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1、 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味
处方:黄芪2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麻黄根9克,
浮小麦25克,煅牡蛎30克。水煎服。若阳气亏虚者,加熟附子12克、干
姜10克。兼有伤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6克。2、 单方验方:⑴敛
汗固表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炙黄芪、党参、煅
牡蛎各15克,麻黄根、瘪桃干、浮小麦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
水煎服。⑵虚汗汤(刘国普验方)处方:黄芪、浮小麦各30克,麻黄根
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Ⅱ、营卫不和型
[证见]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某局部出汗。
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1、 主方: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9克,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20
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麦30克。

Ⅲ、热淫于内
[证见] 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
热,或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里泄热。
[方药]主方:白虎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处方:石膏30克,
知母12克,粳米20克,淡竹叶12克,天花粉15克,山栀子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盗汗

Ⅰ、阴虚火旺型
[证见] 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潮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 主方:当归六黄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当归12克,黄芩10克,黄连9克,黄柏10克,生地黄15克,
黄芪15克, 麦冬12克,五味子6克,龟板20克(先煎)。水煎服。若
潮热者,加秦艽12克、银柴胡10克、白薇12克。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
各30克,糯稻根15克。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芪牡盗汗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生地黄、龙骨、牡蛎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地
骨皮各10克,浮小麦20克。水煎服。
⑵止汗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黄芪、牡蛎、浮小
麦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炒黄柏、当归、炒黄芩、麻黄根各
9克,炒胡黄连6克。水煎服。

Ⅱ、心血不足型
[证见]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
舌淡苔薄,脉细虚。
[治法] 养心补血敛汗。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8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远志5克,酸
枣仁12克,龙眼肉10克,白术12克,五味子6克,龙骨、牡蛎各20克,
浮小麦30克,大枣5枚。水煎服。2、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
次。
脱汗
[证见] 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四肢
厥冷。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1、 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味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黄芪30克,山萸肉12克,煅龙骨、
煅牡蛎各30克。水煎服。若为热病者,可加麦冬18克,五味子9克。
2、 单方验方:山萸肉煎(姜超等《实用中医营养学》)
处方:山萸肉60克。浓煎饮用。

战汗
[证见] 急性热病中发热口渴,躁扰不宁,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后汗出。脉浮数,苔薄黄。
[治法] 甘寒养胃,扶正祛邪。
[方药]
1、 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淡竹叶12克,石膏30克,粳米20克,人参12克(另炖),麦
冬12克,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黄汗
[证见] 汗出色黄而粘衣着色,口中粘苦或口渴不欲饮,胁痛纳呆,
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
山栀子10克,佩兰9克,甘草6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
⑴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克,米粉90克。上药为末,用绵
包裹,扑于身上。
⑵红粉方:麻黄根、煅牡蛎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15克。上药为
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适用于自汗、盗汗。
⑶五倍子研末,水少许调成糊状,睡前置于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适用于盗汗。
⑷浮小麦100克,水煎,擦身。适用于自汗、盗汗。
⑸白矾、葛根各20克,煎水洗手足,每日数次,主治手足汗多。
2、 饮食疗法
⑴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
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⑵乌豆圆肉大枣汤:乌豆(黑豆)50克,桂圆肉(龙眼肉)15~20克,
红枣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表虚及营卫不调之汗证。
⑶乌豆炆塘虱:乌豆(黑豆)60克,塘虱鱼500克。塘虱鱼挖去颈
花(双侧)及肠脏,与乌豆一起放入瓦锅,加水用文火炆熟,加盐调?
斗 场J视糜谧院辜暗梁埂?
⑷韭菜汤:韭菜150克,煮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盗汗。⑸牡蛎
汤:牡蛎肉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血虚盗汗。
3、 预防调护
⑴加强锻炼身体,避免思虑烦劳过度,少食辛辣厚味之品。
⑵汗出之时,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后应及
时擦干,应经常更换内衣。
-------------------------------------------------------------------------------------
狐惑病(内科)
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
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
联综合征)类似。

诊断要点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蚀(眼部症状一般出
现较晚)。
1、 口咽症状:口腔粘膜、舌、齿龈、咽喉等处发生溃疡,口舌痛,
齿痛,声嘶咽干。
2、 外部症状:阴囊肛周、阴茎龟头或女子阴唇等处发生溃疡痒痛。
3、眼部症状:目赤,畏光,肿痛,化脓,视力减退甚则失明。若
出现眼部损害,意味病情严重。
4、全身症状:发热,多汗,疲乏,关节酸痛,失眠,恶心厌食,
烦燥不安,神情恍惚等,有的患者面部的颜色出现乍白乍黑等异样改变。
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温邪内侵,郁久化
热,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中、晚期则因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
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生内热,与湿浊
相合所致。总之,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
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
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
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辨证论治
湿热内蕴型
[证见] 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
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
黄粘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
儿药证直诀》)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
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
银花18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
粉20克。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秘者加枳
实、大黄各12克。
2、中成药⑴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⑵清开灵口服液,
每次2瓶,每日3次。⑶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阴虚内热型
[证见] 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
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
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清热。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枸杞子12克,麦冬、沙参、玄参、白芍各15克,
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龟板30克,甘草6
克。水煎服。
热盛者,选加玄参、白薇、地骨各15克,知母、黄柏各12克。气阴
两虚者,合生脉散。本病的眼部症状一般发生较晚。红肿羞明者,可用
温清饮(即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并酌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谷
精草等。红肿清退之后,即改用滋肾清肝为主。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单方验方:玄参地黄汤(张俊雄《福建中医药》1988.6)
处方: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党参、茯苓皮各15克,山药20克,
山茱萸、菟丝子、泽泻各12克,郁金、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
本病除内服药外,还须配合外洗,促进溃疡愈合。
⑴苦参30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⑵陈艾叶30克,黄药子20克,白矾3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⑶锡类散,撒于患处,每日3次。
⑷双料喉风散,吹喉舌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⑸竹茹,研为细末,经清毒处理后,撒于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⑹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置于纱布上,贴两足心
涌泉穴,每晚1次。
2、预防调护
⑴本病常继发于外感之后,故凡遇外感,应及时治疗,避免反复迁
延。
⑵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之品应严加节制。
⑶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足够睡眠,增加户外活动。
-----------------------------------------------------------------------------------------
华枝睾吸虫病 (内科)
华枝睾吸虫病是由华枝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所引起的病证。轻者
可无症状,重者可见食欲不振、腹泻、肝区疼痛、黄疸、肝脾肿大,甚
至引起鼓胀等。

诊断要点
1、有曾在疾病流行地区吃过未煮熟的鱼虾史。2、感染轻者
可无症状,或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重者
可有肝大或其他肝胆系统疾病。3、粪便及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可检查
出虫卵。

辨证分析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进食含有华枝睾吸虫囊
蚴的生鱼,或进食未熟透、囊蚴未被杀灭的鱼。囊蚴进入人体后,在肝
胆内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损伤肝脾,导致肝气郁滞,脾虚不运,进而气
血瘀滞,而产生各种症状。治疗以疏肝健脾驱虫之法。

辨证论治
[证见] 轻者无症状,或反复右上腹压重感,较重者右胁腹胀痛、腹泻、
纳差、神疲乏力、肝大,严重者可见消瘦、黄疸、鼓胀等。脉弦细。
[治法] 驱虫,消积,疏肝。
[方药]1、 主方:榧槟汤及疏肝驱虫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学新编》)
处方:榧槟汤:榧子30克,槟榔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疏肝驱虫汤:当归9克,柴胡6克,青皮6克,榧子肉24克,百部15
克,槟榔15克,赤芍12克。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2、 单方
验方:肝吸虫一方、二方(邓铁涛验方)肝吸虫一方:党参、茯苓、白
术、扁豆各12克,山药15克,郁金10克,槟榔、使君子各25克,甘草5
克。肝吸虫二方:郁金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炒榧子、槟榔各25克。
用法:先服一方:每日1剂,连服3~4日;再服二方,服法同上,连服
5~7天为1疗程。第1疗程未愈者,可进行第2疗程。感染轻者,一般服
1~2疗程可愈;感染重者,一般服至3疗程可愈,最多可服至4疗程。(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使君子蒸猪瘦肉:使君子10克,去壳取仁,加入猪瘦肉约100克,
捣烂和匀,煮饭时放饭面上蒸熟,佐膳食用。每日1次,连服7日。
2、预防调护⑴不吃生鱼,不吃未煮熟的鱼、虾,这是预防本病切
实可行而有效的措施。⑵流行地区要做好粪便管理,防止污染鱼塘及水
源。
--------------------------------------------------------------------------------------------------
黄疸(内科 )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特征。
西医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
治。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其中目黄为确诊本病
的主要依据。
2、患病初期,一般是黄疸还未出现,常以畏寒、发热,食欲不振,
疲乏等类似感冒症状为先驱,3~5天后才出现黄疸,故应注意早期诊断。
3、检查血液胆红素升高。

辨证分析
黄疸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
不足有关。病机关键是湿邪为患,病变部位为脾胃肝胆。本病辨证以阴
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色;急黄为阳黄之
重症,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黄色深褐如金,病情凶险;阴
黄以寒湿为主,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薰。本病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
为大法。


辨证论治
阳黄

Ⅰ、热重于湿型
[证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口干口苦,恶
呕,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化湿,佐以泄下。
[方药]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绵茵陈30
克,栀子12克,大黄10克,鸡骨草30克,车前草20克,茯苓15克,甘草
6克。水煎服。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柴胡、枳实、郁金各12克,
金钱草30克。
2、中成药
⑴鸡骨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⑵溪黄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绵茵陈、金钱草、丹参、板蓝根、茯苓、薏苡仁各30克,郁
金、柴胡、败酱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⑵退黄方(湖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赤芍30~60克,大黄10~30克,绵茵陈、板蓝根各30克,泽
兰、车前子各15克,郁金12克。水煎服。

Ⅱ、湿重于热型
[证见] 身目俱黄,头重身困,胸脘痞满,纳呆,恶呕,腹胀,便
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1、主方:绵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猪苓各15克,白术、泽泻、藿香各12克,
薏苡仁20克,布渣叶15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参照热重于湿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肝四方(钟濯奎验方)
处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郁金12克,山楂18克,丹
参15克,白茅根、绵茵陈、鸡骨草、虎杖各30克。水煎服。

急黄
[证见]
发病急骤,黄色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
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黄连、栀子、黄芩各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
18克,石膏30克,牡丹皮、知母、赤芍各12克,大黄15克,金银花20克,
人工牛黄3克(冲),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于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⑵大黄E虫丸,每次2丸,每日2次。

阴黄
[证见]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见腹胀,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
淡苔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
1、 主方:绵茵陈术附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白术15克,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
陈皮6克,党参18克,泽泻12克。水煎服。
若胁下有痞块,可加丹参20克、土鳖虫10克、鳖甲30克。
2、 中成药
⑴鳖甲煎丸,每次6克,每日3次。
⑵紫参保肝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⑶消炎利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阴黄方(李宝顺等《名医名方选》)
处方:绵茵陈、党参、黄芪各30克,冬瓜皮、木通各15克,茯苓、
当归各12克,熟附子、鸡内金、枸杞子、干姜、白术、泽泻各10克,石
菖蒲6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⑴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⑵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若
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
3、饮食疗法
⑴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阳
黄、急黄。
⑵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适用于阳黄、
急黄。
⑶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4、 预防调护
⑴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
⑵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⑶本病一旦发现,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食具、用具加以消毒,将
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⑷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不宜马上停药,应根据病情继续治疗,以免
复发。
--------------------------------------------------------------------------------------
蛔虫病(内科)

蛔虫病是指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疾病。临床常见脐周疼痛,
食欲反常,面黄肌瘦等症状。蛔虫上窜胆道,发生胁腹剧痛,而为蛔厥。
蛔虫集结成团,常可引起肠道梗阻而并发关格。


诊断要点
1、 脐腹疼痛,时作时止,睡间磨牙,经常鼻痒,或食欲反常。
2、 一般有排虫史,少数人有呕吐蛔虫的情况。
3、 望诊可见面部白斑,巩膜蓝斑,唇内有粟状颗粒,以及舌面斑
点。
4、 大便涂片镜检可发现蛔虫卵。


辨证分析
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食物而
引起。蛔虫寄生在肠道,扰乱脾胃运化功能,从而出现各种症状。因蛔
虫性动好窜,又好团聚,故常见上窜胆道,发生胁腹剧痛,而成蛔厥。
蛔虫集结成团,阻塞肠道,使气血流行不利,则引起腹痛等,甚则并发
“关格”。治疗应根据病程的轻重缓急,采用驱虫、安蛔、调理脾胃等
法。因蛔虫闻甘即起,闻酸即止,闻苦即定,闻辛则头伏而下,故临床
上可针对蛔虫的这一特性遣方用药。


辨证论治
蛔虫证
[证见]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能食而瘦,睡间磨牙,
流涎,经常鼻痒,或面部有白色虫斑,眼白上有蓝点。
[治法] 驱蛔,健运脾胃。
[方药]
1、 主方:化虫丸(汪昂《医方集锦》)加减
处方:使君子、芜荑、鹤虱、苦楝根皮、槟榔各15克,乌梅10克,
广木香6克(后下)。水煎服。驱虫以后,可给予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
白术散等健运脾胃。
2、 中成药
⑴ 复方鹧鸪菜散,每次5包,每日1次,连服3日。
⑵ 化虫丸,每次5克,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 苦楝根皮煎:苦楝根皮30克,水煎服,连服2天。

⑵ 驱蛔汤:榧子肉、使君子、乌梅、苦楝根皮各15克。水煎服。

蛔厥证
[证见] 突然胁腹剧痛阵阵,痛引肩背,恶心呕吐,甚则吐蛔,
汗出肢冷,脉沉弦或沉伏。
[治法] 缓急安蛔,先安蛔止痛,后驱虫和胃。
[方药]
1、 主方:乌梅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乌梅12克,黄连、黄柏各10克,熟附子、干姜各6克,细辛
5克,肉桂3克,延胡索12克,枳壳12克,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后下)。
水煎服。若虫静厥回,临床症状消失,当再用驱蛔剂治之,虫驱后再调
理脾胃。
2、 中成药乌梅安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 热醋(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热醋60克,加川
椒少许,1次内服。
⑵ 麻油(王文亮《新中医》1982.10)处方:麻油50毫升,花椒9
克,以油炸花椒至黑,去椒,待温顿服。

关格证
[证见] 腹中剧痛,胀痛攻撑,呕吐,大便不通,无矢气,腹部按
之有块。苔黄腻,脉弦。
[治法] 通里攻下。
[方药]
1、 主方:大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大黄15克,芒硝、厚朴、枳实各12克,莱菔子15克,桃仁10
克,赤芍12克,乌梅10克。水煎服。2、 单方验方
⑴ 蜂蜜30克,麻油50毫升。混合后,加入0.9%食盐水100毫升,
搅匀,加温,顿服。每日1~2剂。
⑵ 大黄乌梅汤(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乌梅、大黄各30克,干姜20克,蜂蜜100克。加水共煎,去渣,
频服,每日1~2剂。


其他疗法
1、外治法:腹部热敷法。食盐500克,食醋50~100毫升,放入锅
内炒热,用两层纱布包裹,令病人仰卧曲膝,放于腹部热敷,冷时再加
温,连续热敷1小时左右。适用于蛔虫引起的关格证。
2、 针灸疗法
⑴ 指压灵台、至阳两穴。方法是:病人俯卧,术者用双手拇指按
压,由轻至重,直至疼痛缓解为止。⑵耳针,在耳廓相应部位针再现刺。
⑶ 拔罐,对应腹痛部位在背部拔罐,或腹痛局部拔罐亦可。以上
诸法,皆适用于蛔厥引起的腹痛。
3、 预防护理
⑴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蔬菜,瓜果要洗净后再吃。
生熟食物要分开切。
⑵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⑶ 蛔厥证与关格证经治疗症状消失后,要注意尽早给予驱虫,以
预防复发。
---------------------------------------------------------------------------------------
霍乱 ( 内科)
霍乱是感受时行疫疠之邪而发病急骤,病变在顷刻之间挥霍撩乱
的疾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以发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
水样泄泻等证候表现为重要特点。西医的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急骤,来势凶猛。
2、临床表现以发热、暴吐下利、腹痛如绞为特征。
3、多有暴饮暴食、不洁饮食病史,或周围有类似同样病例的发
生。

辨证分析
本病多因饮食不慎而感受时行疫疠之邪,损伤脾胃,而致秽浊疫
毒阻遏中焦,气机
逆乱,升降失司,清浊相混,乱于胃肠。
若气机逆乱,开合失司,阳气内郁,而见汗出肢冷,是为寒证;
若出现身热、躁扰,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又为热证。气机窒塞,上下
不通,则呕吐剧烈,泄泻频频。吐泻伤津,筋脉失养,可见转筋挛缩、
四肢抽搐。津伤气泄,甚者导致亡阴亡阳,病情危重。
霍乱总的治疗原则为芳香泄浊、化湿和中。结合不同证候表现,
可分别兼以温化寒湿、清热化湿、辟秽解毒、养阴救逆、回阳固脱等。


辨证论治
湿热证
[证见] 发热较重,骤然暴吐暴泻,吐物酸腐热臭,泻下如米
泔水,热臭难闻,腹中绞痛,甚则转筋拘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辟秽泄浊。
[方药]
1、主方:蚕矢汤(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加减
处方:黄连10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大豆黄卷12克,薏苡仁25
克,法半夏9克,通草8克,蚕砂10克,木瓜12克,吴茱萸6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2剂。
若脘痞、干呕较甚者,加竹茹10克、川朴10克、白豆蔻8克。若手
足厥冷、腹痛自汗、口渴、唇甲青紫、小便黄赤、六脉俱伏者,是为热
盛厥深,可加石膏30克、竹叶12克、天花粉15克。
2、中成药
(1)玉枢丹,每次服0.3~0.6克,每日3次。
(2)行军散,每次服0.3~0.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王氏连朴饮加减(钟喜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
治手册》)
处方:川黄连9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法半夏10克,淡豆豉
10克,山栀10克,火炭母15克,救必应25克,穿心莲15克,佩兰10克,
芦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寒湿证
[证见] 恶寒发热,骤发吐泻交作,吐出物如米泔水,泻下清稀
如水,腹部冷痛,喜按喜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头身疼痛,胸脘痞闷,
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浊腻,脉濡缓。
[治法] 芳香化浊,温中散寒。
[方药]
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苏叶9克,藿香10克,白芷9克,桔梗6克,法半夏10克,陈
皮6克,厚朴9克,大腹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2剂。
若兼见心烦、口渴、苔黄者,加黄连9克、竹茹10克、干姜6克。
呕吐频频、脉沉伏者,加吴茱萸6克、肉桂8克、丁香6克。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加熟附子12克、干姜9克。若吐利甚、手足厥
逆、转筋拘急者,加吴茱萸6克、木瓜9克、熟附子12克。
2、中成药
(1)藿香正气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2支,每日3次。
(2)十香丸,每次服6克,每日2~3次。
(3)理中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纯阳正气丸加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陈皮9克,丁香6克,茯苓15克,苍术8克,白术10克,藿香
10克,姜半夏9克,肉桂6克,青木香6克,花椒叶6克,吴茱萸6克,甘
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毒秽证
[证见] 发热,卒然腹中绞痛,痛甚如刀割,欲吐不得吐,欲泻
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
舌淡苔白,脉象沉伏。
[治法] 辟秽解毒,利气宣阳。
[方药]
1、主方:玉枢丹(王 《是斋百一选方》)加减
处方:山慈菇12克,续随子10克,大戟8克,白芷10克,五倍子10
克,雄黄8克,紫苏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0克,草果8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邪气过盛,可先用烧盐方(单用烧盐热水调饮,以手指探吐)探
吐,一经吐水,则烦闷可减,诸窍宣畅,再服汤药。若腹胀而欲泻不出
者,可加厚朴10克、大黄8克(后下)、枳实8克。
2、中成药
苏合香丸,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瓜蒂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瓜蒂、赤小豆各等份,共研为末,每次服3克,用豆豉煮汤
送服。用于毒秽证,得快吐乃止。初起邪在胃脘,欲吐而吐不出者,用
此法以导邪上越,得吐则烦闷燥乱可止,诸窍宣畅。
伤阴证
[证见] 吐泻频作不止,吐泻如米泔水样,神疲乏力,目眶 陷,
皮肤皱瘪,声嘶,心烦,口渴引饮,呼吸短促,尿少或尿闭。舌干红无
苔,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生津救逆。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西洋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干地黄30克,玄参
18克,白芍15克,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芦根20克,甘草8克。水煎
服,每日2剂。
若口渴甚者,加乌梅10克、天花粉30克。声嘶难言、气促者,加竹
沥水30毫升、鹅管石9克、诃子9克。手足蠕动、时时欲脱者,加龙骨25
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
2、中成药
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每次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
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大定风珠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白芍15克,阿胶8克(烊化),生龟板15克,生地黄18克,
火麻仁10克,五味子10克,生牡蛎18克,麦冬15克,生鳖甲18克,西洋
参12克,炙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2剂。
亡阳证
[证见] 吐泻过剧,四肢厥冷,汗出身凉,气息微弱,语声低怯,
恶寒倦卧,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微。
[治法] 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
1、主方:回阳救急汤(陶华《伤寒六书》)加减
处方:熟附子10克,干姜9克,肉桂5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茯
苓25克,陈皮10克,法半夏9克,五味子8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若下利不止、面赤、干呕而烦躁、脉伏者,加葱白10克、童便50毫
升、猪胆汁8~10亳升。腹痛甚者,加白芍20克。大汗不止者,加山茱
萸15克。呕吐剧烈者,加生姜9克、紫苏梗10克。
2、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
日2次。
3、单方验方:通脉四逆汤合参附汤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红参12克,熟附子10克,干姜9克,葱白10克,童便50毫升
(冲),猪胆汁5毫升(冲),白芍15克,生姜6克,吴茱萸9克。水煎
服,每日2剂。


其他疗法

1、刮痧治疗
于患者肩颈、脊背、胸前、胁肋等处,用光滑的瓷匙蘸菜油(或万
花油)自上而下刮之,以局部皮肤出现红紫色为度。有助于宣通经络,
祛邪外出,减轻霍乱症状。
2、救治转筋法
用白酒200毫升,加樟脑15克,摇匀,涂抹于转筋拘挛之硬处,然
后用力摩擦,具有缓急止痛作用。
--------------------------------------------------------------------------------------
积聚(内科)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积为有形,固定不移,
痛有定处;聚为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西医的肝脾肿大、腹腔肿
瘤,多属积证范围;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幽门梗阻等,则属聚证范围。


诊断要点
1、积证以腹部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地较硬之结块,并有疼痛为特
征。大多呈慢性经过;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呕、
腹胀、纳差、疲乏、消瘦等症状。
2、聚证以病人自觉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发作
时腹部可见局部气聚胀满,但一般扪不到包块,或虽能扪及包块但随之
而散,缓解时气聚胀痛现象消失。
3、作B超、胃镜、肠镜、CT等检查,腹部常可发现病变。



辨证分析
积聚发生,多因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
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
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故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结。
病变主要在肝脾。
临床当分积与聚。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病在气分、属腑,为时尚
暂,病情较轻,治以理气解郁为原则;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病在血分,
属脏,为时较久,病情较重。治疗应掌握正邪虚实的关系,分初、中、
末三个阶段,以化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辅以扶正之法。


辨证论治
聚证
[证见]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或时有条状物聚起腹部,摸之可散,
脘胁时有不适。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
1、 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薄荷6克,白术12克,茯
苓15克,香附10克,青皮9克,延胡索12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
6克。水煎服。兼有痰湿者,加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藿香10克。兼食
滞者,加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神曲9克。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加大
黄12克、槟榔15克、枳实12克。
2、 中成药

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3次。

积证
[证见] 腹部积块,疼痛固定不移,纳减,神疲乏力,身体消瘦。
舌质暗紫,脉细涩。
[治法] 活血祛瘀,软坚消积。
[方药]
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五灵脂
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桃仁12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延胡索
12克,红花10克,鳖甲30克,蒲黄10克,川楝子12克,枳壳12克,鸡内
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积块坚硬痛剧者,加三棱12克、莪术12
克、三七末5克(冲服)。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
血虚者,加熟地黄、首乌各15克,鸡血藤30克。阴虚者,加生地黄、沙
参、麦冬、石斛各15克。
2、中成药
⑴ 鳖甲煎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⑵ 大黄E虫丸,每次6克,每日3次。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⑴ 七叶一枝花根,晒干研粉,每次适量,用醋调敷肿块处。适用
于腹部痞块疼痛。
⑵ 大黄、朴硝各30克,研为细末,与大蒜同捣成膏,敷贴患处。
2、气功疗法
气功可以作为本证辅助治疗。如:“站桩功”、“意气功”、“强
壮功”、“内养功”、“放松功”、“八段锦”、“小周天气功”等,
可以起到治病、强体作用。
3、预防调护
⑴ 积聚之病,起于情志失和者居多,故避免情志内伤,对防止积聚
发生有重要作用。
⑵ 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胃脘痛、胁痛、泄泻、便血等病证,
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⑶ 饮食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食物宜新鲜、清淡可口而
又富于营养。
----------------------------------------------------------------------------------------
姜片虫病(内科)
姜片虫病是姜片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临床以脾胃失调的症
状为主要表现。

诊断要点
1、有进食生菱角、生荸荠等史。
2、有可腹痛、腹泻、疲乏,或见腹胀浮肿等症状。
3、大便检查发现姜片虫卵,或肉眼看到排出的姜片虫。


辨证分析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进食生菱角、生荸荠等,被附着的姜片虫囊
蚴感染而引起。成虫寄生在小肠,吸食水谷精微,引起脾胃功能失调为
主要的病理变化。治疗以祛虫、佐以健脾之法。


辨证论治
[证见] 一般可无症状,有的可见轻度腹痛浮肿。
[治法] 驱虫为主,佐以健脾。
[方药]
1、 主方:槟榔煎(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
处方:槟榔50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1小时,去渣取汁,早晨空
腹服。需健脾和胃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有水肿者,可加泽泻、五加
皮、车前草等。
2、单方验方
⑴ 祛姜片虫汤(张子惠《广西中医药》1983.3)
处方:槟榔30克,牵牛子10克。水煎,晚上1次服下。
⑵ 椰子(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椰子1个,先饮其汁,后食其肉,每日晨起服食1个。
--------------------------------------------------------------------------------
脚气 (内科)
脚气是以两腿足酸楚、麻木、软弱无力,或见脚胫肿满为特征的一
种疾病。因病从脚起,故名为脚气,又名“缓风”、“脚弱”、“软脚
病”、“壅疾”等。包括西医所称的维生素B1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此外,
如营养不良,多发性神经炎等,凡具有类似证候的疾患,也可参照本证
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以两下肢软弱无力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觉麻木,微肿酸
疼,软弱不能行,甚或喘急心悸等。大多起病缓渐。
2、患者多有久处卑湿秽浊之地,或易地而居,水土不服,或饮食
偏嗜太过,长期进食精米白面等情况。
3、注意与水肿、痿证、痹证等相鉴别。


辨证分析
脚气之病因主要有外感风毒水湿之气,饮食失调、水土不服等。
其病变主要在脾胃,病理变化主要是风湿毒邪壅阻经脉,病理性质属
于本虚标实。临床证候主要有湿脚气、干脚气两种。湿脚气湿邪浸渍,
其性偏寒,治宜分利水湿;干脚气湿从燥化,津血耗伤,而风邪在络,
其性偏热,治当清热养血祛风,疏通经络,以祛络中之风湿。两者病
情发展均可发生脚气冲心,病情危笃,则当降逆泄毒以平其冲。


辨证论治
湿脚气
[证见] 足胫肿大重着,软弱麻木无力,行动不便,小溲不利,
形寒胫冷,或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宣壅逐湿,舒筋通络。
[方药]
1、 主方:
⑴ 鸡鸣散(朱君辅《朱氏集验方》)加减
处方:槟榔12克,厚朴、苍术各10克,木瓜15克,吴茱萸5克,
苏叶6克,桔梗9克,薏苡仁15克,生姜9克。水煎,留待早晨空腹冷
服(冬季可稍加热)。服后大便溏泻1~2次,浮肿可逐渐消退。寒
湿偏重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湿郁化热者,可加黄柏10克、
栀子12克。
⑵ 半夏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若湿脚气后期出现脚气冲心,见心悸气喘、恶呕,甚或神志昏乱,
舌胖,口不渴,脉沉细者,当以温阳降逆,方用半夏汤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肉桂6克,细辛5克,蜀椒目10克,
法半夏15克,人参10克,吴茱萸10克,槟榔12克。水煎服。
2、 单方验方
⑴ 党参白术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党参、白术、苍术、山药、黄芪、车前子各30克,陈皮、
半夏、茯苓、甘草各10克。水煎服。
⑵ 黑豆甘草煎(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黑豆30克,甘草3克。水煎服。⑶桑皮槟榔合剂(方药中
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桑白皮,槟榔,茯苓,大豆。水煎
服。

干脚气
[证见] 足胫不肿,日渐消瘦,麻木酸痛,饮食减少,时作干呕,
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 清热活络,养血润燥。
[方药]
1、 主方:
⑴ 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脚气方(今村
亮《脚气钧要》)加减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6克,生地黄18克,火麻仁10克,
大黄、黄柏各10克,木瓜12克,桑枝、薏苡仁各20克,牛膝12克,甘
草6克。水煎服。
⑵ 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若于脚气后期出现脚气冲心,症状同湿脚气,舌红干焦、口渴、脉
细数者,治应清热凉血,解毒开窍,方用清营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黄、玄参各15克,淡竹叶10克,麦冬12克,
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黄连10克,槟榔12克,石菖蒲9克,郁金12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青木香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青木香,黑豆皮,大黄。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⑴ 花生100克,眉豆60克,大蒜30克,红枣60克,水煎,分2次连
渣服。适用于湿脚气,干脚气可去大蒜。
⑵ 米皮糠、赤小豆、薏苡仁各30克,水煎服,连服数天。干、湿
脚气均可用。
⑶ 甲鱼1只,加水炖熟食之。适用于干、湿脚气。
2、预防调护
⑴ 不宜单吃精白米面,要兼吃些杂粮、豆类。
⑵ 脾胃有病者应予治疗,保持消化吸收功能正常。
⑶ 居住之地要保持干燥,避免湿邪侵袭。
-------------------------------------------------------------------------------
痉病(内科)
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证的一类
病证。西医的各种脑炎、脑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惊厥抽搐等,均
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 临床症状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2、 常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
3、 本病应注意与痫证、厥证、中风等鉴别。


辨证分析
痉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是风
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或热灼津液而
致痉。内伤是阴虚血少,虚风内动,筋脉失养而致痉。外感和内伤在病
因上虽不相同,但导致发痉的病机,都是阴阳失调,阳动阴不濡而筋脉
失养所致。
临证宜详辨外感、内伤及其虚实。外感属实,内伤多虚。治实当去
邪,宜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治虚当扶正,宜滋阴养血,熄风舒筋
通络。


辨证论治
邪壅经络型
[证见] 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白腻,脉浮
紧。
[治法] 祛风散寒,和营燥湿
[方药]1、 主方:羌活胜湿汤(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处方:
羌活、独活各12克,川芎、蔓荆子、藁本、防风、苍术各10克,葛根20
克。水煎服。若恶寒无汗、寒邪较重者,加麻黄9克。湿偏盛者,加藿
香12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20克。

热盛伤津型
[证见] 发热胸闷,口噤齘齿,项背强,甚至角弓反张,手足挛急,
腹胀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泄热存阴,熄风止痉。
[方药]
1、 主方:增液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大黄15克,芒硝12克(熔化),玄参15克,生地黄18克,麦
冬15克,石膏30克,知母、地龙各12克,钩藤2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毫升,加入于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3、 单方验方:清热镇痉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羚羊角30克,白僵蚕24克,蝎尾18克,蜈蚣12克,雄黄12克,
琥珀12克,天竺黄12克,朱砂6克,牛黄6克,麝香2克。共研细末,每
次服3克。

阴血亏虚型
[证见] 素体气血两虚,或在失血之后,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目
昏眩,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红,脉弦细。
[治法] 滋阴养血止痉。
[方药]
1、主方: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大定风珠(
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地黄、白芍各15克,阿胶12克(烊
化),龟板、鳖甲、牡蛎各30克,麦冬15克,甘草6克。水煎服。2、
中成药复方阿胶浆 口服,每次2瓶,每日3次。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针刺人中、涌泉、十宣、大椎等穴,以止痉醒神。
2、预防调护
⑴发痉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神态、瞳孔、发热、二便、血压等变化,
去除假牙,保护舌头,注意防止窒息、骨折等。
⑵因高热而痉者,应加强降温措施,如颈部头部冷敷,酒精擦浴等。
⑶饮食以流质,且清淡新鲜为宜。
---------------------------------------------------------------------------------------
厥脱 (内科)
厥脱是由各种致病因素急剧影响,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气血逆
乱、阳气衰亡、阴血外脱的危重病证。临床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
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临
床上,西医各种类型的休克,可参照厥脱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患者多有急起失血、失水,或创伤,或感受邪毒炽盛,或脏腑气
机失常、气血壅滞,或药物的过敏反应等病史。
2、临床所见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高热骤降,大汗淋漓,少
尿或无尿,脉细弱等证候表现。
3、血压下降。患者病前血压正常者,收缩压降至11kpa以下;原有
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前降低4kpa或较原有水平降压20%。脉压差小于2.
8kpa.。


辨证分析
机体由于出血或剧烈吐泻、发汗过甚,或剧烈创伤,或外感邪毒
炽盛,或气机失常、气血壅滞,或过敏反应等剧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下,
阴阳气血可骤然发生严重的平衡失调。大量失血或剧烈吐泻,可导致伤
津血脱;伤津过甚,气不化津,津不化气,也可导致气随血(津)脱;
气脱阳微,阳微寒甚之极,可出现亡阳危重证候;血脱津伤之极,导致
阴液衰亡,也可出现亡阴的危重证候。阴阳之根本在于肾,阴阳平衡调
济在于心、肾,故厥脱的病变复杂,病变影响遍及五脏六腑,但关键所
在还是心肾。
厥脱总的治疗原则为救逆固脱。临床上应结合证候表现,区别气脱、
血脱、亡阳、亡阴,分别遣方用药予以救治。另外,气脱与血脱,亡阴
与亡阳,关系密切,可以相互影响与转化,治疗时应当注意。


辨证论治
气脱
[证见] 骤然发生,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汗多神疲,气
促息微,口淡不甚渴饮,小便色清量少。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固脱
[方药]
1、主方:独参汤(张介宾《景岳全书》)
处方:高丽参10~12克,加入150毫升,盖严炖20~30分钟,取
汁慢慢呷服,渣再加水炖服2~3次。如无高丽参,可用红参或吉林参等
代替。
若汗多难止者,加北芪45克、糯稻根20克、煅牡蛎30克,水煎
服。
2、中成药
高丽参注射液,先以4~8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
后接10~20毫升加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
血脱
[证见] 多发于失血之后,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汗出,烦躁,
心悸,口干品渴。舌淡而干,脉细数或芤大。
[治法] 摄血固脱。
[方药]
1、主方:独参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味
处方:吉林参10克,炙黄芪30克,阿胶15克(烊化)。煎水候
稍冷,频服。
若黑便柏油样者,加紫珠草18克、岗捻根20克、地捻20克。吐
血、咯血者,加童便50~100毫升(冲服)、仙鹤草25克。
2、中成药
高丽参注射液,以8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后接
生脉注射液20~30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滴注。
亡阴
[证见] 大汗淋漓,烦燥不安,面色潮红,口渴咽干,尿少。舌
红干,脉细数无力。
[治法] 益气救阴固脱。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西洋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枳实15克,生地黄
30克。水煎服,每日2~3剂。
若发热、气粗者,加石膏20克、西瓜翠衣25克、天花粉15克。
2、中成药
参麦注射液,8~1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后接20
~30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静脉滴注。
亡阳
[证见] 大汗淋漓,身凉肢冷,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气息微弱,
口淡不渴。舌淡润,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味
处方:红参15克,熟附子12克,炮姜10克,大枣6枚,当归12克,
桂枝10克,细辛3克,通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面红、身热者,属阴阳俱亡者,加麦冬18克、五味子10克、
生地黄30克、枳实15克。
2、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先以6~8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后
接10~20毫升加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静脉滴注。
3、单方验方:抗寒厥脱方(广州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临床诊
疗常规》)
处方:高丽参15克,炮附子15克,黄精15克,枳实15克,炙甘
草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灸法:直接艾灸或悬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膻中,每穴4~
5壮或20分钟,适用于亡阳气脱者。直接灸大敦穴3~5壮(或隐白穴1~
3壮),适用于亡阴气脱者。
(2)针法:取左耳肾上腺区配内关穴,持续电针;取人中、中冲、
内关、足三里穴,针刺并用间歇刺激手法。
2、中草药升压制剂
(1)枳实注射液:先按每公斤体重每次0.3~0.5克,用5%葡萄糖
盐水10毫升稀释,5~10分钟静脉推注完毕,每15~30分钟推注1次;连
续2次后,改为每公斤体重0.5克,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静脉滴注,每
分钟30~40滴。
(2)复方洋金花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或静脉滴注,每日
2~3次。
厥脱的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在积极救逆固脱的同时,必须加强
对原发病的治疗,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
厥证(内科)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斜等
后遗症。严重者,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分为
气厥、血厥、痰厥、食厥四种。西医的休克、虚脱、高血压危象、低血
糖及癔病等,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醒后无口眼?
斜、无肢体偏废等后遗症者。
2、结合病史和诱因,如气厥虚证体虚,常因疲劳、睡眠不足、饥
饿受寒而发。血厥实证平素肝阳素旺,常因恼怒悲恐,血随气升引起,
血厥虚证则常发生于大出血之后;痰厥好发于恣食肥甘,体丰湿盛之人;
食厥多发于暴饮暴食之后。
3、本证应与痫证、中风作鉴别。痫证发作时常伴四肢抽搐,口吐
涎沫,或有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中风醒后多有后遗症。


辨证分析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阴阳不相顺接
而成。临床上有气、血、痰、食四厥之分;辨证首先要分别虚、实。实
证常见气壅息粗,四肢僵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虚证见气息微
弱,张口自汗,肤冷肢凉,脉沉微细。厥证的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
气血阴阳为原则。


辨证论治
气厥

Ⅰ、实证
[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气粗。四肢厥冷。
舌苔薄白,脉弦或伏。
[治法] 顺气开郁。
[方药]
主方:五磨饮子(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沉香10克,乌药12克,木香6克,枳实12克,石菖蒲10克,
槟榔12克,藿香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肝阳偏亢者,可加入钩藤12
克、石决明30克。

Ⅱ、虚证
[证见]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
沉细微。
[治法] 补气回阳。
[方药]
1、 主方:四味回阳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熟附子10克,炮姜10克,黄芪20克,白
术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或汗出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20克。
2、 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脉缓慢推注,
每15~30分钟1次,可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
盐水500毫升中静滴。

血厥

Ⅰ、实证
[证见]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质暗红,
脉沉弦。
[治法] 活血顺气。
[方药]
1、 主方:通瘀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当归尾12克,红花12克,山楂15克,乌药12克,青皮12克,
木香9克,香附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Ⅱ、虚证
[证见] 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
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沉细数。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 主方:人参养荣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黄芪3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
白芍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
12克、干姜10克。
2、 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
糖液20毫升中静注,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或以50~100 毫
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250~500毫升中静滴,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痰厥
[证见] 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
腻,脉沉滑。
[治法] 行气豁痰。
[方药]
1、 主方:导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法夏12克,南星10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苏子
12克,白芥子10克,郁金12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化热者,加黄芩12克、括蒌仁10克、栀子10克、竹茹12克。
2、 单方验方:痰厥汤(印会河验方)
处方:川乌头、生附子各3克,干南星4.5克,广木香3克,石菖蒲
6克,灯芯3扎,朱砂0.3克(冲服)。水煎分两次服。适用于寒痰厥逆
型。

食厥
[证见]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
脉滑实。
[治法] 和中消导。
[方药]
1、 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藿香12克,苍术10克,
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
服。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导滞下行。


其他疗法
1、 外治法凡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
荚末,取少许吹入鼻中,使之喷嚏不已;或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
下。均有通窃醒神之效。
2、 针灸疗法
⑴ 针刺穴法: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实证者,
可十宣少量放血。
⑵ 灸法穴法: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用于虚证。
⑶ 耳针穴位: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
呼吸点。
3、 预防调护
⑴ 平时要注意加强思想修养,遇事不要急躁,避免恼怒忧思等。
⑵ 对气血虚弱者,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饥饿等。
⑶ 饮食要少吃酒酪甘肥之品,不要暴饮暴食。
⑷ 一旦厥证发生,应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和安静。密切观察气
息、脉博、血压的变化。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
咳嗽(内科)

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
一。一般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为外感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
波及于肺以致的咳嗽,称之内伤咳嗽。本证常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诊断要点
1、临床以咳嗽为主要症状。
2、可伴有胸闷、气促,少数患者可见少量咳血。外感咳嗽者,可有
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表现。
3、X线胸部检查多无异常,有些可见双肺纹理增粗。
4、须排除肺胀、肺痨、肺痈等病所致的咳嗽。

辨证分析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多为风寒、风热、风燥
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如肝火犯肺、脾
失健运而痰浊内生犯肺等,即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之说。故咳嗽在临床上首先应当辨别外感与内伤咳嗽。
一般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较急,病程短,初起常伴有寒热、头痛等
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形证,多属
邪实正虚。
临证还需注意辨别痰液的色、质、量、味。咳而少痰,多属燥热、
气火、阴虚;痰多的常属湿痰、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者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者属热;痰白而质粘者属阴虚、燥热;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
者属虚寒;咯吐血痰者多为肺热或阴虚;有热腥味或腥臭气者为痰热;
味甜者属痰湿;味咸者则属肾虚。
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因势利导,忌用敛涩之品,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治宜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应防宣散太过而伤正。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型
[证见] 咳嗽声重,喉痒,痰稀色白,可伴有风寒表证。
[治法] 疏风散邪,宣肺止咳。
[方药]
1、主方:杏苏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北杏仁12克,苏叶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生姜6克,
前胡10克,桔梗10克,荆芥10克,紫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1剂。
2、中成药
(1)蛇胆陈皮末,每次1瓶,每日3次。
(2)通宣理肺丸(片),大密丸每次2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鹅桔汤:鹅不食草30克,东风桔25克。水煎服,每日1剂。
Ⅱ、风热犯肺型
[证见] 咳嗽不爽,痰稠色黄,口干,可伴有风热表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1、主方:桑菊饮(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5克,菊花12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后下),
北杏仁12克,芦根20克,前胡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
日1剂。
2、中成药
(1)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
(2)止咳川贝枇杷露,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3)蛇胆川贝液,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桑铃汤(陈锦荣等《岭南百病验秘方精选》)
处方:桑白皮15克,马 铃6克,杏仁6克,川贝母6克,紫苑
9克,陈皮9克,知母6克,枇杷叶6克,苏子6克,黄芩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Ⅲ 、风燥伤肺型
[证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痛,
唇鼻干燥,初起可见微寒身热等证。舌苔薄黄而干,脉浮细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1、主方:桑杏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2克,沙参15克,杏仁12克,浙贝母10克,栀子
9克,淡豆豉6克,梨皮18克,麦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罗汉果止咳冲剂,每次1克,每日2次。
(2)川贝清肺糖浆,每次15~3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燥咳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杷叶15克,瓜蒌皮10克,天花粉12克,龙脷叶15克,
麦冬12克,人参叶10克,桔梗9克,杏仁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1剂。
内伤咳嗽
1、肝火犯肺型
[证见] 气逆咳嗽,面红喉干,咳时引胁作痛,口干苦。舌苔
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 平肝清肺,顺气降火。
[方药]
1、主方:加减桑白散(李杲《医学发明》)合黛蛤散(祝辅斋
《卫生鸿宝》)加减
处方:桑白皮15克,知母10克,地骨皮12克,栀子10克,桔梗
12克,青皮10克,陈皮6克,青黛3克(冲),蛤壳20克,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风热犯肺型中成药。
Ⅱ、 痰湿犯肺型
[证见] 咳嗽痰多,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便溏。
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三子
养亲汤(韩《韩氏医通》)
处方: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陈皮6克,党参15克,苍术10克,
杏仁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炙甘草6
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慢支紫红丸,每次3克,每日3次。
(2)复方紫花杜鹃片,每次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固本丸〈《岳美中医话集》〉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云苓,陈皮,半夏,补骨脂,紫河
车,炙甘草(原方无写份量)。
Ⅲ 、痰热郁肺型
[证见] 咳嗽气促息粗,痰多色黄粘稠,面赤,口干而粘。舌
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
1、主方:桑白皮汤(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桑白皮15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知母10克,浙贝母12
克,北杏仁10克,括蒌仁12克,海蛤壳20克,鱼腥草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若痰热伤津者,酌加天花粉15克、麦冬12克。
2、中成药
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2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桑叶10克,杏仁12克,前胡10克,枇杷叶10克,款冬花
10克,金银花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Ⅳ 、肺阴亏耗型
[证见] 干咳,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
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
1、主方:沙参麦冬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沙参18克,麦冬15克,玉竹15克,川贝母10克,天花粉
15克,南杏仁10克,百合15克,扁豆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潮热盗汗者,可选加鳖甲20克、秦艽12克、地骨皮15克、银柴
胡12克。咳血者,选加三七粉6克(冲服)、仙鹤草20克、藕节30克。
2、中成药
百花定喘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阴虚咳嗽方(陈锦荣等《岭南百病验秘方精选》)
处方:熟地黄、茯苓、山药各15克,牡丹皮、五味子、麦冬各10
克,北杏仁12克,女贞子20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针灸:
①外感咳嗽:选穴:肺俞,列缺,合谷。方法:毫针浅刺用泻法,
风热可强刺,风寒留针或另炙。
②内伤咳嗽:选穴:肺俞,大渊,章门;肝火犯肺者选肺俞,尺
泽,阳陵泉,太冲。方法:毫针刺用平补泻法,或加灸。肝火犯肺者不
加灸。
(2)耳针:选穴:支气管,肺,神门,枕,脾,肾。方法:隔日
1次,留针1小时,10次为1疗程,适用于内伤咳嗽。
2、饮食疗法
(1)姜汁蜂蜜饮:生姜30~50克,蜂蜜适量,将生姜捣烂取汁1份,
再加蜂蜜4份,混匀于碗中,再置锅内隔水蒸热约10分钟,早晚2次分服,
连用2天。适用于风寒及虚寒咳嗽,新咳久咳均可。
(2)款冬花冰糖茶:款冬花9克,晶糖(冰糖)9克,开水冲泡,时
时服之。适用于支气管炎及外感所致咳嗽。
(3)鱼腥草煲猪肺:鱼腥草30克,猪肺100克,将猪肺洗净切块,
加适量清水煲汤,盐调味,饮汤吃猪肺。适用于风热及痰热咳嗽。
(4)罗汉果煲猪肺:罗汉果半个,猪肺150克,将猪肺洗净切块,
加适量清水煎汤服用。适用于肺燥及阴虚咳嗽。
(5)粟子瘦肉汤:粟子250克,猪瘦肉150克,加适量清水共煲汤,
盐调味服食。适用脾虚痰湿咳嗽。
3、预防调护
(1)平时要注意气候变化,避免爱凉。内伤咳嗽尤应加强防寒保
暖,防止外感。
(2)饮食不宜过于肥甘厚味。内伤咳嗽者,平时应忌辛辣刺激性
食物,忌烟、酒、油炸之品。
----------------------------------------------------------------------------------
咳血(内科)
咳血是血由肺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又称咯血、嗽血。
西医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疡等病引起咳血,可参考本证辨证论
治。


诊断要点
1、血经咳嗽而出,血色鲜红或暗红,常间夹泡沫或痰血相兼。
2、多有肺系疾患的病史。咳血前有胸闷、喉痒等症。
3、X线胸透或摄片、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常可见肺部有关病变。
4、应注意与吐血相鉴别,要排除鼻腔或口腔的出血。


辨证分析
咳血总由肺络受损所致。因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故外
感风热燥邪,或肝火上逆犯肺,阴虚肺热等,损伤于肺,使肺失清肃,
肺络受损,血溢脉外,则为咳血。治以清肺、泻火、降气、平肝、养阴、
止血为大法。在用药上忌用升散、燥热之品,以免气火升腾,耗液灼津,
加重咳血。


辨证论治
燥热伤肺型
[证见] 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身热。舌红苔薄黄,
脉数。
[治法]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
1、 主方:桑杏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15克,杏仁12克,川贝母10克,北沙参15克,梨皮20克,
栀子10克,茜根12克,天花粉12克,侧柏叶15克,藕节20克。水煎服。
兼有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牛蒡子10克。
2、 中成药
⑴ 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⑵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8克),每日3次。两药亦适合以下各型咳
血。
3、单方验方
⑴ 咯血汤(陕西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茜草、侧柏叶、仙鹤草、旱莲草、白及各100克,生地黄、
牛膝各50克,花蕊石20克,阿胶、甘草各15克,三七末10克(冲)。水
煎两次,药液兑匀,分服,每日1剂。
⑵ 姜氏支扩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小蓟草15~30克,白及15克,生蒲黄15克,参三七9克,蛤粉
9克(包),阿胶(烊)9克。水煎服。主治支气管扩张伴各类型出血者,
尤宜治大出血者。
⑶ 清肺止血汤(广州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生地黄30克,牡丹皮10克,仙鹤草12克,苇茎12克,鱼腥草
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水煎服。

肝火犯肺型
[证见]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咳时胸胁引痛,烦燥
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泻白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合黛蛤散(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桑白皮15克,地骨皮12克,海蛤壳20克,青黛
6克(冲服),栀子10克,紫珠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⑴ 三黄花蕊石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降香12克,花蕊石12克。
水煎服。
⑵ 桑丹桔梗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桑叶、牡丹
皮、知母、枇杷叶、黄芩、蝉蜕各9克,桑白皮、黛蛤散、当归、桔梗
各10克,钩藤、地骨皮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阴虚肺热型
[证见] 咳嗽少痰,痰中夹血或反复咳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
1、 主方:百合固金汤(汪昂《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加减
处方:百合20克,麦冬15克,川贝母12克,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
白芍12克,黄芩10克,藕节30克,阿胶12克(烊化),仙鹤草20克,旱
莲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潮热者,加青蒿12克、鳖甲30克、地骨皮15克、白薇12克。盗汗者,
加浮小麦30克、糯稻根15克、牡蛎30克。
2、单方验方
⑴天门冬丸(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天门冬30克,甘草、茯苓、阿胶各15克,杏仁、贝母各20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⑵姜氏支扩方(姜春华验方)
处方:野百合9克,蛤粉9克(包),百部9克,麦冬9克,天门冬9克,
白及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⑴ 体针:取鱼际、天泽穴。鱼际用泻法,天泽用补法,还可配合
灸涌泉。
⑵ 皮肤针:用梅花针反复点刺两侧颈动脉区各10~20分钟。
2、饮食疗法
⑴ 鲜藕雪梨汁:鲜藕节250克(洗净去节),雪梨1~2个(去皮及
心),共榨取汁,分2次服。适用于各型咳血。
⑵ 百合沙参玉竹炖水鸭:百合、北沙参、玉竹各30克,水鸭1只(
去毛脏),加适量水共煲烂熟,加盐调味分次服食。适用于阴虚肺热之
咳血。
3、预防调护
⑴ 平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外邪犯肺,因咳嗽而引起出血。
⑵ 宜少食或不食辣辛炙煿及生痰动火之物;吸烟及饮酒易使咳血
复发,故宜戒以利于血痰咳出,防止血涌气逆、呼吸窒息及气随血脱的发
生。
-----------------------------------------------------------------------------------------------
烂喉痧(内科)
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季节,起病急骤。临
床表现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特点。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
行,故又名“疫喉痧”。由于西医的猩红热等临床证候表现与本病相似,所以可参照
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2、多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史。
3、临床多见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舌红绛起刺
状如红梅等。
4、应注意与白喉、麻疹相鉴别。白喉虽有咽喉肿痛,但有典型的白色伪膜,无
皮疹;麻疹之皮疹出现于病后三天左右;而本病发生当天即可出现痧疹,且伴咽喉
红肿疼痛显著,甚则糜烂。



辨证分析
本病系人逢正气亏虚,感触温热时毒而发病。温热时毒自口鼻而入,肺胃首先
受病;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皮毛与肌肉分别为肺胃所主,温热时毒充斥肺胃,肺气
不宣,卫分受邪,则见发热、恶寒;肺胃热毒上攻咽喉,故咽喉红肿疼痛,甚则糜
烂;肺胃热毒窜扰肌肤血络,则肌肤丹痧密布。本病所及主要脏腑是肺、胃。感邪
轻者,病在肺卫;重者气分胃热炽盛;更甚者,也可内陷营血;病至后期,多见毒
去阴伤。
本病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根据不同的病变阶段,可分别佐以透卫泄热、
清气凉营、生津养阴等。



辨证论治
毒侵肺卫
[证见] 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糜烂,肌肤丹痧隐
约。舌尖边红,苔白,或有珠状突起,脉数。
[治法] 透卫泄热,清咽解毒。
[方药]
1、主方:清咽栀豉汤(陈耕道《疫喉浅论》)
处方:生山栀9克,香豆豉9克,金银花12克,薄荷6克,牛蒡子9克,蝉蜕
3克,白僵蚕6克,水牛角18克(刨片先煎,代犀角),连翘9克,桔梗6克,马勃8
克,芦根30克,灯芯8克,竹叶9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表郁较重,恶寒持续,头痛、周身酸痛且无汗出者,可去水牛角,酌加荆芥
穗9克、防风9克。若咽喉痛者,可加岗梅根15克、玄参18克、青果10克。
2、中成药
(1)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4次。
(2)咽喉丹,每次口服1丸,每日2~3次。
(3)冰梅丸,每次口服10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竹叶柳蒡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蝉蜕6克,牛蒡子9克,荆芥穗9克,玄参12克,甘草3克,麦冬12
克,干葛12克,薄荷6克,知母10克,西河柳15克,竹叶12克。水煎两次作两
次服,每日2剂。

毒壅气分
[证见] 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
燥,脉洪数。
[治法] 清气泄热,泻火解毒。
[方药]
1、主方:余氏清心凉膈散(王孟英《温热经纬》)
处方:连翘9克,黄芩12克,山栀子12克,薄荷6克,生石膏30克(先煎),
桔梗6克,竹叶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丹痧显
露,色泽鲜红者,加紫草9克、生地12克、赤芍12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
克(后下)、芒硝8克(冲)。汗少或汗出不畅者,加青蒿9克(后下)。
2、中成药
(1)针,用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2)液,用3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3)板蓝根注射液,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清咽化痧煎(陈耕道《疫喉浅论》)
处方:鲜金银花15克,牡丹皮12克,玄参20克,紫草10克,鲜生地黄20克,
人中黄10克(老黄瓜汁代),麦冬10克,石膏40克(先煎),牛蒡子10克,赤芍10
克,犀角3克(水牛角30克代),知母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毒燔气营(血)
[证见] 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
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红梅,脉细数。
[治法] 清气凉营,解毒救阴。
[方药]
1. 主方:凉营清气汤(《丁甘仁医案 喉痧证治概要》)
处方:水牛角30克(先煎,代犀角),鲜石斛25克,黑山栀9克,牡丹皮9克,
鲜生地黄25克,薄荷6克,川黄连3克,赤芍9克,玄参15克,生石膏30克(先
煎),甘草5克,连翘9克,鲜竹叶12克,芦根30克,茅根30克,老黄汁30克(冲
服,代金汁)。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喉中痰鸣、痰多难咯者,加竹沥30克冲服。热毒炽盛,引动肝风者,加羚羊
角骨15克(先煎)、钩藤12克。若叶血、衄血者,加童便20~40毫升冲服。
2. 中成药
(1)醒脑静注射液,用于兼热毒内陷心包,出现灼热神昏、肢凉脉沉者,以8~
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
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2)参附针,用于兼热毒内闭外脱,出现丹痧突然隐没、肢体厥冷、汗出神迷、
息弱脉伏者,以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脉点滴,后接滴醒脑静
注射液20毫升加10%葡萄糖250毫升。
3、单方验方:犀角玄参汤(郑重光《温疫论补注》)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玄参30克,升麻8克,射干10克,
甘草6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余毒伤阴
[证见] 咽喉腐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
干燥脱屑。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生津,清泄余热。
[方药]
1、主方:清咽养营汤(陈耕道《疫喉浅论》)
处方:西洋参12克,大生地黄15克,茯神木12克,麦门冬12克,大白芍10
克,天花粉15克,天门冬12克,拣玄参15克,肥知母12克,炙甘草6克。水煎
去渣,兑蔗汁1杯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
若发热仍甚,咽喉疼剧者,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板蓝根20克。夜寐差、
咳嗽者,加杏仁12克、沙参15克、夜交藤12克。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6克,盐开水送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青柴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青蒿12克,银柴胡12克,牡丹皮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5克。水
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其他疗法
1、吹喉治疗:玉钥匙(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
对烂喉痧患者,咽喉红肿,尚未糜烂时,可用玉钥匙吹喉做局部治疗。
玉钥匙处方:焰硝45克,硼砂15克,冰脑1克、白僵蚕3克,共研为极细末
和匀。每次以竹管吹1~1.5克入喉中,每日3~4次。具有清热消肿的功能,也可
用双料喉风散代用,每日数次喷喉。
2、漱喉治疗
用土牛膝根300~500克(鲜者)洗净,捣烂绞取自然汁,重汤炖温,频频噙漱喉,
具有消炎止痛、祛腐生肌的作用。也可用射干泡开水绞汁,加少许醋拌匀,每日数
次噙嗽喉,具有同样效果。
------------------------------------------------------------------------------------------
痢疾(内科)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多发
于夏秋季节。西医的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
治。



诊断要点
1、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便次增多。
2、急性痢疾发病急骤,可伴恶寒、发热等症;慢性久痢则反复发
作,迁延不愈。
3、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
4、大便检查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或阿米巴滋养体等。



辨证分析
本病发生多与外感、时邪及饮食不节有关。其病位在肠,湿热、疫
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
里急后重。
辨证宜分寒热虚实。一般说来,本病初起,证见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脓血粘液,舌苔黄腻,脉弦滑而实者,多为热证、实证,治以清热
解毒,化湿导滞,调气和血。病程日久或反复发作,腹痛隐隐,下痢稀
薄,神疲乏力,舌质淡,多属虚证、寒证,治以温补脾肾,导滞调气和
血。此外,应注意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



辨证论治
湿热痢
[证见]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
1、主方:芍药汤〈刘河间《保命集》〉加减
处方:白芍15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当归10克,木香6克(后下),
槟榔15克,马齿苋30克,金银花15克,地榆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初起若夹有表证者,可加葛根20克、荆芥、防风各10克。
2、中成药
(1)黄连素,每次3片,每日3次。
(2)穿心莲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马齿苋煎〈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马齿苋100~150克,水煎服。
(2)止痢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穿心莲、鱼腥草各12克,黄柏6克,水煎服。
疫毒痢
[证见] 发病急骤,壮热,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
甚或昏迷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
1、主方:白头翁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白头翁30克,秦皮15克,黄连、黄柏、黄芩各12克,金银
花20克,地榆30克,牡丹皮12克,生地黄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黄连素,每次3片,每日3次。
(2)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
3、单方验方:凤尾草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凤尾草60克。水煎取汁,加适量蜜糖,代茶饮。
寒湿痢
[证见] 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
头身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温化寒湿,行气导滞。
[方药]
1、主方:胃苓汤(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味
处方:苍术12克,厚朴10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炮姜10克,槟榔
12克,当归10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香连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鹿衔草煎:鹿衔草120克,水煎分2次服。
虚寒痢
[证见] 久痢不愈,下痢稀薄,腹部隐痛,口淡不渴,神疲肢冷。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
1、主方:真人养脏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白术15克,肉桂5克,炮姜10克,诃子12克,肉豆
蔻6克,白芍12克,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驻车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山楂肉200克,炒黄研末,以糖水冲服。每次6克,每日3次。
(2)石榴皮30克,水煎服。
休息痢
[证见] 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发作时便下脓血,里急后重,
食少倦怠。舌质淡苔腻,脉细。
[治法]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方药]
1、主方:连理汤(张璐《张氏医通》)加味
处方:党参18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黄连9克,当归10克,赤芍
12克,地榆15克,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乌梅安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乌梅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鸦胆子,每次10~15粒,装入胶囊或用龙眼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
饮后服,连服7~10天。适用于阿米巴痢疾。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体针:急性痢疾:针足三里、止泻、天枢,强刺激。发热者加
曲池,减天枢;有里急后重者,加阴陵泉或关元。每日针1~3次。
慢性久痢:针肝俞、胃俞、足三里,弱刺激;或灸关元、神阙。每
日1~3次。
(2)耳针:穴位:大肠,交感,皮质下。备穴:直肠下段,小肠。
每次选用2~4穴,可针单侧或双侧,每天针1次,亦可埋针。
2、饮食疗法
(1)大蒜适量,与饭食伴吃。
(2)凤尾草红糖饮:凤尾草50克,水煎后加入红糖适量,代茶饮。
适用于湿热痢。
3、预防调护
(1)饮食有节,忌食生冷不洁及变质食物。
(2)患者不宜过量活动,忌食荤腥油腻及生冷瓜果等。
(3)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应进行隔离及彻底治疗。
---------------------------------------------------------------------------------------
淋证(内科)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的病证。西医
的泌尿系统感染及结石、前列腺炎、乳糜尿等,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淋证之基本特
征,诊断的主要依据。
2、除上述共同症状外,各种淋证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表现:
(1)热淋:起病多急,或伴发热,小便灼热,尿时灼痛。
(2)血淋:尿血而痛。
(3)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
而痛止。
(4)膏淋:小便涩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
(5)气淋:脘腹满闷胀痛,小便涩滞,尿后余沥不尽。
(6)劳淋:久淋,遇劳倦、房事即加重或诱发,小便涩痛不显著,
余沥不尽,腰痛缠绵,痛坠及尻。
3、实验室尿液检查,可见异常;X线摄片,可发现泌尿系统结石
等。


辨证分析
淋证的发生,主要与膀胱湿热、脾肾亏虚、肝郁气滞有关。病位
在肾与膀胱。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病延
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
无权,则病证从实转虚,而见虚实夹杂。
本证临床应注意与癃闭相鉴别。癃闭是以排尿困难,量少或无尿,
无尿痛为特征,与淋证不同。
辨证时应在区别各种不同淋证的基础上,审察证候虚实。一般说来,
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属实,以膀胱湿热、砂石结聚、气滞不利为主;
久病多虚,病在脾肾,以脾虚、肾虚、气阴两虚为主。同一种淋证,由
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病机并非单纯划一。如同一气淋,既有实证,又
有虚证,实证由于气滞不利,虚证缘于气虚下陷,一虚一实,迥然有别。
又如同一血淋,由于湿热下注,热盛伤络者属实,由于阴虚火旺,虚火
灼络者属虚。再如热淋,经过治疗有时湿热尚无去尽,又出现肾阴不足
或气阴两伤等虚实并见的证候。
本证一般初病属实、属热,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久病属虚,病
在脾肾,宜以补益脾肾治之。

辨证论治
热淋
[证见] 尿频数,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小腹坠胀,或有腰
痛,或有恶寒发热,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萹蓄、瞿麦、金银花、连翘各15克,栀子、木通各12克,
滑石、车前草、珍珠草、土茯苓各30克,大黄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地榆大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地榆30克,大黄、白茅根、川萆薢、瞿麦各15克,石榴皮
12克,牡丹皮、黄柏、石苇、白槿花各9克,琥珀6克(冲服),甘草5
克。水煎服。
(2)柴芩汤(严泽润《湖北中医杂志》)1986.1)
处方:柴胡、黄芩、车前草、石苇、六一散各30克。水煎服。
石淋
[证见] 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刺痛,甚则血尿,或腰腹引
痛。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药]
1、主方:石苇散(李用粹《证治汇补》)加减
处方:石苇、冬葵子、瞿麦、车前子各15克,金钱草、滑石各30
克,海金砂、木通、鸡内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尿血者,加小蓟、藕节各30克、生地黄15克。兼发热者,加蒲
公英30克、黄柏、大黄各12克。病久气虚者,加黄芪20~30克。
2、中成药
石淋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金龙排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鸡内金、生甘草梢各9克,金钱草、滑石、白芍各30克,怀
牛膝、广地龙各12克,火硝6克(冲服),硼砂4克(冲服),茯苓15克,
泽泻、车前子各10克。水煎服。
血淋
[证见] 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甚则夹有血块,小腹胀满疼
痛,或见心烦。舌苔薄黄。
[治法]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小蓟饮子(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小蓟、藕节、滑石各30克,生地黄、茅根20克,蒲黄、赤
芍、牡丹皮、木通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病肾阴亏虚,火旺伤络尿血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各15克,茯苓、知母、
黄柏、牡丹皮、泽泻各12克,旱莲草18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紫地宁血散,每次2瓶,每日3次。
膏淋
[证见]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
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方药]
1、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饮(程锺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萆薢30克,石苇20克,黄柏12克,车前子15克,石菖蒲10克,
莲子心12克,茯苓12克,滑石3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病肾虚下元不固者,可选用膏淋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加减:党参、山药各30克,熟地黄、芡实、白芍、菟丝子、山萸肉各15
克,龙骨、牡蛎20克,炙甘草6克。
2、中成药
萆薢分清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乳糜尿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石苇、萹蓄、萆薢、刘寄奴、鸡血藤各30克,茯苓、生地黄
各12克,红花10克。水煎服。
气淋
[证见] 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 利气疏导。
[方药]
1、主方:沉香散(尤在泾《金匮翼》)加味
处方:沉香、陈皮各10克,当归、白芍各12克,石苇、王不留行、
冬葵子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久病气虚,不能摄纳,尿有余沥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用于久病气虚患者。
劳淋
[证见] 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
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 健脾益肾。
[方药]
1、主方:无比山药丸(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山药15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
巴戟天12克,菟丝子15克,杜仲15克,牛膝12克,五味子6克,肉苁蓉
15克,党参15克,北芪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肾阴亏虚者,可配合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衰者,可配合右归丸。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车前草煲猪小肚:鲜车前草60克(干品30克),猪小肚2个,
加清水煲烂,饮汤食肚肉。适用于热淋。
(2)金钱苡仁茶:金钱草50克,薏苡仁60克,鸡内金20克,水煎取
汁,加适量白糖代茶饮用。适用于治石淋。
2、预防调护
(1)淋证预防主要是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
如忍尿、过食肥甘、纵欲过劳、外阴不洁等。
(2)淋证者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忌肥腻香燥辛辣之品。此外,
应禁房事,注意适当休息。
--------------------------------------------------------------------------------------------
癃闭(内科)

癃闭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
患。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以小便闭
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一般合称为癃闭。本证包括西医
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尿潴留, 以及肾功能衰竭所致的少尿症和无尿症。



诊断要点
1、小便难出,点滴不畅,或小便闭塞不通,小腹胀满。
2、多见于手术后、产后、老年男性患者,或肾功能衰竭者。
3、排尿虽困难,但不伴有尿道涩痛者。



辨证分析
癃闭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湿热蕴结,肺热气壅,尿路阻塞,脾气不
升,肾元亏虚。其病位在膀胱,但与三焦、肺、脾、肾均有密切关系。
本证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因湿热、浊瘀、肺热等所致者,多属
实证;因脾气不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者,多属虚证。
辨别虚实的主要依据:实证多发病急骤,小腹胀或疼痛,小便短赤灼热,
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虚证多发病缓慢,面色少华或晃 白,小
便排出无力,精神疲乏,气短,语气低细,舌质淡,脉沉细弱。
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补”的原则,着重通利。实证治以清热散结
通利法,虚证用补肾通窍法。



辨证论治
膀胱湿热
[证见] 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
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滑石30克,木通、车前子各10克,萹蓄、瞿麦各15克,知母、
黄柏、栀子、大黄各12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通关滋肾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分清五淋丸,每次1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通闭方(薛吉楝《新中医》1988.10)
处方:肉桂、知母、黄柏、生地黄、竹叶各10克。水煎服。
肺热壅盛
[证见] 小便癃闭,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苔
薄黄,脉数。
[治法] 清肺热,利水道。
[方药]
1、主方:清肺饮(李用粹《证治汇补》)加减
处方:黄芩、桑白皮、栀子、麦冬、茯苓、北杏仁各12克,木通
10克,车前子18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参照膀胱湿热型中成药。
尿路阻塞
[证见] 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
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药]
1、主方:代抵当丸(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当归尾、桃仁、红花、茯苓、车前子、泽泻各15克,大黄
12克,穿山甲2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前列通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复方淋通片,每次6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母皂角汤(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
处方:益母草30克,皂角刺、赤芍、乌药各10克,土茯苓、蒲公英、
车前子、玉米须各20克,甘草梢5克。水煎服。
(2)浮小麦(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
处方:浮小麦200克,微炒,煎汤频饮。
中气不足
[证见] 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
乏,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15克,升麻9克,柴胡、当归各12
克,陈皮、肉桂各6克,泽泻18克,甘草3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益气通关汤(张升平《山东中医杂志》)1984.4)
处方:黄芪60克,冬葵子、党参各20克,茯苓12克,白术、知母、石
花各10克,柴胡、升麻、肉桂各6克,通草、甘草各3克。水煎服。
肾阳气衰
[证见] 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晃白,腰膝冷痛。舌
质淡,脉沉弱。
[治法] 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方药]
1、主方:济生肾气丸(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山药、泽泻、巴戟天、茯苓各15克,肉桂6克,山
萸肉、熟附子各12克,车前子、牛膝各12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温阳利尿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桂枝、党参、白术、乌药、木香、五味子、麦门冬、
竹叶各10克,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40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外敷法
(1)独子蒜头3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后摊于纸上,贴敷脐
部。
(2)食盐250克,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500克,捣碎后加入麝香少许,拌匀,分两包。先取一
包敷脐上,热熨约15分钟,再换一包,以冰水熨15分钟,交替使用,直
至小便流通。
2、流水诱导法
使病员听到流水的声音,诱发尿意,使其随之解出小便。适用于
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尿闭。
3、针灸推拿
针刺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反复捻转提插,强刺
激。体虚者可灸关元、气海。也可采用少腹膀胱区按摩。
4、预防调护
(1)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
(2)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及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
甘、辛辣、酒、纵欲、过劳等。
(3)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等原发病。
-------------------------------------------------------------------------------------------------
消渴(内科)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身体消瘦,或尿浊、尿
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等,可参考本证辨证
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症状表现。
2、可有尿浊和尿甜的症状,后期可见烦渴、头痛、恶心、呼吸短
促等严重症状,甚则发生昏迷厥逆危象。3、 实验室检查可见空腹血糖
升高,尿糖定性阳性。


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机为阴虚燥热,
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其病
变主要在肺、胃、肾,而以肾为主。
临证应注意区分上、中、下三消,一般以口渴多饮为主者为上消,
属肺燥;多食善饥为主者属中消,为胃热;以多尿为主者为下消,属肾
虚。大抵本证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
病久则阴虚为主,并可出现气虚及阳虚的表现。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
清热为主。并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辨证论治
上消(肺热津伤)
[证见]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
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
1、 主方:玉泉丸(沈金鰲《杂病源流犀烛》)加减
处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黄、麦冬各15克,黄芩10克,五
味子6克,山药、石斛各20克。水煎服。2、 中成药逍渴丸,每次5~10
粒,每日3次。

中消(胃热炽盛)
[证见]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方药]
1、 主方:玉女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黄连、
栀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干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2、 中成药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⑴参黄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大黄、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
3克,玄参、生地黄各12~15克,麦冬12克,黄芪30~45克。水煎服。
⑵萝卜汁(来春茂《新中医》1987.8)
处方:红皮白肉萝卜,捣碎榨取汁,每日服100~150毫升,早晚各服
1次,7天为一疗程,连用3~4个疗程。

下消(肾虚精亏)
[证见] 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
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
[方药]
1、 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山药20克,山茱萸、生地黄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
泽泻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丝子、巴
戟天各12克。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克,桃仁、红花各10克。
2、 中成药
⑴ 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⑵ 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下消饮(田凤鸣《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天花粉60克,山药40克,黄芪、白术、枸杞子各30克,生地
黄、熟地黄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黄柏各12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⑴ 猪胰煲淮山:猪胰1具,淮山药30克,同煲汤,加盐调味服食。
⑵ 玉米须煲猪瘦肉:玉米须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
味去玉米须服食。
⑶ 猪胰粉:猪胰适量焙干,研成细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
服。
⑷ 松树二层皮60克(干品,老大松树为佳),猪骨适量,共煎汤
服。以上各方均适用于各型消渴。
2、 预防调护
⑴ 注意节制饮食和避免情志内伤。既病之后,更应节制肥甘厚味
和面食,节制房事。
⑵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预防外邪侵袭。注意适当
体力活动,打太极拳、气功等,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
心悸(内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以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为特征的
一种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
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因惊恐而引起的心悸称之惊悸;
心悸较严重,呈经常性发作者称为怔忡。西医的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律
失常,以及贫血、甲亢、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为主证时,可参照本辨
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主要症状为心悸,以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
不能自主为特征。常兼见胸部不适、失眠、眩晕、短气乏力和神疲懒言
等症。
2、脉象一般有异常变化,常见有迟脉、数脉、疾脉、促脉、结脉、
代脉、涩脉、细脉等。
3、一般常有受惊恐病史,或者外邪侵袭以及各种脏腑病变史,如
痹证、喘证、虚证等。除惊悸外,多有一个慢性的发展过程。发作时可
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自觉心胸不适,翳闷或心跳觉短暂停顿感。
4、心电图等检查,常可见发现心律失常等。



辨证分析
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
血阻络等因素有关。临床辨证首先根据症情区别心悸的性质,是实证还
是虚证,是心阳虚还是心阴虚,是挟痰还是挟瘀,其次要注意区别惊悸
与怔忡。一般惊悸以实证为多,怔忡以虚证为多,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发
展为怔忡。虚证治当以补虚为主,实证常用祛瘀、化痰等法。



辨证论治
心血不足
[证见] 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黄芪18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龙眼肉10克,
远志6克,酸枣仁15克,黄精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兼心阴不足者,加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玉竹15克。惊恐者,
加龙齿30克,且重用酸枣仁。心动悸脉结代者,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宁神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柏子养心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养心安神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8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9克,生
姜15克,大枣12枚,饴糖60克。水煎服。
阴虚火旺型
[证见]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酸。舌
质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
1、主方:天王补心丹(张时彻《摄生秘制》)加减
处方:麦冬15克,生地黄18克,玉竹15克,当归10克,黄连9克,
栀子10克,酸枣仁15克,柏子仁12克,茯苓12克,磁石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丸,每次9克,每日2次。
(2)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定悸汤(沈绍九验方)
处方:茯神12克,橘红4.5克,竹茹9克,玄参9克,莲子心4.5克,
龙齿9克, 川贝母4.5克,丹参9克,郁金4.5克,杭菊花9克,夏枯草9
克,生铁落90克(先煎)。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2)宁神合剂(上海中医学院《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淮小麦30克,生地黄15克,红枣15克,夜交藤15克,百合
9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
心阳不振型
[证见]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
脉虚弱或沉细。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1、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桂枝15克,龙骨、牡蛎各20克,党参18克,熟附子12克,茯
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心宝丸,每次1~2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振阳汤(张海峰验方)
处方:制附子20克(先煎),红参10克(另炖),白术10克,炙
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水饮凌心型
[证见]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
肿,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
1、主方:苓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桂枝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法半夏12克,陈
皮6克,生姜10克,泽泻12克。
2、中成药
济生肾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温阳安神汤(盛国荣验方)
处方:桂枝15克,白术12克,泽泻9克,代赭石12克,茯苓12克,甘
草6克。水煎服。
心血瘀阻型
[证见]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
瘀斑,脉涩或结代。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
处方:桃仁12克,红花10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川芎9克,延
胡索12克,柴胡10克,枳壳9克,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牛膝10克,
龙骨、牡蛎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痰浊者,加法夏12克、薤白12克、蒌仁10克。
2、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
(2)心脉通,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桂红桃赤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桂枝9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丹
参15克,红花6克,黄芪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体针
穴位:内关、神门、心俞、巨阙。加减:心血不足者,加膈俞、脾
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厥阴俞、肾俞、太溪;水饮内停者,加脾
俞、三焦俞、气海俞。操作: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2)耳针
穴位:心、皮质下、交感、神门。操作:每次选2~3穴,稔转轻
刺激,留针15分钟。
2、饮食疗法
(1)猪心大枣汤:猪心1个(切块),大枣10枚,龙眼肉15克,煎
汤服。适用于血虚心悸。
(2)百合鸡蛋汤:百合30克,鸡蛋黄1~2个,先将百合煮好,加入
鸡蛋黄煮熟,用白糖调味服食。适用于阴虚火旺心悸。
(3)人参炖乌鸡:人参10克,乌骨鸡肉150克,共放入炖盅,加适
量水,隔水炖熟服食。适用于心阳不振心悸。
(4)三七炖瘦肉:三七10克、猪瘦肉100克,共放入炖盅,加适量
水,隔水炖熟服食。适用于心血瘀阻心悸。
3、预防调护
(1)注意调节情志,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极。
(2)适当注意休息,少房事,少进食含动物脂肪多的饮食,少进
咸、辣、炙之味和酒、烟、浓茶等。
(3)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注意
预防感冒等。
----------------------------------------------------------------------------------------------
胸痹(内科)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
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
背,背痛彻心,汗出肢冷等。西医的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肋间神
经痛等病出现胸痛,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 临床以膻中及左胸部疼痛,突然发作或发作有时为特点。疼痛
可呈闷痛、隐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引及咽、臂、心窝等部位。
2、 本证以卒然发作,或发作有时,经久不愈,且常兼见胸闷、气
短、心悸等症。
3、 七情、气候变化、饮食劳倦等因素,可诱发本证。
4、 心电图等检查,常可见异常变化。



辨证分析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
有关。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
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
实证宜用化瘀、通阳、豁痰等法,以治标为主;虚证当以补气、养阴、
益肾而扶正为主。但临证所见,多虚实挟杂,故常需按虚实的主次缓急
而兼顾同治。



辨证论治
心血瘀阻型
[证见]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
1、 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当归12
克,赤芍15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枳壳12克,
降香10克,延胡索12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
⑵速效救心丸,1~3丸含服。
⑶五灵止痛胶囊,每次1~2粒,痛时服。
⑷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2次,肌肉注射;或用4至
8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本品亦适用以下各型。
3、 单方验方:冠心Ⅱ号方(北京西苑医院验方)处方:红花、赤
芍、丹参、川芎各15克,降香12克。水煎服。

痰浊壅塞型
[证见] 胸闷而痛,或痛引背部,气短喘促,体胖,痰多。舌苔浊
腻,脉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
1、 主方:括蒌薤白半夏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括
蒌仁12克,薤白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丹参15克,白蔻仁6克,
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括蒌片,每次4片,每日3次。3、单方验方:温胆汤加减
方(邓铁涛验方)处方:法半夏9克,云苓12克,橘红、枳壳、甘草各
4.5克,竹茹9克,党参15克,丹参12克。水煎服。若气虚明显者,加黄
芪、五爪龙或吉林参6克(另炖)。心痛明显者,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
冲服。

阴寒凝滞型
[证见] 胸痛彻背,受寒则甚,畏寒肢冷,舌质白滑,脉沉细。
[治法]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
1、 主方:括蒌薤白白酒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括
蒌仁15克,薤白12克,枳实10克,桂枝12克,熟附子10克,丹参15克,
檀香9克。水煎服。
2、中成药⑴苏冰滴丸,每次2~3丸,每日2次。⑵冠心苏合香丸,
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胸痹汤(范文甫验方)
处方:桂枝10克,瓜蒌皮、薤白、炒枳壳、姜半夏、厚朴各9克,
生姜6克,陈皮3克。水煎服。

心肾阴虚型
[证见] 胸闷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
1、 主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山药15克,茯苓12
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12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甘草
6克。水煎服。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克、石决明、鳖甲各20克。2、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阴两虚型
[证见] 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舌质偏红或
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
[治法]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
1、 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处方:党参20
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黄芪15克,丹参18
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洋参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3、 单方验方:益气活
血汤(赵冠英验方)处方:党参(人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
瓜蒌皮15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莪术15克,川芎15克,桂枝10克。
水煎服。

阳气虚衰型
[证见] 胸闷气短,甚则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面色苍
白。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
[治法]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
1、 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味处方:人参10克(
或党参30克),熟附子12克,干姜9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熟地黄15
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2克,杜仲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阳损及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6克。
2、 中成药⑴活心丹,每次1~2丸,每日1~3次。⑵舒心丸,每次1
~2丸,每日2~3次。
3、 单方验方:⑴温冠方(瞿旭验方)处方:黄芪20克,全当归、党
参、全瓜蒌各15克,桂枝、赤芍各10克,细辛、沉香各5克,薤白12克,丹
参30克。水煎服。寒甚者,可加附子、干姜、荜拨、姜黄。⑵温痛方(黄
树华《湖南中医杂志》1988.4)处方:淫羊藿、巴戟天、鸡血藤各30克,附
子、桂枝各10克,红花3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膏药穴位贴敷
⑴心绞痛宁膏(锦州中药厂生产,含丹参、红花等):贴敷心前区,
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的功效。⑵通心膏(徐长卿、当归、丹参、王
不留行、鸡血藤、葛根、玄胡、红花、川芎、桃仁、姜黄、郁金、参三
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樟脑、冰片、木香、人工麝香、
硫酸镁、透骨草):贴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
2、 推拿疗法按摩腹部的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心俞、
厥阴俞或华佗夹脊压痛点等,对治疗心痛有效。
3、 水浴疗法
用威海矿泉水淋浴,每次5~10分钟,水温40℃左右,以无不适为
佳,出浴休息10分钟,再疗5~10分钟。以20~25天为一疗程,休息5~
7天再进行另一疗程。对治疗心痛有较好效果。
4、气雾剂吸入
⑴寒心舒气雾剂(含肉桂、香附等):对准舌下喷雾,每次喷1~
2下。具有温通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⑵热心舒气雾剂(含牡丹皮、川芎等):对准舌下喷雾,每次喷1
~2下。具有温通散寒,理气止痛的攻效。
5、针灸疗法
⑴体针:主穴分两组:膻中和内关;巨阙和间使。操作时主穴交替
轮换,每日针刺1次,获得针感,留针15分钟,10次为一疗程,间隔5~
7天。⑵耳针:穴位:心、交感、皮质下、神门。每次2~3穴,留针。
6、饮食疗法
⑴人参三七炖鸡:人参10克,三七5克,鸡肉100克,共放炖盅内隔
水炖1小时服食。阳气虚衰者可常服;气阴两虚者人参可改用西洋参。
⑵薤白陈皮粥:薤白头15个,陈皮10克,大米100克,共煮粥盐调味服
食。适用于痰浊壅塞者。⑶丹参三七炖瘦肉:丹参20克,三七5克,猪
瘦肉100克,共放炖盅内隔水炖熟,饮汤食肉。适用于心血瘀阻者。

7、预防调护
⑴防寒保暖,注意避免寒冷刺激。⑵注意养性怡情,避免暴喜
暴怒及忧思怨恐等精神刺激。⑶饮食起居有节,不可过度劳累或暴饮暴
食,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刺激性食物。⑷加强体育锻炼,最适宜
的是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等。
-------------------------------------------------------------------------------------
眩晕(内科)

眩晕是指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
能站立,甚至昏倒等。西医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
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时,可参考本证辨
证论治。


诊断要点
1、 感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外界四周景物旋转动摇不定。
2、 自觉头身动摇,如坐舟车,双足站立或步履不稳。
3、 常兼见恶心呕吐、头鸣耳聋、心悸心慌、汗出、怠懈、肢体震
颤等症状。



辨证分析
眩晕一证,可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以及痰浊中阻、
瘀血阻络等原因所致。前人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
眩”,“无虚不作眩”等等,均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眩晕多系本虚
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则阴虚血少精亏。其病变脏腑以肝、脾、
肾为重点,三者之中又以肝为主。
本证为临床常见之病,病情有轻有重,且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
可相互为并见,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兼痰浊
等证。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
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
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
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辨证论治
肝阳上亢型
[证见]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烦劳或恼怒时加重,面潮红,急躁
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
1、 主方:天麻钩藤饮(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
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夜交藤20克,菊花12克,牛膝15克。水煎服。
若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可选用大定风珠(吴鞠通《温病条辨》),
以育阴潜阳治之。
2、 中成药血平片,每次3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滋阴潜阳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石决明、女贞子、杜仲、熟地黄各25克,生牡蛎、桑寄生各
20克,山萸肉15克,夏枯草、天麻各10克。水煎服。
⑵清肝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牛膝、
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磁石30克。水煎服。

气血亏虚型
[证见]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I白,唇甲不华,心悸不眠,
疲乏懒言。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黄芪各15克,当归、白术、茯苓、白芍各12克,龙眼
肉10克,何首乌18克,远志6克,酸枣仁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十全大补丸,每次1丸,每日2次。⑵人参养荣丸,每次1丸,每日
2次。
3、 单方验方:
⑴眩晕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淮山药各20克,五味子10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5
克。水煎服。
⑵镇眩汤(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处方:川芎10~16克,当归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黄10~
12克,桂枝10~12克,白茯苓12~18克,白术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
30~6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肾精不足型
[证见] 眩晕,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少寐多梦。舌
质红,脉弦细数。
[治法] 滋阴补肾
[方药]
1、 主方:杞菊地黄丸(董西园《医级》)加减
处方:熟地黄18克,山药15克,山茱萸、茯苓各12克,泽泻、牡丹
皮各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白芍15克,龟板胶12克(烊化)。水
煎服。若偏肾阳虚者,可加熟附子、鹿角胶(烊化)各10克、肉桂5克、
杜仲15克,去菊花、龟板胶等。
2、 中成药
⑴滋阴补肾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⑵鹿羓补肾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滋肾治眩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山萸肉、山药各15克,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味子各10克,
熟地黄、磁石各20克。水煎服。

痰浊中阻型
[证见] 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1、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陈皮6克,茯苓、钩藤、
泽泻各15克。水煎服。呕吐频者,加代赭石20克,竹茹12克,生姜10克。
耳鸣重听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2克。
2、 中成药
陈夏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平肝化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法半夏、车前草、夏枯草各18克,生代赭石45克。水煎服。
⑵治眩汤(吴日敦《陕西中医》1989.12)
处方:泽泻、白术各60克。水煎服。

瘀血阻络型
[证见] 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或
唇色紫黯。舌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生地黄各15克,桃仁、红花各
10克,丹参2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兼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兼阳虚者,加熟附子10克、
桂枝12克。兼阴亏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麦冬12克。兼血虚者,
加首乌20克、鸡血藤30克。
2、中成药正天丸,每次1包,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⑴化瘀清散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柴胡6~10克,葛根、丹参各10~15克,杭菊、桑枝各12~
15克,牡丹皮、赤芍、红花、地龙各10克,薄荷6克。水煎服。
⑵祛痰清颅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桃仁、蔓荆子各9克,红花、川芎、甘草各6克,当归、牡丹
皮、赤芍、菊花各10克,羚羊角2克(锉细末吞服)。水煎服。
⑶倪氏活血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赤芍12克,
川芎6克,桃仁9克,刘寄奴、葛根各15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针灸疗法
⑴体针: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气血虚眩晕,可
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肝阳上亢者,可选
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
补法。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
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
⑵耳针: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每次取2~3穴,中、
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5~7天为1疗程。⑶头针:
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天为1疗程。
2、饮食疗法
⑴天麻炖猪脑:天麻10克,猪脑1个洗净,同放炖盅内,加水适量,
隔水炖熟服食。用于治肝阳上亢眩晕。
⑵五月艾煮鸡蛋:五月艾生用45克,黑豆30克,鸡蛋2个,加水共
煲熟服食。用于治血虚眩晕。
⑶羊头黄芪汤:羊头1个(包括羊脑),黄芪20克,水煎服食。用
于治肾精不足眩晕。
3、 预防调护
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
⑵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切忌纵
欲过度。
⑶忌暴饮暴食,忌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伤肾之品,尽可能戒除烟酒。
⑷中年以上,肝阳引起眩晕,病情严重时可卒然晕倒,有发展为中
风的可能,故应及时防治眩晕。
⑸坚持适当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对防治眩晕均
有良好作用。
----------------------------------------------------------------------------------------
内伤发热(内科)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
的发热。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表现为高热。此外,有的患者
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者,亦属之。西医的功能性低
热,癌肿、血液病、结核病、结缔组织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
疾病所引起发热,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一般均有
情志抑郁,或饮食劳倦,跌仆损伤,积聚包块,出血,或脏腑阴阳气血
亏损病史。
2、临床表现:以低热为多,或仅自觉发热,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无
定时,发热不恶寒,或感手足心热,常伴头晕、神疲、自汗或盗汗、脉
细弱无力等症。


辨证分析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而引起,其基本病
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临床应与外感发热作鉴别,外感发
热因感受外邪而起,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时常伴有恶寒,一般为
持续性发热,外邪不除则发热不退,起病初期常有头痛、鼻塞等表证。
本病临床证候主要有阴虚、血虚、气虚、气郁、血瘀等类型。前三者属
虚证,后二者为实证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各种证候之间,往
往可以互相转化或兼夹出现。根据不同情况而以解郁、活血、益气、养
血、滋阴为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



辨证论治
阴虚发热
[证见] 潮热,手足心热或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咽燥,大便
干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1、主方:清骨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银柴胡、秦艽各12克,鳖甲20克,地骨皮、青蒿各15克,知
母10克,生地黄20克,白薇15克,胡黄连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鳖甲地骨饮(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鳖甲15克,地骨皮、青蒿、生地黄、白芍、当归、知母、淡
竹叶、何首乌、党参各10克,川芎5克。水煎服。⑵阴虚发热方(岳美
中验方)处方:生地黄24克,山萸肉、淮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柴胡、白芍各9克,五味子、肉桂各6克。水煎服。

血虚发热
[证见] 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
淡。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各15克,茯苓、白术、当归、龙眼肉各12克,酸
枣仁12克,远志6克,木香5克(后下),黄精18克,大枣5枚。水煎服。
2、中成药当归补血丸,每次9克,每日3次。

气虚发热
[证见] 发热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头晕乏力,自汗
易感冒,气短懒言,食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处方:黄芪30克,白
术12克,陈皮、升麻各6克,柴胡10克,党参20克,当归、糯稻根、茯
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黄芪大枣汤(刘国普验方)处方:黄芪30~50克,柴
胡10克,白薇15克,大枣5枚。水煎服。

肝郁发热
[证见] 身热心烦,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喜叹息,口苦口干。舌苔
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泄热。
[方药]
1、主方:丹栀逍遥散(薛己《薛氏医案》)加减
处方:牡丹皮10克,栀子、柴胡、黄芩、茯苓各12克,当归10克,
赤芍、龙胆草各10克,薄荷6克,白薇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丹栀逍遥丸,每次6~8片,每日2次。3、 单方验方:二丹汤(《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2)
处方:丹参30克,牡丹皮、薄荷、生姜各10克,柴胡、当归、白芍、
白术、茯苓、栀子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瘀血发热
[证见] 下午或夜晚发热,口干咽燥,身体常有痛处或肿块,甚则肌
肤甲错,面色暗黑或萎黄,唇舌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1、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当归12克,
生地黄15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丹参20克,川芎6克,柴
胡、枳壳、白薇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大黄E虫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化瘀退热饮(蒲辅周验方)
处方:当归尾、赤芍、川芎、西红花、炒枳壳、柴胡、制没药、净
桃仁各4.5克,川牛膝、干地龙各6克,干生地黄9克,桔梗、甘草各3克。
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⑴ 针刺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灸气海、关元、百会、神厥、足
三里等穴。用于治疗气虚发热。
⑵ 针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适用于肝郁发热的治疗。
2、饮食疗法
⑴ 地骨皮煲
瘦肉:地骨皮30克,猪瘦肉适量,水煎,饮汤食肉。适用于阴虚发热。
⑵ 黄芪大枣煲乌鸡:黄芪、党参各30克,大枣5枚,乌鸡肉250克,
水煎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气血虚发热。
3、预防调护
⑴ 及时治疗外感发热及其他疾病,防止久病伤正。保持精神愉快,避
免过度操劳。注意调节饮食,防止用药失当。
⑵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兼感外邪,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避免油
腻荤腥。
------------------------------------------------------------------------------------------------
蛲虫病(内科)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在人体肠道所引起的疾病,其症状以夜间肛门处
搔痒为特征。流行相当广泛,尤以儿童发病为多。


诊断要点
1、肛门奇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久病可见腹部隐痛,纳减,
消瘦,烦躁不安,夜惊等。
2、 痒时在肛门周围可见到蠕动的细小白色小虫。
3、 清晨病人未大便前,用肛门试子抹肛皱襞四周,可以找到蛲虫
卵。


辨证分析
蛲虫病是由于侵入蛲虫卵而引起的疾病。成熟的雌虫在夜间由肠道
移行至肛门附近产卵,虫卵经过不洁的手、食物等,直接或间接地经口
进入胃肠,在肠内发育成为虫而引起蛲虫病。其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蛲虫寄生在肠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二是雌虫移行产卵时,使
肛门发痒,影响睡眠,甚或产生其他症状。治疗以驱虫止痒之法。


辨证论治
[证见] 肛门发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晚间肛门发痒时,在肛
门周围可见到细小蠕动的白色小虫。久病则见纳减、腹痛、腹泻、消瘦
等症。
[治法] 驱虫止痒。
[方药]
1、 主方:追虫丸(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槟榔、雷丸、苦楝根皮各15克,鹤虱、使君子各12克,大黄
6克。水煎服。另可配合用百部30克、乌梅15克,煎水1碗,每天晚上保
留灌肠,连用7~10天。
2、 中成药
蛲虫药膏,每晚睡前用温水将肛门洗净,先挤出药膏少许,再轻轻
插入肛门中,挤出适量药膏后拔出。
3、 单方验方:百部使君散(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百部、使君子仁各30克,研为细末。每次3克,空腹冲服,
每日3次。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豆腐500克,麻油120毫升,以麻油炒豆腐,晨起1次服食。
2、外治法
⑴ 大蒜20克,凡士林20克,共捣成泥。睡前取10克涂于肛门周围,
每日1次。
⑵ 食醋适量,睡前涂于肛门周围,连续1周。
3、预防护理
⑴ 勤洗肛门,勤换衣服被褥,保持手指清洁。
⑵ 对病人家庭成员同时治疗,是预防再感染的重要措施。
-----------------------------------------------------------------------------------------
尿血(内科)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或尿液实验室检查见红细胞者,均称
为尿血,也称为溲血、溺血。随出血量多少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
鲜红色或茶褐色。西医的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尿血,均可参考本证辨证
论治。


诊断要点
1、小便混有血液或血块,呈鲜红、淡红或淡酱油色。
2、小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
3、应注意与血淋相鉴别:血淋小便有疼痛,而尿血则无痛。


辨证分析
尿血的病位在肾与膀胱,其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而热
伤脉络之中,又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
别。临床以清利湿热、滋阴降火、补益脾肾为主要治法。


辨证论治
下焦湿热型
[证见] 小便热赤,带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利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小蓟饮子(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小蓟30克,生地黄15克,藕节20克,蒲黄10克,木通12克,
淡竹叶10克,栀子12克,滑石30克,茅根20克,荠菜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 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⑵ 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生地茅根汤(西安市中医院验方)
处方:生地黄、茅根各30克,女贞子、旱莲草、大小蓟、滑石、
槐角炭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阴虚火旺型
[证见] 小便短赤带血,头晕目眩,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
红,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知柏地黄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知母12克,黄柏10克,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山药15
克,牡丹皮10克,小蓟20克,旱莲草15克,茅根20克,甘草6克。水煎
服。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地黄
旱莲汤(何春水等《精选千家妙方》)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杜仲、川续断、五味子、阿胶
(烊化)各10克,旱莲草15克。水煎服。

脾不统血型
[证见] 尿血反复发作,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短。舌质淡,脉
细弱。
[治法] 补脾摄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龙眼肉10克,
阿胶12克(烊化),仙鹤草20克,大枣5枚。水煎服。
2、 中成药
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3、单方验方:参芪仙莲合剂(赖天
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党参、黄芪、仙鹤草、旱莲草、阿胶(烊化)各15克,熟
地黄20克,当归、地榆各10克,白术、升麻、甘草各6克。水煎服。

肾气不固型
[证见] 尿血日久,尿色淡红,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淡,
脉沉弱。
[治法] 补肾固摄止血。
[方药]
1、 主方:无比山药丸(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肉苁蓉15克,菟丝子
15克,杜仲12克,巴戟天12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黄芪15克,
小蓟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仙芪地紫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仙灵脾12克,黄芪30克,生地黄18克,鹿衔草10克,蒲黄、
紫珠草、车前草各12克,三七末6克(冲),甘草6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⑴ 茅根竹蔗水:白茅根60克,竹蔗300克,煎水代茶饮。适用于
下焦湿热尿血。
⑵ 旱莲草煲瘦肉:旱莲草30克,猪瘦肉200克,共煎汤饮。适用
于阴虚尿血。
⑶ 党参山药粥:党参30克,山药20克,阿胶12克,糯米250克。
共煮粥,粥成加入阿胶熔化,用白糖调味服食。适用于脾虚尿血。
⑷ 金樱子粥:金樱子30克,芡实15克,大米100克。金樱子煎水
取汁,与芡实、大米共煮粥,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肾气不固尿血。

2、预防调护
⑴ 避免烦劳过度,防止心火偏盛,节制房事,注意清
洁卫生。
⑵ 忌烟、酒,忌辛辣刺激以及虾、蟹、羊肉等发物,宜多食水
果。
----------------------------------------------------------------------------------------------
疟疾(内科)

疟疾是感受瘴毒疟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南方
地区,山村发病率较城市为高。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
有时为主要特征。西医的疟疾可按本病辨证治疗。另外,肝胆道感染、
败血症、流行性感冒等出现寒战壮热、休作有时证候,也可参照本病辨
证论治。


诊断要点
1、病发夏季秋季为多,也有少数病例见于其他季节,尤其多见于南
方山村居民。同一居住环境周围,有发生多起相同病例者。
2、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汗出,热退身凉,休作有时,一曰一发,
或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
3、感受瘴毒疟邪常因兼感风寒暑等不同时邪,以及夹杂情志、劳倦、
痰食和体质差异等因素,而形成不同的疟疾证候。


辨证分析
瘴毒疟邪侵袭人体,多伏于半表半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邪气与
正气相争,虚实更作,阴阳相转,而发生寒战、高热、汗出热退、休作
有时的一系列表现。若其人素体阳盛或夏伤暑热,复感疟邪,则发病热
多寒少而成寒疟;若素体阳虚,寒湿内盛,复感疟邪,则寒多热少而病
为寒疟;或入山岚瘴地,感受瘴毒疫邪,迅速入里,内迫心窃神明,发
为瘴疟;若久疟不愈,正气亏虚,而疟邪未除,反复发作,而成劳疟。
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根据临床表现的证候不同,可分别
配合和解表里、清热疏表、辛温达邪、解毒除瘴、益气养血等治法,遣
方用药治疗。


辨证论治
正疟
[证见] 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鼓颔,寒罢则
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体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
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邪截疟,和解表里。
[方药]
1、主方:柴胡截疟饮(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2克,党参15克,法半夏9克,常山9克,乌梅
9克,槟榔9克,桃仁9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
2剂。
若口渴甚者,可加葛根15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若热甚于里,
烦渴,苔黄、脉弦数者,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25克、马鞭
草15克、青蒿12克。
2、中成药
青蒿素片,每次口服0.3~0.4克,每日3次,连服3~5天。
3、单方验方:截疟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乌梅9克,甜茶10克,槟榔6克,僵蚕10克,甘草3克。煎汤于
疟发前4小时服,服后吐出痰涎,如不吐可用手指或翎探吐,对截疟有
良效。
温疟
[证见]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疼痛,口渴
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方药]
1、主方:白虎加桂枝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8克,桂枝10克,葛根18克,粳米15克,青蒿
12克,柴胡10克,黄芩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但热不寒、汗多、胸闷,而无骨节酸痛者,去桂枝,加太子参15克、
麦冬15克、生地黄18克。胸闷泛呕、痰多者,加法夏10克、瓜蒌皮9克、
枳实6克、竹茹12克。
2、中成药
疟疾五品丸,每次服3克,在发作前3小时,温开水送下。
3、方验方:马鞭草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鲜马鞭草100~200克(干品减半),水煎,在疟发前4小时、
2小时分两次服下,疟止后再连服2日。
寒疟
[证见] 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
舌淡,苔白腻,脉弦迟。
[治法]辛温达邪,和解表里。
[方药]
1、主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柴胡10克,桂枝10克,干姜8克,黄芩9克,括蒌根18克,牡蛎
20克,草果9克,厚朴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若汗出不畅
者,去牡蛎,加青蒿15克,但寒不热者,痰涎壅盛者,去黄芩,加熟附
子9克、陈皮9克、法半夏8克。
2、中成药
七宝丹,每次温开水送服3~9克,每日服1~2次。
3、单方验方:蜀漆饮(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蜀漆5~10克,马鞭草30~60克,水煎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
1小时各温服1次。
热瘴疟
[证见] 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酸痛,面红目赤,胸
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
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 解毒除瘴,清热生津。
[方药]
1、主方:清瘴汤(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青蒿15克,常山10克,枳实9克,竹茹
12克,法半夏9克,陈皮8克,茯苓20克,知母18克,黄连9克,益元散
9克(冲)。水煎服,每日2剂。
若壮热不寒、汗多者,加石膏30克(先煎)。大便秘结而腹胀者,
加生大黄9克(后下)、元明粉6克(冲)。
2、中成药
(1)清心牛黄丸,每次温开水送服一丸,每日2次。
(2)玉枢丹,用鲜葛根汤送服1克,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青蒿汁饮(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鲜青蒿500克,捣烂榨汁,分3次服,神昏者插胃管鼻饲食。
冷瘴疟
[证见] 寒甚热微,或恶寒战栗,无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
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 解毒除瘴,芳香化浊。
[方药]
1、主方: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厚朴9克,苍术8克,陈皮8克,法
半夏9克,石菖蒲10克,槟榔10克,草果10克,荷叶12克。水煎服,每
日2剂。
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者,加熟附子12克、
红参15克。
2、中成药
苏合香丸,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神昏者鼻饲给药。
3、单方验方:厚朴草果汤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
治手册》)
处方:草果12克,杏仁12克,马鞭草18克,厚朴9克,陈皮9克,
茯苓25克,法半夏9克,常山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劳疟
[证见] 寒热时作,遇劳则复发疟疾,倦怠乏力,短气懒言,
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胁下结块。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方药]
1、主方:何人饮加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何首乌18克,党参25克,当归10克,陈皮8克,生姜6克,
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2剂。
若寒热发作时,加青蒿15克、常山10克。神疲面白、多汗者,加
黄芪20克、糯稻根30克。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加麦冬15克、天
花粉15克、五味子6克。
2、中成药
(1)八珍丸,每次1~2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2)鳖甲煎丸,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适用于劳疟
胁下结块者。
3、单方验方:祛劳汤合何人饮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
合诊治手册》)
处方:常山10克,青蒿10克,柴胡10克,知母15克,鳖甲18克,
枳壳10克,何首乌15克,当归12克,党参15克,陈皮6克,马鞭草12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取大椎、陶道、间使等穴,于发作前1~2小时针刺,用强刺激
法。
2、外敷药治疗
(1)山大蒜与番薯叶适量,共捣烂,敷贴于桡骨动脉外,治疗
正疟发作。
(2)桃叶10克,于疟未发前捣烂,敷贴于寸口,约一炷香之久,
男左女右,用以治疗瘴疟。
-------------------------------------------------------------------------------------
呕吐(内科)

呕吐是指由于胃气上逆,迫使胃之内容物从口吐出的病证。古医
书将有声有物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有声无物称为干呕。西医之消
化系统病变,或其他疾病而合并呕吐症状者,可参照本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以呕吐宿食痰涎,或苦味、酸味,水液诸物,或干呕等。
2、常伴有恶心,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胃痛嘈杂,腹痛厌食等症。
3、发病常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有关。


辨证分析
呕吐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
虚弱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其病位在胃,关系到肝、脾。
临床当详辨虚实。实证多由外邪、饮食所伤,发病较急,病程较
短,治以祛邪化浊,和胃降逆;虚证多为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发病缓慢,
病程较长,治以扶正为主,或温中健胃,或滋养胃阴。


辨证论治
寒性呕吐
[证见] 常因受寒而起病,吐出物多为不消化的食物,或呕吐清
水,口淡,或有怕冷,发热,腹微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散寒止呕。
[方药]
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藿香12克,苏叶、厚朴、法半夏、生姜各10克,陈皮6克,
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藿香半夏生姜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藿香、紫苏根、生姜各15克,法半夏12克。水煎服。
热性呕吐
[证见] 呕吐来势急迫有力,吐出物有酸臭气味,口干,烦燥不
安,面红目赤,尿短黄。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止呕。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枳实、竹茹各10克,茯苓、法半夏各12克,陈皮6
克,芦根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腹可安,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芦根煎(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芦根90克,切碎,水煎服。
(2)连苏饮(罗飞《湖南中医杂志》1987.5)
处方:黄连、紫苏梗各10克,水煎,频饮。
伤食呕吐
[证见] 多因饮食不节引起,吐出宿食,酸臭难闻,脘腹胀痛,
纳呆。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消食止呕。
[方药]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神曲、法半夏各10克,山楂、茯苓、连翘、厚朴各12克,
陈皮6克,鸡内金10克,布渣叶15克,谷芽3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保济丸(或保和丸),每次1瓶,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山楂内金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山楂15克,藿香12克,布渣叶15克,鸡内金10克。水煎服。
脾虚呕吐
[证见]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饮食稍不慎即呕吐,伴胃纳差,
腹胀,喜温怕冷,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大便溏。舌淡苔白润,脉细弱。
[治法] 健脾温中止呕。
[方药]
1、主方:六 子丸(虞抟《医学正传》)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茯苓、法半复各12克,陈皮6克,生
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寒甚者,加干姜、吴茱萸各10克、熟附子9克。
2、中成药
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处方:伏龙肝(灶心土)30~60克,水煎15分钟澄清后,去渣
取汤,加入姜汁1匙服用。
胃阴虚呕
[证见] 呕吐反复发作,或干呕无物,口燥咽干,饥不思食。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胃止呕。
[方药]
1、主方:麦门冬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麦冬15克,太子参30克,法半夏10克,白芍12克,山药15克,
石斛12克,竹茹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百合煎(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处方:百合45克,鸡子黄1枚,用水洗百合浸一夜,去其水,再用
清水煎,加鸡子黄,搅匀再煎,温服。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主穴:内关,中院。
配穴:足三里,公孙,丰隆,阳陵泉,肝俞,脾俞,隐白。
针法:先针主穴,中等强度刺激手法,宜留针。如食滞呕吐加针
公孙、足三里;痰多刺丰隆;肝逆犯胃刺肝俞、脾俞、阳陵泉;脾胃虚
寒宜灸陷白、脾俞。
2、饮食疗法
(1)绿豆饮:绿豆煎水频饮。适用于热性呕吐。
(2)葱白饮:葱白带根1段,生姜1片,苏叶1.5克,水煎半杯饮用,
或用姜汁半茶匙,蜂蜜适量,开水调服。适用于寒性呕吐。
(3)陈皮梅3~5个(市售),煮烂食之。适用于阴虚呕吐。
(4)麦芽山楂饮:炒麦芽20克,山楂15克,红糖适量,水煎饮用。
适用于伤食呕吐。
3、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食生冷不洁食物,不过食肥
甘厚味之品。
(2)服治呕吐药应少量多次分服,要按病情或病人喜恶,分别采
用热饮或冷饮,以免药物难下或饮后不久呕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