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二、外治法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吴氏认为,外治法在理论上本于内治。

他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 之药。

所异者,法耳。

”co这就是说,外治法和内治法的区别仅仅表现在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有所不同,其治疗疾病的机理并无二致。

内服药是经口腔进入体内,再经胃肠吸收后.通过 脏腑经络的敷布而达于周身;外治则是药物经皮肤吸收,再通过经络达于内脏而发挥作用 的。

外治和内治之于病人有“殊途同归”之妙。

所以,外治法“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 也”②。

由于外治和内治同样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所以要想真正掌握外治法,充分发挥其疗 效,必须如同内治一般“先求其本”。

什么是外治之本呢?即.“明阴阳,识脏腑”①。

吴氏坚 决反对那种“徒持一二相传有效之方,自矜捷径秘诀”的作法,主张打好牢固的理论基础, 他特别强调“《灵》《素》而下,如《伤寒论》{金匮》以及诸大家之著作,均不可不读”②。

他明确提出临床应用外治法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即明阴阳、察四时、分五行、求病机、度病 情、辨病形。

说明外治的理论功底决不能少,一点也不逊于内治。

对于治则治法的临床运用。

外治和内治也是完全一样的。

例如,外科疾病中,凡阳证即 须内服清凉之剂,而外治也同样药敷以蒲公英、黄连等清凉之品;外科阴证须内服温热之 药,外治也须敷以温热之品。

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在外治和内治应用中的一致 体现。

他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在内治中常用的治则对于外治都是同样适用的。

吴氏善于从经典著作中寻求外治法的理论根据。

他根据{难经}所论“脏病止而不移, 其病不离其外;腑病上下流行,居处无常”,悟出内在的脏腑之病同样可以用外治的方法进 行治疗,而且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对于一些特殊的脏腑之病来说,外治的效果甚至要优于 内治。

例如,有病人患心病神不归舍,医用黄连鸡子汤及补心丹等不效,吴氏用《证治准· 绳》牛心方加减熬膏外贴治之而神自敛;又有患者心病不寐,医用心肾汤内服无效,吴氏以 《千金》龟板方熬膏贴之即寐。

说明有些脏病采用外治,其效果优于内服,其理何在?吴氏 介绍说:“服药须从胃中入,再由胃分布,散而不聚,不若膏药之扼要也。

咽 吴氏对外治法的作用机理作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外治用药完全可以治疗内在之病。

外 治时药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孔窍、毛窍、输穴等进人体内。

若在孔窍用药,药性从孔窍而 人,以气相感,如“种痘者纳鼻而传十二经;救卒中暴绝,吹耳而通七窍”①。

将药敷于皮 肤则药性从毛窍而人,所谓“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①”。

外治法用药部 位最多最广的是俞穴,药敷于俞穴,药性通过经络达于体内。

因此,吴氏特别强调外治用药 一定要明了经络俞穴。

尤其是分布于人身背部的“腧”,为脏腑之所系,最为重要。

他说: “五脏之系咸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

前与后,腧 募亦相应,故心腹之病皆可兼治背。

”② 可见,吴氏的外治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体表的孔窍、毛窍、 俞穴与经络脏腑的特定联系,辨证用药,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