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二、真阴不足论

张介宾重视阳气,但并不忽视真阴,他认为真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也十分重要。

故此, 其在《类经附翼》二书中,专撰“真阴论”以阐发其理,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 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所谓真阴之象,即指真阴在外的表象。

张氏根据(内经》的理论,指出形质的好坏,是 真阴充盛与否的外在表象。

《灵枢·本神》篇云:。

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 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素问·三部九候论)也说:“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 张氏则说:“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

”(a) 所谓真阴之脏,即人体真阴所在的脏腑。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 六腑之精而藏之。

”指出肾为藏阴精之所。

张氏在其命门学说的启示下,提出肾中命门为藏 精之所。

他说:“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 真阴之府,精藏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化于此。

气即阴中之火也。

”①张氏认为命门为人 身之太极。

所谓太极,是指阴阳未分之前混元一体。

人身之太极,即是人身阴阳化生之本源。

命门既为人身之太极,故为天一所居,先天之精气均藏于此,故为真阴之脏。

由于阴精 是阳气之根,因此,命门藏有真阴,既是阴精化生之所,又是阳气化生之宅,面内具水火, 是人体性命之本。

— · 所谓真阴之用,是指真阴在人体中的作用。

张氏对此阐发说:“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 火之功,缺一不可。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

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 壮;五气治。

则营卫赖而和调。

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

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 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 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

此虽云肾脏之伎巧,而实皆真阴之用,不可不察也。

”3真 阴的表现,虽然是形体的好坏,但真阴在人体的作用,则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真阴充 盛,则形体强壮;另一方面,真阴又是元气之根,真阴充盛,则元气充足,五脏六腑各自发 挥其正常生理作用。

因此,周身生命活动能力的盛衰,也是真阴之用。

这样,张氏对真阴作 用的认识,强调了其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是绝不可缺少的,必须时时虑其不足,也不能任 意克伐。

所谓真阴之病,是指真阴亏虚所表现出来的病理表现。

张氏总结真阴之病说:“所谓真 阴之病者,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

即如阴盛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 也;阳盛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

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其本,则 阳虚之证迭生。

??王太仆曰: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

无水无火,皆 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不可不察也。

”③既然元气根于真阴,真阴不足之证出现本于阴伤, 即使元气不足之证,亦与真阴不能化生阳气有关,.所以张氏说无水无火,都是阴虚之病。

张 氏的这段文字,将阴虚之病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亏而见阴虚阳盛者;另一方面包括 阳虚阴盛者,虽病火衰水盛,而真阴又是火之源,究其根本,仍是由于真阴不足所导致,故 张氏归纳力无水无火的诸种病证,均与阴虚有关。

所谓真阴之治,是指真阴虚损病证的治疗方法。

既然无水无火,皆属阴虚之病,因此, 治疗虚损病证,总要从肾命人手,时时注意补其真阴。

张氏说:。

所谓真阴之治者,凡乱有 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当求本。

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 即真阴之谓也。

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谓也。

”③这 里,张氏提出,不论壮水益火,都要顾及真阴,这是治疗真阴之病的关键。

故张氏认为六味 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等方,虽用于临床,每有奇效,但对于真阴既虚之人,用茯苓、择泻渗 泄太过,有碍真阴恢复,尤其是对于精气大损之人,更为不妥。

·张氏在治疗时,又创立了左 归丸、左归饮以治疗真阴不足诸证。

左归丸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龟胶、川牛膝、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组成。

虚火上炎者,可去鹿胶、构杞子。

加麦门冬、女贞子;火烁肺金,干咳者可加百合;夜热骨 蒸者,可加地骨皮;小水不利,可加茯苓;大便燥涩,去菟丝,加肉苁蓉;血虚有滞者,可 加当归。

本方较六味地黄丸少茯苓、泽泻、丹皮渗泄之晶,而加入鹿角胶、菟丝子等温补之 药,意在阳生阴长,使滋阴之力更雄,以适应真阴肾水不足之证。

左归饮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莱萸肉、炙甘草、枸杞、茯苓等组成。

若肺热而烦。

可加 麦门冬;肺热多嗽,可加百合;血少者,可加当归;血滞有热者,可加丹皮;阴虚不宁者, 可加女贞子;血热妄动者,可加生地;脾热易饥,多汗伤阴者,可加芍药;肾热骨蒸者,可 加地骨皮;心热多躁,可加玄参;津枯消渴,可加天花粉;上实下虚,可加牛膝。

本方较左归丸温补之品减少,又配茯苓以渗泄,其加减用药多配伍清虚热之品,更适应阴虚阳盛之 证。

左归丸与左归饮,虽均为滋补真阴之剂,然作用又有不同,前者侧重填补真阴,故重视 阳生阴长,于阴中求阳;后者适应于阴虚阳盛,故减少温补之晶,而又加寒凉渗泄之药。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