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阳非有余论 、

自刘完素创立火热论,阐发火热病机以后·,朱震亨又提出了“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 观点,并以大补阴丸、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等滋阴降火之法治疗多种疾病,至此以后,习用寒凉之风气盛行。

张氏初学医理,尚且信服,后通过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对其提出异议, 为了补偏救弊,阐发人体正常的阴精阳气的重要作用,提出了“阳非有余”的论点。

首先,张氏从形气之辨,寒热之辨和水火之辨三个方面,以自然界的现象,阐明阳气的 重要,为说明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奠定基础,因此,对人身之阳气应时时虑其不足,不能任意 损害。

形气之辨,即从人体的形体与功能两个方面的密切关系,以论述阳气的重要性。

张氏 说:“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身之活者, 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 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①这段话的意思 是,人体生命的存在,主要是阳气的表现,而生命的终止,主要是阳气的先脱先绝,即。

有 阳则生,无阳则死”,说明阳气应时时虑其不足而应加以养护,不能任意攻伐。

寒热之辨,是从寒热之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不同作用。

似阐发阳气的重要性。

张氏认为: “热为阳,寒为阴,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 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

及乎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

是热能生物, 而过热者惟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

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 强于热乎!”1囚这段话的意思是,从自然界而言,有寒与热之不同,寒主杀而热主生,因此, 阳热有利于生命活动的存在,而阴寒对生命活动是不利的。

故尔,热惟畏其不足,而不必过 于耗伤。

寒能杀物,惟畏其过盛,因此用药不宜过于寒凉。

水火之辨,是从水火的性质,作用以阐发阳气的重要性。

张氏说“水为阴,火为阳. 造化之权,全在水火。

??夫天一者,天之一也,一即阳也,天一则止于六耳,故水之生物 者,赖此一也,水之化气者,亦赖此一也。

不观乎春夏之水,土得之而能生能长者,非有此 一乎?秋冬之水,土得之而不生不长者,非无此一乎?不惟不生而自且为冻,是水亦死矣。

可见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阳气所主?此水中之阳耳,非即为阳也。

”①这段话的意 思是,水虽能滋养万物,然水的生成,依赖天一之阳,水之可以长养万物,亦依赖水中之 阳。

无阳之水,不仅不能长养万物,相反还会冻杀万物。

所以虽然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实 际是阳气的作用,即水中之火的作用。

因此,阳气要时时虑其不足,加以保护,不可乱加克 伐。

从寒热、水火、形气三方面分辨,证明了一个观点,即阳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是十分重要 的,是对生命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的。

因此,要想维持延续生命活动的存在,应注意保护阳 气,不能任意耗伤。

就人体而言,阳气要时时虑其不足,不要虑其有余。

这就形成了张介宾 “阳非有余”的学术观点。

所以,张氏总结说:“夫阳主生,阴主杀,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 广,而况乎无阳乎?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

凡万物之 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

-e“由此言之,可 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 伐此真气,欲保生者,可如是乎?”①因为阳气在人体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张氏十分反 对滥用寒凉之品,认为寒凉之晶伐此阳气,有弊而无利,故对朱震亨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十 分反对,而主张治疗虚损病时,应以温补为主。

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他认为人体的“天癸”二七才至,而至七 七已绝,只能在人体充盛三十余年,是阴常不足的明证。

张介宾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他说:这种看法“但见阻阳之一窍,未见阴阳之全体。

夫阴阳之道,以纲言之,则位育 天地,以目言之,则得析秋毫,至大至小,无往而非其化也。

若以清浊对待言,则气为阳, 精为阴,在阴阳之一目也。

若以死生聚散言,则精血之生皆为阳气,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此实性命之化源,阴阳之大纲也。

·e既然阴血是由阳气所化生,人之·“天癸”的形成,也依 赖人身之阳气,人出生之后,由于阳气不足,故“天癸”不至,至二七年令,肾气盛,“天 癸,,方至,而至七七,肾气衰,故“天癸”绝,即“天癸”的来去,正足以说明阳气的盛 衰,不能依此而认定为阴常不足,更足以证明是阳气的亏乏。

缘于此,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的认识,在(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辨)中明 确指出:-然则,欲有生者,可不以此阳气为宝,即日虑其亏,亦非过也,而余谓阳气不足 者,盖亦惜春之杞人也。

”即是此意。

为了保护人身之阳气,张介宾创立了不少温补阳气的方剂,其中右归丸、右归饮,就是 其中著名的代表。

, · .· 右归丸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鹿角胶、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大附子、 肉桂组成。

若阳气虚可加人参,阳虚滑精带浊,可力口补骨脂。

见飧泄,肾泄者,可加肉豆 蔻;腹痛不止,可加吴茱萸;呕恶吞酸,可加干姜等。

该方是在八味地黄丸基础上化裁而 成,去掉八味丸中酌茯苓、泽泻、丹皮等渗泄之品,使其温补阳气之力更专,同时又加入杜 仲、菟丝子等品,使温补阳气之力更宏,同时又加入鹿角胶、构杞之类,于阴中求阳,使精 中生气,达到阴生阳长、温补阳气的目的。

右归饮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炙甘草、枸杞、肉桂、杜仲、制附子组成。

气虚 血脱,可加人参;火不生土,呕恶吞酸,可加炮姜;阳痿中虚,泄泻不止,加参附同用,或 加肉豆蔻;小腹疼痛,可再加吴茱萸;淋浊白带,人加补骨脂等。

此方较右归丸少鹿角胶、 菟丝子、当归,加炙甘草,方中减少填精补血之品,使温阳之力更强,因此,运用于命门之 阳衰阴盛。

. 右归丸与右归饮二方,较八昧地黄丸温补阳气之力量更强,同时更加重视精气互根之 理,这两张方荆的创立,为后世温补阳气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