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三节 研究学术流派的意义

中医学术发展历史悠久,名医辈出。

每一位著名医家的成功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 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更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形成了 个人的独到见解和学说,因而形成了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们要研究中医学 术的发展,深入研究每一位医家的理论见树与临床经验;脱离了其学术上继承性的了解,往 往难以深入。

因此,研究学术流派就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其主要意义有二:其一, 通过学派的研究,可以理清中医学术发展的思想脉络,总结学术成就取得的历史经验,为我 们今后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其二,通过学派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研究每一位具体 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分清其中哪些是对前人的继承,哪些是继承中的发展,·哪些是 个人的创新见解与经验,以便更好地为今日中医学术发展发挥作用。

例如,张仲景之《伤寒论》问世至今,注释研究者不下千余家,有从文字注释者,有从 医学理论研究者,有对其方药进行研究者,还有从临床应用研究者:他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与 手段也各不相同,有从《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角度分析者,有从病机角度分析者,有 注重研究其辨证方法者,有对其遣药组方、治则治法研究者,还有从版本、条文编排、文字 错筒进行研究者,不一而足。

若从伤寒学派的发展角度去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就会 发现,金元以前众多医家研究《伤寒沦》.多从研究伤寒病入手.偏重于如何提高疗效,把 仲景《伤寒论》仅作为二部研究伤寒病的代表著作,认为其成就突出而已;因此,对其条文 字义,内容编排、方药理论研究诸方面均不侧重,故尔,或补充临床方药,或重新汇总编 排,或抒己见,并未把《伤寒沦》作为经典:而金元以后研究《伤寒论》诸家.将《伤寒 论》奉为经典,因而在条文次序上产生了错简与非错简之争(所谓错简,是古代写书以竹简 代纸,错简是指文字次序有错讹之处)。

对仲景之方.则多从理论与应用角度进行研究,但 很少有对仲景之方加以补充与修定者;进而又有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研究 者,有对六经分经研究者,有对六经实质探讨者,使对《伤寒沦》这部原著的研究不断深 入,这些都是受《伤寒论》学术地位提高,被奉为中医经典著作的影响。

通过这一学派的研 究,对我们今后如何进一步研究《伤寒沦》,会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从中得到启迪。

又如,探讨朱丹溪的学术思想,若仅从其代表著作中研究,虽可以看出朱氏于杂病的证 治中以气、血、痰、郁进行辨证,亦可发现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的认识观点。

但 欲进一步理解其学说,若不从学派师承角度去分析研究,则难以深化。

朱丹溪从师于罗知 悌,罗知悌又是刘河间的再传弟子,其将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诸家之书传给朱丹溪学 习。

朱:/。

,l溪虽另成一派,但其学术渊源于刘河问、李东垣诸家,可以说朱氏之说是河间学派 发展的一个分支,又是易水学派之绪余。

其宗刘河间之学,刘氏探讨外感火热病机,反对外 感热病滥用温燥之品,朱氏则提出内伤亦易生火热,大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提出相 火易动,内热易生,阴精易伤,力主滋阴降火,也强调火热病机的重要性。

从二者之间学术 上的师承角度去理解朱丹溪之学,则更易深入。

但朱氏论相火又提出“相火为人身动气”、 “相火妄动为贼邪”,此说又与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相一致,均从 内生火热角度阐发内伤杂病病机,只是东垣侧重于气火失调病机的阐发,而朱氏则强调火伤 阴精病机而已。

东垣之学对丹溪学说的形成亦很有影响。

此外,朱丹溪提倡杂病治郁之法,强调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致病,治疗时强调当从中焦人手,认为郁证以“阳明为多 见”;而李东垣则认为脾胃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联系二者,可以看 出朱氏治郁从中焦人手与东垣脾胃升降学说关系密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可以认为,注重 学派研究、注重师承关系与学术上的继承性,对深入探讨医家的学术思想,充实发展中医学 术,是十分重要的。

但应认识到,学派的研究并不是研究中医历代各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最佳方法,亦 有其不足之处。

仅从学派分析医家的成就,往往有以偏盖全之弊。

如叶天士、王盂英均是温 病学派的中坚,若仅从温病学派角度研究二家的学术成就,则往往忽略二人在杂病治疗方面 的理论与经验。

又如,喻昌是伤寒学派代表医家之一,其三纲学说颇有影响,但仅从伤寒学 派研究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遗漏其对大气、秋燥及杂病方面的研究成就,亦不能全面反 映其学术思想。

因此,学派的研究对中医学术思想的沿革、发展,对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 均有积极重要意义,但不是唯一最佳方法,应当正确认识,恰当对待o [复习思考题1 真.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意义。

2.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时代,有何争吗?你如何看待? 3.学术流派划分的意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