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肝风,是指肝阳化风,内生之风也,即《内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王
氏认为,“肝风—-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为
多”(2)。
明确指出了肝风证临床上的两大格局。
二者病机有异,阳亢生风,即“内风多从火
出”2之类,血虚生风是血虚不濡,筋脉失养所致。
故二者治法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1.息风和阳法 王氏云:“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息风和阳法。
羚羊角、丹皮、甘
菊、钩藤、决明、白蒺藜。
即凉肝也。
”②
此为肝风初起,风从火出,风阳上扰清空,主症为头目昏眩,可伴见口苦咽干,心烦易
怒,夜寐梦多,舌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按之有力。
此证多属肝阳上亢,气火有余,热
象明显。
故用凉肝之法,清其肝热,其阳自和,;故曰“息风和阳法”。
2.息风潜阳法 王氏云:·“如息风和阳不效,当以息风潜阳。
如牡蛎、生地、女贞子、
元参、白芍、菊花、阿胶。
即滋肝是也。
”②肝风初起,用凉肝法治之不效,说明病情并非单纯的阳亢于上。
“寒之不寒,是无水
也”,当属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
此乃本虚标实,非单纯凉肝所能奏效。
治宜滋肝肾之
阴,潜亢上之阳。
本法用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阿胶等大队滋阴药滋养肝肾之阴为
主,取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之义,佐以菊花、牡蛎以潜阳息风,是标本兼颐之治法。
临床见
证,除头目眩晕为主症外,可伴见形瘦颧红、腰膝酸软、耳呜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而劲
等脉证。
3.培土宁风法 王氏云: “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
如人参、甘草、
麦冬、白芍、甘菊、玉竹。
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2 ·
土虚则木无以植。
若中焦脾胃一虚,气血之化源不足,则肝亦失其所养而生虚风。
临床
既可见头目眩晕、耳鸣、行走飘忽等肝风症候,又可见纳呆食少、倦怠乏力、大便不调等脾
胃不足的症候。
此证实属由脾胃气阴不足而致的眩晕。
治宜培土为主,佐以息风,即所谓
“滋阳明、泄厥阴”。
又名缓肝法者,以其治在中焦,“损其肝者缓其中”是也。
4.养肝法 王氏云:“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而麻者,宜养血息风。
生地、归身、杞
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
”2
肝藏血而主筋。
若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其所养,则可出现肢体麻木、筋脉牵掣等证,
并可伴见眩晕、心悸等血虚症候,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宜养血息风,濡养筋脉。
以肝体阴
而主藏血,故名养肝法。
5.暖土以御寒风 王氏云:“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
食味。
是暖大以御寒风之法。
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2 .
本法适用于中焦阳虚,寒饮中阻所致的头重眩晕,不思饮食等症。
由于患者脾胃阳虚,
不能温运水湿,寒饮凝聚,浊阴上犯,而致头重眩晕,此为主症,故列入月下风沦治;中虚运
化无权,故全然不思饮食,此虽为兼症,却由此而知其病机之关键在于中焦;因其有寒饮凝
聚,故可推测其证当有呕吐痰涎等寒饮中阻之症。
其舌当淡而白滑,其脉当沉弦,或沉迟而
弦滑。
治用《金匮》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温中散寒,健脾化饮。
治在中焦,故曰:“实补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