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骨肿瘤

骨肿是全身肿的一类。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前者起源于骨组织本身,有良性和恶性两种。后者是由于其他组织和器官的细胞,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管转移到骨骼上,也称骨转移,都是恶性肿。良性肿常以肿块或疼痛开始,发展缓慢。恶性骨肿可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无明显变化,或晚期才出现全身症状;另一种则合并全身症状。肿发展较快或很快,疼痛明显或显著。持续性痛,夜间加重是其特征。肿块或肿胀较大,压痛明显,且常合并软组织水肿、静脉怒张等症状。肢体因疼痛常固定于半屈曲位。附近神经血管可受压。淋巴结也可肿大,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和贫血等,有的出现体温升高。

良性肿和恶性肿的结果不一样,恶性肿细胞一旦转移,后果严重。有时良性肿可以转化成恶性肿。因此,一旦发现骨肿应及早去医院检查。

 是向皮质外生长的良性肿,好发于颅面骨,颅骨区外骨少见。男性病人2倍于女性,30~50岁者居多。额窦居首位,鼻窦次之。呈扁圆形肿块,无痛,向副鼻窦生长者可有头痛、鼻塞等症状。有些病人合并有肠息肉和软组织肿块,有家族史。骨若无症状,可以不做处理,但应由医生明确诊断。若肿块较大或引起压迫症状如疼痛时,可行手术切除,不必担扰其复发。

骨软骨 是向皮质外生长的良性软骨组织肿,这是最多见的骨肿,男多于女,好发于青少年,10岁左右居多,分单发和多发两型,后者较多。肿所在部位可遍及全身,仍以膝关节附近最多。症状以肿块为主,常无痛。仅在肿大,压迫皮肤、神经、血管时,才出现疼痛等症状。但若位于脊椎骨可压迫脊髓而致截瘫;位于骨盆者,可压迫直肠、膀胱等。

一旦发现肿块应去医院检查,体积小者,不必治疗。若肿短时间内增长迅速,应去医院再次复查,并手术切除肿块。

软骨 多发生于成人,好发于掌指骨,单发者较多发型为多;中心型较边缘型为多;环指最多,中指次之。表现为手指无痛性肿块,手指某节局部增粗。少数有酸痛,偶因外伤而骨折。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10天内双手不宜下水,以防切口感染。

巨细胞 骨巨细胞在我国多见。男女性别差异不大,病人以成年人居多。往往表现为关节附近肿痛,好发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肘关节上下端也可发生。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可见静脉曲张,压痛明显,可有压乒乓球样感觉。关节活动多不受限。病情发展较快,可发生骨折或因出血突然增大。

巨细胞是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一种肿,手术后有复发的倾向。因此,一经发现应尽早手术切除,术后应定时复查,以防复发和恶变。

脊椎的良性肿 脊椎的良性肿有骨、骨样骨、成骨细胞、骨软骨、软骨、巨细胞和血管等。良性脊柱肿生长缓慢,无疼痛或疼痛轻微,一般无全身症状,不易触摸到肿块,脊柱活动不受限制,有时可造成局部压迫,产生疼痛或受累椎体发生骨折移位,造成脊髓受压产生感觉运动障碍。个别脊柱的良性肿可能转化成恶性肿。因此,若有颈、背、腰部疼痛应去医院作细致的检查。患者应在思想上重视,不宜负重,以免造成椎体塌陷骨折。另一方面应积极治疗、检查、解除思想负担,尽早手术或采用放射治疗等。

原发性恶性肿 原发性恶性肿是指原发于骨及其附属组织的肿,包括骨肉、皮质旁骨肉、软骨肉、骨纤维肉、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等。恶性肿往往疼痛剧烈,以夜间为甚,发展亦快,容易转移。诊断需根据化验、X线、CT、同位素扫描等,必要时作磁共振和活检。原则上恶性肿应尽可能切除,一旦确诊,应遵重科学,尽早治疗,个别需行截肢术以挽救生命。延误治疗可造成细胞的转移。手术后为巩固疗效或进一步清除可能残存的细胞,可辅以放射疗法和化疗。应加强营养,适当地进行活动,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继发性恶性骨肿 其他脏器的恶性肿如前列腺、肺、肝、乳腺和甲状腺等可循血、淋巴转移至骨组织。骨转移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为多见。多发生于中年及老年。由于原发肿的类型、转移部位和生长速度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早期可仅有局部疼痛或反射性疼痛,较轻或为间歇性,随病变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或呈持续性。早期患者的疼痛在应用一般止痛剂后可缓解,因此常被认为是风湿症。晚期患者疼痛剧烈。脊椎转移病人常发生病理性压缩性骨折,以致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出现剧烈而持续性疼痛,亦可发生瘫痪。

骨转移的治疗比较困难。治疗分两部分:一是治疗原发肿,再是处理继发肿。由于临床症状多为剧烈疼痛,因而必须设法止痛。保守疗法有:性激素治疗、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和同位素疗法。必要时行手术处理。

上一页: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
当前页:骨肿瘤
下一页:人工关节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