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外治法所应用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膏药,依据处方经特殊的方法熬制而成;
另一类是末药,即将药物粉碎成粗末状直接外用。
二者的应用方法各有特点。
1.末药的三焦分治法
·吴氏于外治用药主张三焦分治,即根据患者病情和病位的不同,分上中下三部进行外
治。
所以吴氏所谓的三焦是从体表按部位划分的。
他说: “头至胸为上焦,胸至脐为中焦,
脐至足为下焦。
。
③三焦之主病不同,其外治方法也有所侧重,即上焦以嚏为主,中焦以填为主,下焦以坐为主。
(1)上焦治法:上焦部位,心肺居之,上通天气,其为病多外邪侵袭为患。
治法当以汗
法祛邪外出为要。
吴氏外治亦遵循此原则。
他说:“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空格鼻取嚏
发散为第一捷法Q>”。
以药啖鼻取嚏,意在发散祛邪。
嘻鼻后若能得连嚏数十次,·则周身汗
出,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此为汗法之效;嚏则涕泪痰涎并出,胸中痞闷呕恶也随之而解,
即兼吐法之效。
此空格鼻取嚏法实兼汗、吐两法之效,与内服葱豉汤发散并无二致。
空格鼻取嚏法的用药多以皂角、细辛为主,藜芦、踯躅花为引,再随症加药。
上焦病外治
以膻中、背心二处为上焦之要穴、治病握总之处;太阳穴则为头痛者必用之处。
除此之外,
上焦治法尚有涂顶、敷额,罨眉心、点眼、塞耳、擦项及肩,还有扎指、握掌、敷手腕、涂
臂等法。
可供临证随症选用(,
(2)中焦冶法:中焦部位,脾胃居之,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为人身升降出入之枢,主
腐熟水谷,营气由此而化生。
中焦之为病,多因于内外之邪气阻滞中州。
而致升降失司,谷
道闭塞,必致犯上及-F。
“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
”③吴氏此
法是从古法中悟出的,他说:“古方治风寒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罨脐上;治霍乱用
炒盐布包置脐上,以碗覆之,腹痛即止。
”③吴氏认为,脐者,乃人之初生胞蒂之处,此处位
近脾胃,药力由此而人,无异于由口而人也。
将药物研碎炒香炒热后缚于脐上,有利于药力
的渗透吸收,更易于发挥药效。
吴氏汜述了多种以药物缚脐治病的方法和经验,如治痢疾用
平胃散炒热缚脐上;治疟疾用常山饮炒热缚脐上;治阴疟用炮姜、附子、肉桂、麝香、吴萸
等为末,以绵裹之,置于脐内,上盖以生姜片和葱.然后热熨之。
总之,中焦治法以药物填
脐为主,具体用蓟全在医者临床因证变通。
中焦治法除药物填脐法外,还有熏脐、蒸脐,及兼治背部相关俞穴如脾俞、胃俞等方
法,皆可临证选用。
(3)下焦治法:下焦部位为肝、肾、大小肠、膀胱所居之处,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
经言“下焦如渎”者是也。
前后二阴位居下焦,是人身之重要孔窍,糟粕、废物由此排出体
外。
若邪气盘踞下焦,势必下窍不利或不调。
鉴于下焦之病的这一特点,吴氏制定了以坐法
为主的下焦治法。
他说:“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
法。
”如治疗水肿,用葱1斤,捣烂布包,坐于身下,则水从小便而出,此法还可治疗小便
不利。
水泻不止,用艾1斤,坐于身下,另以微火烘脚,其泻即止。
此二者之病皆与二阴相
关,一属后阴不约,一属前阴不利,皆以坐法治之,效果甚好。
凡病之宜从二便治疗者,皆
可外用坐法治疗。
总之,“下部之病,无不可坐”①。
以药坐于身下,则药力从二阴直达于体
内,力专而效捷。
以坐法外治,还有内服药所不能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若内服药比拟达到,或恐伤胃气
者,或治下须无犯中上者,或上病须釜底抽薪者,更以坐法为优”。
说明坐法不仅可以治疗
下焦之病,而且可以治疗中上二焦之病,而且还可以用于那些单纯内治难以解决的病症的治
疗。
具有治下不犯中上、不伤胃气、上病下治等多种优越性。
下焦治法除坐法外,还有摩腹、暖腰、兜肚等方法。
下焦的治疗部位除前后二阴外,
还有命门、脐下、膝盖、腿弯、腿肚、脚跟、脚趾、足心等部位,临证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
变通。
总而言之,以药物外治虽分上、中、下三焦分治,但临床运用也不可过于拘泥。
因为三焦部位虽各有所主,但三焦乃气行之通道,以气贯通,互相影响。
临床可见』焦病须治其
下,下焦病须治其上,中焦病须上下分治,或上中下三焦并治等多种情况。
凡占方之有效
者,皆可随症加减,用作外治。
不独可代内服,而且可补膏药外泊之不及。
只要辨证准确,
用药得当,更无顾忌,皆有良效。
2.膏药的临床运用
吴氏外治法以膏药为主,以末药为辅。
所谓“膏,纲也;药,目也。
膏判上中下三焦、
五脏六腑、表里寒热虚实,以提其纲;药随膏而条分缕析,以为之目”②。
作为吴氏外治法
的主体——膏药,可分为通治之膏和专主之膏。
他说:“膏有上焦心肺之膏,有中焦脾胃之
膏,有下焦肝肾之膏。
有专主一脏之膏,脏有清有温;;有专主一腑之膏,腑有通有涩。
又有
通治三焦、通治五脏、通治六腑之膏。
又有表里寒热虚实分用之膏、互用之膏、兼用之
膏。
”①所有这些通治分治之膏,都需要事先熬制好以备临床应用。
而末药则须因证临时配
制,以配合膏用。
膏和药的配用方法也很灵活,如“药则或糁膏内,或敷膏外,或先膏而后
洗擦,或后膏而用熏熨。
膏以帅药,药以助膏”②。
膏药的临床应用也同样要遵循三焦分治
的原则。
(1)三焦通治之膏及其临床运用
上焦通治之膏名清阳膏,通治四时感冒、风温、温证、热病、温疫、温毒、热毒,及一
切脏腑火热证。
可酌情贴于太阳、风门、膻中、背心等处。
如外感风热初起头痛者,用清阳
膏贴于太阳及风门穴,其风即散,决无传经之变;若挟内热,可兼贴膻中;若夹食者,兼贴
金仙膏,并治中焦;若邪热人里,需用清法者,可加硝石散糁于膏中贴之;需用下法者,贴
膏后,再以鸡子清调硝黄散敷于胸腹部,即使证属结胸,也能推之使下,·此屡用屡验者。
中焦通治之膏是金仙膏,又名开郁消积膏。
通治风、寒、暑、湿、气、血、痰、食六郁
五积诸证。
凡中焦郁积所致的气痛腹痛等证,用此贴之即效。
又如治疗夏秋季痢疾,无问老
少,皆用金仙膏一帖,贴于胸口,一帖于脐上,轻证贴半日即腹中鸣响泄气,小便通利,胸
中廓然而愈;重证也会逐渐减轻,不过数日即愈。
吴氏用此法治愈痢疾多至万余人,实属可
靠经验,值得很好地研究发扬。
又如治疗疟疾,先用金仙膏贴于胸口,化其痰食暑湿,其证
即轻。
若数发后尚未截住者,可用散阴膏加药末(肉桂、丁香、吴萸、灵仙、白胡椒、白芥
子、草果各等分为末),贴于项背第三、四椎骨间,疟疾发作的前一时用生姜擦后再贴;并
贴一膏于脐上(不必加药),再以生姜两块捣敷两膝盖上,轻者即愈,重者贴两张亦愈。
即
使是三阴疟数年不愈者,用此法亦效。
当忌口10日,可免复发。
这是金仙膏和散阴膏配合
应用治疗大证的一个例子。
下焦通治之膏为散阴膏,用以通治伤寒阴证、寒湿中于三阴及阴毒等证。
凡阴证腹痛、
寒湿泄泻,贴之即效。
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及跌打损伤等,均可一贴即愈。
脾虚泄泻,将
此膏贴于脐及背腰部正对脐处,效佳。
若证属上热下寒,将此膏贴于足心,可收温散寒邪、
引热下行之效。
·
除上述三焦通治之膏外,吴氏还创制了针对不同脏腑、不同病情多种通治之膏。
如通治
暑湿之邪与停水不散诸证的行水膏,主治一切肺热咳喘等证的清肺膏,主治肝经血虚有火诸
证的清肝膏,主治心虚有痰火不能安神及胆虚不寐等证的养心安神膏,通治脾阳不运、饮食
不化,或噎塞饱闷,或泄痢腹痛,或湿痰、水肿、黄疸、臌胀、积聚等证的健脾膏,主治胃
寒不纳、呕泻痞胀疼痛诸证的温胃膏,主治胃中血不足而燥火用事、心烦口渴、呕吐黄水、噎食吐食、消谷善饥、呕血吐血、便难等证,及肺燥肾热挟心肝之火诸证的清胃膏。
膏贴外
治,多数以祛邪取胜,但对于大虚之证,也可制补膏贴之。
如滋阴壮水膏主治男子阴虚火
旺、妇人骨蒸潮热诸证;扶阳益火膏主治元阳衰耗、脾胃寒冷诸证。
二者是外治补虚膏方的
代表。
(2)膏药的作用特点
吴氏认为:“膏药的功用,一是拔,二是截。
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
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
”①
膏药的效果取决于其药物组成。
一般来说,偏于热性的膏药易于见效,偏于寒凉的膏药
效果逊之,这是因为温热药性急而行速,寒凉药性缓而行迟。
若以攻补较之,偏于攻邪的膏
药见效较速,偏于补益的膏药见效较迟。
究其原因,是攻药力猛,补药力缓所致。
但这只是
相比较而言,不可一概而沦。
果系大热之证,予以凉药,其气即爽;真正大虚之证,授以补
膏,其神即安。
取效的关键,在于用药必须对证。
膏药外治,还可以热证用热药,其机理“二则得热则行,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①。
此即《内经》“从治”之法在外治方面的应用。
又有虚证也可以用攻药, “所谓有病当先去
之,不可以养患也。
且以气相感,虚人亦能胜,无虚虚之祸也”②。
此等方法,贵在临证时
斟酌变通而用之。
膏药外治还可以同内服药一样采用寒热并用或消补兼施方法。
吴氏指出:“古汤头治一
证,往往有寒热并用者,有消补兼行者。
膏药何独不然?《精要》有贴温膏、敷凉药之说,
足为用膏药者之一诀。
推之亦可贴补膏、敷消药也。
此即扶正以逐邪之义也。
若治两证,则
寒热消补虽同用,而上不犯下,下不犯上,中不犯上下,更无顾忌。
”O可见,寒热并用或消
补兼施的配伍方法在膏药外治中的应用较之内服法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优越性。
膏药外贴的常用部位依所治的病症性质而有不同选择。
若是治疗外感初起,应将膏药贴
于两太阳、风池、风门及膻中穴,以拔邪外出。
若病在脏腑, “则视病之所在,上贴心口,
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
外证除贴患处
外,用一膏贴心口以护其心,或用开胃膏使进饮食一助其力,可以代内托治外证”O。
(3)膏药的组方特点 .
膏药之组方取法于汤丸,故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以熬制膏药。
但膏药的组方又有不同于
内服汤丸的特点。
比较而言,汤剂诸证专而分六经,用药一病一方,日可一换,故汤方的组
成用药数少而精;膏药之诸证广泛而统治六经,其用药也百病一方,数月才熬制一次,故膏
药之组方用药数广而多。
膏药组方所用药物以气味俱厚方为得力,因此,往往借用生药、猛药、毒药以建功。
。
虽苍术、半夏之燥,人油则润;甘遂、牵牛、巴豆、草乌、南星、木鳖之毒,人油则
化”①。
诸如此类的有毒之品,在内服汤丸中必须经过炮制方能人药,在膏药则宜生用,所
谓“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①。
;
膏药方所用药物,必须有通经走络、开骨透窍、拔病外出之晶为引,如姜、葱、韭、
蒜、白芥子、花椒等,以及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穿山甲之类,均不可
少,不独冰片、麝香之必用也。
膏药中的补药,也以血肉有情之晶为必用,如内服剂中的羊肉汤、猪肾丸、乌骨鸡丸、
鳖甲煎、鲫鱼膏等,皆可以仿之而人于膏药中。
但紫河车则断不可用,或可以用牛衣胞代之。
吴氏认为牛衣胞之补力尤大,为补中之第一药。
虽然虚证亦可用补膏外治,但吴氏外治
的基本思路主要是“气血流通”,他说:“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
”①此
为外治法之真谛。
[结语]
吴师机总结清代以前的外治理论和经验,在内病外治的理论指导下,专门以外治法治疗
各种内外病症,发展了以膏药外贴为主,辅以多种药物外治疗法的丰富多采的外治体系,所
著《理瀹骈文》为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
吴氏极力提倡和推广外治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内治之不足,他说:“吾骈文意在补前贤内
治之所不及,非以内治为不然也。
”②他同时强调: “以外治佐内治,能两精者,乃万无一
失。
”② .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吴师机外治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2.吴师机三焦分治的第一捷法各是什么?
3.试述吴师机外治膏药的功用及其应用特点。
4.吴师机外治膏药的组方特点有哪些7
[注]
①{理瀹骈文·官业序》
②《理瀹骈文·略言)
③《理瀹骈文·续增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