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疾病观 所谓疾病观,就是人们对疾病总的观点,是人们对疾病发生、发展及其本质的总的看法。不同的疾病观, 对于疾病的诊治将会产生决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学习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是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前 提。是实习医生必备的基本知识。 疾病的概念和特点 医生的职责就是与疾病作斗争,保障人民的健康。无论是医生还是实习生,如果疾病是什么都不清楚,就 等于失去工作对象。因此,正确地了解疾病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疾病的概念,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通常有以下几种:一、“疾病是机体伴有疼痛或不适感状态”; 二、“疾病是机体在异常条件下的生命过程或是说机体与环境协调障碍”;三、“疾病是细胞——器官或 组织损伤的结果”;四、“疾病就是不健康”。以上关于疾病的定义,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疾病的性质, 但都有其片面之处,目前,对疾病的定义倾向如下解释:疾病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 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 从以上疾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疾病有以下的特点:第一,疾病的整体观念;人体本身就是多层次的大 系统,它不是各部分的简单总和与相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的病理变化常常不是孤立的,它既可以 影响整个机体,同时整个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各系统器官往往产生相互协调的作用,建立起 损害和抗损害斗争的统一体。第二,疾病是一种异常的生命活动;疾病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运动的一种表 现形式,它的发生发展同样有量变到质变,相对静止到显著运动等过程,因此,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疾 病,使用有效的手段改变疾病的发展方向,正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依据。第三,疾病是一种复杂的自然 现象和社会现象。当今医学研究表明,疾病不仅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而且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疾病的病因学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产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所谓致病原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 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而其它同时存在的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即为条件。致病原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发 挥致病作用。因此,医学不仅需要探寻病因,发现致病原因,确立消除它们的途径,同时还要注意那些有 助于致病因素发挥作用的条件并排除它们。 引起疾病的因素种类繁多,习惯上按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物理原因;②化学原因;③生物原因;④营 养原因;⑤遗传原因;⑥先天原因;⑦免疫原因;⑧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 程中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并起到不同的作用。 并不是有了致病原因就一定导致疾病。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某一地 区流行“流感”,即使人群感染流感病毒的机会是相等或相似的,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发生这种疾病,这 就说明原因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 致病病因与条件的关系是:首先,无论条件怎样重要,如果没有致病原因的作用疾病就不可能发生。致病 原因是引起疾病、决定疾病特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 致病原因和条件的区别还在于条件之间可以相互置换,一种条件不具备时,另一种条件也可以决定疾病的 发生。例如,没有劳累,营养不良也足可以决定结核病的发生条件。第三,同一因素对一种疾病来说是致 病原因,而对另一疾病则为条件。如营养不良是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原因,而营养不良使机体抵抗力降低, 又是某些疾病(如结核病)发生的条件之一。 疾病的发病学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展及转归机制的学问。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作用机制,发病学则 是研究病因作用以后疾病发展的机制。病因学回答的是“何因发生”,发病学回答的是“如何发展”,两 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显然,无论是病因学,还是发病学,对于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正确认识和治疗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疾病自然有其不同的发病机理,但就所有的疾病而言又有其共同的规律。这些共同的规律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体稳态的紊乱。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各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各种机能代谢活动,都是在 不断的变化着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动态的平衡,各种生理性的正常数值也就被控制在一个狭隘的波动范围 之内,这就是稳态。稳态的维持,是整个机体内在的各种自我调节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是整个机体正常 生命活动所需,也是健康的先决条件。如果某一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体内的稳态遭到破坏,将引起相 应的机能和代谢的障碍,这时机体将失去健康,发生疾病,所以说机体的稳态的紊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 个基本环节。 第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因果转化是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又一基本规律。原始病因引起的结果是机体 某一部分的损害,而这种损害又可以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这样,原因和结果的不断转换,就形 成了一个链式发展的疾病过程。也就行程了临床上的并发症。在某些因果转换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 又可以互为因果,周而复始,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用各种 方法,破坏这种循环链的某一环节,使疾病不再进一步损害机体,这就是临床上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的 理论基础。 第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很多因果关系转换的环节,但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 是同等的重要,其中有的环节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其它环节发生发展所必需的这样的环节称为发病的 主导环节,例如,二尖瓣狭窄就是左心房扩张、肺循环淤血、呼吸困难右心室功能不全等一系列障碍的主 导环节。采用二尖瓣扩张术消除狭窄,则一切障碍迎刃而解了。因此,了解疾病发展中的主导环节,对于 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在许多疾病的链式发展过程中,可以区分为两类变化,一类是原 始病因以及链式发展中的发病学原因引起的损害反应,另一类则是对抗这种损害的各种反应,包括各种防 御反应和代偿措施,统称抗损害反应,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 转化的复杂关系是推动许多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损害较轻,则通过抗损害反应和适当的治疗,机体 可以恢复健康;如果损害严重,抗损害措施不足以抗衡损害性变化,又无适当的治疗,则病情加重,甚至 出现死亡。可见,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的力量对比往往影响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应该注意的是, 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有些变化可以兼有损害和抗损害的双重意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 移,原来抗损害为主的变化可以转化为以损害为主的变化。例如,创伤的血管收缩,有利于机体维持血容 量,有抗损害的意义,但血管收缩的同时也引起了组织的缺氧损害,则又有损害的作用。正确区分疾病过 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性的变化,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在临床中,原则上应尽可能地支持和保护抗损害 反应而排除或减轻损害性变化;但当抗损害性变化转化为损害性变化时,就应排除或消除这种变化。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疾病是一个过程,有其开始和终结。一般可以将疾病发展的过程分为四期。即: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 显期;转归期。了解疾病的过程和转归,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都有一定的帮 助。 通过以上对疾病观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无论是对疾病的认识,还是对疾病的诊断 及治疗,都有其重要的意义。正确理解病因与条件的关系,掌握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及疾病的经过和转 归,对于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是每一个 临床医生和实习医生进行临床实践的基本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