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 | 《医学正传》 |
火热论 《内经》曰∶诸热瞀 ,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 呕疮疡,喉痹耳鸣耳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暴病暴死,皆属于火。丹溪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者,皆相火之为也云云。又曰∶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愚按∶心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肾二脏,即《内经》一水不能胜二火也。五性之火,为物所感而动,即《内经》一水不能胜五火也。夫五行之理,天人所同,知乎此,则造化阴阳,洞明于胸臆之间,又能灼知其火邪之虚实,或补或泻,用药以平之,则愈疾之功,如射之中鹄矣,学人其可忽诸。 脉法 脉浮而洪数为虚火,脉沉而实大为实火。 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火,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方法 丹溪曰∶阴虚火动者,难治。 实火可泻,黄连解毒之类。 虚火可补,参、术、生甘草之类。(谓之实者,邪气实也。谓之虚者,正气虚也。) 郁火可发,当看在何经。 风寒外束者可发,轻者可降,重则从其性而升之。 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必须温散。 火急甚者必缓之,生甘草兼泻兼缓,参、术亦可。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硝、黄、冰水之类。 人虚火盛狂者,以生姜汤与之,若投以冰水之类正治,立死。 凡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发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 愚按∶气有余者,非真气也,五志厥阳之火动而为邪气也。 轻手按之热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热在肌表,宜清之,地骨皮、麦门冬、竹茹之类。 重手按之,热甚而烙手,轻手按之,不觉热,此病在肌肉之内,宜发之,东垣升阳散火汤、火郁汤之类。 烦躁者,气随火升也。 木通下行,泻小肠火。人中白,泻肝火。(尿缸岸也,秋石亦是。) 小便降火极速。山栀子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 人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者,此虚极也,盖火起于九泉之下也,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汤加降火药服之,外以附子末,津调贴脚心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愚按∶此条言犹有未悉者。如果劳怯阴虚之人有此,固为作阴虚治;若壮实之人有此,则是湿郁成热之候也。愚尝冒雨徒行,衣湿得此证,以苍术、黄柏加牛膝、防己等药,作丸服之而愈,后累医数人皆验。若误作阴虚治,即成痿证,剧矣。 □ (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条) □ 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治肝火。 大补丸 治阴火。 黄柏(去粗皮,细切,用新瓦盛盐酒炒褐色) 上为细末,粥丸或水丸,煎四物汤送下。又云∶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送下。 抑青丸 治肝火。 黄连(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粥丸,白汤送下。 石膏丸 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石膏( ) 上为细末,醋丸绿豆大,清米饮送下。 四物汤加白马胫骨,降阴火,代芩、连用。 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龟板。兼气虚,加参、 、白术。 手心热,属热郁,当用火郁汤,或用栀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为丸服。 □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条) □ 火郁汤(东垣) 治四肢热,及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或血虚得之,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药 人参(各七分) 柴胡 甘草(生,各三分) 防风(二分半) 葱白(五茎)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稍热服。 升阳散火汤(东垣)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筋骨间热,肌表热如火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药 人参(各六分) 甘草(炙,一分) 柴胡(三分) 防风(三分半) 生甘草(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热服,忌生冷等物。 泻阴火升阳汤(东垣) 治肌热头热,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而数。 羌活 甘草(炙) 黄 苍术(各一分) 升麻(八分) 柴胡(一钱半,去芦) 人参 黄芩(各七分) 黄连(酒炒,五分) 石膏(五分,秋冬勿用)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滋肾丸(东垣) 降肾火。 黄柏(二两,酒拌阴干) 知母(二两,去毛,酒浸阴干) 肉桂(一钱,去粗皮) 上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故以寒因热用。凡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 上为细末,以熟水丸,百沸汤下。 凉膈散(河间) 大黄(酒浸,纸裹煨) 朴硝 甘草(各五分) 连翘(一钱) 栀子 黄芩 薄荷(各二分半) 淡竹叶(五片)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匀服。 三补丸(河间) 泻三焦火。 上为细末,新汲水丸服。 紫雪(局方) 治内外烦热不解,口中生疮,颠狂叫走,解诸热毒邪热,小儿惊痫等证。 以上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项药∶甘草(炙,八两) 青木香 生犀角屑 羚羊角屑 沉香(各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 玄参(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项药∶硝石(芒硝亦可,二斤) 朴硝(择净者,十斤) 以上入前药汁中,微火煎,柳枝不住手搅,候有七斤,抛放水盆中,半日,待药凝定,入下项药,搅令匀。 上煎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钱或二钱,凉水调下。大人小儿,临时以意斟酌加减多寡服之,并食后服。 妙香丸(局方) 治时疫伤寒,解五毒潮热积热,及小儿惊痫等证。 巴豆(取净,三百五十粒) 牛黄 片脑 腻粉 麝香(各七钱五分) 辰砂(九两) 金箔(九十片) 上研极细,炼蜡六两,入蜜七钱五分,同炼令匀,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小儿绿豆大二丸,白汤下。《拔萃方》无金箔,有水银, 砂,治久远成积。 按∶ 砂不可轻用,制炼不精则害人,慎之! 泻心汤(局方) 治心经蕴热。 上以黄连一味为细末,水调服之。 麦门冬汤(千金) 治诸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羸瘦,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麦门冬(去心) 桑白皮(蜜炒) 生地黄(各七分) 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 紫菀茸 桔梗 淡竹叶 麻黄(各五分) 五味子 甘草(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愚按∶此方曰病后火热乘肺,麻黄其可用乎?曰渴而烦闷,半夏亦不用可也。宜去此二味,加贝母、天门冬,方为稳当也。 栀子仁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五分) 升麻 黄芩 石膏(各一钱) 杏仁(汤煮去皮尖,七分半) 柴胡(一钱二分) 生甘草(一钱) 豆豉(五十粒)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去渣温服。 当归龙荟丸(河间) 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昏不宁,荣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胸膈咽嗌不利,肠胃燥涩,躁扰狂越,骂詈惊骇,火热等证。 当归 草龙胆 栀子仁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青黛 芦荟(各五钱) 木香(一钱) 麝香(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三黄丸(河间) 治三焦火盛,消渴,不生肌肉。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白汤送下。服至一月,行及奔马。 □ (丹溪活套)云∶凡去上焦湿热,须酒洗黄芩以泻肺火。如肺有实热,宜用;如虚热而用黄芩,则伤肺气。须先用天门冬保定肺气,然后用之。如去中焦湿热与痛,须用黄连以泻心火。若中焦有实热,宜用;若脾胃气虚不得转运,及中焦有郁热者,当用茯苓、白术、黄芩、葛根代之。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实热者,切当;若虚烦,须用补药为主,人参、白术、黄芩、芍药、茯苓、麦门冬、大枣之类。如下焦有湿热肿痛、并膀胱有火邪者,须用酒洗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之类,固是捷药。若肥白人气虚者,宜用白术、苍术、南星、滑石、茯苓之类。如黑瘦之人,下焦有湿热肿痛者,必用当归、红花、桃仁、牛膝、槟榔等药。柴胡泻肝火,须用片芩佐之。片芩又能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者,能泻大肠之火。黄连泻心火。若用猪胆汁拌炒,更以草龙胆佐之,大能泻胆中之火。白芍药泻脾火。若冬月用,必以酒浸炒,盖其性之酸寒也。知母、黄柏泻肾火,又泻膀胱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在上、中二焦,连壳用。在下焦,须去壳,水洗去黄浆,炒焦色,研细用之。人中白非独泻肝火,又能泻三焦火及膀胱之火,从小便中出,盖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 □ (祖传方) 人中白散 治阴虚火盛,及五心烦热等证。 人中白(二两) 黄柏(盐酒拌炒褐色) 生甘草 青黛(各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童子小便调服。 □ (医案) 骆氏妇,年四十余,夜间发热,早晨退,五心烦热,无休止时,半年后求予治。六脉皆数,伏而且牢,浮取全不应。 予与东垣升阳散火汤,四帖而热减大半,胸中觉清快胜前。再与二帖,热悉退。后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少佐以炒干姜,服二十余帖全安。
|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