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内科)
是一种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和食欲时好时差,
以及口苦、尿黄、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常见于西医的癔病、
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诊断要点
1、临床以精神恍惚不安、默默无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
如寒无寒、食欲或差或好等莫可名状为自觉症状,常兼有口苦、尿黄、
脉细数等。临床上可能有一日数变其症状的特点。2、多继发于急性热
病之后,或因在较长时期内情志失畅而发病。3、本证应注意与郁证、
不寐、癫证等的鉴别。
辨证分析
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感热病之后余热留恋,心肺阴虚,
或忧思抑郁,情志不遂,久之耗伤阴血而致成病。
本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总以精神恍惚不宁,坐卧、行动、
语言、饮食均不能自主为特征。阴虚内热的百合病,更以口苦、尿黄、
脉微为必具的症状和体征。本病多属正虚邪恋,既不任攻伐,又虚不受
补,用药失当,往往吐利毕至。因此选方用药,应以补虚不碍邪,去邪
不伤正为基本原则,以甘润、甘平、甘淡为治疗大法。常用百合为主药,
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故其治疗可在专方基础上,随证施治,以期不离
不泛。
辨证论治
阴虚内热型
[证见] 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
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
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
[治法] 清心润肺
[方药]1、 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处
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
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
(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肥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
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
莲子芯3克,郁金12克,菖蒲9克。水煎服。
痰热内扰型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
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
茯苓12克,知母10克,括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
2、 单方验方:
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
淡枯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
(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心肺气虚型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
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 益气安神。
[方药]
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
《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
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 单方验方:
⑴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蒺藜
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⑵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
医秘方大全》)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
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
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⑴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
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⑵糯米小麦粥: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
以上二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
2、预防调护
⑴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患病应及早积极治疗。
⑵多向病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说服、开导,以消除患者的疑虑或
紧张。
--------------------------------------------------------------------------------------------------
奔豚气 (内科 )
是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
之奔突,故名奔豚气。西医的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有类似症状者,可
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2、发作时,常
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
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
辨证分析
本证主要是由于七情内伤,寒水上逆所致。其上冲之理与冲脉有联
系,因冲脉起于下焦,循腹部至胸中。其病理是由下逆上,而有气、寒、
水之别。气逆多由情志所引起,证候表现亦常有情志不能之状,寒水则
由于阴胜或阳衰而引起。但气、寒、水三者又有密切的联系,水因寒凝,
而寒水之逆又莫不因于气。故理气降逆为治疗本证的主要法则,可根据
证候,结合使用。
辨证论治
肝肾气逆型
[证见] 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
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
或黄,脉弦数。
[治法] 平肝理气降逆
[方药]
主方:奔豚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李根白皮15克,黄芩12克,葛根20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
川芎6克,法半夏12克,生姜10克,代赭石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寒水上逆
[证见] 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
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药]
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吴茱萸6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水煎服。
-------------------------------------------------------------------------------------------------------
痹证 (内科)
是指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之风湿病,则可
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症
状表现。
2、一般发病比较缓慢,部分开始可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痛、全
身不适等症状,继之而出现关节症状。
3、往往呈渐进性或不规则的发作性。
4、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抗“O”增高,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等。
辨证分析
痹证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其中
尤以风寒湿三者杂至而致病者为多。病机主要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
畅。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可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
心痹较为常见。临床辨证应辨清风寒湿,热痹的不同。热痹以关节红肿
热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偏于风
胜者,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偏于湿胜者,以肢体酸痛重着,肌
肤不仁为着痹;偏于寒者关节痛剧,疼痛不移为痛痹;病程日久者,可
出现痰瘀痹阻气血及肝肾亏虚。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
活血舒经通络为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配以补益正气之法。
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型
[证见] 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
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1、 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处方:羌活、独活、
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
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湿胜
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
各10克,细辛3克。
2、 中成药
⑴ 追风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⑵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⑶ 风湿药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 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10克,虎杖、寻骨风、木瓜、
白花蛇、防风各12克。水煎服。
⑵ 桂枝活络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乳香、没药、炒穿
山甲各10克,当归12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风湿
热痹型
[证见]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
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滑
数。
[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1、 主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栀
子12克,金银花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龙胆草12克,桑枝30
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伤阴者,
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2、 单方验方
⑴ 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藤、宽筋
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水煎服。
⑵ 葛根银花
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葛根60克,金银花
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痰瘀痹阻型
[证见]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型,屈伸不利。舌质紫
暗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 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
1、 主方:桃红饮(林珮琴《类证治裁》)加味
处方:当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威灵仙15克,
穿山甲20克,地龙、地鳖虫各9克,白芥子、胆南星各10克,乌梢蛇、
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 小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⑵ 活络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治痹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
桃仁、红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参9克。水煎服。

久痹正虚型
[证见] 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舌质淡,
脉沉细无力。
[治法] 养血益气,培补肝肾。
[方药]
1、 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
地黄、白芍、茯苓、续断、党参、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各18克,
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可选用于炙甘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2、 中成药
⑴ 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⑵ 壮腰关节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 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
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⑵龙蛇散(周长勤《广西中医药》1985.3)
处方:地龙、白花蛇各150克,地鳖虫、蜈蚣、僵蚕、全蝎、蜣螂
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干为细末,分成20包,每日1包,分2次冲服。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⑴ 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
贴于痛外。
⑵ 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 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
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 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
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 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 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
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针灸疗法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肩
部:肩髃、肩髎、肩贞、肩前、肩后。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
天泽。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髀部:环跳,居髎,悬钟。股部:
秩边,承扶,阳陵泉。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中
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
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
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
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3、饮食疗法
⑴ 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250克,共煲汤服食。适用
于风寒湿痹。
⑵ 老桑枝煲鸡:老桑枝100克,母鸡1只(去毛及内脏),加适量
清水共煲汤,盐调味饮汤食鸡。适用于风湿热痹。
⑶ 千斤拔杜仲煲猪尾:千反拔、狗脊各30克,猪尾1条,加清水
适量共煲汤,饮汤吃肉。适用于久痹肝肾亏虚。
4、预防调护
⑴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
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
⑵ 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
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
邪的抵抗力。
⑶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
便秘(内科)
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粪便坚硬,
难于排出的一种病证。西医的习惯性便秘、肠道疾患所致便秘、功能性
便秘等,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大便次数减少,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多数便秘病者经常三五日
或七八日才大便一次,个别甚至半个月不大便;有些患者排便间隔时间
正常,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亦有粪质并不干结,由于气血虚弱,临
厕努挣乏力,排出不尽。
2、有些患者由于便秘而浊气不降,可引起腹胀,甚至腹痛,头晕头
胀,脘闷嗳气,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烦易怒等。
辨证分析
便秘的病因多由于燥热内结,或气滞不行,或因气虚传送无力,血
虚肠道干涩,以及阴寒凝结等,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病理性质有寒、
热、虚、实之别。实证有热结、气滞;虚证有气虚、血虚、阳虚。治疗
虽以通下为主,但不可单纯用泻下药。一般地说,实秘治以清热润肠,
顺气行滞;虚秘治以益气养血,温通开秘。
辨证论治
热秘
[证见] 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实。
[治法] 清热润肠。
[方药]
1、主方:麻子仁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枳实12克,大黄10克(后下),火麻仁20克,北杏仁12克,
郁李仁20克,括蒌仁12克,玄参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清泻丸,每次1瓶,每日1~2次。
(3)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处方:大黄6克,麻油20毫升。先将大黄研末,与麻油合匀,以温
开水冲服。每日1剂。
气滞秘
[证见] 欲便不得,胁腹胀痛,嗳气频作,便少。舌苔薄白,脉
弦。
[治法] 顺气行滞。
[方药]
1、主方:六磨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沉香10克,木香10克,槟榔15克,乌药12克,枳实12克,
大黄10克,柴胡9克。水煎服。
若气郁化火者,可加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
2、中成药
麻仁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气秘方(黄文东验方)
处方:大腹皮12克,青皮、陈皮各6克,生枳壳、乌药、青橘叶、
玉竹各9克,生何首乌15克。水煎服。
气虚秘
[证见] 大便不畅,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疲乏,
面色晃白。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润肠。
[方药]
1、主方:黄芪汤(尤在泾《金匮翼》)加减
处方:黄芪20克,陈皮10克,党参18克,当归12克,火麻仁30克,
灸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双术汤(芩鹤龄验方)
处方:白术、苍术各30克,枳壳10克,肉苁蓉20克。水煎服。
血虚秘
[证见] 大便干结,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治法] 养血润燥。
[方药]
1、主方:润肠丸(沈金 〈沈氏尊生书〉)
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20克,火麻仁30克,肉苁蓉18克,何首
乌20克,桃仁、枳壳各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桑椹子膏,每次15克,每日2次。
(2)五子润肠丸,每次1丸,每日1次。
3、单方验方:首乌润便散(申田英《陕西中医》1989.7)
处方:何首乌、胡桃仁、黑芝麻各60克,共为细末,每次服10克,
每日3次。
冷秘
[证见] 大便秘结,难以排出,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
白,脉沉涩。
[治法] 温通开秘。
[方药]
1、主方:济川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肉苁蓉20克,牛膝15克,当归12克,升麻10克,肉桂6克,
巴戟天15克,灸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便秘通,每次1瓶,每日2次。
(2)半硫丸,每日1.5~3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冷秘方(魏龙骧验方)
处方:白术60克,肉桂3克,厚朴6克,生地黄10克,升麻5克。水
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针刺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冷秘
可加艾灸;热秘可加针刺合谷、曲池;气滞秘加针刺中脘、行间;气血
虚弱加针脾俞、胃俞;冷秘可加灸神阙、气海。
2、饮食疗法
(1)蜂蜜甘蔗汁:蜂蜜、甘蔗汁各1杯,拌匀,每日早晚空腹饮。
适用于热秘。
(2)黄芪玉竹煲兔肉:黄芪、玉竹各30克,兔肉适量,加水煮熟,
盐调味服食。适用于气虚便秘。
(3)首乌红枣粥:首乌30克,红枣10枚,冰糖适量,大米60克。
先将首乌水煎取药汁,再与红枣、大米共煮粥,粥成入冰糖,溶化后服
食。适用于血虚便秘。
(4)芝麻核桃粉:黑芝麻、核桃仁各等份,炒熟,研成细末,装
于瓶内。每日1次,每次30克,加蜂蜜适量,温水调服。适用于阳虚冷
秘。
3、预防调护
(1)避免过食煎炒、酒类、辛辣等食物,亦不可过食寒凉生冷食
物,宜多食粗粮蔬菜,多饮水等。
(2)生活起居方面应避免久坐少动,宜多活动,以利流通气血。
(3)养成定时上厕的习惯。
-------------------------------------------------------------------------------------------------------
便血 (内科 )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
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大便下血,可在便前、便后,或血便混杂,或单纯下血者。颜
色可有鲜红、暗红或呈黑色、柏油样等。
2、需排除痢疾、痔疮等病的出血。
3、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X线钡餐或
钡剂灌肠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常可发现胃或肠道的病变。
辨证分析
本证多因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或因脾胃虚寒,中气不足,
统血无力,以致便血。故本病一般以清化湿热或健脾温中为主要治法。
辨证论治
肠道湿热型
[证见] 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
脉濡数。
[治法]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地榆散(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加减
处方:地榆20克,茜草根12克,栀子10克,黄连9克,黄芩10克,
茯苓12克,槐花12克,金银花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⑴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⑵云南白药,每
次1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紫榆汤(刘国普验方)处方:紫珠草30克,地榆
20克。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
[证见] 便血紫暗或黑色,腹部隐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
淡,脉细。
[治法]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黄土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伏龙肝50克,白术12克,熟附子10克,阿胶12克(烊化),
熟地黄15克,黄芩10克,白及12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参照肠道湿热型中成药
3、 单方验方
⑴ 石榴皮煎:石榴皮20克,水煎去渣,加红糖适量,温服。每
日1~2剂。
⑵ 芪精便血方(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黄芪20克,黄精30克,人参、大黄各10克,甘草、大枣、生
姜各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⑴ 马齿苋绿豆汤:鲜马齿苋120克(干30克),绿豆60克,共煎
汤加适量红糖服食。适用于肠道湿热便血。
⑵ 火炭母茶:火炭母30克,绿茶10克,共煎汤,加白糖调味服。
适用于肠道湿热便血。
⑶ 黄芪三七煲瘦肉:黄芪30克,三七10克,大枣5枚,猪瘦肉150
克,共煲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脾胃虚寒便血。
2、预防调护
⑴ 便血应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⑵ 饮食以软烂少渣、容易消化、少刺激为宜,忌食烟酒以及辛辣
动火之物。
-----------------------------------------------------------------------------------------------------
不寐 (内科 )

亦称失眠,是指经常入睡时间不够或睡眠不熟的一种疾病。轻
者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眠。西医的神经衰弱
及许多慢性病中出现失眠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 经常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入睡,或时睡时醒。
2、 整夜不能入睡。
辨证分析
不寐一证,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
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临床辨证需分清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
足,责在心脾肝肾;实证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浊,胃腑不和。治疗当
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辨证论治
心脾两虚
[证见]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面色少华。舌质淡,脉
细弱。
[治法] 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处方:党参18克,黄
芪15克,白术、当归各12克,远志6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
仁15克,合欢皮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 中成药⑴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⑵柏子养心丸,每次1丸,
每日2次。⑶养心宁坤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莲子元肉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处方:
莲子20粒,龙眼肉15克,加水煮熟,睡前服食,并饮其汤。

阴虚火旺
[证见]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 主方:黄连阿胶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黄连10 克,黄芩12克,生地黄、白芍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龟板25克,
柏子仁15克,麦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⑴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⑵安神健脑片,每
次5片,每日3次。⑶五味子糖浆,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百合生地莲子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百合40克,生地黄、莲子心、白芍各20克,夜交藤、麦芽各
50克,郁金、香附、连翘、甘草各15克,大红枣8枚。水煎服。
⑵养阴镇静丸(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当归100克,生地黄50克,茯苓100克,玄参15克,麦冬75克,
丹参75克,柏子仁25克,五味子62.5克,党参100克,桔梗50克,夜交
藤50克,珍珠母125克,远志50克,朱砂12.5克。共研为细末,每100克
药粉加蜂蜜110克,制成大蜜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30
丸为1疗程。

肝郁化火
[证见] 失眠,急燥易怒,目赤口苦,溺赤,大便结,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法] 疏肝泄热。
[方药]
1、 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
当归9克,生地黄115克,龙齿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⑴珍珠层粉,每次2克,每日3次。⑵复方灵芝片,每次
2片,每日3次。3、单方验方:黄连竹叶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连10克,竹叶5克。水煎服。

痰火内扰
[证见] 失眠头痛,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心烦口苦,目眩,舌苔
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
[方药]
1、 主方:温胆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法夏12
克,陈皮6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茯苓12克,黄连10克,栀子12克,
珍珠母3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痰食阻滞者,可加山楂15克、莱菔子
12克、布渣叶12克;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2、 中成药⑴珍珠层粉,每次1瓶,每日2次。⑵珍珠层粉,每次2克,
每日三次。
3、 单方验方:半夏苡仁汤(熊永厚《新中医》1983.11)组成:法
半夏、薏苡仁各60克,黄连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穴位外敷吴茱萸9克,米醋适量,将药捣烂后用醋调成
糊状。贴敷于两足心的涌泉穴,24小时取下。
2、 针灸疗法
⑴体针:针刺神门、三阴交穴位。心脾亏虚者可选加心俞、厥阴俞、
脾俞;肾亏者选加心俞、肾俞、太溪;肝火上扰者选加肝俞、间使、太
冲;脾胃不和者加胃俞、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有用。
⑵耳针:穴位为皮质下、交感、心、脾、肾、内分泌、神门。每次
选2~3穴,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
3、 饮食疗法
⑴党参元肉炖猪心:党参15克,龙眼肉12克,猪心1个(洗净),
共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盐调味服食。适用于心脾两虚。
⑵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5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
煲至烂熟,打入鸡蛋煮熟,再加白糖调味服食。适用于阴虚火旺。
⑶双花枯草茶:菊花18克,素馨花12克,夏枯草15克,水煎加冰糖
调味,作茶饮。适用于肝郁化火。4、 预防调护⑴本证属心神的病变,
故尤应注意精神方面的调摄,喜怒有节,心情舒畅。⑵睡前不宜饮浓茶、
咖啡、酒等兴奋刺激之品。⑶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力劳动
和体育锻炼,如进行气功、太极拳等锻炼。
---------------------------------------------------------------------------------------------------
颤证( 内科 )
又称振掉、颤振、震颤,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
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甚
至有痉挛扭转样动作,两手及上下肢颤动不止,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西医的某些椎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手
足缓动症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 临床以头及四肢颤动、振摇为主要特征。
2、 常伴有肢体拘急强直,表情呆板,步态慌张,语涩流涎等症状。
3、 本病以中、老年,素体肝肾阴亏为多见。
辨证分析
本证多由肝肾阴亏,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或风火
夹痰,互阻络道而成。
临床当分标本、虚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者为虚,风火夹痰者为
实。如虚实相兼为病者,多以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风痰为病
之标。治以益肾调肝,补气养血,清化痰热,兼以熄风等为治疗本病之
大法。
辨证论治
肝肾亏虚型
[证见] 颤振不愈,兼见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脚软,
肢体麻本,呆傻健忘,筋脉拘紧,动作笨拙。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
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 滋补肝肾,育阴熄风。
[方药]
1、 主方: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干地黄、麦冬、沙参各15克,阿胶12克(烊化),枸杞子15
克,龟板、鳖甲、白芍、牡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血两虚型
[证见] 颤振日久,面色无华,神惫乏力,头晕眼花。舌淡胖有齿
印或暗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熄风活络。
[方药]
1、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当归12克,熟地黄18克,川芎6克,
白芍15克,天麻10克,丹参20克,石决明30克,大枣5枚。水煎服。2、
中成药八珍丸,每次9克,每日3次。
痰热动风型
[证见] 颤振或轻或重,尚可自制,常兼胸脘痞闷,痰稠色黄,头
晕口干。舌苔黄稠,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
1、 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橘红6克,茯苓、枳实、胆南星、竹茹、栀子、
黄芩各12克,天麻、钩藤、石决明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猴枣散,每次1支,每日3次。
--------------------------------------------------------------------------------------------------------
痴呆 (内科)
又称呆病,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
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善忘,迟钝等症;重者常表现为终日不
语,或闭户独处,或口中喃喃,或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勿笑勿哭,
或不饮食,数日不知饥饿等。此类患者不能独自处理日常生活,甚至不
能抵御危险伤害。西医的先天性或精神病之后出现的痴呆或老年性痴呆,
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主要根据患者智力状态进行分析。临床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
判断力、计算力、定向力减退。患者思维缓慢,贫乏简单,情绪不稳定
和表情迟钝,严重时饮食、大小便常不能自理。
2、根据年龄及其智力变化分析。老年期以后若记忆力明显减退或
丧失,定向力、理解力障碍,神情迟钝,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甚至发
音不清,语无伦次,终至丧失自理生理能力。自幼痴呆,多由胎孕及幼
年得病。严重者不会说话,或仅会讲个别单字,不知哭笑,不能自理生
活,须为其喂食、梳洗等;有的则表现为痴愚或鲁钝,只能进行低级的
文化学习和一些简单的劳动。
3、根据情志变化分析。在暴怒等强烈精神因素影响下,可突然发
生某些痴呆症状,但症状消失也较迅速。
4、根据有无头部外伤及中毒病史分析。如因头部外伤或药物中毒
而出现某些痴呆症状,根据其不同情况进行治疗后可得缓解。
5、本证应与癫痫、癫狂等证鉴别。
辨证分析
痴呆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精气亏虚,或精神因素及外伤、中
毒等引起。幼年起病多与禀赋不足有关;而老年得病责之于脾肾两虚,
髓海空虚;他病或产伤而来者,多属痰浊或血瘀闭阻清窍。本病一般进
程缓慢,以虚多见,但亦有部分虚实夹杂者。其虚在肝肾者,以脑髓不
健为主;其虚在脾胃者,多生痰湿,闭阻清窍;产伤血瘀所致者,瘀久
则耗气耗血,终成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以补虚为主,配以化痰、祛瘀等
法。
辨证论治
禀赋不足型
[证见] 自幼起病,多有发育畸形,如头颅偏小或畸形,眼裂较窄,
眼距过宽,发音不清,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等。成年后神情呆板,反应迟钝,动作古怪,发音不清或词不达意,重者精神呆滞,生活不能自理,
不能抵御危险伤害而成白痴。舌淡胖或偏暗,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无力。
[治法] 滋补肝肾,填髓健脑。
[方药]
1、主方:加味地黄丸(吴谦《医宗金鉴》)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10
克,泽泻9克,鹿角胶10克(烊化),五味子12克,枸杞子15克,远志6
克,当归12克,巴戟天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
⑴参茸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服2~3次。
⑵脑力宝丸,每次4丸,每日3次。
脾肾亏虚型
[证见] 老年表情呆板,行动迟缓,健忘,语言明显减少,日夜颠
倒,傻笑傻哭,生活不能自理,或有幻觉、妄想。也有未老先衰而见如
上症状的。可兼见头晕眼花,腰膝酸痛,气短,心悸等症。舌质暗淡,
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肾益脾,健脑生髓。
[方药]
1、 主方:还少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12克,肉苁蓉15克,远志
6克,巴戟天15克,小茴香9克,杜仲18克,怀牛膝15克,茯苓12克,山
药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5克,楮实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
煎服。
2、 中成药⑴还少丹,每次9克,每日2次。⑵脑灵片,每次3片,
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温肾健脾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党参、炙黄芪、熟附块、益智仁、越鞫丸(包)、淮山药各
12克,淡干姜3克,生白术、石菖蒲各9克,陈皮、姜半夏各6克。水煎
服。
痰凝瘀阻型
[证见] 多有产伤或外伤病史,或由他病而来。神情淡漠,反应迟
钝,善惊善恐,胸脘痞闷,头晕重,寡言少语,智力低下,妄想离奇。
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或涩滑。
[治法] 祛瘀化瘀,宣窍健脑。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通窍活血
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
仁、红花各10克,白芷12克,生姜9克,胆南星12克,丹参20克,郁金
12克,石菖蒲10克,大枣5枚。水煎服。若久病气虚,可加党参、黄芪
各15克。血虚者加当归12克,首乌、生地黄各15克。
2、单方验方:桃仁复苏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桃仁、生大黄、元明粉(分冲)、桂枝、远志、石菖蒲各10
克,朱茯神15克,蜈蚣2条,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克,甘
草6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⑴体针:第一组穴位:大椎,安眠,足三里。第二组穴位:哑门,
安眠,内关。备用穴:肾俞,副哑门(三、四颈椎辣旁开0.5寸)。方法:
每日1次,二组交替,强刺激;10天为1疗程,休息3~4天后重复治疗。
⑵耳针疗法:取神门、皮质下、肾、脑点、枕等耳穴(双耳取穴),
每日1次,每次2~3穴,20次为1疗程。⑶刺血疗法:取中冲、天
枢,配穴取涌泉、劳宫。方法:三棱针直刺皮下1分深,放出4~5滴
血,主配穴隔日1次。本法对部分智能发育不全有一定疗效。
2、饮食疗法
⑴猪脑炖淮杞:猪脑1个,淮山药、枸杞子各15克,加适量水炖熟
服食。
⑵鳖鱼骨髓汤:鳖1只(宰杀洗净切块),猪脊髓150克,调料适量,
加清水煲至烂熟,吃肉饮汤。
⑶核桃芝麻莲子粥:核桃仁、黑芝麻各30克,莲子15克,大米适量,
加水煮粥服食。
以上三方适用于禀赋不足和脾肾亏虚的痴呆。
3、预防调护
⑴加强优生优育宣传,避免近亲结婚,避免产伤,预防和及时治疗
少年期的各种疾病。⑵注意情志调节,保养肾气,注意防止头部外伤及
药物中毒等。⑶对轻症患者进行细致的训练和教育,从而使智能得到及
时发展。
--------------------------------------------------------------------------------------------------------
喘证( 内科 )
喘证是指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的病证。常可见于西医的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
矽肺等疾病。
诊断要点
1、临床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2、喘证应与哮病鉴别,后者以反复发作,且喉间哮鸣有声为特征。
辨证分析
喘证系因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
在肺、肾,亦与肝、脾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外邪、
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
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若肺肾俱虚,
还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甚则出现亡阳、亡阴的危局。
辨证首应审其虚实。一般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
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
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
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见气息喘促,
动则更甚,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实喘其治主要在肺,治予
祛邪利气;虚喘其治在肺、肾,而尤以肾为主,治予培补摄纳。
辨证论治
实喘
Ⅰ、风寒袭肺
[证见] 喘促胸闷,咳痰稀白,常兼有风寒表证。舌苔薄白而滑,
脉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麻黄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麻黄9克,桂枝10克,北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
苏子15克,白前、紫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
(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淫羊藿30克,荆芥、紫苑、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
克,前胡、桔梗各12克。水煎服。
Ⅱ、 痰热郁肺
[证见] 喘促鼻煽,咳痰黄稠难出,身热,喜冷饮,尿赤,大便
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泄痰热。
[方药]
1、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8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栀子12克,浙贝母15克,
北杏仁12克,鱼腥草30克,括蒌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身热甚者,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
2、中成药
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克,金银花20克,括蒌仁2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Ⅲ、痰浊阻肺
[证见] 喘咳痰多,色白,胸中窒闷,恶心,纳呆。舌苔白厚腻,
脉滑。
[治法] 化痰降气。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
汤(韩 《韩氏医通》)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白芥子10克,苏子15克,
莱菔子12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咳喘顺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
(3)牡荆油滴丸,每次1~2粒,每日3次。
(4)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黄芩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
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Ⅳ、表寒里热
[证见] 咳逆上气,咳而不爽,痰吐稠粘,伴有形寒,身热,烦闷,
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滑。
[治法] 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麻黄10克,石膏30克,北杏仁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12克,
括萎仁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止咳定喘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参照痰热郁肺型“虎腥银蒌汤”,加麻黄12克。
虚喘
Ⅰ、肺虚型
[证见] 喘促少气,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脉软弱。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北沙参15克,玉竹18克,
黄芪15克,川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息喘丸,每次2.2克(18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蛤蚧2只,高丽参24克,川贝母30克,金银花48克,黄芪
30克,阿胶30克,桑白皮12克,法半夏、五味子、苏子各24克,茯苓、
沙参、麦冬、白果各30克,米壳48克。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
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
Ⅱ、肾虚型
[证见]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舌质淡,脉况细。
[治法] 补肾纳气。
[方药]
1、主方:金匮肾气丸(张肿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肉桂5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2克,
党参15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固肾定喘丸,每次1.5~2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
处方:人参30克,蛤蚧4对,三七30克,紫河车30克。共研为细末。
每次1克,每日2次。感冒停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体针
实喘:取膻中、列缺、肺俞、天泽。风寒者加风门,痰热者加丰隆,
喘甚加定喘、天突。手法用泻法。
虚喘:取肓俞、肺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大渊、太溪。手法用补
法,可酌用灸。
(2)拔罐
在肺俞穴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可与风门、厥阴俞、膻中穴
交替使用。适用于虚喘。
(3)皮肤针
用皮肤针叩击鱼际及前臂手太阴肺经循行部15分针,两侧胸锁乳突
肌15分钟。
2、饮食疗法
(1)乌鸡煮陈醋:乌鸡1只,老陈醋1500~2000克,将乌鸡宰杀去毛,
洗净切块与陈醋同煮熟,分3~5次热吃。适用于虚喘。
(2)冬虫草炖胎盘:冬虫草10克,鲜胎盘1个,放炖盅内,加少许水,
隔水炖熟服。适用于虚喘。
(3)姜汁北杏猪肺汤:北杏10克,姜汁1~2汤匙,猪肺200克,将猪
肺洗净切块与北杏同煲汤。汤将好时加入姜汁,并加盐调味,饮汤食猪
肺。适用于痰浊阻肺型之喘证。
(4)天葵煲猪肺:青天葵15~20克,猪肺2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
服食。适用于痰热郁肺和表寒里热型 。
(5)萝卜葱白汤:萝卜1个,葱白8根,生姜15克,用3碗水将萝卜煮熟再加入葱 白、姜,再煮10分钟,趁热服食。适用于风寒袭肺型。
3、预防与调护
参照“哮病”的预防调护
--------------------------------------------------------------------------------------------------------
春温 ( 内科 )

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
之际,一般发病急,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
点。西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重型流感可参考本病治疗。
诊断要点
1. 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
2. 病程中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
3. 伤阴明显,易致虚风内动。
4. 春温应与风温相鉴别。两者虽均可发生于春季,但春温初起里热证候表
现明显,风温初起以邪袭肺卫之表热证为主,两者不难区别。
辨证分析
本病所发外因感受温热病邪,内因阴精素亏,里热内蕴,故发病急骤,传变
迅速,起病即可出现里热炽盛的表现。由于感邪轻重、体质情况有所不同,邪热
虽盛,正气未衰者,多见发病即热郁气分,或郁胆腑,或郁胸膈;邪热炽盛,则
热灼胸膈,也可发生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或热结阴伤,或热结癃闭。若病势发
展,可深入营血,侵犯心、肝、肾,出现动血、动风、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久
热不退,病至后期,可耗损肝肾阴精,甚或出现虚风内动之候。这是春温病机传
变的特点,临床辩证必须详察。
春温总的治疗原则,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护阴,透邪外泄。若见动风、
动血之危重症候,治宜凉肝息风、清热凉血;热伤肝肾之阴者,治宜滋养肝肾阴
精。
辨证论治
热郁胆腑
[证见] 身热,心烦,干呕,胸胁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法]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
1、主方: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柳宝诒《温热逢源》)加减
处方:黄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参15克,山栀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若呕吐较甚,或呕吐如喷者,可酌加龙胆草12克、川黄连6克、法半夏9克、
生姜6克。若有表证,恶寒、头痛、无汗者,可加芥穗9克、薄荷9克(后下)、葛根
20克。
2、中成药
(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口服。
(2)夏桑菊冲剂,每次1~2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
(3)板蓝根冲剂,每次1~2包,每日3~4次,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葱豉桔梗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葱白10克,苦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10克,薄荷6克,连翘
9克,鲜淡竹叶12克。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对春温初起里热已盛而兼有表
证者,颇有疗效。
热郁胸膈
[证见] 身热,心烦懊脓,坐卧不安,或微恶寒,口苦口渴。舌尖边红,苔
薄微黄,脉数或弦。
[治法] 清宣郁热。
[方药]
1、主方:栀子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山栀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叶9克,连翘9克,天花粉12克,薄荷
9克,蝉蜕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2、中成药
(1)感冒清片,每次3~4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
(2)银黄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郁清心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郁金15克,石菖蒲6克,
生地黄20克,黄连9克,羚羊角骨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灼胸膈
[证见] 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黄。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泄膈热。
[方药]
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山栀子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
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大黄不用。口渴甚者,加入天花粉15克、芦根15
克。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30克、桔梗6克、马勃9克。
2、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阳明胃热炽盛
[证见] 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喜凉饮,口苦,尿短赤。舌质红,
苔黄燥,脉数。
[治法] 清热保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白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15克,
芦根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见咳嗽、痰黄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鱼腥草20克、黄芩12克。
若热扰神明,出现谵语、烦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竹叶卷心10克。若热盛波及肝经,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10克、
钩藤12克、菊花15克。若热盛已伤气阴,出现汗出多而背微寒、气微喘、脉芤者,
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
静脉滴注,连续5~7天。
(2)新癀片,每次3~4粒,每日3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热煎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青叶30克,柴胡3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
20克,法夏12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时温服大半碗。具有清热解毒,
辟时疫、退肌热的功效,对阳明胃热炽盛之高热,退热效果明显。
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证见] 身热,口干咽燥,腹胀腹痛,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
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或焦黑,脉沉细数或沉弱。
[治法] 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
1、主方:新加黄龙汤(吴菊通《温病条辨》)
处方: 细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玄参20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
(冲),生甘草6克,党参12克(或太子参20克),当归6克,海参2条,生姜2片。水
煎服,每日2剂,以便通、热减、神清为度。
若无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而以腹满痛、便秘、口干唇裂、舌苔
焦燥为主者,可去党参、当归、生姜、甘草,即成为增液承气汤,用于治疗单纯
的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若腹胀腹痛,按之硬,或扪及粪块,腹胀痛明显者,可
加厚朴9克、枳实9克,便通、胀消、痛减后止服。
2、中成药
牛黄解毒丸及西洋参口服液:牛黄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
液1~2支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既清热解毒通便,又可益气养阴。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证见] 身热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小便时尿道热痛,尿色红赤,
时烦渴甚。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通大肠秘结,泄小肠热盛。
[方药]
1、主方:导赤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赤芍12克,细生地2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连6克,黄柏10克,芒
硝6克(冲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以便通、热减为度。
若兼见腹胀痛、舌苔焦干、脉沉实者,可酌加枳实9克、厚朴6克。口渴甚、
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2、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
丹参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5克,草河车15克,甘草9克。水煎2次分
2次服,每日2剂。

热灼营阴
[证见]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口干咽燥反不甚
饮。舌质红绛,苔薄黄干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清营和阴泄热。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竹叶
心12克,丹参9克,黄连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
午各服1剂。
若兼见微恶寒、头痛、咽痛、苔黄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后下)、
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若黄苔退尽、舌质红绛色深者,可去金银花、
连翘,加丹皮12克、赤芍15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1)新雪丹,每次冲服1~2支,每日3~4次。
(2)清开灵针,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3、单方验方:柴表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20克,倒
扣草15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
每日2剂。

气营(血)两燔
[证见] 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
绛苔黄,脉数。
[治法] 两清气营(血)。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参20克,细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斑疹显露而色深,去生地黄、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
20克、生甘草6克,即成为化斑汤,也即是白虎汤加水牛角、玄参。若病情较重,
烦躁不安、斑疹显露、吐血、衄血者,去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黄
连9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即
成为清瘟败毒饮,也即是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之
方。
2、中成药
(1)清开灵针,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醒脑静针剂,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消斑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当归6
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蓝根20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适用于高热、肌肤发斑者。
热盛迫血
[证见] 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色紫黑,成片成块,或吐
衄便血。舌深绛,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干地黄30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
大青叶20克,知母15克,紫珠草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出血显著者,可加白茅根20克、茜草根15克、侧柏叶30克、蒲黄12克。
2、中成药
(1)醒脑静针剂,用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每日2~3
次;或用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2)紫地宁血散,冲服,每次2支,每日3~4次。适用于吐血、便血者。
3、单方验方:童便治血证(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取7岁以下健康男孩的新鲜中段小便100毫升,加入陈醋10毫升、白糖适量,
炖温顿服,每日2~4次,血止后减半量服食1~2天,以巩固疗效。它具有凉血泻火
宁血的功效,吐血、便血者可选用。
热盛动风
[证见] 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
反张。舌质干绛,苔黄干,脉弦数。
[治法] 凉肝息风。
[方药]
1、 主方:羚角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羚角片6克(可用羚羊角骨15克代),霜桑叶9克,川贝母10克,鲜生地
黄20克,双钩藤9克(后下),滁菊花10克,茯神木15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5克,
鲜竹茹15克(与羚角片先煎代水)。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
母15克、大青叶15克。若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如兼
营血分热盛,而肌肤发斑、吐衄血者,加板蓝根30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
牡丹皮10克、紫草12克。项强痛甚者,加葛根30克。抽搐频发、角弓反张者,加
地龙15克、蜈蚣10克、全蝎9克。神昏不醒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紫雪丹
2支(冲)。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10克、鲜竹沥水20毫升、生姜汁3~5毫升。
2、中成药
(1)紫雪丹或新雪丹,冲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2)止痉散,冲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钩藤散(万密斋《幼科发挥》)。
处方:钩藤10克,白茯苓20克,防风9克,蝉蜕6克,羌活6克,独活6克,青
皮8克,大黄10克(后下),甘草5克,大枣4枚,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灼真阴,肾精耗损
[证见] 身热不甚,但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枯咽干,或神倦
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无苔或少苔而干,脉虚软或结代。
[治法] 滋阴养液。
[方药]
1、主方:加减复脉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炙甘草10克,干地黄20克,生白芍15克,麦冬15克,阿胶12克(烊化),
火麻仁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自汗多、心中震震悸动者,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两者均宜先煎)。如汗
多不止、脉虚大者,加红参15克。
2、中成药
(1)还煎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次。
(2)中华乌鸡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
处方:熟地黄25克,枸杞子15克,山药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山萸
肉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虚风内动
[证见] 手足蠕动,或无力抽搐,心中 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
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大。
[治法] 滋阴息风。
[方药]
1、主方:三甲复脉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炙甘草10克,干地黄20克,生白芍20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烊化),
火麻仁18克,生牡蛎20克(先煎),生鳖甲20克(先煎),生龟板20克(先煎)。水煎服。
若精神疲惫至极、目光无神、时时欲脱,为纯虚无邪者,加五味子8克,煎煮
好后去渣取汁,趁热加入鸡蛋黄2枚,拌匀服用(即成为大定风珠方)。如气喘气促
者,加红参12克。汗出难止者,加红参12克、浮小麦12克、龙骨20克。
2、中成药
(1)复方阿胶浆,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2)金水宝胶囊,口服,每次3~4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左磁丸(《王旭高医书六神》)
处方:大熟地黄24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牡丹皮10克,白茯苓15克,
泽泻10克,煅磁石15克,柴胡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邪留阴分
[证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纳可形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
脉沉细略数。
[治法] 滋阴透热。
[方药]
1.主方:青蒿鳖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青蒿9克(后下),鳖甲20克(先煎),细生地黄25克,知母12克,牡丹皮
10克,芦根15克,银柴胡9克,白薇9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干渴者,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大便秘结难解者,火麻仁20克、枳
壳9克。手足麻痹乏力者,可加秦艽10克、川木瓜12克。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开水送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葱白七味饮(王焘《外台秘要》)
处方:葱白12克,干葛15克,淡豆豉9克,生姜3克,麦冬15克,干地黄25克。
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可服2剂。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春温热盛动风,出现高热、抽搐者,可配合针灸治疗。
(1)选用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针刺,预强刺激,不留针。
(2)穴位注射,用非那根(异丙嗪)注射液25毫克,作合谷、曲池、三阴交等穴
位注射。
2、饮食方法
(1)绿豆茶叶冰糖汤:绿豆50克,绿茶5克,冰糖15克。将绿豆洗净、捣碎,
同绿茶、冰糖放入杯中,用滚开水冲沏,加盖焗20分钟后分次饮服。适用于春温
病各型患者做辅助治疗。
(2)莲子地黄藕节粥:莲子20克,生地黄30克,鲜藕节30克,粳米40克,洗净
后加水慢火煮熟烂,成稀薄粥状,加冰糖适量,等凉饮食。适用于春温热盛迫血
患者做辅助治疗。
--------------------------------------------------------------------------------------------------------
大头瘟( 内科)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以头面 赤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病较急,初起以全身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等表现为主
要特点。根据其临床表现,与西医的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颇为相似,临床上可
参照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2、本病有特殊的临床表现,除起病较急,全身憎寒、发热外,还有头面部赤肿
痛。但较少见到内陷营血证候。
辨证分析
风热时毒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在温暖多风的春季及应寒反温的冬季,容易形成
风热时毒,并传播流行。当人体正气不足时,容易导致风热时毒内袭,卫气分同病。
卫分受邪遏郁,故始有憎寒、发热,继而肺胃热毒迫蒸,出现壮热烦躁、口渴引饮、
咽喉疼痛等气分里热炽盛证候表现。与此同时,邪毒上攻头面,搏结脉络,而致头
面部红肿疼痛。
若邪毒内陷营血,也可出现动血耗血、闭窍动风等病理表现,但一般比较少见。
本病主要涉及的脏腑是肺、胃。
辨证论治
[证见] 始起憎寒发热,头面红肿,或伴咽候疼痛,继则恶寒渐罢而热势益增,
口渴引饮,烦躁不安,头面 肿,咽喉疼痛加剧。舌赤苔黄,脉数实。
[治法] 透卫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杲《东垣十书》)
处方:黄芩10克,黄连10克,玄参15克,连翘12克,板蓝根15克,马勃9
克,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僵蚕9克,桔梗6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6
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初起卫表邪毒较盛,恶寒、头痛、身骨痛为主者,可去僵蚕、陈皮、玄参,
加荆芥9克、防风9克、葛根12克。若兼腑实便秘,舌苔焦黄而干者,可去升麻、
陈皮,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枳实9克。头痛甚者,加菊花15克、
蔓荆子10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或0.9%生理盐水500毫升
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2)板蓝根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
(3)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次3~4次。
3、单方验方:柴胡石膏汤(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处方:柴胡12克,生石膏15克,葛根9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炒牛蒡
子9克,连翘9克,桔梗9克,升麻9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2剂。
其他疗法
1、外敷药治疗:三黄二香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适用于红肿痛局部外敷。用黄连30克、黄柏30克、生大黄30克、乳香15克、
没药15克,碾研成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麻油)调敷。
2、灯火 法:爆灯火疗法
选一根灯芯(中药灯心草),长约3~5厘米,将一端浸入食油中约1厘米后即取
出,用软棉纸吸去灯芯上多余的浮油。医者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灯芯上段约1/3
处,并点燃蘸油的一端,对准患者角孙穴(耳尖上方发际处,折屈耳廓取穴),待火焰
稍变大,迅速垂直地接触穴位皮肤,此时接触处爆出“啪”声,火焰亦随之熄灭。
每次对两侧角孙穴施用法,每穴可1~3次。
--------------------------------------------------------------------------------------------------------
癫狂 (内科)

癫与狂均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
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二者在症
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西医的各种精神病,
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病史:本病发生与内伤七情密切相关,性格暴躁、忧郁、孤僻、
胆怯疑虑等是发病常见因素。此外,头颅外伤,中毒病史及家族史对确
定诊断也有帮助。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患者思维、情感、行为三
方面失常。常见有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四种类型的症状。一般癫
证多见抑郁症状,呆滞好静;狂证多见躁狂症状,多怒好动。至于幻觉
和妄想症状,既可见于癫证,也可见于狂证。3、本证应注意与脏躁、
谵语、郑声等鉴别。
辨证分析
癫狂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
所致。其病变在肝胆心脾。临床首应区分癫证与狂证之不同,但又不能
截然分开。癫证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证。故癫狂
证在初发病时多属实证,宜以清热涤痰,疏肝理气;如久病不愈,正气
渐衰,治应以补益为主。如有瘀血内阻,又当活血化瘀。
辨证论治
癫证

Ⅰ、痰气郁结型
[证见]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喜怒无常,
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1、 主方:涤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味
处方: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胆南星12克,茯苓10克,香附9克,
木香6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白矾10克。水煎服。2、
中成药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3、 单方验方:郁矾散(何
春水《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郁金20克,白矾1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3克,以石菖蒲10
克煎汤冲服,每日2~3次。
Ⅱ、心脾两虚型
[证见]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
食少。舌质淡,脉细。
[治法] 补益心脾,镇心安神。
[方药]1、 主方:养心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黄芪20克,茯神15克,当归12克,法半夏10克,柏子仁15克,
熟枣仁20克,远志9克,五味子6克,党参18克,龙齿30克(先煎),炙
甘草10克。水煎服。2、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 单
方验方:酸枣仁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酸枣仁20克,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木香、茯苓、龙眼
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狂证

Ⅰ、痰火上扰型
[证见] 病起急骤,面红目赤,两目怒视,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1、 主方:生铁落饮(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处方:生
铁落60克(先煎),天冬、麦冬各15克,川贝母12克,胆南星12克,橘
红6克,石菖蒲10克,远志6克,玄参15克,黄芩12克,茯神12克,连翘
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5克(后下)、芒硝
12克(烊化)。2、 中成药礞石滚痰丸,每次6~10克,每日1~2次。
3、 单方验方⑴生地大黄合剂(庄彦亭《四川中医》1988.7)
处方:生地黄50克,大黄20克,龙胆草、栀子、枳实、芒硝(冲)
各12克,黄芩、木香、知母各10克。水煎服。⑵桃黄汤(何春水等《精
选千家妙方》)处方:大黄、赤芍各40克,桃仁20克。水煎服。⑶大黄
莱菔汤(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处方:大黄、莱菔子各30克,芒硝
24克,白芥子9克。水煎服。

Ⅱ、火盛伤阴型
[证见] 狂病日久其势渐减,且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燥,
形瘦面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1、 主方:二阴煎(《景岳全书》)加味处方:生地黄20克,
麦冬、玄参、茯苓各15克,黄连、淡竹叶、木通各10克,天竺黄12克,
熟枣仁、珍珠母(先煎)各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癫狂见有瘀血
阻滞者,治宜以活血化瘀法,可选用癫狂梦醒汤(王清任《医林改错》)
加减。2、 中成药⑴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⑵天王补心丹,
每次10克,每日3次。3、 单方验方:百合地黄合剂(安徽中医学院验
方)
处方:百合30克、生地黄15克,白蒺藜、知母、麦冬、柏子仁、郁
金、合欢皮、朱茯神各10克,远志、甘草各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⑴癫证:
穴位:①中脘,神门,三阴交;②心俞,肝俞,脾俞,丰隆。两组
穴位交替使用,用平补平泻手法。
⑵狂证:
穴位:①人中,少商,隐白,大陵,丰隆;②风府,大椎,身柱;
③鸠尾,上脘,中脘,丰隆;④人中,风府,劳宫,大陵。四组穴位可
轮换使用,用泻法。
狂证发作时,可独取两侧环跳穴,用10厘米/(4英寸)粗针进行强
刺激,可起安神定志作用。
2、预防调护
⑴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调摄,戒烟忌酒,少食辛辣油腻之品。
⑵对有狂燥症状,毁物伤人或有自杀倾向患者,要适当给予约束,
严加防范,专人监护,并将危险物品,如刀、绳、木棍、药品等严加收
藏。
--------------------------------------------------------------------------------------------------------
多寐(内科)
多寐是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证。西医
的发作性睡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的某些患者,其症状与多寐类似者,
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场合地点,随时可以入睡,但呼之能醒,
但未几又已入睡。
2、某些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嗜睡,每为病程严重的预兆,
不属本证范围。3、应与昏迷、厥证等相鉴别。昏迷是神志不清,意识
丧失;厥证是呼之不应,四肢厥冷等。
辨证分析
多寐主要是由于脾虚湿胜、阳衰、瘀血阻窍所致,其病理主要是由
于阴盛阳虚。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临床辨证主要是区分虚
实,脾虚、阳衰为虚证,湿胜、瘀阻者为实证。治疗以健脾、温肾、祛
湿、化瘀为主要治法。
辨证论治
湿胜
[证见] 多发雨湿之季,或丰肥之人。胸闷纳少,身重嗜睡,苔白
腻,脉濡缓。
[治法] 燥湿健脾
[方药]
1、主方:平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苍术15克,厚朴12克,陈皮6克,藿香12克,薏苡仁18克,
法半夏12克,布渣叶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藿香佩兰合剂(任达然验方)处方:藿香、佩兰、
苍术、川朴各10克,陈皮6克,法半夏、茯苓、石菖蒲各10克。水煎服。

脾虚型
[证见] 精神倦怠,嗜睡,饭后尤甚,肢怠乏力,面色萎黄,纳少
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 健脾益气。
[方药]
1、主方:六君子汤(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
黄芪15克,神曲10克,麦芽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黄芪升蒲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黄芪30克,升麻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石菖蒲12克。
水煎服。
阳虚型
[证见] 精神疲惫,整日嗜睡懒言,畏寒肢冷,健忘。舌淡苔薄,
脉沉细无力。
[治法] 益气温阳
[方药]
1、主方:附子理中丸(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党参20克,黄芪18克,巴戟天12克,
升麻6克,淫羊藿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附桂八味丸,每次9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⑴附子细辛汤(何
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处方:熟附子15克(先煎1小时),细辛、
苍术、厚朴、陈皮各10克,麻黄6克。加水煎沸15分钟,滤出药液,再
加水煎20分钟,去渣,两煎药液兑匀,分服,每日1剂。⑵嗜睡方(陈
耀庭验方)处方:红参6克(另煎),干姜、补骨脂各10克,附子9克,
桂枝8克,吴茱萸6克,焦白术、炙甘草各12克。水煎服。

瘀阻型
[证见] 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情较久,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
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通络。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白芷10克,丹
参20克,生姜10克,葱白3条,大枣5枚。水煎服。
兼有气滞者,选加青皮10克、陈皮6克、枳壳12克、香附10克。兼
有阴虚者,可选加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麦冬12克。兼有气虚者,
可选加黄芪18克、党参15克。兼有阳虚者,选加肉桂6克,熟附子10克。
兼有痰浊者,选加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芥子12克。兼有热象者,
可加黄芩、山栀各12克。
2、中成药⑴盐酸川芎嗪片,每次2片,每日3次。⑵复方丹参片,
每次3片,每日3次。3、单方验方:当归五灵脂合剂(隋殿军《当代中
国名医秘验方精粹》)处方:当归、五灵脂、茺蔚子各12克,黄芪20克,
蒲黄、赤芍、延胡索、没药各10克,干姜8克,小茴香、升麻、甘草各
6克。水煎服。
-------------------------------------------------------------------------------------------------------
呃逆(内科)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病证。
俗称为打呃,古称“哕”,又称“哕逆”。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某
些胃、肠、腹膜、纵隔、食道的疾病如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可参照
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以气逆上冲,喉间发出呃呃之声为特征。
2、常伴有胃脘不舒,或脘胁胀闷,食欲减少,或口臭烦渴等症状。
3、发病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正气亏虚等有关。

辨证分析
呃逆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虚等,导致胃气上
逆动膈而成。
临床辨证必须掌握虚实,分辨寒热。一般呃声响亮有力,连续不停
者为实;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无力者为虚;若呃声徐缓,得热则减,
遇寒易发或加重者为寒;呃声响亮,口臭烦渴者为热。若在急性病或慢
性病严重阶段出现呃逆不止。每为病情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
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
本证治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并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
施以温中、清热、补虚、泻实之法。
辨证论治
胃中寒冷型
[证见] 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得寒愈甚。舌苔白润,脉
沉缓。
[治法] 温中祛寒止呃。
[方药]
1、主方:丁香散(徐春甫《医统》)加减
处方:丁香6克,柿蒂15克,高良姜10克,吴茱萸9克,法半夏12克,
茯苓12克,刀豆子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丁蔻理中丸,每次1瓶,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砂仁(于凯成验方)
处方:砂仁2克,放入口腔内,慢慢细嚼,将嚼碎药沫随唾液咽下,
每日3次。
胃火上逆型
[证见] 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尿赤便秘。
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降泄热止呃。
[方药]
1、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石膏30克,竹叶10克,太子参18克,麦冬15克,竹茹12克,
柿蒂15克,法半夏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2、中成药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镇呃汤(姜春华验方)
处方:旋覆花、代赭石、芒硝各9克,大黄、厚朴各6克,柿蒂5只,
公丁香3克。水煎服。
气机郁滞型
[证见]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发或加重,胸胁胀满,嗳气。
舌苔蒲白,脉弦。
[治法] 顺气降逆。
[方药]
1、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木香10克,乌药12克,枳壳12克,沉香10克,丁香9克,代
赭石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十香丸,每次1粒,每日2次。
脾胃阳虚型
[证见] 呃声低弱,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
脉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
1、主方:理中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干姜12克,吴茱萸10克,丁香6克,
柿蒂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附桂理中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止呃方(马端宣验方)
处方:石决明、党参各30克,柿蒂30枚。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呃
逆。
胃阴不足型
[证见] 呃逆急促而连续,口干舌燥。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
数。
[治法] 养胃生津止呃。
[方药]
1、主方:益胃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沙参20克,麦冬15克,玉竹18克,生地黄15克,石斛12克,
枇杷叶10克,陈皮6克,柿蒂15克,竹茹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芍药柿蒂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芍30克,柿蒂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针刺内关、膈俞,用强刺激手法。心下痞闷不舒者,加足三里、
中脘。体虚呃逆不止者,可用艾柱直接灸膈俞、足三里。
2、饮食疗法
(1)白糖水:白糖30克,用开水调成浓糖水,慢慢饮下。
(2)生姜、蜂蜜各30克,生姜取汁与蜂蜜调匀1次服下。
(3)柿蒂10克,水煎服。
----------------------------------------------------------------------------------------------------
反胃 (内科 )
反胃是以脘腹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症的一种
病证。常见于西医的溃疡病并发幽门部痉挛、幽门完全或不完全梗阻。

诊断要点
1、临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出食物为未经消化的宿食等症
状为特征。
2、本病一般多为缓起,先有胃脘痛,吐酸,嘈杂,食欲不振,食
后脘腹痞胀等症状。
3、振摇腹部,可听到漉漉的水声。
4、纤维胃镜检查或X线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常见幽门水肿、狭窄或
梗阻等。
5、本证应与呕吐、噎膈作鉴别。对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是否有
癌肿等病的存在。

辨证分析
本证病因在于酒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等。发病主要机理有脾胃
虚寒,胃中积热,痰浊阻胃,瘀血积结。治疗分别以温中、泄热、涤痰、
祛瘀、降逆和胃等法。

辨证论治
脾胃虚寒型
[证见]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
清稀水液,大便溏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脉
细弱。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
1、主方:丁蔻理中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党参20克,干姜20克,白术12克,白蔻仁10克,法半夏15克,
砂仁6克(后下),神曲10克,吴茱萸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丁蔻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
胃中积热型
[证见]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
混浊酸臭之稠液,便秘尿黄,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泄热,和胃降浊。
[方药]
1、主方:竹茹汤(许叔微《本事方》)加减
处方:栀子、竹茹、法半夏各12克,枇杷叶15克,陈皮6克,黄连
10克,黄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各12克。
2、单方验方:解痉方(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白芍30克,甘草、生姜各10克。水煎服。主治幽门痉挛。
痰浊阻胃型
[证见] 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
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并有或稠或稀之痰涎水饮,或吐白沫,眩晕,心
下悸。舌苔白滑,脉弦滑,或舌红苔黄浊,脉滑数。
[治法] 涤痰化浊,和胃降逆。
[方药]
1、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克,枳实10克,陈皮6克,茯苓12克,
藿香10克,苏梗12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代赭石汤(云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代赭石、牛膝各10克,共研末。每次冲服2克,每日3次。
瘀血积结型
[证见] 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质硬,推之不移,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黄沫,或吐褐色浊液,或吐
血便血,上腹胀满刺痛拒按。舌质暗红或兼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 活血祛瘀,和胃降浊。
[方药]
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9克,五灵
脂10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枳壳12克,乌药10克,竹茹10克,法
半夏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吐血便血者,可加降香12克、三七末6克(冲服)。
2、单方验方:加味失笑散(陈锦荣等《岭南百病验秘方精选》)
处方:蒲黄5克,五灵脂9克,白芍12克,山楂肉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轮取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关元、足三里等穴,针刺可用平
补平泻法,可加灸。
2、预防调护
(1)注意调节饮食,戒烟酒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2)得病后饮食宜清淡流质,避免粗硬食物,药汁宜浓缩,空腹
服。
-----------------------------------------------------------------------------------------------------
肺痨 (内科 )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
盗汗及身体逐步消瘦为特征。见于西医的肺结核病。

诊断要点
1、临床以咳嗽、潮热、盗汗、咳血等为特征,可伴有胸痛、疲乏、
消瘦等。
2、常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3、X 线胸部检查可发现病灶;痰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血沉增快
等。

辨证分析
肺痨之致病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为外因感染瘵虫,一为内因正气
虚弱。病变主脏在肺脏,可累及脾肾,甚至传遍五脏。病理性质主要是
阴虚。一般说来,初起肺体受损,肺阴受耗,表现为肺阴亏损之候,继
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导致气阴两伤,
后期肺脾肾三脏虚亏,阴损及阳,可出现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补虚以滋阴为主。火旺的
兼以清火,气虚的同时补气,若阴阳两虚则当滋阴补阳。临证还必须重
视“培土生金”的治法,以助生化之源。即使阴虚,亦当在甘寒滋阴同
时,兼伍甘淡实脾之品,帮助脾胃对滋阴药的运化吸收,以免纯阴滋腻
碍脾,但用药不宜辛燥,以防耗气伤液动血。

辨证论治
肺阴亏虚型
[证见]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潮热,口燥咽干。舌
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润肺。
[方药]
1、主方:百合固金汤(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百合20克,沙参18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
山药18克,百部12克,白芍15克,川贝母10克,麦冬12克,桔梗10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咳血者,可选加阿胶12克、三七末3克、仙鹤草20克、紫珠草30克、
白及12克。
2、中成药
(1)疗肺宁,每次10片,每日3次,3个月一疗程。
(2)复方金荞片,每次4~6片,每日4次。
(3)补肺汤,每次10毫升,每日2次,3个月一疗程。
(4)百合固金丸,每次9克,每日2次。
(5)抗痨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 草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 草1.5公斤,百部、白及各0.5公斤,夏枯草250克,糖
2公斤。反复加水煎煮,至浓缩液约5公斤,每天50毫升,分3次服。各
型肺痨均可服用。
(2)铁破汤(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铁包金、穿破石各30~60克,阿胶、白及、瓜蒌、杏仁、
枇杷叶、紫苑、百部、川贝母各10克。水煎服。
阴虚火旺型
[证见] 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失眠,干咳少痰,反复咳血,
梦遗。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主方:秦艽鳖甲散(罗谦甫验方)加减
处方: 秦艽15克,鳖甲30克(先煎),知母12克,青蒿12克,地
骨皮15克,银柴胡12克,胡黄连10克,乌梅6克,麦冬15克,沙参15克,
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盗汗甚者,加浮小麦30克、五味子6克、煅牡蛎30克。失眠者,加
夜交藤30克、枣仁15克。咳血者加服十灰散。
2、中成药
参照肺阴亏虚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1)川连白及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川黄连210克,蜈蚣120条,全蝎90克,冬虫草30克,阿胶60
克,鳖甲珠60克,玄参60克,何首乌30克。先将阿胶、鳖甲珠以外各药
共研成细粉末,待阿胶、鳖甲珠炖化,即将药粉倒入其内,均匀拌和成
泥,然后再视其软硬程度加入适量蜂蜜,做成绿豆大小的丸子。每次9
克,每日3次。
(2)止汗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黄芪、牡蛎、浮小麦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当归、
炒黄柏、炒黄芩、麻黄根各9克,胡黄连6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
于骨蒸潮热盗汗者。
气阴两虚型
[证见] 咳嗽,咳血,潮热,自汗盗汗,面白神疲,气短声低,
胃纳差。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脉细弱而数。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1、主方:保真汤(葛可久《十药神书》)加减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黄芪12克,天冬、麦冬各
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地骨皮12克,黄柏9克,知母10克,百
部10克,扁豆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肺阴亏虚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百紫膏〈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紫河车粉30克、百部、白及各120克,鸡蛋壳90克,冰糖
1000克。将上药焙干研成细末,加水适量,并放冰糖,以砂锅煎成膏状,
再加防腐剂即可。每次5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阴阳两虚型
[证见] 咳呛咯血,劳热骨蒸,盗汗遗精,声嘶失音,形体瘦弱,
自汗,喘息气短,浮肿,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脉微细。
[治法] 滋阴补阳。
[方药]
1、主方:补天大造成丸(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党参18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山药18克,白
芍12克,茯苓15克,枸杞子12克,紫河车12克,龟板30克(先煎),熟
地黄15克,鹿角5克,麦冬12克,冬虫草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参照肺阴亏虚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紫芨散(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处方:紫河车粉、川贝母粉各60克,白及粉250克,乌贼骨粉20克。
上药粉调匀,每次10克,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调服。
其他疗法
1、敷贴法
五灵脂、白芥子各15克,甘草6克,共研末,加大蒜泥15克,同捣
匀,再加醋少量,摊于纱布上,敷于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5厘米,约1~
2小时,皮肤有灼热感则去之。7天1次。
2、雾化吸入法
大蒜30~35克,捣碎,放入雾化装置器内,通过雾化吸入,每周
2次,每次30~6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
3、饮食疗法
(1)沙参玉竹煲老鸭:北沙参、玉竹各30克,老鸭肉300克,加
水文火煮至熟烂,调味服食。
(2)冬虫草炖水鸭:水鸭1只起去毛脏,冬虫草15克入鸭腹内,
放炖盅内炖熟,调味服食。
(3)燕窝参汤:燕窝15克,西洋参6克,将燕窝洗净与西洋参一
起放入炖盅,加适量水,文火炖2小时后便可服食。
(4)百合淮山炖白鳝:百合、淮山各30克,白鳝鱼1~2条,将白
鳝鱼去内脏洗净,与百合、淮山共放瓦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
盐调味服食。
(5)白鹤灵芝草煲猪肺:白鹤灵芝草30克,猪肺250克切块,加
适量清水煲熟,盐调味服食。
4、预防调护
(1)保持乐观情绪。
(2)做到生活有常,饮食有节,富营养,忌辛辣,并慎起居,避
风寒,戒烟酒,远房事,劳逸适度。
(3)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抗病力,如太极拳、气功等。
-----------------------------------------------------------------------------------------------------
肺痿 (内科)
肺痿是因肺阴亏耗,肺叶枯萎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以咳吐浊唾涎
沫为主症。可见于西医的某些慢性器质性病变,如肺不张、肺纤维化、
肺硬变、矽肺等病。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虚热者痰粘而稠,不易咯出,
容易咯血;虚寒者吐涎沫,痰清稀而量多。
2、有肺脏内伤久咳,或痰热久嗽,或肺痨久咳,或肺痈日久,或
寒哮日久等病史。

辨证分析
本病原因可分为肺燥伤津和肺气虚冷两个方面。发病的机理主要
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
濡养而成。由于机理不同,辨证有虚热、虚寒两证,且以虚热证为多见,
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原则,应重视调理
肺、肾,培土有助于生金,温肾可以助肺纳气。不可妄投燥热之药,以
助火伤津,亦忌苦寒、滋腻之品碍胃,切勿使用峻剂祛逐痰涎,犯虚虚
之戒。
辨证论治
虚热型
[证见] 咳吐涎沫,其质粘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气急喘
促,口干咽燥。舌质红而干,脉虚数。
[治法] 滋阴清热润肺。
[方药]
1、主方:麦门冬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麦冬12克,法半夏10克,山药18克,玉竹15克,
石斛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百花定喘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2)蛤蚧定喘丸,每次6克,每日2次。
虚寒型
[证见] 吐涎沫,质清稀量多,口淡不渴,短气不足以息,神疲
乏力,食少便溏,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 温肺益气。
[方药]
1、主方:甘草干姜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炙甘草9克,干姜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
黄芪12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蛇胆半夏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紫河车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紫河车1具,研末,每次3克,每日1~2次。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西洋参炖水鸭:西洋参12克,水鸭半只,加适量水,隔水炖烂
熟,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虚热肺痿。
(2)银耳炖冰糖:银耳15克,冰糖适量,加适量水,隔水炖熟服食。
适用于虚热肺痿。
(3)人参核桃炖瘦肉:人参10克,核桃肉6克,猪瘦肉适量,加适
量水,隔水炖熟服食。适用于虚寒肺痿。
2、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烟尘等环境污染。
(3)要戒烟酒,忌吃粘腻肥甘及辛辣、煎炸等刺激之品。
------------------------------------------------------------------------------------------------------
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
热和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特征。西医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
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2、咯吐多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
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3、X 线胸部摄片检查可见肺脓疡病灶。

辨证分析
本证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以致热伤肺气,蒸液成痰,
热壅血瘀,肉腐血败,成痈化脓。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
的实热证候,为热毒瘀结在肺。
临床辨证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
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以作为分证的依据。治疗以清热解毒散结,
解毒排脓为主。在未成脓前应予以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已成
脓者当解毒排脓,按照“有脓必排”的要求,尤以排脓为主要措施。脓
毒清除后,再予补虚养肺。

辨证论治
初期
[证见] 恶寒发热,胸痛,呼吸不利,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滑
而数。
[治法] 清肺祛邪。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8克,连翘15克,芦根20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
薄荷6克(后下),括蒌仁15克,鱼腥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银芩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肺痈汤(王国庆等《日本汉医方选》)
处方:桔梗、黄芩各3克,杏仁、贝母各4克,括蒌根、白芥子、
甘草各2克。水煎服。
成痈期
[证见] 壮热寒战,胸痛转侧不利,咳吐腥臭脓痰。舌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方药]
1、主方:苇茎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合如金解毒散(张介宾
《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苇茎30克,冬瓜仁20克,薏苡仁20克,桃仁12克,桔梗12克,
黄芩12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鱼腥草30克,红藤30克,蒲公英20克,
括蒌仁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穿心莲片,每次5片,每日3次。
(2)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3次,肌肉注射。
3、单方验方
(1)消痈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金银花50克,黄芩、薏苡仁各25克,杏仁、紫苑、桃仁、
陈皮、橘红、生甘草各15克,芦根50克。水煎服。
(2)荞麦制剂(南通市中医院验方)
干野荞麦根茎250克,切薄片,加水或黄酒1250毫升,置于瓦罐
内,以竹箬密封,隔水文蒸煮3小时,最后得净汁约1000毫升,加防腐
剂备用。每次服30~40毫升,每日3次。一般病例用水剂;如发热、臭痰
排不出或排不尽,经久不愈,宜采用酒剂。
也可用野荞麦根茎60克煎服,每日一剂,但效果较差。以原生药
中提取的“黄烷醇”,每服4片,每日3次,个别增大剂量为每次10片,
每日4次,有较好的祛痰排脓作用。
溃脓期
[证见] 咳吐脓血,腥臭异常,气喘甚则不能平卧,身热,烦渴
欲饮。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排脓解毒。
[方药]
1、主方:加味桔梗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桔梗15克,薏苡仁20克,川贝母12克,金银花18克,白及12
克,鱼腥草30克,野荞麦根30克,败酱草20克,黄芩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若咯血者,可加牡丹皮12克、三七末3克、紫珠草30克、藕节20克。
伤津者,加沙参15克、麦冬12克、天花粉18克。气虚者,加黄芪18克。
2、中成药
参照成痈期用药。
3、单方验方(参照成痈期单方验方。)
恢复期
[证见] 身热渐退,咳减,脓痰日少,神疲纳呆,气短,自汗或盗
汗,午后潮热。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
[治法] 养阴补肺。
[方药]
1、主方:沙参麦冬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北沙参18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太子参12克,桑叶12克,
桔梗12克,薏苡仁18克,冬瓜仁20克,百合18克,川贝母10克,甘草6
克。水煎服。
若低热者,加青蒿15克、白薇、地骨皮各12克。咯痰腥臭脓浊者,
加鱼腥草30克、败酱草20克。
2、单方验方
(1)复方贝芨散《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及120克,浙贝母、川贝母、百合各30克。共研细末,早
晚各服6克。
(2)野荞麦制剂(参见成痈期)。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马齿苋粥:马齿苋30克,白米50克,煮粥食用。适用于成痈
期。
(2)冬瓜籽饮:冬瓜籽50克,红糖适量,捣烂,开水冲服。适用
于溃脓期。
(3)苡米百合猪肺汤:苡米150克,百合60克,猪肺300克,将猪
肺洗净后加适量清水共煲汤,盐调味服食。适用于恢复期。
2、预防调护
(1)凡属肺虚或原有慢性疾患者,当注意寒温适度,起居有节,
以防受邪致病。
(2)肺痈患者饮食应清淡,禁食一切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吸烟
饮酒者一律均需戒除。
------------------------------------------------------------------------------------------------------
肺胀 (内科)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
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
烦燥,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目晦暗,唇甲紫绀,
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可见于西医的肺气肿、肺
源性心脏病等。

诊断要点
1、临床以咳(咳嗽)、喘(喘促)、痰(咯痰)、悸(心悸)、
肿(面目或四肢浮肿)等五大主症为特征。
2、有长期慢性咳喘并逐渐加重病史,常因外感诱发而见先后出现
上述五大主症。
3、X线胸部检查、心电图及有关实验检查,可发现心、肺功能异常。

辨证分析
本病的发生,多因肺系久病而肺虚,痰浊潴留,再因反复感邪,
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性
质多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病程中且可形成痰、饮、瘀等病
理产物。标本虚实常相兼夹,或互为影响,最后因邪盛正虚,而导致气
不摄血,痰蒙神窍,或喘脱等严重病候。
辨证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之不同。一般感邪时偏于邪
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
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肾、心病变的主次。治疗
当根据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
与祛邪的不同治法。
辨证论治
痰浊壅肺型
[证见] 咳嗽痰多,色白粘腻,短气喘息,怕风易汗,脘痞纳少,
倦怠乏力。舌质淡苔浊腻,脉小滑。
[治法]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
1、主方:三子养辛汤(韩 《韩氏医通》)合六君子汤(虞抟《
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苏子15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2克,党参15克,白术12
克,茯苓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北杏仁12克,紫苑12克,炙甘
草6克。水煎服。
痰从寒化为饮,见表寒里饮证者,加麻黄10克、桂枝10克、细辛3
克、干姜9克。
2、中成药
(1)三蛇胆半夏末,每次1~2瓶,每日2次。
(2)三蛇胆陈皮末,每次1~2瓶,每日3次。
(3)猴枣散,每次1瓶,每日2次。
3、单方验方:肺心汤(赖天松验方)
处方: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5克,石菖蒲5克,麻黄5克,
杏仁12克,炙甘草5克,瓜蒌皮15克,薤白15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
法半夏10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服2剂。
痰热郁肺型
[证见]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稠难咯,或身热微恶
寒,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1、 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8克,括蒌仁12克,黄芩12克,栀子10克,石膏30
克,金银花15克,葶苈子15克,川贝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2、
中成药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2瓶,每日3次。3、 单方验方:清肺
化痰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鱼腥草30克,青天葵12克,苇茎20克,浙贝母、葶苈子、
瓜蒌仁12克,黄芩10克,杏仁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肺肾气虚型
[证见]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
卧,咳嗽痰白如沫,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紫黯,脉沉细数无力,或
有结代。 [治法]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 1、 主方:金匮肾
气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地母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牡丹皮
6克,泽泻12克,熟附10克,肉桂5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法半夏12
克,沉香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2、 中成药固肾定喘丸,每次2克,
每日3次。3、 单方验方
(1)平喘固本汤(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验方)
处方: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
石18克,坎脐、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
煎服。
(2)杏桃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杏仁、胡桃肉各6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用药末3克,每日
3次,蜂蜜少许调服。
阳虚水泛型[证见] 咳喘心悸,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舌质淡胖,脉沉细。[治法]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药]
1、主方:真武汤(张仲景《伤寒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处方:熟附子15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茯苓18克,猪苓15克,
肉桂5克,生姜10克,泽泻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紫河车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次3克,每日3次。
痰蒙神蒙型[证见] 神昏谵语,烦躁,撮空理线,或肢体 动,
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
数。[治法] 涤痰开窍,熄风。[方药]1、 主方:涤痰汤(严用和《
济生方》)加减处方:法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红6克,胆南星12克,
竹茹10克,枳实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川贝母9克,甘草6克。
水煎服。痰热内盛者,加葶苈子15克、天竺黄10克、括蒌仁12克。抽搐
者,加钩藤18克、羚羊角粉5克。血瘀明显者,加桃仁12克、红花10克、
丹参20克。出血者,加水牛角30克、紫珠草30克。水煎服。2、单方验
方:菖蒲泽泻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石菖蒲15克(后
下),泽泻12克,茯苓12克,甘菊6克,蝉蜕6克,陈皮6克,胆南星3克,
白芍9克,石决明30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每日服2剂。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1)痰多不易咯出者,针刺足三里、丰隆、天突。喘咳
甚者针刺肺俞、定喘、天突、膻中。(2)平时宜常艾灸大椎、肺俞、
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2、饮食疗法(1)蛤蚧瘦肉汤:蛤
蚧半对,猪瘦肉100克,共煲汤服用,每周2次。(2)党参北杏猪肺汤:
党参30克,北杏仁12克,猪肺250克,共煲汤,调味服食。(3)冬虫草
炖胎盘:冬虫草12克,鲜胎盘(人、猪、牛均可)半个至一个,隔水炖
熟,调味服食。3、预防调护(1) 本病由咳、喘引起,故应重视慢性
肺系疾病的治疗,尤以预防感冒咳嗽。(2) 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
辣,戒烟酒。(3) 加强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风温(内科)
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起病较急,初
起以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证候为主要特点。其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
根据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本病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
病颇为相似。临床上,以上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病发于春天温暖多风或冬天应寒反温季节。
2、发病较急,初起必有发热、微恶寒、咳嗽等肺卫见证。
3、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4、病程中常出现邪热壅肺、气急痰鸣之证。

辨证分析
风温多因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致病。春季风木当令,阳气升发,或冬
日反暖多风,人若起居不慎,即可感受风热病邪,着而成病。本病主要涉及肺、
胃、心包等脏腑。
辨证风温多为实证、热证,邪热先犯卫分,后可传入气分、营血分。风热病
邪多从口鼻而入,而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
为病变中心。由于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合,卫气敷于皮毛,故病变初起即出现
发热、微恶寒、咳嗽、口干口渴等肺卫证候。如肺卫之邪不解,病情加重,一可
顺传气分太阴阳明合病,二是逆传营分心包。凡邪热顺传于肺胃,由卫入气,多
呈太阴阳明邪热炽盛之证;如邪热逆传营分心包。则必见神昏、谵妄等神志证候。
病变过程中,如邪热壅肺,则可出现痰热咳喘气急;热入血络,则易外发红疹;
病至后期,则多见肺胃阴伤,邪热不甚而干咳、口渴、纳呆等。
风温总的治疗原则,初起宜辛凉宣肺,邪传气分应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邪
陷心包则必须清心开窍,后期邪热渐退宜甘寒清养肺胃之阴。

辨证论治
邪袭肺卫
[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而干,
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9克,荆芥穗9克,
牛蒡子9克,淡豆豉10克,生甘草6克。用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去渣取汁服,
勿过煮;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头痛重、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桑叶10克、菊花12克。咽喉肿痛者,加
马勃10克、玄参18克、猫爪草12克。发热甚者,加石膏30克、黄芩12克、鱼腥草

20克。口渴甚、小便黄短少者,加天花粉15克、茅根15克。
2、中成药
(1)新癀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板蓝根冲剂,口服,每次1~2小包,每日3~4次,开水冲化饮服。
(3)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粒,每日4次。
(4)夏桑菊冲剂,口服,每次1~2小包,每日3~4次,开水冲化饮服。
3、单方验方:上感灵汤(罗逸群验方)
处方:鸭脚木15克,五指柑12克,三桠苦9克,岗梅根15克,野菊花12克,
金盏银盘12克。先后加水500毫升,煎两次,滤液混合,浓缩成200毫升。每次服
用100毫升,每日3次,首次加倍。对邪袭肺卫之退热效果尤佳。
邪热壅肺
[证见] 身热,汗出,烦渴,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小便黄短。舌质红,
苔黄干,脉数。
[治法]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方药]
1、主方:麻杏石甘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千金苇茎汤(孙思邈《千金方
》)加味。
处方:麻黄9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苇茎20克,薏苡仁20克,冬
瓜仁12克,桃仁9克,黄芩10克,鱼腥草18克,甘草6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
两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痰多、咳甚、胸闷者,加浙贝母9克、瓜蒌12克、郁金9克。如咳痰带血或
咯铁锈痰者,加白茅根20克、仙鹤草15克、黑山栀12克。高热、面赤、痰黄稠难
咯者,加蒲公英25克、金银花15克、青天葵12克。
2、中成药
(1)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一次。
(2)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
日一次。
(3)银黄口服液,每次2支,口服,每日3~4次。
(4)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复方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4~6次。
3、单方验方:清肺定喘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天荞麦24克,蛇舌草24克,天浆壳10克,鱼腥草20克,苍耳子10克,
炙枇杷叶10克,橘红10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对肺
热咳喘(大叶性肺炎等)尤其有效。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证见] 日晡潮热,咳喘不宁,痰涎壅滞,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
或黄滑,脉滑数,右寸实大。
[治法]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
1、主方:宣白承气汤(吴菊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生大黄9克(后下),杏仁12克,瓜萎皮9克,黄芩
12克,川贝母9克,龙脷叶12克,桃仁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次1剂。
若大便秘结日久、脘腹痞满或胀痛者,加入芒硝6克(冲服)、枳实9克。口渴
口苦、痰黄粘稠者,加天竺黄9克、天花粉15克、鱼腥草30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2)蛇胆川贝末,口服,每次1支,每日3~4次,温开水送服。
(3)祛痰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顺气丸(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处方: 雄黄75克,郁金150克,巴豆30克。共研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次服0.5克,每日服3~4次。对通便除痰顺气效果较好。

肺热移肠
[证见]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干或腻,脉
数。
[治法] 清肺止咳,泄热止利。
[方药]
1、主方: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葛根20克,黄芩12克,黄连9克,杏仁12克,火炭母20克,连翘12克,
车前草12克,甘草3克。用3碗半水煎至1碗,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
1剂。
若肺热甚,咳嗽痰稠而黄者,加金银花12克、桑叶12克、鱼腥草15克、桔梗
6克。腹中隐痛者,加白芍15克、元胡9克。下利赤白相兼者,加白头翁12克。恶
心、呕吐者,加藿香9克、姜竹茹10克。
2、中成药
(1)黄连素,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2)藿香正气丸,口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
(3)保济丸,口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芩柏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芩1000克,黄柏1000克,葛根1000克,槟榔1000克,木香600克,白
头翁1500克,秦皮300克,马齿苋3000克。用适量清水煎煮浓缩,再加防腐剂备用。
成人每次服100毫升,每日服3次。也可将上药的百分之一份量,用水煎服,每日
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肺热发疹
[证见] 身热,咳嗽,胸闷,肌肤透发红疹,色鲜红,咯痰黄稠。舌红,苔
薄黄而干,脉数。
[治法]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吴鞠通《温病
条辨》)
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8克,生甘草6克,
荆芥穗8克,牛蒡子9克,细生地黄15克,大青叶12克,牡丹皮10克,玄参18克。
用3碗半水煎至1碗半,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咳嗽甚者,可去竹叶、牛蒡子,加杏仁12克、黄芩12克。肌肤红疹密布成
片,伴见出血倾向者,可去荆芥穗、牛蒡子,加水牛角20克、红条紫草15克。
2、中成药
(1)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2)紫地宁血散,每次1支,开水冲化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辛平透疹汤(胡光慈《实用中国小儿科学》)
处方: 粉葛根15克,荆芥9克,薄荷9克,前胡9克,桔梗 6克,苦杏仁9克,
牛蒡子9克,连翘12克,灯心草9克。水煎两次分两次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
1剂。

热陷心包
[证见] 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语涩。舌质鲜绛,无
苔或少苔干黄,脉细数。
[治法] 清心开窍。
[方药]
1、主方:清宫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玄参心9克,莲子心3克,竹叶卷心9克,连翘心8克,水牛角20克(原方
用犀角,现已禁用,以水牛角代之,刨片,先煎),连心麦冬12克,黄芩10克,石
菖蒲9克,郁金9克,天竺黄10克。水煎服,每天2剂,上、下午各1剂。神志昏愦
者,要插胃管给药,避免汤药误入气管。
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鸣者,加鲜竹沥水20毫升。若兼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
按之硬痛,苔黄厚燥、脉数而沉实者,加大黄10克(后下)、芒硝6克(冲)、枳实9
克。
2、中成药
(1) 醒脑静注射液,用4~6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每日
2次;或者用12~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2) 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3、单方验方:点舌治急症( 《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用安宫牛黄丸(现以牛黄清心丸或清心牛黄丸代之)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
的丸散,点放在病人舌上,从舌面吸收药物。具体方法是:将药丸用凉开水溶化
后取棉签蘸点于舌上,多次反复蘸点;若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少许凉开水化之,
化薄后继续点药。此法为中医传统急救方法。对于温病热入心包而神昏患者,以
清心开窍之药点舌治疗,实为良方良法;对于重症吞咽反射消失的病人,点舌治
疗能达到醒脑开窍、恢复吞咽的作用。

内闭外脱
[证见] 身热,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
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治法]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方药]
1、主方
(1)清宫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生脉散(《温病条辨》)
处方:玄参心18克,莲子心6克,竹叶卷心9克,连翘心9克,水牛角20克(刨
片,先煎),连心麦冬15克,西洋参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
午各1剂。
此方适用于身热、昏愦不语、汗多气短、脉细无力之邪热内闭兼阴液外脱者;
若神志昏迷时,应予插胃管给药。
(2)清宫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参附汤(陈自明《妇女良方》)
处方:玄参心9克,莲子心6克,竹叶卷心12克,连翘心9克,水牛角20(刨片,
先煎),连心麦冬20克,高丽参10克(另炖,兑冲),熟附片12克。
本方适用身热、昏愦不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之邪热内闭而阳
气暴脱者,急用一剂,即煎即服,以汗止、阳回脱止为度;若阳气未复可再煎再
服。一旦止脱复阳之后果,即应根据具体证候辨证论治。
2、中成药
(1)参麦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对邪热内闭兼阴液外脱者,先用50%葡萄糖
液60毫升加参麦注射液6~8毫升静脉推注,然后用5%葡萄糖液500毫升加醒脑静注
射液12~20毫升静脉点滴。
(2)丽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对邪热内闭而阳气暴脱者,先
用50%葡萄糖液40毫升加丽参注射液6毫升静脉推注,然后用5%葡萄糖液250毫升加
醒脑静注射液12~20毫升静脉滴注,再接滴0.9%生理盐水250毫升加丽参注射液12
毫升,或接滴5%葡萄糖250毫升加参附注射液10~20毫升。
3、单方验方:参附龙牡汤(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人参(高丽参或红参)12克,炮附子9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用清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频频喂服。对于回阳固脱有良好效果。
余热未清,肺胃阴伤
[证见]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
少苔,脉细或数。
[治法] 滋养肺胃,生津泄热。
[方药]
1、主方:沙参麦冬汤(吴菊通《温病条辨》)
处方:沙参15克,玉竹12克,生甘草6克,冬桑叶9克,麦冬15克,生扁豆15
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仍有发热、口干口喝、舌苔薄黄而干者,可加生石膏15克、竹叶12克、太
子参15克。若午后低热、久咳不已,加地骨皮12克、桑白皮12克、百部15克、甜
杏仁10克。
2、中成药
(1)养肺润燥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2)西洋参茶,每次1小包,每日3次,开水焗服。
(3)五叶参(绞股蓝)口服液,每次1~2支口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五汁饮(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雪梨50克,荸荠50克,鲜苇根100克,麦冬30克,鲜藕80克(或甘蔗也
可)。洗净榨取汁液,炖温服用。每日饮服1~2剂,也可当凉茶频饮。

其他疗法
1、针炙治疗
对发热、头痛患者,可用柴胡注射液4毫升,分别做双侧合谷、曲池穴位注
射,每日2次。
2、饮食疗法
(1) 薄荷粥:取鲜薄荷30克煎汤候冷,粳米60克煮粥。待粥将成时,加薄荷
汤和适量冰糖,再煮一二沸。每日服食1~2次,可作为风温邪袭肺卫患者的配合治
疗。
(2) 生芦根粥:用鲜芦根100~150克,鲜竹茹30克同煎取汁去渣,入粳米60克
煮粥,粥将成时生姜两片。每日食1~2次,可作为风温邪袭热壅肺患者的饮食治疗。
(3) 石斛粥:用鲜石斛30克加水久煎半小时以上,去渣取汁,加入粳米60克、
冰糖与清水适量,煮成薄粥,候温服食。每日1~2次,可作为风温后期肺胃阴伤的
饮食治疗。
-----------------------------------------------------------------------------------------------------------
伏暑(内科)

伏暑是由暑湿之邪引起而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发病急骤,病势既重又
缠绵难愈;初起寒热不规则,有发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之邪内蕴外
发的证候表现为主要特点。根据其发生季节及临床表现,临床上西医的秋冬流行性
感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脑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
2、发病急骤,起病即见有暑湿之邪内蕴的里热证候,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的证候。
3、病程中出现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大便不爽,
色黄如酱,肛门灼热,为本病暑湿挟滞郁于胃肠之特征。
4、本病应注意与暑温、暑湿、湿温相鉴别。后三者多发于夏秋季节,暑温初起
为阳明气分热盛而无兼湿邪的见证,暑湿初起暑湿郁遏肌表,湿温初起邪遏卫气而
湿重于热,与本病发于秋冬,初起即有暑湿内蕴里热明显之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自是不同。

辨证分析
伏暑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感受暑湿之气,迨至深秋或入冬,复感当令之邪而诱
发。故发病之初必兼有卫表见证,卫气同病者暑湿证候明显,卫营同病者暑热证候
突出。病变所及部位、脏腑,主要是卫表、肺、胃、肠、胆等。若邪舍营分,热逼
血分,也可出现神昏、斑疹、出血等危重证候。
暑湿之邪最易阻遏气机,发病多有卫表症候表现,但以卫气同病为多。若阴虚
阳盛之体,则邪多含于营分而见卫营同病;表邪一解,往往出现暑湿郁于少阳,或
困结肠腑;病邪深入营血,则可见到热在心营,下移小肠,或热团心包,血络瘀滞
之见证。
本病总的治疗原则为清热化湿。初起卫气同病宜解表清暑化湿,卫营同病宜清
营透表;根据病邪之传变,而后可分别选择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或苦辛通降、导
滞泄热。若暑湿之邪完全化燥而深入营血分。出现邪闭心包、热盛动血、热盛动风
等危急之证,其治法与暑温等邪入营血者相同。
辨证论治
卫气同病
[证见]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周身酸痛,心烦,口渴,脘痞,小便短赤。
舌红,苔腻,脉濡数。
[治法] 清暑化湿,解表透邪。
[方药]
1、主方:黄连香薷饮(朱肱《类证活人书》)加味
处方:香薷10克,扁豆15克,厚朴9克,黄连9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
克,滑石20克,薏苡仁2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脘痞泛恶、烦闷欲呕者,加法半夏9克、陈皮9克。若汗出而热不解、头重
如裹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芷8克。若汗出多、面红赤垢、苔黄干者,
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20克。
2、中成药
苍薷丸,每次6克,姜汤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薏苡仁、通草方(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9克,薄荷
6克(后下),牛蒡子9克,杏仁8克,滑石30克,薏苡仁20克,通草6克。水煎服,
每日2剂。

卫营同病
[证见] 发热,微恶寒,少汗,头痛,心烦,或见斑疹隐隐,或入夜烦躁不安。
舌红少苔而干,脉浮细数。
[治法] 辛凉透表,清营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加减(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荆芥9克,薄荷9克(后下),芦
根15克,生地黄2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口渴、小便黄短而无汗者,为阴液不足,加玉竹18克、玄参20克。若大便
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玄参30克、枳实8克。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
日1~2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鼓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淡竹叶12克,芦根30克,薄荷3克,藿香
10克,佩兰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水煎服,
每日2剂。

邪郁少阳
[证见] 寒热似疟,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
心烦口渴,脘痞胁满。舌尖边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泄少阳,解暑化湿。
[方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青蒿10克,黄芩12克,淡竹茹10克,法半夏9克,枳壳8克,陈皮8
克,赤茯苓20克,滑石30克,青黛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纳呆、口苦、便溏、尿黄、苔腻者,可加大豆黄卷12克、通草6克、白蔻仁
6克。若渴饮较甚、热久留不退、苔黄干者,可加乌梅6克、柴胡8克、大青叶10
克。若兼见咳喘痰多、胸闷者,可加杏仁12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
2、中成药
(1)柴胡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2次。
(2)小柴胡冲剂,每次6~8克,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柴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9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12克,
倒扣草12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2克,甘草5克。水煎两次作两
次服,每日2剂。

邪滞肠腑
[证见] 身热午后较重,胸腹灼热甚,恶心呕吐,纳呆脘痞,便溏不爽,色黄赤
如酱。舌红,苔黄垢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导滞通下。
[方药]
1、主方:枳实导滞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枳实9克,生大黄9克,山楂9克,槟榔8克,川朴8克,川连6克,
神曲6克,连翘9克,紫草9克,木通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水泻样、肛门灼热者,可去大黄、枳实,加黄芩12克、火炭母18克、
葛根20克。腹胀闷痛者,加广木香9克(后下)、藿香梗10克。呕吐频者,加法半夏
9克、生姜6克、竹茹10克。
2、中成药
保和丸,每次2支,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冲),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
参15克,黄柏12克,苍术10克,牛膝12克,草河车12克,甘草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热入心营,下移小肠
[证见] 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而不欲饮,少腹隐痛,小便短赤热痛。
舌绛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清心凉营,利泻火府。
[方药]
1、主方:导赤清心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生地黄25克,茯神18克,木通6克,麦冬15克,牡丹皮12克,益
元散9克(包煎),淡竹叶10克,莲子心3克,灯芯8克。水煎取汁一碗半,先冲童
便一杯,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
若小便色红者,可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0克、三七末3克(冲)。发热甚者,
加水牛角15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芦根15克。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
1~2次。
3、单方验方:银蒲消毒饮(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蒲公英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20克,香附12克,滑石30克,甘草
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证见] 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或心烦不寐,或舌蹇肢厥。舌质绛而无苔,或舌
质紫晦,脉弦细数。
[治法] 清营泄热,开窍通络。
[方药]
1、主方:犀地清络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连翘12克,淡竹沥12克,鲜
生地黄2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生姜5克,鲜石菖蒲10克,鲜茅根30克,
灯芯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烦渴、高热、汗出多者,可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若
斑疹隐隐或衄血、便血者,可加大青叶15克、玄参25克,仙鹤草15克。
2、中成药
醒脑静注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后以20~30
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3、单方验方:加减银翘散(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玄参25克,麦冬25克,水牛角25克(刨片
先煎),竹叶12克,荷叶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服2剂。

其他疗法
1、敷药外治
用雄黄10克、朱砂10克、玄明粉30克共研成细末,葱白、生姜捣烂绞汁约
20毫升,与药末拌匀,再加入青皮鸭蛋清适量调成厚糊状。将药膏涂敷于患者脐窝
神阙穴上,外以纱布盖上,再用宽布带束紧固定,每日换药。功可清心火、泄腑气,
能退热、利尿、透邪,适用于热入心营、下移小肠的患者。
2、饮食疗法
清暑荷叶汤:用荷叶3张、柠檬4片、莲子12克、薏苡仁12克、鸡内金6克、
猪瘦肉60克(切块),洗净同煲煮汤,以肉熟烂为度,加入适量精盐、葱白调味,吃
肉饮汤。可作伏暑病患者辅助饮食治疗,尤其适合邪郁少阳或热滞肠腑的患者饮食。
----------------------------------------------------------------------------------------------
感冒 (内科)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
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伤风,重者称为
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
时行感冒。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多有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劳累汗出当风、受凉遇冷的病史。
尤甚是季节转换、寒暑交接的期间,有众多类似症状的患者发病。
2、主要证候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发
热恶寒等。
3、一般传变较少,病程3~7天可痊愈。
4、本病应注意与温病相鉴别。一般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
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温病汗出
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辨证分析
感冒是由风邪侵袭所致。风为百病之长,不同季节之时邪伴随风
邪,兼挟致病,如兼寒、兼热、兼暑湿等。风性高扬,人体肺为五脏六
腑之华盖,最易受邪。风邪袭人,多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肺
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风邪乘之,肺卫首当其冲。肺卫失和,
营卫不调,遂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卫表见证;肺气失宣,气
道不畅,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经见证。另外,素体阳虚者,
易感受风寒之邪,素体阴虚者,易感受风热之邪,虚人感冒也是常见的
临床证候。总之,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肺卫,一般实证多见,体虚感
受风邪者则易见虚实挟杂证候。
感冒总的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宣肺透邪为主。临床上可结合具体
证候表现,分别兼以散寒、泄热、化湿、益气、养阴等,遣方用药分别
治疗。

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
[证见] 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白稀薄;重者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小便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
1、主方:葱豉汤(葛洪《肘后备急方》)加味
处方:葱白6条,豆豉12克,杏仁10克,苏叶12克,防风10克,荆
芥10克、苍耳子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头痛身痛甚者,加羌活9克、独活9克。恶寒、无汗而发热明显
者,加麻黄9克、石膏20克、柴胡10克。咳嗽甚者,加前胡10克、桔梗
8克、麻黄9克。
2、中成药
(1)荆防败毒散,每次3克用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柴麻解表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感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芥穗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板蓝根30克,前胡12克,
杏仁12克,黄芩10克,淡豆豉30克。将诸药先用温水浸泡15分钟,微火
煎约20分钟,水煎2次,每次煎取药液150~200毫升,分2~4次服,每
日1剂。
风热感冒
[证见] 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涕浊,咽喉肿痛,
口干而渴,咳嗽痰黄粘稠。舌尖边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薄荷9克,荆芥8克,淡豆豉9克,
桔梗8克,牛蒡子10克,竹叶9克,芦根12克,黄芩10克,甘草6克。
若头痛甚者,加桑叶10克、菊花12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2克、
前胡10克。痰稠难咯者,加贝母9克、瓜蒌仁12克。咽喉肿痛者,加马
勃9克、玄参18克、岗梅根18克。壮热、口渴、心烦、汗多者,加石膏
30克、天花粉15克。若夏秋季挟感暑邪者,去荆芥、豆豉,无汗加香薷
10克,有汗加青蒿12克,并可分别选用鲜荷叶、西瓜翠衣、六一散等。
若兼感湿邪,头重肢倦、脘痞胸闷、恶心欲呕者,酌加藿香10克、佩兰
10克、通草8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2丸,每日2~3次。
(2)羚翘解毒丸,每次温开水送服2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清解宣肺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板蓝根20克,蒲公英2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陈皮6
克,前胡9克,桔梗12克,杏仁12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2剂。
气虚感冒
[证见] 多见素体气虚者,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
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 益气解表。
[方药]
1、主方:参苏饮(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2克,云苓20克,苏叶12克,葛根30克,前胡10克,桔
梗8克,陈皮9克,枳壳8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
2剂。
若动则汗出或自汗多者,加北芪15克、白术9克、防风10克。若发热
较高者,加柴胡10克、黄芩12克、青蒿12克。
2、中成药
人参败毒丸,每次姜汤送服3~6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参附再造丸加减(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党参12克,桂枝6克,羌活8克,防风10克,苏叶10克,桔梗
8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阴虚感冒
[证见] 多见于素体阴虚者,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
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解表。
[方药]
1、主方:加减葳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玉竹18克,葱白6条,豆豉12克,薄荷9克,桔梗6克,白薇
10克,大枣5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若恶寒较重、无汗者,加荆芥9克、苏叶9克。咳嗽咽干、咳痰不爽
者,加牛蒡子10克、瓜蒌皮12克、玄参15克。心烦口渴较甚者,加竹叶
10克、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
2、中成药
青蒿鳖甲片,每次白薇煎汤送服4~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味新订青银汤(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处方:青蒿5克,银柴胡10克,枯梗8克,连翘12克,金银花10克,
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入鼻孔(两侧交替),每次
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
于风寒感冒。
2、外治法
取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5克,共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洒调匀,
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 窝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涂
擦后15分钟左右会有汗出,感冒诸症可以解除。
3、饮食疗法
取苏叶3~6克,生姜3克,洗净切碎,放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
300毫升,加盖泡10分钟,再放入红糖15克搅匀,趁热饮用。具有解表
散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者。
-----------------------------------------------------------------------------------------------------
钩虫病(内科)
钩虫病又称黄肿病,是由于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主
要症状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等。

诊断要点
1、在流行地区有赤脚下田及手足皮肤搔痒病史。
2、可见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恶呕或嗜食异物等症。后期可见食
欲不振,面黄虚浮,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
3、大便检查可找到钩虫卵。

辨证分析
本病是由于人体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钩蚴从皮肤钻入,最后
移行在小肠发育成成虫,而导致钩虫病。其主要病理为扰乱胃肠气机,
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而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亏虚的病变。治疗以杀虫、
补虚为基本治法。
辨证论治
[证见] 轻则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重则面色萎黄或面黄而
虚浮,头晕耳鸣,心悸气促,下肢浮肿,胃脘疼痛,纳差,大便黑烂。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驱虫,补益气血。
[方药]
1、 主方:榧子杀虫丸(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加减
处方:榧子、槟榔、红藤、百部、苦楝根皮各21克,雄黄3克,大蒜
9克(取汁)。共研末为丸(或用散剂)。每次10克,每日3次,连服3日。
用米汤送服,忌食荤油之物。
病久出现气血虚弱者,应先健脾益气生血,然后祛虫,或补气与驱
虫兼施。补益气血可用归脾汤加减:党参20克,白术12克,黄芪15克,
当归12克,茯苓15克,远志5克,熟枣仁12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
大枣5枚。若兼祛虫者,可加入鹤虱、槟榔、雷丸、贯众、苦楝根皮、
榧子等其中的1~2味。
2、 单方验方
⑴ 雷丸枳实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雷丸9克(研末,2次冲服),枳实、槟榔、鹤虱各12克,金
铃子、苦参各10克,广木香6克。除雷丸外,余药用水500毫升浸一夜,
煎至300毫升,分2次服,于晚上睡前及翌晨空腹时各服1次。每日1剂,
连服3~5剂。服药期间,禁食油腻及辛辣等物。
⑵ 驱钩虫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学新编》)
处方:苦楝根皮30克,槟榔15克,水煎去渣,加入适量白糖。睡前
1次口服,连服2天。
⑶ 雷丸散(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雷丸60克,研为粉末。1日内分3次服,间隔数天可再服1次。
⑷ 马齿苋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鲜马齿苋9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400毫升,加白糖15克、
白醋15克。每晚睡前服,连服2个晚上。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⑴ 姜汁黄鳝饮:黄鳝(去骨切丝)100克,姜汁10毫升,将黄鳝
用姜汁、花生油、食盐少许拌匀,待饭煮至水将干时,放入鱼丝于饭面
盖严,小火焗15分钟至熟服食。适用于贫血患者。
⑵ 党参红枣茶:党参20克,大枣10枚,共煎水代茶饮。适用于贫
血患者。
2、预防护理
⑴ 在预防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搞好粪便管理,
杀灭虫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肤防护。如下地劳动穿鞋、带手套,
或在手足皮肤上涂白矾水等。
⑵ 在调理方面,特别要重视饮食富于营养和容易消化的问题,可
多食豆腐、猪血、瘦肉、猪肝、鱼,以及新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之物。
--------------------------------------------------------------------------------------------------
鼓胀 (内科)
鼓胀是以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四肢瘦削为特征的一种病
证。由于患者腹部膨胀如鼓,故名为鼓胀。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
结核性腹膜炎等出现腹水时,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发病常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黄疸积聚等病迁
延日久等有关。
2、腹部胀大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望诊可见病人腹部突出,平卧时
高出于胸部,坐位及走路时突出于身前,四肢一般不肿,或反而更见消
瘦,故称为单腹胀,或形象化地称为“蜘蛛胀”。
3、本病初起以气胀为主,病人虽感腹胀,但按之尚柔软,叩之如
鼓,仅在转侧时有振水声;病至后期则腹水显著增多,腹部胀大绷急,
按之坚满,并可出现脐心突出。青筋暴露,脉络瘀阻等症状。
4、病人面色多属萎黄或黧黑,巩膜或见黄染,面部或颈胸部皮肤
出现红丝赤缕等,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辨证分析
本病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不舒,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以及黄
疸、积聚失治等因素,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气、血、水积聚
腹内而成。
临床辨证,根据病程和正邪关系,一般发病初期多属肝脾失调,气
滞湿阻。应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瘀、湿热和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
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用峻剂逐水。病程
日久,或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
滋养肝肾。本病的病理由于本虚标实,虚实交错,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
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辨证论治
气滞湿阻型
[证见] 腹大按之不坚,肋下胀满疼痛,尿少,纳差,食后腹胀。
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除湿散满。
[方药]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合胃苓汤(朱丹溪
《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苍术各10克,陈皮6克,
厚朴9克,砂仁6克(后下),茯苓、猪苓各15克,泽泻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鳖甲煎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⑴强肝软坚汤(韩经环《中华医学杂志》1979.10)
组成:当归、白芍、丹参、绵茵陈、郁金、鳖甲、牡丹皮、生地黄、
黄芪、茯苓、白术,随症加减。水煎服。
⑵消鼓散(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
处方:西洋参、滇三七各30克,鸡内金60克,共研为细末。每次30
克,每日1次,开水送服。

寒湿困脾型
[证见]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
倦,怯寒懒动,尿少,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 1、 主方:实脾饮(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白术、熟附子各12克,干姜10克,大腹皮15克,木瓜12克,
茯苓15克,厚朴、草果10克,猪苓12克,砂仁6克(后下),甘草6克。
水煎服。若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2、 单方验方:苍术牛己汤
(方药中验方)处方:白术、苍术、川牛膝、怀牛膝、防己各30克。水
煎服。

湿热蕴结型
[证见] 腹大胀满疼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尿赤涩,便秘或垢
溏,或见面目皮肤发黄。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
1、 主方:中满分消丸(李杲《兰室秘藏》)合茵陈蒿汤(张仲景
《伤寒论》)加减
处方:黄连、黄芩、知母各10克,枳壳、厚朴、法半夏各9克,陈
皮6克,猪苓、泽泻、栀子各12克,绵茵陈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单方验方:
消水汤(王唯一等《万病单方大全》)
处方:玉米须60克,赤小豆30克,冬瓜子15克,水煎服。

肝脾血瘀型
[证见]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面色暗黑,头颈胸臂血
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便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化瘀行水,通络散结。
[方药]
1、 主方:调营饮(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赤芍18克、川芎6克,当归12克,莪术15克,延胡索、槟榔、
瞿麦、葶苈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参20克,大黄1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大黄E虫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消癥丸(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E虫、炮山甲各100克,水蛭75克,大黄50克,共研为细末,
水冷为丸。每次服5克,每日服2~3次。

肝肾阴虚型
[证见] 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口燥心烦,齿鼻衄
血,尿少。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合化瘀汤(方药中等《
实用中医内科学》)加减
处方:沙参18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2克,当归10克,鳖甲
30克,党参15克,柴胡10克,莪术、三棱、鸡内金、茯苓、赤芍、猪苓、
泽泻各12克。水煎服。若齿鼻衄血者,加仙鹤草20克、茅根15克。
2、中成药化癥回生丹,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鳖甲消胀煎
(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处方:甲鱼500克,独头
大蒜200克;或鳖甲30~60克,大蒜15~30克。水煎煮熟,勿入盐,淡食
之。
脾肾阳虚型
[证见] 腹大胀满不舒,入暮尤甚,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
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尿短少。舌质胖淡紫,脉沉细弦。
[治法]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
1、 主方:附子理中汤(龚廷贤《万病回春》)合五苓散(张仲景
《伤寒论》)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白术12克,党参18克,茯苓15克,
肉桂5克,猪苓15克,桑白皮12克,大腹皮15克,泽泻12克。水煎服。
2、 中成药济生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3、 单方验方:温阳
消胀汤(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处方:淡附子、焦白
术各10克,杏仁、香附、橘红各10克,党参、紫河车各12克,当归、白
芍、茵陈各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⑴赤小豆茅根煲瘦肉:赤小豆250克,白茅根30克,猪瘦肉适量,
共煲至豆熟,饮汤食肉。具有利水消胀的作用。
⑵玉米须煲龟:玉米须60克,龟1只去内脏洗净,加适量清水煲至
烂,调味饮汤食肉。具有育阴利水的作用。
⑶丹参煲田鸡:丹参30克,田鸡(青蛙)250克,将田鸡去皮脏洗
净,与丹参加适量水共煲熟,用白糖调味饮汤食田鸡。适用于各类型鼓
胀。
2、 预防调护
⑴避免饮酒过度,避免与血吸虫病疫区水接触,避免情志所伤和劳
欲过度。
⑵已患黄疸和积聚的病人,应及时治疗,务使疾病好转、痊愈。
⑶鼓胀病人饮食清淡,宜进食低盐或无盐饮食,忌食煎炸、辛辣、
坚硬的食物。
-------------------------------------------------------------------------------------------
关格( 内科)
小便不通名曰关,呕吐不止名曰格,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名曰
关格。关格属于危重病证,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证的晚期。西
医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有关疾病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而出现关格
表现者,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以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为特征。
2、常有水肿、淋证等病史,而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
尿少或无尿、烦躁或嗜睡等前期症状。
3、实验室检查,可见血中尿素氮明显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辨证分析
本证大多由于水肿、淋证等病证日久迁延不愈,或由于先天不足,
劳倦过度、久病及肾等因素,导致脾肾虚损,脾的健运失司,肾的开合
不利,造成湿浊羁留,最后出现脾肾衰败,浊邪壅塞三焦,瘀血阻滞经
脉,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浊邪又可郁化为热毒,溺素入血,可犯
胃、侵肺、功心、上脑、动风而出现种种症候。其症候常表现出正虚邪
实、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特点。属肾与膀胱的病变。
临床辨证应辨明脾肾虚损情况,审察病变在气在血,辨察浊邪侵犯
到上、中、下三焦之何脏腑;应辨明邪正之盛衰,邪气主要有湿浊、热
毒、瘀血等,正虚可有阳虚、阴虚、气血虚、气阴虚、气血阴阳俱虚等;
应辨别寒热之偏胜,湿浊寒化则为寒湿,热化则为湿热。
关格的治疗原则是“治主当缓,治客当急”,也就是治疗脾肾阳虚
要缓缓补之,治疗浊邪当需急用,但以不伤正气为原则。

辨证论治
脾肾衰败,湿浊内阻型
[证见] 面色晦滞,尿少尿闭,肢体浮肿,恶心呕吐,短气乏力,
纳呆厌食,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头痛烦躁或嗜睡,甚则抽搐昏迷。苔
白腻,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方药]
1、主方:附子理中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吴茱
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肉桂6克,党参30克,白术、茯苓、巴戟天、
仙灵脾各15克,吴茱萸10克,半夏18克,陈皮、生姜各9克。水煎服。
浮肿严重,尤其有胸水、腹水者,可加甘遂末0.5~1克(空心胶
囊装)吞服。
2、中成药
附桂理中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补肾大黄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制附子15~30克,生大黄15~30克,益母草15~30克,黄
芪30~60克,芒硝10~20克。水煎服,或保留灌肠。
(2)牡蛎灌肠方(屠森《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
处方:牡蛎30克,生大黄、熟附子各10克。水煎去渣,保留灌
肠,每日1~2剂。
脾肾衰败,湿热互结型
[证见] 面色萎黄或晃白,腰酸,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头目
昏眩,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口有尿臭,或发热,尿短赤,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而浊,脉弦数。
[治法] 补益脾肾,清热降浊。
[方药]
1、主方:温脾汤(许叔微《本事方》)合黄连温胆汤(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熟附子15克,人参12克,大黄15克,半夏12克,陈皮9在,
竹茹、枳实、生姜、黄连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4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大黄牡公汤(李荣亨《中医杂志》1988.3)
处方:大黄、蒲公英、牡蛎各30克,加水煎取药液200毫升,保留
灌肠,每日1剂。
邪陷心肝,血热风动型
[证见] 呕逆尿闭,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抽搐痉挛,吐衄便血。
舌头卷缩,舌红苔厚浊,脉弦细数。
[治法] 开窍凉血熄风。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羚羊钩藤汤(俞根初《
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水牛角(先煎)30克,生地黄20克,玄参,金银花各15克,
黄连10克,羚羊角片3克(另煎),钩藤、白芍各18克,菊花、牡丹皮、
竹茹、石菖蒲、郁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60毫升,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液中静脉
滴注,每日1~2次。
(2)醒脑静注射液,每次10~20毫升,溶于等渗葡萄糖注射液500毫
升中静脉滴注。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用大蒜125克,捣烂,敷于两腰部,每日1次。贴敷处先用凡土林涂
过,以免敷后出现水泡。亦可以用苦酒和芒硝(量多少不论)涂腹上,
以薄薄一层为度,外用油纸覆盖,每日4~6次。
2、针灸疗法
关格吐逆小便不利,急宜先灸肾俞,气海、天枢等穴,针刺涌泉、
水分等穴位。
3、中药保留灌肠
用大黄、槐花各30克,崩大碗30克,加水煎成300毫升液汁,作保
留灌肠,每天1~2次。
4、预防调护
(1)积极预防和治疗引起关格的原发病,如水肿、淋证等。
(2)患者应注意休息,注意冷暖,预防感冒;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
忌吃生冷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汗证 (内科)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
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临床常见有自汗、盗汗、脱汗、黄
汗等。西医的植物神经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甲亢、休克等异常汗出,
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汗出量多,沾手湿衣,常伴有烦热心悸、
体倦乏力、消瘦等。
2、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为脱汗;急性热病中恶寒战栗而后汗
出者为战汗;汗色发黄而染衣者为黄汗。
3、必须排除因天气炎热、穿衣过暖、喝饮热汤、劳动奔走,或服
用发散药等引起的出汗过多。上述情况出汗量一般不会太多,且多为一
时性。
辨证分析
汗证多因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郁蒸所
致。临证当分虚实,辨其寒热。自汗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但以气虚为
多见;盗汗以虚热为多见;脱汗以阳虚为主;黄汗多属湿热;战汗则常
发于体虚之人。
治疗当根据虚则补之,脱则固之,实则泄之,寒则热之,热则清之
原则。汗出过多,还可以配合外用药扑之。

辨证论治
自汗

Ⅰ、肺气不足型
[证见] 汗出畏风,动则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舌质
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