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拟用诸法 |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三、拟用诸法(一)培中泻木法 (方歌) 培中泻木治伏气,飧泄洞泄与风痢。 (方解) 此方是治伏气飧泄、洞泄之主方,术、芍、陈、防,四味即刘草窗痛泻要方,用之为君,以其泻木而益土也。佐苓、甘以培中,姜炭以暖土,吴萸疏木以止痛,荷叶升清而助脾。 (二)补火生土法 (方歌) 补火生土飧洞赅,久泻虚痢命火衰。 (药物) (方解) 此治飧泄、洞泄、命门火衰、久泻虚痢之主方。以桂、附辛甘大热,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菟丝、补骨脂温补其下;吴萸、益智暖其下中,中下得其温暖,则火土自得相生,完谷自能消化;更佐芡实、莲子补其脾且固其肾。盖火土生,脾肾固,飧泄洞泄自然就愈矣。 (三)暖培卑监法 (方歌) 暖培卑监脾虚寒,水谷冷痢泄泻缠。 (药物) (方解) 此治脾土虚寒泄泻、冷痢、水谷痢等之有效方。法中用四君理中以暖其脾土。因脾喜燥,故佐以苍术;喜温,故佐以益智;喜升,故佐以葛根;喜甘,故佐以梗米。相辅相成,收效益显。 (四)补中收脱法 (方歌) 补中收脱痢久作,谷道不合肛门脱。 气虚下陷术参芪,罂粟黎勒榴草芍。 (药物)东洋参、黄芪、白术、甘草、罂粟壳、白芍、诃黎勒(注)、石榴皮。 (方解) 主治泄痢不止,气虚下陷,谷道不合,肛门下脱,以参芪术草之甘温,补中州以升其陷;罂粟诃黎之酸涩,止泻痢且敛其肛;榴皮为引,取其酸以收脱,涩以住利也。 (注释) 诃黎勒:即诃子,亦称黎勒,为收脱止泻药。 (五)通利州都法 (方歌) 通利州都主渗利,火泻湿泻湿热痢。 (药物) (方解) 主治火泻、湿泻、湿热、痢疾等症。首用茯苓甘淡平和,以通州都(注)为君;泽泻咸寒下达,而走膀胱为臣;佐苍术之苦温以化其湿;车前通滑之甘淡以渗其湿;更佐桔梗之升提以升上启下,则收效知宏矣。 (注释) 州都:是指膀胱而言。《内经》:"膀胱者州都之官也"。 (六)清凉涤暑法 (方歌) 清凉涤暑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能。 (药物) (方解) 主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滑石、甘草即河间之天水散,以涤其暑热;更加蒿扁瓜衣以加强清暑之力;佐莲翘以清心;用通苓而渗湿。所以渗湿,盖取其暑必挟湿之意耳。 (七)化痰顺气法 (方歌) 化痰顺气痰气闭,痰疟痰泻食疟贵。 (药物) (方解) 主治痰疟痰泻,兼治食疟等症。苓、夏、陈、甘,即局方二陈汤,为化痰之要剂。加木香、厚朴,以行其气。气行,则顺而不滞。所谓化痰须顺气,气行痰自消也。木香、厚朴,在某种意义上还有治泻之作用。 (八)楂曲平胃法 (方歌) 楂曲平胃食泻因,兼治食疟此方灵。 (药物) (方解) 主治食泻、食疟。苍陈朴草,系局方平胃散,为消导之要剂。佐渣肉健脾去积,神曲消食住泻,鸡金消水谷,治泻利,为治食泻之良方。 (九)增损胃苓法 (方歌) 增损胃苓小便赤,腹疼水泻袭暑湿。 (药物) (方解) 主治暑湿内袭,腹痛水泻,小便赤热。苍、朴、陈皮以化湿,即平胃散损去甘草;二苓、泽泻拆利湿,即五苓散损去桂术;增滑石清暑渗湿,藿香止泻和中。凡因暑湿而致泻者,此方最佳。 (十)清痢荡积法 (方歌) 清痢荡积脉滑数,热痢夹食溺赤渴。 (药物) 广木香、黄连、酒制大黄、枳壳、黄芩、白芍、甘草、葛根。加荷叶为引。 (方解) 主治热痢夹食,脉滑数,烦渴溺赤。首用香、连以治痢,加枳、黄以荡积,芩、芍以清血,甘草以解毒。更用荷葛升提。用于实热之痢多能奏效。 (十一)温化湿邪法 (方歌) 温化湿邪小便白,寒湿为痢胸痞塞。 曲陈蔻朴枳藿香,苍术加姜为引则。 (药物) (方解) 主治寒湿酿痢,胸痞溺白。藿香、枳壳,宣上下之邪滞;神曲、厚朴,化脾胃之积湿;陈皮理其气分,苍术化其湿邪,更佐生姜温中,中焦通滞自下矣。 (十二)调中开噤法 (方歌) 调中开噤痢不食,潞党黄连半夏制。 藿香石莲陈苍术,绝不欲食连去之。 (药物) 潞党、黄连、制半夏、藿香、石莲肉,加陈仓米。 (方解) 主治下痢不食或不能食(噤口痢)。凡噤口痢脾胃俱惫,潞党补其中州,黄连清其余痢,半夏和中止呕,藿香醒胃苏脾,石莲开其噤,陈米养其胃。如绝不思食,可减去黄连。 (十三)调中畅气法 (方歌) 调中畅气治虚气,脾亏泄泻休息痢。 (药物) (方解) 主治中虚气滞,休息痢,脾亏泄泻。参、芪、术、草调其中州;陈、腹、木香宣畅气分;加荷叶助脾胃而升阳。
|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