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三、血证的治疗

1.治疗原则 唐氏认为,血证的病机在于脏腑阴阳水火气血之失调,抬疗血证必须就 其失调之处而调之。

如调其气血,和其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其中,尤重调其气机。

因为“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气之不安故也”①。

凡因气机逆乱所致的出血诸证,皆以降逆 调气为主。

他说:“止血之法虽多,而总莫先于降气”。

①此言气实冲逆之治法,因为“气盛 即火盛”,泻其火则气降血自止。

总之, 。

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 溢。

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气亦平复”。

“或补阴以和阳,或损 阳以和阴”⑤,平调脏腑阴阳水火气血,使之归复于平和,是血证治疗之基本原则。

2.治血四法 唐氏在吐血证治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虽是针对吐血而 设,但具有普遍适用之意义,故可作为通治血证之大法。

(1)止血:唐氏认为,当血证暴作之时,吐血量多势骤,“此时出血之原委,不暇究治, 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①。

否则,吐血不止,即有气随血脱之危险。

此时当以尽快止血为第 一目标,迅速制止业已妄动奔突于经脉之中但尚未溢出之血,其意义在于“止之使不溢出, 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①。

因此,凡属大出血、暴出血,量多势急者,不管其出血 的原因是什么,皆当以止血为先,这是勿容置疑的。

对于吐血而言,其病机多属胃热炽盛,气火冲逆,故止血之法首推泻火降逆。

唐氏极力主张用张仲景泻心汤。

他认为,吐血之主病在胃,多由邪实火盛,而出血在胃则胃实,必泻 其胃实,方能降逆止血。

他说:“血人胃中则胃家实,??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 能降气止逆。

”①当此之时, “补肾水以平气,迂阔之谈也;补心血以配火,不及之治也”②。

惟有以泻心汤下夺胃家实,泻火降逆,方克有济。

唐氏认为,张仲景泻心汤一方,“名泻心, 实则泻胃,胃气下泻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②。

唐 氏对泻心汤方中君药大黄最为赞赏,认为大黄既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其药气最盛,故 能克而制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其推荡之性迅捷,既能“速下降之势”,逐下胃中之 实邪,又有入于血分,“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

致血有不和之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②。

大黄推陈致新,损阴和阳,凉血化瘀。

止血而不留瘀,实为气火冲逆所致吐血证之首选之 药。

; 止血是唐氏治疗血证的第一要法,但临床又须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

例如,若出现 气随血脱的危证,唐氏主张以独参汤抢救,因为“人之生也,全赖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 危犹生;一线之气不绝,则血可徐生,复还其故。

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②。

(2)消瘀:唐氏认为,血止之后,当治以消瘀。

此时出血虽止,而体内离经之血,虽未 溢出体外,仍为瘀血。

瘀血存留体内,既与好血不相合,又与好血不相能。

瘀血存留于体 内,后患无穷,或壅而为热,或变而为痨,或结为症瘕,或变生刺痛,种种变证,未可预 料,故必消除瘀血,以免后患。

此外,瘀血阻滞经隧之中,则新血运行受阻,会导致再次出 血。

为防止血证反复发作,也必须消除瘀血。

故唐氏将消瘀作为第二法。

关于具体的治疗,唐氏主张按部位分治。

上焦瘀血可选用血府逐瘀汤,中焦瘀血可选用 甲己化土汤。

下焦瘀血可选用归芎失笑散。

此外,唐氏还特别推崇用花蕊石散,认为花蕊石 能使血化为水而下,且不动五脏之真气,实为祛瘀之妙药,可广泛运用于各种瘀血证。

如无 花蕊石,可以三七、郁金、桃仁、牛膝、醋炒大黄等代之,亦有迅扫之功。

(3)宁血:唐氏认为,血证之治疗,在血止瘀消之后,还须防止血再潮动,当以药安 之,是为宁血。

血证经过止血和消瘀治疗,血已止,瘀已消,然数日之间,或数十日间,血 不安于其经,复潮动而吐出,必须用宁血之法,使血得安乃愈。

故以宁血为第三法。

宁血之 法与止血和消瘀方法不同,止血消瘀之法,多用峻猛之药以取速效,此乃削平盗寇之术;宁 血之法多取和缓之药以奏功,是以抚绥安血之意。

宁血之治,方法较多,须针对动血之因而 治之,如祛邪、调气、凉血、泻火、润燥、清肝、安肾等,皆可随症用之。

举例而言,外感 风寒,营卫不和,可用香苏饮加柴胡、黄芩、当归、白芍、阿胶等以治之;肺经燥气,气不 清和者,可用清燥救肺汤;胃经遗热,气燥血伤而血不得安者,可用犀角地黄汤;肝经风 火,鼓动煽炽,而血不得静谧者,可用逍遥散;冲脉挟肾中虚阳上逆而喘急者,宜四磨饮调 纳逆气;肾经阴虚,阳无所附,龙雷之火上腾者,可用二加龙骨汤加阿胶、麦冬、五味以引 火归原,他如肾气丸、麦味地黄汤皆可酌用。

“总而论之,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气之不安 故也,宁气即是宁血”①。

(4)补血:唐氏认为“邪之所凑,其正必虚。

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

阴者,阳之 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则阳随而亡。

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②。

其所谓补虚,是指在补 血的同时,分别脏腑阴阳之虚而补之。

如以辛字润肺膏以补肺,以归脾汤以补脾,以补心丹 或朱砂安神丸以养血安神,以四物汤加减以补肝,以地黄丸,肾气丸、大补阴丸等以补肾, 并推崇张仲景炙甘草汤大补中焦,为补血第一方。

所有这些都是经验之谈,颇能切于临床实用。

唐氏虽泛论五脏各有补法,然于五脏之中,尤重脾肝。

他认为:“脾主统血,运行上下, 充周四体,且是后天,五脏皆受气于脾,故凡补剂,无不以脾为主。

”②又指出: “肝为藏血 之脏,血所以运行周身者,赖冲、任、带三脉以管领之,而血海、胞中,又血所转输归宿之 所,肝则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又肝所主,故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 血证用补是善后之法,必须把握时机,在无邪时方可应用。

唐氏强调提出:“血证属虚 劳门,固宜滋补,第恐瘀邪未清,骤用补法,则实以留邪为患,而正气反不受益。

”“故实证 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恐其留邪为患也。

或虚中实证,则攻补兼用。

或十补一攻,在医者之善治焉。

”⑤唐氏的这一观点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不仅适用于血 证的辨治,对于其他大多数病证的辨治也是同样适用的。

3.用药宜忌 血证不同于一般的内科杂证,治疗上自有其特点,一般内科杂证临床常 用的治法对于血证来说有宜有不宜。

确定治法的正确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凡治血证首 先应当注意治法的宜忌。

唐氏在《血证论》中专列“用药宜忌论”阐述他的观点,明确指 出:“汗、吐、攻、和为治杂病的四大法,而失血之证则有宜有不宜。

”⑤概而言之,血证的 治疗,应忌汗、禁吐、主下、宜和。

其理如下: (1)忌汗:根据中医理论,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张仲景在《伤寒沦》 中立有衄家不可发汗之戒。

唐氏则据此提出了血家忌汗的观点。

他认为,吐血之证,既伤阴 血.又耗水津,气血两虚 化源不足,如再汗之,必更竭其阴血,伤其正气。

此血家不可发 汗的理由之一。

再者,吐血之人,气逆血动,治疗只能敛气降气,才能使之“脉潜气伏,斯 血不升”。

若误以发汗,必致动气泄气,更助其逆冲之势,必致血随气之上逆而外溢。

吐血 有不可遏止之危险。

此血家忌汗理由之——。

故血家忌汗,不可违也;若血家患外感表证。

治 疗只宜和散,不得用麻、桂、羌、独等辛温发汗散气动血之品。

若系外感失血,不得不表散 者.亦须敛散兼施,毋令过汗伤阴。

(2)禁吐:失血之人严禁用吐法。

因为吐法是令气上越的治法,吐之气更上逆,从而必 然加剧出血。

唐氏指出:“失血之人气既上逆,若见痰涎而复吐之,是助其逆势。

必气上不 止矣。

??血家最忌是动气,不但病时忌吐,即已愈后,另有杂证,亦不得轻用吐药。

往往 因吐便发血证;知血证忌吐,则知降气止吐便是治血之法;”:说明吐法不但出血之时必须禁 用,即使失血已愈,也不可轻用。

血证禁吐,应视为禁令,切勿违之。

(3)主下:当血证骤发之寸,气火炽盛,冲逆而上,势不可挡,此时之治,寻常清热养 阴,不过是杯水车薪,惟用釜底抽薪,方可折其冲逆之势,而收急下存阴之效。

故唐氏力主 以下法治疗血证。

他说:“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当其腾溢而不可遏,正以下之以折其 势。

仲景阳明证有急下以存阴法,少阴证有急下以存阴法。

血证火气太盛者最恐亡阴,下之 正是救阴,攻之不啻补之矣。

”①血证最易伤阴,一是失血伤阴,二是火盛伤阴,但正当出血 之时,补血补阴均缓不济急,惟有用攻下以釜底抽薪,泻火以止血,血止则阴存,故曰急下 存阴。

且攻下之法须投之及时,“如实邪久留,正气已不复支,或大便溏泻,则英雄无用武 之地”田。

在这种情况下,“只可缓缓调停,纯用清润降利,以不违下之意”⑤。

可见,血证之 治,无论是纯实,还是虚实夹杂,都不可违下之例。

(4)宜和:所谓宜和,是指和法适用于血证的各种情况。

唐氏认为,和法是血证的第一 良法。

和法的涵义广泛,诸如“表则和其肺气,里则和其肝气,而尤照顾脾肾之气,或补阴 以和气,或搅阳以和阴,或逐瘀以和血,或泻水以和气,或补泻兼施,或寒热互用,许多妙意,未能尽举”⑤。

可见,唐氏所谓的和法实为审因论治,求本治疗,和其阴阳,调其气血, 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平为期。

· [结语] 唐宗海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医家,其治学勇于接受新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主张损益乎 古今,参酌于中外,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 中西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医家。

其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血证辨治的研究上。

他以中 医的阴阳水火气血及脏腑理论为指导,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各个环节都进行 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力求“理足方效”,即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但丰富了血证辨治的 内容,而且提高了血证辨治的理论,对临床辨治血证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唐氏所取得的学 术成就在近代医家中较为显著,这与他“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的治学精 神是分不开的。

重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吸取历代各家之长,而扬弃其短, 继承与创新并举,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复习思考题] . · 1,试述唐宗海的阴阳水火气血论。

, 2.唐宗海所沦血证的病机是什么?试述之。

3。

试述唐宗海治疗血证四法的临床意义。

4.唐宗海所论血证治法的宜忌是什么?其依据何在? 9 [注] ①《血证论·阴阳气血水火论》 ②《血证论·吐血》 ③(血证论·唾血》 , ④(血证论·瘀血》 ⑤《血证论·用药宜忌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