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恶性卵巢肿瘤《妇产科学》

三、恶性卵巢肿瘤

恶性卵巢肿占卵巢肿的25%。

(一)常见类型

1.浆液性囊腺 是最常见的恶性卵巢肿,占卵巢恶性肿的40~60%,其中50~60%为双侧。发病年龄在40~60岁。肿呈囊性或囊实性,组织软而脆,表面呈菜花样,囊内充满菜花状乳头。常合并腹水,晚期则常有盆腔腹膜、大网腹等处的肿种植和转移。5年生存率约为25~35%。

2.粘液性囊腺 发生率仅次于浆液性囊腺,表面光滑,呈结节状。囊实性,囊内为粘液亦可见乳头状突起,5年生存率为40~50%。

3.子宫内膜样(腺) 少见,约占卵巢恶性肿的20%左右,常为中等大小,切面实性或部分囊性,囊腔内见乳头状突起。组织类型与子宫内膜腺相似。5年生存率约为40~50%。

(二)临床分期

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的分期(FIGO,1985)

Ⅰ期 肿限于卵巢
Ⅰa 肿限于一侧卵巢,无腹水,表面无肿,包膜完整
Ⅰb 肿限于两侧卵巢,无腹水,表面无肿,包膜完整
Ⅰc Ⅰa或Ⅰb期肿,但一侧或双侧卵巢表面有肿;或包膜破裂;或出现腹水含恶性细胞;或腹腔洗液阳性
Ⅱ期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伴盆腔内扩散
Ⅱa 蔓延和/或转移到子宫和/或输卵管
Ⅱb 蔓延到其它盆腔组织
Ⅱc Ⅱa或Ⅱb期肿,但一侧或双侧卵巢表面有肿;或包膜破裂;或出现腹水含恶性细胞;或腹腔洗液阳性
Ⅲ期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盆腔外有腹膜种植和/或后腹膜或腹股沟林巴结阳性。肝表面转移定为Ⅲ期
Ⅲa 肿肉眼所见限于真骨盆,淋巴结阴性,但组织学证实腹膜表面有显微镜下种植。
Ⅲb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有组织学证实的腹膜表面种植,其直径无一超过2cm,淋巴结阴性
Ⅲc 腹腔种植直径>2cm和/或后腹膜或腹股沟淋巴结阳性
Ⅳ期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有远处转移。胸水如有细胞为Ⅳ期,肝实质转移为Ⅳ期

(三)临床表现

卵巢早期多无症状,或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常被忽视。晚期出现腹部增大,腹痛及腹部肿物,或原有的卵巢囊肿迅速长大,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消瘦、贫血等恶病质。

(四)诊断

卵巢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早期诊断有赖于定期普查。

1.病史 应特别询问过去有无盆腔肿块史或近来肿物增长情况。40岁以上妇女有消化道症状而原因不明者,应行妇科检查。

2.全身检查,可发现腹部肿块,腹水征阳性。

3.妇科检查 宫旁肿块,虽实性或囊实性,不规则,活动度差,常为双侧性。三合诊发现后穹窿结节或肿块。

4.辅助检查

⑴B超检查 了解盆腔包块的大小、囊实性、良恶性及有无腹水。

⑵细胞学检查 通过腹腔穿刺取腹水查细胞。

⑶免疫学诊断 胚抗原(CEA)在卵巢上皮性尤其是粘液性中升高明显,有参考价值。甲胎蛋白(AFP)升高有助于卵巢内胚窦的诊断。卵巢上皮性的单克隆抗体及多克隆抗体如CA125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

⑷腹腔镜或剖腹探查 能在直视下观察盆腔的病变性质、范围,并作活检。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时应先探查腹腔,明确病变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Ⅰ期在手术的同时,应将腹腔液或腹腔冲洗液送作细胞学检查。尽可能作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术、网膜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包膜完整、恶性度低、腹腔液中未发现细胞的Ⅰa期年轻患者可仅作患侧附件切除术,术后严密随访。Ⅱ、Ⅲ和Ⅳ期的手术范围除和Ⅰ期相同外,须清扫腹主动脉和盆腔淋巴结,并可能将盆腔、腹腔内直径在2cm以上的转移一一切除。在以上广泛性切除的基础上,残余的小型病变就有可能用化疗或放疗根除。不可能行根治术时,亦应将大部分肿切除,术后化疗,待肿缩小后再次手术。

2.化疗 卵巢对化疗比较敏感,最长用而效果较肯定的药物为烷化剂,其它类药物亦有一定作用。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噻替哌、苯丙酸氮芥、更生霉素、马法兰、可宁、5-氟脲嘧啶以及六甲嘧啶、顺铂、阿霉素等。可单独或联合反复进行多个疗程治疗。给药途径,除全身应用外,尚可于腹腔内用药及腹壁下动脉插管注入,使局部药物达到较高浓度,增强疗效。

3.放疗 大面积腹腔注射,组织反应太大,患者无法耐受,应用较少。近年来应用高伏特带形移动多次照射技术,可减少付反应,对预防肿复发可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亦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腹腔内注入。

4.免疾治疗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其目的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特异性杀伤肿细胞,目前已进入临床使用阶段。

手术、化疗及放疗三种方法综合应用,可使卵巢患者的近期存活率有所提高。

卵巢治疗后常易复发,一旦复发,治疗极为困难,效果不佳,五年存活率一般只能达到20-30%左右。因此,应加强随访。近年来,国外有采用再次甚至多次剖腹探查者,以明确疗效及切除残余和再发病灶,取得一定疗效。如肿确已消失,可停化疗。再次剖腹探查的时间以在化疗12个疗程后较好。

上一页:二、良性卵巢肿瘤
当前页:三、恶性卵巢肿瘤
下一页:第十七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