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医学流派形成的年代

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

最早提出者莫过于清代纪晓岚,其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医家类》提出:“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认为医学不同的学术见解应从金元 时代开始,才成为门户之见,虽没有“流派”二字,但后世研究者把门户之见作为流派门户 来理解。

《中医各家学说》二版全国统编教材在总论中所提及的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 大学派,即是受这一学术观点的影响而提出的。

历史上较早进行医学流派研究者,当推民国 时期谢观先生,他曾著《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 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伤寒学学派等,亦与纪晓岚之论 点的影响有关。

我国近代著名医学理论家任应秋先生在1984年出版的《中医各家学说》四版全国统编 教材中,提出:根据历史发展的史实,突出地叙述了远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洪流中,医学 流派的产生便已逐渐兴起,;打破了纪氏“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对医学流派产生时代的 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其理由有五:其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宗族制度为 基础的生产关系受到家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冲击,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促进了生产力的提 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必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其二、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学 术上的各种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发展局面,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 编》中所说:“郑国子产首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重要的学派除了道 家,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汉代初期司马谈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派进行了划分,分为阴阳、 儒、道、墨、名、法六个学派。

{汉书·艺文志)又把先秦之学分为儒、道、法、阴阳、名、 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了小说家之外的九家,可谓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其三、这 一历史时期,科学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诸如天文历算学、地理学、农 学、军事学、制器技术、艺术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医学领域,既出现了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和、扁鹊等著名的医学家,而且《黄帝内经》;这样的医学理论已经问世,标志着中医 学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又是以古代的唯物 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有其科学合理的内涵,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鉴于其不尽 完善之处,又为学术发展提供了可能,为后世众多的学术流派形成创造了条件。

其四、在汉 代以前,根据史料记载,医学的师承授受关系业已存在。

在《史记·扁鹊仓公传》中记载有: “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又云:“扁鹊又使 弟子子阳厉针砭石??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

”表明扁鹊学医于长桑君,其弟子有子阳、子 豹等人。

该传中还记载: “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 庆。

”说明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

此外,该篇还记载淳于意的学生有宋邑、高期、王信、 杜信、唐安等人。

由于这一历史时期师承关系已经形成和存在,就为医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 条件。

其五、在这一历史时期,医学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

例如对“命门”的认识,《内经》 与《难经》则不同。

《难经·三十六难》云: “脏各有一耳,独肾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 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提出了命门为右肾的观点。

《内经》一书的认识则不 然,《灵枢,根结》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灵枢·卫气篇》亦提出 “命门者,目也:,的认识。

《素问·阴阳离合论》也云:“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命曰阴 中之阳。

”太阳经之循行,起于至阴,,终于睛明,三家之说均指目而言,有以组织器官称者, 有以穴位称者,但均与《难经》大相迳庭。

关于“三焦”的认识.《难经·二十五难》明确指 出三焦为无形之脏,其云:“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而{灵枢·本输》篇则云: “三焦者,中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柩·本藏》篇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 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 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提出膀胱有厚薄缓急直结之不同,而且在此 文后又说“厚薄美恶皆有形”,表明《内经》认为三焦为有形之腑。

与《难经》观点不一。

鉴于以上五个方面的理由,尤其是既有学术争鸣,更有师承授受,形成医学流派具备了基本 的条件。

而且在《汉书·艺文志》中又记载有医经家、经方家之不同,前者在研究中医理论, 后者侧重临床方药,各研究不同领域。

任应秋先生认为这是医学流派形成的明确文字记载。

对于任应秋先生的观点,亦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一种学术见解能否在学术上形成系 统,成系统者可称之为流派,不成系统者只能称为一家之说。

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 派的存在没有争议,但古医经、古经方是源不是流,而东汉以后研究《内经》或《难经》诸 家,不仅没有就某一新的见解发展成为系统,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各不相同,他们唯一的共同 之处只不过都是以阐发经旨作为统一命题而已,医经学派不能成立。

经方诸家,尽管从六朝 至北宋之间,历代对方剂学十分重视,金元以后又有不少医家对经方很重视研究,·但二者无 共同之处,前者是收集整理经验方,后者是研究仲景之方,只能算方剂学的两个小学派,因 此提出,战国及以前的医学流派是源不是流,不同意学派产生于战国时期。

《中医各家学说》五版全国教材又提出了学术流派产生于汉代以前,·既不同意纪晓岚的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又不肯定任应秋先生医学流派源于战囱之论点。

在教材中提出: “这一时期,有不同的师承授受关系,又有不同的学术理论见解,出现学术上的争鸣,说明 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产生医学流派的条件”,但肯定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缺乏充足的史 料,而伤寒学派是众所公认的。

《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首先介绍伤寒学派,该学派的宗 师张仲景为汉代医家,由于其《伤寒杂病沦》的成书,才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关内容,学派因之而产生,因此,教材中提出,学派之产生,最迟不应晚于汉代。

以上可以看出,对医学流派的产生时代,大致有三说,一为战国以前,二为汉代以前, 三为金元时期,形成了学术上的争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