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
蕴蒸,蒙蔽心包,可见神志时清时昧;湿毒化火,内陷心包,则昏愦不
语;若毒火俱盛,迫血妄行,可出现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各种出血见证。
疫黄的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为主。临床上还应根据不同
证候表现,分别兼以泄火、退黄、开窍、凉血等治疗方法,遣方用药治
疗。

辨证论治
湿毒蕴阻
[证见] 发热,微恶寒,肢体乏力酸痛,身目黄染色泽鲜明,纳呆,
心烦欲呕,脘痞腹胀,大便溏,小便黄赤。舌红苔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
1、主方:绵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甘露消毒丹(
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猪芩12克,土茯苓18克,泽泻10克,蔻仁10克,
藿香12克,石菖蒲12克,黄苓12克,连翘12克,滑石25克,木通10克,
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干、苔黄焦黑者,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8克。壮热、口
渴而无恶寒者,加石膏25克(先煎)、板蓝根30克。脘腹胀满较甚者,
加厚朴9克、槟榔12克、大腹皮10克。
2、中成药
清肝利胆口服液,每次1~2支口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茵陈蒿汤加味(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
册》)
处方:绵茵陈25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板蓝根20克,鸡骨草20
克,田基黄20克,金钱草20克,半边莲20克,虎杖18克。水煎服,每日
2剂。

热毒炽盛
[证见] 黄疸急起,面目一身尽黄,黄色如金,迅速加深;高热
烦渴,呕吐频作,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红,
台黄燥,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泄火退黄。
[方药]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伤寒论》〉合黄连解毒汤(王焘《
外台秘要》)加味
处方:绵茵陈3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栀子15克,
大黄10克(后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壮热、汗出、烦躁不安者,加石膏30克、板蓝根25克、生地黄30
克。肌肤发斑、齿龈出血者,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
克、生地黄30克、紫草18克。
2、中成药
新癀片,每次温开水送服3~4片,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神犀丹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黄芩15克,
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板蓝根30克,玄参30克,天花粉15克,紫草18
克,茵陈30克。水煎服,每日2剂。

湿毒蒙蔽心包
[证见] 高热,烦躁,汗出,黄疸迅速加深,神志时清时昧,腹部
胀满,两胁痞痛,大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白浊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浊,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菖蒲郁金汤(孟澍江《温病学》)加味
处方:石菖蒲12克,郁金10克,山栀子15克,连翘12克,木通10克,
竹叶12克,牡丹皮10克,竹沥15克,灯芯草12克,绵茵陈30克,玉枢丹
3克(冲),水牛角3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克、生姜6克、川连6克。若手足蠕动或
抽搐者,加地龙18克、僵蚕15克、钩藤12克。喉中痰鸣者,加天竺黄12
克、川贝母6克。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3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
1~2次。
3、单方验方:茵田虎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绵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30克,柴胡9克,云苓15克,
甘草6克,栀子9克,布渣叶15克,山楂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内陷心包
[证见] 黄疸急起并迅速加重,体黄如金,高热,躁动不安,神昏
谵语,或昏愦不识人,大便秘结不通,小便量少,色如浓茶。舌红绛,
苔少黄干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 清热开窃,解毒退黄。
[方药]
1、主方:犀角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黄连10克,栀子12克,
升麻10克,绵茵陈30克,生地黄25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连翘12克,
竹叶12克,石菖蒲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腹胀痛而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8克(冲)。
小便短少不利或有腹水者,加白茅根30克、车前草20克、大腹皮12克。
衄血、便血、肌肤瘀斑者,加牡丹皮10克、侧柏叶20克、赤芍18克。
2、中成药
醒脑静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茵陈黄花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地黄30克,绵茵陈30克,黄花草30克,狗脊10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血热妄行
[证见] 起病急骤,身目色黄如金,高热,腹胀腹痛,烦躁,抽
搐,斑疹显露,鼻衄,齿衄,吐血,咯血,或便下如柏油,或尿血。舌
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退黄。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合茵陈蒿汤(
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30克,赤芍18克,
牡丹皮15克,绵茵陈30克,大黄10克(后下),山栀子15克,麦冬18克,
玄参20克,知母2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腹胀硬痛、大便秘结者,加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8克(冲)。
热毒炽盛,面红赤、神志如狂者,加石膏30克(先煎)、黄连10克、板
蓝根30克、竹叶12克。小便短少或尿闭不通者,加白茅根30克、土茯苓
30克、木通10克。
2、中成药
双黄连粉针,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绵茵陈30克,金钱草30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败酱草20
克,丹参30克,板蓝根30克,茯苓30克,萆薢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
服,每日2剂。
其他疗法
可用下列两种饮食疗法:
(1)鸡骨草田螺汤:用鸡骨草50克、田螺250克(先用清水养1~
2天,去泥垢)一起煲汤饮用,连服3~5天。具有清热解毒、祛湿退黄,
并能清除腹中结热的功效。
(2)茵陈红枣汤:用茵陈30克、虎杖30克、红枣30克,加水1800
毫升煮至1000毫升,并加白砂糖调味,分3~4次饮服,连用5~7天。具
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功效,对疫黄各证候类型均有辅助治疗作用。
----------------------------------------------------------------------------------------------
疫痢 内科
疫痢是感受湿热疫毒所致的急性热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发病急骤,腹痛
剧烈、里急后重、下痢脓血,伴壮热口渴等为主要证候。西医的急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病发于夏秋湿热俱盛之季节,多有嗜食生冷或不洁饮食病史。

2、临床常见骤然起病,突发寒热,腹痛剧烈,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甚至高热、
惊厥、神昏谵语等为主要证候表现。

3、本病注意与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休息痢相鉴别。疫痢多发于夏秋季节,
初起发热恶寒,腹痛剧烈,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口渴,舌红苔黄,或有惊厥神昏,
在发病季节与证候性质上,与后四者不难区别。


辨证分析
湿热疫毒之邪多形成于夏秋季节,加之其时气候炎热,人们喜嗜生冷,尤易导
致邪从口入,蕴结胃肠,逆乱气机,燔灼气血而病。病变主要在气分胃肠,可内陷
心营,甚者可致内闭外脱。
湿热疫毒之邪壅滞肠道,燔灼气血,为疫痢的主要病机。疫毒之性猖獗,伤人
最速,故发病急骤,热毒鸱张,气血瘀滞,故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热毒燔灼,耗
伤气血,互为搏结,化为脓血下利,或暴注下迫;热盛阳明,灼伤津液,则壮热口
渴;热扰于上,攻及脾胃,故头痛烦躁,腹满不食,呕吐恶心;舌红、苔腻、脉滑
疾,为热毒炽盛之征象。若疫毒蒙蔽神明,引动肝风,则见神昏惊厥 ;若热毒鸱张,
郁结肠腑,气机逆乱,可见暴利致脱。
疫痢总的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为主。结合不同证候表现,可分别兼
以除积导滞,或凉血平肝,或救逆固脱等。

辨证论治
疫毒蕴结胃肠
[证见] 骤然发病,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痢下鲜紫脓血,伴见壮热,口渴,头
痛烦躁,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方药]
1. 主方:白头翁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白头翁15克,黄连9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黄芩12克,金银花
15克,木香8克(后下),葛根30克,白芍12克,地榆12克,贯众12克,甘草8
克。水煎服,每日2~3剂。
若脘痞、恶心呕吐、苔腻者,加藿香12克、竹茹12克、法半夏9克。腹胀、
里急后重甚者,加厚朴9克、槟榔9克。若发热不甚,口不渴、无肛门灼热感者,
可酌加干姜6克、肉桂6克。
2、中成药
(1)腹可安,每次3~4片口服,每日3~4次。
(2)藿香正气丸,每次1~2支口服,每日3次。
(3)双黄连粉针,每次2~3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洁古芍药汤(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白芍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大黄5克(后下),当归5克,肉桂3
克,木香10克(后下),槟榔10克。每日2剂,水煎服。

疫毒炽盛,内陷心营
[证见] 壮热,头痛,腹部剧痛,下痢脓血,烦躁不安,或嗜睡神昏,四肢抽搐。
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 清营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黄连9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
克,竹叶卷心9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丹参12克,白头翁18克,秦皮12
克,槟榔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高热、汗出、面红目赤者,加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四肢抽搐,或牙关
紧闭、两目上视者,加羚羊角骨18克(先煎)、钩藤12克、僵蚕10克。
2、中成药
(1)清开灵注射液,每次以3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滴注,每日
2次。
(2)醒脑静注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推注,后接20~
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滴注。
3、单方验方: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另服紫雪丹(钟嘉熙《传染病中西
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白头翁12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秦皮12克,赤芍
15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另服紫雪丹1支。

内闭外脱
[证见] 高热骤降,神昏谵语,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气促,自利不止。舌
暗红而干,脉细数或脉细弱。
[治法] 开闭固脱。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送服牛黄清心丸
处方:人参30克,炮附子15克,生姜15克,大枣5枚。水煎,送服牛黄清心
丸5克。
若神昏不醒者,宜插胃管,将牛黄清心丸化开汤药中,鼻饲给药。
2、中成药
参附针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醒脑静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5%
葡萄糖液250毫升,两组药交替静脉点滴,或开通两条管道同时点滴。
3、单方验方:参附龙牡汤送服紫雪丹或至宝丹(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人参30克,炮附子12克,煅龙骨25克,煅牡蛎25克,水煎,送服紫
雪丹或至宝丹1支。

其他疗法
1、灌肠法:
白头翁15克,黄柏15克,黄连6克,共煮浓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肠。灌药
肠前先用2%温盐水清洁灌肠。
2、饮食疗法
蒜蓉拌马齿苋菜:取鲜马齿苋60克,洗净后入开水煮熟,捞起放入盘中,加蒜
蓉10克、酱油及醋适量拌匀。可佐餐吃用,或单吃马齿苋,对疫痢治疗有辅助作用。
--------------------------------------------------------------------------------------------------
疫痿 内科
疫痿是外感疫毒时邪所致的急性热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起病较急。初起见发
热、头痛、肢体疼痛等外感症状,而渐出现肢体弛缓乏力,后期热退,肢体痿软不
用为主要特 征。西医的脊髓灰质炎等与本病颇相似,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 病发于夏秋季节,当地有类同病例发生或流行。
2. 发病较急。初起多见发热、咽痛、肌肉酸痛重着、头痛、项背强直疼痛等症
候表现。
3. 常见一侧下肢肌肉痿软或废用,且出现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也消失,而患
肢废痿加重,甚者终将软瘫。

辨证分析
疫疹多因风、湿、热疫毒对邪由口鼻侵袭肺胃,浸淫筋脉,耗气伤津,劫烁肝
肾阴精,终致筋肉废痿。病变主要涉及肺、胃、肝、肾等脏腑。
疫毒时邪从口鼻初犯肺胃二经,可出现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肢体酸
痛等。此时若正气盛,毒邪较轻,正能胜邪,则病变由此而解,数日获愈。若正不
胜邪,疫毒留恋于里,湿热蕴结,内客经脉,则可再次出现发热、汗出、头身痛重;
湿热浸淫筋脉,阻滞经络,气血失调,而致筋弛缓、肌肉痿软;湿热疫毒久羁,郁
而化热化燥,可致肺热叶焦,百脉失于濡养滋润,或致肝肾阴精耗伤,导致筋骨失
养,终可出现筋枯脉痿,肢体渐废痿变形、单侧偏枯软瘫。
疫痿的治疗原则,早期应予清胃宣肺、解毒透表或清热解毒、化浊逐邪,中、后期宜养阴清热,或滋补肝

辨证论治
毒侵肺胃
[证见] 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倦怠,骨节酸痛,咽痛,咳嗽,纳呆,脘痞恶
心,大便溏,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白而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泄肺胃,疏风利湿。
[方药]
1、 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三仁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黄连9克,黄芩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栀子12克,杏仁10
克,蔻仁20克,薏苡仁,法半夏9克,厚朴6克,滑石20克,葛根18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头痛、骨节肌肉酸痛甚者,加苍耳子8克,秦艽10克。呕吐者,加藿者9克,
生姜6克,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20克,岗梅根0克。
2、中成药
(1)抗病毒口服液,每次数1~2支,每日3~4次。
(2)清灵注射液,用20~30毫加入10% 葡萄糖250毫升中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古欢室湿温初起方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册》)
处方:藿香9克,佩兰9克,苍术皮8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茯苓皮
15克,陈皮8克,香豉8克,木瓜12克,生薏米20克,蚕砂10克。水煎服,每
日2剂。

湿热滞络
[证见] 低热不退,汗出较多,肢体烦痛,行走无力,或热退后又复发热,烦躁
不宁,一侧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舌质红暗,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略数。
[治法] 清热化湿,舒筋通络。
[方药]
1、 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味
处方:黄柏12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薏苡仁20克,防已2克,秦艽10
克,地龙5克,赤芍15克,鸡血藤18克,菖蒲9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
剂。
若痿软无力甚者,加牛大力20克、千斤拔20克、五指毛桃18克。肢体烦痛甚
者,加羌活8克、独活9克。
2、中成药
四妙丸,每日口服6克,每日2~3次。
3方验方:甘露消毒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藿香9克,蔻仁9克,滑石20克,黄苓12克,忍冬藤25克,连翘12
克,晚蚕砂10克,丝瓜络10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肺胃津伤
[证见] 发热已退,但干咳、口渴,知饥不食,肢体麻痹,痿软无力,行走障碍,
甚者一侧肢体软瘫,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通络。
1、 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法律》)加减
处方:太子参30克,石膏20克,麦冬15克。阿胶9克(烊化),杏仁10克,胡
麻仁10克,冬桑叶10克,桑枝18克,牛膝12克,赤芍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气短、汗多、面白无华者,加北芪30克,桂枝8克。面色萎黄、肢体痹痛者,
加当归9克,川芎8克、地龙10克。
2、 中成药
(1)还精煎,每次1~2支口服,每日2~3次。
(2)复方阿胶浆,每次1~2支口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增损甘露饮(赖天松《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熟地黄15克,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天冬15克,枇杷叶12克,石
斛18克,玄参18克,绵茵陈18克,枳壳6克。水煎两次作再次服,每日服2剂。

肝胃阴伤
[证见] 肢体痿 日久,局部肌肉痿缩,关节变形,功能废用;神疲懒言,口干,
少气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
1、主方:七宝美髯丹(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何首乌20克,茯苓25克,牛膝10克,当归12克,枸杞子15克,菟丝
子12克,破故纸10克,五爪龙18克,千斤拔18克,鸡血藤20克,五指毛桃18
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干渴、大便秘结者,加玄参25克、生地黄25克、麦冬15克。肢体痹痛、
麻木者,加僵蚕10克、木瓜15克、马钱子5克。纳呆、口淡、腹胀、苔腻者,加
干姜6克、陈皮6克、黄芪18克。
2、中成药
虎潜丸,每次3克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强制健力饮(李振琼等《奇效验秘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升麻10克,柴胡10
克,陈皮6克,五爪龙20克,甘草6克。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药物穴位注射疗法
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射0.5~1毫升,从患肢循经取穴,每次3~
4个穴位,每周注射2~3次。
2、汤药外洗
对患侧肢体,可用木瓜15克、穿山甲9克、红花9克、桂枝5克、牛膝15克、
透骨草20克、当归15克、乌头12克,加水煎汤外洗,每日1~2次。
3、电针治疗
选择患肢有关穴位进行配对,然后进针,通电治疗。每次通电约半分钟,重复
通电3~4次。穴位配对可取:环跳与秩边,后阳陵与足三里,外阳廉与廉下,委中
与落地。每日电针治疗1次。
4、患侧肢体按摩
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5次为1疗程,可做3~4个疗程治疗,2个疗
程之间休息1周。
-----------------------------------------------------------------------------------
疫疹 内科

疫疹是由疫疠毒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一年
四季均可发病,但高峰期在6~10月。临床表现以寒战壮热、头痛如劈、腰如被杖、
肌肤斑疹及各种出血症为主要特点。西医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斑疹伤寒等,可
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于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6~10月为常见。具有一定的传染
性与流行性,常是同一居住环境,连续发生多起相同症状病例。
2、发病急骤,突起憎寒或寒战,继而高热不退,并伴见头痛剧、身骨烦痛,尤
以腰痛为甚,面赤目赤,如酒后之状。
3、皮肤红色疹点,出疹多在发热3~5天之后,多见于前臂、下肢、胸腹、足底、
掌心等部位。疹状如麻疹样,但较鲜红,抚之碍手,压之退色,有痒感,于1~2天
后渐消退,并随之渐脱屑。

辨证分析
疫疹的发生是由感受疫疠毒邪而致。南方气候炎热,容易形成疫疠毒邪。其性
暴戾猖獗,毒力往往超过一般人体的防御能力,致病来势迅速,患病者众。疫防毒
邪主要侵袭人体或伏膜原,或聚于肺胃,或充斥表里十二经,但病变重心在气分阳
明胃为主;毒邪炽盛,极易深入营血,引起动血、出血。
疫疠毒邪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初起多见热毒郁卫,出现憎寒、壮热、头痛、
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若热毒充斥三焦,则寒热如疟、头汗独盛、面红目赤、口苦口
干、恶心欲呕、腰痛、小便黄短;若热毒充斥气血,邪窜营络,则肌肤出疹,或衄
血、便血等;若热毒内陷,则热不退而面色苍白、汗出气短、疹色紫暗或隐没;病
至后期,热毒久羁,终可导致耗气伤津,甚则气阴两竭。
疫疹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营(血)透疹为主。临证可根据疫疠毒邪侵袭的部位、
热毒的轻重、出疹的性状、正气的虚实,分别遣方用药,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
热毒郁卫
[证见] 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微汗出,头重头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
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潮红,目赤多泪。舌尖边红,苔白而干,脉浮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解肌透疹。
[方药]
1、主方:柴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
处方:柴胡8克,葛根18克,甘草5克,黄芩9克,羌活6克,白芷6克,芍
药15克,桔梗5克,生姜3克,大枣2枚,石膏18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发热甚、咽痛者,可去生姜、大枣,加青蒿9克(后下)、板蓝根25克。肌肤
疹点显露者,加升麻8克、红条紫草12克。肢体困重、脘痞胸闷、苔白厚腻者,加
藿香10克、苍术8克。
2、中成药
清疹散,每次1~2袋,冲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加减银翘散(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连翘20克,金银花15克,竹叶10克,板蓝根25克,北杏仁15克,神
曲15克,葛根30克,藿香15克,青蒿10克(后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充斥三焦
[证见]寒热如疟,头汗独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恶心欲呕,腰痛,便秘
尿赤,或肌肤疹点显露。舌红,苔黄腻或白腻如积粉,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疏达三焦。
[方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味
处方:青蒿9克(后下),黄芩12克,竹茹10克,法半夏9克,赤茯苓15克,
枳壳8克,陈皮9克,滑石30克,大青叶30克,红条紫草12克,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2剂。
若脘痞胸闷、心烦欲呕者,加藿香9克、厚朴8克。大便秘结而腹胀者,加大
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尿赤或肉眼血尿者,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5克。
腰痛甚,如被杖者,加独活8克、苍术6克、黄柏12克。
2、中成药
(1)小柴胡冲剂,每次1~2包冲服,每日3次。
(2)柴胡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单方验方:达原饮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草果10克,川朴9克,槟榔12克,云苓15克,藿香10克,法半夏9
克,柴胡12克,大青叶30克。水煎服,每日2剂。适用于寒热如疟、脘痞呕恶、
苔白如积粉者。

热毒充斥气血
[证见] 壮热,汗多,汗出而热不退,口渴,头痛如劈,骨节烦疼,疹点稠密,
紫赤成片,或见衄血、便血、尿血、咯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石膏60克,知母15克,生地黄20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栀子
12克,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连翘12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竹叶12
克,板蓝根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咯血者,加童便100毫升冲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
尿血者,加白茅根30克、侧柏叶20克。衄血者,加仙鹤草20克、花蕊石12克。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毫升加入10%或5%的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登革清I号方(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大黄5~10克,青蒿30克,柴胡15克,石膏40~100克,知母15克,绵
茵陈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栀子15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

邪毒内陷
[证见] 高热,烦躁,甚或神昏谵语,手足抽搐,疹色紫暗或见瘀点。舌红绛少
苔,脉沉而弦数。
[治法]凉营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黄30克,玄参25克,牡丹皮15克,金
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20克,竹叶卷心10克,穿心连30克,赤芍15克,
石菖蒲10克,甘草6克。水煮服,每日2剂。
若手足抽搐甚者,加地龙30克、钩藤12克。有出血倾向者,加红条紫草18克、
仙鹤草15克。腹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枳实8克。
2、中成药
(1)紫雪丹,每次1支冲服,每日2次。
(2)新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清宫汤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水牛角30克,玄参30克,莲子12克,麦冬15克,竹叶12克,连翘
12克,赤芍15克。每日2~3剂,水煎,分4~6次服,配以口服至宝丹1丸,每日
2~3次。

耗气伤津
[证见] 热退神疲,口干少气,饥不欲食,斑疹渐隐,或见脱皮屑,大便干结,
小便黄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生津。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加玄参、生地、沙参、花粉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玄参18克,生地黄18克,沙
参20克,天花粉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余热未清,午后低热、颧红者,加银柴胡12克、白薇10克、地骨皮12克、
旱莲草15克。
2、中成药
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支冲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竹叶石膏汤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竹叶12克,石膏15克,法半夏9克,麦冬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党参15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
1、复方丹参注射液
除邪毒内陷和耗气伤津两型患者外,可用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液
500毫升中滴注。具有缩短热程、改善微循环、防止出血倾向的作用。
2、饮食疗法
胡萍粥:鲜胡荽15克,红浮萍15克,绿豆30克,葛草30克,粳米30克。先
将鲜胡荽、红浮萍煎水去渣取汁,再将汁与洗净的绿豆、葛草、粳米煮稀粥,加入
适量白糖调味服食。具有清热透疹、化浊解毒的功能,可作为疫疹的辅助治疗。
-----------------------------------------------------------------------------------------------------------------
瘀证 内科
瘀证是由于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或久
病入络等所致的多种病证的总称。临床以疼痛固定、瘀斑、肿块、出血、
肌肤甲错等为主要特征。西医的冠心病、肺心病、肝脾肿大、类风湿性
关节炎、肿瘤、肝硬变等,当表现有瘀血症候时,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
治。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及体征:①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日久不
愈;②瘀斑:肌肤或舌质见瘀斑(点);③症积包块:按之有形,质硬,
固定不移,或拒按触痛,外伤见局部青紫肿痛;④出血:紫暗或成块,
或见大便黑色,或出血淋漓反复不止;⑤全身表现:毛发枯黄脱落,面
色黧黑,肌肤甲错,眼睑下发青发黯,白睛布有紫色血丝,牙龈发暗,
胸颈见红缕赤痕,腹大坚满或青筋暴露,关节变形、肿痛,唇指(趾)
紫绀,下肢脉络怒张等。⑥舌脉:舌暗、青紫、瘀斑(点),舌下脉络
怒张。脉涩或结。
2、病史及治疗史:①病史应着重了解起病前有无密切相关的外伤、
出血、月经胎产等疾病的历史,因为这些易导致瘀证的形成;②有时虽
然瘀证的征象不明显,但有屡服他药,经过多种治法而未效的治疗史,
可以从“久病入络”的角度加以考虑。
3、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见浓、粘、凝、聚等异常

辨证分析
瘀血的产生多因外伤或感受外邪、各种出血、情志内伤、久病正虚
等,影响气血或血脉的正常功能,使血行不畅,甚则瘀塞不散,而形成
瘀血之证。由于瘀血是病理产物,可以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故临床可
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临证应注意辨寒热及虚实偏盛。热证血瘀主要由热邪、温毒等病所
导致;寒证血瘀主要因感受寒邪而引起,多见于血脉及肢体经络的瘀证。
单独的瘀证及气滞所致血瘀,一般属于实证的范畴;由于气虚不行、津
亏不运及阳气衰微所导致的病证,以及瘀证日久,耗伤正气,兼见气、
血、阴、阳亏虚者,属于虚证。但严格说来,瘀证的虚证属于虚实夹杂
的病证,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即指瘀血阻滞。活血化瘀是治疗
瘀证的基本原则。属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原因或病理变化者,则需配
合其他治法。如虚证血瘀,宜配伍益气、养血、滋阴或温阳等治法。

辨证论治
热盛血瘀
[证见] 皮肤发斑,颜色紫暗,或有衄血,身热神昏。舌质红绛或
紫暗,脉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水牛角、石膏各30克,黄连、栀子、黄芩、知
母、牡丹皮各12克,赤芍、连翘、玄参各15克,丹参20克,紫草20克,
郁金、桃仁、红花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毛冬青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2次,肌肉注射。

寒凝血瘀
[证见] 局部或周身疼痛,固定不移,或皮肤紫暗不泽,四肢逆冷,
痛得温稍减。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 温经通络散瘀。
[方药]
1、 主方: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细辛15克,木通、制草乌
各10克,桃仁12克,丹参2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川芎嗪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次,肌肉注射。

气滞血瘀
[证见] 头面、胸肋或脘腹胀满刺痛,或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肿大
变形,性情急躁,或有痞块,心悸、脱发、耳聋失语,眩晕,健忘。舌
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
1、 主方:血府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当归、赤芍、桃仁、郁金各12克,红花、柴胡、枳壳、川芎
各10克,地鳖虫、郁金各9克,生地黄、牛膝各15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 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⑵ 五灵止痛胶囊,每次1~2粒,每日2次。

正虚血瘀
[证见] 气短心悸,头晕眼花,胸中隐痛,食少无力,腹部胀满作
痛,或有积块,或肢体偏瘫。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缓而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
1、 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20克,当归、赤芍各12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
10克,牛膝15克。水煎服。若偏阳虚者加熟附子12克、肉桂6克、干姜
10克。偏于阴虚者,加生地黄、玉竹各15克。偏于血虚者,加丹参15克、
鸡血藤30克。
2、 中成药丹田降脂片,每次2克,每日3次。
---------------------------------------------------------------------------------------------------
郁证 内科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心
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有异物梗阻、失
眠等各种复杂症状。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癔病、精神抑郁证及更年期综
合症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临床以气机郁滞所引起的气郁症状,如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胸胁胀满疼痛等为特征。
2、大多数患者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等情志内伤的病史;病
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有关。
3、本证多发生于青年中年女性。
辨证分析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所伤,导致肝失
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病变主要部位是
肝、脾、心三脏。本证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
基础。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
型。临床上虚实互见者亦较为多见。实证治以舒肝理气为主,依其病情
分别配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消食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血扶正为
法。
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型
[证见] 精神抑郁,善叹息,嗳气,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苔薄白,
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
1、 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佛
手9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肝郁化火者,可加
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龙胆草6克。
2、 中成药逍遥丸,每次10~15克,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 苏梗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苏梗25克,柴胡、陈皮、青皮、枳实、薤白、升麻、旋覆花、
瓜蒌各10克,厚朴、香附各15克。水煎服。
⑵ 解抑清心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柴胡、制香附各10克,龙骨、牡蛎、石菖蒲各20克,广郁金、
大生地黄各15克,黄连8克,淡竹叶6克,朱砂2克。水煎服。

气滞痰郁型
[证见]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
自如,并随情志变化或轻或重,胸胁胀闷。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化痰利气解郁。
[方药]
1、 主方:半夏厚朴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法半夏12克,厚朴10克,苏叶9克,茯苓12克,柴胡10克,
枳壳6克,香附9克,生姜6克。水煎服。若痰郁化热者,加黄芩10克、
括蒌皮9克、川贝母10克。
2、 单方验方
⑴牛豆半朴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半夏、茯苓、苏叶、牛蒡子、山豆根各9克,厚朴6克,生姜
3片。水煎服。
⑵畅舒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旋覆花(包)、党参、法半夏、炙甘草、酸枣仁、柏子仁各
10克,代赭石(先煎)、大枣各30克,生姜3片。水煎服。

忧郁伤神型
[证见]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
白,脉弦细。
[治法] 养心安神。
[方药]
1、 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浮小麦30克,甘草10克,大枣15克,茯神12克,熟枣仁15克,
合欢花12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柔意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
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各9克,陈皮2.4克。
水煎服。

心脾两虚型
[证见] 多思善虑,心悸胆怯,面色不华,头晕神疲,纳呆。舌质
淡,脉细弱。
[治法] 健脾养心,益气养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8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远志6克,酸枣
仁15克,当归12克,龙眼肉10克,郁金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 中成药
⑴补血宁神片,每次5片,每日3次。
⑵归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健脾养心汤(彭文杰等《中医杂志》1986.7)
处方:朱茯神、黄芪、人参、远志、甘草、酸枣仁、当归、龙眼肉、
制附子、龙骨、白术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阴虚火旺型

[证见] 眩晕,心悸,少寐,心烦易怒,或遗精腰酸。舌红少苔,脉
弦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安神。
[方药]
1、 主方:滋水清肝饮(高鼓峰《医宗已任篇》)加减
处方:山萸肉12克,生地黄15克,山药15克,茯苓10克,牡丹皮9克,
白芍12克,栀子9克,黄柏6克,熟枣仁15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养阴安神汤(徐勤治等《辽宁中医杂志》1980.6)
处方:酸枣仁、浮小麦、珍珠母各30克,白芍、麦冬各15克,黄芩、
牡丹皮、生地黄各10克,黄连、阿胶各6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 饮食疗法
⑴小麦50~60克,水煎服。适用于忧郁伤神型郁证。
⑵百合30克,水煎,加适量冰糖服。适用于阴虚火旺郁证。
⑶党参15克,龙眼肉12克,大枣5枚,乌骨鸡肉200克,共放炖盅加
适量水,隔水炖服。适用于心脾两虚型郁证。
2、 预防调护
⑴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止郁证的重要措施。
⑵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⑶医务人员应重视心理治疗和护理,协助患者消除情志致病的因素,
增强治病的信心。
------------------------------------------------------------------------------------------------------------------
中风 内科
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
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病证。西医的脑血管意外、
面神经麻痹,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 发病急骤,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或卒然昏倒,神
识昏蒙或不省人事。
2、 常发生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3、 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麻、心悸等症状,多因暴怒、饮食、
劳倦诱发。
4、 本证应与厥证、痫证、痉证鉴别。
5、 作CT等检查,常可发现脑部病变。
辨证分析
中风之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
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过度,或外邪侵袭等诱
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
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
不维系的危急证候。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临床上根据有无突然昏仆,而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
较浅,病情较轻,无神志变化;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重,多有神
志变化。治疗前者宜豁痰熄风,活血通络;中脏腑者,当分闭、脱证治
之;恢复期宜标本兼顾,并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
辨证论治
中经络

Ⅰ、风痰阻络型
[证见] 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肌肤麻木,甚则半
身不遂。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 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
1、 主方:牵正散(杨倓《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严用和《济
生方》)加减
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5克,法半夏15克,胆南星12
克,地龙10克,陈皮6克,钩藤15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瘀交阻者,
可酌加丹参20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
2、 中成药
⑴川芎嗪注射液,150毫克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
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⑵益脑复健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
⑶脑血康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熄风化痰汤(湖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钩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红花、生姜、桂枝各10克,
竹沥10毫升,甘草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Ⅱ、阴虚阳亢型
[证见] 平素头晕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斜,
语言不利,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 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
1、主方:镇肝熄风汤(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加减
处方: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参、菊花各15克,钩藤、龟板、
龙骨、牡蛎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水煎服。
2、中成药参照风痰阻络型中成药。
3、 单方验方:赵氏中风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天麻、黄芩、钩藤、玄参、怀牛膝、丹参、夏枯草各9克,
生地黄12克,生牡蛎、石决明各30克。水煎服。

中脏腑

Ⅰ、闭证
[证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红,目赤,口噤,气粗,肢体偏
瘫,或兼拘急。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 清肝熄风、开窍。
[方药]
1、主方:羚羊角汤(费伯雄《医醇賸义》加减
处方:羚羊角0.3克( 锉末冲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决明、
龟板各30克,生地黄、钩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黄、黄芩
各10克。水煎服。
若痰湿偏盛、苔白腻,属阴闭者,宜用豁痰熄风、开窍,方用涤痰
汤加减: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茯苓、竹茹、胆南星、枳实各12克,
钩藤20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天麻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
静脉滴注,每日1次。
3、单方验方:化痰通腑汤(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验方)
处方: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芒硝
10~15克(熔化)。水煎服。

Ⅱ、脱证
[证见] 神志昏糊,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气息低微,汗出肢冷。
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 回阳固脱。
[方药]
1、 主方:参附汤(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6克,龙骨、牡
蛎各30克。水煎服。
2、 中成药
心脉灵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
注,每日1~2次。

Ⅲ、后遗证
[证见]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
1、主方:补阳还五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地龙、赤芍各15克,当归尾12克,川芎、桃仁、
红花各10克,丹参、鸡血藤各20克。水煎服。若语言不利者,选加石菖
蒲10克,胆南星、郁金各12克。口眼?斜者,选加白附子12克、僵蚕10
克、全蝎5克。兼肝阳上亢者,选加石决明、代赭石各30克,白芍、菊
花各15克、钩藤20克,天麻12克。
2、中成药
⑴川芎嗪注射液,15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
日1次。
⑵华佗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⑶中风回春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⑷散风活络丸,每次3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 血换解方(方药中验方)
处方:水蛭50克,郁金20克,川芎30克,共研粉。每次10克,每日
3次。
⑵ 中风回春方(河南省中药研究所验方)
处方:当归、丹参、白花蛇、蜈蚣、地龙、红花、忍冬藤,制成片
剂,每片重0.3克。每日3次,每次5~6片,1个月为1疗程。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⑴半身不遂: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取环跳、阳
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穴。一般刺病侧,用泻法。病久者也可先针
健侧,后针病侧。
⑵口角?斜:取地仓、颊车、牵正、合谷、内庭、太冲穴。按病部
酌加取迎香、水沟、阳白、下关等穴。一般刺患侧,用泻法。病久可左
右均刺。
⑶中风不语:取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穴,用泻法。
⑷中风闭证:取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人中等穴,用
泻法或点刺出血。⑸中风脱证:灸关元、神阙、百会,刺气海、关元、
足三里。
2、头皮针
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可配足运感区,失语者用语言区。
3、推拿疗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的半身不遂。推拿手法:推、L、按、
稔、搓、拿、擦。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谷
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仙。部位于:颜面部、背部及四肢,以患
侧为重点。
4、 饮食疗法
⑴黄芪炖南蛇内:黄芪50克,南蛇肉200克,生姜3片,共放炖盅内,
加水适量,隔水炖熟,油盐调味,饮汤吃蛇肉。
⑵五指毛桃煲猪脊骨:五指毛桃50克,猪脊骨300克,加适量水煲
1小时以上,加盐调味服食。
以上二方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5、 预防调护
⑴中年以上,经常头晕痛,血压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风之先
兆,应戒除烟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血压高
者应适当药物治疗。
⑵对中脏腑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等的变
化。
⑶对肢体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变换体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
防止褥疮发生。
⑷对恢复期患者,在综合治疗同时,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
--------------------------------------------------------------------------------------------------
紫斑 内科
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
也称之肌衄。西医的血液病、维生素缺乏症等所致皮下紫癜,均可参照
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皮肤、粘膜出现大小不等的斑点,颜色或红或紫或青,压之不褪
色。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
2、可伴有鼻衄、齿衄、大小便出血,甚至颅内出血。久病出血多者,
可出现贫血征象。
3、本病应与风疹、麻疹、丹毒、痒疹等相鉴别。
4、血液检查有些可见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骨髓检
查可见异常等。
辨证分析
紫斑虽在肌肤,但其发生与血脉及脾胃有密切关系,外感与内伤均
可致病。临床常见证候主要有热盛迫血、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瘀血内
阻四类。治以清热、养阴、凉血、或益气、化瘀为大法。

辨证论治
血热型
[证见] 肌肤见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
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1、 主方:凉血地黄汤(唐容川《血证论》)加减
处方:生地黄30克,黄连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玄参15克,
栀子12克,黄芩10克,水牛角30克,茜草根15克,紫草30克。水煎服。
热盛者,加石膏3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2、 中成药
⑴ 紫地宁血散,每次8克,每日3次。
⑵ 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 白仙消癜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白癣皮50克,血见愁30克,茜草25克,仙鹤草50克,牡丹皮
20克,地榆炭20克,生地炭20克,双花20克,丹参30克,三七20克,羚
羊角10克(锉细末),紫草20克。水煎服。
⑵ 消斑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牡丹皮、黄芩、栀子、槐花各10克,生地黄、当归各15克,
茜草根12克。水煎服。
⑶ 栀子地黄汤(丘和明等《血证要览》)
组成:黑栀子,生地黄,赤芍,当归,黄芪。水煎服(原方无份量)
⑷ 水牛角汤:水牛角60克,水煎2小时,取汁顿服,每日1~2剂。

阴虚型
[证见] 皮肤青紫斑点,时发时止,常伴有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
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
1、 主方:茜草根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茜草根18克,侧柏叶20克,黄芩12克,生地黄15克,阿胶12
克(烊化),玄参12克,龟板25克,旱莲草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 中成药参照血热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
⑴ 消紫癜Ⅱ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知母、牡丹皮、赤芍、玄参、升麻、阿胶
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⑵ 养阴消癜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石斛50克,生地黄、生石膏各30克,龙齿、沙参、白茅根各
20克,白芍、天花粉各15克,龟板、牡丹皮各10克。水煎服。

气虚型
[证见] 久病不愈,反复发生肌衄,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
白,纳差。舌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18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
龙眼肉10克,炒地榆15克,仙鹤草20克,阿胶12克(烊化),大枣5枚。
水煎服。
2、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 消紫癜Ⅰ方(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黄芪、党参、仙鹤草各30克,旱莲草15克,白芍、白术、
阿胶(烊)、生茜草、砂仁拌熟地黄各12克,大枣10克。水煎服。
⑵ 益气消斑汤(李宝顺《名医名方录》)
处方:黄芪60克,益母草、鸡血藤、党参、当归、川芎各30克,赤
芍20克,红花10克。水煎服。

瘀阻型
[证见] 肌肤瘀点紫暗,面色晦暗,胸或腰腹固定疼痛。舌质紫暗
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1、 主方:桃仁四物汤(武之望《济阴纲目》)加味
处方: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赤芍15克,生
地黄15克,丹参20克,茜草根12克,益母草20克,鸡血藤30克,大枣5
枚。水煎服。若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18克。
阴虚者,加麦冬15克。
2、 中成药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消癜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鸡血藤30克,赤芍、当归、熟地黄、大枣各10克,茜草、丹
参、党参各12克,旱莲草15克,牡丹皮12克,三七粉(冲服)1克。水
煎服。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⑴ 紫草大枣汤:紫草50克,大枣30克,加适量水煎煮,吃枣喝汤。
适用于血热型。
⑵ 水牛角茅根汤:水牛角50克,茅根30克,水煎加白糖适量,代
茶饮服。适用于血热型。
⑶ 甲鱼炖茜根仙鹤草:甲鱼1只(去内脏),茜草根15克,仙鹤草
30克。将药先煎,去渣取汁,再加入甲鱼炖熟,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
阴虚型。
⑷ 花生衣芪枣汤:花生衣30克,黄芪20克,红枣15枚。加水共煎,
吃枣饮汤。适用于气虚型。
⑸ 红枣汤:红枣30枚,煎汤连枣服。适用于各型紫斑。
2、预防调护
⑴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防止碰伤、跌伤,保护皮肤清洁卫
生,防止感冒,避免接触各种诱发肌衄的“不正之气”。
⑵ 忌食油腻、辛辣、香燥等生热动火食物,以及鱼、虾、蟹、牛
乳等腥味之品。
--------------------------------------------------------------------------------------------------
------------------------------------------
艾滋病 内科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过程始终有不同
程度、不同类型的发热表现,可属中医“温热病”范畴。

诊断要点
1、长期发热,超过一个月反复不愈,伴见慢性腹泻或持续咳嗽超
过一个月。体重减轻超过标准体重的10%。
2、有全身搔痒性皮炎,或反复发作的带状疱疹,或口咽部白色念
珠菌病,或全身性淋巴结病等临床表现。
3、全身性卡波济氏肉瘤或隐球菌性脑膜炎,而无已知的引起免疫
抑制原因或其他已知病因的患者。
4、有与艾滋病患者的同性或异性性接触史,或与其共用针头、注
射器吸毒等接触传染史。
5、抗HIV的血清抗体测定阳性。

辨证分析
艾滋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发病急,病情重。有长期发热,容易发
生斑疹(皮下出血),及吐、衄、咯、便、尿血等出血见证,容易引起
胃肠、肺、脑等部位的各种急性感染,容易发生颤抖、惊厥、麻木、抽
搐、痴呆、癫痫等神经精神症状。
从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当属伏气温病,它是由纵欲淫乱耗伤肾精,
再感温热邪毒而病,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伏气温病发病机理。
伏气温病邪从里发(尤如病毒通过性交、静脉吸毒等途经血行感染),
由营血分转卫气分,先有里证而后有表证,或重复感染(病毒、细菌),
表里同病;又因患者素体阴精亏损,温热邪毒炽盛,伏气温病尤易邪陷
营血,内闭心窍,引动肝风,耗血动血,引起反复发热不退、各种出血
见证、神经精神症候等。综上所述,淫乱纵欲,肾精亏损,正气虚衰,
温热邪毒乘虚而入,伏于营血,是艾滋病的病因;邪正相争,正不胜邪,
真元溃散,脏气败露,气血逆乱,瘀痰结聚,阴阳忤乘乃至离决,则是
艾滋病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艾滋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及近年来临床报道的
经验,认为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各阶段证候差异很大,不外正气亏损
为本、温热邪毒侵袭为标,不同病变阶段治疗侧重点不同,临证时应掌
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留人治病”等原则,分清标本缓急不同
论治。

辨证论治
伏热出表证
[证见] 发热,微恶风寒,或身热起伏,表浅淋巴结肿大,全
身出现地图样红色皮疹,头痛,肢体酸楚,口苦口干。舌尖边红,苔薄
黄或薄白干,脉浮数。
[治法] 清热解毒,透邪解肌。
[方药]
1、主方:程氏柴葛解肌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味
处方:柴胡10克,葛根18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
生地黄18克,牡丹皮10克,贝母8克,大青叶20克,金银花15克,甘草
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腹痛腹泻者,去知母,生地黄,加藿香12克,白芷10克,救必应
15克。咳嗽、咽痛者,加杏仁12克、玄参18克、岗梅根18克。
2、中成药
代天宣化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手册》)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荆芥10克,桔梗8克,葛根18克,
秦艽12克,大青叶15克,防风8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痰湿蕴结证
[证见] 全身淋巴结逐渐增大,头重头痛,肢体困乏,脘痞纳呆,
大便溏薄,病程缠绵日久。舌淡红,苔白浊腻,脉弦滑。
[治法] 燥湿化浊,除痰散结。
[方药]
1、主方:涤痰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味
处方:法半夏12克,胆南星10克,橘红9克,枳实9克,茯苓25
克,党参18克,石菖蒲10克,竹茹12克,浙贝母10克,炒山甲12克,白
术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兼见皮肤湿疣者,去茯苓、白术、橘红,加白花蛇舌草30克、
七叶一枝花18克、土茯苓30克。皮肤斑疹、舌质瘀斑者,可加牡丹皮15
克、桃仁15克、紫草18克。
2、中成药
内消瘰疠丸,每次口服6~9克,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五味消毒饮合消瘰丸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
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
牡蛎30克,夏枯草18克,黄药子10克,海浮石20克,贝母10克,猫爪草
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壅肺证
[证见] 发热日久,咳嗽频频,胸痛,喘息鼻煽,咽喉肿痛,
咯痰黄稠,口苦渴饮,肌肤甲错。舌红或绛紫,苔黄或干或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板蓝根30克,天冬15克,麦冬15
克,鱼腥草30克,桔梗6克,前胡10克,浙贝母12克,黄芩15克,杏仁
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频咳无痰者,加百部18克、罂粟壳10克、桑白皮15克。痰多涌
盛者,去天冬、麦冬,加法夏10克、浮海石18克、瓜蒌12克。壮热、面
赤、汗出者,加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地黄18克。
2、中成药
清肺化痰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服2~3次。
3、单方验方:黄连解毒汤合苇茎汤、泻白散加减(钟嘉熙《传
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黄连10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黄柏12克,苇茎12克,
薏苡仁30克,冬瓜仁25克,桃仁12克,桑白皮15克,鱼腥草25克,地骨
皮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内陷证
[证见] 身热夜甚,烦躁谵语,吐衄发斑;或高热,汗出,烦渴,
手足抽搐,甚或角弓反张,昏愦不语。舌红绛,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小生地黄25克,水牛角30克,川黄连12克,
黄芩12克,赤芍15克,玄参20克,连翘12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
甘草8克。水煎口服,昏迷者鼻饲给药,每日2剂。
若吐泻不止者,加紫金锭1.5克(冲服)。抽搐不止、角弓反张者,
加羚羊角10克、钩藤15克、龟板18克。
2、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40毫升加入 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
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化斑汤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水牛角30克,羚羊角10克,紫草18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
15克,赤芍18克。水煎服,每日1~2剂。
邪毒伤阴证
[证见] 持续发热,进行性消瘦,五心烦热,面白颧红,神疲乏力,
周身不适,盗汗,或见口腔、舌面粘膜白屑散在。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养阴泄火,生津和营。
[方药]
1、主方:当归六黄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味
处方:当归9克,生地黄25克,熟地黄18克,黄连9克,黄芩12克,
黄柏12克,黄芪18克,青蒿12克,龟板18克,旱莲草18克,糯稻根20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便秘、腹痛者,加大黄6克(后下)、火麻仁30克、枳壳8克。手
足蠕动、麻木酸痛者,加龙骨30克、白芍15克、鸡血藤18克。咽喉肿痛、
糜烂者,去当归、熟地黄,加岗梅根25克、板蓝根20克、玄参20克。
2、中成药
(1)青蒿鳖甲片,每次温开水送服4~6片,每日3次。
(2)知柏地黄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盐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右归丸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25克,山萸肉18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
15克,旱莲草18克,牛膝12克,赤芍15克,牡丹皮10克,银柴胡12克,
白薇12克。水煎服,每日2剂。
邪毒伤阳证
[证见] 面白无华或暗晦,神疲乏力,少气自汗,头晕头痛,畏
寒肢冷,便溏泄泻,小便清长或淋漓不尽,或见发热,腹胀腹痛,或见
皮下紫斑。舌淡暗,苔白润,脉虚大或微细。
[治法] 益气升阳,温中健脾。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味
处方:黄芪25克,党参18克,白术10克,云苓25克,橘皮6克,升
麻10克,柴胡10克,当归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腹痛而口淡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饴糖12克。腹痛而泄
泻、无肛门灼热感者,加干姜9克、白蔻仁8克、藿香12克。纳呆、脘痞
易呕者,加法半夏9克、厚朴9克、吴茱萸9克。
2、中成药
(1)北芪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2)丽参注射液,用8~12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亳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归脾汤加减(钟嘉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手册》)
处方:党参18克,黄芪30克,当归12克,白术10克,茯苓25克,陈
皮8克,干地黄20克,冬虫草10克,黄精18克,阿胶12克(烊化),甘
草8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银耳炖冰糖:用银耳30克、冰糖适量炖服,适用于长期咳嗽、
干咳少痰者。
(2)冬虫草炖杞子:用冬虫草15克、枸杞子15克炖服,适用于邪
毒伤阴者。
(3)龟煲土茯苓:用乌龟1只、土茯苓30克,煲汤饮服,适用于痰
湿蕴结、淋巴结肿大、皮肤斑疹糜烂者。
2、中药提取制剂调节免疫治疗
(1)甘草甜素,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增强T淋巴细胞活性,控
制艾滋病毒的增长繁殖。
(2)香茹多糖,可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增强免疫功能,有抗
艾滋病毒与卡波济氏瘤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