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疾病缠身而产生的情绪消沉低落?

 

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对人的心理影响是明显的。如患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其记忆力明显地低于正常老年人;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还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一些长期被疾病折磨的老人,心情也容易变得恶劣、沮丧、抑郁、消沉,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整天沉默寡言、心情沉重,不愿与任何人接触;有的“破罐破摔”,不与医护人员合作,不遵医嘱服药;有的老年病人因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伺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产生不如早死的念头。

老年病人的上述心理状态,不仅对治病无益,恰恰相反,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病体更难早日康复。因此及时排除久病老人的上述消极心理情绪,对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其一,要正确对待疾病。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哪能无病。”人到老年,机体逐渐老化,易生各种疾病,本是意料之中的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每个老年人对晚年生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思想准备与无思想准备,甚至疑虑重重,其治病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其二,既来之则安之。有了疾病,就得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治,也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作顽强的抗争。

其三,松弛自己的精神紧张——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建立在养生学基础上的,它的基本原则是在安静、没有精神负担和体力负荷的条件下,学会放松自己的精神,降低你的紧张、焦虑意识,使你应付困境的信心增强。放松疗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一个空气清洁、四周洁静的环境。

(2)选择一种自我感觉较舒适的姿式,站、坐、躺均可。如果是白天,或是精神活动比较兴奋的状态,最好选取站或坐姿,如果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或躺的姿式。假如想使自己放松,使身体形成一种舒适的姿式十分必要,这就要求你的肌肉可以不必用力而能支撑住身体。比如采取坐式时,就应该轻松地坐在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在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靠住沙发的后背,这便是放松所要求的舒适姿式。

(3)在放松疗法之前,要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如皮带、领带等),同时应摘下妨碍放松练习的珠宝首饰、手表、眼镜等物,脱掉鞋、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触觉刺激,而触觉刺激是导致肌肉紧张的原因之一。

(4)放松身体各部分。闭目,舌抵上颚,由头至脚,循序放松全身各部份关节和肌肉。为了测试自己是否放松了肌肉,可以先轻轻地握拳头,以感受肌肉的松弛程度。如此反复感受,可以达到放松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目的。

(5)保持呼吸的自然、舒畅。呼吸的调节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因为呼吸既受自律神经的支配,又可用你的意识去调节和支配。那么,怎样的呼吸最自然、舒畅呢?这只有当人根本不注意自己在呼吸,只靠身体的自然起伏带动呼吸时,这样产生的呼吸最自然,它既缓慢,又均匀,使人处于一种舒适、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要在一种自然过程中忘掉呼吸,而不是直接有意识地去控制呼吸,那样往往适得其反。

(6)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这一步比较难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方法是意守身体上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默念一个简单的字,想象一棵树,来达到放松的目的,当意识放松时,你的意识可以达到一种清静与舒适的清醒状态。

通过放松疗法,使得身心两者均能放松,就可主动调养身体,利于病体的康复。这是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而自然地实现的。医学心理专家认为,任何患病的器官,都有在良好条件下自我修复的功能。而放松疗法,则是给身体创造了最佳的康复条件。

放松疗法刚开始进行时,最好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对整个疗法过程的掌握,每次的时间可减少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点。放松疗法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这样,进行放松疗法的时间比较固定,同时在临睡前进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增强放松效果。

由于放松疗法要求病人放松意识,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又是不少人难以保持的,为此特向你介绍两个锻炼人专注能力的小训练:

一个是节拍器法,找一个节拍器,摆正姿式静坐好,然后专心听那嘀嘀嗒嗒的声音。起初听到的声音比较遥远和微弱,随着你的注意力的集中,就会感到那节拍器的声音象是在自己胸膛里的振荡,甚至象是在从室内周围的墙壁上反射回来一样。如果没有节拍器,可用钟或表来代替,比如把表贴在自己的耳朵上,聆听表针发出的嘀嘀嗒嗒的声音,即可进行锻炼。

另一个是线摆法。把20多厘米长的线拴在古铜钱或螺丝母上,然后用手捏住绳子的另一端,让铜钱或螺母静止地垂在自己的鼻尖前面,两眼盯住铜钱和螺母的小孔。当注意力集中到这儿以后,在心里反复默念“左右动,左右动”,不一会儿,你就会发现铜钱或螺母真动了起来。这时你心里可再默念“摆大些,摆大些”。结果,摆的幅度会真的变大起来。注意力越集中,反应就越强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是毫无效果的。

其四,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奇妙的心理镇痛法。心理学的研究与临床的大量观察证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诱发与加剧疼痛,也可以延缓与抑制疼痛。因此利用心理方法控制疼痛是当今控制疼痛的四大方法之一(其他三种方法分别为外科手术、药物镇痛和生理学方法)。心理镇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由于疼痛的本质是由一些“发痛物质”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当人体受到各种不良刺激时,会引起刺激部位细胞的破裂,使某些发痛物质从细胞内跑出来接触神经而发疼,比如“钾”就是一种发痛的物质。钾离子主要储存于人体中大约60多亿个细胞内,平时它没有与神经末梢相接触的机会,只有在细胞受到损伤时,钾离子便会从细胞内逃出,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痛觉。那么疼痛怎会与人们的心理有关呢?原来细胞的损伤还与肌肉的紧张有关。当人们心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时,会使人的肌肉也随之紧张起来,这将导致血管发生痉挛,使组织细胞缺氧、缺血,钾离子就会跑到细胞外面引起疼痛。

心理镇痛主要包括:

(1)意志控制法:俗话说,越不怕疼,就越不疼。在坚定的意志和信心支持下,对于巨大的疼痛,人体就会产生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致能使其反应缓解。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在战争中眼睛受伤的故事,刘将军愣是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坚持做完手术,使得给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叹道:“真是个军神。”

(2)转移注意法:患者不要把注意力总放在疼痛的部位上,那样会造成越注意越疼痛的不良循环。因此要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自己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上去,如看电影、读书、听音乐,这样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

(3)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会使患者的痛觉感受迟钝,疼痛反应减少。为此,老年人患重病必须坚信并不意味着死亡,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病人的家属也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以免导致病人的心绪不良。要经常与病人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患者感受到人间温暖。病人心情好了,就会大大增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疼痛。

(4)自我鼓励法:在疼痛时,病人可运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在自己心中默念:“不疼”,“没关系”,“一会儿就会好”,这往往能收到很好的镇疼效果。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年患者之间也可进行相互鼓励。

其五,心理调节好,疾病康复早——病人不良心理的消除法。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一是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二是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怀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总担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临头了。猜疑心理使得他们不相信医生和亲属向他们所讲的病情,会怀疑是一些骗自己的安慰话,因此内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三是焦虑心理:当老人患上“绝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老人患病后出现的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你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治愈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老年患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消除疑心。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治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将至,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诚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2)谨防急躁。在老年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药后“立竿见影”,术后手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此,你应对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恶仗、打长仗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3)处好关系。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作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宣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目标。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4)减轻焦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对病情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其六,音乐也有回春力——音乐辅助疗法。音乐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和谐生活、涵养德性、增进健康。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的“五音”。《内经》认为,五音分别通五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情绪。根据中医的学说,五音和五脏经由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彼此产生作用,如宫音雄伟、宽宏,具有“土”之特性,可入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具有“金”的特性,可入肺等等。

音乐为什么能治病呢? 音乐治病有物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作用。从物理作用来说,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能协调人体各器官的节奏,激发体内的能力。大家都知道,人的躯体无处不在进行着振动,脑有电波,胃肠有蠕动,心脏有搏动,紧张和松弛,收缩和伸展,这些振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就像人的生物钟一样是有规律、节奏的,当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自己体内所感受到的节奏吻合时,你就会产生快感和愉悦。国外有人用电子仪器测定发现: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肌力;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并且还有助于调整植物神经功能。

音乐治疗的主要功能是心理作用。音乐作用大脑,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情绪状态,唤起积极、健康的情绪,通过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促进机体分泌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物质,能调节血流量,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等,从而促进整个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疾病和恢复健康的目的。国内的心理学家就曾用音乐试验了对人的心身反应,他们首先用《春江花月夜》等幽静柔和的乐曲,发现被试对象在躯体反应上,表现出唤醒水平的下降,感到有放松的效果,并用生理记录仪测得被试者躯体反应,如“胃肠活动”、“皮肤电反应”、“肌电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次,使用《欢乐的景颇之寨》等奔放欢乐的乐曲,被试对象则产生相反的效应,唤醒水平提高,整个人也感到兴奋起来,人的情绪好像受到感染一样,会随音乐而情不自禁地进入兴奋的境地。

当老年人患重病后,会对情绪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压抑、狂躁等不良情绪反应,因此,如何运用音乐来调节情绪,这对于战胜病魔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当你听到一曲优美的音乐,特别是与自己的心境完全合拍的音乐时,那么正处于此种心境的你,就会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使你忘却了心中的隐痛,而渐渐进入一种使人变得心境平和的状态之中。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你介绍如何选用曲目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失眠及神经衰弱:舒曼的小提琴小夜曲《幻想曲》、《圣母颂》、《摇篮曲》,海顿的《G大调托利奥》,比才的《卡门》,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舒伯特的《小夜曲》。

抑郁:李斯特的《匈牙利的狂想曲》,门德尔松的第三交响曲《苏格兰C小调》等,《步步高》、《喜相逢》、《彩云追月》、《金蛇狂舞》、《喜洋洋》、《夜深沉》、《旱天雷》、《边塞舞曲》、《春节序曲》、《花伞舞曲》、《采花灯》、《苗岭欢歌》、《春天来了》。

情绪焦躁不安、易怒: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约翰·斯特劳斯的园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汉宫秋月》,《二泉映月》,巴赫的《康搭搭》,贝多芬的《月光曲》,格里格的《A小调奏鸣曲》,肖邦的《A小调》,舒伯特的《第六交响曲》,海顿的《F大调四重奏》,费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

忧愁:西柳贝丝的《悲怆园舞曲》,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响曲》,待忧愁的心情渐渐消除时,再听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心灵感到空虚:贝多芬的《命运》,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调第六奏鸣曲》,日本歌曲《拉网小调》。

心绪不好,情绪不定: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斯特劳斯的园舞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柴克夫斯基的《花之园舞曲》,瓦格纳的《春之歌》,巴扎克的《A小调四重奏》,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平沙落雁》。

促进食欲,加强消化:《花好月园》,《欢乐舞曲》。

运用音乐调节情绪,不是仅仅听,还可自我哼唱哼唱,即有意识地、肌肉放松地哼唱歌曲、乐曲或者别的带旋律的曲调,久而久之,会对身心有极大的好处。

比如当你产生了怒气、紧张、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若你能有意识地哼上几句歌曲,则会使心情逐渐平和下来。哼唱还有利于解除疲劳,不论这种疲劳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的。另外,哼唱还有利于气的运行和血的流通,因为哼唱的音乐有固定节奏,这就打破了正常的呼吸节奏,起到了调节气息的作用。

音乐这一艺术手段,在医学中正显示出神奇的医疗魔力,给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