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胃治疗特点 缪氏治病,十分重视调理脾胃,他认为: “胃气者,即后天之气也,以谷气为本,是故经曰:脉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
又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可见先
天之气,纵犹未尽,而他脏亦不至速伤,独胃气偶有伤败,以至于绝,则速死矣。
”因此,
脾胃之气就是人身之根本,应当注意养护,反对任意损伤。
正如其所比喻的那样:“谷气者,
譬国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则万众立散,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
”①因此,治疗各种疾
病,缪氏均十分重视保护脾胃,不论中风、中暑、泄利滞下、胎前产后、疔肿痈疽、痘疮痧
疹、惊疳等,均十分重视保护脾胃。
对于脾胃的认识,缪氏强调了肾对脾胃的生养作用,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说:
“夫脾胃受纳水谷,必藉肾间真阳之气蒸蒸鼓动,然后能腐熟而消化之。
肾脏一虚,阳火不
应,此火乃先天之真气,丹溪所谓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者也,治宜益火之源,当以四神丸加人
参、沉香,甚至加熟附、茴香、川椒。
”①并自制脾肾双补丸,药用人参、莲肉、菟丝子、五
味子、山茱萸、怀山药、车前子、肉豆蔻、橘红、砂仁、巴戟天、补骨脂以健脾益肾,治疗
脾肾两虚的泄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缪氏治疗脾胃病的另一特点,在其处方用药上具有特色;比如,其调理胃气,常用人
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炙甘草、大枣以补益脾胃,药性子和而不温燥,同时还多
配伍石斛、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甘润清灵之品,使其补脾胃不温不燥不滞,形
成了自己的用药风格;其创立的肥儿丸,方由人参、芜荑、使君子肉、橘红、黄连、甘草、
红曲、麦芽、砂仁、白茯苓、山楂肉、滑石、莲肉、扁豆、青黛组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又如资生丸,由人参、白术、白茯苓、广陈皮·、山楂肉、甘草,怀山药、川黄连、薏苡仁,
白扁豆、泽泻、桔梗、芡实粉、麦芽组成,亦体现了这一特点。
此二方功能各有侧重,但其
用补脾胃之药.少用温燥之品,形成了甘而流通、补而不燥的用药风格。
尤其对于脾阴问题,缪氏提出了新的观点。
早在,《伤寒论》中,有麻子仁丸证,后世医
家有认为此证属脾阴不足,但未作深入论述。
缪氏对脾阴问题进行阐发,他认为如饮食不
进,食不能消,腹胀,肢痿不用等病,不能只是责其脾胃气虚,也有脾阴不足证。
他说:
“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①专立补养脾阴之法,
以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等为主,佐以生地黄、枸杞子、茯苓、黄柏等品,以
酸甘柔剂作为补脾阴的用药原则,补充了李呆脾胃学说之不足,对叶桂的胃阴学说亦有很大
影响。
2.吐血三要法 缪氏的“吐血三要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简介如下:
(”宜行血,不宜止血:缪氏认为,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所致。
壅即瘀之怠,故行
其血;通其瘀,则血行经络,不求其止而血自止。
若用苦寒凉血止血,血止则易留瘀,血瘀
必有发热、恶食、胸胁痛等症状出现,还可使脾胃伤败,因此,治疗吐血宜行血而不宜止
血。
(2)宜补肝,不宜伐肝: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
吐血者,肝失其职,不能藏血所致。
养肝则肝气平,施其藏血之职,血有所归。
伐之则肝不能藏血,血愈不得止。
所谓伐肝,即
指过用香燥辛热之品劫伐肝胃之阴,使肝气肝火易盛,血失所藏。
因此,宜用柔润之品养肝
柔肝,药如白芍、生地、枸杞子、牛膝、鳖甲、山茱萸、酸枣仁之属。
(3)宜降气,不宜降火:由于气有余便是火。
因此,气降则消,火随之而降,火降则气
不再上,血随气行,则无溢出上窍的可能。
如果用降火之晶治疗出,血,降火必用寒凉之药,
而苦寒之药最易伤脾胃中气,胃气伤则化源告竭,脾气伤则不能统血,血不得归经,反而对治疗吐血不利。
因此,缪氏主张用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肝,更用枇杷叶、麦冬、薄
荷、·荷叶、橘红、贝母以清肺,用薏苡仁、怀山药养脾,用韭菜子、苏子、降香以降气,更
配伍青蒿、鳖甲、银柴胡、地骨皮、牡丹皮、地骨皮以养阴清热,酸枣仁、茯苓以养心,山
茱萸、枸杞子、牛膝以补肾。
全方把调肝清肺、养脾宁心、补肾下气、养阴清热诸法仑为一
方,标本兼顾,不止血、不伐肝、不降火而使脏腑调和,出血得止。
需要说明的是,缪氏的
“降气”,非仅指降肺气,而是调和脏气,使气血冲和。
正如缪氏所说:“降气即降火,气降
则火自降,气降则阳受于阴而火自潜。
”“降气者,即下气也,虚则气升,故法宜降。
”q)
缪氏治疗吐血的三要法,是治病求本, “见血休治血”的发挥和运用,强调抓住病机,
强调要标本兼顾,而其所设之方,十分重视人体之正气。
也正因其以调补为主,故他说:
“然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不效。
”7确是经验之谈。
3.内虚暗风说 缪氏对中风病的认识,接受了前人的观点,以金元诸家之说为依据,
提出中风当分真假内外。
金元医家刘完素认为中风是将息失宜,水不制火,心火暴动而致;
朱震亨认为中风或由湿热相火,或由中痰中气而生。
缪氏认为由于地域不同,人的体质有
别,西北土地高寒,风气猖盛,故病多真中,是外风所致;大江南北,气候湿热,人体较为
柔弱,多热多痰,故病多内生,而成类中风。
他说:东南之人,“质多柔脆,往往多热,多
痰,真阴既亏,内热弥甚,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以致猝
然僵仆类中风证。
或不省人事,或言语謇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确系阴阳两
虚,而阴虚者为多,与外来风邪回别”⑧,故称之为“内虚暗风”。
并针对此病机提出了顺气
开痰以治其标,养阴补阳以治其本的原则。
而且还提出:“治痰先清火,清火先养阴,最忌
燥剂,尤不可误用治真中风之风燥药,否则祸福反掌。
”(6)故缪氏临床用药,清热多选麦冬、
天冬、菊花、白芍、茯苓、天花粉、童便;开痰多用贝母、白芥子、竹沥、瓜蒌仁:养阴多
用天冬、菊花、生地、当归、白芍、枸杞子、麦冬、五味子。
牛膝、人乳、阿胶等,补阳多
用人参、黄芪、鹿茸。
巴戟天、大枣等,其配方以凉润为主。
治法遣方已脱离唐人的散外风
与金元诸家的单从某一病机人手的旧法,而从标本两方面兼顾,独成一家,被后世所称许。
缪氏的学术成就,除以上内容外,尚有其他多方面,如其对本草学的贡献,在《本草经
疏》一书中,专列“主治参互”一项,讲药物的配伍应用;对药物的认识多从性味阐发其药
理;其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专列“炮炙大法”一卷,加以阐发()其于气病治疗,提出
补气、破气、降气三法;其于杂病治疗方面。
治痢创滞下如金丸,重用黄连,加减化裁,独
有特色;治妇女白带,主张开提肝气,补益脾气,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应用,又
如用酸枣仁治疗产后多汗失眠、治臂痛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等等,充分反映缪氏学验具丰的
造诣与水平。
-
[结语]
缪希雍通过对中医理论和本草学的深入研究,多有创见。
其治疗外感热病,独重阳明,
善用清法,常用石膏之剂;并兼以甘柔养阴,固护津液,用药轻灵,独具风格,对后世温病
学说形成有较大影响;在内伤病治疗时,十分重视脾胃的调理,用药上主张甘润益阴,注重
滋养脾胃之阴,充实了脾胃学说;其治疗吐血提出三要法,主张补肝、降气,行血,独有见
地;其提出中风内风之说,强调内虚为本,内风为标的观点,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又有发展。
《四库全书提要》评介其云: “希雍与张介宾同时,介宾守法度,而希雍能变化,介宾尚温化,而希雍颇用寒凉,亦若易水、河间,各为门经,其实各有所得力。
”这一评价是恰当的。
[复习思考题]
1.缪希雍对外感病病因病机的见解及临床辨治的特点。
2。
缪希雍吐血三法是什么?其学术观点如何?
3.缪希雍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法与用药特点。
[注]
①《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寒》
②《医学传心·卷一》
③《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暑》
④《本草经疏·卷一》
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泄泻》
⑥《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妇人》
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
⑧《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风》
⑨滞下如金丸:川黄连,姜汁浸,隔土如法炒九次,不拘斤两,细末,姜汁和水跌丸,
如梧子大,贮瓷器中封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