热消肿的止痛的作用。
⑶ 锡类散,适用于口疮疮面污秽、红肿疼痛,有清热解毒,祛腐生
新的作用。
⑷ 柳花散,适用于脾胃虚弱的口疮,有解毒燥湿祛浊的功能。
⑸ 青吹口散,适用于脾胃湿热型口疮,有清热解毒,燥湿祛腐的作
用。

其他疗法
1、针炙疗法
⑴ 针刺:可选取廉泉、颊车、合谷、曲池、通里、神门、少冲、足
三里等穴。每次选2~3穴,交替使用。面部穴位直刺或斜刺3~5分,少冲点
刺1分或点刺出血,其余穴位直刺0.5~1.5寸,中等强度刺激,留针5~10分
钟。
⑵ 穴位注射:取牵正、曲池、颊车、手三里等穴。每次取二穴,交
替使用。每次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0.5毫升,或维生素B6、B12注射液0.5
毫升。
⑶ 穴位敷药:吴茱萸粉5克或附子末5克,以醋适量,调成糊状,敷
双侧涌泉穴,外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每天换药一次,以引火归元,用治虚
火口疮。
2、饮食疗法
⑴ 葫芦瓜糖水:葫芦瓜500克,洗净连皮切块,加水适量煲汤,用
冰糖调味,饮汤,瓜可吃可不吃,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的功效,对口疮
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⑵ 荷叶冬瓜汤:鲜荷叶1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煲汤,食盐调味,
饮汤食冬瓜,有清热利湿作用,租用于心脾经热口疮。
⑶ 生梨浆:生梨子若干只,去核,剁成浆,稍加细盐调入,每次服
2~3匙,每日3~4次,适用于口疮而口渴较甚者。
3、预防调护
⑴ 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除去不良嗜好如烟酒等,
尽量减少对口腔的刺激 。
⑵ 避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以免损伤脾胃。
⑶ 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紧张,以免耗伤精液,七情内伤,
虚炎内生。
-----------------------------------------------------------------------------------------------
牙齿交痈(口齿科)
牙齿交痈是指发生于尽牙(即真牙)咬合处牙龈的痈肿。本病常发
于青年人。相当于西医的智齿冠周炎。


诊断要点
1、好发于一侧尽牙咬合处,尤其是下颌尽牙。
2、局部牙龈红肿疼痛,或有溢脓,尽牙多呈异位或阻生,张口困难,
患侧面部肿胀。同,宜予鉴别。牙 痈专指发于尽牙处牙龈的痈肿,故多
出现张口困难,尽牙常呈异位或阻生;牙痈则可发于其他任何部位的牙
龈处,较少出现张口困难的症状,患牙常有明显的叩痛或可有松动。


辨证分析
牙齿交痈多由于尽牙萌出时,生长位置不够,萌出受阻,造成倾斜
或仅部分长出,以致食物残渣滞留于牙缝中,日久秽毒积聚,侵犯龈肉
而致病;或素食肥甘厚味,湿热蓄于胃肠,加上外感风热侵袭,引动胃
火,风火相煽,循经搏聚于尽牙处龈肉,灼腐肌膜,则化脓成痈,形成
牙齿交痈,本病的发生为秽毒积聚日久,风热邪毒引动阳明胃火上冲,
内外合邪所致,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疏风清热,清胃泻火,消肿排脓为
主。


辨证论治
风热侵袭
[证见] 尽牙周围龈肉红肿疼痛,咀嚼时痛增,张口困难,全身可
出现恶寒发热。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方药]
1、主方:薄荷连翘方(王德 《中医耳鼻喉科学》)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2克,绿豆衣12克,知母12克,
生地黄15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冲剂、液—),口服或冲服,大蜜丸每
次1丸,水泛丸每次5丸,片剂每次4片,冲剂每次1包,合剂每次20毫升,
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消炎合剂(夏涵等《实用中医口腔病学》)
处方:穿心莲15克,板蓝根15克,黄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
15克,连翘15克,漏芦10克,桔梗10克,赤芍12克,牡丹皮12克,陈皮10
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胃火上壅,

火毒炽盛
[证见] 尽牙咬合处牙龈红肿高突,疼痛溢脓,尽牙多呈异位或阻生;
严重者腮颊也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牙关开合不利,颌下核肿大角痛。
全身出现发热憎寒,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
脉洪数。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解毒,消肿排脓。
[方药]
1、主方:清胃散(李杲《兰室秘藏》)合仙方活命饮(陈自明《妇人
良方》)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赤芍12克,当归尾10克,
天花粉15克,白芷10克,皂角刺12克,陈皮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牡
丹皮10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宜利膈通便,选用凉膈散(《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肿甚连腮颊者,宜配入板蓝根、地丁、山栀、苦参等,以
苦寒汇热。吞咽疼痛者,宜加入板蓝根、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
2、中成药
⑴处长方板蓝根片(冲剂),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冲剂每
次1包,每日2~3次。
⑵野菊花冲剂,冲服,每次1~2包,每日3次。⑶众生丸,口服,每次
4~6丸,每日3次,重症加倍。
3、单方验方:牙周败毒饮(徐治鸿验方,见(《名医名方录》)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12
克,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外敷药:如意金黄散以茶水或醋调成糊关,外敷面部肿胀处,以
达凉血解毒、清热消肿之效。
2、含漱:用黄芩、银花、白芷各等量,煎汤含漱。
3、局部吹药:患处吹入冰硼散或六神丸(研末)以清肿止痛。
4、切开排脓:对已成脓者,应切开引流,排脓消肿。

其他疗法
1、针刺治疗
⑴体针:肿甚者,针刺合谷、颊车、大迎、下关、翳风。口噤不开
者,针刺颊车、合谷、内庭、听会、下关等穴。
⑵耳针:针刺交感、神门、下凳等穴位。
2、饮食疗法
⑴白糖煮葛粉:每次用葛粉30~50克,白砂糖适量,另水煮成稠糊状
服食。
⑵豆腐石膏汤:每次用生石膏约50克,豆腐约200克,加清水适量煲
汤,煲2小时以上,然后用信盐少许调味,饮汤(豆腐可吃可不吃)。
3、预防调护
⑴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睡前要漱口,智齿萌出时以淡盐水漱口,以
达消毒杀菌之效。
⑵智齿萌出受阴时,应适应进食流软食物,以免粗硬食物磨破牙龈,
而致外邪乘虚而入。
⑶少食辛辣之物,以防炙煿之火蕴结。
⑷位置不正之智牙,可予拔除,以防后患。
-------------------------------------------------------------------------------
牙痛(口齿科)
牙痛是口齿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无论是牙齿或牙齿周围的疾病
都可发生牙痛,如常见的龋齿、牙痈、牙宣、牙齿交痈、骨槽风等病,
都会有不同程序的牙痛。所以,它包括了西医的龋齿,急慢性牙髓炎,
急慢性根尖周炎,牙周病等引起的牙痛。


诊断要点
凡以牙齿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诊断为牙痛,但必须结合临床表
现及检查,能找出病因和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
瘀阴脉络而为病;或胃火素盛,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
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或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
致根脚浮动而隐痛。辩证首先辩牙痛的虚实,属何脏腑。牙齿位于口内,
属于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之脉上于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
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实证,多由于风火邪毒侵袭,
或胃炎上蒸,伤及牙体及龈肉所致;虚证,多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牙失荣养所致。故临床辩证,大致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及虚火牙痛
三种类型。总的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泻火止痛,或滋阴益肾,降火止
痛。


辨证论治
风火牙痛
[证见] 牙齿疼痛,呈阵发性,遇风发作,患处得冷则痛减,受热
则痛增,牙龈红肿。全身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
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薄荷连翘方(王德监《中医耳鼻喉科学》)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2克,绿豆衣12克,知母12克,
生地黄15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牙痛一粒丸,每次取1~2丸,填入龋齿洞内或肿痛的齿缝
处,外塞一消毒小棉球,防止药丸滑脱,并注意将含药后渗出的唾液吐
出,不宜咽下。
3、单方验方(晋襄《临床验方集锦》)
处方:生石膏18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荆芥6克,防风6克,
青皮4.5克,生甘草3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胃火牙痛
[证见] 牙齿疼痛剧烈,呈持续性锐痛,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脓渗
血,肿连腮颊,牙齿明显叩痛,有松支浮起感,局部核肿大压痛。全身
可见发热头痛,口渴引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象洪数。
[治法] 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方药]
1、主方:清胃散(李杲《兰室秘藏》)加味
处方: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牡丹皮12克,生地黄15克,
当归10克,升麻6克。水煎服。若胃腑困热,大便秘结。加大黄以通里
泻热。若肿连腮颊,加板蓝根、蒲公英、地丁等,以清热解毒。若胃火
上蒸,灼伤血络,齿龈出血,宜选加鲜芦根、西瓜翠衣、竹叶、绿豆、
丝瓜络、金银花,以清胃凉血。
2、中成药
⑴ 炎热清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儿童酌减。
⑵ 消炎散结片,口服,每次5~8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牙痛粉(缪正耒《家用偏方验方小方集》)
处方:生半夏粉10克,生苍术粉5克,细辛粉2克,冰片0.5克。充分
和匀,用棉球醮粉填在牙痛处,痛不止再换药填上。

虚火牙痛
[证见] 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牙龈微红微肿,久由牙龈萎缩,牙
齿浮支,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全身可兼见腰酸痛,头晕眼花,口
干不欲饮。舌质红嫩,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方药]
1、主方:知柏八味丸(吴谦《医宗金鉴》加狗脊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5克,泽泻10克,茯苓12
克,牡丹皮12克,知母10克,黄柏12克,狗脊15克。水煎服。如兼有脾
虚者,宜用左归丸,以滋阴补肾健脾。
2、中成药
⑴ 知柏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
每日2次;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6片,每日4次。
⑵ 六味地黄丸,服法与知柏地黄丸相同。

外治法
1、实火牙痛者,可用竹叶膏擦牙龈痛处,或用花椒、胡椒、白矾
(生矾与枯矾各半)、食盐(炒),各为末同研,以少许擦痛处;或用
老姜、川黄连、防风各等份,研末擦之;或用金玉丹擦牙龈红肿溢脓处。
2、虚火牙痛者,可用龙眼白盐方贴牙龈痛处。
3、用淡盐水含漱,或用黄芩45克、玄参15克、地丁30克,煎水含漱;
或以白芷、吴茱萸各等份,煎水含漱。
4、肿连腮颊者,可用如意金黄散调水外敷。


其他疗法
1、针炙疗法
⑴ 针刺:取合谷、下关、颊车、风池、太阳、内庭、太溪、行间、
太冲、牙痛穴(位于掌面第三、四掌骨距掌横纹1寸处。每次2~3穴,强
刺激捻转泻法,每天1~2次。
⑵ 耳针:取面颊、屏尖敏感压痛点,捻转后留针15~30分钟。如
需持续止痛者,可作耳针埋藏。
2、饮食疗法
⑴ 入地金牛煲鸡蛋:每次用入地金牛根15克、鸡蛋1只,加清水2
碗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煮成1碗,饮汤食鸡蛋。适用于治风火或
胃火引起的牙痛。
⑵ 咸橄榄芦根茶:每次用芦根30克(鲜品用60~120克),咸橄榄4
枚,清水2碗半煎至1碗,去渣饮用。适用于治胃热牙痛。
⑶ 烧肉蚝豉汤:每次用蚝豉50克、瘦烧猪肉10克、加清水适量煲
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适用于治虚火牙痛。
3、推拿治疗:穴位指压止痛法前三牙上牙痛取迎香、人中,下牙痛
取承浆;后五牙上牙痛取下关、颧突凹下处;下牙痛取耳垂与下颌然连
线中点、颊车、大迎。整个指压操作分按、压、揉三个步骤。按:用拇
指指腹在患者需指压的穴位上进行按摩,使局部气血经脉通畅,一般按
10~15分钟。压:用拇指端向内切压,用力按压空们,慢慢加重压力,使
穴位的酸麻感达到最高峰(但用力不要过猛)。揉:用手掌鱼际部分的
肌肉,轻轻揉按指压的穴位,一般揉10~15分钟,促使酸麻感尽快消失。
上述三个步骤连贯操作,也可患者自行操作。上牙痛时,以压法为主。
4、预防调护
⑴ 由于食物的刺激每能使牙痛增剧,因此对牙痛病人的护理,主
要是注意饮食的调节。食物不宜过热过冷,忌食辛辣煎炒及过酸过甜之
品,宜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最好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⑵ 预防上应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最好早晚各刷牙一次,饭后漱口,
保护牙齿洁净。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防治牙病的重要措施。
-----------------------------------------------------------------------------
牙宣(口齿科)
牙宣是指以龈肉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经常渗血或渗脓为特
征的疾病。牙宣是口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早其多无明显症状,易被
忽视,钽苦不及进治疗,日久牙齿失去气血濡养,以致动摇、脱落,咀
嚼机能丧失。本病与西医的牙周病相类似。



诊断要点
1、症状:牙宣早期有牙齿浮起感,咀嚼无力,遇冷水时牙齿发酸,
经常有口臭、口粘,进食或刷牙时牙龈流血。
2、检查:牙龈红肿、出血,龈下有坚硬的牙结石;牙龈边缘与牙
齿分离,形成牙周袋,挤压袋壁时常有脓液溢出;齿槽骨萎缩,牙根暴
露,牙齿松动。常见于一组牙齿,严重进可波及全口牙齿。
3、结合X线检查,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吸收的方式,以帮助判
断本病的预后。


辨证分析
齿为肾所主,而上下牙床属阳明大肠和胃经所属,齿及齿龈均需气
血的濡养,故本病可由胃火上蒸,肾阴虚损,气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由
于患者嗜食膏梁厚味或辛辣、酗酒,辛热伤胃,脾胃积热,火热循经熏
蒸牙龈,伤及龈肉脉络,龈肉腐化溢脓渗血,久则肉萎根露,牙齿松支;
或肾阴虚损,肾虚精亏血少,肾精不能上达于齿,齿失濡养,引起骨质
的萎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疏豁、动摇、根露;
或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正气,气血不足,牙龈失于滋养而病邪乘
虚而入,以致龈肉萎缩,气虚不能摄血,血不循经,由齿龈间流渗而出,
而成此病。本病与肾、脾胃、大肠等脏腑有关,辩证首先辩牙宣的虚实,
属何脏腑。虚证多表现为肾阴、气血的亏虚,实让多由于胃火上炎所致,
并可出现虚实夹杂的情况。大多数患者,辩证其本在肾,为虚,而其标
在胃,为实。所以,在治疗上以滋阴补肾,益精固齿,健脾益气,清胃
泻火为治则,并应注意病情的缓急。如果炎症突出,则先治标,先以清
热解毒排脓为治则,待炎症控制,再以培肾固齿为治则。


辨证论治
胃火上蒸
[证见] 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烦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暖脘
嘈杂,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方药]
1、主方:清胃散(李杲《兰室秘藏》)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牡丹皮12克,
黄连10克,升麻6克。水煎服。牙龈红肿较甚者,加蒲公英、牛蒡子、栀
子。出脓者,加马勃、天花粉、皂然刺、穿山甲。出血明显者,加旱莲草、
白茅根、茜草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2、中成药
⑴清火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
⑵黄连上清丸,口阴阳,每次1丸,每日1~2次。

肾服亏损
[证见] 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或微痛,牙龈溃烂萎缩,边缘微红
肿,易渗血,齿根宣露。头晕,耳鸣,腰酸,手足心热。舌质微红,少苔,
脉细数。
[治法] 滋服补肾,益精固齿。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熟地黄18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2
克,泽泻12克。水煎服。牙齿动摇,牙根宣露明显者,加枸杞子、龟板、
菟丝子,以助益肾精固齿。耳鸣、手足心热者,加知母、黄打开,以滋阴
降火。若肾阴虚面兼有胃热者,可用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女贞子,
以滋肾阴、清胃热。若见肾阳不足之象,如腰寒肢冷,小便清长等,可选
用附桂八味丸(《金匮要略》)以温补肾阳。
2、中成药
⑴六味地黄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
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剂每次5片,每日3~4次。
⑵知柏地黄丸(片),服法与六味地黄丸同。
⑶滋阴补肾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盐水送服。
3、单方验方:固齿健周汤(李宝顺等《名医名方录》)
处方:骨碎补12克,续断15克,鸡血藤15克,旱莲草15克,知母10克,
黄柏9克,白术12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生龙骨30克(先煎),
生牡蛎30克(先煎),黄芪15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不足
[证见] 牙龈萎缩,颜色淡白,牙龈渗血,刷牙及吮吸时易出血,牙
根宣露,牙齿松动,咀嚼无力。面色 白,畏寒倦怠,头晕眼花,失眠多
梦,胃呆纳少,心悸怔忡,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益气补血,养龈健齿。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当
归10克,川芎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水煎服。牙龈渗血
者,可加阿胶、血余炭、藕节炭,以养血敛血止血。如证见畏寒倦怠,胃
呆纳少,大便溏等气虚阳虚为主者,宜选用十全大补汤。
2、中成药
⑴八珍丸(液)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合剂每次10
毫升,每日2次。
⑵十全大补丸(液、膏),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
水蜜丸每次6克,合剂每次10毫升,膏剂每次9~15克,每日2次,饭前服。
⑶归脾丸(液),口服,用量与八珍丸同。

外治法
1、漱口:胃火上蒸型用银花/甘草等量煎水漱口;肾阴亏损型可用淡
盐水漱口,或用旱莲草60~120克煎水,含漱或含咽。
2、擦药:胃火上蒸型可外擦冰硼散,肾阴亏损或气血不足型可外擦
固齿白玉膏或牢牙散。
3、去除牙石。
4、牙宣晚期,牙齿松动,牙根露出三分之二以上,可将患牙拔除。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⑴无患子根猪骨汤:无患子根30克,猪骨(以猪脊骨为佳)200克,
清水3碗煎至1碗,加食盐少许调味饮用。用于治胃火上蒸型牙宣。
⑵红枣羊骨糯米粥:羊胫骨1~2根(骨敲碎)红枣(去核)20~30枚,
糯米适量,加清水煮成稀粥,调味服食,一天内分2~3次服完。用于治肾
阴亏损型或气血不足型牙宣。
2、预防调护
⑴注意牙齿清洁卫生,养成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的习惯。
⑵少食辛辣厚味,以防炙 之火上蒸龈肉而为病。
⑶导引法:揩齿、叩齿是中医养生按摩牙槽2~3分钟,叩齿即每天含
叩齿30~50下,可使龈肉,牙床血运通畅,牙齿牢固。
-----------------------------------------------------------------------------------
牙痈(口齿科)
牙痈是指发生于牙龈处的痈肿,以牙龈疼痛、肿胀、溢脓为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根尖脓肿。


诊断要点
1、症状:患牙有浮出或伸长感,疼痛较剧,呈持续跳痛,咀嚼时
痛更甚。
2、检查:齿龈局限性红肿,初硬后软,有溃脓或穿溃出脓,触叩
患牙则痛剧,患牙松动,腮颊肿胀,口核肿大、压痛。
3、本病需与牙齿交痈相鉴别(参见牙齿交痈)。


辨证分析
多由于平素不注意口腔卫生,或牙齿保护不当,致使牙体被龋蚀,
秽毒郁结于龈肉及牙根,聚积渐化成脓:或由于平素嗜食辛辣厚味,脾
胃蕴热,热毒壅盛于里,积困中焦而化火 ,火性上炎,火热循经至牙
床而腐肉成脓;或风热邪毒侵人体,引动脾胃之积热,风热与胃火交蒸,
循经上冲于牙龈而成牙痈。本病为阴明胃经热毒炽盛所致,所以总的治
疗方法为清热解毒,清胃泻火,消肿排脓。


辨证论治
秽毒结聚
[证见] 牙痛反复发作,龈肉多次受累。每因过度劳累或口腔不洁
时,突发牙龈红肿,龈袋溢脓,牙齿有浮出感,叩痛。伴有高热,乏力,
头痛,咽痛,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2克,蒲公英15克,
野菊花15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赤芍12克,当归尾10克,甘草10克。
水煎服。
2、中成药
⑴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片剂每次4片,
每日3次。
⑵牛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牙周败毒饮(徐治鸿验方,见《名医名方录》)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2克,紫花地丁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12
克,大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热邪毒侵袭
[证见] 牙龈浮肿疼痛,如棋子状,不敢咀嚼,得凉则痛减,流涎粘
稠,颌下有核璺痛。可伴有发热或恶寒发热,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疏风清热汤(王德监《中医耳鼻喉科学》)
处方: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桑
白皮12克,赤芍药12克,桔梗10克,天花粉15克,玄参15克,浙贝母12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冲剂、液),口服或冲服,大蜜丸每次1
丸,水泛丸每次5丸,片剂每次4片,冲剂每次1 包或1块,合剂每次20毫升,
每日2~3次。

脾胃火盛
[证见] 牙龈红肿较甚,持续性跳痛,有脓液溢出,量较多,或龈缘
糜烂易出血,患侧面部、口唇、颌下肿胀疼痛,烦渴,口臭,大便秘结。
舌质红降,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 清胃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排脓。
[方药]
1、主方:清胃汤(吴谦《医宗金鉴》)合仙方活命饮(陈自明《妇
人良方》)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5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2克,黄连10克、
升麻6克,穿山甲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来芍12克,金银花12克,甘草
6克。水煎服。若牙痈久治不愈,反复溢脓,疮口不收者,宜补气益血,
托里排脓,宜选用托里消毒散。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1~2丸,片剂每次2~3片,每
日2~3次。
⑵六神丸,口服,每次1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8岁5~6粒,9~
15岁8~9粒,成人10粒,每日3次,噙化或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牙周败毒饮(徐治鸿经方,见《名医名方录》)
处方见“秽毒结聚”单方验方。

外治法
1、牙痈初起,未破溃时,用冰硼散搽牙龈肿胀处,或用六神丸2~3
粒用温开水溶成糊状,搽于牙龈痛处,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
2、若已成脓,按龈肉软处便是痈头。痈头可用消毒针头轻轻刺破,
或用消毒刀尖挑破,去除脓血,再搽以冰硼散或金玉丹。
3、牙痈已溃,可用珠黄散外敷,以清热祛腐生肌。
4、若牙痈反复发作或溃后不收口而成牙漏者,可用金玉丹制成条状,
插入漏管中,以解毒排脓生肌。
5、若腮颊部肿痛,可外敷金黄散,以消肿止痛。

其他疗法
1、针炙治疗选用合谷、颊车、下关等穴,针刺用泻法,留针10~20
分钟,以疏通经络、泻热消肿止痛。
2、饮食疗法
⑴柳根煲猪瘦肉:柳根30克,猪瘦肉100-~150克,加清水适量煲食
盐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⑵臭草绿豆糖水:鲜臭草30克,绿豆30~50克,清水5碗煎成2碗,加
入红糖适量再煎片刻,即可饮食(臭草可不吃)。
3、预防调护
⑴注意口腔清洁卫生,经常漱口,早晚刷牙。
⑵定其检查口腔,及早防治龋齿是预防牙痛的根本方法。
⑶平时少食炙辛辣之食物。
⑷患病时应进食易消化之食品,忌粗硬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重舌 口齿科
舌下疼痛,肿起一块,色红或紫,形似舌下重生一舌,称为重舌。
本病与西医的舌下腺炎或舌下、口底间隙感染相似。

诊断要点
舌卷短缩,舌下血脉肿起,质软,形似小舌之状,其色或红或紫;
或见肿物连贯生和莲花,脉管恕张,颌下 核肿大压痛;或见舌腹肌膜
溃破,流涎流血。舌体转动不利,语言不清,吞咽受阴,颊下多呈浮肿,
饮食时剧痛,口流热涎。

辨证分析
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心主舌,在窍为舌。由于过食辛辣
炙 ,脾以受热,或由于情志不遂,夜睡不宁,心火上亢,心脾积热,循
经上冲舌本,散于舌下,令舌腹之经脉瘀滞肿胀,形如新增一小舌,故
出现重舌之疾;或由于小儿胎毒内蕴,而肾气未充,肾水无以济心炎,
毒自上逆,随心经上冲于舌,壅热于舌下盘肪,形成本病。本病与心脾
等脏腑关系密切/由于心脾积热或胎毒内蕴所致。故总的治疗原则是清泻
心脾,凉血解毒。

辨证论治
心脾积热
[证见] 过食辛辣热毒之物,舌下日渐肿大,舌背抬起,舌卷短缩,
舌下筋脉紫胀,痛不可忍,如火灼样。言语不清,饮食不下,发热,烦
躁,便秘,口臭,口流热涎,颏下 核肿痛。舌红,苔黄,脉洪数。
[治法] 清泻心脾。
[方药]
1、主方:导赤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木通12克,竹叶15克,甘草梢10克,石膏30克
(先煎),栀子15克,防风10克,金银花12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芒硝。热毒较盛者,加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
2、中成药
⑴ 六神丸,口服,用量服法风牙痈。⑵复方板蓝根片(冲剂),
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3次,冲剂每次1包,每日2~3次。

胎毒内蕴
[证见] 小儿舌下发红肿胀,拒乳哭闹不止,口角涎多,甚至研究
员颈项胸前也湿透,烦躁不眠,高热,指纹紫滞。
[治法] 清心解毒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味
处方:黄连15克,黄芩3克,黄柏3克,栀子4克,灯芯草3扎,犀角
0.5克以水牛角30克代,先煎。水煎服。若语言不利者,宜通关开窍,
可用安宫牛黄丸。
2、中成药
⑴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瓶,每日2~3次。
⑵儿科七厘散,口服,每次1岁以下1/2瓶,1岁以上1瓶,每日1次。

外治法
1、舌下吹用冰硼散或薄荷研末合冰片少许掺口,或吹凉心散,每日
2~3次。
2、若溃烂者,吹锡类散。舌下出血者,用炒蒲黄末。涎出量多者,
用圣惠方。

其他疗法
1、针炙疗法初起应急泄其热,用三棱针刺出恶血,或针金津、玉液
二穴,约5分处,出血,然后用淡盐水漱口,再吹冰硼散。也可针刺少商、
合谷二穴,强刺激,不留针。
2、预防调护
⑴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减少重舌破溃后及针刺后染毒。
⑵避免进食煎炒辛辣之品,防止脾胃积热,上冲于舌。小儿要用心护
理,经常保持颈项及涎液流经部位的清洁,避免发生皮肤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