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治肝30法中,除肝气8法、肝火6法、肝风5法外,还有补肝、镇肝、敛肝、平
肝、散肝、搜肝、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等11法。
兹简述如下:
1.补肝法 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芝麻、沙苑蒺藜。
此为补肝体而设。
凡肝虚证皆可用之。
若肝之阴阳气血之虚明显者,可依下法用药。
2.补肝阴法 地黄、白芍、乌梅。
此补肾与酸甘化阴合用之法。
3.补肝阳法 肉桂、川椒、苁蓉。
肝阳无补法,补肾即所以补肝。
故此法补肾阳为主,
兼以辛补之之义。
4.补肝血法 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此法养血不忘活血,兼以补肾为特点。
5.补肝气法 天麻、土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素问·脏气法时沦》云: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
”可为此法作注。
6.温肝法 肉桂:川椒、吴萸。
适用于肝经有寒之证。
若兼胃中有寒,可加人参、干
姜,即合人大建中汤之义。
7。
镇肝法 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
此为潜镇之法。
潜阳息风与重以镇怯,适用于肝风内动及惊恐不宁等症。
8.敛肝法 乌梅、白芍、木瓜。
此酸以敛之,又有酸甘化阴之效。
9.平肝法 金铃子、蒺藜、钩藤、橘叶。
适用于肝阳萌动而不甚者,肝郁化火之初而
火未盛者皆可用。
10.散肝法 逍遥散。
宗《内经》“木郁达之”之旨,统治肝郁诸证。
11.搜肝法 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蝉蜕、白附子。
适用于外风所致的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肌肤不仁等症。
虽属外风,但亦与肝有关,故一并
讨论。
上述11法可与前述肝气、肝风、肝火诸法互参运用。
[结语]
王泰林在总结概括历代医家对于肝的生理病理的认识和肝病证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
人丰富的临床证治经验,总结为治肝30法。
是历代诸家论治肝病之最系统全面者。
其法虽
繁,而切于临床实用。
其以肝气、肝风、肝火为纲,分别诸法为目,有纲举目张之效。
其辨
治肝病的基本思路,既重视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又注重调整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充分体现
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这一辨治思路对于其他脏腑体系的辨证论治的整理提高也是一个有益
的借鉴。
[复习思考题1
1.试述王泰林治疗肝气八法的主要内容。
2.试述王泰林治疗肝风五法的主要内容。
3.试述王泰林治疗肝火六法的主要内容。
4.王泰林辨治肝病的纲领是什么?试述之。
[注]
①《退思集医方歌注》
②《西溪书屋夜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