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拟用诸法 |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三、拟用诸法(一)辛温解表法 (方歌) 辛温解表治春温,风寒寒疫及暑阴, (药物) (解方) 此法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症。以防风、桔梗去其在表之寒邪;杏仁、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肘后方》之葱豉汤,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如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可望其随解也。 (二)凉解里热法 (方歌) 凉解里热温热病,外无风寒冬暑温, (药物) (解方) 此方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冬温、暑热诸症。温热之邪初入胃者,宜此法治之。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方中以芦根为君,其胃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凉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以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此法则无此弊。 (三)清热解毒法 (方歌) 舌绛齿燥麦玄地,银翘绿豆西洋参。 (药物) (方解) 此方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由于温热化火,灼伤津液,故用银花、连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玄参、生地以保其液也。 (四)却热熄风法 却热熄风动肝风,温热劫液肢瘈疭。 (药物) (方解) 此法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瘈疭。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生地,清其热以滋津液;菊花、钩藤,定其风以镇抽搐;佐钩藤以舒筋。标本兼治。 (五)祛热宣窍法 (方歌) 祛热宣窍邪窜心,舌苔焦黑谵神昏。 不语或笑痉犀角,翘贝菖蒲至宝灵。 (药物) (方解) 此法治温热。冬温、湿温之邪,窜入心包之症。如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等。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能泄心经之火邪。经云:"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犀角咸寒之品,更能强化泄心火之作用。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加牛黄至宝,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六)辛凉解表法 (方歌) 风热新感薄豉蜕,前胡瓜蒡渴粉增。 (药物) (方解) 此方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是法取其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清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如有口渴,即加花粉。 (七)清凉透邪法 (方歌) 清凉透邪施无汗,冬温疟渴邪内陷。 有汗保津石膏翘,竹芦豆衣豆豉赞。 (药物) (方解) 此方为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温邪内陷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唯此法既能清凉,又能透邪。芦根中空,石膏气轻,连翘性升浮,竹叶可清上,淡豆豉宣解,绿豆衣轻清,皆清凉透热之剂。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之邪,自然达解耳。 (八)清热保津法 (方歌) 温疟苔黑翘石斛,花粉地冬参叶赞。 (药物) (方解) 此方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为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伤阴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除火。 (九)清凉荡热法 (方歌) 清凉荡热三焦温,洪大数渴热谵昏。 知膏翘草洋参地,清热保津以养阴。 (药物) (方解) 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方中以仲景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石膏、甘草、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生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十)润下救津法 (方歌) 润下救津胃热真,壮热口渴脉实沉, 舌苔黄燥元明粉,冬地玄草制熟军。 (药物) (方解) 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按阳明实热之症,本应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温热之病,体弱居多,虽有是症,不能遽用是药,故以仲景调胃承气为稳。芒硝改用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有承阴养液之义。 (十一)清热透斑法 (方歌) 清热透斑清胃毒,草翘膏卷银花芦, 荷钱一枚轻升发,热邪一透斑自收。 (药物) 石膏、甘草、银花、莲翘、苇根、豆卷、荷钱。 (方解) 治阳明温毒发斑,凡温热发斑者,治以清胃解毒为主。石膏、甘草以清胃;银花、连翘以解毒;更以苇根、豆卷透发阳明之热;荷钱轻升透发。热邪得透则斑自化矣。
|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