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自号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隋唐时期著名医学家。
约生于隋开
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六年(公元682年),享年101岁(一说其生活年代为公
元541—682年,享年141岁)。
据《1日唐书·本传》记载,孙氏在北周宣帝时就隐居于太白
山,隋文帝辅政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孙氏称疾不就;唐太宗即位后,召其至京师,欲授
以爵位,仍固辞不受。
魏征等奉敕修前朝史书,曾多次向孙氏请教,时孙氏已百余岁,犹思
听不衰,神采甚茂,话齐周间事,如历历在目。
孙氏自幼遭受风冷之疾,为求医药,耗尽家产。
因而奋发学医,终生不倦。
“青矜之岁,
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山,是其一生钻研医学的真实写照。
他认为,医学乃“至
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必须深究经典,“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并广泛吸
取诸家之长,方能有所成就,他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熟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
《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
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不尔,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②他还虚心求教,向一
切有经验的人学习,“一事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①。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孙
氏提出了“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Q),作为医生的行医准则,这一名言已成为
后世医家的座右铭。
孙氏一生行医于民间,用自己精湛的医术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除疾病的痛苦。
在长期的临
床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例如,在《伤寒论》的研究方面,他首创以“方证同条”的方法对《伤寒论》的条文进
行整理研究,开后世类分法研究之先河;他所提出的“三方正治”的观点,即所谓“一则桂
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此之三方,不出之也”①,竟成为后世伤寒学派中错
简重订派的中心论点。
孙思邈是继晋代王叔和之后隋唐时期研究《伤寒论》最有成就的医
家。
孙氏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从医学理论、诊法、症候、本草、
方剂,到临床各种,从养老、养生、导引、吐纳,到预防医学和老年医学,内容十分丰富,
全面反映了盛唐以前中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被誉为古代医学百科全书。
仅二书所收载的方
剂,《备急千金要方》载有5300余首,《千金翼方》收载2800余首,总计8000余首。
尤为可
贵的是二书保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遗佚的方书的部分内容,包括张仲景、王叔和、陈禀
丘、张湛、张苗、靳邵、崔文行、丁季等数十位医家的经验方,还收载了不少西域的医药方
法。
《千金翼方》中收载本草药物800余种,反映了唐代以前药物学成就和水平。
该书中又
有两卷专门论述伤寒证治,是唯一传世的唐代《伤寒沦》传本。
所有这些都具有较大的史料
价值。
;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以下介绍其有关医德、养生学方面的论述,及其对脏腑
分证的贡献和方药临床运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