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肾同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孙思邈重视先天,提出补脾不如补肾, 
后世医家如薛己、赵献可、张介宾均十分重视肾命之补法;许叔微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后世 
李呆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金元以降,医家众说纷纷,各有侧重。
李中梓对诸家之说兼 
取之,提出了脾肾先后二天都应重视的观点。
他说:“肾为脏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 
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
”2盖人以精气为本,肾中内寄元精元气,五脏六腑 
之精皆藏于肾,肾精充盛,脏腑之精充足。
而元气又是诸气之本,无论脏腑之气、经脉之 
气,均以元气为根,因此,要保全性命,必须保护先天肾精肾气。
与此同时,李氏又强调脾 
胃后天之本十分重要,他说:“盖婴儿既生,一口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润绝而死。
经 
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犹兵家之饷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旋。
一 
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人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 
也。
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co李氏在此,提出了在人的生长过程中,时刻依赖水谷之气的不断 
资养,五脏六腑依赖水谷之气才能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而水谷之气的化生又依赖于脾胃, 
故后天之本十分重要。
李中梓之观点与李果的脾胃学说基本一致。
既然脾肾二脏在生命活动 
中如此重要,故其诊治疾病十分重视脾胃二脏是否亏虚。
他说:“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 
故著之脉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竭,根本将自生。
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著之 
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以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 
气之有无。
两脉既生,他脉可弗问也。
”②中医切脉强调胃、神、根。
胃气与肾气之盛衰,是 
人身之根本,故诊脉需重视脉中的胃气与肾气盛衰。
冲阳为阳明胃经之俞穴,此处之脉象可 
知胃气盛衰。
太溪为少阴肾经之俞穴,此处之脉象可知肾气之盛衰;现在于临床,亦十分重 
视脉象有无和缓之象以察胃气之盛衰,另察两手尺脉的盛衰以察肾气之有无,确是临床关键 
之处。
至于治疗,李中梓接受李呆、薛己、赵献可诸家之说,从先后天人手。
他说:“治先 
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r(不足者,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八味丸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
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 
益气汤主之。
”(2)六味、八味二方,本是赵献可善用补肾命水火之剂;枳术丸、补中益气汤又 
是李呆常用调治脾胃之剂。
薛已宗先后天并重之说,李中梓对此十分欣赏,故作为其治疗虚损病证常用之剂。
 
但是其在运用过程中。
有采用脾肾并重同补者,如其所说:“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QJ 
.其特点是: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治肾不拘于滋腻呆滞,随证化裁,灵活变通。
亦有采用补 
肾为主兼以补脾者,如以肾虚为主者,李氏主张甘寒补肾,但又怕其滋腻减食而不利于脾, 
故往往在补肾药中佐以砂仁、沉香之类;脾虚者加入人参等品。
第三种则采用补脾为主兼以 
补肾,因为。
脾胃者具坤顺之德,有乾健之运,故坤德或渐,补土以平其卑监,乾健稍弛, 
益火以助其转运”④。
其意思是指脾胃是人身阴精阳气之根本,卑监是土运不足的意思,用 
补法可补其不足,但益火可助脾之健运,即补肾有助于健脾。
总之,李氏虽重视脾肾先后二 
天的虚损,但又根据临床实际,根据脾胃之关系,予以灵活运用。
 
2。
滋其化源 “化源”一词,王冰在注《内经》时曾说:“资其化源,??化源者,生 
化之源。
,,⑤李氏在《删补颐生微论·化源论}专门提出“滋其化源”的治法。
他说:“不取化 
源而逐病求疗,譬犹草木将萎,枝叶绻挛,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仅仅润其枝叶,虽 
欲不槁,焉可得也。
”李氏的滋其化源实际上即是求其本,并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 
子”的理论,衍化为隔二、隔三之治。
 
对于虚证的治疗,李氏主张求其化源,即虚则补其母。
例如脾土虚弱者,用补火生土 
法;肝木虚者,用滋肾养肝木,即滋水以涵木;肺金虚者,用补脾以益肺;心火虚者,必酸 
收以滋肝木之荣,即补木以生火;肾水虚者,用辛润以保金,达到金水相生。
即运用虚则补 
其母来治疗五脏之虚证。
此外,李氏还提出了隔二、隔三之治。
如小便癃闭一证,如属肾水 
燥热、膀胱不利,理应滋肾涤热,选用黄柏、知母、茯苓、泽泻、通草等直接治疗;但因肺 
燥不能生水,气化不利,法当清金润肺,以使膀胱气化通利,药用车前子、紫菀、麦冬、茯 
苓、桑白皮等,不直接予以治疗,而是通过治肺以治膀胱,此为隔二之治:若因脾湿内盛, 
精不上承,肺金不足,不能生水,导致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又当燥脾健胃,选用苍术、白 
术、茯苓,半夏之类,治脾以益肺,治肺以利膀胱,此为隔三之治,使土助金母,金实水 
源。
这些治疗都是从治病求本、资其化源人手的,很有实用价值。
 
对于实证的求其化源,李氏以“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 
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
此治实之本也”田的原则来论治。
李氏确定 
的原则,是以五行相克理论为指导的。
即是如果某一脏腑出现实证,其功能过于亢奋者,则 
从其所不胜脏腑人手,如培土以制水、强金以制木等。
如果因为五行生克关系失常,某一脏 
腑亢盛,乘其所克脏腑产生疾病时,又当求其本源,注重泻亢盛为害的脏腑。
如他所言: 
“金为火制,泻心在保肺之先;木受金戕,平肺在补肝之先;上当木贼,泻肝在生脾之先; 
水被土乘,疏脾在滋肾之先;火承水克,抑肾在养心之先,治邪气之本也。
”⑥常用的清心保 
肺、抑肝扶脾、健脾利水等法均属此意。
 . 
3.注重辨证的疑似真假 李氏于疑似证的辨识有其独到经验,纵观《医宗必读》{删补 
颐生微论》诸书中均有举例加以表述。
总结其辨别疑似之证约从以下四个方面:①“水火亢 
制、阴阳相类Vo。
水火;阴阳的某一方面亢盛,时有反兼化现象,如火极反兼水之化,热 
极反见有寒证,这时的切脉十分重要,可以辨别其疑似之证。
②“脏之发也混于腑”(2J。
脏 
腑虽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但脏与腑各有其功用,因此临证出现病变时,虽相互影响,但各 
又有不同,因此临证应仔细辨析,用药亦应有别。
③辨明病变在气在血。
李氏认为气血病变 
亦多有类似之处,往往。
血之变也近于气”⑥,故当仔细分别。
虽然气血之病变往往互相影响,气病可用血药,血病当配气药,但治气者主阳主升,治血者主阴之降。
因此临证还应辨 
明在气在血,以利于治疗。
④。
至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7。
李氏十分重视虚实的辨证, 
以防虚虚实实之误,他一再强调:“至实有赢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咽,应 
当十分注意,并在(医宗必读)一书中,举例以说明。
对于疑似证的辨析,李氏认为辨脉是 
十分重要的,而脉象往往也有假象出现,李氏通过临床总结,认为脉象沉取往往能够掌握真 
实病机,他说:。
彼假证之发现,皆在表也,故浮取脉而脉亦假焉。
真证之隐伏,皆在里也, 
故沉候脉而脉可辨耳。
”⑦这些,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意义。
· 
4.治泻九法 李氏于内科杂病治疗有很多经验,尤以治疗泄泻更为精辟,其提出治泻 
九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李氏认为,泄泻证多由风、寒、湿、热四气致病,其中以湿为 
主,提出。
无湿则不泄。
,⑧而“脾土强者自能胜湿”,因此围绕着健脾祛湿,总结出治泻九 
法, 
(1)淡渗:适用于湿滞泄泻,使湿从小便而去,提出了“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⑧。
 
常用方如五苓散、四苓汤、五皮饮、六一散等。
 
(2)升提:适用于气虚下陷作泄。
泄泻一病,多在脾胃,脾气主升,脾升则运,水湿不 
生。
若脾气下陷,健运失常,湿从内生,故生泄泻,应以“下者举之”的治法,故常用升 
麻、柴胡、羌活、葛根诸品,以升提脾气。
且以上诸药,多为风药,风能胜湿,亦有助于治 
泻。
 
(3)清凉:适用于暴注下迫的热泻。
根据“热者清之”的治则,选用葛根芩连汤、戊己 
丸之类 
(4)疏利:适用于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的泄泻。
由于痰、食积、水饮的内停,往往影响 
脾之健运,使清浊不分,亦成泄泻,故当采用化痰、理气、消积、逐水之法,以通因通用。
 
(5)甘缓:适用于泻下急迫。
李氏根据“甘能缓中”、“急则缓之”之意,常于止泻方中 
加入甘味药物,以甘缓培土,以缓解诸症。
 
(6)酸收:适用于久泻之后,正气耗散不收,无能统摄。
而选用酸味之药,取“酸之一 
味,能收收肃之权咽,方如乌梅丸之类。
 
(7)燥脾:适用于脾为湿困而作泻者。
盖脾主湿而恶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李氏 
认为“湿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⑧,故用燥湿健脾是治本之法。
可选用四君子汤、六 
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等。
 
(8)温肾:适用于脾肾虚寒的泄泻。
肾为水脏,内有真阳,火为土母,元阳不足,不能 
温运脾土,亦可使水湿内生,久泄不止,甚则五更泄泻。
故用补火生土之法,温肾以助脾, 
方如四神丸、八味丸之类。
 
(9)固涩:适用于久虚滑脱,虽投温补、酸收而未能奏功者,直须囱涩之品以止其泻, 
防止正气耗散,方如赤石脂禹余粮丸之类。
 
李氏的治泻九法,对后世颇有影响。
清代名医张璐{张氏医通》、罗国纲《会约医镜》 
曾将其全部转引,可见其临床的实用牲。
罗氏曾又补“平肝”一法,补其不足,使之更臻完 
善。
 
此外,李氏治疗癃闭,还总结出治癃闭七法,包括清金润肝、燥脾健胃、滋肾涤热、淡 
渗分利、顺气、补阴、温补等,亦很有价值,充分说明其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结语] 
李中梓为明代著名医家之一,不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都颇有见树。
其在中医理论方 
面,提出水火阴阳论,强调水火既济,阴阳协调,在阴阳水火的认识上,更强调阳与火的重 
要,因此治疗注重温补,提出。
补气在补血之先”、。
养阳在滋阴之上。
的治疗主张。
此外, 
李氏还十分重视肾命脾胃的先后二天,注重脾肾同治。
在临床上,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注 
重治病求本,于虚证应滋其化源,于实证从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人手,;·亦提出如何从本源论治 
的观点。
在杂病诊断时,李氏十分重视疑似证的辨析,强调脉象在诊断中的重要性,这些观 
点和经验至今仍有重要临床价值。
在具体疾病的治疗上,李氏亦总结出很多有益经验,如其 
治泻九法、治癃闭七法等,可为代表。
 
李氏强调温补,注重先后二天,接受薛己、张介宾、赵献可诸家之说,但又有个人看 
法。
其补肾不拘泥于用地黄,补脾胃不拘泥于用升麻、柴胡,能够兼取众家,灵活变通,不 
愧为明代一大医家。
 . 
[复习思考题] 
1.李中梓阴阳水火沦的基本观点。
 
2.李中梓“脾肾同治”及“滋化源”的理论内涵及临床应用价值。
 
3.李中梓的治泻九法。
 
4.李中梓如何辨析疑似之证? 
[注1 
①《医宗必读·药性合四时论》 
②《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③{医宗必读·虚痨》 
④《删补颐生微论·虚劳论》 
⑤《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 
⑥《删补颐生微论-别论》 
⑦《医宗必读·疑似之证须辨论》 
⑧《医宗必读·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