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疮、疡 |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二十六、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局部症状是红、肿、热、痛;全身症状轻则发热,口渴,便秘,溲赤或低热、心烦、盗汗等;重则高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咳嗽痰血等。疮疡分初期、中期、后期。 (一)初期 1.中成药内服 (1)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伴恶寒发热、便秘尿黄者,可选用连翘败毒丸、小败毒膏、消炎解毒丸、牛黄解毒软胶囊、活血消炎丸、五福化毒丸等。 (2)局部肿块不消,皮色暗红或不红,全身症状不明显者,可选用牛黄醒消丸、醒消丸、小金丸、梅花点舌丸等。 (3)形成全身多发性脓肿或蜂窝组织炎时,可选用西黄丸、小金丸、六应丸、六神丸等。 2.中成药外用 (1)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者,可选用如意金黄散、赛金化毒散搽水或醋调外敷;三黄膏、疮炎灵软膏。 (2)局部皮色不红,皮温不高时,可选用阳和解凝膏,贴于患处。 3.浸渍法:对于红肿无破溃者,可应用2%~10%黄柏溶液湿敷或浸泡患处。 4.草药外敷:仙人掌、独脚莲、紫花地丁、败酱草等新鲜药捣烂外敷。 5.手足部感染,继发四肢急性淋巴管炎出现红线者,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 6.汤药内服,以消肿散结为主。 基本方:银花20克、连翘20克、蒲公英2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当归15克、贝母6克、皂角刺10克、栀子10克。 加减: (二)中期(成脓期) 1.中成药内服,可选用五福化毒丸、梅花点舌丸、活血消炎丸。 2.汤药内服,统用托法。 基本方:银花10~20克、连翘10~20克、生黄芪15~20克、当归10~15克、川芎10克、皂角刺10克、白芷10克、赤芍15~30克、栀子10克、丹参15~30克。 加减: 如见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状,加用党参、白术、苡仁等; 如见疮形漫肿无头,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或局部肿势已退,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不知疼痛,伴自汗肢冷、腹痛便泄、精神萎靡、脉沉细、舌质淡胖等症,加附子、肉桂、党参。 3.外治:切开排脓。 (三)后期:又可分为溃脓、收口两个阶段。 【溃脓阶段】 1.中成药内服:同中期。 2.中成药外用:以提脓祛腐为主。 (1)溃疡表浅,脓腐不透,疮面不鲜者,可选用提毒散、九一散、九一提毒散少许,撒布疮面,红膏药或疮疡膏,微热软化后,贴敷患处。 (2)脓腔较深者,可选用九一散或提毒散撒布于油纱条上,置入脓腔引流。 3.其他疗法 脓肿很深尤其是内脏脓肿宜用导管引流。 袋脓者宜用扩创引流,或者垫棉法。 【收口阶段】 1.中成药内服 (1)疮面肉芽新鲜,愈合较快者,无需内服药物。 (2)疮面颜色苍白或紫暗,日久不敛,新肉难生者,可选用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人参健脾丸。 2.中成药外用 (1)疮面溃烂,流溢脓水者,可选用祛腐生肌散、珍珠散、珠黄八宝散,薄撒疮面;用创灼膏、湿润烧伤膏外敷疮面。 (2)疮面腐肉已脱,脓水稀少,新肉不生者,可选用康复新液,喷洒疮面或浸湿纱条,覆盖疮面;生肌散,适量撒布疮面;生肌玉红膏、龙珠软膏、紫草膏、象皮生肌膏涂敷疮面。 (3)疮面胬肉突出,影响愈合者,可采用白降丹少量,撒于胬肉处;祛腐生肌散,撒于疮面。肉芽新鲜后,改用生肌散。 (4)形成窦道者,按窦道处理。 3.其他 溃疡脓出不畅,形成袋脓者,采用垫棉法,将棉花或纱布垫衬在疮口下方空隙处,并用宽绷带加压固定;对窦道深而脓水不易排尽者,用棉垫压迫整个窦道空腔,并用绷带扎紧;溃疡空腔的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使用时可将棉垫按空腔的范围稍为放大,垫在疮口之上,再用阔带绷紧。至于腋部、腘窝部的疮疡,最易形成袋脓或形成空腔,影响疮口愈合或虽愈合而易复溃,故应早日使用垫棉法。具体应用时,需根据不同部位,在垫棉后采用不同的绷带予以加压固定,如项部用四头带,腹壁多用多头带,会阴部用丁字带,腋部、腘窝部用三角巾包扎,小范围的用宽橡皮膏加压固定。
|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