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 中医学术流派,
第二节 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
一、医学流派形成的年代
二、学派的划分
第三节 研究学术流派的意义
第一节 伤寒学派
第二章 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11
第二节 河间学派
一、河间学派的形成
二、河间学派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易水学派
一.易水学派的形成
二、易水学派的发展
第四节 温病学派
一、奠基阶段
二、形成阶段
三、发展阶段
第五节 汇通学派
第一节 孙思邈的养生观及临床经验
一、论医德
二、论养生
三、脏腑辨证体系
四、方药运用经验
第二节 钱乙儿科学的成就
一、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二、儿科五脏辨证
三、儿科诊断方法
四、调剂制方特色
第三节 陈自明对妇科外科的贡献
著成《外科精要》一书
第四节刘完素的火热论及杂病证治经验
一、火热论
二、亢害承制论
三,杂病证治的经验
第五节 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与遣药制方论
一、脏腑辨证说
二、遣药制方论
三、养正除积的治疗经验
第六节 张从正的攻邪论和情志疗法
一、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二、攻邪三法
三、情志疗法
第七节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
一、脾胃的生理
二、脾胃内伤的病因
三、脾胃内伤的病机
四、内伤外感的鉴别
五、脾胃内伤的治疗
第八节 未震亨的“两论”及杂病治疗经验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
二、相火论
杂病论治经验
第一节 薛己的温补学说
一、治病求本,滋其化源
二、温补脾肾
三、其他治疗经验
第二节 万全对儿科及养生学的贡献
一、儿科学术观点
二、养生四要
第三节 龚廷贤的杂病治疗经验
一、调理气血
二、调理脾胃
三、泄泻、呕吐的治疗经验 .
四、老年医学的研究
第四节 利、一奎的命门学说与三焦相火论
一、论三焦相火
二、论命门动气
第五节 杨继洲对针灸学的;贡献
一、重视经络,
二、选穴配方,独有特点
三、讲究针刺手法·
四、主张针药并用
第六节 缪希雍的外感及杂病治疗经验
一、外感热病的见解
二、杂病治疗经验
第七节 陈实功外科学术思想及特点
一、外科疾病当补益气血
二、外科疾病的病因
三、疮疡的治疗
第八节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一、阳非有余论 、
二、真阴不足论
三、阴阳一体论
四、命门学说
五、虚损证治经验
第九节 赵献可的命门学说
一、命门的位置与形态
二、命门的作用
三、肾命水火的关系
四、对六味、八昧丸的阐发
五、命门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十节 吴有性的温疫学说 ;
一、温疫病因说
二、邪伏募原说
三、温疫与伤寒鉴别
四、温疫的传变与治法
第十一节 李中梓的水火阴阳论及临证经验
一、水火阴阳论
二、证治经验
第十二节 绮石的虚劳证治
一、虚劳致病六因说
二、虚劳的病机
三、虚劳的证治
四、虚劳的防护
第五章 清代著名医家
第一节 喻昌的秋燥论与大气论
一、秋燥论
二、大气论
三、临床经验
第二节 傅山对妇科学的贡献
一、析妇科病机注重肝脾肾
二 主要的妇科辨治经验
第三节 张璐的温补观及证治经验
一、温补观
二、血证论治
三、痢疾论治
第四节 程国彭的医门入法及临床经验
一、医门论治八法
二、临床经验
第五节 叶桂的杂病证治经验
一、胃阴学说
二、肝阳化风
三;、虚损证治
四、奇经辨治 ·
五、久病人络
第六节 徐大椿的元气论及辨证观
一、元气论
二、论亡阴亡阳
三、论病证异同
论遣药制方
第七节 杨璇的伤寒温病辨
一、伤寒温疫病因病机辨
二、论温病治法与方药
第八节 王清任的瘀血证治
一、瘀血证治经验
二、中风论治
第九节 王泰林肝病证治
一、肝气证治
二、肝火证治
三、肝风证治
四、其他治肝法
第十节 吴师机的外治法
二、外治法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三、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节 王士雄的温热观及杂病治疗经验
一、对温病辨治的贡献
二、临床辨治的理论和经验
第十二节 唐宗海论血证辨治
一、阴阳水火气血论
二、血证的病因病机
三、血证的治疗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Ⅱ 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Ⅲ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