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病的辨证要首先分别病变的部位和虚实。本病与一般温邪袭
肺、暑湿壅阻肠胃的病证不同,而是肺胃症状在先,然后又可出现肝、
肾经的病症,同时又是肌肉、血脉、筋骨三者受损的疾病。病的性质,
初起属实,瘫痪期虚中有实,后期则多是气血亏损,肝肾两虚的病证。
3、本病的总治疗原则:在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利湿、疏风活络为
主,后期以疏通经络、益气活血、强筋壮骨等方法为主要治则。

辨证论治
邪犯肺胃

[证见] 发热汗出,咳嗽流涕,咽红咽痛,全身不适,或有头痛、
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伴有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舌红,
苔薄白,脉濡数。
[治法] 解表清热,疏风利湿。
[方药]
1、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
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滑石15克(包煎)。水煎服,每日1剂。烦
躁不安者,加硃灯芯草3札、地龙10克。嗜睡者,加石菖蒲、远志各
10克。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决明子各10克。
2、中成药葛根芩连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加味葛草芩连汤(李成业等《百病实用秘验方》)
处方:威灵仙10克,葛根10克,黄连3克,黄芩6克,羌活6克,
独活6克,金银花15克,绵茵陈10克,扁豆10克,九连环6克。水煎
服,每日1剂。

邪注经络
[证见] 肺胃症状消失后3~4天,发热又起,肢体疼痛,转侧不
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继而出现瘫痪。以下肢为多,可发生于
一侧,亦可两侧并见;面部瘫痪见口眼歪斜;亦可兼见腹肌瘫痪,
小便失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疏通经络。
[方药]
1、主方:三妙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生薏苡仁15克,金银
花藤15克,防己10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上肢瘫痪者,加羌活10克。下肢瘫痪者,加独活10克。面瘫者,加
白附子6克、僵蚕10克。
2、中成药四妙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薏苡仁、山栀、赤小豆各9克,连翘、杏仁、法
半夏各6克,蚕砂8克,滑石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上肢麻痹者,
加秦艽、桑枝各9克,姜黄3克。下肢麻痹者,加黄柏、苍术各6克。

气虚血滞
[证见] 热退后肢体麻痹,痿软无力,出现瘫痪,面色萎黄,
易出汗。
[治法] 益气活血,祛邪通络。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15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地龙10克,
桃仁6克,红花6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上肢瘫软者,
加桑枝15克。下肢无力者,加桑寄生20克。易出汗者,加龙骨30
克(先煎)、五味子6克。
2、中成药
(1)养血荣筋丸,口服,每次半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或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
或隔日1次。3、单方验方:加味大造丹(夏焕德等《新编儿科秘
方大全》)
处方:三七、血竭、麝香、生大黄、骨碎补、鳖甲、蜈蚣、
地龙各等分,黄芪量加倍,共研成极细末,装入瓷瓶内密封备用,
勿令漏气。1~3岁服0.3克,4~5岁服0.4克,每日2次,早晚分服。

肝肾亏损
[证见] 肌肉痿缩,肢体畸形,皮肤欠温。舌淡,苔薄白,脉
弱。
[治法]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
1、主方:七宝美髯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何首乌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牛膝10克,菟丝子
10克,补骨脂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肢冷脉细者,加黄芪15克、桂枝6克。肢体畸形者,加
没药10克、骨碎补6克。
2、中成药
(1)健步虎潜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连服2个月。
(3)金刚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饭前服用。
(4)七宝美髯丹,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淡盐水或温
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治痿汤(张梦侬验方)
处方:制首乌6克,桑枝6克,菟丝子3克,威灵仙3克,鹿角片
3克,制龟板3克,鸡血藤3砍,潼蒺藜3克,川牛膝3克,制狗脊3克,
霜苍术2克,黄柏炭2克,贯众2克,五加皮6克。水煎,饭前温服,
每日2剂。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桑枝15克,川芎、当归、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汤,
加黄酒一盅。每日用清洁纱布蘸药液在瘫痪部位搽擦2~3次,以利
筋脉流通。
(2)醋蒸气疗法:将鹅卵石烧红,淬醋产生蒸气,熏蒸局部,
能舒展肌腱,通经软坚,改善挛缩以达到纠正硬瘫的畸形,适用
于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肌腱挛缩、关节强直等症状。具体方法:备
铁桶一只,将已烧红之鹅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于卵石上,
即产生蒸气。患者挛缩部位放在铁桶上,外以棉被覆盖,反复卵
石淬醋,经半至1小时后,乘热进行机械纠正或人工按摩及压砂
袋进行纠正。每日一次,直至畸形基本纠正。
2、针灸疗法
(1)上肢瘫痪者,取肩髃、肩贞、臑上、曲池、外关、合
谷等穴。下肢瘫痪者,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
绝骨、昆仑、太溪等穴。面神经瘫痪者,取颊车、地仓、合谷。
隔肌瘫痪者,取膈俞、期门、鸠尾。腹肌瘫痪者,取中脘、梁门、
气海。膀胱肌瘫痪者,取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百会。
(2)电针治疗后遗症,每次通电半分钟,重复通电3~4组配
对穴位:环跳-秩边,后阳陵泉-足三里,外阴廉-廉下,委中-落
地。
(3)用三棱针取穴点刺和患肢点刺相结合:足内翻,由昆
仑透太溪,悬钟透三阴交;足外翻,由太溪透昆仑,三阴交透悬
钟。
3、推拿疗法
(1)上肢瘫痪:扌衮法,自大椎、肩井、肩髃、曲池、阳边,
往返5分钟;拿法,施于上肢内侧;擦脊柱(颈椎至第五胸椎)5~
10分钟。
(2)下肢瘫痪:扌衮法,自腰部以下扌衮到下肢前后侧;拿
法,自患肢向外侧,直拿到跟腱。
4、饮食疗法
猪脊髓黄豆汤:取猪脊髓(牛脊髓亦可)50克,加黄豆适量
煮食。适用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
--------------------------------------------------------------------------------
厌食 儿科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
的病证。西医亦称为厌食。


诊断要点
1、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拒食,常伴有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2、有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挑食偏食的病史。若因外感或
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食欲不振者,则不属本病范围。
3、有条件者,可作微量元素检查,常伴有铁缺乏、锌缺乏。


辨证分析
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以及长时期偏
食挑食,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胃伤则不纳,脾伤则不运,故
患儿不思进食或食而不化。脾胃受伤,化源不足,则面色萎黄,形体消
瘦。辨证应辨病在脾或在胃。在胃者,以胃阴不足为主,证见厌食而口
干多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在脾者,以脾运失健为主,证见厌食,
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总的治疗原则为健运脾气、养阴益胃。


辨证论治
脾失健运
[证见] 面色少华,不思纳食,甚则拒食,形体偏瘦,或可见腹胀
便溏。舌淡红,苔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治法] 和脾助运。
[方药]
1、 主方:曲麦枳术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白术10克,枳实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山楂10克,鸡
内金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枳术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小儿喜食片,口服,1~3岁每次2~3片,3~5岁每次3~5片,5
岁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胃阴不足
[证见] 口干多饮,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
舌质偏红,苔多光剥少津,脉细。
[治法] 养胃育阴。
[方药]
1、 主方:养胃增液汤(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加减
处方:石斛10克,乌梅10克,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
甘草6克,谷芽10克,麦芽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口干饮多者,加芦根15克、生地黄10克。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
10克、火麻仁10克。
2、 中成药健身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石斛木瓜汤(肖旭腾验方)
处方:石斛9克,木瓜9克,白芍9克,山药9克,山楂5克,麦芽15
克,白术6克,鸡内金6克,乌梅9克,甘草6克,砂仁3克(后下)。水
煎服,每日1剂。

脾胃气虚
[证见] 精神疲乏,面色萎黄,厌食拒食,如稍进饮食,则大便烂
或夹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容易出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
1、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扁豆15克,
莲子15克,砂仁3克(后下),桔梗6克,炙甘草6克,山药15克,大枣
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臭秽或有不消化物者,加麦芽10克、山楂10克。动则汗出者,
加黄芪15克、牡蛎30克(先煎)。
2、 中成药
⑴人参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开胃健脾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健脾消积汤(蔡化理《小儿难病回春新方》)
处方:白术12克,茯苓9克,鸡内金12克,广木香12克,白芍9克,
延胡索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
将神曲、麦芽、山楂各10克,莱菔子、鸡内金各5克,烘干后共
研为细末,加淀粉1~3克,用开水调成糊膏,纱布包裹,于晚上敷神
阙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2、 针灸治疗
针刺四缝、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3、 推拿疗法
刮四逢、捏脊、推三关、揉足三里、分推腹阴阳等穴。
4、饮食疗法
⑴益脾饼:白术30克,干姜6克,红枣250克,鸡内金15克,面粉
500克,植物油、盐适量。将白术、干姜煎取汗200毫升,把红枣煮熟
去核后压成枣泥,将鸡内金磨成细粉与面粉、盐和匀,再加入枣泥和
药汁揉成面粉团,在锅内烙成饼,即可食用。
⑵鸡内金散:鸡内金10克(磨成粉末),山楂10克,山药15克,
白术10克。用山楂、白术、山药煎水,取汁冲服鸡内金粉,服时可加
糖调味。
---------------------------------------------------------------------------
夜啼 儿科

夜啼是儿科常见的病证,是指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
时啼哭的病证。本病主要见于初生婴儿。


诊断要点
1、小儿白天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
通宵达旦,如此反复不已。
2、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如各种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等引
起身体不适或搔痒等出现的夜啼作鉴别,也应与护理不当如过冷、过
热、饥饿或尿布潮湿等引起的夜啼作鉴别,也应与突然转换环境,引
起小儿不习惯、不适应而致的夜啼作鉴别。


辨证分析
1、引起小儿夜啼的主要原因为脾寒、心热及惊恐。孕母素体虚寒,
胎儿生后禀赋不足,或乳母恣食生冷,冷乳喂儿,或因调护失慎,腹
部中寒,均能使脾寒内生。夜属阴,重阴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
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小儿胎热内蕴,或乳母及乳儿过食香燥炙煿
之物,均使小儿心? 仁ⅲ 市姆巢话捕 固洹P闹骶  厣瘢 《 
衿 尤酰 舯┦芫 郑  滦纳癫荒  裰静话玻  鹨顾  闭蠓
⒕ 洹?、本病之辨证应首辨寒、热、惊恐之不同。寒者,睡喜伏卧,
曲腰而啼,下夜尤甚,得温则缓;热者,睡喜仰卧,面赤唇红,上夜
为甚,见灯火则啼哭加剧;惊恐者,睡中时作惊惕而啼,紧偎母怀方
稍缓。
3、夜啼的治疗总原则:根据临床辨证,常采用温脾散寒、导赤清
心、镇惊安神等治则。


辨证论治
脾脏虚寒
[证见] 睡喜伏卧,曲腰而啼,哭声低弱,腹喜摩按,四肢欠温,
食少便溏。唇舌淡红,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治法] 温脾散寒。
[方药]
1、主方:乌药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乌药6克,高良姜6克,白芍6克,香附6克。水煎服,每日
1剂。面色苍白、大便稀烂者,加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6克。四
肢不温、哭声低弱者,加党参10克、白术6克、干姜3克。时或惊惕者,
加蝉蜕6克、钩藤6克。
2、中成药
(1)理中丸,口服,每次1/3丸,每日2次。
(2)附桂理中丸,口服,大、水蜜丸每次1/3丸,每日2次;小蜜
丸每次2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加味理中汤(梁剑波《儿科百例》)
处方:党参、白术、乌药、香附、白芍各3克,炙甘草、干姜各1.5
克。水煎服,每日1剂。

心经积热
[证见] 睡喜仰卧,入夜烦躁啼哭。见灯火尤甚,哭声响亮,面
赤唇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指纹红紫。
[治法] 清心导赤。
[方药]
1、主方:导赤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生地黄10克,木通6克,淡竹叶6克,甘草3克,灯芯草1扎,
钩藤6克。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3克(后下)。
烦躁不安者,加蝉蜕6克。
2、中成药导赤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周岁
以内用量酌减。
3、单方验方:朱黄散(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朱砂1.5克,牛黄0.3克,共为细末,每次服0.3~0.6克,薄
荷汤调下,每晚睡前服用。

暴受惊恐
[证见] 夜间突然啼哭,神情不安,哭声尖锐,时高时低,时急
时缓,面色乍清乍白,紧偎母怀,脉来急数。
[治法] 镇惊安神。
[方药]
1、主方:朱砂安神丸(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川黄连3克,生地黄6克,当归3克,朱砂0.3克(冲),甘草
3克,牡蛎15克(先煎),龙齿1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不宜
多服久服。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6克、蝉蜕6克。
2、中成药朱砂安神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4丸,水蜜丸每次2克,
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本药不宜多服久服。
3、单方验方:复方镇惊散(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琥珀6克,朱砂4.5克,僵蚕4.5克,全蝎4.5克,钩藤7.5克,
黄芩6克,地龙4.5克,茯神6克,橘红6克,姜半夏4.5克,枳实4.5克,
川黄连4.5克,龙胆草4.5克,天竺黄4.5克,胆南星3克,青黛6克,炒
枣仁6克。共研为细末,每次服0.25~0.5克,每日3次。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将艾叶、干姜粉等量炒热,用纱布包裹,熨胃脘至少腹,从
上至下,反复多次,主治脾寒腹痛之夜啼。
(2)将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脐
部,主治脾寒腹痛之夜啼。
(3)将五倍子研为细末,用水调作膏饼,贴于肚脐上,以带扎之,
主治小儿夜啼诸证。
(4)栀子6克,烘干研末过筛,加面粉9克调匀,用酒调成膏,敷
贴于双手挠动脉处(经渠穴),24小时换药一次。主治心经积热之夜啼。
(5)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醋调成膏,敷贴于两足心涌泉穴。主
治心经积热之夜啼。
(6)取牛蒡子50克、珍珠2克(可用珍珠母10克代之)、朱砂3克,
共研为细末,过筛。取1~2克药粉,用开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贴于
神阙穴,用胶布固定。主治惊骇恐惧之夜啼。
2、针灸疗法
针刺印堂、神门、中冲等穴,每日1次。
3、饮食疗法
(1)生姜红糖饮:生姜10~30克,切片,加红糖适量,水煎服。
主治脾胃虚寒之夜啼。
(2)葱白生姜汤:葱白数段,生姜数片,水煎服。主治脾胃虚
寒之夜啼。
(3)百合汤:百合15~30克,加冰糖适量煮食,主治心经积热之
夜啼。
(4)莲子芯饮:莲子芯10~15克,煎水代茶饮。主治心经积热之
夜啼。
------------------------------------------------------------------------------------
遗尿 儿科
遗尿又称尿床,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
1、发生于3岁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多发生于夜间。轻者
数夜1次,重者一夜多次。2、3岁以内儿童、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
症、尿路畸形等所发生的遗尿,不属本证范围。若儿童因白天游戏过度,
精神疲劳,睡前多饮等原因而偶然发生遗尿者,则不属病态。3、尿常
规检查正常。X线摄片,部分患儿有隐性脊柱裂。



辨证分析
1、小儿遗尿,多因素体虚弱,肾气不充,下元虚寒,膀胱气化功
能失调,不能制约水道;或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或肝经湿热,蕴
结膀胱,气化失常而遗尿。亦有小儿自幼教育欠缺,任其小便于床,久
而成为习惯性遗尿。
2、本病辨证首先辨寒热虚实。热证多因肝胆湿热,蕴伏下焦,热
迫膀胱,则尿频数而短赤,有热感,病证属实;寒证多因脾肺气虚,下
元虚寒,膀胱失约,则尿清而长,无热感,病证属虚。
3、遗尿总治疗原则:补肾健脾,益气固涩。下元虚寒者,以温补
肾阳为主;脾肺气虚者,健脾益气;肝经湿热者,则泻肝清热。



辨证论治
下元虚寒
[证见] 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醒后方觉,神疲乏力,面
色I白,肢凉怕冷,腰腿软弱,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
[治法] 温补肾阳,固涩小便。
[方药]
1、 主方:菟丝子散(李中梓《医宗必读》)加减
处方:菟丝子10克,肉苁蓉10克,熟附子6克,煅牡蛎20克(先煎),
五味子6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巴戟天10克,白果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四肢发冷者,加肉桂3克(焗)。大便溏烂者,加党参10克,白术
10克,陈皮6克。不易叫醒者,加石菖蒲6克、远志6克。
2、 中成药
⑴缩泉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⑵金匮肾气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淡盐水送服。
3、单方验方:复方溲数散(曹旭《儿科证治》)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当归12克,山药30克,台
乌30克,升麻3克,龙骨15克,龟板9克,石菖蒲9克,远志9克,桑螵蛸
6克,鸡内金6克,益智仁30克,白果6克。共研为细末。3~5岁,每次1
克;5~8岁,每次1.5克;8~12岁,每次2克。温水送服,每日3次。

脾肺气虚
[证见] 睡后遗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苍黄,食欲不振,
大便溏薄,易自汗。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软无力。
[治法] 补脾益气,固涩小便。
[方药]
1、 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陈皮6克,升
麻6克,柴胡6克,当归10克,益智仁10克,乌药6克,芡实15克。水煎
服,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⑵六君子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遗尿救治汤(李浩澎《难证奇方妙用》)
处方:补骨脂10克,金樱子10克,黄芪10克,党参10克,防风10
克,藁本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肝经湿热
[证见] 睡中遗尿,小便黄而量少,面赤唇红,性情急躁,夜间
齘齿。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法] 泻肝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龙胆草6克,山栀10克,木通6克,柴胡6克,黄柏10克,车
前子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夜
间惊惕不宁者,加钩藤10克。目睛红赤者,加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
舌红苔少者,加知母10克、石斛10克。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⑵分清五淋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加减龙胆泻肝汤(梁剑波《儿科百例》)
处方:龙胆草、山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木通各5克,白花
蛇舌草、白茅根、生地黄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
⑴硫磺50克,葱白12枚,食盐3克,共捣成泥状,敷于脐周,厚度
约0.5厘米,用纱布固定,夜敷晨去,一般3次取效。适用于下元亏虚、
肾气不足患儿。
⑵麻黄10克,益智仁5克,肉桂5克,共研细末,瓶装,勿令泄气。
每次3克,加食醋少量,调成饼状,填于脐心,用纱布固定,每次敷36
小时,隔12小时后再敷,5次为1疗程。具有温肾醒脑缩尿止遗的功效。
2、 针灸疗法
⑴针刺夜尿点(在小指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每次留针
15分钟,隔天1次,7次为1疗程。
⑵针刺百会、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针后加灸,每日下午1次。
⑶耳针取肾、膀胱、尿道、皮质下、交感、肾上腺、神门等穴。
3、 推拿疗法
每日下午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
4、 饮食疗法
⑴鸡肠饼:公鸡肠1具,面粉25克,菜油30克,食盐、葱、生姜、
大蒜等适量。将公鸡肠剖开洗净,置锅内加大火焙干,研成细末,与
面粉混合加水揉成面团,再加入调料做成烙饼,早晚食之。适用于虚
证遗尿。
⑵肉桂鸡肝:肉桂5克,雄鸡肝1具,食盐、生姜、葱、绍酒、味
精等适量。将肉桂切成小块,雄鸡肝洗净切成联瓣,放入瓦锅内,加
入调料及适量清水,隔水炖熟,晚间一次吃完。适用于虚证遗尿。
⑶炖猪腰:猪腰子2个,杜仲30克,核桃仁30克,食盐少许。猪腰
去肾盂后洗净,与二药同炖,炖后去二药,加少许食盐食之。适用于虚
证遗尿。
--------------------------------------------------------------------------------------
疫毒痢 儿科
疫毒痢又称疫痢、时疫痢,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常发于夏秋季节,
以2~7岁儿童为多见。临床以发病急骤,壮热、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
相当于西医的中毒性菌痢。
诊断要点
1、有流行病史及饮食不洁史。本病来势急暴,往往未见下痢而突
然壮热、抽搐、神志昏迷、四肢厥冷、脉数或细弱无力等症状出现。
2、本病应与小儿暑温作鉴别。小儿暑温亦发生在夏秋季,也有高
热、抽搐、昏迷,但其高热不在第一天,并且始终无脓血便。
3、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见大量脓细胞或红、白细胞及巨噬细胞;
大便培养可找到痢疾杆菌。

辨证分析
1、湿热疫毒之邪从口入腹,蕴伏肠胃,如邪正俱盛者,则湿从热
化,热盛化火,内窜营分,进迫厥阴、少阴,则可出现壮热、神昏、
抽风的邪实内闭;若正不敌邪或在闭厥的同时元气不支,则可出现面
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温之脱证。
2、本病之辨证应分清证之轻重。如仅有高热,而惊厥轻微短暂,
神志尚清楚,则病情较轻;若持续抽风,深度昏迷,面色苍灰,口唇
青紫,呼吸深浅不匀,脉象细数无力,或呕吐咖啡状物,此为险恶证
候。
3、本病总的治疗原则:闭者宜开、宜泄、宜清,脱者当以固脱
救逆。
辨证论治
毒邪内闭
[证见] 突然高热,恶心呕吐,烦躁谵妄,甚则反复惊厥,神
志昏迷,或痢下脓血,小便黄赤,或虽未见下痢症状,但肛检有脓血
便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肠解毒,泻火开闭。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10克,白头翁10克,
秦皮10克,马齿苋15克,凤尾草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昏迷惊厥
者,加钩藤10克、水牛角30克(先煎),研服至宝丹半粒。壮热不退者,
加寒水石15克、紫雪散1.5克(吞)。恶心呕吐者,加玉枢丹3克,分2
次吞服。大便量少,或无粪便,肚腹作胀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
枳实10克。
2、中成药
(1)黄连解毒丸,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2)泻痢宁,口服,每次3~6片,每日3次。
(3)治痢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4)香连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菌痢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白头翁20克,秦皮1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
木香5克(后下),葛根15克,槟榔15克,芍药10克,甘草5克。水煎
两次分2次服,每日2剂。

内闭外脱
[证见] 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出不温,脉细数无力,
皮肤见有花纹,口唇紫绀,或口吐咖啡状物,呼吸浅促,节律不匀,
目光无神,神志不清。
[治法] 扶正固脱,潜阳熄风。
[方药]
1、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人参6克(另炖),熟附子6克。水煎服,每日1~2剂。汗
出不温或抽搐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呼吸浅促不匀者,
加五味子10克、山萸肉15克。口唇青紫、舌黯红者,加桃仁10克、
红花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大便有脓血者,加白头翁10克、苦
参10克、葛根15克。若病情好转后,则按治痢法则随证施治。
2、中成药
(1)人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2)人参北芪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参附龙牡救逆汤(江育仁等《中医儿科学》)
处方:人参6克,附子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大黄适量,研为细末,过筛,醋调为膏,用纱布包裹,敷
于神阙穴。一日一换,直至病愈。
(2)苦参适量,烘干研为细末,过筛。每次6~8克,用开水调
为膏,纱布包裹,敷于神阙穴。一日一换,直至病愈。
2、针灸疗法高热惊厥者,针人中、百会、内关、风池穴,中强
刺激。如见脱证,针人中、中冲穴,采用间歇性刺激法,进针后每隔
4~5分钟捻针一次,并可同时艾灸气海、百会。呼吸不整者,可频频
针刺会阴穴。
3、推拿疗法推大肠、分阴阳,推上三天、退下六腑,揉鱼尾,
推下七节,推上七节。
4、饮食疗法
(1)马齿苋粥:马齿苋500克,粳米100克。马齿苋洗净,捣烂
后过滤取汁,与粳米煮成稀粥,分次食用,主治湿热赤白痢。
(2)马齿苋绿豆汤:马齿苋200克(干品50克),绿豆100克,
洗净后共煎汤,顿服,连用3~4天。主治湿热赤白痢。
(3)白头翁饮:白头翁50克,金银花30克,木槿花30克,白糖
30克。将前三味药加水煎,取浓汁200毫升,加白糖温服,每日3次。
主治湿热赤白痢及疫毒痢。
--------------------------------------------------------------------------------------------------
痄腮 儿科
痄腮又称温毒、搭腮肿,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5~9
岁小儿为多见,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
其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

诊断要点
1、有流行病史和接触史,发生腮肿前可有轻度发热。腮肿先见于
一侧,继见于另一侧,或两侧同时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
不清,按之有弹性感及压痛,张口不利,咀嚼疼痛,颊内腮腺管口红肿。
2、本病应与发颐相鉴别。发颐常见于热性病如伤寒、温病之后,
肿大部位仅限于一侧,腮部红肿,边缘清楚,触诊时有波动感,挤压腺
体时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
3、本病多数患儿在急性期中,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的含量均有
轻至中度的升高,且与腮腺肿大程度成正比。有条件者,亦可作病毒
分离和血清学检测。

辨证分析
1、痄腮病因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
不散,经脉壅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腮颊漫肿疼痛。厥阴经与少阳经互
为表里,足厥阴经绕阴器,邪毒传及厥阴肝经,故较大儿童可并发少腹
痛、睾丸肿痛。若温毒炽盛,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则出现高热、昏迷、
惊厥等变证。
2、痄腮的辨证应辨别证之轻重和变证。轻证者,发热不高,腮部
肿痛不甚,精神、胃纳如常;重证者,壮热烦躁,头痛口渴或呕吐,腮
部肿痛严重。变证者,可见腹痛、睾丸肿痛,或昏迷、抽搐。
3、痄腮总的治疗原则:治宜疏风清热,消肿散结为主。

辨证论治
温毒在表
[证见] 轻微发热或无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
便,咽红,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
1、 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板蓝根15
克,夏枯草10克,浙贝母10克,僵蚕6克,芦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 中成药
⑴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⑵板蓝根冲剂,口服,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
3、 单方验方:消肿解毒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连翘、海藻、昆布各12克,黄芩、
贯众、僵蚕各9克,牛蒡子、柴胡各6克,草河车10克。水煎服,每日1
剂。

热毒蕴结
[证见] 壮热烦躁,头痛呕吐,口渴欲饮,神疲纳呆,腮部漫肿疼
痛拒按,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
1、 主方:普济消毒饮(李杲《东垣试效方》)加减
处方:柴胡6克,板蓝根15克,牛蒡子10克,黄芩10克,玄参10克,
黄连6克,蒲公英15克,僵蚕6克,夏枯草10克,马勃6克,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2 剂。
高热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0克。腮肿较硬者,加海藻15
克、昆布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克(后下)。睾丸肿痛者,加
龙胆草6克、小茴香10克、荔枝核10克。头痛呕吐者,加姜竹茹10克、
玉枢丹1.5克(吞服)。昏迷抽搐者,加钩藤10克、紫雪丹1克(吞服)。
2、 中成药
⑴清瘟解毒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⑵小儿化毒散,口服,每次0.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3岁
以内小儿酌减。
⑶五福化毒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2克,每日2~
3次,温开水送服。
⑷普济回春丸,口服,周岁每次半丸,2岁每次1丸,每日2~3次。
⑸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适用于有睾丸炎时。
3、 单方验方:银翘板蓝根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克,白僵蚕、柴胡各10克,升麻、
甘草各6克,蒲公英20克,玄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⑴青黛散以醋调敷腮部,每日3~4次。
⑵紫金锭(玉枢丹)或金黄散以水调匀后敷患部。
⑶天花粉、绿豆各等分,研成细末,加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患
部,每日3~4次。
⑷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鲜丝瓜叶,任选一种,捣烂
外敷患部。
2、针灸疗法
针刺翳风、颊车、合谷等穴,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少商;烦
躁者,加神门;并发睾丸炎者,加血海、三阴交;抽搐者,加印堂、百
会、人中。
3、饮食疗法
⑴银花牛蒡粥:金银花30克、牛蒡子15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另
取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稀粥,将起锅时加入药汁,并以白糖调味,分次
服用。
⑵蒲菊饮: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加适量白
糖调味,代茶频服。
⑶板蓝根夏枯草饮: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水煎取汁200毫升,
加白糖适量,代茶频服。
⑷海带海藻汤:海带、海藻各120克,水煎服。适用于痄腮合并睾
丸肿痛。
------------------------------------------------------------------------------------------------
紫癜 儿科
紫癜亦称紫斑,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
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本病
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诊断要点
1、起病较急,紫癜反复出现,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粘膜。
皮疹多样,小者如针尖样,大者则成瘀斑或血肿,亦可融合成片。皮疹
颜色初起淡红或鲜红,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成淡紫淡青而逐渐消退。
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
等症状。
2、本病属于血证范畴,应与温热病所出现的斑疹作鉴别。温热病
的发生多与四时不正之气有关,每有传染性,先见高热、头痛,后见斑
疹,起病急,传变快,甚则昏迷、抽搐。
3、实验室检查: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
血块收缩不良,抗血小板抗体测定阳性,束臂试验阳性,则提示为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块收缩等均正
常,则提示为过敏性紫癜。

辨证分析
1、紫癜的发生,主要由外感邪热、脾虚气弱、肝肾阴亏而致。外
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脾虚气弱,脾不统血,
气不摄血,则血不循经;肝肾阴亏,阴虚火旺,血随火动,均使血离常
道,外溢肌表而成紫癜。
2、本病之辨证应首辨病情之缓急,继辨证之虚实。病发初期,病
情发展较急,斑疹量多,斑色鲜红,常见发热面赤,口渴烦躁,舌红脉
数等候,此属血热内壅的实证。如症情发展缓慢,紫斑时现时隐,并见
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尖红,苔少,脉细数者,多为阴虚火旺之侯。
如病程较长,斑块色淡,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者,则为气血俱
虚之候。
3、本病的治疗总原则:血分实热者,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阴
虚内热者,治宜滋阴降火;气不摄血者,治宜益气摄血;兼有血瘀者,
治当兼用活血化瘀之品。
辨证论治
风热伤络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紫斑多发于四肢,以下肢及臂部为甚,常
呈对称性分布,斑色鲜红,成丘疹或红斑样,大小不一,或融合成片,
面部微浮,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或伴有皮肤搔痒,恶心呕吐,腹痛便
血,尿血,关节肿痛等证。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黑荆芥10克,薄荷6克
(后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蝉蜕8克,白茅根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皮肤搔痒者,加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关节肿痛
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0克、旱莲草10克。
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苦参10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2)羚翘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疏风止斑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处方:防风6克,荆芥6克,薄荷3克(后下),山栀子6克,牡丹皮
4.5克,丹参6克,鲜生地黄12克,白芍6克,茜草6克,茯苓10克。水煎
服,每日1剂。

血热妄行
[证见] 起病较急,皮肤紫癜大小不等,斑色鲜红,心烦口渴,发
热便秘,可见腹痛便血、鼻衄齿衄或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舌红,脉
细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
紫草10克,生石膏30克,茜草根10克,山栀10克,茅根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2剂。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
槐花炭各10克。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
克(后下)。
2、中成药
(1)牛黄清宫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3次。
(2)牛黄清脑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白仙消癜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白藓皮50克,血见愁30克,茜草根25克,仙鹤草50克,牡丹
皮70克,地榆炭20克,生地黄炭20克,金银花20克,丹参30克,三七10
克,羚羊角10克(剉细末),紫草20克。水煎2次作4次服,每日1剂。

阴虚火旺
[证见] 皮肤瘀斑时发时止,兼有鼻衄齿衄,低热盗汗,心烦不宁,
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大补阴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玄参10克,龟板20克
(先煎),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茜草根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
10克(烊冲),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低热者,加鳖甲15克(先
煎)、地骨皮10克。盗汗者,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
2、中成药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滋阴茜地汤(梁剑波《儿科百例》)处方:茜草根
8克,生熟地黄各10克,焦山栀、黄柏、知母、黄芩各5克,阿胶4克,
炒龟板、煅牡蛎各20克,牡丹皮、地榆炭各6克,当归3克。水煎服,每
日1剂。

气不摄血
[证见] 紫癜反复出现,瘀点或瘀斑色较淡,病程长,面色萎黄或
苍白,神疲乏力,纳差食少,头晕心悸,或有便血。舌淡,苔薄白,脉
细软。
[治法] 补气摄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熟
地黄15克,阿胶10克(烊冲),芍药10克,仙鹤草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瘀点、瘀斑多者,加血余炭10克、茜草10克。肢冷
便溏者,加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焗)。出血多、汗出厥逆者,加人
参10克(另煎)。
2、中成药
(1)归脾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参归脾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阿芪景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阿胶、党参、当归、熟地黄各10克,制首乌、黄芪各12克,
黄精、景天三七、槐花炭、炒白术、莲子肉、山药各15克。水煎服,每
日1剂。连服30剂为1疗程。

血瘀气滞
[证见] 瘀斑色深而暗,时有腹痛,伴恶心呕吐,大便下血,或有
关节肿痛,或有腹中积块。舌质暗紫,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 活血理气,消瘀止血。[方药]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
芍10克,牡丹皮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短气
乏力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时有腹痛者,加木香6克(后下)、
枳壳6克。关节肿痛者,加桑枝10克、牛膝10克。舌质紫暗者,加乳香6
克、没药6克。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
2、中成药
(1)景天三七糖浆,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2)活血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三七粉,口服,每次1.5~3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活血化瘀方(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川芎5克,丹参、赤芍、鸡血藤各10克,益母草5克。水煎服,
每日1剂。脾胃虚弱者,加山楂、麦芽、陈皮、白术、厚朴各10克。出
血较多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克,小蓟15克。感染明显者,加麝香
少许,山豆根10克,黄芪、连翘各15克,板蓝根20克,大黄5克。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百草霜15克,龙骨30克,枯矾30克,共研为细末,用湿棉条蘸药塞
鼻,可以止鼻衄。
2、针灸疗法
(1)针刺取足三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2)耳针取脾、内分泌、肾上腺、肺等。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3、饮食疗法
(1)花生衣红枣汤:花生衣5~10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水煎服,
每日1剂。适用于气不摄血之紫癜。
(2)红枣生地饮:红枣10枚,生地黄30克,紫草10克,甘草10克,
水煎当茶饮之。
(3)茜根水鱼汤:水鱼(鳖)1只,茜根10克,仙鹤草10克,调料
适量。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拥髁戏 场
C刻旎蚋籼?剂,连服8~10剂。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紫癜。
(4)茅根生地饮:水牛角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
根15克,白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血热妄行之紫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