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用药加减法 | 《内外伤辨》 |
四时用药加减法《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 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 (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 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