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认为,肝气之为病,多缘于郁怒伤肝,木失条达,气机郁滞。
初病则多自郁于本
经,而为胀为痛;郁久则易于导致络脉瘀阻;而侮脾、犯胃、冲心、犯肺,或虚实夹杂,种
种不同,皆是临床常见的肝气变证。
若能了然于胸,自可应对自如。
1.疏肝理气法 王氏云: “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
香附、郁
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
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
苓。
”②
疏肝理气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肝气为病的首选治法,适用于肝气为病的初起,因郁怒
伤肝,气机阻滞所致的胁肋或胀或痛。
可伴见精神抑郁,闷闷不乐,胸闷太息,脉弦或沉
弦。
发病前可有情志刺激因素。
若肝病日久,病不全在气分,而为情志因素所诱发或致加重
者,本法仍然适用。
王氏于本法所选用诸药,以辛香调气为主,符合《内经》“肝欲散,急
食辛以散之”之旨。
他如《局方》香苏散③、《验方》香郁散④、《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⑤
等均可酌情选用。
2.疏肝通络法 王氏云: “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
如旋覆、
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②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
月于气郁结,可致血行不畅,络脉瘀阻。
叶天士曾有名言:“初病
气结在经,病久血伤人络。
”气郁日久,可致血瘀,症见胁肋刺痛,痛处不移,或可扪及症
块,舌黯,可有瘀斑,脉涩,或沉涩。
王氏此法从张仲景《金匮》旋覆花汤变化而出,见血
瘀络阻征象,用之无疑。
但王氏立此法的初衷,是于初投疏肝理气法不效而后用之。
可见,
初病肝气也可应用此法,即将疏肝通络与疏肝理气合用于肝气自郁于本经之症。
夫气为血之
帅,气病之初,即血郁随之。
明了此理,此法方可用之无疑。
3.柔肝法 王氏云: “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
当归、杞子、柏子仁、牛
膝。
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9
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升发,而主藏血,故其体阴而用阳。
若在素体阴虚血亏之人,肝阴
不足,肝气偏燥,肝失濡养,疏泄失职,肝气郁结,愈郁愈燥。
此等肝气之为病,以胁肋胀
甚为特征。
若单以疏肝理气法治之,辛香温燥,更伤阴血,故疏之其胀更甚。
故改用柔肝方
法。
所谓柔肝者,柔以制刚之义。
肝为刚脏,赖阴血以滋养,而肝阴以肾阴为化源,所谓乙
癸同源者是也。
故柔肝法选用善能滋水涵木的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若兼有热象,如
出现烦热口干,可加天冬、生地以滋阴清热;若兼见下元虚寒,则加苁蓉、肉桂以温补下
元。
4.缓肝法 王氏云: “如肝气胀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
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
淮小麦。
”②
本法适用于肝气胀甚而中气素虚之症。
肝气郁结而胀甚,可见胁肋胀急不可舒,中气虚
则可见倦怠少气,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按之无力。
夫见肝之病,知肝
传脾,当先实脾。
今脾气先虚,肝气更急。
治宜先扶中气,故用甘味药。
法宗《素问·脏气
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亦即《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之义。
5.培土泻木法 王氏云:“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木香”②。
本法适用于月于气乘脾之证。
即所谓土虚木贼,木乘土位,故胀痛见于脘腹。
可伴见嗳气不舒,食少纳呆;或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或心烦易怒,怒则痛作;脉弦,苔白。
此证常由
情志因素所诱发,或因情志变动而加重。
治宜健脾土之虚,泻肝木之郁。
健脾用六君,。
疏肝
用吴茱萸、白芍、木香。
用药恰到好处。
; 6.泄肝和胃法 王氏云:“肝气乘胃,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
”②
本法适用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
胃受木乘,失其和降,发为脘痛呕酸,或
兼中脘灼热,嗳气频频,心烦急躁,口苦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宜泄
肝和胃。
此证病位在胃,病机在肝,泄肝和胃,缺一不可。
复胃脘之和降,选用二陈汤,此
为基础;。
泻肝之火横逆用左金丸辛开苦降,内有吴茱萸,善能泻肝木之实,黄连苦寒,泻心
火之要药,用于此,乃实则泻其子之义。
若证偏于气滞,呕逆较甚者,治宜二陈扬加白蔻、
金铃子,白蔻理气机而定呕,金铃子泻肝火而止痛。
足见王氏选药特点是少而精。
7.泻肝法 王氏云: “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
宜泻肝。
金铃、延胡、吴萸、川
连。
兼寒,去川连,加椒、桂;或再加白芍。
盖苦、辛、酸三者,为泻肝之主法也。
”①
此所谓肿气上冲于心,实指心下而言,即剑突之下,相当于胃脘部。
症见胃脘部位突然
发生剧烈疼痛,痛甚而致手足厥冷,甚至冷汗淋漓,伴见恶心呕吐,吐出青黄色酸苦水液和
食物。
痛、厥两症是本病的特征性症候。
其痛之发生,突然而剧烈,呈绞痛,或钻顶样剧
痛,多为阵发性发作;其厥是由痛剧而致,手足厥冷,甚至冷汗淋漓。
因其厥冷发生的原因
并非因阳气虚衰,而是肝胆气火冲逆。
治宜理气镇痛。
本证的本质是热郁火逆,若兼见寒
象,即成寒热错杂之证,于上方酌加温通之晶,如川椒、桂枝温散寒凝,加白芍取酸以泻木
之义。
此证之用药特点不离苦、辛、酸之味,苦以降肝火之逆,辛以开肝气之邢,酸以平肝
之妄动。
故曰:苦、辛、酸三者,为泻肝之主法:
8.押肝法 王氏云:“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茱萸炒桑
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2
本法适用于因肝气暴盛,上逆犯肺,猝然发生上气而喘,胸闷憋气,伴见胁肋疼痛之
证。
肝属木而主升发,肺属金而司肃降,正常情况下,肝气得肺气之肃降而不致太过,方能
得其柔和之常。
若因暴怒伤肝,肝气暴涨,肺金制约无权,肝气无制而上逆,直犯肺金,使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作喘。
其发甚暴·,其势甚猛,必兼胁痛。
是其特点。
本证常有明显的
情志因素可追寻。
王氏选用吴茱萸炒桑皮既能肃肺,又能平肝,苏梗、杏仁、橘红均为肃降
肺气、下气平喘之品,诸药合用,复肺气之肃降,以制肝气之上逆。
故曰“抑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