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二、儿科五脏辨证

脏腑辨证是我们现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早在{内经》的“风论”、“痹沦”、“痿沦”、 “咳论”等篇中,论述有关疾病,均以五脏分证。

比如咳证就分为心咳、肺咳、肝咳、脾咳、 肾咳等,这是有关用脏腑理论认识疾病的最早文献。

以后,《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 金要方》等均有发展。

《金匮要略》一书中有“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 证”等,已把脏腑分证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中藏经}一书中,将{素问》中的“玉 机真脏论”、“平人气象论”、“藏气法时论”、“脉解篇”,及《灵枢》的“经脉”、“本藏”、 “本神”、“邪气脏腑病形”等篇的内容归纳成《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之法》汁11 篇,均强调了脏腑分证。

但以上诸家的内容均局限于成人,且论述泛泛而不够具体全面,钱 乙在以上诸家的影响下,将五脏辨证的方法运用于小儿,独具匠心,为儿科的临床治疗提供 了辨证的方法。

其先列“五脏所主”,提出了五脏的主证,并辨别其寒热虚实。

钱氏认为:“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口q,呵欠,项急,顿 闷;虚则咬牙欠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伺乱 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 黑陷”。

③ . 心脏在五行属火,主神明。

故尔,遇到大声骇异等突然刺激,则使心火内动而不主神 明,易出现惊悸不安。

由于邪热内扰,也可出现发惊发悸。

由于邪热内扰,还可见发热、口 渴喜饮而面赤。

若火热过甚而动风,还可引动肝风而见哭叫抽搐。

反之,如果由于心阳不 足,失其所养,又可见因神无所依附而悸动不安。

鉴于心有虚实寒热病证之不同,故治疗方 法各异。

若心热而见惊动抽搐,称为“急惊。

,可用利惊圆④化其痰热;若心气热用导赤散⑤ 主之;心实热者,用一物泻心汤⑥主之;若心脏虚热,卧而悸动不安,可用生犀散①主之; 若心虚肝热,见有身壮热,神思恍惚者,用安神丸8。

肝脏在五行属木,主风,主筋,开窍于目,其声为呼。

故肝有病常见有两目直视,大声 呼叫,项强,呵欠顿闷等。

肝病亦应分辨虚实,如果属肝有实热,见有目直视而大声呼叫, 由于热甚生风而见筋脉失养的手乱捻物之象,可选用泻青Ae直泻肝火;若肝火旺盛又见心 火旺盛,四肢抽搐者,可用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选用导赤散⑤以治疗母能令子实的病症。

至 于肝阴虚有阴虚发热病证表现,症见咬牙、多欠气,可用补肾以养肝的方法,选用地黄 圆①。

脾在五行属土,外主肌肉四肢,主运化,主湿,在情志主思。

所以脾脏有病,不能正常 运化水湿,可见肢体困重,嗜卧懒动,大便溏泄,不思饮食等。

若脾有实邪,·湿邪生热,湿 热内蕴,湿困则困睡,热盛则身热。

湿热内盛则见眼睛发黄,而欲饮水,可用泻黄散QD,泻 其湿热。

若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清气不升而浊气不降,上为呕吐,下为泄泻,可用益 黄散Q9健脾祛湿。

肺脏在五行属金,主呼吸及一身之气。

肺病则呼吸不利,逆乱喘闷,或咽部哽塞不畅。

若属肺中邪气盛实,则喘逆闷乱,呼吸气粗,有热者多口渴饮水,有饮者多不欲饮水,挟痰 者多有痰嗽,可选用泻白散①、甘桔汤@,葶苈AO导泻肺中实邪。

若由于肺气之不足,则 可见长出气,哽咽不利,呼气多吸气少,气不足以息,唇色白,可用阿胶散Q9补其虚。

肾脏在五行属水,主藏精,主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

孩儿为病,若属本体虚衰,血气 不足,精气未充,病则多属于肾,·而肾为一身之本,故多为虚证。

若肾精不足,则两目无 神,畏明怕光,目中多白睛,而且体质虚弱,骨痿身倾,解颅,面色觥白,治宜补肾水,可 选用地黄圆。

这是钱乙对儿科病证运用五脏辨证方法的大致内容。

其中,钱氏特别注重脏腑虚实的辨 析,而且对不同病症均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

可以说,是较有系统的脏腑辨证体系,虽不 十分仔细,但已有初步框架,对中医的脏腑辨证学说形成作出了贡献。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