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皮肤科)
是发生于足部的癣。古医籍称之为臭田螺、田螺疱等,俗称脚
湿气、香港脚等。本病西医也称之为足癣。
诊断要点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
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
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
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
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
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
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⑶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
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
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辨证论治
[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因患者搔抓、磨擦
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
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
腻,脉弦数或滑数。(本证即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继发感染者)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合萆
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泽泻各15克,龙
胆草、车前子、黄柏各12克,山栀子、木通各9克,金银花、生薏苡仁、
鱼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12~15克(后下)。湿毒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
⑴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 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⑶ 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其他疗法
1、水疱型 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鹅掌风浸泡方或白醋浸泡,
并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
2、糜烂型 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矾粉外掺患处。较重者可用二
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扑足癣粉。
3、鳞屑型 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或红油膏等外涂。
4、对糜烂型或水疱型而继发感染者,必须先控制感染。内治法见
辨证论治方药,外治宜外洗或湿敷: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
必应、金银花叶、九里明(单味各60~120克,复方则各15~30克),或
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皮疹之表现,
选用上述方法治疗
---------------------------------------------------------------------------------------------
白疕(皮肤科)
是一种慢性的皮肤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
干燥鳞屑。白疕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本病
西医称为银屑病,旧称牛皮癣 。
诊断要点
本病以青壮年为多见,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相似。临
床可分为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和红皮症型四种类型,其中以寻常型
为多见。
1、 寻常型
⑴皮疹好发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肘、膝关节伸面),其次为躯干部
(特别是骶部)和头皮、发际。
⑵皮疹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表面有鳞屑,
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
图状、盘状、蛎壳状等。
⑶皮疹总的特点是:基底为红色斑疹、斑丘疹、丘疹或斑块,边界
清楚,表面覆盖有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
后,可见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的发亮薄膜(称薄膜现象);继续轻刮,
则出现筛状的小出血点,如同露水珠一样(称点状出血现象或露滴现象)。
⑷常累及头皮,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暗红斑,其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
色或灰黄色的鳞屑,头发被鳞屑簇集在一起而呈束状,但不脱发。
⑸如累及指(趾)甲,则甲板可出现点状的小凹陷,状似顶针(以
指甲为多见)。也有的指(趾)甲变黄,增厚,沟纹,或甲板与甲床分
离。
⑹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⑺病程经过缓慢,易反复发作,多冬重复
轻(也有夏重冬轻或不受季节影响者)。病程一般可分为三期:①进行
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积,基底颜色鲜红,瘙
痒较剧,并可见同形反应(机械性刺激患者正常的皮肤,如摩擦、注射、
针刺、外伤等,常可在该处发生新的皮疹)。②静止期:病情停止发展,
皮疹基本不变,基本无新皮疹出现,旧皮疹也不见消退。③消退期(退
行期):皮疹逐渐缩小变平,鳞屑减少,逐渐消退,皮疹消退后,可遗
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2、关节型
⑴有白疕的皮疹。⑵有关节的病变。多侵犯小关节(如指、趾关节),
间或侵犯肘、膝关节、骶髂关节和椎间关节等。症状瑟痹证(类风湿性
关节炎)相类似,可见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制,以至关节僵硬或关
节畸形。但关节病变多不对称。
⑶可有发热,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3、脓疱型
⑴常有白疕的皮疹。
⑵脓疱多局限于掌跖部(又称掌跖脓疱型),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全称泛发性脓疱型)。
⑶在红斑的基础上,有群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脓疱可发
生于白疕的皮疹上,也可发生于非白疕皮疹处的皮肤。少数患者原来无
白疕的皮疹,可以突然发生脓疱性损害并迅速泛发全身,以后才逐渐出
现白疕的皮疹。应注意脓疱型并不是白疕继发感染。
⑷常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泛发者可见高热,
寒战。
4、红皮症型
⑴常发生于寻常型白疕的治疗过程中,因治疗不当而引起。如在进
行期外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使用西药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过程中,
减量太快或突然停药。少数可由寻常型白疕自行演变而成,也有极少数
患者一开始即表现为红皮症型。
⑵表现为全身皮肤呈现弥漫性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浸润,表
面附着大量鳞屑,并不断脱落。此时,银白色鳞屑及点状出血等白疕的
特征往往消失。
⑶常伴有发热(可有高热)、畏寒、头痛、痛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⑷一但红皮症被控制制后,又可出现典型的白疕的皮疹。
5、必要时可作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白疕的组织病理变化有诊断
价值。关节型白疕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脓疱型白疕脓液细菌培养阴性,
为无菌性脓疱。
辨证分析
白疕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郁
而化热,热与气血相博,阻于肌表而发;也有因外感湿邪,或脾虚湿停,
湿郁化热,湿热蕴积,阻于肌表而发。日久则气血耗伤,肌肤失去濡养,
则为血虚风燥;或因营血不足,气血循行受阻,以致瘀阻肌表而成。少
数可因调治不当,兼感毒邪,以致热毒流窜,入于营血,内侵脏腑,造
成气血两燔的证候。治疗上宜根据临床见证,予以分型施治,并宜结合
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血热型
[证见]皮疹的发生和发展比较迅速,皮疹不断增多,泛发潮红,筛
状出血点明显,鳞屑多;常伴有口干,舌燥,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
便黄赤。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50克(先煎),生地黄、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
赤芍、紫草、丹参、白藓皮各15克,牡丹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瘙痒较剧者,加防风12克、白
蒺藜15克。
2、 中成药
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
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证见]皮疹发生于腋窝、腹股沟及阴部等皱褶部位,而表现为红斑、
浸渍、糜烂、渗液者;或掌跖部见群集之小脓疱;或同时见关节肿胀疼
痛,甚至僵硬、畸形;常伴有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舌质
编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通络。
[方药]
主方:萆解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解、泽泻、白藓皮、丹参各15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
黄柏、山栀子、牡丹皮、威灵仙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关节酸痛、
僵硬、畸形者,酌情选加秦艽12克、老桑枝30克、络石藤15克、羌活、
独活各9克。
血虚风燥型
[证见]皮疹停止发展或逐渐消退,潮红减轻,鳞屑较少而附着较紧,
或伴有头晕眼花,面色晄白,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少,脉弦细或濡
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
主方:生血润肤饮(虞搏《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黄芪各18克,当归、麦冬、天冬、乌豆衣各
12克,白芍、白蒺藜各15克,防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可复渣再
煎服,每日1剂。
血瘀型
[证见]皮疹日久不退,色泽黯红,或有关节肿痛。舌质黯红或舌尖
边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处方:桃红、红花各9克,生地黄25克,当归9克,川芎6克。
赤芍、丹参、白蒺藜各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
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气血两燔型
[证见]全身皮肤潮红、暗红或紫红,肿胀,表面附着大量鳞屑,并
不断脱落;或针头至粟粒大小的脓疱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热,寒战,烦
躁,口渴,口唇干焦。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弦滑数或洪数。
[治法]气血两清,解毒救阴。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
紫草各30克,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山栀子、穿山甲各12克,
牡丹皮、知母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
1、病情进展期间(进行期),宜选用性质温和低浓度的药膏外涂,
如5%硫黄软膏、5%黑豆馏油软膏等。
2、皮疹停止发展和逐渐消退者(静止期和消退期),可用5%~10%
硫黄软膏或5%~10%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在使用上述药膏前,可用中药水煎外洗或浸泡。常用中药有:
①枯矾药浴液:枯矾、川椒各120克,芒硝500克,野菊花250克,加水
10千克,煎煮,滤液置浴缸中,待温,浸泡全身。②地榆、侧柏叶、荆
芥、旱莲草、王不留行、芒硝各30~60克,水煎待温,外洗及浸泡。
-------------------------------------------------------------------------------------------------
白癜风 (皮肤科)

是一种皮肤色素脱失而发生的局限性白色斑片的皮肤病,
又称白癜、白驳风。
诊断要点
1、可见于任年龄,而以青年为多见。男女均可发生。
2、皮疹好发于面颈部、躯干和四肢等处,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分布可对称或不规则。
3、皮疹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白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
的色素较深,常绕以色素沉着带。患处毛发也可变白。皮疹数目不一,
可单发,也可多发。白斑日晒后易潮红。
4、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往往长期存在;少数病人可逐渐
恢复。
5、本病有时应与花斑癣、桃花癣及贫血痣相鉴别。花斑癣好发于
胸背部、颈部和四肢近端,数目往往较多,表面附着有糠状的微发亮的
细小鳞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桃花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皮疹常发
生于面部,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疹,色淡白,境界可辨而不太
明显,边缘无色素沉着带,表面有少量灰白色糠秕状鳞屑。贫血痣为淡
白斑,好发于胸部、背部和面部,摩擦或叩击患处,淡白斑不变色(而
白癜风之白斑,摩擦或叩击后则潮红),
辨证分析
白癜风多因气机不畅,气血不和,复感风邪,搏于肌肤,以致气滞
血瘀,血不荣肤而发病。本病的治疗,一般宜活血化瘀、理气祛风,并
宜结合外治法(皮疹面积小者可单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型
[证见]皮肤出现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白色斑片,或伴有胸腹胀满
不适,烦躁不安,夜眠不宁。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细
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祛风。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川芎、桃仁、红花、白芷各9克,赤芍、丹参、白蒺藜、茯苓、生黄芪各15克,补骨脂、香附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白灵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白蚀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用30%补骨脂酊或密陀僧散外擦。
2、口服白灵片,同时用配备之白灵酊外搽。
3、补骨脂30克,菟丝子、白蒺藜、当归尾各10克,红花、僵蚕各
6克,浸于60度米酒(或75%酒精)120毫升中,1周后取汁外搽。
4、局部宜定期照射日光或紫外线。
其他疗法
本病也可用针灸治疗:用梅花针局部叩击弹刺,隔日1次,10次为
一疗程。
-----------------------------------------------------------------------------------------------
白屑风(皮肤科)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油腻、潮红、脱
屑、自觉瘙痒。因其有白屑脱落,故名。发生于面部者,古医籍称之为
面游风。本病西医称火脂溢性皮炎。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次为出生后2~3个月内的婴
儿。
2、皮疹好发于头皮、颜面(特别是额部、眉弓、鼻翼旁沟等外)、
耳后、胸骨前、肩胛间、腋窝、外阴等部位。常自头部开始向下蔓延,
严重者可泛发全身。
3、皮疹有干性与湿性之分。干性者呈糠秕状脱屑,可累及整及头
皮,鳞屑略带油腻性而干燥,易于脱落,脱后又生;其下皮肤常轻度潮
红,日久常伴头发稀疏脱落。湿性者皮疹为略带黄色的红斑或淡红斑,
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而边缘不整齐,共上油腻性鳞屑厚积,结成痂皮,
有时可伴有糜烂、渗液,严重者全头皮部均覆有油腻性污秽性鳞屑和痂
皮;日久常伴有头发稀疏脱落,眉毛也可脱落。
4、自觉瘙痒。
5、除婴儿患者多能在数月内痊愈外,成人患者病程一般为慢性经
过,易复发,间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辨证分析
白屑风因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血燥,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
去濡养所致,表现以干性皮疹为主;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以致肠胃运化
失常,蕴湿生热,湿热外犯肌肤而成,表现则以湿性皮疹为主。本病的
治疗,应分别予以养血祛风润燥(或佐以清热)和清热利湿,并宜结合
外治法。
辨证论治
血燥型
[证见]皮疹表现为干性,瘙痒明显。舌质红,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
主方:祛风换肌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何首乌、胡麻仁、花粉、白蒺藜各15克,当归、川芎各9克,
威灵仙、石菖蒲、乌豆衣各12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湿热型
[证见]皮疹表现为湿性,自觉瘙痒;常伴有胸闷,食欲不振,便结
或便溏,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
[方药]清热得湿。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绵茵陈15~30克,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白蒺藜各15克,
山栀子、山楂肉各12克,生地黄、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
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便溏者,加车前子12克(或车
前昌15克)、泽泻克。纳差者,加布渣叶15克、神曲12克。热盛者,加
白花蛇舌草30克。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用颠倒散洗剂外搽,或用5%硫黄霜外搽。
2、痂皮多者,外搽5%硫黄软膏。
3、头皮鳞屑多而痒者或头皮油腻者,用颠倒散冲水(宜用温水)
洗头,或用茶仔饼煎水洗头。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⑴体针常选用风池、风府、承山、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每次取3~4个穴位,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
⑵耳针常取穴肝区、脾区、肾区、内分泌、肾上腺等,每次取2~3
个穴位,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⑶穴位注射法:取上述体针或耳针穴位,每次2个穴位,用丹参或
当归注射液,得针感后耳穴每穴注入0.1~0.2毫升,体穴每注入0.5~1毫
升,徐徐推入,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预防调护
⑴少食糖类、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多吃蔬菜、水果
等。
⑵避免用力搔抓,不宜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涤。
⑶选用硫黄洗发膏或硫黄香皂洗头,用茶仔饼煎水或选用含茶仔的
洗发精洗头,都具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
扁平疣(皮肤科 )
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外形扁平的小赘生物,数量常较多。俗
称扁瘊。本病西医称之为扁平疣。
诊断要点
1、多见于青少年。皮疹好发于面部、前臂和手背等部位。
2、皮诊为粟粒至黄豆大的圆形、椭圆形或略带不规则形状的坚实
的扁平的小丘疹,稍高出皮面,境界清楚,呈皮色、杰褐色或淡褐色,
表面光滑。皮疹住往数目众多,成群地出现。有时可因搔抓,皮疹沿抓
痕呈线状排列。
3、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可有微痒。
4、病程缓慢,有时可自愈,但也可复发。
辨证分析
扁平疣多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表,或兼内动肝火所致。本病主要的治
疗方法是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风湿热型
[证见] 皮疹数目众多,缠绵难愈,可伴有口干渴,或渴不欲饮,
倦怠乏力,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弦滑。
[治法]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祛疣汤(陕西中医学院验方)加减
处方:木贼、香附各12克,薏苡仁、板蓝根、连翘各15克,蝉蜕9
克。水煎服,每日1剂,两周为一疗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连服2~3周为一疗程。
3、单方验方:
⑴马齿苋合剂(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处方:马齿苋60克,败酱草、紫草、大青叶各15克。水煎服,每日
1剂,两周为一疗程。
⑵生薏苡仁、红枣各30克,水煎连渣服,每日1次,连服30天。(
民间验方)
⑶大青叶落归根、板蓝根各30克,水煎代茶,每日1剂,分多次饮
之。(民间验方)
⑷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次,10次为一
疗程。
外治法
可酌情选用以下方法:
1、鸦胆子捣烂如泥,包干纱布内,擦患部,每日1~2次。
2、用新鲜鸡内金(或干鸡内金用水浸软)擦患部,每日1~2次。
3、马齿苋30克,苦参、陈皮各15克,蛇床子12克,苍术、蜂房、
白芷、细辛各9克,水煎乘热洗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日洗2
~3次。
4、木贼、香附、贯众、板蓝根、紫草、剂寄奴各30克,川红花15
克,或加马齿苋30克,水煎乘热洗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日
洗2~3次。
5、用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
其他疗法
1、耳针治疗
取穴双侧神门、肺穴,双耳穴交替,每日1次,留针30分钟,7次为
一个疗程。也可在上述穴位贴耳珠,嘱患者经常按压。
2、饮食疗法
薏苡仁粥:生薏苡仁30~60克,大米适量,煮粥。早晨空腹服,每
日1次,连服30日。
--------------------------------------------------------------------------------------------------------
赤白游风 (皮肤科)
是一种暂时必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
本病西医称之为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
诊断要点
1、损害主要发生于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
殖器等处,有喉头也可发生。
2、损害为数厘米或更大的局限性水肿,边界不大清楚,表面皮肤
发亮,呈淡红色、苍白色或皮色。损害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3、自觉局部紧张发胀,可伴有灼热感,微痒或不痒。
4、一般发病突然、迅速,损害出现后多持续1~3日消退,消退后不
留痕迹。可反复发作。常可见有患者同时发生赤白赤白游风和瘾疹。
5、发生于喉头粘膜部的损害,可引起喉头水肿;患者自觉气闷,
呼吸困难能可贵,甚至引起窒息。
辨证分析
赤白游风多因风热或风寒之邪外袭,壅滞肌表,营卫不宜所致。也
有因素体内蕴湿热,再兼外受风邪而发。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祛风,并根
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予以辩证治疗。
辨证论治
参照瘾疹的论治施药。
说明:如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皮下注
射0.1%肾上腺素0.5~1毫升,同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克(或
地塞米松10毫克)和吸氧等,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
虫咬皮炎 (皮肤科)
虫咬皮炎是由于被某些虫类叮咬,或接触其毒液、虫体的粉毛而引
起的皮炎。本病西医也称为虫咬皮炎。
诊断要点
1、多见于虫类滋性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之皮肤。
2、皮疹以丘疹、风团或斑点为多见,有的可出现红斑、水疱或脓
疱。皮疹呈散在性分布。由虫类叮咬所致者,往往在损害的中央有一针
头大的小瘀点。隐翅虫皮炎则表现为线状或条状的红肿,上有密集排列
的小丘疹、小水疱和小脓疱。
3、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或疼痛感。
4、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较严重者,可有发热恶寒、头晕头痛、
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辨证分析
虫咬皮炎因被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粉毛,以致邪毒入侵,
阻于肌肤而发。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如较严重者伴有全身症状,
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
辨证论治
热毒型
[证见]皮疹表现如上述。可伴有恶寒发热,头晕头痛,全身不适,
烦燥不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 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牛蒡子各12克,
紫背天葵子、荆芥、防风各9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水煎服,
每日1剂。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火毒重者,去牛蒡子、荆芥、
防风,加黄芩、山栀子各12克、黄连9克。
2、 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3片,温开水送服。
⑵选用各地有效蛇药(如南通蛇药片、广州蛇伤药散或流浸膏等),
按说明书服用。
外治法
1、 用1%薄荷三黄洗剂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外搽;或用成药驱风油、
清凉油等外涂。
2、 皮疹泛发者,可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再使用上述外用药。
3、 选用各地有效蛇药,内服并外敷。
------------------------------------------------------------------------------------------------------
传染性软疣 (皮肤科)
为有接触传染性的疣,以儿童为多见。古医籍中称之为鼠乳,俗称水瘊子。本病西医称为传染性软疣。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儿童,有接触传染性性。皮疹好发于躯干、面颈和四肢
等部位。
2、皮疹为针头至豌豆大的半球形丘疹,呈灰白色、乳白色、微红
色、浅褐色或皮色,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外观似珍珠,中央常有脐
窝。用针挑破顶部,可挤出白色的豆腐渣样物质。皮疹数目不等,散在
或群集分布,但互不融合。
3、一般无自觉症状,也可有痒感。
4、一般经半年至1年可自行消退,但也有持续3~4年甚至更久者。
痊愈后不留瘢痕。
辨证分析
传染性软疣多因湿热邪客于肌表所致。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
为主,如皮疹数量较多者,可结合辨证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疏风清
热、利湿解毒。
辨证论治
参照扁平疣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1. 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挑破疣体,挤出白色豆腐渣样物质,再
用碘酒点涂患处。
2. 皮肤消毒后,用小刮匙刮除疣体,再用碘酒点涂患处。
3.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
-----------------------------------------------------------------------------------------------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皮肤科)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由于感染病灶的分泌物的刺激,其邻近部位的
皮肤形成湿疹样改变。本病西医称之为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诊断要点
1、皮疹常发生感染病灶或孔窍分泌手周围的皮肤,如穿破的脓肿、
化脓性耳炎、鼻窦炎、溃疡、褥疮、瘘管等感染病灶,或眼、鼻、阴道
分泌物周围的皮肤。
2、皮疹可表现为红斑、肿胀、水疱、脓疱、糜烂、渗液、结痂、
鳞屑等多形性湿疹样改变。常有明显的渗液。
3、自觉瘙痒。因搔抓常导致皮疹的扩扩散蔓延。
辨证分析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多因湿热内蕴,兼以风热之邪外袭,风湿热邪搏
结,郁于肌肤而发。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利湿祛风,并宜
配合外治法。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尚需注意同时治疗原感染病灶。
辨证论治
风湿热型
[证见]感染病灶或孔窍分泌物周围的皮肤可见多形性湿疹样改变,
有明显的渗液,或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
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祛风。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萆薢各15克,紫花地丁、野菊花各
12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蜕、浮萍各9克,生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DQ (后下)。湿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糜烂、渗液多者,可用金银花叶、地榆、黄柏、马齿苋、九里明、火炭母各30克,水煎待冷湿敷。
2、渗液停止后,可外搽5%硫黄霜或青黛散油。
--------------------------------------------------------------------------------------------------------
丹毒 ( 皮肤科 )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熛。
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
头、面部者,称抱头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
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本病西医
也称为丹毒。
诊断要点
1、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2、发病急骤。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
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3、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焮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
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
向四周扩展。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
疽。
4、自觉局部灼热疼痛。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5、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
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
6、病程为急性经过。
7、可复发。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
肿(以小腿多见)。
8、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
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泡(或有大
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9、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辨证分析
丹毒的发生,是由于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致;或由于
皮肤粘膜破损,邪毒乘隙侵袭而发。而发于头面部者,多兼有风热;发
于胁下腰胯部者,多兼有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挟湿热。本病主要治
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风热火毒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骨楚,全
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 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
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
薄荷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⑶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成大片状。伴有发热,恶寒,口苦,
咽干,目赤,胸胁部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柴胡、山栀子、黄芩、泽泻、木通、牡丹皮各12克,
车前子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大黄12
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火毒挟湿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小腿、足背部,或并见水疱、大疱。伴有恶寒,
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防已、木瓜、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牡丹皮、牛膝各
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
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热毒内陷型
[证见]病势急骤,除有皮疹之表现外(以发于头面部者较易发生邪
毒内攻),并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
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沉而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凉血。
[方药]
1、 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生石膏30克
(先煎),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山栀子各12克,牡丹皮、
知母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 中成药
⑴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湿热夹瘀型
[证见]皮疹反复发作,或形成象皮肿者,伴时有发热,疲倦乏力,
肢体沉重,钠呆。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涩。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川萆薢、泽泻、川木瓜、银花藤、丝瓜络、赤芍各15克,牡
丹皮、通草、防己、苍术各12克,生薏苡仁30克,滑石20克。水煎服,
每日1剂。坚肿难消者,酌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乳香、没药各9克
等。
2、 中成药
⑴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慢
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⑵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10~15天为一疗程。
3、 单方验方
⑴苍术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苍术1000克,加水连熬3次,取汁,慢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
调和成膏。每次服1匙,每日2次,温开水冲化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
毒非急性发作。
⑵苍术防己泽泻升麻丸(顾伯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苍术、防己、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
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
腿)者,可常服。

外治法
1、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或玉露散,以水、蜜调制冷敷,每日1~
2次。也可用新鲜草药,如马齿苋、仙人掌、芙蓉叶、野菊花叶、紫花
地丁、蒲公英等,选1~2种捣烂外敷。
2、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腿)者,可用鲜乌桕叶、鲜樟树叶、松
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水煎,每晚熏洗1次。
--------------------------------------------------------------------------------------------------------
发际疮(皮肤科)
发际疮是发生于项后发际的毛囊及毛囊周围的慢性化脓性皮肤病。
本病西医称之为枕下硬结性毛囊炎。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
2、皮疹发生于枕骨下和后颈部发缘之间。
3、皮疹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丘疹,疏散分布。以后损害不断发
生,密集成群,并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的硬结性小块,常排列成带片状
与发缘平生;触之硬实,压之常有脓液溢出,其上有时可见数根头发成
簇地从一处皮肤穿出。患部有瘢痕形成处头发稀少脱落。
4、自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瘙痒。
5、一般无全身症状。
6、病程经过十分缓慢,常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如不治疗,很难
自愈。
辨证分析
发际疮多因湿热内蕴,兼以外感风热之邪,阻于经络,上壅于项部,
郁久化毒而成。日久则每兼血瘀,或气血虚,或肾阴虚。本病主要治疗
方法是清热解毒利湿;病久者根据辨证,分别予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或滋肾养阴,并宜配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参照毛囊炎的辨证论治施药。

外治法
1、 初起用三黄洗剂外搽或双柏散水调外搽,也可用紫金锭磨水外
搽。
2、 皮疹密集或融合成硬块者,用双柏散、金黄散或发际散,水蜜
调敷。
3、泌物多者用马齿苋适量煎水湿敷,或用九里明、三桠苦、虎杖、
苦参、金银花叶、野菊花各30克,煎水湿敷。
--------------------------------------------------------------------------------------------------------
痱子(皮肤科)
痱子是因汗液排泄不畅所引起的皮肤粟粒样发疹。本病西医也称痱
子,又称粟粒疹、汗疹。
诊断要点
痱子有红、白、黄三种,以红痱为多见。
1、 红痱
⑴在炎热环境中突然发病,当气温高,天气潮湿,出汗不畅时,皮
疹就成批发出,而当气候转凉爽,皮疹在几日内很快消退。
⑵皮疹好发于前额、颈部、胸、背、女性乳房下、肘窝、 窝及儿
童的头面部。
⑶初起时皮肤发红,继而出现密集的针头大至粟粒大的丘疹或丘疱
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消退则见轻度脱屑。
⑷自觉瘙痒、灼热,或伴有轻度刺痛感。
⑸可因搔抓而继发湿疹样皮炎、黄水疮,毛囊炎和疖等。
2、 白痱
⑴常见于高热骤出汗退热或大量出汗的患者。
⑵皮疹多发于躯干部。
⑶皮疹为针头大小的水疱,疱壁薄而微发亮,疱液清澈透明,疱的
周围没有红晕。疱壁轻擦即破。愈后有极薄、细小的鳞屑。
3、 黄痱(又称脓痱)
⑴皮疹多发于皮肤皱褶部位,如四肢屈侧和外阴部,小儿头颈部也
常发生。
⑵皮疹为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色黄。
辨证分析
痱子因暑湿熏蒸皮肤,闭阻毛窍,汗泄不畅所致。本病的治疗,轻
者单纯采用外治法即可,皮疹多者宜结合辨证冶疗,治疗方法为清暑化
湿。

辨证论治
暑湿型
[证见]皮疹表现如上述(一般以红痱为多见),并可见汗多,口干
渴,疲乏不适,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
主方:清暑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各15克,车前草、泽泻各12克,滑石30克,淡
竹叶、青蒿、佩兰、扁豆衣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儿
童剂量酌减。

外治法
1、外扑六一散或痱子粉。
2、外搽炉甘石洗剂(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1%冰片炉甘石洗剂)
或三黄洗剂。
4、 皮疹多者,可先用皮肤外洗一方水煎温洗,再用上述粉剂或洗
剂。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⑴薏苡仁绿豆粥(参照黄水疮的饮食疗法)。
⑵冬瓜薏苡仁汤(参照黄水疮的饮食疗法)
2、 预防调护
⑴在炎夏和高温环境中,应注意通风和降温。
⑵衣着宜宽大轻松,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⑶夏季儿童应常洗浴(温水浴较好),浴后扑痱子粉或六一散。
⑷夏季宜常服清凉饮料,如绿豆汤、五花茶等。
----------------------------------------------------------------------------------------------------
粉刺(皮肤科)

颜面、胸背等处发生炎症性丘疹,挤之有碎米粒样白色粉质的皮肤
病,称为粉刺。又名肺风粉刺,俗称米疮、暗疮、青春痘等。古医籍尚
有痤、面皮包、酒刺等名称。本病西医称之为痤疮。

诊断要点
1、以青年男女为多见。
2、皮疹好发于面部、上胸和背部。
3、皮疹初起多为非炎症性粉刺,可分开放性(黑头粉刺)和闭锁
性(白头粉刺)二型。前者为与毛囊口相一致的淡黄色或皮色的圆椎形
小丘疹,毛囊口充塞着小的皮脂栓塞,称为“脂栓”(即碎米粒样白色
粉质);因顶端常为黑色,故称为黑头粉刺;挤压之,脂栓可被排出。
后者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看到开口部,也不易挤出脂栓;以后粉刺可
演变成米粒大小的红色毛囊丘疹(炎症性丘疹),其顶端有的可出现黄
白色小脓胞;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严重
者除粉刺、丘疹、脓疱外,可发展为结节、囊肿、脓肿等,破溃后常形
成窦道或瘢痕。
4、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触痛。
5、病程经过缓慢。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人均能逐渐自愈或症状减轻。

辨证分析
粉刺由于肺经风热,熏蒸一肌肤,搏结不散而成;或因过食粱厚味、
辛辣之品,脾胃蕴湿积热,上熏于肺,外犯肌肤而成。此外,冲任不调,
也可导致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本病的治疗,应根据辨证,分别采用
疏风宣肺清热、清热化湿通腑和调摄冲任、疏肝解郁,并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肺经风热型
[证见]颜面潮红,以散在的红色丘疹、黑头粉刺为主,可有脓疱。
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
[方药]
1、主方:枇杷清肺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枇杷叶9克,桑白皮、黄芩、黄柏各12克,生甘草6克,生地
黄2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黄连上清丸或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脾胃湿热型
[证见]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黑头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等,
有的可见脓肿,囊肿,局部可红肿疼痛;常伴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绵茵陈15~30克,大黄12~15克(后下),山栀子、苦参各12
克,金银花、火炭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
煎服,每日1剂。
有脓肿者,酌加连翘15克,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结节、囊肿难
消退者,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各9克,丹参15克,牡蛎30克(
先煎)。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冲任不调型
[证见]见于女性患者。病情常有周期性变化,在月经前后加重,并
可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调摄冲任,疏肝解郁。
[方药]
主方:丹栀逍遥散(薛己《内科摘要》)加减
处方:牡丹皮、山栀子、柴胡各12克,赤芍、茯苓、益母草各15克,
当归、凌霄花各9克,生地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用颠倒散水调外搽。
2、用三黄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
3、形成脓肿、囊肿者,必要时可用小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主穴取曲池、合谷(双侧)。肺经风热,配大椎、肺俞;脾胃湿热,
配足三里;冲任不调,配三阴交。每次取3~4个穴位。用泻法或平补泻
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预防调护
⑴少食糖类、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多吃蔬菜、水果
等。
⑵经常用温水、硫黄香皂洗涤颜面,但不宜用碱性太大之肥皂。
⑶禁止用手挤压皮疹。
⑷保持大便通畅。
---------------------------------------------------------------------------------------------
风热疮( 皮肤科)
风热疮为在皮肤上发生椭圆形或圆形的淡红色或黄褐色斑疹,上覆
糠秕状鳞屑的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文献中也有称之为风癣、血疳疮、
紫疥等。本病西医称为玫瑰糠疹。
诊断要点
1、常发于春秋季,也可发于任何季节。
2、多见于青年与成年人,儿童与老年人少见,男女均可受累。
3、皮疹好发于躯干部,以胸背部最为多见,其次为颈、肩、臀部
和四肢近端等部位。
4、皮疹的表现与特征:
⑴“母斑”;开始时常在躯干部(也可在四肢)发生一个粉红(玫
瑰)色班,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3厘米或更大,边界清楚,边缘作
锯齿状。表面披覆糠秕状鳞屑。中心部逐渐变成浅黄褐色,边缘则仍为
红色,呈环状。此称为母斑或前驱斑,常为单个。如无瘙痒,常不易被
患者发觉。
⑵“子斑”:母斑出现后,约经1~2周,相继有泛发性皮批的皮疹
出现,皮疹的形态与母斑基本相同,但较母斑为小,称为子斑或继发斑。
多数孤立而不融合,直径为1厘米左右,多为椭圆形或近圆形,分布对
称。皮疹中心为鲜红或浅黄褐色,边缘呈玫瑰(淡红)色,有糠秕状细
薄鳞屑,鳞屑的内缘游离,外缘附着于皮疹边缘。皮疹的长轴常与皮纹
方向相平行,发生于胸背部者则与肋骨方向平行排列。有的患者仅发生
红色丘疹,丘疹表面也披覆糠秕状鳞屑。
5、自觉轻度至中等度的瘙痒,也有少数患者瘙痒较剧烈。
6、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也可见有轻度发热,轻度头痛,咽喉痛
等。
7、病程一般为4~8周;少数病程迁延,可持续6个月以上。愈后一
般不复发,但也偶见有复发者。
8、本病有时要与体癣及白屑风相鉴别。体癣皮疹范围多较局限,
泛发者少见;皮疹边缘有小丘疹、小水疱等呈堤状隆起;真菌检查阳性。
白屑风皮疹好发于头皮和面部,位于躯干的皮疹,在排列上无特殊性,
皮疹表面有油腻性鳞屑。

辨证分析
风热疮多因风热之邪外袭,客于肌肤,风热相搏,疏泄不畅而发;
也有因素体气血不足,风邪客于肌肤,风盛血燥,血虚生风,肌肤失养
所致。临床以前者为多见,后者则往往病情缠绵。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是疏风清热,有时宜佐以凉血,少数属血虚风燥者,则宜养血祛风润燥;
并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风热型
[证见]母斑出现后,子斑陆续成批出现,皮疹较泛发;颜色较鲜红,
或伴有轻度发热,轻度头痛不适,口苦,咽干咽痛。舌质偏红,苔薄黄,
脉浮数或弦滑略数。
[治法]疏风消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湿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芦根、夏枯草、板蓝根各15克,牛蒡子12克,
荆芥、蝉蜕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伴发热者,加薄荷6克(后下)。咽下咽痛者,加桔梗9克、天花粉
12克。兼血热者(如皮疹颜色较鲜红、舌质红者),加生地黄30克、紫
草15克、牡丹皮12克等。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白藓皮各
15克。
2、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强力银翘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平素气血不足者,或病情缠绵,皮疹数月不退,皮疹色淡红
者;或皮疹渐消布肌肤燥痒者;或见面色晄白,头晕,腰酸肢软。舌质
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
主方:四物消风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生地黄25克,白芍、首乌各15克,防风、白藓皮、乌豆衣各
12克,当归、荆芥、蝉蜕各9克,川芎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
日1剂。
兼气虚者,加黄芪15克、太子参25克。瘙痒较剧者,加白蒺藜15克。

外治法
1、皮肤外洗一方,用米泔水煎,待温,外洗。
2、选用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也可外搽5%硫黄
霜。
其他疗法
本病也可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合谷、曲池、大椎、肩髁、肩井、血
海、足三里,每次酌情取2~6个穴位,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每日1
次,10次为1个疗程。
--------------------------------------------------------------------------------------------
风瘙痒(皮肤科)
风瘙痒是一种较常见的自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疹的皮肤病,又称
痒风。本病西医称之为瘙痒症、皮肤瘙痒症或瘙痒病。
诊断要点
1、开始只有自觉皮肤瘙痒,而没有任何原发性皮疹。瘙痒呈现阵
发性,有的患者尚可有灼热或蚁行感。
2、因搔抓、摩擦,而继发出现抓痕、血痂等;久之可出现色素沉
着或色素减退、湿疹样变或苔藓样变,有的可继发感染。
3、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泛发性者,见于老年人,或有季节性
(发于冬季或夏季);此外,可由于消渴、黄疸、血液病或妊娠等所引
起。局限性者,则见于肛门、阴囊或女阴等部位。

辨证分析
风瘙痒因湿热内蕴,兼外受风邪,风湿热郁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
或因素体血虚,或老年气血不足,肤失濡养,生风生燥所致。辨证可分
风湿热型和血虚风燥型。治疗方法分别为疏风清热去湿和养血祛风润燥,
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风湿热型
[证见]病程多较短,一般以年轻者较多见,多发于夏季。瘙痒遇热
或汗出时加剧,较易继发湿疹样变或继发感染;常伴有口干渴,心烦。
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或滑数、濡数。
[治法]疏风清热去湿。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蝉蜕各9克,防风、白藓皮各12克,生地黄25克,生
石膏30克(先煎),土茯苓、冬瓜皮、生薏苡仁各3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病程多较长,一般以老年人或素体虚弱者较多见,多发于冬
季。瘙痒遇冷或天气干燥时加剧,皮肤干燥脱屑;或伴面色晃白,头晕,
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
[方药]
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乌豆衣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熟地黄18
克,白芍、白蒺藜、何首乌、麦冬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
日1剂。
说明:由于消渴、黄疸、血液病等引起的,则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外治法
1、外搽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1%冰片炉甘石洗剂,也可外搽三黄洗
剂或20%百部酊。
2、皮肤干燥者,可用润肌膏外搽。
3、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米泔水煎外洗。
------------------------------------------------------------------------------------------------
股癣(皮肤科)

股癣是发生于股部的癣。古医籍称之为阴癣。本病西医也称之为股
癣。

诊断要点
1、皮疹发生于大腿上部内侧、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等处。
以青壮年男性患者较多见。
2、常于夏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好转。
3、皮疹初起于股上部内侧出现小片红斑或红色斑丘疹,其上有脱
屑,并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大小不等的环状损害,边缘清楚。中央常
有自愈倾向,平坦,有色素沉着或脱屑;边缘稍隆起,可见有针头大小
的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有的可见小脓疱、痂或鳞屑,形成堤状。
环状损害继续扩大,可互相融合,形成多环形损害,甚至如地图状损害。
可扩展波及股内侧、会阴或肛门周围。皮疹下缘常较上缘清晰。有时尚
可波及阴囊、阴茎根部等处。
4、自觉瘙痒。可因搔抓、磨擦而继发湿疹样变或苔藓样变。
5、必要时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股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郁于股部肌肤而发,也可由接触
染毒而得。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

外治法
因阴股部皮肤较柔嫩,应注意避免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制剂,
宜选用较温和的癣药水或癣药膏外搽,如普癣水、宝岛癣水、复方土槿
皮酊等,一般宜稀释为1/2浓度,也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等。
-------------------------------------------------------------------------------------
瓜藤缠 (皮肤科)
瓜藤缠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红色或紫工色炎性结节性皮肤病,又
称梅核丹。本病西医称之为结节性红斑。
诊断要点
1、多发于青壮年,尤以女性为多。常发于春、秋两季。
2、发疹前和发疹时,可有畏寒发热,咽喉痛,疲倦乏力,关节酸
痛,纳足等全身症状。
3、皮疹好发于小腿伸侧,严重者四肢均可发生。常对称发生。
4、皮疹多突然发生。基本损害为花生至葡萄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
结节,开始时为鲜红色,随后为暗红色。结节深浅不一,一般稍高出皮
面,可为数个至十多个至数十个不等,散在分布,多不融合。自觉疼痛,
并有压痛,可伴发小腿浮肿。一般不会化脓和形成溃疡。消退后无瘢痕
及萎缩。
5、病程1~2个月。但可复发。

辨证分析
瓜藤缠多因素体蕴湿,湿郁化热,或兼湿热之邪外袭,湿热下注,
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此下肢发生结节。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清利浊热,化瘀通络。临床依据辨证而有所侧重,并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湿热型
[证见]双下肢结节突然成批发生,色红灼热,表面肿胀光滑发亮,
触之较硬实;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痛,疲倦乏力,关节酸痛,
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滑
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通络。
[方药]萆解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1、主方:萆解、威灵仙、茜草根、丝瓜络、丹参各15克,黄柏、
牡丹皮、牛膝、木通、赤芍各12克,薏苡仁18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气滞血瘀型
[证见]结节色暗红或紫红,自觉疼痛,压痛较为明显;舌质黯红、
紫黯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滑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牡丹皮、香附、枳壳、牛膝各12克,川芎、桃仁、红
花、延胡索各9克,毛冬青30克,丹参、赤芍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大黄庶虫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
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天为一疗程。
⑶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用双柏散调水蜜外敷,每日1~2次。也可外敷金黄膏、双柏膏或
四黄膏。
2、用当归尾、威灵仙、大黄、苍耳子、毛冬青各30克,红花15克,
水煎,湿敷或浸泡。
---------------------------------------------------------------------------------------
汗淅疮(皮肤科)
汗淅疮是皱褶部位的皮肤由于受摩擦、温暧、积汗等刺激而致的皮
炎。本病西医称之为擦烂红斑或间擦疹。

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生于湿热季节。好发于小儿和肥胖成人。
2、皮疹发生于皮肤皱褶部位,如颈前、腹股沟、腋窝、殿缝、四
肢关节屈面、女性乳房下、阴股皱襞等处。
3、皮疹为边界清楚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稍肿胀,表皮浸渍,易
形成糜烂并有渗液。严重者可继发感染。
4、自觉瘙痒、灼热或疼痛。
5、本病有时应与急性湿疹及股癣相鉴别。急性湿疹皮疹呈多形性。
边界不清楚,常对称分布而不限于皱褶部位,瘙痒剧烈,易复发。股癣
则边缘常可见小丘疹、小水疱和鳞屑,中央倾向自愈,鳞屑中可查到真
菌。
辨证论治
汗淅疮多发于湿热季节,肥胖者多汗,皮肤皱褶部位汗液蒸发不畅,
以致局部积汗,兼以摩擦刺激,故出现皮疹。本病的治疗采用外治法。

外治法
1、早期表现为红斑而未见糜烂者,外扑粉剂即可。粉剂可选用六一
散、二妙散、青黛散或痱子粉。
2、糜烂而渗液不多者,可外搽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
3、渗液多者,可用马齿苋、九里明、金银花、苦参各30克,或用
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待冷,外洗及湿敷。
---------------------------------------------------------------------------------
红斑性狼疮(皮肤科)
红斑性狼疮属于结缔组织疾病,因其有自身免疫象,故亦属于自身
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盘状红斑性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前者主要
表现为皮疹,多为慢性、局限性;后者多见于15~40岁的女性,除皮肤
损害外,尚有全身症状及多脏器损害。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类
似红斑性狼疮的明确记载,有关本病辨证论治的资料,散见于温热发斑、
痹证、水肿、心悸、胁痛、虚劳等证的论述之中,可作治疗本病的借鉴。
本症西医也称红斑必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的临床特点是:在光照部位出现盘状红斑,中央略
有委缩,附有粘着性鳞屑。
诊断要点
1、皮疹主要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光照部位),好发于面部,特
别是鼻梁和两侧颊部等处,其次为下口唇、前额、外耳、手背、头皮等
处。
2、皮疹初起多为小片的红色斑疹,逐渐扩大,边缘清楚而微隆起,
中心萎缩微凹,呈盘状损害。皮疹边缘一般鲜红而中心色较淡。常可见
毛细管扩张,表面附有灰黄色粘着性鳞屑,如将鳞屑剥离,可见鳞屑底
面如刺状的角质栓;基底见扩大之毛囊口(角质栓嵌入毛囊口),周围
常有色素沉着带。皮疹多为不定形或类圆形,典型者发生于两颊和鼻梁,
呈蝶形分布。也有少数病人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鳞屑少或无,不萎缩,
边缘不大清楚。
3、约20%~30%病人有粘膜损害,常见于口唇(尤其是下唇)粘膜,
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斑或紫红斑,表面有灰褐色鳞屑,并可形成糜烂及
浅溃疡,以后出现萎缩。
4、自觉症状轻微,可觉微痒或灼热感。一般无全身症状。
5、病程缓慢。夏季、曝晒太阳或过劳病情可加重。约5%的患者可
转变为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6、必要时可用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以进一
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盘状红斑性狼疮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虚火上炎,兼以腠
理不密,日光曝晒,而致热毒内侵,燔灼营血,故或表现为血热,或表
现为阴虚,日久则气血失和,气滞血瘀。临床宜根据辨证,分别采用清
热凉血,滋阴补肾和活血化瘀理气的方法。
辨证论治
血热型
[证见]疾病初起时,斑疹色鲜红,灼热,逐渐增多扩大,常伴有心
烦,口渴。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鱼腥草各30克,赤芍、牡丹
皮各12克,紫草、茜草根、青蒿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2支(10~20毫升),每日2~3次,
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阴虚型
[证见]病程较久,皮疹色红不退,常伴有经不调,头晕耳鸣,腰膝
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合二至丸(王肯堂
《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各15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9克,
山药、山萸肉各12克,旱莲草18克,鱼腥草30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
服,每日1剂。阴虚火旺者,去熟地黄,生地黄量加为25~30 克,并加
知母、黄柏各9克。
2、中成药
⑴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⑵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血瘀型
[证见]皮疹色黯红或黯紫,日久不退,或伴有月经夹瘀块或闭经。
舌质黑红,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桃仁、红花、当归各9克,生地黄18克,赤芍、柴胡、香附各
12克,川芎6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外搽白玉膏。
------------------------------------------------------------------------------------------
红斑性肢痛病(皮肤科)
红斑性肢痛病足部、手部皮肤阵发性发红、灼热、胀痛的一种较少
见的疾病。本病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以是继发性,后者继发于红细胞增
多症、痛风或高血压等疾病。本病西医称之为红斑性肢痛病或红斑性肢
痛症。
诊断要点
1、可发于男女任何年龄,但儿童较少见。继发者多见二年龄较大
者。
2、好发于足部,其次为手部,重者可累整个肢体。多为双侧性发
作,也可为单侧性;单侧性较多见于继发者。
3、表现为阵发性发作。发作时患部皮肤发红,肿胀,灼热,出汗
明显,自觉剧痛。初起多局限于足底或手掌,以后有的可扩及整个肢体。
多于夜间发作。
4、局部受热、运动、站立,甚至肢体下垂,均可引起发作或加重。
休息,抬高患肢和冷敷患部,可使症状减轻以至消失。
辨证分析
红斑性肢痛病多因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邪毒下
注,阻于经络,气血凝滞,不能通达四末,手足气血失和而发病。本病
的治疗,宜清热去湿、活血通络,并配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气血凝滞型
[证见]手足部(尤其足部)皮肤阵发性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出汗明显,遇热加剧或引起发作;可伴有口苦,口干,疲倦乏力,手足
沉重。舌质红或黯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去湿,活血通络。
[方药]
主方:三妙丸(虞搏《医学正传》)合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
鉴》)加减
处方:黄柏、牛膝、香附各12克,苍术、桃仁、红花各9克,赤芍、
丝瓜络、丹参各15克,生地黄25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抬高患肢,冷敷患部。
2、用鲜马齿苋捣烂泥外搽,或用双柏散或金黄散水调外搽。
3、当归尾、毛冬青、乳香、没药各30克,红花15克,水煎,待温
或冷后浸泡患肢。
---------------------------------------------------------------------------------
花斑癣(皮肤科)
花斑癣是发生于多汗部位,形如花斑的癣。古医籍称为紫白癜风,
俗称汗斑。本病西医也称为花斑癣。

诊断要点
1、皮疹好发于胸背部、颈部和四肢近端等部位。多发于青壮年,
男性较多见。
2、常于夏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好转或消退。
3、皮疹为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豆大或更大的斑疹,境界清楚,呈淡
白色、淡红色、淡褐色甚至黑色,其上附着有糠状的微发亮的细小鳞屑。
皮疹可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状,但边缘清楚。
4、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痒感。
5、必要时可作真菌直接镜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花斑癣多因热体汗泄受风,风湿热生虫,郁于毛孔,闭塞毛窍而发,
也可由接解染毒而得。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

外治法
1、 用密陀僧散直接外朴,也可用醋调搽或用生姜切片蘸之外擦。
2、 用10%土槿皮酊、5%~10%冰醋酸溶液或食用白醋及其他低浓度
的癣药水外搽。
3、 先搽以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待干后再搽4%盐酸溶液。以
上方法每日用药2~3次,连续用药4~6周。治疗期间内衣裤和被单等床用
品应该经常煮沸消毒。
--------------------------------------------------------------------------------------------
化脓性汗腺炎(皮肤科)
化脓性汗腺炎是发生于大汗腺的化脓性皮肤病。本病古医籍称之腋
痈、米疽,西医称为化脓性汗腺炎。


诊断要点
1、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2、皮疹主要发生于腋窝,也可发生于外阴、腹股沟、肛门周围和
乳晕等部位。
3、皮疹初起为一个或数个硬性皮下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多扩大,
高出皮肤表面,红肿灼热疼痛,形成脓肿。以后穿破排脓,可形成瘘道、
溃疡和肥厚性瘢痕。
4、附近淋巴结常肿大,也可化脓。
5、病程缓慢,时好时发。
6、急性发作时,可伴有发热、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辨证分析
化脓性汗腺炎多因风热之邪外袭,兼之内有湿热,以致气机不畅,
湿热邪毒蕴结于腋窝部而发。本病的辨证,每与患病之新久有关。早期
多属湿热蕴结,日久则气血耗伤,而多属于正虚邪恋。本病主要治疗方
法是清热解毒散结,日久则宜补益血、托毒消肿,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型
[证见]一般见于本病之早期。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常伴有恶习寒发
热,疲倦不适,口干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
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去湿,解毒散结。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柴胡各12克,金银花、野菊花、夏枯草、连翘、蒲公
英、紫花地丁各15克,山栀子、黄连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牡蛎
30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 ~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⑷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0~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
静脉滴注,每日1次。

正虚邪恋型
[证见]患病日久,时好好发,缠绵难愈;发作时局部仍可见红肿灼
热疼痛。可伴有面色I白,神疲,倦怠乏力,气短,纳呆。舌质淡,少苔,
脉细或细弱(急性发作时可见脉弦滑)。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主方:托里消毒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20克~3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赤芍各
15克,白术12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
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 初起用双柏散或金黄散水蜜调热散。
2、 脓成后宜切开排脓。
3、 溃后有脓者,可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则外敷生肌膏。
---------------------------------------------------------------------------------------------------
黄水疮 ( 皮肤科)

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浅表性化脓性皮肤病,因其脓疱破后有黄水渗
出而名,古医籍又称为滴脓疮。本病有接触传染性,儿童尤易患病。西
医称之为脓疱疮。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夏秋季。患者主要为儿童。
2、常有接触史,或先患有痱子、湿疹、细皮风疹等瘙痒性皮肤病,
继发感染而引起。
3、皮疹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蔓延全身。
4、皮疹初起为散在的红斑或水疱,约绿豆至黄豆大,迅速变为脓
疱,也有一开始即为脓疱者。脓疱周围有轻度经晕,初起时比校丰满紧
张,以后疱壁松驰,脓液下沉,集于疱底,呈半月形的积脓现象。疱壁
薄,易破,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脓液溢出,干燥后结成蜡黄色或灰
黄色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5、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6、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畏寒、发热、口渴、疲乏不适等
全身症状,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7、病程不定,如能及时积极治疗,可很快痊愈;若未能及时治疗
或治疗不当,因脓液的流溢,致身体其他部位不断产生新的脓疱,病程
迁延,可达数周甚至数个月。
8、本病有时要与水痘相鉴别。水痘亦好于儿童,但水痘多发于冬
春季节,一般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以绿豆大至黄豆大的发亮水疱
为主,常能同时见到丘疹、水疱、结痂等各个时期的皮疹。皮疹呈向心
性分布(首先在躯干发生,渐向头面部和四肢)。


辨证分析
黄水疮多因夏秋季节暑湿邪毒侵袭人体,客于肺经,气机不畅,疏
泄障碍,熏蒸皮肤所致。如若外理不当,则可迁延日久,邪毒久羁,热
衰湿盛,湿困脾阳。故临床辨证可分湿热与脾虚两个类型,而以湿热型
为多见。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清暑利湿解毒。临床上如皮疹数量较少而无
全身症状者,可以单纯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湿热型
[证见]脓疱较密集,色黄,脓疱周围红晕较明显;破后糜烂面鲜红,
流出脓液黄稠;干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脓痂,自觉瘙痒,附近淋巴结肿
大。常伴有发热,口干,疲乏不适,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
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清暑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
处方:连翘、淡竹叶、车前子、黄芩、野菊花各9克,金银花、蒲
公英各12克,滑石、白花蛇舌草各18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烦燥、口舌生疮者,加山栀子9克、黄连5克、生地黄15克。小便短赤者,
加木通9克、灯芯5扎。便秘者,加大黄9克(后下)。
2、 中成药
⑴穿心莲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鱼腥草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每日2次。
⑷双黄连注射液,每次2.4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
脉滴注;每日1次。
⑸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脾虚型
[证见]脓疱此伏彼起,缠绵不愈;脓疱较稀疏,色淡白或淡黄,
脓疱周围红晕不明显;破后糜烂面淡红不鲜。常伴有面色晄白或萎黄,
胃纳欠佳,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等。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太子参18克(或党参15克),山药、炒扁豆、生黄芪各12克,
茯苓、白术各9克,薏苡仁15克,甘草3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
每日1剂。若尚有热毒见证者,加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或再加蛇舌草
18克。说明:上述各方药的剂量(包括中药及中成药)为参考剂量。如
患儿年龄较小,宜酌情减少剂量。

外治法
1、分泌物多者,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九里明、
三桠苦各30克,或地榆、苦参、黄柏、金银花叶各30克,或皮肤外洗二
方,煎水外洗及湿敷。
2、局部糜烂者,可选用青黛散油、5%硫黄锌氧油或2%龙胆紫溶液
外涂。
3、 痂皮多者,可用5%硫黄软膏外涂,也可选用红油膏、九一丹等。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⑴ 薏苡仁绿豆粥:薏苡仁15克,绿豆15克,粳米50克,加水适量
煮粥,分数次食之。
⑵ 冬瓜薏苡仁汤:冬瓜连皮适量,薏苡仁15~20克,荷叶1片(鲜
者更佳),蝉蜕3克,扁豆10~15克,加水适量煮汤,分数次饮之。
2、 预防调护
⑴夏秋季节暑湿邪盛,应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与干
燥。
⑵对患儿应注意观察护理,及早进行适当的隔离治疗。
⑶预防可服清凉饮料,如五花茶(金银花、菊花、鸡蛋花、木棉花、
槐花各适量煎水)或绿豆甘草水等。
------------------------------------------------------------------------------------
鸡眼(皮肤科)
鸡眼是为圆锥形角质增生性损害,因状如鸡眼,故名。又名肉刺。
本病西医亦称鸡眼。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经常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足底及足趾,偶见于手部。
2、损害为豌豆大小、微黄、圆椎形的角质增生,有角质中心核。
其基底向外略高出皮肤表面,呈鸡眼状,尖端呈楔状嵌入皮内,触之坚
硬。常单发,偶有多发。
3、走路、受压时疼痛明显。
4、本病有时应与跖疣和胼胝相鉴别(详见跖疣诊断)。


辨证分析
鸡眼由于足底上的硬皮剪去少许,然后用中央剪一小孔的胶布贴在
患处,仅露出鸡眼,再用鸦胆子或蓖麻子仁捣烂(也可选用鸡眼膏、水
晶膏或五妙水仙膏)敷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
脱落为止。
此外,也可采用手术治疗。
---------------------------------------------------------------------------------------
甲癣(皮肤科)
甲癣是发生于指(趾)甲的癣。古医籍称之为鹅爪风、油灰指甲,
俗称灰指甲。本病西医也称之为甲癣。


诊断要点
1、初起时多从指(趾)甲的游离缘或侧缘开始,逐渐向甲板内蔓
延,甲板逐渐混浊、不透明,失去光泽,呈灰褐色、灰白色或污秽色。
指(趾)甲逐渐变形,增厚变脆,表面凹凸不平,有的可呈虫状。严重
者甲板与甲床分离。
2、一般无自觉症状。
3、病程十分缓慢,少有自愈。如不积极治疗,通常终身不愈。
4、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等。

辨证分析
甲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郁于爪甲而发,本病常发生于手癣、足癣
之后,由其蔓延或接触染毒而致。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1、削甲法 用刀片将病甲轻轻削薄或刮薄(以不让其出血,也不
使产生痛感为度),病甲长出来则再予削刮。同时,每日用癣药水、
癣药膏外涂或用药液浸泡:可选用普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或10%硫黄软
膏等,也可用30%冰醋溶液、5%碘酊等;浸泡可用藿黄浸剂、甲癣浸泡
液等。直到病甲除尽,正常的新甲完全长好为止。一般指甲癣的疗程
需3~4个月,而趾甲癣的疗程需4~6个月。
2、拔甲法 于治愈其他癣病后,手术扰除病甲。待伤口愈合后,
每日外涂癣药(可选用上述癣药水或癣药膏),直到正常的新甲完全长
好为止。
--------------------------------------------------------------------------------------------------
尖锐湿疣(皮肤科)
尖锐湿疣是发生在外阴部及肛门周围的疣,俗称臊瘊。因损害凹凸
不平,顶端尖锐,故名。本病西医称之为尖锐湿疣,属性接触传播性疾
病的范畴。


诊断要点
1、皮疹主要发生于外阴(男性见于阴茎的冠状沟、包皮和系带,
女性见于阴蒂、阴唇、阴道口和会阴部)和肛门周围。偶见发生于脐部、
腋窝、乳房下和足趾间。
2、皮疹开始为淡红色、污灰色或浅褐色乳头状小丘疹,渐次扩大
增多,倾向融合。表面凹凸不平,顶端尖锐,湿润柔软,大小不等,可
至鸡蛋大或更大,呈乳头样、蕈样或菜花样突起,根部常有蒂。易发生
糜烂、渗液,触之较易出血。皮疹的裂隙缝间常有脓性分泌物郁积其中,
患部有恶臭味。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不适。糜烂者可有疼痛。
4、病程缓慢,约半数能自愈,亦有持续多年不消退者,极少数会
恶变成癌。


辨证分析
尖锐湿疣多因湿热下注,加之腠理不密,气血失和,复感外邪,则
湿热邪毒郁于肌肤,而发生皮疹。本病的发生与性生活传染有关,属性
接触传播性疾病。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为主,结合辨证治疗,主
要的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解毒。


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型
[证见] 皮疹数量较多,或疣体较大,表面湿润,或见糜烂渗液。
常伴口苦,咽干,口渴,烦燥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 主方:二妙散(朱丹溪《丹溪心法》)合龙胆泻肝汤(李东垣
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苍术、黄柏、龙胆草、车前子、泽泻各12克,柴胡、山栀子
各9克,川萆薢15克,板蓝根、土茯苓各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
日1剂。
若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加金银花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外治法
1、 用苦参汤外洗,再外撒青黛散。
2、 用千金散或去疣膏局部外敷。
3、 鸦胆子油(鸦胆子仁1份,花生油2份浸泡半个月)点涂患处,
每日1~2次。
4、 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可结合金刚石长车针打磨术。
5、 损害较大者宜手术切除,也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或冷冻
治疗。
----------------------------------------------------------------------------------------
疖(皮肤科)
疖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单个毛囊周围的急性
化脓性感染。在中医文献中,发生于酷热暑天的疖,称为暑疖;发生于
头皮,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形似蝼蛄串穴者,称为蝼蛄疖。本病西医
也称之为疖。

诊断要点
1、夏季多见。
2、好发于头、面、颈和臀部等处,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3、损害为位于毛囊的高出皮肤表面的圆形硬实小结节,黄豆大或
更大,光亮紧张,局部红、肿、热、痛;以后结节逐渐变软,中央顶端
出现黄白色脓头。溃破后,排出脓液和坏死组织,肿胀减退而渐愈,愈
后留有瘢痕。
4、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5、较重者可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6、疖多发或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


辨证分析
疖的发生乃因内蕴湿热,外感暑湿热毒之邪,二者相搏,壅滞肌肤,
热胜肉腐,肉腐为脓而成。本病的治疗,轻者可单纯采用外治法,较重
者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本病多属热毒型,主要治疗
方法是清热解毒;疖病则属风湿热型,治疗方法家祛风清热利湿。


辨证论治
热毒型
[证见]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恶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
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
主方:
1、 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山栀子、
连翘、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暑天夹湿者,加滑石30克、车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
热毒较重者,可加黄芩12克、黄连9克。
2、 中成药
⑴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⑷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风湿热型
[证见]疖多发或反复发作;可伴有疲乏力倦怠,胃纳欠佳,小便黄赤,
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利湿。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药]
1、 主方:防风通圣散(刘完素《宣明论方》)加减
处方:防风、荆芥、桔梗各9克,连翘、金银花各15克,白术、白芍、
当归、山栀子、黄芩各12克,滑石、鱼腥草各30克,麻黄、川芎各6克,
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去当归、白术、加大黄12克(后下),芒硝12克(冲)。
久病体弱者,加生黄芪、党参各25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如原患有消
渴病等,应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2、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1、初起用双柏散、金黄散或四黄散,水调或水蜜调,外敷;也可用
新鲜草药,如紫花地丁、蒲公英、马齿苋、犁头草、芙蓉叶、银花叶等,
选1~2种捣烂外敷;或用千锤膏外贴。
2、后宜切开排脓,或用千锤膏外贴提脓。
3、 溃后用生肌膏外敷。
--------------------------------------------------------------------------------------
接触性皮炎(皮肤科)
接触性皮炎是因接触某种外界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炎症反应,
临床多表现为急性。在中医文献中,由于接触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如因漆刺激所致者称为漆疮,因贴膏药引起者称为膏药风,因接触马桶
所致者称为马桶癣等,均属于本病的范围。本病西医也称为接触性皮炎。


诊断要点
1、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病史。经一定的潜伏期发病(首次接触
者多经4~5天以至20天的潜伏期,再次接触则多在24小时内发病)。
2、一般急性发病,于接触部位出现皮疹。皮疹表现不同程度的急
性皮炎。从红斑、肿胀,以至丘疹、水疱,较严重者可出现大疱。皮疹
多为单一形态。继发皮疹可有糜烂、渗液,结痂、鳞屑等。
3、皮疹边界清楚,一般局限于接触部位。但如发生于组织疏松的
部位(如眼脸、包皮、阴囊等处),则常表现为红色的局限性水肿,而
无明显边界。另外,如患者反应强烈者,则皮疹不仅局限于接触部位,
还可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4、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感,严重者可有疼痛。一般无全身
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头疼、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5、去除病因(致繁物质)后不再接触,本病一般(多1~2周)可以
痊愈。若再接触则可再发。
6、长期接触反复发作者,可演变成亚急性或慢性损害,表现为局
部浸润、肥厚,甚至苔藓样变等。
7、本病应与急性湿疹相鉴别(参见湿疹诊断)。
8、本病可做斑贴试验,以明确致敏物质。不过应在皮疹消退后慎
重采用,并宜选用适当的试剂浓度。


辨证分析
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内因是禀赋不耐,外因为接触某种物质,邪毒
入侵,郁而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本病的治疗,首先应查明病
因(致敏物质),避免再接触。较轻者可单纯采用外治法,较重者则宜
结合辨证治疗。本病可分风热型、湿热型和气血两燔型,主要的治疗方
法是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辨证论治
风热型
[证见]皮疹发生上部,并可见发热恶寒,疲乏不适。自觉瘙痒。舌
质稍红,苔薄黄,肪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
1、 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蝉蜕各9克,苦参、牛蒡子、黄芩各12克,生
地黄25克,金银花15克,鱼腥草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象较重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夹湿者,加木通、苍
术各9克。2、中成药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
送服。

湿热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上部,并可见发热恶寒,疲乏不适,自觉瘙痒。
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肝胆,利湿热。
[方药]
1、 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山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各12克,木通
9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鱼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
1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瘙痒较明显者,加蝉蜕9克、
白藓皮12克。
2、 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气血两燔型
[证见]皮疹泛发全身,并见畏寒或寒战,高热,烦躁不安,夜睡难
寐,口干渴。舌质红绛,苔黄干焦,脉数。
[治法]气血两清,泻火解毒。
[方药]
1、 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先煎),生石膏30克(先煎),生地黄、
土茯苓各3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黄芩、赤芍、山栀子、玄参各
12克,知母、牡丹皮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
1、局部见红斑、肿胀,或见丘疹、水疱而无渗液者,可外除三黄
洗剂或炉甘石洗剂,也可外扑青黛散、六一散或石珍散。
2、局部肿胀明显,见水疱、大疱、糜烂、渗液多者,可用黄柏、
苦参、地榆、野菊花、金银花叶、马齿苋、九里明、三桠苦、黑面神、
虎杖等,选5~6味各30克,煎水冷却后湿敷,或用绿茶叶水冷湿敷。
3、湿敷之间歇期或糜烂面渗液不多者,可外涂二妙散油或青黛散
油。
-------------------------------------------------------------------------------------
疥疮(皮肤科)

疥疮是由疥虫引起的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古医籍尚有虫疥、湿疥之
称,其继发感染者称为脓窝疥。本病西医也称为疥疮。

诊断要点
1、有接触传染史。
2、皮诊好发于到肤柔嫩、皱褶部位,如指缝、指侧、指侧、腕屈
面、肘窝、腑窝前后、女性乳房下、脐周、外阴部、大腿内侧等处;一
般不侵犯头面部(婴幼儿除外)。
3、皮疹为针头大的微红的丘疹和小水疱,散在性分布,并可见隧
道(为一灰白色、浅黑色或皮色的细线纹,微弯曲、微隆起,长约0.5
厘米,多出现于指缝和腕屈面),疥虫常埋藏在隧道的末端。
4、自觉剧烈瘙痒,尤以夜间或遇热时更甚。因搔抓而出现抓痕、
血痂,并可继发感染。
5、必要时可作疥虫检查,以便确诊。方法是:用针挑法在隧道的
末端或小丘疹,小水疱下,挑出肉眼刚能察见的疥虫,也可移至有油
载玻片,置显微镜下检查。
辨证分析
疥疮因感染疥虫所致。传染性很强,与疥疮患者直接接触或间接接
触(如使用患者用过而末经消毒的衣服、被席、用具等),往往很容易
被传染。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外治法
常用5%~20%硫黄软膏外涂。儿童宜用5%~10%软膏,成人一般用10%,
必要时用15%~20%软膏。涂药方法:先用皮肤外洗方煎水或热水肥皂洗
涤全身,再涂以硫黄软膏。涂药时,先涂搽有皮疹的部位,稍用力涂搽,
然后自颈部以下薄薄地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涂药1次,连续3天。涂药
期间不洗澡,第四天再用热水肥皂或皮肤外洗方煎水洗涤全身,然后更
换洁净的经消毒的衣服及被褥等,此为一疗程。一般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停药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皮疹出现,才能认为痊愈。注意换下的衣
服、被褥等要煮沸消毒,或充分曝晒。
---------------------------------------------------------------------------------------------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皮肤科)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的特征是手指、手掌皮肤干燥、脱屑、皲裂。
本病西医也称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又称肢端干燥症,手掌干燥症。


诊断要点
1、常发生于青春期后的女性。
2、开始常发生于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末端皮肤,随后逐渐
呈向心性扩展,蔓延至手掌;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也可渐被累及,有时
左手也发生病变。也有少数人开始先发生于左手者。
3、皮疹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轻度发红和脱屑,严重时有角质
层增厚和皲裂。日久可见指甲增厚、干燥、表面凹凸不平。
4、早期无明显不适,自觉无痒感,可觉局部发紧、手指屈伸不便,
皲裂时可有痛感。
5、病程为慢性经过,时轻时重,逐渐发展,夏轻冬重,冷冻季节
常发生皲裂而疼痛。常因接触肥皂或有机溶媒而加重。


辨证分析
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多因血虚风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本病的治疗
主要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外治法
宜避免接触肥皂、有机溶媒及刺激性物质,减少接触水,尤忌用热
水烫洗。
1、 酌情选用润肤膏、润肌膏、蛤蜊油或5%硫黄霜外涂。平时
经常外涂护扶品。
2、地骨皮、白及、甘草、白矾、天花粉各30克,水煎待温,浸泡。
-------------------------------------------------------------------------------------

酒皶鼻(皮肤科)
酒皶鼻是一种以鼻部为主的皮肤潮红,可伴发丘疹、脓疱的慢性皮
肤病。又称鼻赤,俗称红鼻子、酒糟鼻。本病西医称之为洒渣鼻。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成人,男女均可发生。
2、皮疹发生于颜面中部,主要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颊部、
颏部和前额。常对称分布。
3、依据皮疹的进展过程可分为三期,但并无明显界限。
⑴红斑期: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红,尤其在刺激性饮食后、外界温度
突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红斑初起为暂时性阵发性,时现时退,
以后逐渐变为持续不退,局部皮肤油腻。同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细
丝状,分布如树枝。红斑期一般经数年或更长时间后,逐渐发展至丘疹
脓疱期。
⑵丘疹脓疱期:病情继续发展时,在红斑的基础上成批出现痤疮样
丘疹、脓疱,但无粉刺形成。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纵横交错,可呈
蛛网状。皮疹尤以鼻尖部为甚。
⑶鼻赘期:本期少见,可见于症状严重而病期长久者。鼻部皮色渐
变紫褐色,皮肤肥厚,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其表面
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显著扩张,毛囊口明显扩大。
4、一般无明显应与粉刺和白屑风相鉴别。粉刺好发于青春期男女,
皮疹除发生于面部外,也常发生于胸背部,有典型的黑头粉刺,而鼻部
多无皮疹。白屑风分布部位较为广泛,不只局限于面部,有油腻性鳞屑,
不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辨证分析
酒皶鼻多因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束,血
瘀凝结而成;或因嗜酒,酒气熏蒸,复感风寒之邪,交阻肌肤所致。
本病初起多属肺胃热盛,日久则多属血瘀。治疗方法分别宜清肺胃热,
佐以凉血活血及活血化瘀,并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肺胃热盛型
[证见]鼻部发红,进辛辣刺激性饮食或精神兴奋时加剧,可见有丘
疹或脓疱;或伴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共同,脉浮数
或滑数。
[治法]清肺胃热,佐以凉血活血。
[方药]
主方:枇杷清肺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枇杷叶、黄连各9克,桑白皮、黄柏、牡丹皮、山栀子各12
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生地黄各30克(先煎)、知母12克。大便
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枳实12克。有脓疱者,加金银花、
连翘各15克、穿山甲12克。

血瘀型
[证见]鼻部颜色黯红、紫褐,皮肤肥厚,结节状隆起,表面凹凸不
平。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
主方:凉血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红花、五灵脂、凌霄花各9克,赤芍、丹参各
15克,黄芩、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
剂。

外治法
1、用颠倒散水调外搽。
2、外搽颠倒散洗剂或5%硫黄霜。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⑴体针常选用印堂、迎香、地仓、素骸、承浆、合谷、曲池等穴位,
每次取3~4穴,用泻法或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
次为一疗程。
⑵耳针常选用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皮质下等穴位,每次取2~3穴,
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⑶穴位注射法:取上述体针或耳针穴位,每次选用2穴,用丹参或当
归注射液,得针感后耳穴每穴注入0.1~0.2毫升,体穴每穴注入0.5~1毫升,
徐徐推入。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⑷七星针轻叩患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预防调护
⑴忌饮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⑵保持大便畅通。
⑶避免精神紧张;避免局部过冷或过热刺激。
--------------------------------------------------------------------------------------------
皲裂疮(皮肤科)
皲裂疮是是指手、足部皮肤发生线形裂隙。本病西医称之为手皲裂
疮。


诊断要点
1、常在冬季发生。
2、好发于手掌、指尖、指屈面及足跟、足外缘等处。
3、局部皮肤干燥、角化增厚,出现沿皮纹方向的裂隙,深浅、长
短不一深者可有出血,自觉疼痛。

辨证分析
皲裂疮因皮肤局部受寒冷风燥,及经常受压、摩擦、浸渍,以致血脉
阻滞,肤失濡养,皮肤干燥粗糙而成。本病的治疗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外治法
1、地骨皮、川楝子、白矾、白及各30克,水煎待湿,外洗及浸泡。
2、10%~20%白及软膏(白及粉与凡士林以1:9或者:8调匀而成)
外搽。也可用蛤蜊油、万花油软膏或润肤膏外搽。
---------------------------------------------------------------------------------
类天疱疮(皮肤科)

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肤病。也属古医籍称之为疱
(泡)疮,火赤疮的范畴。本病西医称为类疱疮或大疱性类天疱疮。



诊断要点
1、好发于老年人,80%以上患者的发病年龄在60岁以上,其次则是
幼童。
2、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皮疹出现前也很少发生粘膜损害。但可
于大疱出现之前,在四肢等部位发生红斑、风团或湿疹样改变等损害。
3、皮疹常局限于某些部位,以腹股沟、腋窝、四肢屈侧及胸腹部
为多见,也可泛发全身。
4、皮疹表现主要为在红斑或正常皮肤的基础上发生大疱,散在分
布。疱呈半球形,疱壁较厚而紧张,有韧性,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
疱壁破后,糜烂面同原来的水疱一样大,不再继续扩大,常能很快干燥
结痂;糜烂面愈合较快,痂脱落后常留有色素沉着。
5、粘膜损害很少发生,有时可出现轻度的口腔粘膜损害,表现为
疱壁紧张带韧性的小水疱,疱壁破后很快愈合。
6、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个别有紧张感、烧灼感,糜烂面多者可
有疼痛感。
7、一般无全身症状,急性泛发性患者可有发热、食欲不振、乏力
等全身症状。
8、病程缓慢,一般病情较天疱疮轻,预后良好。有的持续数月或
数年后,可以完全缓解。但年老体弱者亦可导致死亡。少数病人可伴发
恶性肿瘤。
9、本病应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等相鉴别,详见疱疹样皮炎诊断要
点附表。
10、有条件者,可作下述检查:①组织病理学检查,其基本特点是
表皮下水疱和没有棘层细胞松解。②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多数患者可检
出血清有抗皮肤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IgG,但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并
不相平行。③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中可检出自身抗体的荧光染
色,有诊断价值。



辨证分析
基本同天疱疮。

辨证论治
参照天疱疮辨证论治施药。
说明:本病一般也宜采用中西综合治疗措施。中医辨证论治可参照
天疱疮。西药主要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但用量一般较天疱疮小,以强
的松计算,一般开始剂量为40毫克/日即可(复发者可加大剂量至40~60
毫克/日),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也有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
此外,宜配合支持疗法及预防继发感染。

外治法
参照天疱疮外治法。
---------------------------------------------------------------------------------------------
黧黑斑(皮肤科)
黧黑斑是皮肤出现黄褐色、深褐色或棕黑色斑疹的皮肤病,多发生
于面部。中医文献中又称黧黑颇黯、面尘。本病包括了西医的黄褐斑与
黑变病等。



诊断要点
本病可分黄褐斑与黑变病两种类型。
1、黄褐斑
⑴以女性为多见,男性也可发生。⑵常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
月经不调或痛经等有关,少数可由于患者有某种慢性病(如肝病、结核
病、内脏肿瘤、营养不良等)所致。但也有不少病人无明显原因。⑶皮
疹为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状不规
划,边界清楚,基本对称;常分布于颧部、颊部、鼻部、口周或额部,
分布于面颊部者常呈蝴蝶形。有的可扩展至上唇和颈部。⑷一般无自觉
症状及全身不适。⑸皮疹常在夏季或日晒后色素加深。有的可自行消退。
2、黑变病
⑴多见于中年妇女。⑵皮疹好发于面部、前额、耳后及颈部两侧等
处,也可见于胸、腋前、脐窝、腰围、前臂和手背等部位。⑶皮疹开始
时为患处轻微发红发痒,以后逐渐出现点状和网状的淡褐色、灰褐色至
深褐色、棕黑色的斑点或斑片;可伴有轻度毛细血管扩张。皮疹表面可
有糠状鳞屑,使皮肤呈粉尘样外观。⑷皮疹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稳定
不变。一般无自觉症状(除开始时有轻度瘙痒)。偶有头痛、食欲减退、
消瘦等全身症状。⑸病程缓慢。有发经数月或数年后,颜色逐渐变淡。



辨证分析
黧黑斑多因脾气不足,气血不能润泽肌肤所致;或因忧思抑郁,肝
气郁结,气滞血瘀,肤失濡养而发;也可因肾阴亏损或肾阳不足,以致
血虚不劳而成。本病的治疗,宜根据辨证,分别采用健脾益气、疏肝解
郁、活血化瘀和滋阴补肾或温补肾阳等方法,并辅以外治法。



辨证论治
脾虚型
[证见]皮疹表现如上述,常伴有胃纳欠佳,食后腹胀,乏力倦怠,
或见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舌边尖有齿印,脉缓。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
1、主方:六君子汤(虞搏《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25克,黄芪、茯苓、丹参各15克,法半夏、灸甘草各9
克,白术、当归各12克,陈皮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陈夏六君子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⑵
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⑶归脾丸,
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肝郁血瘀型
[证见]皮疹表现如上述,常伴有烦躁易怒或心情忧郁,胸胁胀闷,
月经不调。舌质淡红或黯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当归、白术、郁金各12克,茯苓、丹参各15克,
牡丹皮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月经不调者,可加得附12克、
益母草15~30克。血瘀较明显者(如舌质黯红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
加桃仁、红花各9克,或加三棱、莪术各9克勤克俭。
2、中成药
⑴逍遥丸,口服,每次10~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⑵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肾虚型
[证见]皮疹表现如上述,面色黯晦;常伴有腰膝酸软,乏力,月经
不调。肾阴虚者,常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口干
舌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肾阳虚者,常有伴头晕,耳鸣,形
寒,尿频,舌质淡,脉沉或细弱。
[治法]肾阴虚者,宜滋阴补肾;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
[方药]
1、主方
⑴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熟地黄25克,山萸肉、山药各12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
9克,旱莲草18克,女贞子、丹参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
日1剂。本方适用于肾阴虚者。阴虚火旺者,熟地黄改生地黄,加知母、
黄柏各9克。
⑵肾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黄25克,山萸肉、山药各12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
9克,肉桂3克(焗),制附子3克,菟丝子、丹参各15克。水煎服,可
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本方适用于肾阳虚者。
2、中成药
⑴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开水送
服。适用于肾阴虚者。
⑵知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开水送服。
适用于肾阴虚火旺者。
⑶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开水送
服。适用于肾阳虚者。

外治法
1、用玉容散调人乳汁外搽。
2、用茯苓粉早晚擦搽面部。
--------------------------------------------------------------------------------------
猫眼疮(皮肤科)

猫眼疮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红斑性皮肤病,其皮疹呈多环相套,形如
猫眼,故名。发生于春秋季者,又称雁疮;发生于寒冬腊月者,又称寒
疮。本病西医称之为多形性红斑。


诊断要点
1、常发生于春、秋季、冬季也可发生。一般为急性发病。
2、皮疹好发于手掌、手背、足底、足背、前臂、小腿伸侧、面部
颈侧等部位,常对称发生。少数可累及口腔、鼻、生殖器等处粘膜。
3、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如斑疹、丘疹、风团、水疱或出血性皮疹
等。常两种以上皮疹同时存在。典型的皮疹为豌豆大至硬币大之圆形的
轻度水肿性红斑,红斑的中心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常可发生重叠的水疱
(甚或血疱),斑的周围有红色圈,而呈多环相套,形如虹膜,状若猫
眼。如口唇粘膜受累,则表现为口唇粘膜糜烂。
4、可自觉轻度灼热、疼痛或瘙痒。可伴有轻度发热、头痛、关节
酸痛等全身症状。
5、病程一般2~4周,可自愈,但常可反复发作。


辨证分析
猫眼疮多因素体血热或内蕴湿热,复感风热或风寒之邪,以致营卫
不和,疏泄不畅,邪郁肌肤而发。辨证可分风湿热型、风寒型和血热型,
而分别治以疏风清热利湿、祛风散寒和营及清热凉血,并宜结合采用外
治法。


辨证论治
风湿热型
[证见]红斑颜色鲜红,并见较多的水疱或大疱,常伴有发热,咽痛,
口干,关节酸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薄黄或黄腻,脉
滑数或弦滑数等。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清肌渗湿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柴胡、木通、泽泻、山栀子各12克,升麻、黄连、苍术、厚
朴、浮萍各9克,生甘草、陈皮各5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秘结者,去苍术、陈皮、加大黄12~15克(后下)。咽痛者,
去苍术、陈皮,加玄参、知母各12克。关节酸痛者,加防己、秦艽各12
克。热盛者,去苍术、厚朴、陈皮,加板蓝根、金银花各15克。

风寒型
[证见]每于气候寒冷时发生或发作。红斑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可有
水疱,指(趾)可肿胀,患部触之凉,可伴有严寒、肢冷。舌质淡红,
苔薄白而润,脉濡缓等。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
主方: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桂枝、当归各12克,赤芍15克,生姜3~4片,大枣6枚,羌活、
川芎、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热型
[证见]红斑色鲜红或紫红,可见水疱或血疱,局部灼热感;伴有口
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数
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60克(克煎),生地黄30克,赤芍、紫草、丹参、
白茅根各15克,牡丹皮、茜草根、黄芩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
脉滴注,每日1次。
⑵丹参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

外治法
1、外搽炉甘石洗剂或三黄洗剂。
2、如有糜烂、渗液者(继发于水疱、大疱),宜用黄柏、地榆、
金银花(或叶)、生甘草、侧柏叶、苦参各30克,煎水外洗及湿敷。湿
敷之间歇期或经湿敷渗液已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
3、口腔粘膜受损者,可用金银花、生甘草、菊花各30克,煎水含
漱;局部并可外用喉风散或西瓜霜。
-----------------------------------------------------------------------------------------
毛囊炎(皮肤科)

毛囊炎是位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皮肤病。本病西医称之为毛囊炎。


诊断要点
1、皮疹好发于头皮、颈部、胸背部、臀部、外阴部等处,也可发
生于其他部位。
2、皮疹散在分布,数目多少不等。开始为针头大的红色丘疹,丘
疹顶部迅速形成一黄白色小脓点,中央可见一条毛发穿过,周围绕以红
晕。数日后脓头干涸或破溃,结成黄痂,痂皮脱落后痊愈,愈后不留瘢
痕。
3、可自觉轻度痒痛。一般无全身症状。
4、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一般无全身症状。


辨证分析
毛囊炎多因湿热内蕴,兼之风热之邪外袭,郁阻肌肤毛窍所致。本
病病程长短不定,轻者可单纯采用外治法,如果皮疹较多,或反复发作,
迁延日久者,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利湿,
兼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瘀,正虚邪恋者则宜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辨证论治
热毒夹湿型
[证见]皮疹为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轻度瘙痒疼痛。可伴有疲乏
不适。口干渴,或见口苦。舌质稍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王焘
《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各15克,野菊花、黄芩各12
克,山栀子、黄连各9克、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克,生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⑷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血瘀型
[证见]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疹色黯红,自觉轻度疼痛。可伴
烦躁,胸腹痞闷或胀满不适。舌质黯红或紫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舌苔
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30克,连翘、蚤休各15克,赤芍、花粉各12克,当归
尾、浙贝母、白芷、乳香、没药、皂角刺各9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
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大黄E虫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气血两虚型
[证见]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疹色淡红。可伴有面色I白,气短,
纳呆,神皮乏力。舌质淡,少苔,脉细或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1、主方:托里消毒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2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各15克,白术、
茯苓、赤芍各12克,皂角刺、白芷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
再煎服,每日1剂。

肾阴虚型
[证见]皮疹反复作,迁延日久,可伴有鸣,腰酸腿软,烦燥不安,
夜睡难寐,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
1、 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干地黄25克,山药30克,牡丹皮、泽泻、茯苓各9克,花粉、
麦冬各12克,生黄芪20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
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 一般用三黄洗剂外搽或双柏散水调外搽,也可用紫金锭磨水外
涂患处。
2、 皮疹较多而密集者,可用双柏散或金黄散水蜜调敷。
--------------------------------------------------------------------------------------------
牛皮癣(皮肤科)

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患部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肥厚
呈现苔藓样变。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古医籍有称之为摄领疮,又称顽
癣。本病西医称之为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癣。

诊断要点
1、牛皮癣可分局限和泛发两种,临床以局限者为多见。局限者皮
疹80%~90%发生于颈后部和颈侧面,其次为骶部、四肢伸侧、前臂、股
内侧、阴囊和会阴等部位。泛发者除上述部位外,皮疹还可发生于眼睑、
肘窝、胭窝、头皮、躯干等处,分布广泛。
2、开始时患部皮肤往往仅有阵发性瘙痒,而无皮疹发生。经常搔
抓或摩擦后,便出现粟粒至绿豆大之丘疹,顶部扁平,呈圆形或多角形,
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丘疹日渐增多而密集成群。再发展则融合成
片,形成典型的苔藓样变(即患部皮肤增厚、变硬,干燥、粗糙,皮纹
增宽加深,互相交错,皮嵴隆起呈菱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其周围
尚见散在的扁平丘疹。
3、自觉阵发性剧痒,尤以夜间为甚。由于搔抓而出现抓痕和血痂,
有的可继发感染。
4、病程缓慢,可时轻时重,常多年不愈,易复发。
5、本病应与慢性湿疹相鉴别(详见湿诊断)。


辨证分析
牛皮癣初起多因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日久则耗血伤阴,血虚生风
生燥,肌肤失去濡养所致;也有久病入络,气滞血瘀而成。治疗方法分
别采用疏风清热去湿、养血祛风和活血化瘀,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风湿热型
[证见]病程较短,皮疹为较密集之扁平丘疹,颜色潮红;因搔抓摩
擦而见轻度糜烂、抓痕或结血痂。舌质稍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
濡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去湿。
[方药]
1、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蝉蜕各9克,防风、牛蒡子、白藓皮各12克,生地黄
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土茯苓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防风能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病程较长,皮疹呈苔藓样变、干燥、肥厚,或时有头晕、失
眼。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强烈弱。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白蒺藜、何
首乌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
1剂。
失眠或烦躁不安者,选加珍珠母、龙骨、牡蛎、代赭石各30克(先
煎)、夜交藤15克等。

血瘀型
[证见]病程较长,皮疹呈苔藓样变,肥厚,色黯褐。舌质黯红或舌
尖边有瘀点、瘀斑,脉涩或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桂枝茯苓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桂枝6~9克,土茯苓30克,牡丹皮、赤芍、丹参、白蒺藜各
15克,桃仁9克,穿山甲12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复方丹参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次16~20毫升,加入5%葡萄糖
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外治法
1、初起可外搽三黄洗剂。
2、局限者可用20%百部酊、10%黑豆馏油软膏或疯油膏外搽,或外
贴伤湿止痛膏、701贴膏等,也可用五妙水仙膏点涂。
3、泛发者可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外洗后再
外涂上述药膏。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⑴体针:取穴风池、天柱、合谷、内关、大椎、曲池、血海、足三
里、三阴交等,或取阿是穴,每次取4~6个穴位,用平补平泻法,留针
20~30分钟,隔日1次。
⑵梅花针:适用于局限者。在患部来回移动击刺,每日或隔日1次。
⑶耳针:取穴神门、枕、肺、肾上腺、皮质下等,每次1~2对穴,
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⑷灸法:用艾条悬灸患处,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也可局部涂
药后再用艾条悬灸。
2、预防调护
⑴注意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避免内、外各种刺激因素,宜乐观,
不宜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⑵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喝酒和饮浓茶、咖啡等。
⑶勿乱用刺激性之外用药;注意避免搔抓、热水烫洗、摩擦(包括
硬衣领等)等。
-----------------------------------------------------------------------------------------------
脓窠疮(皮肤科)


脓窠疮是一种皮损部位较深在的化脓性皮肤病,愈后较慢,愈后留
有瘢痕。本病西医称之为深脓疱疮。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儿童。
2、皮疹好发于小腿,其次为大腿、臀部和腰部。
3、皮疹初起为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水疱,迅即变为脓疱。疱壁较
厚,不易溃破,脓疱周围绕以红晕。皮损继续向外围及深处发展,数日
后结成暗褐色厚痂。痂皮脱落后,形成典型的1~2厘米直径大小的圆形
或椭园形脓性火山口状溃疡,绕以红色硬实边缘。一般经2~4周愈合,
留有瘢痕。往往反复化脓结痂,有的可形成蛎壳样厚痂。皮疹数目不等,
常为数个至数十个。
4、自觉灼热疼痛,也可有痒感。
5、一般无全身症状,较重者可伴有发热、口渴、疲乏不适等全身
症状。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6、病程常可持续数周以上,积极治疗可缩短病程。


辨证分析
脓窠疱多因素体气虚,脾虚不运,则湿浊内停,兼之湿热邪毒外袭
所致。也有因蚊虫、跳蚤叮咬,或患其他瘙痒性皮肤病,搔抓损破染毒
所致。临床见证多以湿热为主,故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清热利湿解毒;
如兼以脾虚气弱者,宜酌加健脾益气之品。本病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湿热型
[证见]皮疹为脓疱、脓痂及脓性溃疡,自觉灼热疼痛,可伴有发热,
疲乏不适,口干渴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
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龙胆泻汤(李东垣
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勤克俭,龙胆草、
山栀子、木通、黄芩、野菊花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3克。水
煎服,每日1剂。若素体气虚者或日久脾气弱者,酌加党参(或太子参)、
生黄芪各15~18克、白术、茯苓各9克,并适当减少苦寒之品。
2、中成药
⑴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⑵双黄连注射液,每次2.4~3.0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
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⑶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
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说明:如患儿年龄较小,上述各方药的剂量宜酌
情减少。

外治法
1、马齿苋适量煎水外洗;或用野菊花、黄柏、地榆、百部、苦参、
九里明、虎杖、三桠苦各30克,煎水外洗或湿敷。
2、 黄散或化毒散,水调敷或麻油调敷。3、 皮多或痂皮厚者,用
5%~10%硫磺软膏包敷。
--------------------------------------------------------------------------------------
疱疹样皮炎(皮肤科)

疱疹样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疱疹性皮肤病。皮疹呈多形性,对
称分布,瘙痒剧烈。也属古医籍称之为天疱疮、火赤疱的畴。本病西医
也称疱疹样皮炎。


诊断要点
1、多发于20~55的成人,但也有发生于5岁以上的小儿。
2、发病有缓有急。瘙痒常为本病最先和最显著的症状,可伴轻微
的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等。
3、皮疹常对称分布。好发于四肢伸侧、腋后、肩胛部、臀部等易
受摩擦的部位,也可发于面部、躯干、头皮等部位。罕有口腔粘膜损害。
4、皮疹为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风团、丘疱疹、水疱、血疱、
脓疱和愈后有色素沉着等。其中以红斑、丘疹、丘疱疹大小不等,最大
直径为1~2厘米。水疱紧张饱满,周围常有红晕。疱壁厚,不易破裂。
尼氏征阴性。水疱消退后色素沉着显著,偶可浅在性瘢痕、萎缩或增殖
性损害。
5、自觉剧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6、部分病人对碘剂、牛乳、谷胶食物过敏,会令皮损加重。在精
神紧张、疲劳时,皮损亦会加重。
7、病程呈慢性经过,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本病预后良好。
8、本病应与天疱疮、类天疱疮等相鉴别,详见下表。病名寻常型
天疱疮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好发年龄40~60岁60岁以上20~55岁好发部位
泛发全身腹股沟、腋窝、四肢侧及胸腹部对称分布于肩胛、臀部、四肢
伸侧等处皮疹散在性分布的松驰性大疱、糜烂面散在性分布的紧张性大
疱多形性,以成群水疱为特征,疱壁紧张尼氏征阳性阴性阴性粘膜损害
常有,较重少有、较轻罕见、较轻瘙痒较轻较轻剧烈天疱疮细胞阳性阴
性荧光抗体IgG,棘层细胞间IgG,表皮基底膜IgA,真皮乳头顶部组织
病理表皮内水疱,裂隙,棘层细胞松解表皮下水疱,无棘层细胞松解表
皮下水疱,乳头顶部小脓疡,无棘层细胞松解预后不良良好良好
9、可作下述检查:①血液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常增高。②抽取疱涂
片检查,常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③用25%~50%碘化钾软膏作斑贴试
验,约80%呈阳性反应。表现为24小时内局部红肿或伴有水疱。④组织
病理学检查,其特点为表皮下水疱。


辨证分析
疱疹样皮炎因心火脾湿交蒸,兼之风邪外受,搏于肌肤所致。一般
急性者多属湿热夹风型,慢性者多属脾虚湿盛型。治疗方法分别采用清
热利湿,佐以祛风和健脾去湿,佐以祛风,并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湿热夹风型
[证见]皮疹成批出现,呈多形性,以成群分布的水疱为主,疱周红
晕色鲜红而明显,瘙痒剧烈(相当于急性者);可伴有心烦,口渴,纳
呆,疲乏不适,夜睡难寐,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溏泄。舌质红,苔黄
腻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清脾除湿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土茯苓30克,生地黄25克,绵茵陈、连翘、金银花各15克,
黄芩、山栀子、白藓皮各12克,蝉蜕9克,薄荷6克(后下),生甘草6
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瘙痒仍剧烈者,可加乌梢蛇12~15克、白僵蚕9克、全蝎6克。

脾虚湿盛型
[证见]皮疹见丘疹、丘疱疹、水疱等,仍以水疱为主,但分布较湿
热夹风型稀疏,疱周红晕色淡红,瘙痒仍较剧(相当于慢性者);可伴
有面色晃白或萎黄,胃纳欠佳,体倦乏力,大便溏饮。舌质淡红,苔白
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去湿,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除湿胃苓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苍术、白术、山栀子、木通、白藓皮各12克,厚朴12克(后
下),土茯苓30克,泽泻、钩藤各15克,蝉蜕9克,陈皮、生甘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如脾虚气弱之见证明显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见天疱疮方
药),酌加蝉蜕9克、钩藤15克、白藓皮12克等祛风之品。
如瘙痒仍剧烈者,上二方均可加乌梢蛇12~15克、白僵蚕9克、全蝎
6克。

外治法
1、渗液少而瘙痒明显者,可用1%薄荷炉甘石洗剂或1%冰片炉甘石
洗剂外涂,也可外扑石珍散。
2、皮疹泛发,渗液较多,糜烂、结痂者,或有继发感染者,可用
金银花、野菊花、苦参、黄柏、九里明各120克,薄荷60克(后下),
煎水作温水药浴。
3、经药浴后渗液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黄连锌氧油。
-------------------------------------------------------------------------------------
胼胝(皮肤科)

胼胝为局限性扁平状角质增生性损害,又称脚垫,俗称茧子。本病
西医也称胼胝。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长期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掌、践突出部位,也可见
于其他受压部位。
2、损害为局部皮肤角质增厚,呈扁平状或丘状隆起,中央较厚,
边缘较薄,境界不清;呈淡黄色或蜡黄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触之坚
硬。局部汗液分泌减少,感觉迟钝。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压痛。
4、本病有时应与跖疣和鸡眼相鉴别(详见跖疣诊断)。


辨证分析
胼胝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和摩擦,以致局部气血运行阴滞而发。
本病的治疗采用外治法。


辨证论治
轻者不需要治疗。较厚者或见疼痛者,可用地骨皮、地肤子、白矾、
芒硝各30克,水煎,乘热浸泡(也可用热水浸泡),再用小刀修削过厚
的角质层。
------------------------------------------------------------------------------------------
热疮 (皮肤科)

热疮是一种常见的疱疹性皮肤病,好发于皮扶和粘膜的交界外,又
称热气疮。本病西医称之为单纯疱疹。


诊断要点
1、常在发热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
2、皮疹好发于皮肤和粘膜的交界处,如口角、唇缘、鼻孔附近和
外生殖器等部位,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3、开始的时候局部出现红斑,继而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密集成群
的小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水疱为针尖大小或稍大,一般不融合,内
容澄清。皮疹常为一群,亦有二、三群者。疱壁破后露出糜烂面,数日
后干燥结痂,痊愈后无瘢痕,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4、自觉灼热和瘙痒。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者,则往往局部疼痛较
明显(又称生殖器单纯疱疹或生殖器疱疹)。
5、较重都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6、病程1~2周左右。可以自愈,但容易复发。


辨证分析
热疮多因风热之邪外袭,或肺胃内热蕴蒸,或肝胆经湿热所致。
皮疹发于上部者,多属肺胃风热;而发于下部者,多属肝胆经湿热。临
床以前者较为多见。本病轻者可单纯采用外治法,较重者则宜结合辨证
治疗。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


辨证论治
肺胃风热型
[证见] 皮疹发生于上部(如口角、唇缘、眼脸、鼻孔附近或面颊
部等),自觉轻度灼热和瘙痒,一般疼痛不明显。可伴有发热,倦怠不
适,口干,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治法] 疏风清热。
[方药]
1、主方:辛荑清肺饮(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辛荑花6克,枇杷叶、山栀子、知母各9克,桑叶、黄芩各12
克,金银花、白菊花、连翘各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肝胆经湿热型
[证见]皮疹发生下部(主要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也有发生于臂部、
肛门周围、大腿等部位),自觉灼热、疼痛较明显。常伴口苦,咽干,
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
滑或弦数、弦滑数等。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山栀子、黄柏、车前子、泽泻各12克,柴胡、木通
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生薏苡仁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

外治法
用青黛散、金黄散或紫金锭,冷开水调搽,或用鲜马齿苋捣烂取汁
外搽。

----------------------------------------------------------------------------------
妊娠腹痛(妇科)

妊娠期间,因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
痛,且反复发作者,称为妊娠腹痛,且反复发作者,称为妊娠腹痛。也
有称为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


诊断要点
1、在妊娠期间,出现下腹疼痛,一般不甚剧烈,但常反复发作,
为主要论断依据。也有下腹剧痛者,但要与卵巢瘤蒂扭转相鉴别。
2、孕期患腹痛,协及内、外、妇产科疾病,必须详加鉴别。如腹
痛伴有出血者,要注意与胎动不安、异位妊娠鉴别;若下腹痛、脘腹痛,
还要与孕期胃脘痛或合并阑尾炎作鉴别。


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血虚、虚寒和气郁,应根据腹痛的性质,结
合兼证,辨其虚实。虚痛者,多绵绵作痛;实痛者,多为胀痛。治疗以
调理气血为主,佐以安胎。若病情发展,出现胎动不安或堕胎小产时,
则按有关病处理。


辨证论治
血虚型
[证见] 妊娠下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面色萎黄或晄白,形寒肢
冷,腰酸,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滑。
[治法]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药]
1、主方:胶艾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干地黄15克,白芍15克,艾叶15克,
阿胶15克(烊化),炙甘草6克,破故纸15克,台乌12克,党参20克。水
煎服。
如肾阳虚明显者,酌加附子6克、北黄芪20克、巴戟天15克。
2、中成药
滋肾育胎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气郁型
[证见] 妊娠期小腹或少腹胀痛胀痛,情怀不畅,胸胁胀满,急躁
易怒,善太息。舌黯红或尖边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有力。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云苓20克,白术15克,甘
草16克,薄荷9克,香附10克,合欢皮15克,台乌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逍遥丸,口服,每日6克,每日3次。

--------------------------------------------------------------------
日晒疮 (皮肤科)
日光照射后出现的皮疹,称为日晒疮。本病包括子西医所称的日
光性皮炎和光感性皮炎。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夏季。
2、皮疹好发于暴露部位,如额、在额、颈项、手项、手背和前臂
等处。
3、临床有两种类型。⑴酷日曝晒后,局部出现大片水肿性鲜红斑
片,边缘清楚,严重者红斑上可发生水疱或大疱。自觉灼热刺痛。经1
~2日,红斑和水肿开始消退,继而出现脱屑和暂时性色素沉着而愈。严
重者除皮疹外,还可伴有目赤,眼脸肿胀,及发发热、头痛、头晕、心
悸等全身症状。⑵稍经日晒即出现皮疹,如红斑,丘疹,水疱等,有的
还可见糜烂、渗液,而多以一种损害为主。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刺痛。
日晒即加重,而避免日晒则症状明显好转。


辨证分析
日晒疮由于日光曝晒,暑热邪毒内侵,疏泄不畅,郁于肌肤而发。
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清暑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暑热型
[证见]斑疹颜色鲜红,或见肿胀、水疱、大疱、丘疹、糜烂、渗液
等,自觉刺痛、灼热或瘙痒。可伴有目赤,发热,头痛,头晕,心悸,
口干渴,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洪数、滑数等。
[治法]清暑解毒
[方药]
主方:清暑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连翘、车前子、花粉、赤芍各15克,黄芩12克,滑
石30克,生甘草6克,青蒿、佩半兰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兼血热者,加生地黄30克、牡丹皮12克。夹湿者,加土茯苓30克、
绵茵陈15克。

外治法
1、一般可用万花油或清凉油外搽,也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或青
黛散,水调外敷。
2、糜烂、渗液较多者,可用中草药煎水待冷湿敷,常用中草药参
照湿疹外用药。
---------------------------------------------------------------------------
蛇串疮 (皮肤科)

蛇串疮是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其每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本病在历代医籍中尚有火带疮、
蛇丹、蜘蛛疮等名称。本病西医称之为带状疱疹。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
2、皮疹好发于腰肋部、胸背部,其次为面部(尤其是额部),也
可发生于四肢或其他部位。
3、发疹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
皮肤往往先有灼热感或疼痛感。也可无上述前驱症状而突然出现皮疹。
4、开始的时间局部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出现簇集成
群的绿豆至黄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疱壁紧张,表面发亮
状似珍珠,内容透明澄清,周围有红晕。若干簇水疱排列成带状,各簇
水疱之间的皮肤正常。皮疹呈单侧分布(左侧或右侧),一般不超过正
中线。附近淋巴结常可肿大。数日后水疱内容逐渐混浊,被吸收,干涸,
结痂;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以后干燥结痂。痂皮脱落而愈,局部
遗留暂时性的淡红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
5、偶见发生大疱或血疱,甚至坏疽者。也有仅出现红斑、丘疹而
不发生典型水疱者。此外,极个别患者可双侧均发生皮疹。
6、自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灼热感。
7、皮疹发生于面部(尤眼部)者,病情较严重,常引起剧烈疼痛,
并可损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应特别注意。
8、病程约2~3周,能自愈,愈后一般不复发。但少数患者(尤老年
患者)皮疹消退后,疼痛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者。


辨证分析
蛇串疮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饮食失调损
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以致湿热内
蕴;兼外受毒邪,则湿热火毒熏蒸皮肤而发疹。
辨证主要辨肝胆火盛和湿盛,可根据皮疹之表现及全身见证予以辨
别。临床以肝胆火盛型为多见。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
止者,多属气滞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属气血虚者,应注意辨
别。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泻肝火、利湿热,并宜结合外治。


辨证论治
肝胆火盛型
[证见]皮扶上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热疼痛,伴有口苦、
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
脉弦滑或弦数、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大青叶各12克,柴胡、山栀
子、木通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
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疼痛较甚者,酌加化瘀通络之品,
如延胡索9克、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等,或三七末3克(冲服)。
兼血热而出现血疱、坏死者,可加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紫草
各12克等。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

湿盛型
[证见]皮肤淡红斑,水疱破溃,糜烂,渗液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
不欲饮,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厚或白滑,脉濡缓等。
[治法] 燥湿清热,理气和中。
[方药]
1、主方:除湿胃苓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苍术、白术、厚朴、延胡索、木通各9克,车前子、泽泻各
12克,滑石、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陈皮、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
每日1剂。
疼痛较甚者,酌加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或加三七末3克(
冲服)。
2、中成药
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气滞血瘀型
[证见]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眠不宁,
精神疲乏。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苔白,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各12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
延胡索9克,川芎、陈皮、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疼痛较甚,舌有瘀斑者,加桃红、川红花各9克、三七末3克(冲)。

气血两虚型
[证见] 皮疹消退后仍疼痛日久者(主要见于老年患者),伴有面
色晄白,气短,纳呆,神疲乏力,夜睡难寐。舌质淡,少苔,脉细或弦
细。
[治法]调补气血,重镇安神,佐以化瘀止痛。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8克,白芍、丹参各15克,白术、茯苓各12克,当归、
川芎各9克,炙甘草6克,三七末3克(冲),龙骨、牡蛎、珍珠母各30
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一般不宜挑破水疱。
1、水疱末破者,可用双柏散、青黛散、金黄散或二味拔毒散,冷
开水调搽;或用紫金锭与云南白药各半,冷开水调搽;也可用五妙水仙
膏点涂。
2、水疱已破糜烂者,可用青黛散油外涂,也可外涂2%龙胆紫溶液。
3、个别患者渗液较多者,可用板蓝根、银花叶、木贼、虎杖、野菊
花、黄柏各30克,煎水待冷湿敷。



其他疗法
可采用针刺疗法,体针或耳针可根据皮疹发生部位而选取穴位。
1、体针常取穴内关、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或
取阿是穴,每次取3~4个穴位,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常取穴肝区、神门及皮疹分布之所属区,留针30分钟,每
日1次;也可埋针或贴耳珠。
--------------------------------------------------------------------------------------------
湿疹(皮肤科)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
常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常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一般分为急性、
亚急性和慢性三类。本病可泛发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些部位。依据其发
病部位的不同和皮疹的性质特点,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泛发性的
称为浸淫疮、血风疮、粟疮,局限性的分别称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
乳头风、脐疮等。本病西医也称为湿疹。


诊断要点
1、 急性湿疹
⑴发病呈急性。
⑵皮疹好发于四肢屈侧(肘窝、腘窝)、小腿、毛足背、头面部(前
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周围等)、外阴部(阴囊、女阴)、脐窝,
乳房、肛门周围等处。多对称分布,也有不对称者。
⑶皮疹表现为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结
痂、鳞屑等),边界不清楚。皮疹的发展过程,一般开始时局部出现边
界不清楚的片状水肿性红斑,红斑继续向四周扩展,同时在红斑上或周
围皮肤出现数量较多的红色小丘疹,以后可演变为丘疱疹或水疱,如断
发感染可演变为脓疱。水疱或脓疱破损后,则出现红色糜烂面,并有浆
液或脓液渗出,以后则结痂及可见鳞屑。在发病过程中,常可见有2~3
种以上的皮疹同时存在。
⑷自觉剧痒。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泛发者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
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⑸病程:一般经2~3周可治愈;泛发者则需4~6周。愈后容易复发。
2、亚急性湿疹
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症状较为缓和,有炎症消退的倾向。表现
为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出现鳞屑、结痂,仍可见小丘疹、丘疱疹、小
水疱及糜烂,自觉瘙痒。
3、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未能及时治愈,多次反复发作
演变而成;也有少数患者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部皮肤增
厚,触之较硬,呈暗红色或暗褐色,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皮疹边
界清楚,伴有少量糠秕样鳞屑、抓痕、结痂和色素沉着;外围也可有丘
疹、丘疱疹散在,间有糜烂、渗液。自觉阵发性瘙痒。
4、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后者一般有明确的接触史,
皮疹发生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皮疹形态较单一,较重者可发生大疱,
一般病程较短,去除病因(不再接触致敏物质)后很快可痊愈。
5、慢性湿疹应与牛皮癣鉴别。后者皮疹以典型的苔癣样变为主,
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表现,且皮疹80%~90%发生于颈项部,其次为肘部、
尾骶部等。


辨证分析
湿疹因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而成。若反复发作,日久耗
血伤阴,肤失濡养则生成风化燥,而为血虚风燥。急性湿疹一般以湿热
为主,亚急性湿疹多为风热,而慢性湿疹则多属血虚风燥。总的治疗方
法是祛风清热利湿。根据辨证而有所偏重,血虚风燥者则宜养血祛风。
本病宜结合外治法。


辨证论治
湿热型
[证见]皮肤可见红斑、肿胀、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渗液较多,
浸淫成片,瘙痒较剧烈。可伴有发热,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
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
[方药]
1、 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鱼腥草各30克,牡丹皮、
泽泻、通草、防风、黄柏各12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
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热较盛者,加龙胆草,山栀子各12克。剧
痒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风热型
[证见]皮肤见红斑、丘疹、鳞屑、结痂,可有少量渗液。舌质红,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佐以利湿。
[方药]
1、 主方:消风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荆芥、防风、牛蒡子、苦参各12克,蝉蜕9克,生地黄25克,
生石膏30克(先煎),鱼腥草30克,金银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瘙痒较剧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渗液偏多者,加土茯
苓30克、木通12克。
2、 中成药
⑴银翘解毒颗粒(根据银翘散原方配制成的冲剂),口服,每次1~
2包,每日2~3次,温开水溶解后服。
⑵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血虚风燥型
[证见]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脱屑,
或见头晕乏力,腰酸肢软。舌质淡红,苔薄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1、 主方:当归饮子(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防风各12克,川芎、荆芥各9克,白芍、何首乌、丹参、
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
1剂。瘙痒难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枣仁
各15克。某一阶段见糜烂、渗液者,加川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泽泻
12克。
2、 单方验方:千斤首乌汤(广州中医学院《外科学》)
处方:千斤拔30克,何首乌15克,乌豆衣12克,当归、蝉蜕、苦参、
白藓皮各9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 急性湿疹
⑴早期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而未见糜烂、渗液者,可用
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扑,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涂。
⑵红肿、糜烂、渗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药或中草药煎水待冷湿敷。
常见中药、中草药:黄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叶、侧柏叶、
苦参、九里明、三桠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选5~6味各30克,或用皮肤
外洗二方,煎水冷湿敷,也可用绿茶叶水湿敷。
⑶湿敷间歇期,或经湿敷渗液已明显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或二
妙散油,也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2、急性湿疹常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
时(渗液较多者)也可湿敷。并可选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二妙散
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调外搽。
3、慢性湿疹可选用皮肤外洗一方或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并先
用5%~10%硫磺软膏、5%~10%黑豆馏油软膏或青黛膏外搽。
---------------------------------------------------------------------------------
手癣(皮肤科)

手癣是发生于手部的癣。属于古医籍所称之鹅掌风的范畴。本病西
医也称之为手癣。

诊断要点
1、皮疹发生于手指侧面、屈侧、指间和掌心、掌缘等部位。皮疹
常局限于单侧。
2、常于夏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好转。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鳞屑型、糜烂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
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皮疹为深在性小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破溃或吸收后
有少量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鳞屑型: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多单
手发生,也可双手均累及。自觉瘙痒较轻,冬季常皲裂疼痛。
⑶糜烂型:多发于指间。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表
皮损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自觉瘙痒及灼痛感。常因抓而继发感
染。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手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郁于手部肌肤而发,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
湿热,此时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辨证论治
参照足癣论治施药。

外治法参照足癣外治法。
-------------------------------------------------------------------------------------
丝状疣(皮肤科)

丝状疣是发生于皮肤浅表的外形如丝的小赘生物,俗称线瘊。本
病西医称之为丝状疣。


诊断要点
1、好发于眼睑、颈项、颏部和头皮等部位。
2、皮疹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皮色或淡褐色,似小钉倒立在
皮面上。
3、一般无自觉症状。


辨证分析
丝状疣多因风邪搏于肌肤而发。本病因多为单发,且较浅表,治疗
上一般采用外治法即可。


辨证论治
1、推疣法 参照寻常疣外治法。
2、结扎法 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就可自行脱落。

---------------------------------------------------------------------------------------------
死精症(男科)

死精症是指精子成活率减少,死精子超过40%者,本病为男子不育
原因之一。


诊断要点
1、精液化验检查,发现死精子占40%以上者,可诊断为本病。
2、因检查方法不当或不按正常规定而人为造成的死精子增多,或
精子活动力极弱或不活动而并非真正死精者,不属本病。
3、禁欲时间过久,死精子数增多,精子成活率下降。精子在不同
的环境、气温条件下存活的时间也有差别,如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等。
两者应与死精子症加以鉴别。


辨证分析
死精子症多因肾气虚,或因禀赋素弱,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早婚,
房事不节,房劳过度,或手淫成性,损伤肾气,其生精养精之功能失常,
以致死精子增多。或因素体阴血不足,或过用温燥劫阴之品,或情志内
伤,阴精暗耗等,引起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热灼肾精,以致精子死亡。
辨证死精子症常见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三种。肾气虚型,常伴
有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小便频数等;肾阳虚型,常伴有腰酸膝软,阳
痿,形寒肢冷等;肾阴虚型,常伴有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等。总
有治法是温肾补肾阴。


辨证论治
肾气虚型
[证见] 死精,腰酸膝软,性欲淡漠,射精无力,早泄;耳鸣,头
晕健忘,神倦乏力,气短自汗,小便频数,液尿量多。舌质淡,苔白,
脉细弱。
[治法] 益肾养精。
[方药]
1、主方:生精种子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仙灵脾15克,川续断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桑椹
子15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6克,车前子15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
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男宝,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海马补肾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五子衍宗丸加减(朱柏林验方)
处方:仙灵脾15克,太子参15克,车前子15克,肉苁蓉12克,覆盆
子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黄精12克,狗脊12克,王不留行12
克,当归12克,仙茅9克,五味子6无,紫河车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肾阳虚型
[证见] 面色晄白,形寒肢冷,阳痿,精冷不育;腰酸膝软,眩晕
耳鸣,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夜尿量多。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
力。
[治法] 温肾壮阳。
[方药]
1、主方:羊睾丸汤加减(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阳起石10克,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葫芦巴10克,仙茅
10克,菟丝子15克,川续断10克,枸杞子10克,鹿角霜10克,黄芪20克,
当归12克,山羊睾丸1对。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菟丝子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肾补阳汤(朱顺桃验方)
处方:巴戟天20克,仙灵脾15克,茯苓15克,熟地黄25克,枸杞子
25克,枣皮12克,炒韭子12克,炮附子5克,肉桂粉3克(冲服),鹿茸
粉1.5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雄鸡1只,重1500克,用
巴戟天煎水加白酒爆炒,每周食1~2只;并多食龟、狗肉;早晚吞服狗
肾粉5克,白酒送服。

肾阴虚型
[证见] 死精,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遗
精,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滋补肾阴。
[方药]
1、主方:死精1号方(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0克,生地黄20克,白芍15克,丹参20克,
赤芍15克,当归1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6克,川续断
12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首乌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滋阴种子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肾俞、膀胱俞、三阴交,关元。方法:中强刺激,隔日1次,
10次为一疗程。刺关元时针尖向下,使针感传到外生殖器。
2、推拿疗法
(1)下腹摩按法:以拇指或手掌按摩下腹部气海、石门、关元穴
位,并逐渐用力捻动,既摩且按,按而留之。
(2)横摩骶法: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骶
骨棘突周围,有节律性横向抚摩,每分钟120次左右。
(3)按神门法:以拇指按神门(手少阴心经穴位,仰掌,腕后横
纹头,大筋尺侧屈腕肌健内侧凹陷处),逐渐用力深压,按而留之约5
~10分钟,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
3、气功治疗
以练意为主,加强入静的锻炼。常用的入静法有默念法、数息法、
意守丹田法等,以意守丹法最为适用。每晚睡前采用坐姿式或仰卧式,
气沉丹田,从而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
4、饮食疗法
(1)黄精母鸡煎:黄精20克,大枣20克,山药30克,羊睾丸1对,
母鸡1只(去毛,去五脏,洗净)。将上药装入鸡膛内,大枣去核,切
成小块,置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烂。去药渣,食鸡肉、羊睾丸和大枣,
2~3天内吃完。连食3~5只鸡为一疗程。适用于肾气虚型死精子症。
(2)羊睾丸巴戟汤:羊睾丸1对,巴戟天10克,仙茅10克。将睾丸
切开,二药研末放入睾丸合好,置锅内蒸熟,分4~6次服完,每天2次,
服3对羊睾丸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可连服3个疗程。适用于肾阳
虚型死精子症。
(3)山药杞子粉:山药50克,枸杞子10克,桑椹子15克,粳米30
克;如精液有红细胞,可加入土茯苓末15克。每日煮粥温服。适用于肾
阴虚型死精子症。
----------------------------------------------------------------------------------
桃花癣(皮肤科)

桃花癣是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面部或其他部位的鳞屑性色素减退斑,
又名吹花癣,俗称虫斑。本病西医称之为单纯糠疹,又称白色糠疹。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成人偶有发生。
2、皮疹常发生于面部,也有发生于上臂、颈部和肩部。
3、皮疹为大小秒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疹,直径为1~4厘米,境界
可辨而不太明显。初发时呈淡红色,1~2周后变为淡白色,表面有少量
灰白色糠秕状鳞屑,数目不等。
4、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时有轻度痒感。
5、病程较长,经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可自行消退。
6、本病有时要与体癣和白癜风相鉴别。体癣皮疹边界清楚,边缘
有小丘疹、小水疱、鳞屑等而呈堤状隆起,自觉瘙痒,真菌检查阳性。
白癜风为边界清楚,边缘色素较深的白斑,无鳞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的皮肤。


辨证分析
桃花癣多因风邪侵袭,郁于面部所致;或因饮食不洁,虫积内生,
湿热郁积,疏泄不畅而发。本病的治疗为一般采用外治法;如有肠道寄
生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