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十节 吴师机的外治法

吴师机,原名安业,字尚先,自号潜玉居士,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于清·嘉庆 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

吴师机自幼习儒,曾于道光十四年中举。

吴氏看到当地缺医少药,百姓贫病交加,乃尽 其所学,自制膏药,以薄贴方法为病人治病。

由于疗效显著,大受欢迎。

乡居18载,登门 求治者日盈其门。

其弟官业曾对当时患者前来求医的盛况作了逼真的描述: “凡远近来者, 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时聚,有舁有负,有扶掖有提携,或倚或蹲,或立或 跪,或瞻或望,或呼或叫,或呻或吟,或泣或啼,壅塞于庭,待膏之救,迫甚水火。

”① 吴氏一生致力于外治法研究,完全以膏药等外治的方法为人治病,在外治法的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将其—生的外治经验著成《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

叙述了 外治法的渊源:探讨了外治法的机理,介绍了他所积累的丰窜的外治经验。

该书以骈文体写 成,并附有详尽的普通文字说明,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以膏药为主,包括多种外治方法的 · 外治专著《:>该书的问世,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中医外治法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至今仍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吴氏医德高尚,处处为病人着想。

他在乡间治病期间,常常为那些穷苦病家免费施舍膏 药。

他曾谆谆告诫为医者治病当尽其心,无论贫富,应一视同仁。

对于穷苦病家,应尽力周 济。

对于配制膏药的要求十分严格,强调虽无人看见,也“不可鬻良杂苦,自失其真。

更不 可乘人之危,挟货居奇”②。

这些都反映了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和严格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医 家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一、外治源流 吴氏以外治为业,并非出于一时的偏执,而是通过深入研究外治法的渊源和历史发展, 为其深入研究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他指出,外治法的应用出自《内经》,以外治法疗疾,古已有之。

在《内经》记载了大 量的以针刺疗疾的内容,还有以桂心渍酒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外涂以治风中血脉等,这些都 是外治法的开端。

张仲景的《伤寒论》虽以内服药为主,但也有大量的外治记载。

如火熏令 其汗、冷水潠之以劫热、赤豆纳鼻以治尸厥气闭、猪胆汁及蜜煎导法以通便秘等。

后世在外 治法的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宋时期出现了治疗痞气结胸的盒法、熨法;治疗热邪传 里的黄连水洗胸法、皮硝水拓胸法、芫花水拍陶法、石膏和雪水敷胸法:治疗温病发斑的胆 汁、青黛水或升麻水扫法;治疗吐衄的新汲井水搭法、潠法;;治疗伤寒蓄dR证的苏叶汤摩法 等。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尝试变汤剂内服为外治,叶氏用平胃散炒香热熨腹脐治疗痢疾,用常 山饮炒香嗅之以治疗疟疾。

这种治疗思路为后人开辟了外治的无限法门。

至于应用膏药外 治,在宋代《和剂局方》中已收载了云母膏、万金膏、神仙太乙膏等多种膏药;明代《外科 正宗》中所记载的外治膏药的种类更多,如加味太乙膏、琥珀膏、乾坤一气膏等,其外治的 范围也大为扩展。

在清代《医宗金鉴》中也有很多膏方。

但是,比较起来,临床医生普遍重 视内治而忽视外治,以至于“外治方不若内治方之备”②。

吴氏在回顾了外治法的源流之后 指出:“凡病多从外人,故医有外治法。

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矧上用 嚏,中用填,下用坐,有捷于内服2”。

故外治之法不可不精研。

吴氏极力主张外治还有一个充足的理由,这就是临床上经常遇到不宜服药之证和不肯服 药之人。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生,岂能坐视不管!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应用外治为其治 病就是一种应变之法。

另一方面,外治法应用方便,价格低廉,利于为广大贫瘠患者解除病 痛。

有鉴于此,吴氏以弘扬经旨、补偏救弊和济世扶贫为出发点,在充分借鉴前人外治经验 的基础上,精研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大大丰富了外治的方法,扩展了外治的范围,形成了一 个以膏药外治为主体的丰富多采的外治体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