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心肺脑复苏 | 《外科学总论》 |
第十二节 心肺脑复苏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措施,从而保存和促进脑有效功能的恢复即为心肺脑复苏。 现代复苏学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心肺脑复苏已由医院走向社会,现场救治已定型并进入普及阶段,后期救治已向专科化发展。 心肺脑复苏纲要(表1-14) 表1-14 心肺脑复苏纲要
心肺脑复苏虽有不少进展,但至今无突破性进展,复苏成功率仍低,存活率尤低,成活而无神经后遗症者更少。 重点和难点在于脑复苏无突破性进展。脑平均重1500g,仅占体重2%,但其血流量占心排出量15%,占全身氧摄取20~25%,脑组织能量供应依仗葡萄糖完全氧化。随贮备很少。完全缺血缺氧10秒氧耗尽。30秒内源性葡萄糖降至正常的1/4,1分钟亦耗尽;2~4分钟糖元耗尽。ATP10分钟耗尽。脑耗氧大,在激剧脑力活动时和睡眠时几无变化。不难看出,脑需稳定血流,保证氧和能量的供应。 心跳骤停后可出现 一系列变化: (1)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 (2)脑内窃血综合证 (3)脑内乳酸酸中毒 (4)脑水肿 (5)颅内压升高 (6)血液淤滞 (7)脑血流恢复随脑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出现不同灌流,甚者出现无再通灌流。 脑组织损害不只是发生在缺血期,而且发生在循环恢复期。氧自由基是再灌注损害的物质基础和启动因子。钙超、cAMP的活性等是脑缺血后再灌注损害的病理激发机理。 力争改善脑缺血后的继发损害成为脑复苏的主要关键。 据文献报导,5分钟内开始基础生命支持和8分钟内进一步生命支持,出院率最高可达43%。表明如现场抢救训练有素,并有迅速反应的专业救治队伍,能迅速按心肺脑复苏步骤进行救治,仍是可行而有效的救治方法。
|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药药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