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槐花15克,鸦胆子15克,皂角刺10克,血竭10克,白花蛇舌
草40克,生大黄40克,败酱草40克。水煎2次,将药液混合,取汁200毫
升,保留河肠,每次1~2小时,每7天1次。

肿块瘀阻证
[证见] 少腹胀痛,腹胀腹泻,肛门坠胀,大便艰难,舌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补虚扶正,软坚散结。
[方药]
1、主方:四君子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黄芪15克,三
棱9克,莪术9克,龟板30克(先煎),鳖甲30克(先煎),穿山甲12克,乳
香6克,没药6克,硇砂0.9克(研末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化癥回生丹,每次1丸(6克),每日2次,饭前温黄酒或温开水
送服。
(2) 平消丹,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大肠湿热证单方验方。

气血衰败证
[证见] 病久肌肤瘦削,面色无华,爪甲枯槁,短气乏力,纳呆食
少。舌淡无苔,脉沉细弱。
[治法] 气血双补。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9克,当归9克,熟地黄15克,川
芎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紫河车9克(研末另服),谷芽15克,广木
香9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八珍丸,每次2丸(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每次1丸(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人参养荣丸,每次1丸(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大肠湿热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手术 本病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
2、敷药 溃烂者可外敷九华膏或黄连膏。
3、灌肠 可用败酱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煎水80毫升保留灌
肠,每日2次。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 马齿苋绿豆汤:新鲜马齿苋120克(或干品60克),绿豆60克,
加水适量,煎汤500毫升饮服。每日1~2次,连服2~3周。适用于湿热证。
(2) 佛手柑粥:佛手柑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佛手柑煎汤
去渣,粳米加水适量煮为粥。粥成入佛手柑汁及冰糖微沸即可。每日1
次,连服10~15天。适用于瘀阻证。
(3) 黄芪参枣粥:生黄芪300克,党参30克,甘草15克,粳米100克,
大枣10枚。将生黄芪、党参、甘草浓煎取汁,另将粳米,大枣同煮粥,
粥成后兑入药汁调匀。早晚服用,连服10~15天。适用于气血衰败证。
2、预防调护
(1) 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给予精神安慰,加强病人战胜疾病
的信心。
(2) 增加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晚期病人以半流饮食为宜。
(3) 注意观察大便情况,便秘腹胀者注意是否肠道梗阻,肛门失禁
者应勤换衣裤,清洁肛门。
---------------------------------------------------------------------------------------
锁喉痈(外科)

锁喉痈是发生在颈前正中结喉部位的急生化脓性疾患。因红肿绕喉
故称为锁喉痈,又称结喉痈、猛疽,俗名盘颈痰毒。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口底部或颏部蜂窝组织炎。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常有口唇、咽喉糜烂或痧痘等病史。儿单较成人多见。
2、初起局部红肿绕喉,根脚散漫不聚,坚硬灼热疼痛,来势急暴。
经2~3天后,肿势可延及两颈侧,甚至上延腮颊,下至胸前。可因肿连
咽喉、舌下,并发喉风(喉头水肿),以致汤水难进,严重者可引起窒息。
3、伴有壮热口渴,头痛项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至据喘痰
壅,发生痉厥。
4、本病需与颈痈相鉴别。颈痈生于颈这两侧,结块较局限,初起
皮色不变,发展较锁喉痈为缓,局部及全身症状较轻。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风温客于肺胃,积热上壅,挟痰凝结于结喉之处而成;
或因痧痘之后,体虚余毒不清,或口腔病变等继发。具有起病急,发展
快,症状重的特点。
2、风温热毒,上先受之,挟痰凝结于结喉,风热痰毒相搏,以致
局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热胜肉腐,则成痈肿。若体实之人,邪虽盛
而毒较易局限,痈易脓易溃,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其证较轻;正
虚之人,则毒邪不易局限,肿势平塌,根脚难收,难脓难溃,溃后脓出
稀薄,疮口空亮,或脓从内溃,其证则重。治疗以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为主。


辨证论治
实证
[证见] 初起红肿绕喉,坚硬灼热疼痛,伴壮热口渴,头痛项强,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数。脓成时肿
势渐趋局限,高起,溃后脓出黄稠,热退肿消,疮口渐敛。
[治法] 散风清热,化痰解毒。
[方药]
1、主方
(1) 普济消毒饮(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牛蒡子9克,薄荷3克(后下),象贝母9克,生山栀9克,桔梗
6克,赤芍9克,炙僵蚕9克,连翘9克,黄芩9克,板蓝根30克,黄连3克,
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壮热口渴者,加鲜生地3克、天花粉9克、生石膏18克(打碎)。便秘
者,加枳实9克、生大黄9克(后下)、元明粉9克(冲服)。气喘痰壅者,
加鲜竹沥60克(炖温冲服)、莱菔子9克。痉厥者,加服新方安宫丸5克(
温开水送服)。脓成者,加炙山甲6克、皂角刺 9克。
(2) 溃后若舌光质红,口干少液,胃纳不香,宜清养胃阴,方用益
胃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鲜沙参18克,麦冬9克,生地黄12克,天花粉9克,玉竹9克,
鲜石斛12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谷芽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七味新消丸,每次2克,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汞过敏者
不宜用,有皮肤过敏史者慎用。
(2) 六神丸,成人每次10粒,小儿1岁1粒,2岁2粒,3岁3~4粒,4
~8岁5~6粒,9~15岁8~9粒,含化徐徐咽下或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本
品含剧毒药,应按量服用,不宜多服,孕妇忌服。忌食辛辣食物。
3、单方验方
(1) 痰毒煎(夏函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5)
处方:大力子15克,莱菔子15克,连翘15克,杏仁9克,薄荷5克(
后下),荆销售量9克,夏枯草15克,僵肾9克。水煎2次,合计分2次服,
每日1剂。
(2) 银鞭二黄散,参见“臀痈”湿热证单方验方。

虚证
[证见] 肿势平塌,疮色暗红,难脓难溃。溃后脓出稀薄,疮口有
空壳,或内溃脓从咽喉部穿出,收口缓慢,并见全身虚弱见症。
[治法] 清热化痰,托毒透脓。
[方药]
1、主方
(1) 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9克,生黄芪9克,白术9克,当归9克,赤芍9克,桔梗
3克,茯苓9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生甘草3克,象贝母9克,蒲公
英30克,黄芩9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喘痰壅、痉厥者,加减法参照实证。
(2) 溃后全身虚弱,疮口难敛宜益气补血,方用八珍汤(薛己《正
体类要》)加味。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甘草
5克,熟地黄15克,白芍9克,川芎6克,谷芽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七味新消丸,用法参照实证。
(2) 六神丸,用法参照实证。
(3)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4)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实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期 宜箍围束毒,用玉露散、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患处。
2、脓成 宜早期切开排脓,刀法宜循经直开。
3、溃后 参照“一般痈”外治法。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箍围药应保持湿度,使药力易于透达。
(2)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气喘痰壅时取半卧位。
(3) 初期、成脓期,宜进半流质饮食。
----------------------------------------------------------------------------------
臀痈(外科)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由于臀部肌肉注
射引起的,俗名针毒结块,也称为臀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臀部急性化
脓性蜂窝组织炎。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常有臀部糜烂损伤史,或臀部肌肉注射史。
2、痈发于一侧臀部,肿硬疼痛,形大如盘,肿逾盈尺,范围较广,
边缘不清,步履艰难。及至酿脓,焮肿疼痛,肿势渐聚。身伴寒热,四
肢酸楚,尿赤便秘。脓成外溃,色黄稠厚,或疮口内有腐烂坏死组织,
泄脓不畅。疮口收敛迟缓,约需1月左右。
3、本病需与有头疽及臀部流注相鉴别。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粒状脓
头,痒痛并作,肿胀扩大,腐烂时形如蜂窝。流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
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不愈,他处又起的现象。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湿热内生,或寒湿外受,蕴结
化热,或不洁之毒直中,湿热火毒搏结而成。具有来热急暴,病位较深,
范围较广,难以起发,成脓较快,但溃破较慢的特点。
2、臀部经属膀胱,湿热火毒流结太阳或毒邪直中,属内外之侯,
故来势较急、病位较深,先痛后肿,溃敛均迟。若外受淫邪,蕴而化热,
结聚成痈,其势由外至内,来势虽急,病位较浅,故肿痛俱作,皮红灼
热。治疗以解毒消肿为要。


辨证论治
湿热证
[证见] 来热较急,皮色不变,先有痛处,后渐作肿,局部漫肿,
硬而拒按,头疼身痛,四肢酸楚,口渴不欲饮,溲赤。溃后疮深脓稠,
出脓不畅,伴有腐肉。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仙方活命饮(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柏9克,生山栀12克,板蓝根30克,当归9克,
赤芍9克,牡丹皮9克,生苡仁12克,茯苓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
日1剂。
脓腐不易外出者,加皂角刺9克、炙山甲9克。局部皮色不红微热者,
加桃仁9克,红花6克、泽兰9克,酌减清热解毒之品。溃后体虚收口缓
慢者,改服八珍汤(参照一般痈溃后期)。
2、中成药
(1) 黄连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西黄醒消丸,每次3~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银芙二黄散(王绍贵《四川中医》1988.7)
处方:金银花30克,黄柏30克,大黄20克,芙蓉花(或叶)20克。四
药分别研细末,加入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敷药时
须露出顶部,使溃后排脓通畅。适用于蜂窝组织炎。

毒火证
[证见] 局部肿痛,肿势较局限,皮红焮热,头痛身疼,四肢酸楚,
身热憎寒,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脓成欲溃则痛如鸡啄,夜不能眠。舌
红,脉濡数。
[治法] 清火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银花解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紫花地丁12克,黄连6克,连翘9克,象贝母9
克,生山栀9克,牡丹皮9克,玄参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1剂。
酿脓者,加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初溃者,加桔梗9克、生苡仁
12克。
2、中成药
(1) 西黄醒消丸,参照湿热证。
(2) 解毒消炎丸,每次6粒,儿童减半,每日3次,饭后吞服。注意
不可嚼服或化开后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湿热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未溃 红热明显者,用玉露膏外敷;红热不明显者,用金黄膏
或冲和膏外敷。
2、脓成 宜切开排脓。腐烂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时,可以进
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
3、溃后 先用八二丹、红油膏外贴,脓腔深的加用药线引流。腐
脱新生,渗出黄稠滋水时,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盖贴。如疮口有空
腔不易愈合,可加用垫棉法压迫。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患病后应卧床休息。肌肉为活动用力之处,若不予限制活动,
每使毒邪扩散,病情加剧。
(2) 肌肉注射要注意消毒,避免毒邪乘虚入中。
(3) 中年以后,应避免露风冒雨,久坐湿地,以免诱发本病。
--------------------------------------------------------------------------------
脱肛(外科)


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脱出于肛门外者,称为脱肛。相当于西医的直
肠粘膜脱垂及直肠脱垂。


诊断要点
1、常见于体虚的小儿及老年人,或新产妇,或有长期泻痢、咳嗽
等病史,或有内痔环切手术史。
2、脱出为本症的主要症状。轻者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可自
行还纳;日久逐步发展为直肠全层脱出,除大便时脱出外,甚至咳嗽、
行走、下蹲也脱出,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回纳。如脱出未即时
还纳,直肠粘膜充血水肿,出血或糜烂。可伴有肛周皮肤潮湿瘙痒、腰
骶及腹部坠胀酸痛。脱出时间稍长,没有及时复位,可造成嵌顿,粘膜
由粉红色变为暗紫色,甚至糜烂坏死,肿胀疼痛,体温升高,排尿不畅,
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疼痛。
3、本病常分为I、II、III三度。
I度:直肠粘膜脱出,淡红色,长2~5厘米。质软,不易出血,便后
可自然回复。
II度:直肠全层脱出,长5~9厘米,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
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便后需用手帮助回复,常
伴发肛门松弛。
III度: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
表现有较浅的环状皱襞,括约肌松弛无力。
4、本病尚需与内痔相鉴别。内痔中、后期虽也能脱出,但痔核分
颗清楚突起,表面多为暗红色或青紫色,拭之容易出血。


辨证分析
1、本病是因小儿气血未旺,发育未全,或因老年气血衰退,或因
产育,气血双亏,或因久泻久痢、长期咳嗽等,以致中气不足,气虚下
陷,不能摄纳升提,肛门松弛,直肠移位而脱出肛外而成。若因手术或
外伤损及肛门,肛门失于禁固,也会导致本病。
2、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较为复杂,但其根本原因是中气不足所
致。临床上脱肛以虚证多见。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能提举内脏,气
虚肛门固摄无力,则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脱出。若脱出后未及时还纳,
局部气血郁滞,湿聚热生,则脱出物肿痛并作,里急后重,此时为标实
本虚。治疗以补中益气,固摄升提为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
中气不足证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轻重不一,有的便时脱出,有的增
加腹压即脱出,粘膜色淡红,粘液不多,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疼痛感不
明显,伴食纳不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 补中益气,固摄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6克,当归9克,白术
12克,炙甘草3克,大枣9克,金樱子12克,川续断9克,五倍子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虚寒者,加肉桂3克(焗)、炮姜9克、制附子9克。夹热者,加黄连
6克、黄芩9克、槐花9克。久泻久痢者,加诃子12克、破故纸9克。
2、中成药
(1)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人参芦(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处方:人参芦1个(研末)。每日1个,温开水送服。
(2) 鳖首(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烘干研末)3克,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脱肛。
(3) 脱肛方(柯泽春验方)
处方:使君子肉若干,捣烂,加饴糖适量,制成丸药。每丸3克,
每次1丸。另炖瘦猪肉100~150克,取肉汤服用。每3天服丸药和肉汤1次,
3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小I、II度脱肛。
(4) 菝葜金樱汤(曹会卿验方)
处方:菝葜90`120克,金樱子(根)60`90克。水煎分3次服;小儿酌
减。
(5) 升陷回肠汤(王建叶等验方)
处方:党参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
过滤取汁,再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两次药液混合,早晚2次分
服。配合外洗:用芒硝30克、甘草9克,加水2500~3000毫升,煮沸5分
钟;待温坐浴,早晚各1次。

下焦湿热证
[证见] 直肠粘膜或全层脱出,灼热肿痛,血性粘液较多,里急后
重,排尿不畅,肛门坠胀,疼痛剧烈。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地榆散(王怀隐等《太
平圣惠方》)加减
处方:黄连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黄柏9克,地榆12克,赤芍
9克,甘草3克,苍术9克,泽泻9克,槐花9克,凤尾草15克。水煎服,
每日1剂。
湿清热退,肿消痛减后,仍以补气升提为治则,参照中气不足证论
治。
2、中成药
(1) 黄连解毒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地榆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中气不足证单方验方(1)~(4)。

外治法
1、熏洗:
可选用苦参汤加石榴皮、明矾、五倍子煎汤熏洗;或用蛇床子、明
矾、乌梅、槐花、地榆、防风、葱叶煎汤,先熏后洗,每日2次。
2、敷药
可用马勃,木贼烧灰存性,共研为细末,混合均匀。将药末撒布患
处,使之还纳复位。
3、回复术
直肠脱出后,须立即回复;如脱出时间较长,局部充血胀,则回复
困难。施术时取侧卧位,粘膜涂以润滑剂,将脱出部分缓慢推入;再将
食指伸入肛门内,检查是否推到括约肌上方。如因疼痛;回复困难,可
在局麻下进行。术后病人应卧床休息2~3日,使其不再脱出。
4、注射法
将药物注射于直肠粘膜下层,使粘膜与肌层粘连;注射到直肠周围
间隙,使直肠壁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此法对儿童效果良好,对成人配
合肛门紧缩手术也可治愈。如用药量过多,浓度过大时,可能引起直肠
粘膜或直肠周围组织坏死,甚至感染和形成脓肿。
(1) 粘膜下注射法:
①适应症:儿童直肠粘膜脱出。
②禁忌症:直肠急性炎症,腹泻及持续性腹压增加等疾病。
③药物:脱肛液。
④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后,将直肠粘膜暴露于
肛外。用鼠齿钳固定脱出的粘膜,于齿线上方1厘米处以细针头刺入粘
膜下层,作点状或柱状注射。每点注入0.1~0.3毫升,点间距离0.5~1厘
米,每次用药总量12毫升左右。注射完毕再予消毒后,随即还纳肛门内,
外盖无菌纱布。术后酌情服用肠道消炎药。
(2) 双层注射法:
①适应症:成II、III度直肠脱出。
②禁忌症:痢疾、腹泻、肛门直肠急性炎症。
③药物:脱肛液。
④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腰俞麻醉,
肛门部常规消毒,铺巾。嘱病人作排便动作,使直肠尽量脱出肛外,以
0.1%新洁尔灭消毒直肠粘膜后,用鼠齿钳2~3把固定脱出的粘膜之最高
层,用较细的肌肉注射针头由此处向上作粘膜下层点状或柱状注射,然
后向外作粘膜下点状或柱状注射,用药量10毫升左右。待全部脱出的直
肠注射完毕,再消毒后还入肛门。换6号针头(长8厘米),分别于左右3、
9点距肛缘1.5厘米处进针。先在左侧刺入皮肤皮下及外括约肌进入坐骨
直肠间隙,约4~5厘米,针头略遇阻力即达肛提肌,通过肛提肌针头有
落空感时,即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左手食指伸入直肠内,触摸针头
部位确定在直肠壁外,骨盆直肠间隙内时,再深入2~3厘米。一般进针
深度,男性不超过7.5厘米,女性不超过5.5厘米。然后退针缓缓注药,
呈扇形,在肛门与尾骨之间刺入,沿骶骨曲进针,食指伸入直肠内引导
针头进入直肠后间隙,注药3~5毫升。三点一次注药总量不超过25毫升。
5、手术
(1) 疤痕支持固定术:
①适应症:成人II、III度直肠脱垂。
②禁忌症:直肠脱出后嵌顿、水肿、坏死。
③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
毒铺巾。直肠用0.1%新洁尔灭消毒,分别选定左、右两个点,在齿线以
上1.5厘米处,用鼠齿钳将直肠粘膜纵行夹住。然后用弯圆针和0号肠线
在钳下方贯穿结扎1针,垂直向上间断结扎共4~5针,针距1厘米,对侧
同法结扎。术毕,局部再消毒后,直肠内放凡士林纱条,外盖无菌敷料
固定。
(2) 肛门紧缩术:
①适应症:直肠脱垂并发肛门松弛,不完全失禁者。
②禁忌症:肛周急性炎症,泻、痢、便次增多者。
③操作方法:常规备皮,清洁灌肠。腰俞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
毒铺巾。于肛门后侧2厘米处,沿左右肛缘作“V”形切口,切口长短按
肛门松弛程度而定。如肛门松弛可插入3指以上者,可紧缩1/2;3指以
下者,紧缩1/3。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将皮瓣游离至齿线并向上牵拉,
暴露肛尾韧带、外括约肌皮下部及肛管后三角;将外括约肌缝合2针,
闭合肛管后三角,缝合皮肤“V”形切口,然后再将向上的游离皮瓣作
Λ”
“ 形切除。止血后肛门内放凡士林纱条引流,外盖无菌纱布。伤口
5~7天拆线,术后可有抗感染药物。

其他疗法
1、针炙疗法
(1) 体针:取长强、百会、合会、合谷、足三里、承山、阴陵泉、
三阴交、八髎等穴。小儿取百会穴用艾卷灸。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7日为一疗程。
(2) 耳针:取直肠下端、神门、皮质下,捻转1~3秒钟,留针30~60
分钟。
(3) 梅花针:肛门周围皮肤刺打,以增强括约肌及盆腔肌肉对直肠
的支持固定作用。
2、饮食疗法
(1) 黄芪蒸鸡:黄芪50克,母鸡1只,食盐少许。母鸡去内脏、毛、
爪,将黄芪填进鸡腹内,放在器皿中隔水蒸熟,放入食盐调味,分餐食
肉喝汤,适用于中气不足证。
(2) 升麻大枣猪肠汤:升麻10克,大枣30克,猪大肠500克,食盐
少许。升麻用纱布包裹,与大枣、猪肠同炖至猪肠熟烂,加入食盐调味。
去升麻,分3次食大枣,猪肠,喝汤。适用于中气不足证。
(3) 马齿苋升麻粥:马齿苋200克,升麻10克,粳米50克,食盐或
白糖适量。马齿苋与升麻同煎水去渣,放入粳米煮为粥,加入食盐或白
糖调味。适用于下焦湿热证。
(4) 栀子无花果泥:栀子10克,无花果500克,白糖少许。栀子研
为细末,无花果捣如泥后加入栀子末、白糖,随意服食。适用于下焦湿
热证。
3、预防调护
(1) 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活动,改变排便下蹲时间过久的不良习惯。
(2) 患内痔、直肠息肉等经常脱出的疾病,应及时治疗。
(3) 防止便秘或痢疾、腹泻、便次频繁等增加腹内压的疾病。
(4) 年老体弱中气不足,有胃、子宫下垂者,应用补中益气法,既
有治疗效果,又可达到预防本病的目的。
(5) 脱肛后必须及时复位,III度脱肛者用棉垫加“T”字带束紧压
迫固定,以防嵌顿。
------------------------------------------------------------------------------------
脱疽(外科)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甚则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诊断要点
1、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年龄多在25~40岁多之间。
2、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更为多见。
3、发病前有吸烟、寒冻、小腿外伤史等。
4、初期患肢有沉重、怕冷、麻木感,足趾有针刺样痛,小腿肌肉
有抽搐样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手足受冷后疼痛加剧,足背动脉搏动
减弱无力。或伴有浅静脉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有的在发病前即有此表
现。
5、中期(初期至中期的病程较长)局部皮肤发冷,患肢抬高则皮肤
颜色苍白,下垂则暗红,疼痛转为持续性。行走困难,夜寐不安,患肢
肌肉逐渐萎缩(亦可有水肿),足背皮肤萎缩,汗毛脱落,趾甲变厚,并
可有粟样黄色瘀点反复出现,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微弱。
6、后期患肢皮色暗红,犹如煮熟的红枣,皮肤上起黄泡,渐变为
黑色,呈现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肉枯筋萎,呈干性
坏死;溃破腐烂,创口流紫黑血水,创面肉色不鲜,气味甚臭,疼痛剧
烈,如汤泼火烧,彻夜不得安眠,常须屈膝抱足按摩而坐,足背动脉搏
动消失。腐烂漫延,五趾相传,上至足背,逐节脱落,乃至踝骨,日久
不愈,疮口难敛。
7、肢体位置试验阳性。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45°)3分钟,
足部皮肤迅速变为苍白,伴有麻木发凉,疼痛加剧。然后让患者坐起,
将患肢下垂,足部皮肤颜色回复时间缓慢,可呈潮红色、紫红色或斑块
状紫绀,此为阳性,表示动脉痉挛或阻塞后肢体有血液循环障碍,动脉
轿流量不足。
8、本病需民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雷诺氏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两侧对称。由于寒
冷或情绪激动可使手指突然变冷,皮色苍白,继而变为紫绀。待诱因消
失,可恢复常态,脉搏正常,可伴有皮肤硬化,很少发生坏疽。
(2)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双侧下肢常同
时发病,多数病人血胆固醇含量较高,脂蛋白代谢异常,并伴有高血压、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并发症。
(3) 糖尿病性坏疽:多为湿性坏疽,范围较大,蔓延迅速,并有尿
糖阳性,空腹血糖增高,多饮、多食、多尿等。

辨证分析

本病主要是由于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
脾肾阳气足、肝肾不足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寒冷刺激是发生本病的一个
重要因素,此外还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四肢为诸阳之末,得
阳气而温。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感寒湿这邪,则气血凝滞,
经络阻遏,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不荣,法
气脱落;肝肾不足,或寒邪郁久化热蕴毒,湿毒浸淫,脉络闭阻,肢末
无血供养,而致趾(指)焦黑坏死,甚则脱落。病久耗伤气血,导致气血
两虚。本病治疗以温阳通脉、活血祛瘀为原则。


辨证论治
虚寒证
[证见] 患肢喜暖怕冷,触之冰凉,干燥,皮色苍白,感觉麻木、
酸胀,呈间歇性跛行,疼痛遇冷加重,跌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淡,
台薄腻,脉沉迟细。
[治法] 温阳通脉,祛寒化湿。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合当归四逆汤(张
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独活9克,桑寄生15克,川失踪膝9克,川续断12克,当归12
克,党参15克,桂枝15克,熟地黄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木通9克,
红花6克,制川乌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毛冬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独活寄生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通塞脉片,每次8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毛冬青汤(杜俊宝《浙江中医杂志》1990.9)
处方:毛冬青150克,蒲公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当归60克,
元参60克,炮山甲15克,大黄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分4次服,每日
1剂。
食欲减退,加鸡内金10克。发热者,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银花
30克。下肢肿胀者,加黄柏10克、苍术10克。
(2) 散寒通脉汤(田积有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
处方:附子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10克,炮姜10克,
生薏苡仁30克,鸡血藤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通草12克,独活20
克,乳香6克,没药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瘀滞证
[证见] 患肢畏寒,触之发凉,皮色暗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
甚,抬高则见苍白,足背毳毛脱落,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并可有
粟粒样黄色瘀点反复出现。患肢呈持续性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不能
入睡,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治法] 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9克,熟地黄15克,当归尾9克,赤
芍9克,鸡血藤30克,地龙12克,土鳖虫6克,桂枝9克,穿山甲9克。水
煎服,每日1剂。
痛甚者,加乳香3克,没药3克。挟湿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

2、中成药
(1) 毛冬青片,用法参照虚寒证。
(2) 复方当归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1次。
(3) 川芎嗪注射液,每次4~6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250~500毫
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4) 四虫丸,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活血汤(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验方)
处方:当归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
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凉甚者,加肉桂、附子。有坏疽溃疡者,
加金银花。

热毒证
[证见] 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搏动消失,患趾如煮熟之红枣,
皮肤上起黄泡,渐变为紫黑色,呈浸润性蔓延,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
背,肉枯筋萎,色黑而干枯。溃破腐烂,疮面肉色不鲜,疼痛异常,如
汤泼火燎,彻夜不得安眠,伴有发热,口干,食欲减退,便秘,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止痛。
[方药]
1、主方:四妙勇安汤(鲍相王敖《验方新编》)加味
处方:元参15克,金银花30克,当归9克,生甘草6克,知母9克,
紫花地丁9克,金石斛12克,黄柏9克,赤芍9克,天花粉9克,生地黄15
克,水煎服,每日1剂。
疼痛剧烈者,加丹参12克、延胡索9克、乳香3克、没药3克。
2、中成药
(1) 醒消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一粒珠,每次1粒(1.5克),温开水送服。
(3) 毛冬青片,用法参照虚寒证。
3、单方验方:清热通脉汤(田积有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
1)
处方:忍冬藤50克,蒲公英40克,紫花地丁40克,野菊花30克,丹
参30克,赤芍30克,元参30克,车前子3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乳
香6克,没药6克,地龙15克,防己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
剂。

气血两虚证
[证见] 患肢疼痛已较轻,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心悸气短,畏寒
自汗,神疲倦怠。溃后疮口久不愈合,肉芽灰暗,脓液稀薄。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补养气血。
[方药]
1、主方: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川芎9克,当
归9克,赤芍9克,白芍9克,茯苓12克,山药9克,熟地黄12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虎潜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脱疽创面敛
后,筋骨不利,肌肤欠温者。
3、单方验方:
当归四逆汤加味(李古松《四川中医》1988.7)
处方:当归12克,桂枝12克,附子12克,细辛6克,木通6克,赤芍
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
10克,牛膝10克,生黄芪50克,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脱疽未溃的外治
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或用毛冬青根100克,水煎待温
后浸泡患肢,每日1~2次;或用当归15克、桑枝30克、威灵仙15克,水
煎熏洗,每日1次。此外,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等份研末,蜜调敷
于患肝涌泉穴,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也可用红灵酒少许按摩患肢足背、
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2、脱疽已溃的外治
溃疡面积小者,可用毛冬青根煎水浸泡后,外敷生肌玉红膏保护伤
口。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用蚕食方式清除坏死组织:
先将患肢放平,避免下垂,外用冰片锌氧油软化创面硬结痂皮,待患肢
炎症消退,坏死组织开始软化,即可作分期逐步清除坏死组织。原则上
疏松的先除,牢固的后除;腐肉先除,腐骨后除;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
炎症完全消除后才可进行。新鲜肉芽红活时,庆及时施行点状植皮手术。
3、手术
对于经治疗无效的肢体坏疽,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截趾(指)或不同
平面的截肢术。但必须在感染得到充分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
较清楚时,才能进行截趾(指)或截肢术。施行此手术必须十分慎重。

其他疗法
(1) 针刺: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穴;下肢取足三里、血海、解
溪、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中强度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1次。耳针
取交感、皮质下、趾、跟等穴,强刺激。
(2) 艾灸:肢体冷感较明显者,可灸涌泉穴。
2、饮食疗法
(1) 毛冬青猪蹄汤:毛冬青根180克,猪蹄1只,加水煎3~4小时,
吃肉喝汤,分3次1日服完,连续服1~3个月。
(2) 赤小豆红枣汤:赤小豆60克,红枣5枚,水煎至豆熟烂,加红
糖适量,取汁代茶,每日1剂。
3、预防调护
(1) 戒烟是获得疗效和防止复发的首要措施。
(2) 注意防寒,尤其在寒冷季节要防止冻伤,防止肢体外伤,以名
诱发或加重本病。
(3) 足部霉菌感染应积极治疗,以免诱发本病。
(4) 对因患肢剧痛而影响睡眠的病人,应防止坠床。
(5) 患肢功能锻炼,以改善患肢气血运行。方法是:病人平卧,抬
高双腿至45°,维持1~2分钟,接着双膝下垂3~5分钟,再恢复至水平位。
然后作踝关节伸屈,内外翻和足趾伸屈运动4次,休息2分钟。如此运动
5次,每日锻炼3~5次。但患足已发生坏疽者则不要煅炼。
------------------------------------------------------------------------------------------
外痔(外科)

发生于肛管外齿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破裂,
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形成的团块状物,叫做外痔。其中,由痔外静脉
丛扩大曲张形成的叫静脉曲张性外痔,由痔外静脉破裂出血引起的叫血
栓性外痔,由纤维增生形成的叫结缔组织外痔。


诊断要点
1、静脉曲张性外痔。
(1) 生于肌门齿线以下,肛缘周围皮下静脉曲张。局部有椭圆形或
长形肿物,触之柔软,平时不明显;在排便或下蹲增加腹压时,肿物体
积增大呈暗紫色,按之较硬;便后或经按摩后肿物体积可缩小变软。
(2) 一般伏有坠胀感,无疼痛,如便后肿物不缩小,引起周围组织
水肿时则有疼痛。
2、血栓性外痔。
(1) 好发生肛门边缘左右两侧,即截石位3、9点处。
(2) 发病前有大便秘结可用力负重等情况。
(3) 初起疼痛剧烈,很快肿胀隆起,呈半圆形,表现呈青紫色。
(4) 有的发病后经5~7天可自行吸收消退;有的虽疼痛逐渐减轻或
消失,但肿块不消,如切开皮肤,可取出紫黑色血块。
3、结缔组织外痔
(1) 生于肛门齿线以下,肛站边缘皮瓣赘生,逐渐增大,痔内无曲
张的静脉丛,按之质地较硬而光滑。
(2) 一般无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部有异物感。有时在染毒肿胀
时才觉疼痛,俟肿胀消退后,皮瓣依然存在。便后揩拭不净,并经常有
少量分泌物,因而可引起肛门瘙痒或湿疹。
(3) 发生于截石位6、12点部位的,多伴有肛裂;发生地3、7、11
点处者,多伴有内痔;若呈环状或花冠状的、多为经产妇。


辨证分析
1、静脉曲张性外痔主要是由于II、III期内痔反复脱出,或妇女妊
娠。腹压增大,血液运行受阻,瘀滞肛门而成。血栓性外痔是由于血热
津枯,肠燥便秘,用力努责,血络受伤,热迫血离经,瘀阻肛门,积于
皮下而形成。结缔组织外痔多由湿热下注,气血运行受阻,湿浊瘀血,
阻于肛门,使肛门皮肤皱襞的结缔组织增生肥大而成。外痔的特点是痔
核表面光滑,疼痛或不痛,不出血,自觉肛门坠胀、异物感。
2、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下焦湿热和血热瘀阻。湿热下注,或肛门
裂伤染毒,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则肛门坠胀肿痛,痔核潮红。
内热血燥,或便时努责,用力负重,以致迫血下行,脉络受损,瘀结不
散,阻于肛门,则结为肿核,坚硬疼痛,灼热坠胀。治疗以清热除湿,
活血散瘀为原则。

辨证论治
下焦湿热证
[证见] 肛门坠胀肿痛,自觉有异物感,便秘或便溏不爽,或里急
后重,痔核潮红湿润。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活血散瘀。
[方药]
1、主方:止痛如神汤(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参见内痔下焦湿热证方药。
2、中成药:参照内痔下焦湿热证。
3、单方验方
(1) 鲜胡桃叶(严纯武验方)
处方:鲜胡桃叶100克,盛于瓦罐内,加清水1000毫升,用纸封闭
罐口,沸腾后再煮20~30分钟。将药罐放进担桶内,撕开封纸,立即坐
于提桶上,引药蒸气对准患处熏30分钟。然后将药液药渣倾倒盆内,待
水温冷却至50℃左右,再进行坐浴30分钟,并用药渣擦洗患处。每日2
~3次,连续2~3天,即可痊愈。适用于外痔水肿血栓形成者。
(2) 祛瘀定痛汤(郑树信验方)
处方: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牡丹皮10克,木通10克,
泽泻10克,白芷10克,赤小豆30克。水煎服。
燥热者,加麦冬、元参、瓜蒌仁、火麻仁、天花粉。实热者,加大
黄、芒硝。湿热者,加滑石、葛根。便秘者,加大黄。瘀滞者,加三棱、
莪术、桃仁。伴肛门湿疹者,加苦参12克。嵌顿内痔严重者,加升麻15
克、五倍子15克。适用于血栓性外痔、炎性外痔、内痔嵌顿。

血热瘀阻证
[证见] 肛缘突起肿块,坚硬疼痛,其色紫红,自觉灼热坠,口渴
烦热。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凉血散瘀,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凉血地黄汤(祁坤《外科大成》)加减
处方:生地黄24克,赤芍9克,黄连9克,黄芩9克,槐花12克,地
榆12克,升麻9克,天花粉9克,甘草6克,丹皮9克,蒲黄9克(包煎),
木通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槐角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下焦湿热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熏洗 各种外痔,发炎水肿,坠胀疼痛,均可用苦参汤(高秉均
《疡科心得集》)
五倍子汤(陈治文《疡科选粹》)煎水先熏洗。
2、敷药 按上法熏洗后,外敷黄连膏、金黄膏或痔疮膏。
3、手术切除
(1) 结缔组织外痔:本病反复发炎,或皮赘较长者,可予以手术切
除。
①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在皮
赘正中做放射状切口,切除两侧皮瓣,修剪皮缘,使之成梭形或放射状
伤口。外敷止血粉,放入凡士林纱条压迫固定。
②术后处理:术后每日用苦参汤,或1:5000高锰酸钾热溶液坐浴,
而后更换敷料至痊愈。若有染毒发炎,应对症处理。
(2) 静脉曲张性外痔:对单纯性静脉曲张性外痔,可行静脉丛切除
术。
①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或腰俞麻醉下,常规消毒
铺巾。用组织钳提起外痔组织,在外痔皮肤上作一“V”形切口或煎一
梭形切口,然后用剪刀或止血钳剥离皮下曲张的静脉丛至齿线,将皮肤
与剥离的静脉丛一并切除,修剪皮缘,使之成为整齐的梭形创面。若肛
门皮肤不松弛,可做放射状切口,将曲张的静脉丛剥离切除。术后放入
凡士林纱条引流,用无菌纱布块压迫,胶布固定。若病变范围较大,或
已成环形,或痔块较多,应逐一处理,相互之间保留正常皮肤,以防术
后瘢痕挛缩,导致肛门狭窄。
②术后处理:同结缔组织外痔。
(3) 血栓性外痔:血块较大,坚硬不消,而且局部炎性水肿又较局
限者,可作血栓外痔剥离术。
①操作方法:取侧卧位,病侧在下方,局部消毒铺巾麻醉。然后在
肛缘肿块上作一放射状或梭形切口,用止血钳将血栓剥离摘除,修剪两
侧皮瓣,使伤口开放。外敷止血散,用凡士林纱条引流,外盖无菌纱布,
胶布固定。
②术后处理:保持肛周清洁,大便通畅,每日用苦参汤或五倍子汤
熏洗坐浴、浴后换药,至伤口痊愈。
(4) 炎性外痔:经内治、熏洗、敷药而无效者,可手术切除,不必
炎症全消亦可切除。
①操作方法: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消毒铺巾;局麻下切除肿物,创
面开放;用凡士林纱条引流,外盖无菌敷料以压迫止血,胶布固定。
②术后处理:同血栓性外痔。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内痔的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参照内痔的预防调护。
--------------------------------------------------------------------------------
委中毒(外科)

委中毒是发生于腘后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又名腘中毒,
俗名曲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腘窝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常有小腿或足部皮肤破伤,皲裂、冻疮溃烂或湿疹糜烂
等病史。
2、膝后腘中初起木硬不痛,皮色微红或焮热色赤。肿块形成时,
则患肢小腿伸屈困难,行动不利,伴有寒热。成脓时,身热持续不退。
3、本病需与腘窝部囊肿相鉴别。腘窝囊肿如核桃大小,呈现圆形,
表面光滑,质硬,局部稍觉微痛,或无感觉不适,身无发热,不会化脓。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湿热下注,或寒湿下注,气滞血瘀而成;也可因胫足
皮肤破伤,皲裂,湿疹,足癣染毒结聚引起。其临床特点为局部初起木
硬,微红肿痛,小腿屈伸不利;若筋为毒损,则有残疾之虞。
2、委中属膀胱经,膝为筋之会,足少阳之分。胆经移热,或膀胱
湿热,循经下注,结于腘中,则毒作而痈生。寒湿之邪,下先受之,循
足少阳,入于腘中,蕴积化生湿热,气血为之阴隔,则毒成而脓生。本
病初期为气滞血瘀,毒作而尚未成脓,故痈肿生而皮色不变中期湿热化
火,腐肉成脓,则腘部肿硬,皮色焮红而疼痛。后期溃脓,虽脓泄毒去,
而气血两亏,疮口敛迟,或筋为毒损,屈伸不利。治疗以清热利湿,活
血化瘀,散坚消肿为原则。


辨证论治
气滞血瘀证
[证见] 初起腘中木硬疼痛,皮色微红,活动受限,身伴寒热。苔
白腻,脉滑数。
[治法] 活血散瘀,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活血散瘀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桃仁9克,泽壮6克,牡丹皮9克,瓜蒌
仁9克(打碎),大黄9克(酒炒),黄柏6克,生苡仁12克,萆薢9克。水煎
服,每日1剂。
活动不利者,加伸筋草9克、老桑枝15克。
2、中成药

(1) 云南白药,每次0.25~0.5克,每日4次,温开水调服。
(2) 七厘散,每次1.5克,每日3次,温开水调服。
3、单方验方:祛湿消邪汤(顾世澄《疡医大全》)
处方:生苡仁60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3克,蒲公英3克,当归3克。
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下肢痈疽。

湿热化火证
[证见] 腘部肿硬,焮红疼痛,屈伸艰难,身热憎寒,口干不欲饮。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渗湿汤(高秉均《疡科
心得集》)加减
处方: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煎),川牛膝9克,金银花9克,地丁
9克,萆薢12克,生苡仁2克,木通9克,黄柏9克,泽泻9克,生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脓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活动不利者,加伸筋草9克\丝
瓜络6克。
2、中成药
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3次,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滞血瘀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亏证
[证见] 起发缓慢,脓成难溃,溃后脓出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
患膝屈伸不利。
[治法] 益气补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
处方: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
熟地黄12克,炙甘草6克,黄芪15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白芷6克。
2、中成药
(1)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滞血瘀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期 可用冲和膏、铁箍膏外敷。
2、中期 焮红赤肿,可外敷金黄膏或玉露膏。
3、脓成 宜切开排脓,切口位置应在腘中央折纹偏下房。
4、溃后 先用八二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的需加药线引流。脓
出如蛋清样时,停止药线引流,改用生肌散收口。疮口有空腔,用垫棉
法加压以助愈合。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伤口愈合后屈伸不利者,建议患者坐位脚踩毛竹管或圆杠等物
体,来回蹬动,每日2~3次,每次30~30分钟,以患者体力能耐受为度。
(2) 下肢皮肤损伤、皲裂或足癣疮疡,应及时治疗,勿使毒邪乘虚
侵入,结毒为患。
----------------------========================-----------------------------------------
息肉痔(外科)

直肠内赘生蒂状肿物,突出于肠腔,称为息肉痔,又称为樱桃痔、
垂珠痔、悬珠痔。相当于西医的直肠息肉。


诊断要点
1、多见于2~8岁儿童。
2、好发于直肠下端。一般为单发,也有一连串集生20~30个之多,
称为多发性肠道息肉。多发者多见于青壮年。
3、息肉突出,质嫩蒂小,色鲜红,小如豌豆、樱桃,大如杨梅、
胡桃。
4、大便时无疼痛感,但有肿物脱出;多伴有鲜血及粘液,多少不
等,不与粪便混杂。
5、小的息肉便后脱出,能自行回纳,大的须用手推回。常伴大便
不爽,下坠或里急后重感。若为多发性息肉,早期症状不明显,当串生
成块时,可见腹痛腹泻,甚则衡便内有泡沫及臭秽物,或挟有脓血粘液。
病延日久,可见形体消瘦,疲乏无办,面色苍白等。
6、本病应与内痔相鉴别。内痔色较暗红,根底大,一般生2~3个,
出血量较多,儿童少见。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脾胃素虚,饮食失节,膏粱厚味,使脾胃受损,运
化失职,湿热内蕴,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
气凝聚大肠而成。本病有便后出血,一般不痛,肿物蒂小质嫩,有时可
见红色肉样肿物脱出肛外的特点。
2、本病临床多表现为胃肠湿热或脾胃虚弱。湿热之邪迫注大肠,
传导失职,则见小腹肛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湿热熏蒸,迫血妄行,
浊气不化,则见便中带有鲜血及粘液,气味臭秽。若素体脾胃虚弱,或
病久脾虚胃弱,运化无权,食积浊气,下注大肠,则腹痛绵绵,在便稀
薄,带有泡沫及粘液,但无明显臭味;脾虚气弱,不能固摄,则下血淡
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治疗当视虚实,实证以清热利湿为法,虚证以
补气健脾为要。


辨证论治
胃肠湿热证
[证见] 小腹胀痛,大便不爽,里急后重,大便中常伴有鲜血及粘
液,气味臭秽。息肉脱出肛外者,可见表面糜烂,其色紫暗。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
(1) 秦艽苍术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秦艽12克,苍术9克,桃仁9克,防风9克,当归9克,泽泻12
克,大黄9克,黄柏9克,黄芩9克,牡丹皮9克,山栀子9克,凤尾草9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 若有瘀血见症,则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主选活血散瘀汤(吴
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9 克,赤芍9克,桃仁9克,大黄9克,牡丹皮9克,蒲黄
9克(包煎),五灵脂9克,苍术9克,龟板15克(先煎),鳖甲15克(先煎),
海藻15克,昆布15克,防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若便敌国较多,则宜凉血止血为先,方选凉血清肠汤(王肯堂
《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生地黄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防风9克,升麻9克,黄芩
9克,黄连6克,甘草6克,地榆12克,槐花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槐角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直肠息肉方1(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桃仁10克,生乳香6克,地榆12克,紫花地丁15克,金银花
15克,凤尾草15克,甘草6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分2次服,
每日1剂。适用于直肠息肉糜烂发炎。
(2) 直肠息肉方2(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乌梅250克(去核炒炭),僵蚕250克(微炒),蜂蜜500克。将
乌梅、僵蚕研为细末,和蜜为丸,如豆粒大小。每次服9克,每日3次,
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多发性肠道息肉。
(3) 鸦胆子仁(陈民藩《肛门科临床手册》)
处方:鸦胆子仁7粒,每日服食2次,连服1~2周。如有恶心、呕吐、
头晕,可服甘草2克或维生素B6。

脾胃虚弱证
[证见] 腹痛绵绵,大便稀薄,稀便内带有泡沫及粘液,但无明显
臭味。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面色萎黄,饮食不
振,四肢欠温,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健脾。
[方药]
1、主方
(1) 加味四君子汤(方贤《奇效良方》)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黄芪15克,
炙甘草6克,陈皮9克,山药15克,广木香9克(后下),当归9克,枳壳9
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若兼肾虚,宜脾肾双补,方选参术实脾饮(王肯堂《证治准绳》)
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肉豆蔻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陈
皮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6克,大枣9克,生病发9克,菟丝子15克,
破故纸9克,山药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参苓白术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薯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胃肠湿热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灌肠
以收敛、止血、软坚的药物煎汤保留灌肠,适用于息肉出血,或息
肉较小者。可选用6%明矾液50毫升;或用乌梅12克、五倍子6克、五味
子6克、牡蛎30克、夏枯草30克、海浮石12克、紫草15克、贯众15克,
浓煎至150~200毫升,每次用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结扎
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部常规消毒铺巾,
肛周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扩肛。将息肉轻轻拉出肛外,或在肛癯镜下用
组织钳夹住息肉,轻缓地拉出肛外,然后在息肉的基底部贯穿缝扎,或
用药线单纯结扎,在扎线远端0.3~0.5厘米处剪除息肉。依次一一处理
其他息肉,注入紫草膏或黄连膏。术后保持大便通畅。若因扎线滑脱或
息肉脱落引起出血,应借助肛门上镜,看清出血点,缝扎止血。也可用
电灼,或以2%硝酸银溶液灼止血,或敷以止血散。
3、注射法
适用于小儿低位无蒂,基底较宽的息肉。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下,
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后在分叶肛门镜下,于息肉根部用0.1%新洁尔灭液
消毒,然后注射6%明矾溶液或消痔灵等硬化剂,1次注入0.3~0.5毫升。
切忌药液注入肌层,以免引起坏死。术后保持大便通畅,1周后息肉可
枯死脱2落。息肉脱落出血者,处理方法同结扎法。
4、电灼法
适用于位置较高的小息肉。患者取膝胸位或俯卧位,借助肛门镜或
乙状结肠镜找到息肉,用电灼器直接烧灼息肉根部。若为无蒂息肉,可
烧灼中心部,但不宜过深,以免伤深部组织。术后卧床1小时。若一次
脱落不全,还可电灼第二次。多发或散在性息肉,可颁奖人电灼间隔时
间为2周。
5、手术
息肉数目多者,则应作病变肠段切除,对端吻合术。


其他疗法
饮食疗法及预防调护参照内痔的有关内容。
--------------------------------------------------------------------------------------
胁疽 肋疽 渊疽(外科)


胁疽、肋疽、渊疽均属发生在胁肋部的疽证。胁疽为生于肋骨下软
肉处的疽证;肋疽为生于肋骨处的疽证;渊疽为生于腋下10厘米肋间的
疽证。三病虽各自名称不同,发病部位及证候亦略有差异,但就其经络
分布、临床证表现及治疗而言,颇有相似之处,故一并讨论。相当于现
代医学的胸壁、胸骨结核。


诊断要点
1、多见于30岁以下形瘦体虚之人,以男性占多数。
2、发病前多有肺结核病史或肺部手术史。
3、初起多在胸壁肌肉深处、胁肋骨间,隐隐疼痛,漫肿色白。
4、成脓约经3~4月,渐渐肿起,可大如杯碗,疼痛难忍,将溃时皮
色泛红。
5、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质,可损骨透膜。损骨者从疮口
探入,可触及粗糙死骨;透膜者在疮面放一薄纸,患者呼吸时见薄纸颤
动。
6、X线摄片检查,发现肋骨或胸骨破坏者为肋骨结核,但未见骨质
破坏,也不能除外胸壁结核的诊断。
7、非化脓性肋软骨炎,病变常侵犯2~4肋软骨,尤以第2肋软骨多
见,受累软骨常明显隆起,疼痛,压痛,皮色始终不变,质较硬,无波
动感,X线检查无明显骨质改变。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由于体虚正气不足,加之忿怒郁闷,郁久化火,灼津为
痰,凝滞络道,阻于肝胆二经而成。其特点是初起患部多皮色不变,肿
胀隐痛,病程迁延;一旦破溃,则脓水淋漓,难以愈合,甚至可损骨透
膜。
2、两胁乃是肝胆二经所布,多气而少血。初期表现为肝郁气滞为
主,除局部结块肿痛外,常伴有胁肋攻窜作痛,烦躁易怒,每因情志不
遂而加重。脓成或初溃阶段,则以肝肾阴虚,风火内传表现为主,肿处
逐渐变红,伴有五心烦热,盗汗,日晡发热,脓出夹有败絮状物质等阴
虚火旺症状。溃后或溃久不愈营血耗伤,则多见气血两虚,形体虚弱症
状。治疗以清肝解郁,行滞散结为主。


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证
[证见] 胁肋部肿痛,皮色不变,伴有胁痛或胀痛不适,或攻窜作
痛,不能转侧,食欲不振,心烦易怒,诸症每因情志不遂而著舌质偏红,
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方药]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二陈汤(陈师文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6克,赤芍9克,黄芩9克,百部9克,丹参9克,川楝子
9克,制香附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茯苓15克,知母9克,牡丹皮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小金丹,用法参照“环跳疽”阴寒证。
3、单方验方:结核散(刘露祥验方)
处方:蜈蚣30条,全蝎100克,白芥子15克。共研细末,分60包。
每次用药末1包,装入1只啊穿一小孔的鸡蛋内,搅匀,蒸熟食之;每日
2次,30天为一疗程。

阴虚火旺证
[证见] 肿块逐渐变红变软,形体瘦弱,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稠,
口干,五心烦热,日晡潮热,盗汗,心悸气促。舌红苔薄黄,脉虚数。
[治法] 滋阴降火,托毒护膜。
[方药]
1、主方:知柏地黄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合清骨散(王肯堂《证
治准绳》)加减
处方:知母9克,黄柏9克,银柴胡9克,地骨皮12克,鳖甲15克,
生甘草6克,炙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丹参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2) 大补阴丸,大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空
腹姜盐汤或淡盐水送服。
(3) 护膜散,每次6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米汤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气血两虚证
[证见] 溃后疮口色泽不鲜,脓水清稀,淋漓不尽,或流臭败稀脓。
形体瘦弱,面色 白或萎黄,唇白少血,神疲乏力,短气声微,自汗,
形寒怕冷,或兼有头晕目眩,心悸,不寐。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1、主方:人参养营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9克,炙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焦白术9克,茯
苓9克,陈皮6克,百部9克,黄芩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熟地黄15
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人参养荣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肝郁气滞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期 用阳和解凝膏掺红灵丹外贴,或用冲和膏外敷。
2、成脓 若内消不瘥,可用隔附子片灸,温通患处,促使脓液成熟。
脓成宜切开排脓,刀法宜浅,以防伤及内膜。
3、溃后 先用七三丹药线引流,外贴太乙膏。如触及死骨松动者,
可用镊子取出。对有脓腔及腐肉者,可酌情用搔刮术,或作病灶清除。
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贴太乙膏。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瘰疬”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增强营养,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 戒房事,以免发生疮口肉色不鲜,或加重痛苦。
-------------------------------------------------------------------------------
血瘤(外科)
血瘤是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一种肿瘤。相当于现代医
学的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要点
1、大多为先天性,女性较为多见。
2、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四肢、躯干、面颈部尤为多见。
3、出生弥月前后出现,随年龄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停止发
展。
4、瘤体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境界明显,质地柔软如海绵状,色
红或紫红,但也可为正常皮色。压之肿块可缩小及退色,松手后又恢复
原状。
5、若因擦破,可引起出血,感染后可形成溃疡。
6、血痣与血瘤外表较相似,但血痣多数直径仅数毫米至2~3厘米,
压之色泽及大小无明显变化,当予鉴别。


辨证分析
1、本病多得之先天,受之父母,肾中伏火结于血脉而成;或因心
火妄动,逼血沸腾,外受寒凉,相互凝结,显露于肌肤而成。其特点是
瘤体或红或紫,按之可暂时退色或缩小,触破后血不易止。
2、本病总因血脉瘀滞而成,辨证时当分清寒热虚实。初起时多实
多热,瘤色赤,患处肿胀有热感,为火热血实气盛之象;病久多虚多寒,
瘤色紫暗,乃寒凝血瘀之象。阳虚生外寒,故畏寒,病久入络则疼痛,
病发于阴故疼痛入夜更甚。治疗以活血行瘀为原则。


辨证论治
血热瘀滞证
[证见] 初起或瘤体色红,或肿胀,或患处有热感。舌红少苔,脉
细数。
[治法] 凉血活血,滋阴抑火。
[方药]
1、主方:芩连二母丸(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黄芩9克,黄连6克,知母9克,象贝母9克,川芎6克,当归
9克,生地黄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煎),地骨皮12克,侧柏叶9克,白
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芩连二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灯芯煎汤送服。
3、单方验方
(1) 丹参地鳖方(颜德馨验方)
处方:紫丹参12克,生牡蛎30克,泽兰12克,王不留行12克,炮山
甲4.5克,丝瓜络6克,川芎6克,地鳖虫4.5克,威灵仙12克。疼痛较甚
加桃仁12克、水蛭粉1.5克(分吞)。水煎,头2汁内服、第3汁外熏,每
日1剂。适用于静脉性血管瘤。
(2) 五灵脂消瘤方(袁金生验方)
处方:生黄芪45克,桂枝15克,桃仁12克,干姜15克,防风15克,
三棱9克,莪术9克,五灵脂15克,云苓13克,泽泻9克,炒白术24克,
知母15克,生姜30克,附片12克,制草乌12克,当归9克,大枣5枚,牡
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海绵状血管瘤。
(3) 九香虫外涂方(潘大理等《中医杂志》1987.1)
处方:活九香虫若干只,将虫盛于瓶中备用。用时用一镊子夹住九
香虫前半部,另用一镊子夹住虫体尾部,挤出腹腔内空物,涂于血管瘤
上。视瘤体大小用药,以涂布均匀为度。每日3~4次,连用数日。

寒凝血瘀证
[证见] 病久,或瘤皮紫暗,或兼见畏寒,疼痛入夜更甚。
[治法] 温经补气,活血行瘀。
[方药]
1、主方: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处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大枣12克,黄芪
30克,三棱9克,莪术9克,桂枝9克,干姜9克,制附子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中成药
十二温经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血热瘀滞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瘤体不大者,可以针穿刺抽出血液,压迫止血后,外敷清凉膏,
并加压包扎固定,可使瘤体消失。
2、初起而表浅者,可用银锈散外搽,使其堕落。
3、根蒂细者,可手术切除,并即用银烙匙烧红烙之,有止血不溃,
不再生之效。复发者仍依前法,或结扎处理亦可。
4、也可用消痔灵注射液行瘤体内注射,使其硬化脱落,操作方法:
在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后,以消痔灵液与1%普鲁卡因按1:1比例混合(如普
鲁卡因皮试阳性者可改用利多卡因),抽入5~10毫升注射器内,以5号细
长针头注射。先将针头缓缓退出,退至皮肤处再注射少量药液,以减少
瘤体因内压增高起为止;然后将针头缓缓退出,退至皮肤处再注射少量
药液,以减少瘤体因内压增高后的针孔渗血。拔出针头时,如有渗血者
用消毒纱布包扎。隔1周后如瘤体尚未发硬萎缩,可用消痔灵与1%普鲁
卡因以2:1比例,依前法再注射。一般小的注射1~2次即可,较大者需注
射4~5次。
5、瘤体擦破,血流不止者,可用桃花散外敷,并加压包扎止血。
6、感染时按一般溃疡处理。
7、必要时手术切除瘤体。
---------------------------------------------------------------------------------------------
颜面部疔疮 外科

本病是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由于发生部位的不同,又
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眉心的叫眉心疔;生于两眉棱的叫眉棱疔;生于
颧部的叫颧疔;生于颊部的叫颊疔;生于鼻部的叫鼻疔;生于人中穴部
位的叫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的叫虎须疔;生于口角的叫锁口疔;生在
唇部的唇疔。因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统称为颜面
部疔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颜面部疖和痈。


诊断要点
1、多发于额前、颧、颊、鼻、口唇等部位。
2、初起皮肤上有一粟粒状脓头,或痒或麻,以后渐渐红肿热痛,
结块范围在3~6厘米左右,顶突根深坚硬。约5~7日间肿势逐渐增大,四
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破溃。约7~10日间顶高根软溃脓,疔根随
脓外出,肿消痛止。病程一般10~14日。
3、本病需与疖及有鉴别。疖虽亦好发于颜面部,但红肿范围不超
过3~6厘米,无明显根脚,一般无全身症状。有头疽虽初起亦有粟粒状
脓头,但逐渐形成多头及蜂窝状,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12厘米以上,多
发于项背部皮肉坚厚之处,发展较慢,病程较长。


辨证分析
1、本病主要因火毒为患,其毒或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
炙煿,以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或由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嗌伤?
 テ破し簦 淳 腥径拘埃 粲谘彰婕》簦    投 伞S捎诿娌垦
 龇岣唬 痉⒅ 螅 哂蟹从 缌遥 ⒄寡杆伲 拘耙子诶┥ⅲ 踔烈
 鹱呋频奶氐恪?
2、本病虽可由内外因素引起,但发病却有轻重之别。一般外感时
邪即发病者轻,由脏腑积热蕴毒而发者重。以疮肿形色言,则色红活者
轻,色紫暗者重。肿势局限,顶突根束者为毒聚易愈;结块木硬,漫肿
无头,肉肿疮不肿者为毒散难愈。若肿势迅速扩大,疮形平塌,干陷无
脓,兼见壮热烦渴,头痛如裂,泛恶呕吐,甚至神昏谵语,是为疔毒走
散,入于营血的走黄危证。若毒邪内传脏腑,可引起内痈,或毒邪流窜
于肌肉经络而形成流注,或毒邪流窜于骨骼而形成附骨疽。本病以清热
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初期
[证见] 患部有粟粒状脓头,痒麻粗兼,或无明显脓头而木硬暴肿,
焮热坚硬,状如钉丁,疼痛应心。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伴有全身不适,
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
1、主方:七星剑(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味
处方:野菊花9克,苍耳子9克,豨莶草9克,半枝莲9克,紫花地丁
9克,麻黄3克,七叶一枝花6克,金银花12克,象贝母9克。加入黄酒500
克,煎药至1碗,热服,汗出为度,每日1剂。
2、中成药
(1) 清解征,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解毒消炎丸,每次4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蟾酥丸,每次3丸 ,用葱白嚼烂,包药于内,热黄酒1杯送服,
被盖卧,出法为度。轻者1次,重者再服。
3、单方验方
(1) 李道士治疔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30克,白果20克,桔梗9克,甘草9克,
知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苍耳虫(朱仁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苍耳虫(苍耳草茎内之蠹虫,也称为麻虫),于阴历七月间采
集,浸泡于麻油或蓖麻油中,并加少许朱砂末。肜时取2~3条置于疔头,
外贴黄连膏。如未预先制备,临时采用亦可。用之初起可消,成脓期可
促其局限化脓,拔脱疔根。

成脓
[证见] 疮形已成,根盘渐收,顶凸根软,高肿疼痛,伴有壮热头
痛,口臭气粗,烦渴喜饮,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此期邪毒炽
盛,若因挤压,易出现疮色紫暗、疮面倒陷,应警惕疔毒走黄。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黄连解毒汤(王焘《
外台秘要》)加减
处方:地丁30克,野菊花9克,半枝莲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
赤芍9克,牡丹皮9克,鲜生地18克,黄芩9克,七叶一枝花9克,生甘草
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毒盛肿甚者,加黄连3克、大青叶30克。壮热烦渴者,加竹叶6克、
生石膏18克(打碎)、生山栀9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元明
粉9克(冲服)。透脓加皂角刺9克。
2、中成药
琥珀蜡矾丸,每次30粒,每日早晚饮后温开水送服。脓溃为度。其
余参照初期中成药。
3、单方验方
参照初期单方验方。

溃后
[证见] 疔根脱出,局部肿痛渐消,全身症状渐减。脓腐出净,新
肉渐生而愈,若治不彻底,脓毒未净而敛口太速,则可遗留硬结作痛,
此为余毒未尽。若见午后潮热,口干乏津,心烦纳呆。舌红脉数,是为
火毒伤阴。
[治法] 清解余热,兼以护阴。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益胃汤(吴鞠通《温
病条辨》)加减
处方:野菊花9克,金银花9克,蒲公英15克,北沙参30克,麦冬9
克,金石斛克,生甘草3克,天花粉12克,玉竹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六应丸,参照“一般痈”用法。
(2) 清解片,参照初期用法。
3、单方验方
参照初期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期 宜箍毒消肿。用玉露膏或千捶膏外贴;或用天仙子或金黄
散适量,水调成糊状围敷,露出疔头;或用六神丸或紫金锭研碎,醋调
涂敷。
2、成脓 宜聚毒排脓。脓成未溃,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可切开排
脓,疮口掺以凌氏拔疔散或五五丹少许,外贴玉露膏、黄连膏。若疮头
已溃,疔脚不化,可于疮头插入拔毒钉或立马回疔丹1粒,或药制苍耳
虫放于疮顶,外贴玉露膏或千捶膏以蚀拔疔根。唇部疔疮,不宜在唇内
侧使用丹药及药膏,可用蟾酥丸研细掺疮口,或用银花甘草煎汤湿敷患
处。
3、溃后 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初溃时脓腐未尽,疮口可掺凌氏
拔疔散或九一丹,外敷生肌玉红膏。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 菊花饮:鲜菊花根叶适量,洗净捣汁100毫升,滚黄酒调服,
盖被卧取汗。每日1次。适用于初期。
(2) 凉拦马齿苋:马齿苋500克,洗兆切段;仙人掌60克,去刺皮
切丝。两味在沸水中焯过,加入白糖、醋、麻油适量,拦拌匀佐餐。
(3) 芪枣橘粥:生黄芪30~60克,红枣30~60克,入沙煲中浓煎取汁;
再入粳米100克,红糖30克同煮成粥;粥将成时调入陈皮末1克,稍沸即
可食用。适用于疔疮后期脓溃肿消患者。
2、预防调护
(1) 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
(2) 忌内服辛温发散药。
(3) 忌灸法、早期切开及针挑患处。
(4) 忌挤脓,防止跌跤、碰伤患处。
(5) 忌烟酒、辛辣及鱼腥之品。
(6) 忌房事及忿怒。
(7) 勿拔胡须、鼻毛及眉毛,以防诱生本病。
---------------------------------------------------------------------
腋痈 外科

腋痈是生于腋窝内的急生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俗名夹痈。相
当于现代医学的腋下淋巴结炎。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多有同则上肢皮肤皲裂、破损或疮疡等病史。
2、痈发于腋窝内,初起多局部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侧
上肢活动不利,多伴恶寒发热,纳呆等症状。约经10~14天,肿块成脓,
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溃后一般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
3、本病需与腋疽相鉴别。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
化脓时间约需3个月,溃后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状物质,收口缓慢,
无明显全身症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增高,血沉
增高。小儿患者可因接种卡介苗引起。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有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
流窜,结于腋窝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忿怒气郁,化火蕴结而成。其
特点是发病之初即腋窝暴肿,上肢活动不利,脓成易溃,因疮口位置偏
高,易引起袋脓。
2、本病总为火毒为患。挟风者,风火相乘,肿势急暴,恶寒发热,
初期多见;肝脾郁火上乘,则痈红肿热痛,痛引胁肋,酿脓期多见。治
疗以清肝解郁,消肿化毒为主。


辨证论治
风火热毒证
[证见] 腋窝内结块,肿起急暴,坚硬灼热疼痛,皮色不变,同侧
上肢活动不利。身伴寒热,催呆,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9克,防风9克,天花粉9克,当归尾6克,
浙贝母9克,甘草6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白芷6克,野菊花12克,
牛蒡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
酿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上肢不利者,加桑枝15克、姜
黄9克、木瓜12克。
2、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颈痈”单方验方。

肝脾郁火证
[证见] 腋窝内结块肿起,皮色转红,焮热疼痛,痛引胁肋,上肢
活动不利。身发热,口苦咽干,纳呆。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解郁,化毒消肿。
[方经]
1、主方:柴胡清肝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连翘12克,赤芍9克,牛蒡
子9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12克,野菊花9克。水煎服,
每日1剂。
透脓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上肢不利、痛引胁肋者,加丝瓜络
12克、竹茹9克、桑枝15克。
2、中成药
四季青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颈痈”单方验方。

外治法
参照“一般痈”外治法。脓成切开引流,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
流。疮口将敛时宜外盖棉垫,压紧疮口,可加速愈合。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止肢有皮肤皲裂,破损或感染病灶时宜积极治疗,以免毒邪循
经为患。
(2) 发病期间患肢宜限制活动,以减轻疼痛。
(3) 痈肿较大者,愈后宜加强患肢肩关节活动,以利舒展筋骨。
---------------------------------------------------------------------------------
一般痈 外科

一般痈是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
的体表脓肿。


诊断要点
1、体表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
多在6~9厘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
口渴等全身症状。
2、本病需与有头疽及发相鉴别。有头疽也发于肌肤之间,初起即
有粟粒状脓头,易向周围扩展腐烂。发则初起无头,红肿明显,边缘不
清,数天后皮肤湿烂,色黑腐溃,或中软不溃,范围较大,伴有明显的
全身症状。
3、血分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均增高。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外感风燥湿火,邪热壅聚,或因过食膏梁厚味,湿热
火毒内生,或因外来伤害,毒邪乘虚内侵,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
气血凝滞,邪毒壅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酿脓成痈。
2、本病主要源于火毒。热胜则肉腐,肉腐则化为脓。又因发病部
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大抵头面多挟风,因风性上行,以风温,风
热为多;中部多郁,因气火俱发于中,以内蕴火毒,或气火内郁为多;
下部多湿,因湿性趋下,以湿火,湿毒多见。治疗以清热解为原则。


辨证论治
初期
[证见] 患处皮肉之间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焮红,少
数初起皮色不红,至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结块逐渐扩大,高肿发硬。轻
者无全身不适,重者兼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
数。
[治法] 疏风清热,行瘀活血。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防风6克,白芷克,象贝母9克,天花粉9克,金银花9克,连
翘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发于上部者,加荆芥9克、牛蒡子9克、桑叶6克、菊花6克。发于中
部者,加龙胆草6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发于下部者,加苍术6克、
黄柏9克、萆薢9克、川牛膝9克。
2、中成药
(1) 六应丸,成人每次10粒,儿童减半,6岁以下服成人剂量的1/
3,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 银黄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消痈汤(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金银花15~20克,蒲公英15~20克,鲜生地15~20克,连翘9~
15克,赤芍9~15克,天花粉9~15克,川贝母9~15克,陈皮9~15克,蚤休
9~15克,龙葵9~15克,白芷6~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 华佗治阳症痈疽神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金银花60克,蒲公英60克,生甘草60克,当归60克,老花粉
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英丁汤(姚弭乱《中医杂志》1986.2)
处方:蒲公英18克,紫花地丁15克,草河车12克,金银花18克,连
翘10克,黄芩8克,白芍12克,防风6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服、每日1
剂。
(4) 琥珀蜡矾丸(徐焙《江苏中医杂志》1980.3)
处方:琥珀10克,白矾50克,雄黄5克,全蜂房1个,滴水石10克,
川贝母20克,朱砂5克,蜂蜜10克。研极细末,水蜜为丸,朱砂为衣,
如黄豆大小,每日服20~30粒,温开水送服。

成脓期
[证见] 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全
身发热持续不退。
[治法] 和营清热,托毒透脓。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透脓散(陈实功《外
科正宗》)加减
处方:黄芩9克,生山栀9克,皂角刺9克,炙山甲6克,象贝母9克,
天花粉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瓜蒌仁12克(打)、生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尿赤者,
加赤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煎)。口渴者,加鲜生地12克、生石膏18克
(打碎)、淡竹叶6克。痛甚者,加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
2、中成药
参照初期中成药。
3、单方验方:痈症脓成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
处方:当归尾9克,生山甲9克,生皂刺9克,川芎9克,赤芍9克,
白芍9克,白芷9克,桔梗9克,生黄芪9~15克,金银花15克,乳香3克,
没药3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

溃后期
[证见] 疮口流出脓液,多为稠黄白色,亦可夹杂紫赤色血块,溃
后排脓通畅,则局部肿消痛止,全身症状随之消失,再经10天左右收口
而愈。若疮口过小脓出不畅,或有袋脓现象,则流脓不尽,收口迟缓;
若身体气血虚弱,则流出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疮口难愈。
[治法] 一般不需内治,体虚者宜调补气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
克,陈皮6克,谷芽9克,金银花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归脾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3、单方验方:党芪汤(蔡让《中医杂志》1985.9)
处方:台党参15克,晋黄芪9克,七叶一枝花9克,浙贝母9克,川
白芷9克,昆布9克,海藻9克,全当归12克,白术12克,制乳香6克,制
没药6克。水4碗煎成1碗,加白酒少许冲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初期 宜清热消肿。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用金黄散、玉露
散、双柏散水蜜调制外敷;或用千捶膏、太乙膏掺红丹或阳毒内消散外
贴。
2、成脓 宜及时切开排脓。刀口宜顺皮肤纹理切开,并应熟悉痈肿
附近的解剖关系,慎勿损伤血管及神经。
3、溃后
(1) 初溃: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再用金黄膏
或玉露膏盖贴。
(2) 收口:脓尽宜生肌收敛。用生肌散掺入疮口中,太乙膏或红油
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3) 流脓不畅: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改用扩创法;
若疮口过小,出脓不畅,宜用扩创法。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 二泥丸子:大蒜头100克,仙人掌150克。大蒜头去皮,仙人掌
去皮及刺,混合捣泥,适当调入味精、酱油,做成丸子,可佐餐服。适
用于痈证初起,火毒尚在表浅之证。
(2) 午时茶:取紫花地丁20克,芹菜叶15克,置茶壶内,冲入沸水
300毫升,焗5分钟后加入茉莉花5克、蜂蜜15克,再冲入沸水100毫升。
午时饮用,每日1次。对儿童痈证尤为适宜。
(3) 透脓木耳兔:炙山甲15克,皂角刺1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
黄芪20克,兔肉250克,共置锅中文火炖至肉熟,取出兔肉切块。再将
木耳50克在药汤中焯5分钟,取出与兔肉加调料拦食。适用于痈证妆起
及成脓期。
(4) 四豆一草汤:用绿豆50克,赤小豆50克,黑大豆50克,四季豆
50克,甘草20克,共置沙锅内加水适量煮至豆烂汤黄,吃豆饮汤。每日
饭前服,也可作佐餐随时服。每日1剂,连服4日。适用于痈证中期正气
未衰,热毒炽盛,肿势不束,脓毒未透者。
(5) 葫芦鸭子:水鸭1只,去毛及内脏。将党参30克,陈皮15克,
白术12克,薏苡仁30克,莲米30克,沙仁15克,大豆50克,茯苓15克,
北沙参15克,玉竹15克、生地黄15克用冷水润透;掺入食盐10克,共入
鸭肚内,封口做成葫芦状,置蒸笼内蒸熟食用。适用于痈证后期胃纳不
振,气血不充病人食用。
(6) 参芪益气鸡:仔鸡1只去毛及内脏,党参30克,黄芪60克,生
地黄15克,当归30克,冷水适量浸药至透,将鸡入药中同置气锅内蒸,
熟后调料温食。适用于痈证后期气血亏虚者服用。
2、预防调护
(1) 外敷药应紧贴患部,箍围药宜注意保持湿度,掺药应撒布均匀。
(2) 疮口周围皮肤应经常保持清洁,以免并发湿疹。
(3)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
(4) 患在上肢者以三角巾悬吊患臂,在肢者宜抬高患肢,并减少运
动。
----------------------------------------------------------------------------------------
疫疔 外科

感染疫畜之毒,侵于皮肉而生疔者称为疫疔。古称鱼脐疔或鱼脐疮。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皮肤炭疽病。

诊断要点
1、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业工作者。接触后一般1~3天发
病,潜伏期12小时~12天。
2、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
3、初起局部皮肤发痒,继起红色丘疹,单个或多个,形如蚊迹蚤
斑,旋即增大,变为紫色水泡,周围肿胀,焮热。短期内可化腐破溃,
结有干痂,其色暗红,或呈黑色,疮形凹陷,狭长似鱼脐。同时局部肿
势散漫增剧,软绵无根,并有臖核肿大。后期中央坏死,与正常皮肤分
离,流出少量脓液,而后肿势消退,坏死脱落。
4、本病自学痒而不痛。
5、水泡内容物涂片及培养和血液培养,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炭疽杆
菌。
6、颜面部疔疮形如粟粒高突,红肿热痛,坚硬根深。丹毒皮色鲜
红,蔓延成片,边缘清楚,焮热疼痛,常有反复发作史。疫疔则疮形色
黑凹陷,痒而不痛,不难与上述二病鉴别。


辨证分析
1、本病是皮肤先有轻微损伤,而后感染疫死牛马猪羊之毒,阻于
皮肤之间,以致血凝毒滞而成。其特点是,疮头色黑,凹陷似鱼脐,痒
而无痛,全身症状轻,易于传染。
2、疫畜之毒入侵,随气血流行,流注无定,故发无常处,或在手
足,或在颈面,或在胸腹等处,暴露部位较易接触疫毒,故四肢颈面多
见发病。疫毒为阳邪,阳毒内郁,则发热;毒阻经络,气血失和,则有
身疼痛、骨节疼痛。少数患者,疫毒入于营血,尚未可发生走黄逆证。
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原则。


辨证论治
初期
[证见] 患部发痒,继起红疹,形如蚊迹,伴身微热,周身不适,
脉浮而数。
[治法] 解毒消瘴,行气和营。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当归9克,甘草9克,赤芍9克,天花粉9克,陈
皮6克,防风9克,连翘9克,葛根12克,牡丹皮9克,板蓝根30克。水煎
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外科蟾酥丸,每次3粒,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紫金锭,每次2~5片,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复方飞龙夺命丹(张文冲验方)
处方:蟾酥6克,轻粉1.5克,寒水石6克,血竭3克,胆矾6克,麝
香0.6克,朱砂0.6克,炙蜈蚣1条,蜗牛10枚,乳香6克,没药6克。上
药除蟾酥、朱砂外,共研极细末;蟾酥用烧酒化开,和药末打匀为丸,
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次6~9克,每日1次,黄酒送服。并可外用,
药丸研末后用烧酒调如糊,涂于疮面,3~4日1换。

中期
[证见] 红疹续发水泡,其色紫暗,破溃结痂,色黑似炭,疮形凹
陷,形似鱼脐,疮周漫肿。伴有发热呕吐,头痛身疼。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 解毒清热,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味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9克,野菊花9克,紫花地丁9克,紫背天
葵9克,蒲公英30克,萆薢15克,泽泻9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
1剂。
热重者,加黄芩9克、黄连6克=山栀子9克。呕吐者,加竹茹9克、
法夏9克。
2、中成药
参照初期中成药。

后期
[证见] 逾时1~2周,腐肉分离,渐至脱落。疮面色红,肿胀渐退,
收口而愈。
[治法] 清解余毒。
[方药]
1、主方:四妙散(陈自明《外科精要》)加味
处方:金银花12克,甘草6克,当归9克,生黄芪15克,玄参12克,
金石斛克,土茯苓30克,生薏苡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丹参酮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初期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初期 宜解毒消肿。发于头面、颈部者,用紫金锭或六神丸研碎,
醋调外涂。发于前臂等部位者,用天仙子如意散外敷。
2、中期 宜解毒祛腐。可选用下列方法:
(1) 10%蟾酥合剂掺于疮面,外敷玉露散。
(2) 三棱针刺破疮面2~3处,外掺阴毒内消散或麝香少许。
(3) 腐脱未尽,可用5%蟾酥合剂或七三丹外掺疮面。
(4) 用白降丹、蟾酥丸各等份,研极细末,凉开水调成糊状,敷疔
上薄薄一层,每隔1小时用少量水湿润,若凹陷处隆起为好转。24小时
后,如仍未隆起,周围红肿消退,局部可敷化毒散软膏,每日换药1次。
换药前,用甘草油清洁疮面。
3、后期 宜生肌收口。疮面外掺生肌散或九一丹,外贴黄连膏。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颜面部疔疮”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在本病流行地区,对牛马猪羊等家畜进行预防注射。隔离或杀
死病畜,死畜必须深埋或烧毁,其作业人员必须做好防护。
(2) 加强畜产品的管理,疫毒污染的皮毛、骨等,应先行消毒处理。
制革、毛纺工人,畜产品收购、搬运人员,工作时要穿工作服,戴口罩
和橡皮手套。
(3) 患者住单人病房,隔离治疗,医护人员接触病人时,应遵循消
毒隔离原则。
(4) 病所用敷料应予焚毁;所用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 ? ? ? ?
----------------------------------------------------------------------------------------------------------------------
有头疽 外科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病名由于发生的部
位不同而各异,如发生于巅顶正中者名玉顶疽;生于脑后部者名脑疸;
生于鬓角者称鬓疽;生于膻中穴部位者称膻中疽;生于脊背部正中者称
背疽、发背;生于背及腰部两旁者称搭手;生于臀部者叫臀疽;生于大
腿内外者名腿疽。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皮脂
腺的急生化脓性感染。


诊断要点
1、好发于皮肤较厚及坚韧之处,但以项后(脑疽)、背部(背疽)最
为多见。
2、初起患部红肿,上有粟粒状脓头,痒痛并作,肿块渐向周围扩
大,脓头亦相应增多。溃脓时疮头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范围常在9~12
厘米之间,甚可大逾30厘米。伴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3、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均增高。
4、本病需与痈及发相鉴别。痈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结块范围多为
6~9厘米,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发也初起无头,红肿明显,
边缘不清,后皮肤湿烂,色黑腐溃,范围较有头疽大,好发于肌肉丰厚
之处。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感受风温湿热之毒,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毒邪凝聚皮
肉而成;或由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
亏损,火邪炽盛;或平时恣食膏梁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
内生,加之外感风温湿热,凝聚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经络
阻隔而成。本病具有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状脓头,继则红肿热痛,易向
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脓液难以畅泄,结块
范围常在9~12厘米之间,甚可达30克厘米,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疽毒内
陷的特点。
2、若毒虽盛而正不虚,正邪相搏,反应较剧,初、中期局部及全
身症状均较明显。脓溃畅泄,腐肉脱落,则病情停止发展,收口较易,
此属实证;中年人多见。若脏腑先自蕴毒,或有消渴病,加之外来毒邪,
正虚而毒盛,正气难以化毒,则疮肿难脓难溃难敛,甚则疽毒内陷,兼
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等严重症状,此属虚证;多见于老年及体虚之人,
或有消渴病患者。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和营托毒为原则。


辨证论治
热毒炽盛证
[证见] 初期患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随即焮肿高大,脓
头相继增多,皮色潮红,疼痛日增,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中期疮面逐渐腐烂,形如蜂窝,脓出黄稠,
壮热恶寒,口渴,溲赤便秘,台黄腻,脉弦数。溃后脓液畅泄,腐肉脱
落,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继则脓尽肌生,疮口平复。
[治法] 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
1、主方
(1) 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金银花9克,连翘12克,紫花
地丁30克,陈皮6克,象贝母9克,炙山甲6克,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有寒热者,加荆芥9克、防风9克。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
枳实9克。溲赤者,加萆薢12克、泽泻9克、车前子12克(包煎)。溃脓者,
加黄连3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
(2) 收口期一般不需内服药,如有气血亏虚者宜调补气血,方用八
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
陈皮6克,谷芽12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工水送服。
(2) 中成药
3、单方验方:热毒脑疽方(唐汉钧验方)
处方:当归12克,赤芍9克,丹参12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9克,
连翘9克,黄芩12克,生黄芪15克,穿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
每日1剂。

阴虚火炽证
[证见] 初起患部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疮形平塌,皮色暗滞,微
热,压痛轻微,不易酿脓。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仅见发热,口干唇燥,
溲赤便干。舌红无苔,脉细数。疮面腐烂较电,溃后脓水稀少,或带血
水,不易脱腐,新肉生长缓慢,疮面红亮如鲜牛肉,愈合较迟。
[治法] 滋阴降火,和营解毒。
[方药]
1、主方:竹叶黄芪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大生地12克,麦冬9克,金石斛9克,生黄芪12克,当归9克,
竹叶6克,生石膏18克(打碎),黄连3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2克,
皂角刺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有消渴病者,可兼服生胰子肉每日9克。切薄洗净,置沸水中烫后
即食;玉米须30~60克,煎汤代茶。便干者,加瓜蒌仁15克(打碎)、桃
仁12克。
2、中成药
(1) 醒消丸,每次3~6克,7岁以上儿童减半,3~7岁服1/3量,每日
1~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初期。
(2) 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
水送服。
3、单方验方:阴虚脑疽方(唐汉钧验方)
处方: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天花粉12克,玄参9克,
黄芪18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两虚证
[证见] 初起局部微肿,隐约可见粟粒状脓头,疮面平塌,皮肤微
热,压痛不甚,肿势缓慢,成脓亦迟,伴有低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
舌淡苔薄白,脉略数而无力。中期疮面逐渐作腐,出脓不畅。后期脓水
稀似水,腐肉难脱,新肉生长缓慢,疮面难敛。
[治法] 扶正补虚,托毒透脓。
[方药]
1、主方: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9克,生黄芪9克,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桔梗
3克,皂角刺9克,茯苓9克,金银花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
剂。
后期宜气血双补,兼调脾胃,方用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
处方参照一般痈溃后期。
2、中成药
(1)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不宜久服。
(2)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正虚脑疽方(唐汉钧验方)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云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12克,生
地黄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黄芩9克,黄连
6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外治法
1、初期 热毒炽盛证及阴虚火炽证,用玉露散或金黄散水蜜调制
外敷。气血两虚证用冲和膏或回阳玉龙膏外贴,每日换药1次。
2、中期 脓成在患部作“十”字或“井”字形切开引流术。或掺
七三丹、八二丹,脓少时改掺九一丹,外敷药物与初期同。
3、后期 脓尽肌生,用生肌散撒布其上,加盖生肌玉红膏或拔毒
膏。若创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如无效
时,则应手术扩创。
4、若气血两虚,疮形不起,可配合神灯照法或桑柴火烘法。
(1) 神灯照法(吴谦先等《医宗金鉴》):用朱砂6克、雄黄6克、血
竭6克、没药6克、麝香1.2克,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用药末0.9克,以
丝棉纸滚药末搓拈,长23厘米,麻油浸透,用时点燃烟熏患处。每日2
~3次。
(2) 桑柴火烘法(吴谦等《医宗金鉴》):取新桑树根数根劈条,各
长30厘米,大如指粗,将桑柴条的一头点燃后吹灭,以阴火向患处烘烤,
火尽再换,仍依前法。每次用3~4条,每日烘2~3次。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蟾蜍水蛇粥:蟾蜍2~4只,去皮及内脏、头爪,洗净后切成小块;
水蛇1~2条,去皮及内脏,放入开水中煮熟,拆肉去骨。大米适量与蟾
蜍肉、熟蛇肉同煮成弱,调味服食。
其余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外敷药应紧贴患部,掺药宜撒布均匀。
(2) 疮口皮肤保持经常清洁,可用2%~10%黄柏溶液或生理盐水洗涤
拭净,以免并发湿疹,丹毒。疮口切忌挤压,以免毒邪走散。
(3)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4) 忌食鱼腥、辛辣等刺激发物及甜腻食物。气血两虚患者可适当
增加营养食品,如鸡、瘦肉等类。
(5) 有消渴病者应积极治疗,控制血糖。
-----------------------------------------------------------------------------------------------------
鱼肚痈 外科
鱼肚痈是指小腿部位皮肉之间的急生化脓性疾患,又称腓现代医学
的小腿腓肠肌部位的急生化脓性蜂窝组织炎。

诊断要点
1、初起腓腨部胀痛不舒,不能着力,影响活动,继而皮肤焮红,
边界不清,高肿疼痛。伴有怕冷发热,纳呆,便秘,尿赤等全身症状。
2、约1周左右成脓,局部疼痛加剧,按之有波动感。
3、溃后脓出黄稠,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若疮色紫暗漫肿,
溃脓迟缓,脓水清稀,则疮口难敛。
4、本病需与附骨疽相鉴别。附骨疽起病较急,伴高热寒战,疼痛
彻骨,惧动。后皮红肿胀,疼痛可变轻,溃出脓液初稠后薄,疮口不易
愈合,形成窦道,可探到死骨。
辨证分析
1、本病主要由肝脾、膀胱湿热下注与气血凝结而成,或因劳伤筋
脉,外伤瘀血,感染邪毒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局部红肿疼痛,肿势易聚,
脓出黄稠,疮口容易愈合,预后一般多顺。
2、本病之因由湿热火毒所致,然证有虚实,毒有轻重,位有浅深
之分。实火之证,湿热火毒虽盛,然正气尚属不虚,气血充足,束拘毒
邪,则肿势易聚,易脓易溃易敛,病较轻浅;虚火之证,毒盛而正气虚,
气血不能束拘毒邪,则肿势难聚,难脓难溃难敛,病较深重。治疗以清
热解毒,和营利湿为原则。
辨证论治
实火证
[证见] 局部红肿焮痛,肿势易聚,脓成易溃,出脓黄稠。身伴寒
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
心得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15克,地丁12克,生山栀9克,黄柏9克,泽兰9克,
赤芍9克,丹参12克,苍术9克,萆薢30克,土茯苓3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脓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去地丁、生山栀。溃后一般不

需内服药,体虚者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减(处方参照一般痈)。
2、中成药
四妙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地蜈蚣草方(江苏省高邮县人民医院验方)
处方:鲜地蜈蚣草30~60克,捣烂冲服,每日1剂。外用以鲜地蜈蚣
草60~120克,洗净贽烂,加少许干面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
换药1次。

虚火证
[证见] 局部结肿胀痛,身热口干,溃脓较难,脓出黄稠;或脓毒
伤筋,足趾践地而行;或见疮色紫暗,漫肿难聚,溃脓迟缓,脓水清稀,
疮口难敛。
[治法] 初期标实,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后期本虚,宜气血双
补。
[方药]
1、主方
(1) 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薢30克,当归尾9克,牡丹皮9克,防己12克,薏苡仁15克,
川牛膝9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木瓜12克。水煎服,
每日1剂。
(2) 不消者宜托毒透脓,方用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加

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川芎6克,当归9克,金银花12克,茯
苓15克,白芷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黄芪15克,桔梗9克,薏苡仁
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溃后宜用十全大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熟地黄15克,人参9克(另炖),
茯苓15克,白术9克,甘草3克,黄芪15克,肉桂2克(焗服),生姜9克,
大枣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四妙丸,用法参照灾火证。适用于初起。
(2) 一粒珠,每次1丸,每日2~3次,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3) 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4)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渐开水送服,每
日2次。适用于溃后。
3、单方验方
参照实火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实火证
初期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切开排脓,掺八二丹,外敷金黄膏。
脓尽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2、虚火证
初期外敷冲和膏。脓成切开,脓水稠者参照实火证处理,脓水清者
掺阴毒内消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脓尽用生肌白玉膏外贴收口。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1) 患病后卧闲休息,抬高患肢。
(2) 疮口愈合后,逐日适当锻炼活动,以利筋骨。
(3) 腓腨部有外伤者,应积极治疗,以免染毒为患。
---------------------------------------------------------------------------------------------------
足发背 外科
足发背是发生于足脍部位的化脓性疾患,又称足背发,足附发。本
病有两种类型:一为足背焮肿疼痛,易溃易敛,位于皮肉,为痈属阳,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背部急性化脓性炎症;一为足背微赤微痛,难溃难
敛,位于筋骨,为疽属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足部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
性炎症。
诊断要点
1、常有足部皲裂、破伤或扭伤病史。
2、阳证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身伴寒热,四肢酸楚。成脓时
肿势渐聚;溃后出脓黄稠,身热渐退。阴证初起足背微赤微肿,身热不
明显,或色紫暗,肿势散漫,成脓迟缓。溃后脓出清稀,或疮口紫暗下
陷,出脓如污血水。
3、患肢活动不利。
4、本病需与足部丹毒相鉴别。丹毒则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灼热
疼痛,红斑界限清楚,渐向四周漫延,有时其上出现水泡,以其足背不
高肿,不溃腐为特点。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风湿热毒、积结三阳,或由于三阴精血亏损,湿热下
注,或因外伤染毒,气滞血瘀而成。
2、足腑为三阴三阳交接之处。伤于足三阳者,邪发自于表,病位
浅而体质不虚,属实证,红肿灼热疼痛明显而脓稠易敛。伤于足三阴者,
气血先自亏损,毒发之于脏,病位深而精血亏虚,属虚证,红热疼痛不
明显而脓稀难敛。治疗阳证以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为主,阴证以补托为
主。

辨证论治
阳证
[证见] 足附红肿,焮 热疼痛,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小便黄。
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成脓溃后,脓出黄稠,脉静身凉,疮口易敛。
[治法] 清热解毒,和营利湿。
[方药]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合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
心得集》)加减
处方: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川牛膝9克,土茯苓30克,车前
子9克(包煎),川萆薢12克,秦艽9克,生苡仁12克,当归9克,牡丹皮
9克,连翘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肿聚成脓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
2、中成药: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发背未溃方(田凤鸣验方)
处方: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牡丹
皮20克,赤芍20克,柴胡20克,甘草10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1
剂。(注:方名系由编者所拟。)
(2) 发背已溃方(高新赐《河南中医》1986.3)
处方:全蝎9克,大黄9克,穿山甲珠9克。水煎服,每日1剂。(注:
方名系由编者所)
(3) 蜂房散,参见“手发背”风热证单方验方。

阴证
[证见] 足背微赤微痛,肿热散漫,或疮色紫暗,边界不清,日久
方能成脓,脓出清稀,或出污臭血水。舌紫暗,苔白,脉细弱。
[治法] 温补脾肾,散结消肿。
[方药]
1、主方:阳和汤(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十全大补汤(陈师
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附子9克,党参15克,鹿角胶9克(烊化),白芥
子6克,肉桂3克(焗服),白术9克,麻黄6克,炙甘草6克,白芍9克,当
归9克,茯苓15克,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脓成难溃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黄芪30克。
2、中成药
(1) 阳和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十全大补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温
开水送服。
(3) 小金丹,每次0.6克,每日2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7岁以下小
儿每次0.15~0.2克,重症成成人每次1.2克。打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
服,醉盖取汗。
3、单方验方
参照阳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阳证
初起外敷金黄膏、玉露膏。脓成后切开排脓。溃后先以八二丹、七
三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去新生,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收口。
2、阴证
初起用冲和膏、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外敷。溃脓后掺阴毒内消
散,外敷阳和解凝膏。腐去疮面红活,改用生肌、生肌白玉膏收口。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阳证参照“一般痈”,阴证参照“无头疽”。
2、艾炙
阴证可用匀柱灸其患处,翼 其阴证转 阳,以灸至知痛为度,每日
1次。
3、预防调护
(1) 阳证患者应卧床休息,限制足附部活动,抬高患肢。阴证患者
应限制局部活动,以利其修复。
(2) 足部扭伤或破损应及时治疗,以防诱发本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