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标志物的发展概况
在世界上首先报告肿瘤标志物的是1846年由Bence-Jones发现在尿中有一种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成凝溶状态的蛋白质,后经证实这是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浆细胞所产生,由尿液排泄的蛋白质,并被命名为B-J蛋白。100多年后,人们对这种蛋白质又有了新的认识,其本质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部分,除了在尿液,也可在血清中利用电泳技术将其检测。现已分别检测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浆细胞所分泌的全部的“单克隆系”免疫球蛋白。B-J蛋白的发现,开创了肿瘤标志物的新时期,故常将这一年代称为肿瘤标志物的开创期,或称肿瘤标志物的第一阶段,见表8-1。 表8-1 主要肿瘤标志物的发现阶段 年代 | 标志物 | 发现者 | 1846 | Bence-Jones | H. Bence-Jones | 1928 | 异位激素综合征 | W. H Brown | 1930 | 人绒毛膜促性激素 | B. Zondek | 1932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H. Cushing | 1949 | 血型抗原 | K. Oh-Uti | 1959 | 同工酶 | C. Markert | 1963 | α-甲胎蛋白 | G. I. Abelev | 1965 | 癌胚抗原 | P. Gold and S. Freeman | 1969 | 肿瘤基因 | R. Heubner and G. Todaro | 1975 | 单克隆抗体 | H. Kohler and G. Milstein | 1980 | 肿瘤基因探针和转录 | G. Cooper,R. Weinbeerg and M. Bishop | 1985 | 抑癌基因 | H. Harris,R. Sager and A. Knudson |
第二阶段从1928年到1963年,在这段期间发现了与肿瘤相关的标志物,包括激素、同工酶、蛋白质。但是这些标志物的应用,特别是肿瘤所表达的这些物质的理化特性,经过相当的一段时间后,才被人们逐渐认识。尤其是在1963年至1969年期间,即第三阶段中发现并证实,在肿瘤的所产生的蛋白质物质中,某些胎儿期蛋白在肿瘤状态时重新出现,从而认为对这种胎儿蛋白的检测,十分有利于对肿瘤的诊断。第四阶段是1975年起,发现了单克隆抗体,并在肿瘤细胞系中获得了肿瘤抗原和成功地使用癌胚胎抗原臂如CA125、CA153、CA549等。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分子探针的使用,单克隆抗体的筛选成功,基因的定位,包括肿瘤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测定,使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的内容更广,技术更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