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外感热病的见解

外感热病是“关乎死生之大病”①,虽然张仲景著有《伤寒论》治疗外感病,为后世医 家所推崇和效法,但缪氏认为,《伤寒论}一书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而随着历史的 发展,不仅时气变异、方土有殊,而且人的体质亦有差异,古方不能套用以治今病。

他说: “伤寒者,大病也,时者,圣人所不能违者也,以关乎死生之大病,而药不从时,顾不殆 哉。

”“其药则有时而可改,非违仲景也,实师其意,变而通之,以从时也,如是则法不终穷 矣。

”①意思是说,伤寒是一个关系生命的大病,而四时的变化也是不可违背的规律,因此治 疗伤寒用药要不违背其时令特点,虽然方药不一定均与仲景方药一致,但只要依据仲景之 意,其《伤寒论》之法不终穷矣。

充分体现了缪氏师古不泥古,在继承前人理论与经验基础 上又有发挥与创新的观点。

1,邪气侵入途径和外感伤寒性质 对于伤寒病的邪气侵犯途经,缪氏认为并非由皮毛 侵入人体,而提出其与瘟疫之邪均从口鼻而人。

认为口鼻为肺胃之门户,伤寒温疫之邪均从 口鼻而入。

他说:“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于鼻;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 里,同开窍于口。

凡邪气之人,必从口鼻,故兼阳明证者居多。

”①缪氏认为伤寒与温病二者 均属外感热病范围,而于临床上以阳明病证多见,其原因就在于手足阳明通于口鼻的缘故。

而阳明经又不同于其他之经,缪氏根据《内经》和《伤寒论》之旨,提出“阳明多气多血, 津液所聚而荫养百脉,故阳明以津液为本”。

主张治疗以护津液为要。

在外感伤寒的性质上,缪氏认为外感伤寒六经中,以热证居多,不只三阳多为热证,而 且由三阳转入三阴者,“虽云阴分,病属于热”①。

由于六经热证易于伤津耗液,继而伤阳, 故缪氏又提出“治热病先防亡阴,继防亡阳”O,“寒邪直入阴经,此必元气素虚之人,或在 极北高寒之地”①,始有阴寒之证。

缪氏之观点,与金元刘完素“六经传授,皆是热证”的 观点有相同之处,但又不放弃张仲景三阴有寒有热之说,独树一帜,颇有见地。

; 2.伤寒六经治法 仲景《伤寒论》对六经治法虽有详细论述,但缪氏根据个人的经验, 结合当时的气宜,灵活变化,熔伤寒瘟疫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特点与风格。

对于太阳病的治疗,《伤寒论》主张用麻黄汤、桂枝汤,缪氏则主张用羌活汤,药用羌 活、前胡、甘草、葛根、生姜、枣、杏仁。

其认为该方“治太阳病,发汗以解表邪”。

并在 加减法中提出:“秋深冬月,可量加紫苏、葱白;如冬月严寒,加麻黄一钱、生姜四片,得 汗勿再服。

”羌活汤一方,虽为解表之方,其治疗太阳病未脱离仲景确立的法则,但具体用 药避开了麻黄、桂枝,而重用羌活,是因为“江南楚越闽百粤鬼方梁州之域,从无刚劲之 风,多有湿热为患”,而羌活正是祛风除湿之要药,故用以为君,而麻黄以散寒之力胜,但 过于温热,不适宜南方,故避而不用,这充分体现了用药因地制宜的法则。

若冬季严寒,寒 邪偏盛,又可酌加麻黄,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至于羌活汤中加葛根,是因为缪氏认为伤寒 瘟疫阳明病证多见,故治太阳病时要兼顾阳明。

若病人自觉烦躁,喜就清凉·,不喜就热,兼 有口渴,是即欲传人阳明,羌活汤中宜加入石膏、知母、麦冬,既顾太阳之表,又清热生津 以护阳明之里,得汗而解。

缪氏认为阳明病最为多见,因此阐发最多。

对阳明经、腑之证,缪氏十分重视阳明经 证,他根据个人体会,认为“其证不大便,自汗,潮热,口渴,咽干,鼻干,呕或干呕,目眴眴不得眠,畏人声,畏木声,畏火,不恶寒反恶热,或先恶寒不久旋发热,甚则谵语,狂 乱,循衣摸床,脉洪大而长”,治疗主张以大剂竹叶石膏汤以解其在经之表邪,表证已罢, 则宜调胃承气汤或小承气汤攻下其里。

缪氏对大承气汤的应用十分慎重,而且提出“勿大其 剂,若大便不硬者,慎勿攻下”①。

缪氏对石膏的应用十分大胆,他认为石膏辛能走外以解 肌肉,寒能沉降而清肺胃之热,具有两解表里之功。

另外,佐知母、麦冬、竹叶等,共同协 调,清热以生津,加入粳米、人参、甘草,兼顾胃气,成为阳明里证的组方原则。

缪氏这些 看法,对后世温病学家有不少启迪。

; 至于少阳之治,缪氏遵仲景之法以小柴胡汤和解,但对三限合病,其脉大,上关上,但 欲睡眠,目合则汗,主张药用百合、麦冬、炙甘草、知母、竹叶、瓜蒌根、鳖甲、白芍之 类,别出于白虎汤之外,另立新方,养阴生津之力更为突出,发展了《伤寒论》之治法。

对于三阴证的认识,缪氏强调由传经而来者属热证,直中而来者属寒证,前者宜清热通 下和里,后者宜温补以接其阳,使阳回寒退,但主张要以平补之剂以调之,不宜过用桂附, 以防其毒。

3.春温夏热病治法 缪氏认为,由于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春温者,大都头痛发热,或渴 或不渴,三阳证俱如此。

治疗用辛温,佐以辛寒,以解表邪,太阳宜羌活汤,阳明宜白虎 汤,无汗不呕用葛根汤,少阳往来寒热时当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 耳聋热盛者,去人参,加麦冬、知母、瓜蒌根,渴亦加之。

至夏变为热病,其表证大致与春 温同,但热邪比温邪更甚,解表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有太阳证加羌活,有少阳证加柴 胡、黄芩,如发斑加玄参、栀子,牛蒡子,连翘、大青叶、青黛等,大剂与之。

二证又兼有 大便秘,宜下之,邪结中焦大便硬,用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下之,见少腹坚硬,始用大承 气汤下之。

4.外感热病的辨治特点 (1)重视阳明,善用清法:缪氏认为,外感热病以阳明或兼阳明证者居多,故应重视阳 明辨治。

仲景将阳明病分为经证与腑证,缪氏十分重视阳明经病,常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方治之,并提出阳明解表用白虎汤的观点,石膏有解表清里之功,颇有见地。

对于太阳、少 阳之病,如兼口渴、脉实者,缪氏亦主张合清法以治之;至于暑病,缪氏认为“白虎汤是其 本方”o。

疟疾见阳明热重者,亦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减。

白虎汤原为阳明经清热之方, 既往多用于表证已除后,而缪氏则认为有表证亦可应用,为后世石膏之应用有很大启发。

(2)保护津液,慎用汗下: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中,缪氏十分重视津液的保护,尤其在阳 明病治疗时,更注意津液的维护,故其用药时,既慎用温燥劫阴之晶,又慎用苦寒之品。

盖 苦寒之品苦燥伤阴,苦寒又易败胃,使津亏难复。

对于汗下之法,亦十分慎重使用,因为汗 则津泄,下则津脱,非适应证不可轻投,他说:“近代医师卤莽,既不明伤寒治法,又不识 杂病类伤寒,往往妄投汗下之药,以致虚人之气,变证丛生,元气本虚之人,未有不因之而 毙者矣。

戒之哉!汗下之药,焉可尝试也。

”①因此对太阳表证,缪氏以羌活代麻、桂,取其 轻剂,以防津伤。

于下法,缪氏采用前人试探之法,先用小承汤汤,病不解时才用大承气 汤,勿大其剂。

并提出:“若大便不硬者,慎勿轻下。

”①热病之后,津伤便燥,无水行舟者, 缪氏多用甘蔗汁、梨汁、麦冬等品,为后世增液通便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