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起病缓慢,化脓亦迟,溃
后不易收口,每多损伤筋骨。轻则形成残废,重则危及生命。
2、流痰的形成,先天不足,肾亏骨空是病之本,而痰浊凝聚,寒
湿侵袭,或有所损伤则是病之标。在整个病变发展过程中,均属虚证。
其始为虚寒,其久转化为虚热,当其化脓之时,不仅寒化为热,阴转为
阳,而且肾阴不足的情况逐渐显露;此后阴愈亏,火愈旺,常出现阴虚
火旺的证候。溃后由于脓水淋漓不断,气血流失,又可出现气血两虚的
证候。治疗以补虚托毒为主。


辨证论治
虚寒证
[证见] 自觉形寒畏冷,时时恶风,患肢发冷,面色不华,患儿常
有夜啼,口不渴,小便清长,患部酸疼困痛。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
浮紧,弦紧或沉细无力。
[治法] 益肾温经,散寒化痰。
[方药]
1、主方:阳和汤(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
处方:麻黄3克,熟地黄12克,桂枝6克,炮姜6克,羌活9克,独活
9克,白芥子6克,百部12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鹿角胶3克(烊化)
或鹿角片9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虎挣散,成人每次0.3克,7~12岁减半,4~6岁每次0.09克,1
~3岁每次0.0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片,成人每次4片,儿童减半,婴儿1/3,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
(4) 芩部丹,成人每次4片,儿童减半,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骨痨方(陶慕章验方)
处方:党参240克,黄芪120克,当归60克,熟地黄120克,茯苓120
克,甘草60克;煎成浓汁后加鳖甲90克,鹿角胶90克,龟胶240克,粗
砂糖240克,烊化熬配成膏。早晚各服1汤匙。
(2) 金蟾膏(张守忠验方)
处方:巴豆9克,乳香9克,鲜鲫鱼1尾,蓖麻子15克,头发2克,活
癞蛤蟆1只,香油12克,铅粉60克。把香油用铁锅熬开后,将前6味药放
入香油内,继续加热,用家槐明枝子搅拌,使头发成泥状、其他药半焦
后,再用纱布过滤,除去残渣。取滤液与铅粉同时放入铁锅内,文火加
热,并用家槐明枝子连续向一个方向搅动,至滴水成珠即可;把熬好的
膏药全部倒入凉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备用。用时将膏药摊于布上,
患部洗净抹干后,再用生姜涂抹一遍,然后把膏药贴于患部。

虚热证
[证见] 自觉全身畏冷或发热,酸困无力,骨蒸或午后潮热,五心
烦热,盗汗,颧红,动则气怯无力,自汗虚喘,口渴喜冷饮,或咳嗽痰
血。妇女月经多不规则,经水几月不行或1月数行,量少色淡红。舌淡
红或绛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方药]
1、主方:大补阴丸(朱震亨《丹溪心法》)合清骨散(王肯堂《证治
准绳》)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玄参9克,生龟板15克(先煎),丹参9克,生鳖
甲15克(先煎),青蒿9克,秦艽6克,知母6克,地骨皮12克,百部9克,
黄芩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盗汗不止或自汗者,加黄芪15克、浮小麦30克。咳嗽痰血者,加南
沙参9克、麦冬9克、百合9克、川贝母4.5克(研末冲服)。
2、中成药
(1) 大补阴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虚寒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虚证
[证见]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苍白,饮食渐少,神疲乏力,动则
自汗,少气懒言,心悸。舌淡嫩,苔白或无苔,脉细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 加减
处方: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芍9克,熟地黄
12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酸枣仁9克,远志6克,炙甘草3克,白术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2) 参照虚寒证中成药(2)~(4)。
3、单方验方
参照虚寒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期 用回阳玉龙膏外敷,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盖贴,或配合
隔姜灸、雷火神针灸、熨风散等法治疗。
2、中期 脓成宜切开排脓,或用火针烙法排脓。
3、后期 溃后先用五五丹药线提脓祛腐,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成
漏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可用七仙条或千金散粘附在药线上,插入疮
孔,以化腐蚀管;也可进行手术扩创。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制动:如患疾生于胸椎、腰椎、髋关节部者,均需睡木板床;
生于肘、膝部者,以木板固定,并限止活动。丹局部和全身症状未控制
时,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2) 饮食:宜加强营养,但当病情进展时,忌食酒类及葱、辣椒、
大蒜等物。
(3) 防止褥疮:并发瘫痪者,应帮助变换体位,每日用酒精擦浴1
次,并外扑滑石粉,保持皮肤干燥。
-------------------------------------------------------------------------------------------
流注(外科)
流注是毒邪流窜于肌肉深部形成的多发性脓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本病除头面、前后二阴、腕、踝等远侧
端比较少见外,其余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依据发病情况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发于夏秋之间的称为暑湿流注;
由于疔、疖后引起的名为余毒流注;产后瘀露停滞或跌打损伤引起的称
为瘀血流注;仅发于髂窝部的名为髂窝流注。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多有痈疖疔疮、外伤史,或和术感染,妊产史或感冒风
寒暑湿病史。
2、发病部位不定,多发于四肢或躯干的肌内肉深处。初起皮色不
变,漫肿无头;右脓期则皮肤肿胀,疼痛加剧;溃后脓出痛消。常一处
未愈,他处又发。
3、本病之髂窝流注需与环跳疽及附骨痰相鉴别。环跳疽疼痛在髂
关节部位,患肢不能伸直和弯曲;必要时作髋关节穿刺以作鉴别。附骨
痰则有结核病史,起病缓慢,患肢伸而难屈为主要鉴别点。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充,或因风寒暑湿外受,客于营卫,流
注全身各处,邪毒结滞不散,或因疔疮痈疖,跌仆损伤,切口感染,产
后瘀露停滞,失于诊治,致毒气走散,扩入营血,都痛使经络阻隔,气
血凝滞,导致流注的形成。
2、本病总因正气不足,邪气壅滞而成。其脓肿常发生于血流缓慢
的低位部分,如腰部、大腿后部、髂窝部、臀部等处。发于夏秋兼感暑
湿的,伴有胸闷、渴不多饮、苔白腻、脉滑数等症;因疔疮痈疖引发的,
热象较明显,伴有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脉洪数等症;因产后瘀露,跌
仆损伤而致者,则多发生于小腿及大腿等处,舌有瘀点瘀斑,脉象濡涩
等症。
3、本病溃后,行行此处未愈,他处又起,此时则发热不退,身体
消瘦,面色苍白,脉象虚数,乃属正虚邪恋。若兼见神昏谵语,胸胁疼
痛,咳喘痰血等症,是为毒传脏腑引起内脏器官的转移性脓肿。本病以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暑湿流注
[证见] 多发于夏秋季节。初起时在四肢或躯干部有一处或数处肌
肉疼痛,漫肿色白微热,继则焮热疼痛,可触及肿块。伴有恶寒发热,
周身关节疼痛,头重胸闷纳呆,渴不多饮;舌苔白腻,脉滑数。脓成时
肿块增大,疼痛加剧,肿块中央微红而软,按之波动应指:并见壮热汗
出,胸腹白 ,口渴欲饮,苔黄腻,脉洪数。溃后流脓黄稠或白粘,肿
硬疼痛渐消,诸症渐平。但往往此处未愈,他处又起,则壮热不退,身
体消瘦、面色不华,脉象虚数。
[治法] 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
1、主方
(1) 雷氏清凉涤暑法(雷丰《时病论》)加减
处方:鲜藿香9克,鲜佩兰9克,连翘9克,茯苓12克,通草3克,大
豆卷12克,陈皮6克,滑石18克,生甘草3克,生苡仁12克,牛蒡子9克,
桑枝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重者,加金银花12克、紫花地丁30克。脓成宜清暑化湿,和营托
毒,去大豆卷、桑板,加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30克、当归9克、赤芍9
克、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丹皮9克。
(2) 溃后续发流注者,仍按前法处理,切勿遽用补剂。但确系气血
两虚者,可用益气养阴,和胃化浊之法,方选益气养阴汤(顾伯华《中
医外科临床手册》)。
处方:生黄芪9克,党参9克,当归9克,白芍6克,天花粉9克,金
石觯9克(先煎),麦冬9克,橘白4.5克,谷芽12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每日1剂。(注:方名为编者拟。)
2、中成药
(1) 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2) 醒消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一般连用7天后。
停药3天。儿童减半,孕妇忌服。适于初期。
3、单方验方
(1) 顾芪流注方(顾伯华验方)
处方:鲜生地黄30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金银花15
克,连翘30克,紫花地丁30克,黄芩9克,黄柏9克,生大黄9克(后下),
生甘草3克,雄黄粉0.3克(吞)。水煎服,每日1剂。
(2) 忍冬藤60克,连翘60克,皂角刺10克,当归20克,赤芍10克,
水蛭5克,羌活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大蒜芒硝方(厉生才验方)
处方:大蒜头120克,芒硝60克,大黄末30克,醋60克。先将大蒜
去皮,与芒硝同捣成糊状,然后在患处用凡干林涂擦,再敷以蒜糊。敷
药范围要稍大于患处(高于皮肤约1厘米厚),周围用纱布围1圈,略加固
定,1小时后去掉敷药,用温水洗净。再用醋和大黄末调成糊状,外敷
原患处,6~8小时后去敷药。一般敷1次即可,如1次不愈,可再敷1次。

余毒流注
[证见] 多发于儿童,发病前有疔疮痈疖或热病史。一般症状同暑
湿流注,但其发作更为急暴。初起即有壮热,口渴引饮,舌苔黄腻,脉
洪数。热毒甚者,可兼见神错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等症。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清营汤(吴鞠通《温病
条辨》)加减
处方:黄连3克,黄芩9克,黄柏9克,生山栀12克,鲜生地黄15克,
牡丹皮9克,元参9克,赤芍9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9克,连翘15克,
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成脓者,加当归9克、皂角刺9克、炙山甲6克,去鲜生地黄,神昏
谵语者,加服新方安宫丸5克,或牛黄醒脑片4片,每日3次,温开水化
服。胸胁疼痛,咳喘痰血者,加象贝母9克、天花粉9克、鲜竹沥30克(
炖温冲服)、鲜芦根30克、鲜茅根30克。
2、中成药
(1) 牛黄八宝丸,成人每次2丸,3`4岁每次1丸,1~2岁每次0.5丸,
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五福化毒丹,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3岁以下小儿
酌减。
3、单方验方
参照暑湿流注单方验方。

瘀血流注
[证见] 因于劳伤筋脉者,多发于四肢内侧,下肢多于上肢。局部
肿块呈带状,四周肿胀,按之坚硬疼痛,皮肤焮红灼热。有的一处未愈,
他处又起,有的二三处相互串连。溃后一般尚易收口;如相互串通者,
则收口较慢。全身可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薄黄或黄腻,脉洪数或
滑数。
因于跌打损伤者,初起时一般无全身症状。局部结块肿痛,皮色微
红,或呈青紫,按之稍感微热。溃后脓液中挟有瘀血块。
因于产后瘀阻者,发于产后尚未满月时。多发于小腿及大腿等处,
也可发于胸背及上肢。初起隐隐疼痛,或觉深部作痛,继则局部形成肿
块,其他症状同暑湿流注。
[治法] 和营祛瘀为主。
[方药]
1、主方
(1) 劳伤筋脉者,宜和营祛瘀,清热化湿,方用五神汤(邹岳《外
科真诠》)合萆薢9克,川牛膝9克,生苡仁12克,紫花地丁30克。水煎
服,每日 l剂。
(2) 跌打损伤者,宜和营逐瘀,方用活血散瘀汤 (吴谦等《医宗
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桃仁9克,苏木6克,大黄9克(酒炒),
丹参9克,枳壳6克,蒲公英30克,参三七末3克(冲服)。水煎服,每日
l剂。
(3) 产后瘀阻者,宜和营通滞,方用通经导滞汤(吴谦等《医宗金
鉴》)加减。
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红花 e克,益母草9克,制香
附9克,枳壳6克,川牛膝9克,牡丹皮9克,黄芩9克,黄柏9克。水煎服,
每日l剂。以上凡有表证者,均可加荆芥6克、防风6克、牛蒡子9克。脓
成时,宜加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溃后一般不需内服药。
2、中成药
醒消丸,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初期。
3、单方验方
参照暑湿流注单方验方。

腮窝流注
[证见] 病发于髂窝部肌肉深处,儿童多见。初起患侧大腿突然拘
挛不适,跛行,2~3日大腿向上收缩,不能伸直。患部疼痛,随后增剧,
也可引及腰部作痛。约7~10天左右,在髂窝部触到一长圆形肿块。经1
月左右,肿块按之中软,是已成脓,但皮色如常,脓肿可在髂窝部或腰
部破溃,流脓黄稠,肿块逐渐消退,疮口收敛一般均需20天左右。愈后
患侧大腿仍然屈曲,不能伸直行动,往往需经 l~2月才能恢复正常。个
别患者溃后脓水淋漓,日久不敛,可因损骨而造成残疾。全身症状初起
时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倦怠,苔薄白,脉滑数或濡数。酿脓时壮
热不退,日久则形容瘦削,面色晄白,脉转细数,苔薄黄或少苔。溃后
全身症状渐消失。
[治法] 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方药]
l、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四妙散(朱震亨《丹
溪心法》)加减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30克,苍术9克,
黄柏9克,茯苓9克,防己9克, 萆薢9克,川牛膝9克。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l剂。有寒热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熟牛蒡9克。有肿块者,
加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12克。成脓者,加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
溃后一般不需内服。气血两虚者,参照暑湿流注溃后治疗。损骨者参照
附骨疽治疗。
2、中成药
醒消丸,参照痰血流注中成药醒消丸的用法。
3、单方验方
参照暑湿流注单方验方。

外治法
l、初期 肿而无块者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者用太乙膏
掺红灵丹外敷,或用双柏散水蜜调制外敷。
2、脓成 宜切开引流。
3、溃后 先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均以红油膏盖贴。
如劳伤筋脉的溃疡,二三处相互串连贯通者,可用绷带缠缚患部,或将
串连贯通处彻底切开,以加强疮口愈合。


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宜卧床休息,髂窝流注宜绝对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以西瓜
汁代茶。
(2)忌食鱼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髂窝流注愈后有功能障碍者,宜时时帮助病人作轻微活动。例
如:患者脚踏毛竹管上作伸展活动,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以促
其恢复。
--------------------------------------------------------------------------------------------
瘰疬(外科)
瘰疬是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患。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
故名瘰疬,俗称疬子颈、老鼠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颈项部淋巴结结核。
又有结块生于腋部者名腋疽,生于股阴部者名股阴疽,相当于现代医学
的腋窝部及腹股沟部淋巴结结核,其病因病理及证治同瘰疬基本相同,
可以互相参阅,故从略。


诊断要点
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及儿童。发病前可有虚痨病史。
2、好发于颈项及耳之前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颏下、缺盆、
胸腋等处的。本病如由口服卡介苗引起的,多发于颈部两侧。
3、初起结核如指头大,1枚至数枚不等,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
热不痛。
4、成脓期结核增大,与皮肤粘连。有的结核之间互相融合成块,
推之不动,渐感疼痛。如皮色渐转暗红,按之微热及微有波动感时,为
内脓已成。
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溃口潜行呈空壳状,四周色
紫暗,往往此愈彼溃,可形成窦道。
6、本病需与下列诸病相鉴别:
(1) 颈痈:虽亦生于颈之两侧,但发病甚快,妆起即寒热交作,结
块形如鸡卵,漫肿坚硬,焮热疼痛,易消,易溃,易敛。
(2) 臖核:可由头面,口腔等部破损或疮疖、乳蛾引起,一般单个,
在颌下、颏下、颈部结核如豆,起发迅速,压之疼痛,很少化脓。
(3) 失荣: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结核如粟子,顶突根收,按之
石硬,推之不移,溃破之后创面如菜花样,血水浸淫。
(4) 肉瘿:多生于结喉正中处,或稍偏向左右两侧,结块能随吞咽
上下移动,终不破溃。
(5) 恶性淋巴瘤:以青年男性多见。虽以颈部结块肿大为多,早期
肿在垄块质中等硬,各自分开,活动度大;但后期即互相粘连,肿块较
瘰疬大而坚硬,带有弹性如硬橡皮样。此外,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肝脾
肿大,严重贫血。早期可有不明原因的周期性发热,或不规则发热。活
体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或肺肾
阴亏,痰火凝结于颈而成;也有因口服卡介苗引起者。其特点是起病缓
慢,初起结核1枚或数枚,皮色不变,不知痛痒,继则累累如串珠,成
脓时皮色转为暗红,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往往此愈彼溃,
形成窦道。

2、肝脉布胸胁,肝郁气滞,则见胸胁胀痛,木失条达,脾失健运,
则腹胀纳呆。肝郁化火,下灼肾阴,阴虚火旺。热胜则肉腐成脓。若溃
破后日久不愈,肝肾愈亏,气血虚弱,则见潮热,盗汗,咳嗽少痰,或
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等虚象。若先由肺肾阴亏气致者,则初起即
有上述虚象表现。本病以滋肾养肝,解郁化痰为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肝郁痰凝证
[证见] 结块肿大如豆粒,数量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
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伴有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腹胀纳呆。舌
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养血,解郁化痰。
[方药]
1、主方:逍遥散合二陈汤(均见于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
处方:柴胡6克,当归9克,赤芍6克,白芍6克,夏枯草9克,茯苓
12克,海藻9克,陈皮6克,半夏6克,百部12克,黄芩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肝火偏旺者,加生山栀9克。
2、中成药
(1) 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孕妇忌
服。
(2) 芩部丹,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内消瘰疬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主验方
(1) 猫骨丸(毕明义《黑龙江中医药》1984.1)
处方;家猫头骨1个,蝙蝠1只,朱砂末10克,天南星30克,白矾30
克。将猫头骨烘干,趁热放醋内煅碎,研为细末;取1只活蝙蝠,将肚
剖开,把朱砂末放入肚内,包好后放瓦上炙焦,研为细末,再将天南星、
白矾研为细末,与上末混匀,以黄蜡熔化,和药末为小丸,如豆粒大。
每服30克,每晚临卧时以大米稀饭送下。
(2) 一嗅灵(张小顺验方)
处方:麝香2克,煅珍珠1粒,鸡爪皮5个(烘干),蜈蚣3条,轻粉1.
5克,壁虎半条。共为细末,以枣3枚去核研泥调匀,装瓶内以石蜡封口
备用。用时取上药量的一半,用鼻嗅1~3小时,10日1次。用药7日内禁
食盐、碱、油等。1个月内禁房事。孕妇及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3) 海甘消瘰汤(湖北省汉阳县黄陵公社卫生院科研小组《新中医》
1977.2)
处方P:海藻24克,昆布24克,浙贝母9克,郁金9克,甘草9克,青
皮9克,枳实9克,元参12克,生牡蛎15克,桔核15克。水煎服,每日1
剂。

阴虚痰火证
[证见] 肿块按之有波动感,皮色暗红微热。伴有疼痛,两颧潮红,
低热盗汗,腰腿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化痰托毒。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熟地黄15克,生地黄15克,知母9克,黄柏9克,山药15克,
牡丹皮9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6克,生黄芪15克,炙山甲9
克,皂角刺9克。水煎服,每日1剂。
低热者,加银柴胡6克、鳖甲15克(先煎)。盗汗者,加生牡蛎30克、
浮小麦30克。
2、中成药
(1) 参照肝郁痰凝证中成药。
(2) 消疬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1)、(2)。

肺肾阴虚证
[证见] 肿块破溃,流脓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日久不愈伴有骨
蒸潮热,盗汗,胸痛,咳嗽痰红,身体羸弱。舌红苔光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肾补肺,养阴化痰。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党参9克,熟黄9克,大生地黄12克,山药9克,山萸肉6克,
茯苓9克,南沙参9克,麦冬9克,地骨皮9克,百部12克,生牡蛎30克,
川贝末3克(冲服),黄芩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河车大造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2) 百部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芋艿丸,每次9克,每日2次,用陈海蛇、荸荠煎汤送下。
3、单方验方
(1) 蛋发油(温庆宗《陕西中医》1980.5)
处方:蛋黄10个,碎头发50克。搅匀后放在铁锅中加热,待浓烟过
后,锅内之物由黄变黑,逐渐出油(均匀翻炒),纱布过滤后放容器内备
用。使用时用棉球或纱条蘸油入瘘管内,每日换药1次。
(2) 复方泽漆膏(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泽漆5000克,龟板胶100克。泽漆加水浓煎,过滤去渣,取
液加入龟板胶,煎至稀糊状,收贮备用。使用时将药膏摊于消毒纱布块
上,敷于患处,隔日或3日换药1次,至愈为止。

气血两虚证
[证见] 肿块破溃,日久不愈,脓水清稀不止。面色少华,精神倦
怠,头晕失眠,女子闭经。舌淡苔薄白,脉沉或细缓无力。
[治法] 益气补血,养营化痰。
[方药]
1、主方:香贝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当归9克,白芍
6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制香附9克,象贝母克,黄芪15克,阿胶
9克(烊化)。水煎服,每日1剂。
兼脾虚者,加山药15克、广木香3克(后下)、砂仁3克(后下)。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夏枯草膏,每次1匙,每日2次,开水冲化后温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肺肾阴虚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期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5~7日换药1次。
2、成脓期 脓成未溃,用千捶膏外敷;脓熟宜切开排脓,引流须充
分。
3、溃后期 一般初溃用五五丹或七三丹,次用八二丹药线引流,红
油膏外敷。腐脱新生改用生肌散,外敷生肌白玉膏。久溃不敛者,可用
猫眼草膏或狼毒粉纳入创口。窦道深者,用千金散药线腐蚀5~7天,再
按一般处理。疮口空壳或形成漏管,可作扩创或挂线手术后,再按一般
处理。


其他疗法
1、针刺
直接刺入肿大的结块,配刺肝俞、膈俞穴,每日1次,中等刺激。
已化脓者不宜应用。
2、挑治
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
退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挑治。
3、“0”号疗法
以细银针横向贯穿结块,可通电加温,也可不加电,5天1次,5次
为1个疗程。适用于未化脓之时。
4、拔核疗法
肿核较小而浅表,体质尚好者,可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
盖贴于结核处,每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将
核拔去。结核脱落后,可用白玉膏掺生肌散外贴。因所用的药物有很大
的刺激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瘰疬较大而深在者,或与周围组织
粘连者,或年老体弱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饮食疗法
(1) 海带肉冻:海带、猪皮等量。将海带泡软洗净切细丝,猪皮洗
净切细小块,加水适量,以及调味品,文火煨成烂泥状,盛入盘中,晾
冷成冻食用。适于瘰疬初期无全身症状者服食。
(2) 炒绿豆芽:水发新鲜绿豆芽适量,素油炒拌以食盐及调料品,
佐餐服食。适用于瘰疬成脓期身伴微热者服食。
(3) 栗子糕:生板栗500克,水煮半小时,待冷去壳及内皮;再煮
半小时,加入白糖,拦匀成泥,制成糕状食用。适用于瘰疬成脓期患者
服食。
(4) 八宝芡实粥:芡实、薏苡仁、白扁豆、莲子肉、山药、红枣、
龙眼肉、百合各6克,大米150克。先将以上药水煎40分钟,再加入淘净
大米,煮烂成粥服食。适用于瘰疬溃后日久不毹患者服食。
6、预防调护
(1) 增加营养食物,忌食辛竦刺激之品。
(2) 平时应节制性欲,保持心情舒畅和适当休息。
-------------------------------------------------------------------------------------
内外痔 (外科)

内外痔是由痔内、外静脉丛及其吻合枝同时扩张而形成的静脉团。
齿线以上部分被粘膜覆盖,为内痔部分;齿线以下被皮肤覆盖,为外痔
部分。两部分互相沟通,肛门括约肌间沟消失,形成一个整体,又称混
合痔。


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于肛门部截石位3、7、11点处,尤以11点处多见。
2、具有内痔及静脉曲张性外痔两种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便血
下血,或多或少;痔核脱出,轻者可自行回纳,甚者须用手推回;肛门
肿痛,或痒或坠胀感,常伴大便秘结。内痔部分表现为各期内痔的症状,
外痔部分表现为静脉曲张性外痔的症状。


辨证分析
参照内痔、外痔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参照内痔、外痔各证论治和方药。

外治法
1、敷药、熏洗等法同内痔。
2、外剥内扎术
(1) 适应症:所有内外痔较严重者,均可采用。
(2) 禁忌症:同内痔结扎法。
(3) 操作方法:清洁灌肠,备皮,腰俞麻醉或局麻。取截石位,常
规消毒铺巾。将内外痔充分暴露,外痔皮肤上作主“V”形切口,剥离
外痔皮下静脉丛,剥离至齿线稍上方。然后用弯血管钳夹住已被剥离的
外痔皮瓣及内痔基底部正中,用圆针粗线贯穿作“8”字缝扎,再剪去
切口内的皮瓣及静脉丛。同法一一处理其他痔核。伤口外敷止血散,塞
入凡士林纱条,用消毒敷料包扎固定。如果外痔静脉丛不明显,可在外
痔中间作一放射状切口,剥离静脉丛,修剪两侧皮肤,成一小“V”形
创面。剥离时要选好切口,照顾外痔的整体关系,注意保留痔核间的健
康皮肤,以防术后肛门狭窄。术后限制大便2天,以后每次排便后,用
五倍子汤或1:5000高猛酸钾热水溶液熏洗或坐浴。
(4) 术后处理:参照内、外痔术后处理。

3、注射疗法
用消痔灵注射内痔部分。操作方法见内痔注射疗法。当内痔部分治
愈后,相连的外痔部分也可同时减轻或消失。


其他疗法
饮食疗法及预防调护参照内痔的有关内容。
------------------------------------------------------------------------------------------
内痔(外科)

内痔是肛门齿线以上的直肠粘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而弄成的柔
软静脉团。


诊断要点
1、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截石位于3、7、11点处。
2、主要症状为大便时出血,或伴痔核脱出。
3、初期(I期)痔核较小,质柔软,痔面鲜红色或青紫色,排便时痔
核不脱出肛门外。排便时出血或便后出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血色鲜
红,不与烘便相混,呈间歇性发作。
中期(II期)痔核较大,隆起,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纳。
便后出血比初期减少。
后期(III期)痔核更大,质地较硬,表面微带灰白色,便时痔核脱
出肛门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或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
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方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再出血。
4、一般无疼痛感觉,中、后期可有肛门坠胀、瘙痒。如痔核脱出
嵌顿,可致肿痛,糜烂、坏死,甚至化脓,继发肛瘘等证。
5、一般无全身症状。后期有的可继发贫血、大便困难、小便不易
排空等症状。
6、本病须与下列肛门病相鉴别。
(1) 息肉痔:为直肠下端所生之息肉,质薄嫩,根蒂细,色鲜红。
一般单发,偶有一连串二、三十个之多,状如葡萄。大便时可能脱出肛
门外,多见于儿童。
(2) 锁肛痔:肿物不能脱出于肛外,触诊其质坚硬而凹凸不平。肛
门狭窄,大便变细,或大便如痢,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时流臭秽败浆
污水。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3) 肛裂:好发于截石位6、12点处,肛门有裂口,出少量鲜血,
大便时疼痛,有时便后疼痛可持续数小时。
(4) 脱肛:①直肠脱垂性脱肛:脱出物色淡红,形如螺旋而有层次,
其质较硬。多见于体弱的小儿与老年人。②直肠粘膜脱垂性脱肛:有环
状或部分粘膜脱垂,其色鲜红,质柔软,无痔的高突,微有渗血。多见
于老年人,偶见于内痔手术后的患者。



辨证分析
1、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辛辣生冷刺激,或
饥饱失常,或因起居失慎,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房室过度,或因久
泻久痢,长期便秘,妊娠生产,腹部肿瘤压迫等,均可使风湿燥热内生,
气血不调,以致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内痔。其特点是无
痛性便血,后期可有痔核脱出。
2、本病以便血、肿胀痒痛、脱出及便秘为四大主要症状。便血是
由于血络受伤所致,然由于体质不同,感邪之异,又有虚实之分。实者
血色鲜红,或红而污浊,如滴如射,便热,结聚肛门,气血逆乱,筋脉
横解,血脉瘀阻,发为痔核肿胀痒痛。若气血两虚,气虚升举无力,则
以痔核脱出,不易回纳为主;气虚不摄,血不敛气,便血色淡而量多。
3、内痔患者,可因肛门坠胀感而便意频频,或惧怕出血而不敢排
便、致使腑气不畅而发生便秘。便秘也有虚实之分,实秘者为实热内结,
灼伤津液,胃肠燥结,便于难解,腹满痛;虚秘者气虚肺失肃降,大肠
传导无力,或血虚津枯,胃肠燥结,腹胀便秘,心悸自汗。治疗以清热
润燥,凉血止血,益气收敛为主。

辨证论治
血络受伤证
[证见] 实证者便血色鲜红,或红而污浊,便前便后不定,量多量
少不等,如滴如射不一。脱出的痔核色鲜红,便干秘涩,腹痛拒按,口
干舌燥,苔黄燥,脉数有力。
虚证者便血色淡红清稀,或晦而不鲜,肛门绵绵作痛,神疲乏力,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实证宜清热凉血,虚证宜健脾摄血。
[方药]
1、主方
(1) 清热凉血方选凉血地黄汤(祁坤《外科大成》)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赤芍9克,枳壳9克,黄芩9克,槐花12克,地
榆12克,黄连9克,荆芥9克,甘草6克,防风6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便秘者加瓜蒌仁12克(打)、火麻仁12克(打)。
(2) 健脾摄血方选归脾汤(严用和《济生主》)加减
处方:党参30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黄芪15克,当归9克,白及
9克,黄芩炭6克,三七末3克(冲服),槐花炭9克,阿胶6克(烊化冲服)。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脏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证。
(2) 胆豆丸,每次3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证。
(3) 归脾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适用于虚证。
(4)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不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适用于虚证。
3、单方验方
(1) 复方脏连丸(陈松山验方)
处方:地榆炭156克,黄连150克,黄芩150克,防风150克,生大黄
150克,荆芥炭150克,生槐米250克,火麻仁250克,生地黄250克,猪
大肠5副。上药黄研细末,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分装每袋20克。每
次服5克,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内痔出血、脱出并栓塞、内
外痔等。
(2) 消痔汤(凌朝光验方)
处方: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
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血甚者,加地榆炭、侧伯叶。炎症甚者,加黄柏、黄连。便秘者,
加番泻叶。疼痛甚者,加乳香、延胡索。肛门坠胀者,加木香、枳壳。
脾虚下陷者,加黄芪、葛根、升麻。适用于痔疮出血、肿痛、脱垂。

下焦湿热证
[证见] 痔核脱出肛外,色紫赤潮湿,自觉肛门坠胀疼痛,似有里
急后重之感。大便不爽,伴有出血,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
滑数或弦滑。
[治法]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方药]
1、主方
(1) 防风秦艽汤(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防风9克,秦艽15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赤芍9克,茯
苓12克,连翘9克,槟榔9克,地榆12克,槐角12克,枳壳9克,白芷9克,
苍术9克,甘草6克,山栀子9克,泽泻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若湿热兼瘀,肿痛作痒者,可用止痛如神汤(吴谦等《医宗金
鉴》)
处方:秦艽15克,苍术9克,桃仁12克,皂角刺9克,防风9克,黄
柏9克,当归尾9克,泽泻12克,槟榔9克,大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痔速宁,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血络受伤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虚证
[证见] 痔核脱出,不易回纳。气虚甚者,肛门有下坠感,气短懒
言,食少乏力,便血淋漓;血虚甚者,便血色淡量多,头晕目眩,面色
白,神疲心悸。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治法] 补气升提,养血柔肝。
[方药]
1、主方
(1) 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合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白术9克,当归
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甘草6克,槐花9克,生地黄12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 若气血双虚较甚,用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川芎6克,当
归9克,熟地黄黄18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大枣9克,阿胶9克(烊化
冲服),广木香9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补中益气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
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血络受伤证单方验方。

肠燥便秘证
[证见] 实秘者,腹胀满而痛、便结拒按,口干嗳气,心烦。苔黄
燥,脉数有力。虚秘者,腹痛绵绵,胀满喜按,头晕目眩,心悸自汗。
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法] 实秘宜通腑泻热;虚秘宜润肠通便。
[方药]
1、主方
(1) 通腑泻热方选大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枳实9克,厚朴9克,槐
花9克,莱菔子15克,金银花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以便通
胀减为度。
(2) 润肠通便方选增液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五仁丸(危
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减
处方:元参9克,生地黄12克,麦冬9克,在黄9克,甘草6克,杏仁
9克,郁李仁12克,火麻仁12克(打碎),陈皮9克,槐角9克,枳实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牛黄解毒片,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实秘。
(2) 凉膈散,每日9~15克,加竹叶1片,蜂蜜少许,水煎分2次服。
适用于实秘。
(3) 润肠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虚秘。
3、单方验方
参照血络受伤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熏洗
各期内痔均可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常用方为五倍子汤或苦
参汤,或选用芒硝、金银花、连翘、苦参、地榆、马齿苋、川椒等1~2
味煎水熏洗。熏洗可起活血消肿,清热止痛,收敛止痒的作用。
2、外敷
内痔后期,痔核表面糜粒渗液,暂时不能手术者,可先用上法熏洗
患部,然后用五倍子散、消痔散加枯矾粉外敷。外敷具有清热消肿,止
痛收敛止血的作用,可使痔核缩小,溃面愈合。
3、塞药
I、II、III期内痔及内痔手术后不便敷药者,可把药物做成膏或栓,
塞入肛内,达到清热消肿,镇痛止血的目的。塞药可选用九华膏、紫草
膏等。
4、枯痔法
以药条或药钉插入痔核内,使痔枯干坏死,脱落而愈。现一般采用
无砒药钉如七仙条、二黄枯痔钉等。
(1) 适应症:II、III期内痔,内外痔的内痔部分。
(2) 禁忌症:兼有各种急性病,来生的慢性病,肛门直肠急性发炎,
腹泻、恶性肿瘤、出血患者,以及对砒剂过敏者。
(3) 操作方法:术前清洁灌肠,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
用生理盐水洗净后。翻出痔核于肛外,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痔核,作
表面消毒。以右手拇、食指持药钉尾段,于距齿线0.3~0.5厘米处,与
肠壁纵轴成25°~35°的方向旋转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深约1厘米。一
般每核一次插入4~6根,或视痔核大小而定。间距为0.3~0.5厘米。然后
剪去露在痔核外的多余药钉,钉根外露1毫米左右。太短易引起插口出
血,且不易固定;太长则易损伤对侧肠壁。而后将痔核推回肛内。同法
处理其他痔核,一次最多处理3个。每次插钉总数不超过20根。
(4) 注意事项:插钉不能重叠,深浅适宜,太深可使括约肌受损坏
死,感染疼痛;太浅药钉容易脱落,造成插口出血,达不到治疗目的。
先插小痔核,后插大痔核,或先插有出血点的痔核,在出血点插钉1个
可以止血。插钉时应正确掌握与齿线的距离,过近可相起疼痛。一次插
钉总数不超过20根。
(5) 术后处理:术后24小时内不解大便。以防药钉滑脱引起出血。
若大便后痔核脱出,应即推回,以免水肿嵌顿引起剧痛,并辅以止血消
肿润肠药物治疗。若合用含砒汞药钉,应嘱患者多饮开水,或以银花、
绿豆煎汤内服,以利砒毒排泄。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否高热、腹痛、呕
吐、口腔破溃等中毒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5、结扎法
以药线或粗丝线,或胶圈结扎痔核根部,阻断痔核血液供应,使之
缺血枯、坏死而脱落,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较常用的方法有贯穿
结扎法,胶圈套扎法等。
(1) 贯穿结扎法:用丝线贯穿结扎于痔根部,以阻断病变部位的气
血流通,达到使痔核坏死脱落的目的。
①适应症:II、III期内痔,尤其是纤维型内痔更为适宜。
②禁忌症:肛周急慢性炎症,急慢性痢疾,腹泻,浸润型肺结核,
严重的肝肾疾患,高血压、各种血液病的患者以及临产孕妇。
③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采用腰俞麻醉或局麻。取侧卧
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部位,常规消毒铺巾。术者两手的食指交叉,
缓缓进行扩肛,使括约肌松弛,痔核充分暴露。以弯血管钳夹住痔核基
底部,用左手向肛外轻轻牵引,右手持弯圆针穿10号粗丝线从痔核基底
部中央稍偏上方穿过,然后用剪刀沿齿线煎一浅表切口,缝线绕痔核基
底“8”字结扎。结扎后的痔核再注入15%明矾液或消痔灵注射液,或轧
压痔核,以加速痔核坏死脱落。最后剪短扎线,约留3~5厘米,再把痔
核推回肛内。术毕注入紫草膏,用纱布外盖固定。一般一次处理个痔核。
若为环形内痔,可先将痔核分为几个痔块,在痔块之一侧用两把止血钳
夹起粘膜。从中间剪开,同法处理痔块对侧,然后将痔块进行“8”字
贯穿结扎,同法一一处理其他痔块。
④ 注意事项:结扎时应先小后大。缝针穿过痔核基底时,不可穿
入肌层,以免引起肌层坏死或并发肛周脓肿。术后当天禁止排便。如便
后痔核脱出,应立即推回肛内,以免水肿加剧疼痛。术后7~14天为痔核
脱落期,嘱病人尽量减少活动,大便时也不宜用力努责,以防引起大出
血。
(2) 胶圈套扎法:借助器械将小乳胶圈套入痔核根部,利用胶圈扩
张后的紧缩力,阻断痔核血液供应,使之缺血坏死脱落。
①适应症:II、III期内痔及内外痔的内痔部分。
②禁忌症:同贯穿结扎法。
③操作方法:术前嘱患者排空大便或清洁灌肠,取侧卧位或膝胸位。
先插入斜面肛门镜,确定痔核位置及数目选定套扎部位;充分暴露痔核
区。以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而后由助手固定肛门镜,术者左手持套
扎器套住痔核,右手持麦粒钳,经套扎圈钳住痔核根部,将痔核拉入套
扎器内。按压套扎器柄,使套圈外套向痔根部移动;随之将套圈推出,
扎到痔核根部。然后松开麦粒钳与套扎器一并退出,再缓缓退出肛门镜。
④注意事项:同贯穿结扎法。
6、注射疗法
(1) 硬化萎缩注射法:将硬化萎缩注射剂注射至痔核粘膜下层静脉
丛的间隙内,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曲张的痔静脉丛也因静脉、静脉周
围炎和坤造性纤维组织增生而逐渐闭塞、达到使痔核硬化萎缩的目的。
①适应症:I、II、III期内痔,内痔兼有贫血不适合其他疗法者,
内外痔的内痔部分。
②禁忌证:内痔嵌顿;内痔伴有急慢性炎症及腹泻;兼有来生肺结
核、高血压、肝肾疾患及血液病;由腹腔肿瘤引发的内痔、外痔及临产
孕妇,前列腺增生较重者。
③常用药物:消痔灵6%~10%明矾液、5%鱼肝汕酸钠、5%~10%石碳酸
甘油等。
④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术野消毒,局部麻醉后,用
0.1%的新洁尔灭消毒肛管及肠腔。扩肛后以皮试针头抽取药液,在嗽叭
形肛镜下进行注射。药液应注在距齿线0.5厘米处的痔核粘模下层,针
头以斜15°角进行注射。每核注入药液0.5~1毫升,以痔核肿胀表面颜
色不变为度。每次注射不超过3个痔核,用药总量不超过3~4毫升。若一
次流向不愈,相隔7天可再注1次,一般3~4次可以治愈。
(2) 消痔灵四步注射法:也是硬化萎缩注射法的一种,原理与硬化
萎缩注射法同。
①适应证:各期内痔、出血、III期内痔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静脉
曲张性内外痔。
②禁忌证:内痔嵌顿发炎;伴有急性肠炎、痢疾;皮赘外痔。
③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用0.5‰洗必泰棉球局部消毒,
充分暴露病变部位,用1%普鲁卡因10~15毫升作肛门局部麻醉,再用0.
5%洗必泰棉球消毒肛内痔区。用手扩张肛门,在嗽叭形肛门镜下仔细查
清内痔部位、数量及大小,再用食指触摸痔区有无动脉搏动,确定注射
部位。然后用5号针头,5毫升注射器,吸取消痔灵液,在肛门镜下分四
步,进行低浓度、大剂量注射。下面介绍各项具体操作。
直肠上动脉区注射:为避免药液集中引起组织坏死出血,用1%普鲁
卡因将消痔灵液按1:1的比例稀释的药液进行注射,每点注射2~3毫升。
痔粘膜下层注射:为防止组织坏死,用1%普鲁卡因将消痔灵按2:1
稀释的药液从痔核中部进针至肌层。当出现肌性抵抗感后边退针边注射,
再呈扇形注射。使药液均匀充盈到粘膜下层组织中。注入的药量可视痔
核呈弥漫性肿胀为宜,每核注药量为4~6毫升。
痔粘膜固有层注射:当第二步注射完毕,再缓慢退针,出现落空感
时,即进入到痔粘膜固有层,缓慢注药,每核注药2~3毫升。注药后可
见痔核粘膜呈现水泡状,并能见到粘膜的微细血管。
洞状静脉区注射:最后在齿线稍上方的内痔最低部位。即洞状静脉
起始部进行注射。为避免药液扩散到齿线以下引起疼痛,将药液稀释为
1:1浓度在肛门镜下或用手指暴露内痔下部,在齿线上0.1厘米处进针,
针尖穿入内痔的斜上方作扇形注射,每核注药1~3毫升。III期内痔一次
注药量为20~45毫升(稀释后剂量)。最后用3厘米长、1厘米宽的凡士林
纱布,大部分放入肛内,固定内痔,防止嵌顿。外用纱布固定。原则上
一次注完所有内痔,注射后内痔因组织萎缩,干枯成为异物。本法一般
无不良反应,若注射后稍有疼痛,不须处理;可能有低热,极少数病例
体温较高。可对症处理,3~5天可恢复正常。
④注意事项:注射时要严格消毒,每次注射进针处必须消毒,以防
感染。必须选用细针头,以免针孔太大引起出血。进针后应做回血试验,
无回血方可缓缓推药。针头勿向痔核内各方向乱刺。以免损伤痔内血管
引起出血,造成痔核血肿,局部渗出液增多,延长痔核萎缩时间。注射
的深浅要适度,太浅易引起粘膜溃烂,过深可使肌层组织硬化。勿使药
液注入外痔区,或注射位置过低,以免药液向肛管扩散,造成肛周水肿
疼痛。注射后24小时不宜排便,并减少活动。
(3) 坏死枯脱注射法:是将腐蚀性药液注入痔核内,使痔核组织坏
死脱落,经过创面修复而愈合。
①适应症:II、III期内痔。
②禁忌症:同硬化萎缩注射法。
③常用药物:枯痔油、新6号注射液。
④操作方法:腰俞麻醉或局麻,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门,用0.1
%新洁尔灭棉球消毒。将内痔翻出肛外,左手持蚊式止血钳于齿线上将
痔核夹住一部分固定,右手持备好的药液注射器,在齿线上0.3~0.5厘
米处,刺入痔核粘膜下层,由低到高呈柱状将药液缓缓注入痔核内,以
痔核略膨大变色为度。注射后,将痔核推回肛门内。痔核约7~14天坏死,
干枯脱落。一次注射不超过3个痔核;若痔核较大或较多,可分期注射,
间隔2周注射1次。若用枯痔油注射,每核注入0.5~1毫升,总量不超过
4毫升。
⑤注意事项:同硬化萎缩注射法,注射后7~14天减少活动,防止痔
核脱落时发生在出血。
7、内痔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
(1) 疼痛:口服止痛药,或用1%普鲁卡因10毫升在中髎或下髎穴封
闭,每侧5毫升。也可选用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金银
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20克,活血止痛,清热解毒。
(2) 出血:若内痔结扎不牢,或痔核枯脱,出现创面渗血,可用凡
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也可外敷止血散。若小动脉出血,应在能充
分暴露出血点的条件下进行缝扎止血;术后可口服云南白药等,以防出
血。
(3) 发热:因组织坏死被吸收引起的发热,体温通常不高(38℃以
下),一般不须处理,注意观察。若为局部感染引起高热,应服清热解
毒药物,方选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
(4) 水肿:可用朴硝30克、黄柏30克、金银花15克、红花15克、蒲
公英20克、白矾3克煎水熏洗,每日1~2次。或用1:5000高锰酸钾热水坐
浴,浴后外敷痔疮膏。轻者可用热水袋热敷。
(5) 小便小利:嘱病人多饮水,或用车前子30克、冬瓜皮30克煎水
代茶饮服;也可针刺三阴交、水分、关元、中极等穴位,或用1%普鲁卡
因10毫升长强穴封闭,或用热水袋热敷。


其他疗法
1、针炙疗法
(1) 针刺:主要适用于I期内痔,或II、III期内痔暂不能手术者。
主穴:长强、承山、八髎。配穴:会阴、足三里、三阴交,大肠俞。湿
热者用泻法,脾虚者用补法。
(2) 挑痔疗法:适用于II、III期内痔。可取大肠俞、次髎等穴,
或在患者背部脊柱两侧偏于腰骶部寻找痔点,即突出表皮、压之不褪色
的红色或灰白色小丘疹,常规消毒后,用粗针将痔点表皮挑破,再挑断
皮下白色纤维数条。术后用消毒纱布覆盖。
2、饮食疗法
(1) 香蕉蕹菜粥:得蕉100克去皮为泥,蕹菜(通心菜)100克取尖,
粳米50克。粳米加水煮至将熟时,放入蕹菜尖、香蕉泥,加入适量食盐
或白糖,同煮为粥,作早餐主食。适用于痔、瘘实热之证。
(2) 公英败酱猪肠汤:鲜蒲公英50克(干品25克)、败酱草25克,用
布包裹,与猪大肠250克用砂锅炖至烂熟,去布袋,加入食盐调味,分
2次食猪肠喝汤。适用于痔、瘘实热证。
(3) 党参无花果炖猪瘦肉:党参50克,无花果250克,猪瘦肉500克,
同炖至肉熟透,加入食盐调味,分顿食肉喝汤。适用于痔瘘日久气血虚
弱证。
(4) 大枣乌鱼汤:大枣50克去核,乌鱼500克,用砂锅炖至烂熟,
加食盐、生姜少许,分餐食用。适用于痔瘘虚证。
3、预防调护
(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忌食辛辣
(2) 起居有常,工作劳逸结合。从事久站久立工作者,应适时变换
体位。
(3) 注意肛门卫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4) 及时治疗腹泻、便秘、痢疾等疾病。
(5) 内痔术后,饮食要清淡,必要时给予半流或全流饮食。
(6) 术后痔核脱落期,尽量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
(7) 术后每次排便后,用淡盐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而后换
药。
(8) 注意观察病人术后反应,若有发热、疼痛、小便困难及便后出
血,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9) 术后若痔核脱出,应及时托回肛内,以防止水肿嵌顿。
--------------------------------------------------------------------------------------------
破伤风(外科)

破伤风是因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传播经络而引起的一种
以发痉为主要症状的外伤性疾患。其中由外伤所致者,又称金创痉;见
于产后者,称为产后痉;新生儿断脐所致者,称为脐风摄口。本病与现
代医学病名一致。


诊断要点
1、发病前有皮肉破损史,如跌打损伤、产褥破伤、新生儿断脐、
手术创伤、战伤等,或有外疡史。
2、潜伏期一般为4~14天,但亦有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潜伏期
越短,病情越严重;老幼及体弱患者病情多重。
3、发病的最早症状,常有头昏、头痛,倦怠,张口不利,咀嚼无
力,口角酸痛,项背不舒或拘急。
4、典型发作时,病人张口困难,牙关紧闭,呈苦笑面容,颈项强
直,甚至角弓反张,或腹部强硬如板。时发抽搐,可扑克发,也可因声
光等刺激而诱发或增剧。抽搐发作时间始则仅数秒钟,而后时间延长,
发作频繁。病人满身大汗口吐涎沫,头摇后爷,口中有齿齿之声,极为
痛楚。
5、在痉挛和抽搐发作时,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一般无发热,但也
有高热至40℃者。
6、后期大汗淋漓,呼吸、说话、吞咽俱感困难,面色青紫,可致
死亡。
7、创口内渗出物涂片检查,可查到破伤风杆菌。
8、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化脓性脑膜炎:虽有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
肌肉抽搐,患者颅内压增高,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高热,嗜睡
等。脑脊液检查可作出鉴别。
(2) 狂犬病:多有被狂犬、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而产生
临床上所称的恐水症。膈肌收缩,产生大声呃逆如犬吠之声。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皮肉破伤,或因外疡溃而未合,风毒之邪乘虚侵袭
经络,渐传入里所致。具有发病急骤,以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
抽搐为典型症状的特点。
2、风毒之邪自创口侵入,先着肌腠筋脉,次传经络,严重者陷里
入脏。邪在表者,营卫不和,筋脉拘急不舒;邪入诸阳之经,腰背反折,
口噤不开;传里入脏,则随其所入脏腑而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肝为风
木,主系诸筋,风毒入脏,同气相求,必动肝风,角弓反张;脾主四肢,
风毒传脾,四肢抽搐;阳明总宗筋之会,上夹于口,风毒入胃,口噤不
开;肺主诸气为清肃之脏,风毒入肺,降无权,痰涎壅盛;心为五脏之
主,血脉所系,风毒之邪一量内陷于心,审有无所主而昏迷,血脉散乱
而正气欲脱。如果调治得法,正气振复,风邪转出,则病渐有转机而愈。
本病治疗以祛风解毒,熄风止痉为原则。


辨证论治
轻证
[证见] 外伤数日后,四肢乏力,头昏头痛,颈项拘急,略有寒热,
张口不利,咀嚼无力,神识清醒。舌苔白腻,脉浮带数。
[治法] 疏风解表,解毒定痉。
[方药]
1、主方:玉真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味
处方:胆南星12克,防风危急,白芷9克,天麻9克,羌活9克,白
附子6克,蝉蜕6克,葛根15克,红蓖麻根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玉真散,每次6克,每日2次,热陈酒少量调服。
(2) 保安万灵丸,每次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3) 撮风散,每次0.3~0.5克,每日3`4次,温开水调服。适用于新
生儿破伤风。
3、单方验方
(1) 红蓖麻根(广东省中医院验方)
处方:鲜红蓖麻根120~240克,加水1500毫升,约煎10分钟。取法
分2次服,每日1剂。
(2) 乌梅丸(袁尊山《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5)
处方:乌梅30克,细辛4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川
椒6克,当归6克,全蝎6克,附子9克,黄柏9克,黄连5克,蜈蚣3条,
葛根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 大麻皮(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大麻皮120克,烧存性,研粉末,分为4份。每用1份,加适
量黄酒(或白酒)调冲,再以温开水送服,服后盖被取汗每日2~3次。
(4) 存命汤(何成瑶验方)
处方:羌活9克,防风9克,川芎9克,大黄9克,法半夏9克,川乌
9克,草乌9克,全虫9克,僵蚕9克,蜈蚣9克,蝉蜕9克,南星9克,天
麻9克,白芷9克,白附子9克,甘草9克,琥珀粉3克,朱砂3克。水煎浓
缩为18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破伤风初期。
(5) 玉真散加味(何成瑶验方)
处方:蝉蜕15克,竺黄9克,天麻6克,川芎6克,僵蚕9克,羌活6
克,白芷6克,南星6克,全虫6克,防风6克,酒军6克,白附子6克。水
煎浓缩为18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破伤风后期。
(6) 四味驱风汤(杨延龄验方)
处方:玉竹草(即河边哨子草,以全草入药)30克,五爪风(即蛇含
草)20克,车前草20克,蜈蚣10克。煎水频饮,每日1剂。
(7) 复方驱风定痉汤(林泰来验方)
处方:白附子6克,蝉蜕9克,鼠妇3克,大蜈蚣1条,全蝎3克,僵
蚕6克,川木瓜3克,吴茱萸3克,地龙3克,生姜1.5克,玉真散0.6克(
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新生儿破伤风。

较重证
[证见] 病势较缓,伤后10日以上发病。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尚
能吞食,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身骨疼痛,四肢时有抽搐,每日不过3
~4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微黄,脉弦紧。
[治法] 祛风解毒,通络定痉。
[方药]
1、主方:五虎追出散(《晋南史》全恩家传方)
处方:蝉蜕30克,南星6克,天麻6克,全蝎7个(带尾),僵蚕7条(
炒),朱砂1.5克(冲服,小儿0.6克)。水煎加黄酒60克为引,温服,每
日1剂。
仍有表证者,加荆芥9克、防风15克。痉挛甚者,加干地龙12克、
蜈蚣3条。
2、中成药
(1) 五虎追风散,每次3~6克,每日2~3次,温黄酒调服。
(2) 止痉散,每次1.5~3克,每日1~2次,温开水调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轻证单方验方。

重证
[证见] 病势发展快,多在伤后7天左右发病,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抽搐频作,呼吸迫促,痰涎壅盛,发热汗多,口渴便秘,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脉沉紧或弦数。
[治法] 平肝熄风,镇痉解毒。
[方药]
1、主方:木萸散(崔景山等《广东中医》1957.5)加减
处方:木瓜15克,吴茱萸6克,天麻9克,防风12克,蜈蚣3条(焙黄
研末冲服),蝉蜕15克,炙僵蚕9克,胆南星9克,朱砂0.9克(吞服),钩
藤15克,白芍30克。水煎口服或鼻饲。每日1剂。
痰涎壅盛者,加竹黄9克。发热汗出口渴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
知母9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服),至泻即
止。小便短赤,排尿困难者,加车前子12克(包煎)、泽泻9克。产后气
血不足者,去僵蚕,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干地黄15克、当归9克、
刘寄奴9克、川芎6克。
2、中成药
参照轻证及较重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轻证单方验方。

极重证
[证见] 发病迅猛,多在伤后7天之内,角弓反张,抽搐须臾即作,
面色青紫,气息如绝,汗出如油,或高热昏迷。脉浮大而数,或散乱,
或沉而无根。
[治法] 扶正救脱,回阳固阴。
[方药]
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
惑论》)
处方:人参6克(另炖),熟附子12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大枣
9克,生姜9克。水煎灌服或鼻饲。待阳回脱止后,继按重证论治。
2、中成药
(1) 生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注;或每次10~20毫升,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中以2:1比例静脉推注。
(2) 人参注射液:用法用量同上。
(3) 参附液射液:用法用量同上。
3、单方验方
参照烧伤阴伤阳脱证单方验方;待阳回脱止后,参照轻证单方验方。

正虚邪留证
[证见] 身有微热,时而汗出,四肢乏力,骨节酸胀,偶发拘急,
或肌表有蚁行之感,气短头昏,或口渴欲饮。苔薄黄,脉虚数。或细而
无力。
[治法] 补养气血,佐以通络。
[方药]
1、主方
(1) 当归地黄汤(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当归9克,熟地黄15克,白芍15克,川芎9克,党参30克,黄
芪30克,木瓜9克,路路通9克,竹茹9克,丝瓜络12克,防风9克,白芷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阴液亏损者,用增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元参9克,生地黄12克,麦冬9克,北沙参30克,金石斛克,
木瓜9克,葛根15克,丝瓜络12克,玉竹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归芪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3) 两仪膏,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3、单方验方:木萸散加味(林君玉验方)
处方:木瓜20克,吴茱萸15克,防风10克,藁本10克,全蝎6克,
僵蚕8克,天麻8克,桂枝8克,蝉蜕12克,白疾藜1克,朱砂1克(冲),
猪胆1个(炖冲)。水煎服,每日1剂。伤津烦渴者,加西洋参8克、麦冬
10克;气血虚弱者,加生地15克、熟地15克、黄芪15克。

外治法
处理伤口是排除毒素来源的有效措施。伤口已结痂者,宜剪去痂皮,
外敷玉真散。伤口有感染而引流不畅者,庆给予清创。清创应在注射破
伤风抗毒血清之后,或将抗毒血清加入麻醉药中,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
行。清创时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并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5000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伤口和湿敷,然后按溃疡换药至痊愈。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牙关紧闭者,取穴颊车、下关,配内庭、合谷;四肢抽搐者,取穴
合谷、曲池、内关透外关,或后溪、太冲、申脉、阴陵泉;角弓反张者,
取穴风池、风府、大椎、长强,配昆仑、承山。操作时均用泻法,留针
15~30分钟。
2、预防调护
(1) 平时注意昼避免皮肉破伤,对产妇禁止旧法接生。
(2) 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施行彻底的清创术,是预防破伤风的有效
措施。对创道较深,有粪土或铁犭等污染的伤口,尤应及时用1:5000高
锰酸钾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清除血块、异物和坏死组织,不致
造成局部的缺氧环境。对可疑感染的伤口,须引流通畅,不作缝合。
(3) 增强抗毒免疫力:
①自动免疫:就是注射无毒的类毒素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以达到自动免疫。方法是;首次皮下注射破伤类毒素1毫升,1个月后重
复注射1毫升,5~12个月后再注射0.5毫升,以后每隔2~4年注射1毫升,
在10~20年都有免疫力。也可皮下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每次1毫升,每3
周1次,共注射3次;若距末次注射已超过6个月,应重复注射1次;受伤
后应即再注射1次。此法首先在军队、民兵中普遍应用,为最可靠有效
的一种预防措施。
②被动免疫:对于伤口曾与泥土有接触和污染,或伤口超过12小时
处理,或烧伤,或开放性骨折或广泛软组织损伤者,应尽早肌注破伤风
抗毒素1500单位,有效期维持1周,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若伤口污染
严重者,应在1周后再注射1次。如无抗毒素时,可用蝉衣6~9克研末,
每次1克,每日3次,用黄酒送服,连服3日;或用玉真散5克,每日3次,
用酒送服,连服3日。
(4) 病员应住单人病室,光线要柔和,尽量避免声、光、风、震动
等外界刺激。必要的治疗与护理,宜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
(5)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或窒息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
术。
(6) 严格隔离消毒,伤口换药器械应严格消毒,换下的敷料应焚毁。
-----------------------------------------------------------------------------------------------
脐痈(外科)


脐痈是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脐部感染。
常继发于脐部有先天性畸形如卵黄管残留症、脐尿管闭锁不全。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往往有脐孔湿疹或脐孔有排出尿液病史。
2、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至肿大如瓜,或高突若铃,皮色或红或
白,触之疼痛,酿脓时可伴有寒热。溃出脓水稠厚而无臭味者易敛;溃
出臭脓夹有粉块物质,及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状硬结者,往往成漏,可致
久不收口。
3、对久不收口患者,必要时可用造景剂注入漏口,作X线摄片,以
明确诊断。
4、本病需与脐风相鉴别。脐风脐中不痛不肿,潮红湿润,或湿烂
流水,瘙痒。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心脾湿热火毒,流入小肠,结于脐中,以致气血凝滞
而成;也有因先天不足,脐孔常有湿疹,复因搔抓染毒而成。
2、脐痈亦由火毒引起。脐属小肠分野,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通,
小肠与心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火毒亢盛,心先受邪,移热于小肠,
蕴结于脐中,气血不通,痈生肿作。脾主运化水湿,小肠分清泌浊,故
其病则必有湿邪于其间。火有实火虚火,辨证当明虚实。实证来势急,
脐部高突若铃,或肿大如瓜,疼痛难禁,溃后脓出稠厚,预后多顺;虚
证来热较缓,根盘散漫,疼痛较缓,溃后脓出臭秽难闻,或脐中出尿,
出粪,疮口不易愈合,预后多逆,有成漏之虞。治疗以清热除湿,散坚
消肿为原则。


辨证论治
实火证
[证见] 起病来势急,脐部肿痛,或高突如铃,或里大如瓜,疮面
或红或白,疼痛难禁。头痛身疼,四肢酸楚,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
脉滑数。脓成外溃后,出脓黄稠,疮渐愈合。
[治法] 清热利湿,散坚消肿。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四苓散(朱震亨《丹溪
心法》)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生地黄9克,木通6克,黄
柏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革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酿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药
(1) 六一散,每次6~9克,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
(2) 六应丸,成人每次10粒,儿童每次5粒,婴儿每次2粒,每日3
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加味芩连汤(《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处方:黄芩9克,黄连4.5克,栀子9克,川厚朴6克,茯苓9克,薏
苡仁12克,六一散1包,金银花12克,皂角刺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虚火证
[证见] 来势较缓,根盘散漫,里大如拳,色白或暗赤。头疼身痛,
口干不欲饮,四肢酸楚。舌红少苔,脉细数。脓成外溃,质臭难闻,或
脐中出尿,或出粪,疮口不易愈合。
[治法] 滋阴除湿,散坚消肿。
[方药]
1、主方:滋阴除湿汤(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地黄12克,当归9克,赤芍9克,黄柏9克,泽泻6克,生苡
仁12克,萆薢12克,金银花9克,生山栀9克,木通9克,生甘草3克。水
煎服,每日1剂。
酿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药
(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2) 消炎解毒丸,每次20丸,每日2次,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实火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起 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若伴有脐周湿疹,可于周围
扑青黛散。
2、脓成 宜切开排脓。
3、溃后 可用红油膏或青黛膏加九一丹外敷,或以八二丹、九一
丹药线引流,金黄膏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外用白玉膏盖贴。
4、成漏 可在疮口中插入白降丹化脓提管,但要注意不可插入太
深,以免腐伤肠管。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三鲜汤:冬苋菜200克,芥菜150克,绿豆芽200克。先将水1500毫
升煮沸,然后将上三味放入水中焯10分钟,加入调料,食菜渴汤。
2、预防调护
(1) 保持脐部清洁,平时勿用手挠脐窝。
(2) 脐部有先天畸形者,应予手术治疗。
(3) 脐痈愈后反复发作者,亦应考虑手术治疗。
------------------------------------------------------------------------------------
气瘤(外科)

气瘤是发于皮肤间的多发性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纤维瘤。


诊断要点
1、多发于躯干部,也常见于面部及四肢。数目可单个或很多,小
的如针头,大者如拳而下垂。
2、瘤体质地柔软,压之凹陷,放手后即弹起。有的头大蒂小呈悬
垂状,有的皮肤上有褐色斑片。
3、瘤体表面皮色如常,并不疼痛,不易消退。


辨证分析
1、本病多因劳伤肺气,腠理不固,复感外寒,营卫不和,痰气凝
结而成;也可因忧郁伤肺,清气不扬,浊气聚结为瘤。其特征是自皮肤
肿起,按之浮软,皮色不变,也无疼痛寒热,可随喜怒而消长。
2、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伤则气不行,复被外寒所束,肺失宣降,
气聚痰凝,留于肌肤则生气瘤。若体气壮实,邪气未盛,正未大伤,则
瘤体小而少;邪气日聚,则瘤体渐大渐多。气病及血,瘀阻皮肤,则可
见皮肤褐斑;正气日虚,则形体日渐虚弱,气短倦怠。本病治疗以宣肺
调气,化痰散结为主。


辨证论治
痰气凝结证
[证见] 气瘤初起,瘤体少而小,皮色不变,瘤体软而不坚,生长
缓慢,体气壮实。
[治法] 宣肺调气,化痰散结为主。
[方药]
1、主方:通气散坚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15克,桔梗6克,当归9克,枳壳9克,陈皮9克,制半夏
9克,茯苓12克,胆南星9克,川贝母3克(研末冲),海藻15克,香附9克,
生甘草6克,北杏仁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通气散坚丸,每次9克,每日3次,饭前灯芯、生姜煎汤送服。
3、单方验方
(1) 柴胡赤白汤(周连举《中医杂志》1980.1)
处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夏枯草15克,
白花蛇舌草20克,海藻20克,钩藤20克,牡蛎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睡眠不佳者,加夜交藤15克、合欢皮15克。病情好转后,柴胡减为
7.5克。
(2) 化痰消核方(姜子维等验方)
处方:桔皮4.5克,桔核4.5克,旋覆花4.5克,桃仁泥4.5克,炒山
栀12克,广郁金4.5克,当归4.5克,鸡血藤9克,杏仁9克,薏苡仁9克,
香附子9克,赤芍6克,牡丹皮6克,陈胆南星6克,天竺黄6克,越鞠丸
9克(吞服)。水煎服,每日1剂。
四肢躯干痰核较多者,加制半夏9克、天竺黄9克、白芥子3克、莱
菔霜4.5克,另以白芥子适量捣如泥,调敷肿核处。痰核消、正气衰者,
加四君子汤。

正虚邪郁证
[证见] 气瘤日久,瘤体渐大渐多,伴有皮肤褐斑,形体虚弱,气
短倦怠。
[治法] 扶正补气,开郁散结。
[方药]
1、主方:通气散坚丸(吴谦等《医宗金鉴》)合四君子汤(陈师文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勤俭壳9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
附子9克、陈皮9克,当归9克、红化6克、香附9克、槟榔9克、沉香9克
(后下)、青木香9克(后下)、川芎9克、甘草5克、桔梗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痰气气凝结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痰气凝结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手术切除
对发于面部有碍容貌,或长得太大而妨碍身体活动,或引起疼痛者,
可考虑手术切除。
2、结扎法
头大蒂小者,可用芫花煮细扣线或丝线双套结结扎处理。
3、外贴法
用生南星大者1枚,细研成烂泥状,加入好醋,点杵成膏。先以细
针刺患处令气透,以膏推贴之,觉痒则频换取效。


其他疗法
1、艾灸疗法
以枳壳扣于瘤体上,以艾灸之。
2、饮食疗法
海藻酒:海藻500克,洗净置于净器中,用黄酒500克溃1夜后开封,
每次饭后饮药酒30毫升。酒尽将海藻曝干,捣为末,酒调32克服之,每
日3次,至病愈。
--------------------------------------------------------------------------------------
气瘿(外科)

气瘿是一种以颈前漫肿,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因绕颈
而生,状如瘿络,病情增减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而称为气瘿,俗名大脖
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包括地方性和散发性两
种。


诊断要点
l、本病多流行于山区高原地带,如云南、贵州、山西、陕西、宁
夏等地区,但平原地区也有发生。
2、好发于青年女性,发于青春期,孕期及哺乳期者尤多;但流行
地区内常出现于学龄儿童。
3、初起颈前一侧或两侧呈弥漫性肿大,肿势日渐增加,边缘不清,
皮色如常,按之软绵,并不疼痛。如肿胀过大,可呈下垂,感觉沉重,
但不溃破,可随喜怒而消长。
4、若肿胀向四周发展,可引起呼吸不利,发音嘶哑等症。
5、本病与肉瘿同生于颈面之处,外形亦相似。然本病一般按之柔
软无核,肉瘿则按之有柔韧肿核,边界清楚,可资鉴别。


辨证分析
l、本病多由平索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或心情不畅,气滞郁结,
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此外,产后肾气亏虚,外邪乘虚侵入也能引
起本病。其特点是颈前漫肿,边界不清,可随喜怒而消长,病程缠绵,
既难消退,也不破溃。
2、本病的发生与水土缺碘及情志不畅关系最密切。在流行地区发
病者,水土因素为主;散发于各地者,以情志因素为主。然情志变化对
病情的影响关系甚大,而肾气亏损,正气不足之体,尤易罹患本病。初
起表现为气结痰凝,久则表现为邪盛正虚。肝郁气滞,木失条达,脾失
健运,湿聚为痰,痰气互凝,结于颈面,则见肿胀;气本无形,怒则气
聚而长,喜则气散而消;痰为阴邪,气虽结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证
属痰气互凝、无痰血阻络,故质软而不痛。病邪久羁,肝郁脾虚,久则
耗伤气血,可见气血虚弱之症;痰气互凝,聚于胸中则胸闷憋胀,呼吸
不利,结于喉间则声嘶。治疗以舒肝解郁化痰为原则。

辨证论治
气结痰凝证
[证见] 瘿肿初起,颈前弥漫性肿胀,边缘不清,皮色如常。质软
不痛,喜消怒长,无明显全身症状。
[治法] 理气解郁,化痰消肿。
[方药]
l、主方: 四海舒郁丸(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减
处方:柴胡6克,昆布9克,海藻9克,青木香3克,陈皮6克,香附
9克,黄药子12克,枳壳6克,海带15克,海膘蛸12克,海蛤壳24克。水
煎服,每日l剂。有肝病史者,去黄药子。孕期或哺乳期患者,加菟丝
子15克、首乌30克、补骨脂12克;孕妇还可于方中加入羊面l具。
2、中成药
(l)消瘦顺气散,每次3~6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2)四海舒郁丸,每次4.5克,每日2次,淡盐汤送服。
3、单方验方:藻药散(陈梦雷等《医部全录》)
处方:海藻30克(酒洗),黄药子60克,共研为末。以舌时时舐药末,
以津嚥下,病消三分之二时止药。用药先须断厚味,戒酒色。

邪盛正虚证
[证见] 肿势加重,颈部明显增粗,伴有神疲乏力,动则短气,胸
闷憋胀,呼吸不利,喉部压迫感,声音嘶哑等。
[治法] 益气养血,理气化痰。
[方药]
l、主方:活血散瘿汤 (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陈皮6克,川芎6克,半夏9克,熟地黄
15克,党参15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海带 ls克,木香9克(后下),
甘草3克,青皮6克。水煎服,每日l剂。
胸闷呼吸不利者,加石菖蒲9克、厚朴6克、瓜蒌12克。喉部有压迫
感,声嘶者。加射干6克、马勃3克、藏青果9克。
2、中成药
参照气结痰凝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千金内托散(方明《中医杂志》1984.3)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厚朴10克,川芎10克,桔
梗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l剂。血
清T3、T4偏低者,参芪倍量。颈部发紧,喉部有异物感者,当归、桔梗、
防风各增至15~20克。

外治法
瘿肿巨大而伴明显压迫症状者,可作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但青春
期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则不宜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l) 针刺:常用穴取气瘿、合谷、夹脊穴(颈3~5)。备用穴取天突、
曲池、风池、中渚。刺法:气瘿穴在颈前近水突穴处,甲状腺肿块偏外
方;视肿块大小,位置可稍有差异。针体呈45°角,自腺体边缘刺进肿
块中心,用鸡爪刺法;合谷穴用强刺激;均不留针,隔日1次。如气瘿
穴不宜多次针刺,可采用颈3~5夹脊穴。备用穴可轮换备用。
(2) 灸法:常用穴取天突、通天、云门、臂臑、曲池、中封、膻中、
风池、大椎、气舍、臑会、天府、冲阳。灸法:膻中穴灸7壮,其他各
穴各灸18壮。
(3) 耳针:常用内分泌、甲状腺、颈等穴位。快速进针,捻转数秒
钟,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
2、饮食疗法
(l) 凉拌白绿三丝:海带200克,白萝卜200克,粉丝(水发)100克。
将海带、白萝卜切成细丝,用水将海带丝、粉丝煮熟,与白萝卜丝一起
加佐料拌匀食用。
(2) 二色菜:海蜇250克,胡萝卜1000克,切丝加调料拌匀,佐餐
食用。
(3)蛤蜊制香附汤:蛤蜊100克,制香附10克,韭菜少许。蛤蜊与制
香附加水煮沸,至蛤蜊熟,将香附滤出,加韭菜少许及调料食用。
3、预防调护
(l) 在流行地区,除改善水来源(如打深井)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
盐(每公斤食盐加碘化钠或碘化钾5~10毫克)作集体性预防,用至青春期
过后。碘化食盐除有预防作用外,对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应经常食用海带、紫菜等海产植物菜,尤其是儿童及青春期、
妊娠期妇女。
(3) 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勿郁怒动气。
----------------------------------------------------------------------------------------
肉瘤(外科)

肉瘤是由脂肪组织或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
的脂肪瘤或纤维瘤。


诊断要点
1、瘤体位于皮下或肌肉,身体各部分均可发生,多见于成年人。
2、瘤体多为单发,也有多发,大小不定,表面光滑无根,推之可
移,皮色不变。
3、瘤体质地柔软如绵,压之可扁,有假性波动感(脂肪瘤);或硬
似馒而有韧性感(纤维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止发展而固定不变。
4、一般不觉疼痛,也无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疼痛。若瘤体生
长迅速,或肿硬渐增,边缘不清,推之不移,则为恶变之兆。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肝脾不和,脾虚不运,痰湿内生,气血郁滞而成。其
特征是发于皮或肌肉,或软或韧,或大或小,光滑无根,皮色不变,生
长缓慢。
2、本病辩证当分清实证或夹杂。实证者,以气滞痰凝为主;虚实
夹杂者,以气虚痰浊凝结及肝脾不和多见。气滞痰凝证,多见于肉瘤初
起,体气壮实,正气未虚,或素体肥胖,痰湿壅盛,瘤体柔软,无明显
全身症状。肝脾不和证,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见症,肝失疏泄,郁久化火,
而有胸胁胀闷,烦躁易怒;脾虚肝乘,运化失职,则食纳欠佳;脾虚痰
浊内生,郁结于肉理,久则成瘤,或软或韧。气虚痰浊证,多见于生瘤
日久的患者,脾气日虚,瘤体渐大,气血衰少,痰浊日盛,可伴见纳呆
食少,神疲乏力,或浮肿便溏。本病治疗以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为主。


辨证论治
气滞痰凝证
[证见] 瘤体按之柔软,或有胀感,体气装实,或形体肥胖,无明
显全身症状,脉滑实。
[治法] 行气散结,燥湿化痰。
[方药]
1、主方:二陈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白芥子6克,制
胆南星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枳壳9克,青礞石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2、中成药
(1) 二陈丸,药汁丸每次9克,蜜丸每次12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
姜枣汤送服。
(2) 指迷茯苓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消脂瘤方(孙会文验方)
处方:党参10~15克,白术10~15克,茯苓10~15克,炙甘草3克,陈
皮10克,法半夏10~20克,土贝母15~30克,桔核10克,当归6~10克,白
芥子10~30克,路路通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多发性脂肪瘤。
(2) 鳖甲消瘤方(文琢之等验方)
处方:玄参12克,牡蛎30克,川贝母9克,鳖甲9克,半枝莲15克,
白花蛇舌草15克,丹参15克木香9克,昆布9克,海藻9克,郁金9克,夏
枯草9克。上药制成浸膏片,每片0.25克,每次2片,每日3次,温开水
送服;1个月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月。适用于各种良性肿瘤包块(纤维
瘤、脂肪瘤、血管瘤、甲状腺腺瘤、神经纤维瘤)以及淋巴结核,乳腺
小叶增生。

肝脾不和证
[证见] 体生肉瘤,或软或韧,兼见胸闷胁胀,烦燥易怒,食纳欠
佳。苔白,脉弦细。
[治法] 疏肝健脾,理气化痰。
[方药]
1、主方:十全流气饮(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茯苓12克,陈皮9克,当归9克,白芍9克,香附9克,木香9
克(后下),半夏9克,生甘草6克,山药15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
1剂。烦燥易怒者,加丹皮9克、山栀子9克。
2、中成药
(1) 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滞痰凝证单方验方。

气虚痰浊证
[证见] 日久瘤体渐大,伴纳呆食少,神疲乏力,或见浮肿便溏。
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益气,宽中化痰。
[方药]
1、主方:顺气归脾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陈皮9克,川贝母3克(研末冲服),香附9克,乌药9克,当归
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黄芪15克党参30克,木香9克(后下),甘草
6克,山药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浮肿便溏者,加车前子9克、泽泻9克。
2、中成药
(1) 顺气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归芍六君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滞痰凝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若瘤体过大,引起疼痛,尤其出现恶变征象时,应迅速以手术
切除。
2、初起可外敷三白散或消瘤二反膏。
-------------------------------------------------------------------------------
肉瘿(外科)

肉瘿是生于颈 部较局限而柔韧的肿块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和结节性甲性腺肿。


诊断要点
1、患病年龄常在40岁以下,多为女性。
2、结喉正中附近,有单个肿块或多个结节,表面光滑,质地柔韧
坚实,按之不痛,推之可移,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增大可引起呼吸
困难,声音嘶哑,颈部青筋暴露。
3、常可因肿块内出血,而致肿物突然增大变硬,胀痛,有压迫感;
数日内可因血液吸收而自行缩小。
4、部分病人可伴有性情急躁,胸闷,心悸,多汗,失眠,脉数,
月经不调,手舌震颤等症,或有消谷善饥,形体日渐消瘦,神疲乏力,
脱发,腹泻等症。
5、甲状腺同位素131碘扫描图显示多为温结节,囊肿多为凉寻节。
甲状腺功能测定,有助于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
6、本病需与石瘿(甲状腺癌)相鉴别。石瘿也发于颈 之处,但40
岁以上多见,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坚硬如石,随吞咽上下移动的程度减
低或推之不移,预后不良。


辨证分析
1、本病主要是由于忧思郁怒,肝郁不达,脾失健运,痰湿内停,
湿痰浊气循经凝结于颈部而成;或由于久居山区或高原地区;长期饮用
沙水,邪气壅滞,结聚颈部而成;或由于人体正气虚弱,外邪乘虚侵入,
致经络阻塞,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而成。本病具有局部皮色如
常,不紧不宽,肿块呈半球形或结节状,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按之不
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的特点。
2、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痰气互结,结于
颈前,则生瘿肿。或肝气郁久则易化火,火盛必伤阴液,阴虚阳亢,则
可见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热伤胃阴,则消谷善饥;心阴受损,则心悸
失眠而多汗,肝阴不足,虚风易动而见手舌震颤。若木旺而土虚,疏泄
不利,血行不畅,生化乏源,则可致月经量少,延迟乃至经闭;脾虚不
运,则可见腹胀,纳呆,便溏,浮肿。瘿病久则耗伤气血,脾虚生化乏
源,均可致气血两虚。气虚则神疲乏力,血虚则面白头晕,虚久则可见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若患者一时郁怒过度,气极生火,火毒迫血妄行,
可诱发肿块内出血,瘀血填积,故见肿块迅速增大而疼痛;瘀而化热,
则见身热,局部皮色变红。本病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为主。

辨证论治
肝郁痰凝证
[证见] 部结块,半球形或卵圆形,或结节状,表面光滑,按之
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有胸闷不舒,咽部发憋;苔薄腻,脉弦细。
或见精神忧郁,善怒易急,月事不调,腹胀纳呆,便溏浮肿,舌淡红,
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舒肝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
1、主方
(1) 海藻玉壶汤(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海浮石18克,制半夏9克,
陈皮6克,象贝母9克,当归9克,山慈菇6克,黄药子12克,制香附9克,
广郁金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脾虚症状明显者,宜舒肝健脾,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陈师
文等《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9克,姜半夏
9克,海藻9克,昆布9克,当归9克,夏枯草9克,生姜9克。水煎服,每
日1剂。
月经不调者,加鹿角片9克、苁蓉9克、益母草15克、菟丝子9克。
便溏者,加扁豆15克、山药15克。
2、中成药
(1) 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芋艿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 海藻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黄药子消瘿汤(林正松验方)
处方:黄药子12~15克(酒炒),海藻10克,昆布10克,海浮石12克,
生牡蛎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红花10克,土贝(或浙贝)10克,半
夏9克,乌药6克,八月扎10克,柴胡15克夏枯草15克,玄参10克。水煎
服,每日1剂。
体弱者,加党参,去红花。肿块大者,加三棱、莪术,重用牡蛎。
阴虚者,加鳖甲,重用贝母。脾虚者,加白术、青皮,减少滋阴药。青
春期、哺乳期,加凤尾草,重用夏枯草、海藻、昆布、牡蛎、贝母。
(2) 黛蛤消瘿方(陈克明验方)
处方:海藻10克,昆布10克,黛蛤粉10克,海浮石10克,当归10克,
制香附10克,连翘10克,黄药子15克,法半夏6克,青皮6克,陈皮6克,
生甘草2克。水煎服。
肿块质地坚硬、无明显虚弱征象者,酌加三棱、莪术、大黄、炮山
甲。体胖舌苔白腻者,去连翘、海浮石,加胆南星、川朴、茯苓,或参
合使用小金片。形瘦多火,伴舌红口干咽燥心烦者,去半夏、香附、陈
皮,加麦冬、夏枯草、玄参、生地黄、沙参、牡丹皮。体弱或年岁较高,
或久服行气活血,化痰破积药不效者,酌加黄芪、党参、生地黄、白芍、
丹参。

阴虚阳亢证
[证见] 除 部肿块外,伴见头晕目眩,多食善饥,面红目赤,烦
躁易怒,畏热多汗,心悸失眠,眼球突出,手舌震颤。舌红少苔,脉弦
细数。
[治法] 育阴潜阳,平肝化痰。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藻药散(陈梦雷等《
医部全录》)加减
处方:知母9克,元参12克,山萸肉6克,生地黄15克,象贝母9克,
夏枯草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牡丹皮9克,白芍9克,黄药子12克,
海藻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脉数、心悸、多汗者,加茯神15克、枣仁9克、党参15克。心烦失
眠者,加夜交藤24克、远志6克。急躁眼突,手足震颤者,加生石决明
30克(先煎)、钩藤12克(后下)、白蒺藜9克。能食善饥者,加生石膏24
克(打碎)。
2、中成药
(1) 五海瘿瘤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2) 参照肝郁痰凝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虚证
[证见] 除局部肿块外,伴有神疲乏力,面色 白,头晕自汗,形
体虚浮,四肢酸软。或见腰膝酸软,肢冷畏寒,腹胀纳呆,大便溏薄。
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1、主方: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熟地黄24克,党参30克,茯
苓15克,白术9克,甘草30克,黄芪15克,肉桂1.5克(焗服),生姜9克,
大枣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菟丝子15克、巴戟天12克。
2、中成药
(1)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2) 参照肝郁痰凝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

火热毒盛证
[证见] 部肿块迅速增大,局部红肿热痛,身发热。舌红苔黄,
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1、主方:芩连二母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黄芩9克,黄连6克,知母9克,象贝母9克,侧柏叶9克,生
地黄15克,地骨皮12克,蒲黄9克,牡丹皮9克,夏枯草15克,连翘9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待肿块复原后,再按以上各证型辨治。
2、中成药
(1) 芩连二母丸,每次9克,每日2次,灯芯煎汤送服。
(2) 牛黄八宝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痰凝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敷贴法
可选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掺桂麝散外敷;或用消核膏、消化膏、
麝香回阳膏外贴;火热毒盛证,可用紫色消肿膏外敷。
2、手术
应用中药3个月后,如肿块无明显缩小,或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或肿块坚硬者,均宜考虑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1) 取定喘穴,隔日针刺1次。
(2) 局部围针直刺。
2、饮食疗法
(1) 凉拦海蜇橘皮丝:海蜇皮100克,鲜橘皮50克,均切细丝,佐
料拦匀即食。内瘿患者可长期食用。
(2) 紫菜萝卜汤:白萝卜250克切片,橘皮1片切丝,同煮20克,加
紫菜5克,调味食用。适于肉瘿局部肿块稍大,病程较长者。
(3) 炒猪肉三丁:荸荠250克,瘦猪肉100克,均切丁,橘皮100克
切小方块,先将猪肉用调料腌1小时,油烧热爆至肉变色,加荸荠、橘
皮共炒2分钟起锅,口味自调。适于体瘦之肉瘿患者。
3、预防调护
(1) 山区、高原地区注意使用碘食盐,或进食含碘食物如海带、紫
菜、海蜇等。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减少郁怒。
--------------------------------------------------------------------------------------
乳痨(外科)

乳痨是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又名乳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房结
核。


诊断要点
l、患者常为20—40岁已婚体弱妇女。
2、好发于一侧乳房偏上方。初起乳中结核l个或数个,形如梅李,
推之可动,硬而不坚,皮色如常,触之不痛。以后结块逐渐增大,与皮
肤粘连,皮色微红,推之不动。成脓常需数月,结块渐渐变软,按之应
指。溃后发生 l个或数个溃疡,流出脓液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质;腐肉
不脱,极难收口,形成空腔或漏管。
3、初起金身症状不明显,日久常伴午后烦热,干咳颧红,形瘦食
少,夜寐盗汗等阴虚火旺症状或神疲纳呆,脉虚等气血不足症状。
4、本病需与乳岩相鉴别。乳岩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妇女,乳房部
结块一般不规则且质硬,不疼痛;一旦出现疼痛,则无缓解。但临床上
一般不以局部表现作为鉴别的唯一依据,必须应用现代医学的特殊检查
以助诊断,如乳腺红外线扫描、阳极钥钯摄片、活体组织病理切片检查
等。


辨证分析
l、本病多由素体阴虚,虚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或由肝郁
化火,耗损阴液,痰凝气郁所致。其特点是乳房局部出现一个或多个无
痛性结块,形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病程进展缓慢;溃后脓出
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难以收口。
2、本病初起,以气滞痰凝为主。情绪抑郁,七情内伤,致使肝失
条达,脾失健运,气滞痰凝,则见乳房局部结块,伴有胸胁胀闷,忧郁
易怒,食少纳呆。日久肝郁化火,热胜肉腐,则乳房结块溃脓;虚火耗
伤阴液,致使肺肾阴虚,则见咳嗽,盗汗,颧红潮热。若溃后久不收口,
脓水不尽,耗伤气血,则可兼见神疲乏力,头晕眼花,气短自汗等症。
治疗以补虚化痰为原则。


辨证论治
气滞痰凝证
[证见]乳房局部有无痛性结块,伴胸胁胀闷不舒,忧郁易怒,食少
纳呆,大便泄泻,四肢倦怠。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软坚。

[方药]
l、主方:清肝解郁汤(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象贝母9克,
柴胡6克,牡丹皮9克,陈皮9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生牡蛎30克(先煎),
夏枯草9克,山桅子9克,百部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l) 丹桅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芩部丹,每次5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硬结期验方(北京中医医院验方)
处方:柴胡6克,夏枯草15克,当归10克, 白芍10克,郁金10克,
香附10克,陈皮6克, 白术10克,半夏10克。水煎服,每日l剂。

肺肾阴虚证
[证见]乳房结块软化溃脓,兼见咳嗽,盗汗,午后潮热,心烦失眠,
脉细数无力。
[治法]填补真阴,清热降火。
[方药]
1、主方:青篙鳖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生地黄12克,银柴胡6克,青篙9克,地骨皮9克,黄苹9克,
山药9克,生龟板15克(先煎),麦冬9克,玄参12克,炙鳖甲15克(先煎),
百部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l) 参麦六味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芩部丹,用法参照气滞痰凝证。
(4)小金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破溃期验方(北京中医医院验方)
处方: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玄参15克,生地黄15克,
白芷10克,炒皂角刺10克,白芥子10克,白芍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阴虚内热者,加银柴胡、青篙、地骨皮、牡蛎。血虚者,加熟地黄、
丹参。

气血两虚证
[证见]乳房部结块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清稀,淋漓不尽,兼见面色
不华,神疲乏力,头晕眼花,气短自汗,食少不寐。脉沉细无力。
[治法]养心健脾,调补气血。
[方药]
1、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炙黄芪15克,党参30克,白术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
茯苓12克,陈皮6克,当归9克,大枣9克,熟地黄12克,木香9克(后下)。
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 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 l~2次,温开水送服。
(2)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小金片,用法参照肺肾阴虚证。
3、单方验方
(l) 胎盘蛋油纱条(李留记等《浙江中医杂志》1989.11)
处方:新鲜胎盘(不用水冲洗)焙干,研为细末,过150目筛;鸡蛋
若干煮熟,取蛋黄置铜锅内文火加热,待水分蒸发后改武火,熬至油出,
去渣取油。取胎盘粉30克,蛋油100毫升,三仙丹5克(研细末)混合;将
纱布剪成3×2厘米的纱条,入上药中浸泡,高压灭菌备用。外用于疮口,
瘘管或窦道须将纱条送至疮口基底部。2天换药1次。治疗期间切忌房事
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对汞过敏者禁用。适用于一切溃疡、瘘管及窦道久
不收口者。
(2) 参照肺肾阴虚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l、早期用阳和解凝膏,或木香饼外贴,促进结块吸收消散。
2、脓成溃破,用五五丹或九黄丹直撤疮面,盖以红油膏。
3、腐尽肌生时,以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敷之,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4、成漏者参照“乳漏”外治法。

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参照“瘰疬”预防调护。
--------------------------------------------------------------------------------
乳漏(外科)

乳漏是指乳房痈疽或乳痨失治误治,致使溃脓后久不收口,形成通
向乳房深部的盲管或乳晕部的管道。临床辨证按漏管发生的部位的不同
而分为乳房漏和乳晕漏,统称为乳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房部及乳晕
部窦道。


诊断要点
l、乳房漏
(l)有乳房部痈疽或乳痨病史。
(2)疮口经久不敛,时流脓水。如由乳痨溃后所致者,疮口多呈凹
陷,周围皮色紫暗,脓水清稀,或杂有败絮状物质。
2、乳晕漏
(l) 多发于非哺乳之20~40岁的女子,亦可偶见于男子。
(2) 患者常伴有乳头内缩,其发病部位以一侧乳晕部较为多见,偶
有双侧同时发病。
(3) 初起乳晕部有黄豆大小的结块,质软不坚,易为患者所疏忽。
发作时结块增大,皮色微红,7~10日后成脓,脓溃臭秽,兼有豆腐渣样
物质,往往久不收口。疮口多与乳络相通,即使收口,在乳络中仍有豆
腐渣样物排出,经数月又会复发。


辨证分析
l、本病是由于乳房部痈疽,脓毒旁窜,伤及乳络而成;或由于乳
痨溃后失于调养,久不收敛而成;或由于乳管先天畸形,兼以染毒为脓,
溃破成漏。其特点是疮口长期不愈,并有脓液流出,淋漓不尽。
2、本病若因乳房部痈疽或乳晕部染毒破溃而致者,局部多有湿热
余毒蕴结的表现,而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若因乳痨溃后形成者,局部
多为阴证虚证表现,全身表现为阴虚或气血虚弱症状。治疗以托毒排脓
生肌为原则。


辨证论治
湿热余毒证
[证见]乳房肿胀灼热,疮口较小,乳汁或脓液常自漏管流出,漏口
周围皮肤潮红湿润,浸淫,日久管道僵硬,扪之有条索感。其外口有时
暂时闭合,日后又自行溃破,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若乳晕部脓肿破溃
后形成的漏管,常有灰白色油状物或脓性液自漏口溢出,有时在乳晕部
可扪及条索状硬结通向乳头,漏口长期不愈,或短时闭合,数周或数月
后复红肿破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托毒排脓。
[方药]
l、主方:栝蒌中蒡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托里消毒散(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全栝蒌12克(打碎),黄芩9克,天花粉9克,
牛蒡子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6克,党参15克,黄茂15克,白
术9克,桔梗9克,皂角刺9克,炮山甲9克,获等9克,萆薢15克,木通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l)小金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乳痈”单方验方。

阴虚血少证
[证见]乳瘤后期,漏口周围组织发硬,皮色紫暗,漏口常溢出清稀
脓液或夹有败絮状物质。全身伴有阴虚或气血虚弱见症。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气血。
[方药]参照“乳痨”肺肾阴虚证及气血两虚证。

外治法
l、药物治疗
主要适用于乳房漏。若红肿明显,参照乳痈初期治疗。待热毒消退
后,以提脓怯腐为主,用五五丹以纸捻裹之或蘸之插入漏道,腐去再用
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收口。若为乳汁漏,用垫棉法压迫。必要时可采
用隔豆豉饼艾灸之,以助新肉生长。
2、切开法
适用于浅层漏管。以探针为引导进行切开,修剪切口两侧边缘疤痕,
使其呈蝶形,然后再以生肌玉红膏敷贴,隔日换药1次。
3、接线疗法
适用于较深层的漏管。一般采用橡皮筋线,用前应消毒。挂线时,
银质探针球头部自漏口探人,并根据漏管的具体深度及走向,将银质探
针头部从适当部位穿出,造一人工瘘管。然后用丝线做成双套结,将橡
皮筋结扎于探针球头部,从另一端抽出探针,带引橡皮筋贯穿瘘管。收
紧橡皮线两端,并以止血钳紧贴皮肤夹紧,以粗丝线在钳下方将橡皮筋
扎紧,外盖敷料。一般约7~14天可以挂开瘘管,橡皮筋自行脱落。若1
周后尚未完全接开而橡皮筋已松弛者,可紧线1次。若痰管已大部分挂
开而仅剩少部分残管者,亦可切开。漏管切开或挂开后,如为乳痨引起
者,外掺五五丹,红油膏盖贴,其他病引起者,均掺八二丹,待腐去新
生,改掺生肌散收口。


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参照乳痈及瘰痛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l)对乳房急、慢性炎症应及时彻底治疗。
(2)对乳头有凹陷的妇女,应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经常牵拉乳头,
或定期用酒盅叩吸乳头,同时经常保持乳头清洁卫生,以防毒邪侵入而
生痈疽。
(3)在哺乳期不宜手术。乳痨体虚者,先宜调补,创造手术条件。
--------------------------------------------------------------------------------
乳癖(外科)
乳房部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无痛性硬结肿块叫乳癖。包括现
代医学之乳房纤维腺瘤和乳腺增生病。

诊断要点
l、乳房纤维腺瘤
(1) 多见于16~30岁的青年妇女。
(2) 多为单发,间或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房内出现。部位在外上
方最多,内上方次之,内下方最少。
(3) 乳房内结块,皮色不变。结块形似丸卵,偶亦有巨大的纤维腺
瘤,直径超过10厘米,质地坚实柔韧,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边界清
楚,活动度大,肿块与皮肤不粘连,经年累月,不会破溃。
(4) 肿块一般生长缓慢,部分患者在怀孕时肿块可迅速增大,则有
恶变之虞。
(5) 一般不觉疼痛,少数病人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
(6) 阳极钼钯乳房摄片,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四周
透亮,有时仅见部分边缘,常有粗大的钙化点。
2、乳腺增生病
(l) 好发于青中年妇女,最多见于30~40岁。
(2) 一般多为两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颗粒状或条索块状物。
(3) 肿块边缘不清,质硬不坚,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与皮肤不
粘连,推之可动。结块可随喜怒而消长,或在临经前增大,经后缩小,
不会破溃。
(4) 有疼痛或胀痛感,经前期加剧,经后减轻。
(5) 有时可从乳头流出少量淡黄色,咖啡色或血性分泌物。
(6) 阳极钢钮乳房摄片,小时增生者可见小的密度增高的模糊阴影,
数目不定。如病变范围小,则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小梁。病变广泛则乳腺
密度均匀增高,失去正常结构。囊性增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弧
形的边缘整齐的阴影,周围有一透亮区。
3、本病需与乳岩及乳痨相鉴别。
(l) 乳岩:大多发生于45—60岁的妇女,病程较短,肿块质地坚硬
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肿块与皮肤及周围粘连,推之不移,
早期无疼痛和压痛,后期可溃破,疼痛剧烈。
(2) 乳痨:多见于素体虚弱者,在发病数月后肿块渐大,与皮肤粘
连,并可化脓而肿块变软,溃破流出脓液有败絮状物质。


辨证分析
l、本病是由于肝郁气滞或冲任失调所致。其特点是乳房部位出现
无痛性的,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硬结肿块,发病缓慢,可由数日至数
年乃至十余年之久,以中青年妇女多见。
2、乳房为肝胃二经所司,近腋部分足太阴脾经经过其间。内伤情
志,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气血为之逆乱,脾气结滞,水湿失运,痰浊
内生,凝结于乳房,则乳房生肿块,随喜怒而消长。冲任二脉隶属于肝
肾,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结块,下则
经水逆乱而作痛。治疗以疏肝化痰,调理冲任为原则。


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证
[证见]一般无明显症状,若情绪郁闷,或过劳时,则感两乳发胀,
肿块刺痛,并自觉肿块增大,随喜怒而消长,伴有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6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白术9克,炙甘草3克,象贝
母9克,香附9克,乌梅9克,半夏9克,陈皮9克,生牡蛎30克(先煎),
丝瓜络9克,橘络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乳核散结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乳康片,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 小金片,每次4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全蝎瓜蒌散(唐文轩验方)
处方:全蝎160克,瓜蒌25个。先将瓜蒌开孔,全蝎分装于瓜蒌内,
再将瓜蒌放在瓦上焙存性,研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
连服1个月。
(2) 乳癖散(张润轩验方)
处方:当归75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甘草30克,香附30克,大
瓜蒌8个(焙干)。共研为末。每次60克,水煎去渣,加入黄酒30克为引
(不能饮酒者可以不加),晚饭后服,每日1次。

冲任失调证
[证见] 一般多发于月经不调或不育的妇女。双侧乳房结块呈结节、
颗粒或团块状,月经前肿块增大,并有胀痛,胸胁胀满,经后自觉肿块
缩小,且疼痛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在妊娠期间结块可迅速增大。分娩
后则静止;偶见恶变。
[治法] 疏肝化痰,调摄冲任。
[方药]
1、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9克,当归9克,赤芍9克,仙灵脾9克,菟丝子12克,锁
阳12克,益母草9克,香附9克,巴戟天9克,肉苁蓉12克,象贝母9克,
生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参照肝郁气滞证中成药(1)~(4)。
(2) 乳结平胶囊,每次4~6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右归丸,每次9克,每日3次,淡盐汤送服。
3、单方验方
(1) 鹿甲消乳方(孙学斌等验方)
处方:鹿角15克,穿山甲3克,三棱9克,莪术9克,丹参15克,当
归10克,没药10克,延胡索10克,淫羊藿10克,牡蛎10克,黄芪2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 归柴白芍方(吴秀蓉验方)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薄
荷6克,枳壳12克,蒌壳12克,香附10克,丹参12克,郁金12克,牡蛎
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肿块大,体质好者,去白术、茯苓、薄荷、加赤芍、丝瓜络、鹿角
霜、浙贝、穿山甲。

外治法
1、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7天1换。
2、巨大纤维腺瘤或单发性小纤维腺瘤服中药无效时,可考虑手术
摘除。
------------------------------------------------------------------------------
乳头风(外科)

哺乳期常见的乳头破碎称为乳头风。现代医学称之为乳头破碎或乳
头皲裂。


诊断要点
l、多见于素有乳头内缩或过短的哺乳妇女。
2、发病部位在乳头及乳头颈部。
3、乳头破碎裂开,痛如刀割,尤其在小儿吮吸时更甚,揩之出血
或流粘水,并有溃疡。
4、患者常因疼痛,害怕给乳儿吮吸,常致乳汁壅滞,易继发外吹
乳痈。
5、在哺乳期不易治愈,愈后容易复发,待断乳后方能痊愈。
6、本病须与乳疳样岩相鉴别。乳疳样岩生于非哺乳期妇女,乳头
和乳晕部糜烂不痛,经年不愈,后期可致乳头内陷,或腐去半截,四周
坚硬,皮色紫暗。


辨证分析
l、本病多由哺乳妇女素体热盛,内伤七情,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
致使肝胆火毒不得疏泄,蕴结乳头而成;或因乳头内陷,小儿强力吮吸,
皮烂而起;或因小儿出牙,吮乳咬破所致;或因小儿口中热毒之气所感;
或因乳汁过多,流溢皮肤,浸淫乳头,湿烂而裂。其特点是乳头表皮剥
离,发生大小不等的裂口,并形成溃疡,小儿吮乳时,痛如刀割,病程
较长,反复不愈,重者诱发乳痈。
2、本病总由肝经火热或阳明湿热蕴结而成。肝火上炎,火性燥烈,
故乳头潮红,燥裂剧痛,常伴急躁易怒,胸胁满闷,怒则气上,故暴怒
时疼痛更甚。若乳头破碎染毒,风湿热毒之邪侵入,风胜则作痒,湿胜
则滋水浸淫、糜烂,热胜则发热而口渴。治疗以清热泻火,祛风除湿为
主。


辨证论治
肝火旺盛证
[证见]乳头潮红,燥烈剧痛,裂口较深,全身不适,头晕口苦,胸
胁满闷,急躁易怒,怒则乳头疼痛更剧。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龙胆草9克,山桅子9克,柴胡6克,车前子9克(包煎),黄等
9克,泽泻9克,当归9克,川梳子9克,甘草6克,元参12克,生地黄15
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l) 龙服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当归龙荟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l) 霜茄灰(顾世澄《疡医大全》)
处方:霜露茄子裂开者,阴干烧灰存性,研为细末,水调敷患处。
(2) 乳风散(李生安《中医杂志》1980.11)
处方:制乳香15克,煨乌梅15克,制马勃15克,汉三七6克,浙贝
母12克,蜈蚣3条。先将马勃用文火烘干,乌梅烧灰存性,乳香研至极
细无声,然后将上药共研为细面,混勾,装入瓶中备用。用时先将患处
用生理盐水洗净,再用消毒棉球蘸药粉扑于患处。每次约用药粉l克,
每日 l~2次;哺乳妇可增至3次,并于每次哺乳前用生理盐水洗净乳头,
避免婴儿吸人。
痒甚者,加霜茄灰2克。脓液多者,加炉甘石粉5克。

风湿热毒证
[证见]乳头瘙痒,糜烂,滋水浸淫,结为黄痂,全身热象较著,口
渴思饮。舌边尖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钩《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生苡仁12克,黄柏9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
木通9克,苦参9克,蝉蜕3克,牛蒡子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甘草
6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胡连追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火旺盛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本病外治重于内治。患者应立即停止哺乳,用黄柏溶液定时清洗患
处;待干后用皲裂油或蛋黄油涂之,或用生肌玉红膏或珍珠散敷贴包扎,
每日换药1次,至痊愈。若裂口分泌物多,洗净后涂以除湿散,待分泌
物减少,再用皲裂油、蛋黄油或生肌玉红膏敷贴。


其他疗法
l、饮食疗法
参照“乳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本病预防重于治疗。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经常用温水洗涤乳
头,并常用手揉搓和牵拉乳头,以增加乳头张力。
(2) 患病后应停止小儿直接吮乳,可用玻璃罩橡皮乳头放在乳头周
围皮肤上哺乳,或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喂养。
(3) 保持乳头部清洁。
(4) 哺乳后涂药,哺乳前揩去洗净。
----------------------------------------------------------------------------
乳痈(外科)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
性乳腺炎。临床一般又分为外吹乳痈、内吹乳痈和非哺乳期乳痈。外吹
乳痈指产后或哺乳期所患,发病率最高;内吹乳痈是怀孕期所得;非哺
乳期乳痈是老年妇女和非哺乳期妇女发生的乳痈,男子和婴儿亦有罹患
者,临床较少见。


诊断要点
1、外吹乳痈
(1) 患者大多是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最为多见。
(2) 发病部位大多为乳房外上方,常为单发。
(3) 初起乳房部肿胀疼痛,局部无块或有块,皮色不变或潮红。成
脓期乳房肿块增大,焮红疼痛,并有持续啄痛。若肿块中软,按之应指
者为脓已成,有的乳头内可有脓液排出。溃后流出黄稠脓液,则肿消痛
减。
(4) 初起可兼有全身寒热,头痛骨楚,胸闷呕恶,便秘等症。治疗
及时适当,若在2~3日内寒热退清,肿退痛减,则有消散希望。若寒热
不退,肿痛加剧,约10天左右成脓。溃后脓出不畅,身热不退,肿痛不
减,为有传囊之变;若疮口流乳汁者,收口较慢,偶有成漏久不收口者。
2、内吹乳痈
(1) 多见于怀孕6~7个月时期的孕妇。
(2) 初起乳房部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日后逐渐皮色转红,化脓而
溃。溃后流出黄稠脓液。起病至脓熟溃破约1个月左右。
(3) 可有形寒发热,头痛骨楚等症。
(4) 不易消散,溃后往往须待产后才能收口。
3、非哺乳期乳痈
(1) 不论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并与怀孕哺乳无关。
(2) 如发生于初生儿及青春发育期,常因乳房略肿,有强加挤出乳
样液的病史。
(3) 局部症状与外吹乳痈相似,但易溃易敛。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4、本病需与乳疽,乳发及乳中结核相鉴别:
(1) 乳疽:是乳房深部或乳房后部的脓肿,乳房结块,坚硬漫肿,
皮色不变,伴有酸痛,全身症状不明显,成脓迟缓,病程长,易成漏。
(2) 乳发:为乳痈之严重者,腐溃迅速,热毒症状较一般乳痈严重。
(3) 乳中结核:以乳房出现结块为特征,偶有与痈证混淆者,但无
寒热,肤色正常,疼痛多在月经期,或情志不畅时出现或加重,生长速
度慢,病程长,多不溃脓。


辨证分析
h
1、本病主要由于乳汁淤积及肝胃郁热而引起。若因乳头破碎、乳
头畸形和内陷,哺乳时疼痛,影响充分哺乳,或乳汁多而哺乳少,或小
儿口中热毒之气熏蒸,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淤滞,乳络不畅,乳
管阻塞,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若因情志不畅,气血瘀滞,结于乳
房而成乳痈。本病以患乳肿痛,焮热,全身寒热,头疼身痛为其特征。
2、本病辩证主要有肝郁气滞证、胃热唐人街盛证及毒邪外侵证。
肝主疏泄,多气少血之阳明胃,多气多血之经,胃热壅盛证乳房结块疼
痛较剧烈,憎寒壮热,局部温度高,伴大便秘结。毒邪外侵证有乳头凹
陷或破损,乳头刺痛,刀割样疼痛,结块常于乳晕或乳房中心部位。本
病治疗以疏肝气,清胃热,通乳消肿为原则。


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证
[证见] 患乳胀痛结块,皮色不红或微红,温度不高;全身感觉不
适,胸闷,烦燥易怒,寒热不明显,口微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通乳散结。
[方药]
1、主方:橘叶散(陈实功《外科正宗》)
处方:橘叶6克,柴胡9克,陈皮9克,川芎9克,生山栀9克,生石
膏15克(打碎),黄芩9克,连翘9克,甘草6克,金银花9克,蒲公英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若产后恶露未净者,加益母草30克。内吹乳痈者,加苧麻根30克、
紫苏梗15克。
2、中成药
(1) 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2) 一粒珠,每次1丸(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重症加倍。
3、单方验方
(1) 蒲王汤(林如金验方)
处方:蒲公英15克、王不留行15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穿山
甲10克,牛蒡子10克,生地黄10克,柴胡6克,赤芍6克,甘草3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 南瓜(易联明《湖北中医杂志》1990.5)
处方:取南瓜(新鲜嫩瓜片尤佳),切成长1.5~3厘米,宽1~1.5厘米,
厚0.7厘米的瓜片,每次准备3~4片。将盛有水的锅置于炉上烧开后,取
1片瓜放在沸水中,立即用镊子夹起,抖掉水珠,轻慢地敷于乳房患处。
待瓜片微温时,如上法更换1片。每次共治疗5~10分钟,每日2次。病程
短者1~2日,长者3~4日即可获痊愈。如溃破者,则敷于伤口周围硬结处,
溃处伤口作常规换药。
(3) 全蝎方(胡勤柏验方)
处方:全蝎2只,馒头1个。用馒头将全蝎包入,饭前吞服。每日1
剂。
(4) 乳痈汤(贾增运验方)
处方:蒲公英30克,漏芦20克,橘核20克,金银花12大象,白芷12
克,瓜蒌12克,连翘12克,青皮12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5) 大血藤(杨中学《中医杂志》1984.8)
处方:大血藤60~90克,水煎服,每日1剂。
(6) 鲜马兰(胡献图《中药通报》1988.7)
处方:鲜马兰120克,捣烂取汁,加白糖内服,每日1剂。
(7) 乳痈消散方(顾筱岩验方)
处方:柴胡9克,紫苏梗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牛蒡子9克,王
不留行9克,鹿角霜9克,丝瓜络9克,路路通9克,全瓜蒌12克,蒲公英
12克,青皮4.5克,陈皮4.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乳痈早期。

胃热壅滞证
[证见] 乳房结块疼痛,皮色发红,温度高;全身关节酸痛,头痛,
憎寒壮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洪
数。
[治法] 清热解毒,祛瘀散结。
[方药]
1、主方:瓜蒌牛蒡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熟牛蒡9克,生山栀9克,金银花9克,连翘12克,全瓜蒌12
克(打碎),蒲公英30克,橘叶6克,青皮6克,柴胡9克,黄芩9克,紫花
地丁12克,漏芦9克,穿山甲9克,王不留行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知母12克。酿脓者,加黄芪15克、
皂角刺9克。产妇不哺乳及断乳后乳汁壅胀者,加生山楂30克、生麦芽
30克。
2、中成药
(1) 七味新消丸,用法参照肝郁气滞证。
(2) 黄连清胃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毒邪外侵证
[证见] 乳头凹陷或破损,刺痛,刀割样疼痛,惧怕婴儿吸乳,乳
晕或乳房中心结肿。
[治法] 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 参照乳头风湿热毒证。

外治法
1、初期 宜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水蜜调敷;或用金黄膏、玉
露膏外敷患处;或用蒲公英、野菊花、地丁、仙人掌(去刺)等鲜草药洗
净捣烂外敷。每日1~2次。
2、脓成 宜切开引流,以小切口呈放射状切开为宜。
3、溃后 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净以生肌散收口。如乳汁
从疮口流出,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压缩乳汁分泌,促使收口。
成漏者按乳漏处理。


其他疗法
1、按摩疗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初期。患乳用冬青油或万花油涂抹,或不用油,
让患者或术者以五指均匀地压于患乳,由乳房向乳头作单方按摩,勿用
力挤压肿块部位;同时轻揉和牵拉乳头,以促使淤乳排出。每日1~3次。
脓成忌用。
2、针刺疗法
初起可针刺少泽、天宗、合谷,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1次。
此法能减轻疼痛,促进肿块消散。
3、饮食疗法
(1) 蒲公英薄荷饮:蒲公英10克,薄荷5克,鲜葱须5克,菊花5克,
陈皮5克,白糖50克,同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温浸15分钟,频饮。适用
于乳痈初起。
(2) 仙鹤草粥:将仙鹤草根250克洗净切碎,粗纱布包好放入锅内,
加清水及糯米适量熬至粥粘;去仙鹤草根,加白糖适量,即可食用。适
用于乳痈成脓、溃脓期。
(3) 人参莲肉汤:白人参10克,莲子10枚(去心),冰糖30克。白人
参、莲肉同放小锅内,加温水适量泡发,再加入冰糖,隔水蒸1小时,
吃莲肉喝汤。余下的白人参可于次日如上法制作,连用3次,最后一次
连参食用。适用于体弱消瘦,神疲倦怠,乳痈溃后久不收口,或有传囊
之变者。
4、预防调护
(1) 在女孩出生后1周内,将其凹陷的乳头挤出,可以防止成年后
造成乳头内缩,影响吸乳。
(2) 怀孕5个月后,宜经常用75%酒精擦洗乳头。
(3) 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注意乳头清洁。如乳汗太多,哺乳后尚
未排尽时,可用吸乳器或用手挤压按摩,使乳汁排出,防止乳汁淤积。
(4) 注意乳儿口腔清洁,不可含乳而睡。
(5) 断乳时应逐步减少哺乳时间,再行断乳。断乳前用麦芽60克、
山楂60克煎汤代茶,可以回乳。
(6) 患者乳痈未成脓时及破溃后,均宜用吸乳器充分吸出乳汁。局
部炎症严重,如能断乳时应考虑回乳。
(7) 以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以减少其活动和疼痛。
-------------------------------------------------------------------------------
烧伤(外科)

烧伤是指沸水、滚油、蒸汽、烈火、电、金属熔液、化学物质或放
射线等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疾患。由于古代
烧伤一般以火烧或热水烫伤者居多,故称为消水火烫伤,又称汤烫疮或
火烧疮。


诊断要点
1、烧伤面积的计算
(1) 手掌法;伤员五指并拢时手掌的面积,往往占其全身体表面积
的1%。手掌法常用于小面积或散在的烧伤的计算。
(2) 中国九分法:将全身体表面积分为11个9等份。头、面、颈部
为9%,双上肢为9%×2=18%,躯干前后包括外阴为9%×3=27%,双下肢包
括臀部为9%×5+1%=46%。
(3) 儿童烧伤计算法:计算公式为
头颈面部 9+(12-年龄)=?%
双下肢 41-(12-年龄)=?%
2、伤伤深度计算法
(1) I度:烧伤达表皮角质层。表现为皮肤潮红、微肿疼痛。1周可
痊愈,不留瘢痕。
(2) II度分为浅II度和深II度。
浅II度:烧伤达真皮深层,有皮肤附件残留。表现为皮色苍白,间
有紫红色斑点。需1月左右痊愈,往往遗留瘢痕。
(3) III度:烧伤达皮肤全层,甚至伤及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
表现为皮肤苍白、焦黄或炭化,疼痛反而不甚,触之坚硬,失去弹性而
无光泽,表面干燥,甚至累及肌肉和筋骨。愈后多有严重的瘢痕和挛缩。
3、烧伤程度的估计
(1) 轻度:总面积在10%(儿童5%)以下的II度烧伤。
(2) 中度:总面积在11%~30%(儿童6%~15%)之间的II度烧伤,或III
度烧伤面积在10%(儿童5%)以下。
(3) 重度:总面积在31%~50%,或III度烧伤面积在10%~20%之间,
或总面积不到30%,而有下列情况者:全身情况差或已有休克;合并其
他严重的创伤或化学中毒;严重的呼吸道灼伤;头面部、会阴部烧伤。
(4) 特重度:总面积在50%以上,或III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上者。
4、轻度烧伤局部皮肤潮红疼痛,或有水泡;若表皮脱落,则露出
鲜红创面。可以渐干而愈,一般无全身症状。
5、中度以上的烧伤,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肉色灰白,或皮焦
肉卷,易于感染,流水溢脓,腐臭难脱,疼痛剧烈,难于安睡。严重者
可出现热毒扩入营血,内攻脏腑的严重全身症状。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强热侵害人体,以致皮肉灼伤腐烂而成。轻者仅皮
肉损伤,不影响脏腑;严重者则不仅皮肉损伤。而且火毒炽盛,伤及体
内阴液,或热毒内攻脏腑,以致脏腑不和,阴阳失衡,产生诸多变证,
甚至危及生命。
2、大面积的重度烧伤,有显著的全身表现。其全身症状的出现,
可随病情的发展而变化。
(1) 火为阳邪,易伤阴液。烧伤早期,热伤津液,可表现为津伤燥
热,出现口渴喜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津伤之症。津液
脱失,火热耗气,气阴两伤,则见神疲乏力,烦渴引饮,面色无华,舌
红而干。阴津被竭,阳无所附,阴竭阳脱,可出现体温反低,四肢厥冷,
汗出淋漓,神识淡漠,面色苍白,脉微细促等阴阳离决的危重症候。
(2) 中期由于火热之毒传里,或因火疮酿脓败坏,疮毒陷里,内攻
脏腑,可见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燥,便秘尿赤等热毒炽盛的症
状,或出现有关脏腑功能衰败之见症。
(3) 后期虽邪热渐退,由于火热所伤,阴液未复,气血被耗。临床
以气血两虚及脾胃虚弱的表现为主。
以上是烧伤的一般辨证规律,但烧伤病证多来势迅猛,复杂多变,
临证必须灵活辨证。对重伤员,辨舌苔与脉象有一定的重要性。初期舌
质多淡红,或有浮浊苔;火毒内攻,则舌红苔黄而干;阴津损耗者,舌
多光绛,甚起芒刺;病情好转,正气渐复时,舌苔渐生,舌红转淡。烧
伤的脉象,一般为洪大弦数,尤以数脉居多,即使在治愈后往往还可持
续较长时间,随气阴恢复后才逐渐缓和;如合并全身化脓性感染时,脉
数更甚。如数疾之脉,转为沉迟时,为脉症不符,病情趋向恶化。
本病以清火解毒,固护气阴为主要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火热伤津证
[证见] 发热,口干渴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
苔黄或黄糙而干,脉数或弦细而数。
[治法]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打碎),知母9克,甘草6克,金银花12克,生地
黄15克,金石斛9克,黄芩9克,麦冬9克,连翘9克,玄参9克,山栀子
9克,北沙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连翘败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清喉饮,每次15毫升,每日4次,口服。
(3) 白虎合剂,每次30毫升,每日3次,口服。
(4) 清胃黄连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烫伤液(王勇《四川中医》1990.10)
处方:鸡蛋1只,冰片3克。在鸡蛋上叩打一小孔,使蛋清流入碗中;
再将冰片研细入内,加少量麻油拌匀即成。创面常规处理后,用消毒棉
签蘸取烫伤液涂于患处,每日3~4次。
(2) 虎杖粉(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虎杖根适量,研为极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消毒后涂于伤
面。
(3) 蜂麻冰连糊(张居运《新中医》1986.2)
处方:蜂蜜100克,麻油100毫升,冰片5克,黄连末5克。将蜂蜜放
锅内加热溶开,加入订油,用槐树条搅拌,待稍温再加入冰片、黄连末,
拌匀装瓶。创面常规消毒后,取药糊均匀涂于创面,每日换药1次。伤
势好转后,2~3天换1次。用于I、II度烧烫伤。
(4) 西瓜蜜汁(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自然西瓜汁适量,蜂蜜适量。以大量自然西瓜汁加入适量蜂
蜜调服,少量频饮。
(5) 荸荠甘蔗汁(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荸荠300克,甘蔗汁200毫升。先以荸荠加水适量,煎取汁液
200毫升,去渣,再加入甘蔗汁。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5~6次。

气阴两伤证
[证见] 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眼眶凹陷,烦渴引饮,小便短少。
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味
处方: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金石斛克,金银花9克,
生地黄15克,知母9克,天花粉12克,北沙参30克,甘草6克,白芍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生脉饮,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2) 生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参照火热伤津证单方验方。

阴伤阳脱证
[证见] 神识淡漠或昏昏欲睡,面色苍白,呼吸短促,体温反低,
四肢厥冷,汗出淋漓,汗出淋漓。脉微细欲绝或虚大无力。
[治法] 回阳救逆,固护阴液。
[方药]
1、主方:参附汤(薛己《正体类要》)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
论》)
处方:人参6克(另炖),生附子9克(先煎),麦冬12克,五味子6克。
水煎待温急服。
汗出淋漓者,加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
2、中成药
(1) 四逆汤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口服。
(2) 生脉注射液,肌注每次2~4毫升,静脉注射每次20~40毫升加入
5%葡萄糖液,以2:1比例混合。
(3) 丽参注射液,用量用法同生脉注射液。
3、单方验方
休克方3(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红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附子10克,干姜6克,
炙甘草10克,肉桂6克。浓煎,每日3服。

火毒内陷证
[证见] 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或红绛而干,苔黄或黄糙,或焦干起芒刺。热毒传心则烦躁不宁,
神昏谵语;传肺则呼吸气粗,鼻翼煽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传肾则
尿闭浮肿或血尿;传肝则痉挛抽搐,头摇目窜;传脾则腹胀便秘,或便
溏粘臭而频,或呕血便血。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
秘要》)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挫末先煎),鲜生地黄30克,丹参12克,牡丹皮
9克,元参9克,麦冬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黄连9克,生山栀子
9克,黄芩9克,甘草6克,赤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毒传心者,加服新雪丹1.5~3克,每日2次。热毒传肺者,加生石
膏30克(打碎)、桔梗9克、鱼腥草15克、桑白皮12克、川贝母3克(冲服)。
热毒传肾,尿少尿闭者,加车前子9克(包煎)、白茅根30克、淡竹叶9克、
泽泻9克、猪苓9克。血尿者,加大蓟15克、小蓟15克、白茅根30克。热
毒传脾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玄明粉9克(冲服)、枳实9克、
莱菔子15克、便溏粘臭者,加葛根15克、白头翁12克、神曲9克、广木
香9克(后下)。呕血便血者,加田七末3克(冲服)、白及9克、侧柏炭9克、
地榆炭9克。
2、中成药
(1) 新雪丹,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新方安宫丸,每次5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牛黄醒脑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火热伤津证单方验方(1)~(3)。

气血两虚证
[证见] 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
振,夜卧不宁,自法盗法,创面皮肉难生。舌质淡,苔薄白或薄黄,脉
虚数。
[治示] 调补气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生黄芪15克,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熟
地黄15克,茯苓9克,金银花9克,陈皮6克,谷芽15克,炙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人参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九转黄精丹,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血复康(李云宝等验方)
处方:黄芪,熟地黄,何首乌,当归,灵芝。制成片剂,每日3次,
每次6片。
(2) 收口散(徐荣成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4)
处方:制炉石30克,熟石膏60克,煅龙骨20克,青黛12克,黄升6
克,轻粉6克,枯矾6克,冰片4克。共研成极细末,清创后均匀撒于创
面。适用于烧伤后期残留溃疡。

脾胃虚弱证
[证见] 饮食日减,口舌生糜,口干少津,嗳气呃逆,或腹胀便溏。
舌红而干,光剥无苔或舌淡胖,苔白,脉细数或细弱。
[治法] 调理脾胃。
[方药]
1、主方
(1) 益胃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沙参15克,麦冬9克,玉竹9克,生地黄9克,西洋参9克(另
炖服),金石斛克,山药12克,扁豆15克,野蔷薇9克。水煎服,每日1
剂。
嗳气呃逆者,加竹茹9克、制半夏9克、柿蒂9克。
(2) 腹胀便泄者,用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山药12克,莲子肉9克,
扁豆15克,鸡金9克,陈皮9我,谷芽15克,广木香9克(后下),砂仁6克
(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参术健脾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二冬膏,每次1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血两虚证单方验方(2)。

外治法
1、现场急救
(1) 脱离致伤源:尽快排队致伤因素,使病员迅速脱离现场。被酸、
碱等化学物质浸湿的衣服应立即脱去,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干石
灰烧伤时,应先去除石灰颗粒,然后用水冲洗。磷烧伤时,立即用湿布
覆盖创面,或将患肢浸入冷水中,忌用油质敷料,以免吸收中毒。
(2) 保护创面:用清洁或消毒被单覆盖创面,避免污染和再度损伤,
或就地取用中草药外敷。
(3) 积极抢救危重病员:如呼吸道梗阻时,立即进行气管切开,呼
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合并大出血者,立即止
血;有骨折者,予以简单固定。
2、清创
清(剃)除烧伤部位及附近的毛发,然后用2%黄连液,或银花甘草煎
液,或38℃左右消毒等渗盐水反复冲洗创面,除去一切污染及异物,包
括大水泡和残留上皮。继用消毒纱布吸干创面水分,作创面周围皮肤消
毒,按创面深度、大小、部位等选用外治方药。清创时动作要轻快,特
点是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必待其安静,病情稳定后方可施行,且方法力
求简捷。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大面积重症伤员,一般应在冬眠下进行。
必要时,清创术后可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国际单位,以防发生
破伤风。
3、创面处理
(1) I、II度烧伤:宜解毒消肿,收敛止痛。可用矾冰液纱布湿敷
创面,随干随淋湿纱布,每日更换纱布。或用紫草油纱布敷贴创面,外
以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或用安医3号制痂酊,每2~4小时喷洒
或外涂1次,待12~24小时结痂后改为每日3~4次,使创面在药痂下愈合。
(2) 深II试及III度烧伤:治宜解毒消肿,祛腐脱痂。可用黄连解
毒膏,外以油纱布包扎创面。根据创面有无感染,可隔3~5天或6~7天换
药1次,如渗液较多则需每天或隔2~3天换药1次。或用水火烫伤膏敷贴
创面,包扎固定,每1~2天换药1次。
(3) 恢复期:治宜生肌收口,促进创面早日愈合。可用复方生肌膏,
或生肌玉红膏外敷创面,1~2天换药1次。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如尿闭者,可针水道、中极、关元、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阴陵
泉、太溪、水分等穴。宜轻刺、少留针。
2、预防调护
(1) 加强工厂,特别是高温作业区的安全生产教育。加强对化学物
品的严格管理与安全用电宣传。严禁小孩玩火,家庭炊具或取暖用具应
放在适当之处,谨防小孩弄翻引起烧汤伤。
(2) 四肢烧伤的患者应适当抬高患肢;躯干、下肢烧伤者,宜卧床
休息;病情较重者,应绝对卧床,并定时翻身,以免创面受压。
(3)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清洁与空气流通,重伤员应安置在特殊烧
伤病室。
(4) 做好头、颈、面部及会阴部等特殊部位的烧伤护理,不使用刺
激性药物。保护双眼;观察有无气道烧伤。会阴部烧伤者应防止敷料被
二便污染,一有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创面感染。
(5) 鼓励病人进食,可用银花甘草汤、西瓜汁、绿豆汤、水果露等,
少量频频饮服,以之代茶。多食蔬果、禽蛋、瘦肉之类,忌食辛辣、肥
甘、鱼腥等刺激性发物。
-----------------------------------------------------------------------------
手发背(外科)


手发背是发生于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又名蜘蛛背、手背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手背部急生化脓性炎症。

诊断要点
1、初起手背如有芒刺,渐觉疼痛,继则手背渐渐肿起,焮热疼痛,
身伴寒热,口渴、头身疼痛。成脓时手背肿痛尤甚;溃后出脓黄稠。如
病位较深,则满手背高肿,微红微热,或坚硬难溃,腐筋环骨,伴憎寒
壮热,头痛骨楚,口渴不欲饮。
2、本病需与托盘疔相鉴别。托盘疔其肿亦可波及整个手背,但红
热触痛以掌中部分明显,脓成波动亦在掌中。


辨证分析
1、本病多因风火湿热结聚于手背,气血壅结所致,也有因外伤染
毒而成。其特点是手背满肿,焮红疼痛,出脓黄稠;或漫肿坚硬,不红
不热,溃迟敛难。
2、本病毒聚手背,然病位有浅深,毒势有轻重。风热相乘者,毒
聚较浅,脓溃易出;风火与湿毒凝结者,位深毒重,坚肿难溃,每损筋
骨。治疗以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为原则。


辨证论治
风热证
[证见] 局部焮肿作痛,发热恶寒,口渴欲饮。。舌质红,脉浮数。
脓成溃后,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
(1) 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赤芍9克,天花粉12克,陈皮9克,防风9克,
象贝毒9克,白芷6克,甘草6克,当归尾9克,乳香6克,没药6克,连翘
9克,黄芩9克,桑枝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毒聚脓成者,加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 溃后疮口敛迟者,用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人参6克(另炖),黄芪1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白芍9克,
当归9克,川芎6克,金银花9克,白芷6克,甘草6克,桔梗9克,皂角刺
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蜂房散(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蓖麻子42个,蜂房6克。分别将上二药置新瓦盆内,用白麻
杆烧火烘焙。蓖麻子焙黄去壳存仁,蜂房焙枯至透成黑色,存性为度。
然后共研二药为细末,入瓶密封备用。使用时可脾米粥水调和成糊,外
涂患处,每日1~2次。
(2) 大黄瓜萎汤(方贤《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18克,牡蛎18克,全瓜萎2个,甘草11克。共挫碎,每
服11克,水煎服,每日1剂。

风湿火证
[证见] 手背满肿坚硬,微红微热,疼痛乇骨,溃脓较难。憎寒壮
热,头痛身疼,小便短赤,脉浮滑数。舌红苔黄腻。若自溃,测烂筋露
骨,疮口难愈。
[治法] 疏风清火,利湿解毒,散坚消肿。
[方药]
1、主方
(1) 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黄连泻心汤(陈实功《外
科正宗》)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9
克,荆芥9克,连翘9克,甘草6克,木通9克,象贝母12克,薄荷3克,
灯芯草6克,白芷9克,陈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脓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
瓜蒌仁15克(打碎)、芒硝9克(冲服)。
(2) 溃后气血双亏,疮口敛迟者。用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
处方参照“一般痈”溃后期方药。
2、中成药
(1) 黄连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西黄醒消丸,每次3~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风热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风热证
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或双柏散。成脓后切开,先以八二丹提脓,
外敷红汕膏。腐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2、风湿火证
初起及成脓同风热证。本病有时虽肿在手背,但毒聚掌中间隙者,
则应在中指与无名指间切开。脓尽以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若自溃,
烂筋露骨者,外掺珍珠散,盖以生肌白玉膏收口。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应抬高患肢,或以三角巾吊手臂于胸前。

(2) 手部外伤应及时治疗,以免毒从破损处袭入,诱发本病。
----------------------------------------------------------------------------------------------
手足部疔疮(外科)

本病是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发病率手部多于足部。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瘭疽,即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因其发生的
部位,形态及预后后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指头顶端的叫蛇头
疔;生于指甲内的叫沿爪疔;生于指甲旁的叫蛇眼疔;生于手指中节的
叫蛀节疔;生于指腹部的叫蛇腹疔;生于五指(趾)丫处的叫手足丫疔;
生于手掌中心的叫托盘疔;生于足掌中心的叫足底疔;等等。总之,病
名虽异,而其病因、症状、治疗大致相同,故归并论述,统名为手足部
疔疮。


诊断要点
1、常有手足部外伤史,本病手部较足部多见。
2、初起时局部无头者较多,有头者较少,或痒或麻,继则焮热疼
痛,红肿明显或不明显,成脓时肿热逐渐扩大,红热显著,疼痛剧烈呈
搏动性。患在手部可引起肘部或腋部臖核,足部的可引起股缝臖核。患
部中软应指者是脓已成;溃后一般出脓黄稠,逐渐肿消痛止而愈。
3、可伴有恶寒发热,饮食减少,睡眠不安及患部活动障碍。
4、辨别有脓无脓,除可依据一般化脓日期及利用触诊外,还可采
用透光验脓法。如指趾部止面有深黑色阴影者,为脓已成;如清晰鲜红,
则尚未化脓。
5、辨别死骨:用药线或探针探查疮口,如能触及粗糙的骨质,为
有死骨之象。可用X线摄片,以取得正确的诊断。
6、辨别伤盘:患指趾屈而难伸,伸则剧痛,则为伤筋。
7、手部疔疮需与蜣螂蛀相鉴别。蜣螂蛀多生于手指中节,其证初
起不红不热不痛而渐次坚肿,形如蝉腹,须与手部疔疮的蛇蝮疔鉴别。
然蜣螂蛀发生隐渐,历数月至数年始腐溃。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1、本病总由火毒蕴结,气血凝滞而成。其诱因常为外伤,如针尖、
竹、木、鱼骨刺伤,昆虫咬伤等,从而感染毒气,阻于皮肉之间,留于
经络之中,引起本病。具有发病较急,红肿热痛明显,化脓后易于损伤
筋骨,以致影响患肢功能的特点。
2、本病初期患部经络阻滞,邪热未炽,脉络不畅,气血失和,故
痒麻隐痛。继则热毒渐炽,红肿疼痛日增。火毒虽郁于内,但因手足皮
厚而难发于外,故外症有脓头者少,无脓头者多。成脓期火毒壅聚,化
腐酿脓,脓成胀急则啄痛;臖核肿痛,或见有红线走窜,乃毒流经脉所
致。溃后脓出则毒泄,正气渐复,气血得通,故肿痛减而速愈。若伤筋
骨,则毒邪留连,深伏筋骨,缠绵难愈,或虽愈而留遗患。胬肉外翻为
内有蓄脓,疔根未脱;筋挛为筋脉灼伤,失于濡养;骨死髓枯为结毒伏
骨所致。本病以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蛇眼疔
[证见] 初起时多生于一侧甲沿,也可蔓延至对侧及甲下,局部红
肿疼痛,一般2~3天成脓。若脓液积于甲下,则甲面可见黄白色脓影,
造成指甲溃空或胬肉突出,需剪去部分指甲或拔除指甲方可痊愈。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紫花地丁15克,天葵子9克,蒲公
英30克,当归尾9克,赤芍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解毒消炎丸,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鲜夏枯草(陈茂林《四川中医》1983.6)
处方:鲜夏枯草1000克,清水煮烂,过滤去渣,浓缩呈糊状。每次
服2汤匙,每日3次;同时,湿敷患部,每日2~3次。
(2) 指疔伤骨内服方(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胡颓子根90克,忍冬藤60克,菝葜30克,生首乌15克,黑豆
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猪苦胆方(田中勋等验方)
处方:鲜猪苦胆1枚,蝎尾1条,蜈蚣1条,生乳香1克,生没药1克、
冰片0.3克。共研为细末,装入苦胆内,搅匀,套在患指趾上,用线扎
口(切勿过紧),1昼夜后取下。若一次不愈,可再套1料。

蛇头疔
[症见] 生于手指末节掌面。初起隐痛,有紫黑色小泡,疼痛彻心,
坚硬如丁;或初起闷肿无头,肿如蛇头,色红而灼痛。成脓时阵阵啄痛。
溃后出脓以明净者为顺证;若脓出臭秽,色紫暗,肿硬不减或胬肉突出
者为损骨征象,属逆证。
[治法] [方药] 参照蛇眼疔。
蛇腹疔
[证见] 整个患指红肿呈圆柱状,皮肤色红而光亮,关节轻度屈曲,
不能伸展,若强行扳直,即觉剧痛,并逐渐加重,7~10天成脓,因指腹
侧皮肤坚厚,不易出现波动感,也难自溃。溃后脓出黄稠,症状逐渐减
轻,若损伤筋膜,常影响手指活动功能。
[治法][方药] 参照蛇眼疔。

托盘疔
[证见] 整个手掌部肿胀隆起,掌凸消失,疼痛剧烈,手背部肿胀
较手掌部明显,按之凹陷,甚者红肿可上延至手臂。病起之初即有寒热
交作,成脓时壮热不退,口渴心烦,苔黄弦数。成脓约需2周左右。由
于手掌部皮肤坚厚,成脓后难以溃透,跳痛不休,脓液易腐伤手掌部血
脉筋骨,甚至热毒走黄。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方药]
1、主方
(1) 银花解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味
处方: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2克,连翘9克,牡丹皮9克,夏枯草
9克,黄连6克,蒲公英30克,赤芍9克,象贝母9克,甘草6克。水煎服,
每日1剂。
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 溃后宜清解余毒,活血荣筋,用四妙散(陈自明《外科精要》)
加味
处方:金银花12克、黄芪15克,当归9克,甘草6克,生苡仁12克,
赤芍9克,连翘9克,鸡血藤30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若血虚筋挛者宜用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

处方:川芎6克,当归9克,熟地黄15克,赤芍9克,鸡血藤30克,
伸筋草30克,忍冬藤30克,甘草6克,蜈蚣2条。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颜面部疔疮”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蛇眼疔”单方验方(1)、(2)。

足底疔
[证见] 初起时足底部疼痛,不能着地,按之坚硬,3~5天后有跳痛,
修去老皮后可见白头,重者肿势蔓延至点足背,痛连小腿,不能活动。
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纳呆,苔黄腻,脉滑数。偶可并发红丝疔。溃后
出脓黄稠,肿消痛止,全身症状随之退去。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15克,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30克,忍冬藤30克,黄柏
9克,土茯苓30克,生苡仁15克,泽兰9克,牛膝12克,甘草5克。水煎
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颜面部疔疮”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蛇眼疔单方验方(1)、(2)。

外治法
1、初期 宜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1) 浸渍法:用大黄、朴硝各30克,明矾15克,煎汤趁温浸洗患部,
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
(2) 鲜草药外敷:任选蒲公英、野菊花、木鞭蓉叶、匍伏堇等适量
洗兆,加生姜少许,同捣烂外敷患处。
(3) 箍围药:用雄黄牡蛎散或发意金黄散、玉露散外敷患处。
2、成脓期 宜在阻滞麻醉下切开排脓。注意切口的大小、深浅应合
适,以免操作正常组织。
(1) 蛇眼疔:脓肿局限于一侧甲沿者,可在脓肿中央纵形切开,或
剪去部分边缘组织,以扩大引流。排脓后掺九一丹,外敷玉露膏。脓液
侵及甲根及对侧甲沿时,依法作对侧切开引流。甲下积脓者,视需要可
行部分或整甲拔除,甲床面以生肌玉红膏纱布包扎换药。
(2) 蛇头疔:应在指趾肿痛明显的一侧掌面作纵形切开,并切断皮
下及指趾间纤维束。排脓后置入八二丹小棉片,外敷黄连素软膏,脓尽
改用生肌玉红膏。
(3) 蛇腹疔:切口宜作在患指赤白肉际处,并将肿胀的腱鞘作一小
口,排脓后掺九一丹,外敷玉露膏,肿消脓尽后改生肌玉红膏。
(4) 托盘疔:切口应依掌横纹设计,先修剪厚皮,再挑破脓头,切
口长约1~2厘米即可。排脓后疮口置入红油膏纱条,脓液渐少后,改用
八二丹药线,黄连膏或生肌玉红膏外贴。
(5) 足底疔:参照托盘疔。
3、溃后 一般可用九一丹、八二丹、生肌玉红膏换药至痊愈。胬肉
外突者,可于胬肉上掺枯矾粉或平胬丹,外敷玉露膏。指趾骨坏死者,
换药前用2%~10%黄柏溶液浸渍患处,吸干后插入八二丹药线换药,待死
骨松动后,轻轻取出死骨,外敷金黄膏。肿消脓尽,肉芽红活时,改用
生肌玉红膏收口。筋脉受损,屈伸不利者,待伤口愈合后,用桂枝、红
花、伸筋草、艾叶、苏木煎汤外洗,并加强患部屈伸功能锻炼。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颜面部疔疮”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患疔疮的手部忌持重物。
(2) 手掌部疔疮宜手背向上,使脓毒易于流出;足部疔疮宜抬高患
肢,避免多走路。
(3) 愈后屈伸不利,宜早期活动锻炼。
(4) 其余参照“颜面部疔疮”。
----------------------------------------------------------------------------------------
锁肛痔(外科)

本病是发生于肛门内外的恶性肿瘤,后期常致肛门直肠狭窄,粪便
通过困难,称为锁肛痔。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癌。


诊断要点
1、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也偶见于30岁以下的青年;男
性多于女性。
2、初期为直肠粘膜上或肛门皮肤上有突起的小硬结,无明显症状。
3、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为排便习惯改变及便血。表现为排便次数增
多,便意频繁,但无粪便排出;有时为便秘,同时肛门不适或下坠感;
大便带血,色鲜红或暗红,量不多,常伴有粘液。病情进一步发展后,
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有排便不尽感,粪便中带有血、脓、粘液,
并有特殊臭味。
4、后期因肿瘤增大,肠腔狭窄,排便量少,便形变细变扁,并出
现腹胀,腹痛,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征象。
5、晚期癌肿或转移至肝脏,有肝肿大及黄疽;侵及骶神经丛时,
出现直肠内或骶部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下腹部、腰部或下肢放射;侵
及膀胱尿道时有排尿不畅及疼痛。患者多伴有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消
瘦,贫血等。
6、直肠指检:肛门狭窄,触及的肿块质坚硬,凹凸不平,推之难
移,指套上染有脓血及粘液。
可以看到肛门以内的病变情况,可钳取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以明
确诊断。
7、本病需与肛门狭窄症相鉴别。肛门狭窄症多由内、外痔手术后
引起;由梅毒引起肛门狭窄者,有梅毒病史,华康氏血清反应呈阳性;
肛门内无肿物可触及。

辨证分析
1、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久嗜高粱厚味、醇酒辛辣,湿热内蕴,气
血逆乱;或因忧思抑郁,正气亏损,气滞血瘀,痰火内结,湿热下注;
或因泻痢日久,脾失健运,肝脾气逆,集聚肛门而形成。也有因血吸虫
卵沉积、肠息肉、溃疡,湿疣等诱发。其特点是实期便血外,多无自觉
不适,中晚期肿块逐渐增大,中心溃烂,便粘液脓血,奇臭难闻,里急
后重,预后不良。
2、本病出现症状的初期,肿块未大,正未大伤,以邪实为主。脾
胃运化失常,大肠湿热内蕴,传导失职,故见排便失常;气机不畅则里
急后重,湿热熏蒸,腐化肠道则便粘液脓血。中期肿块渐大,耗伤气血,
正虚邪实。肿块阻塞,大肠失于通泄,气机瘀滞,则腹满胀,排便艰难。
晚期一方面肿块进一步增大,毒势增剧,诸症尤甚;另一方面气血大伤,
全身衰败,虚象毕露,预后极差。治疗上初期以攻为主,中期以扶正为
主,兼以祛邪,晚期则以扶正为主。


辨证论治
大肠湿热证
[证见] 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或腹泻便秘交替。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祛瘀。
[方药]
1、主方:白头翁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白头翁15克,黄连9克,黄柏9克,秦皮9克,马齿苋15克,
败酱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桃仁12克,金银花12克,
连翘9克,地榆12克,凤尾草15克当归9克,槐花9克,苍术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中成药
(1) 香连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胡连追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喜树叶(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鲜喜树叶500克,或干品2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黄药子酒(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黄药子300克,白酒1500克,浸12小时,盛于瓶内,封瓶口,
放入水中加热至60℃~70℃2小时,连瓶放入冷水中浸泡3天。每日100毫
升,分数次内服。
(3) 直肠癌内服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白花蛇舌草30克,槐角30克,桃花30克,龙葵200克,仙鹤
草20克,地榆20克,当归10克,生黄芪10克,败酱草10克,穿山甲15克,
昆布15克,三七参5克,生大黄5克,黄药子30克。水煎2次,每剂煎成
400毫升,分早、中、晚3次。
(4) 直肠癌熏洗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薄荷10克,大黄10克,雄黄10克,
芒硝10克。先将蛇床子、苦参、薄荷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加入大黄,
煎2分钟;再将雄黄,芒硝放入盆中,然后将药液倒入盆内,搅拌。乘
热熏肛门处,待药液变温后坐浴。每晚1次,3个月为一疗程。
(5) 直肠癌保留灌肠方(房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