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由邪生 张从正认为疾病是由邪气造成的,邪气或由体外入侵而来,或由体内变
化而生,停留于体内而不去,是一切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如其所云:“夫病之一物,非
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人,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
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①并指出由于邪气的来源有三,性质各不相
同,因而侵犯人体的部位亦有所区别,其云:“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
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①
张氏的这一观点,是符合中医学传统认识的。
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
所伤异类。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
于上,是谓三部。
”强调疾病总是由邪气强加于人体而成,不是人体本身应有的变化,风雨
清湿,属于外在的因素;喜怒不节,属于内在的因素。
由来不同,性质有别,故所伤各异。
另外,张氏还指出邪气影响于人体,能否导致疾病,以及致病之后,病情的轻重、预后
的好坏、病程的长短等,皆取决于邪气的盛衰,其云:“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
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
”(1)充分反映出张氏重视邪气的发病学观点,是对中医理论的发
展。
2.治病首当攻邪 张氏认为疾病的形成、转归、预后,既然都系于邪气的进退,因此
治疗疾病便应首先攻击邪气,其云: “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①而反对
“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①的作法,指出:“若先沦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
胜,而邪已交驰横骛①而不可制矣。
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③之徒也。
”①强调早
补或误补易致闭门留寇,使邪气嚣张蔓延,病情加重,故而主张“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
自复也”山。
即使有该补之证,也当“以攻药居其先”①,如治息城酒监赵进道之腰痛,先以
通经散(zo下五、七行,再用无比山药丸6补之;又如治妇人月事沉滞不行,先用桃仁承气汤
加当归下之,次投四物汤调补等等。
此与明清医家张景岳、高鼓峰强调扶正以托邪外出形成
鲜明的对照。
张氏关于攻邪已病,邪去正安的认识;,从祛邪的角度看,是颇有见地的。
其理论根据,
亦来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沦》云:“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
属,随其攸利。
”“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
”“病气衰去,归
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
3.损有余即补不足 张氏受《内经》“土郁夺之”及王冰“夺谓下之,令无壅碍”的启
发,认识到:“《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
陈垄
去而肠胃沽,症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⑦“下中自有补"4。
这种以泻为补,
寓补于泻含有辩证法的治疗思想,不仅是其重视下法的理沦根据,而且亦成为其倡导攻邪、
慎于补正的理论基础,故其指出:“医之道,损有余乃所以补其不足也。
”①
4.攻邪应就近而祛之 张氏认为攻邪宜针对邪气所犯的部位,因势利导,分别予以汗、
吐、下三法,使邪气或从外解,或从上涌,或从下泄,皆就近而祛之,如其云:“处之者三,
出之者亦三也。
诸风寒之邪,结于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腮
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
”1
此一看法,亦受到《内经》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
5.反对滥用补法,提倡养生宜食疗 张氏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④,故
其治病反对滥施补法,他说:喜补者,:“尝知补之为利,而不知补之为害也”④。
补法,约有
六种:“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房室之补。
以人参、黄芪之类为平补;以附
子、硫黄之类为峻补;以豆蔻、官桂之类为温补;以天门冬、五加皮之类为寒补;以巴戟、
苁蓉之类为筋力之补;以石燕、海马、起石、丹砂之类为房室之补”。
“若施之治病,非徒功
效疏润,至其害不可胜言者”④。
如伤寒热病泻下之后,若以温辛之药补之,热必复发,甚
则不救;泄血、止血之后,若温补之,血复热,小溲不利,或变为水肿;又如停饮之人不可补;补则痞闷转增;脚重之人不可补,补则胫膝转重,等等。
总之,补法选择不当,则必生
变证,邪未去而言补,则适足资寇。
至于疾病蠲除之后,则可投以补药以养正,但又认为药
补不如食补,因“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
必有偏胜,气增而久,夭之由也”q)。
不如“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
相五脏所宜,毋使偏倾可也”q)。
上述认识,亦受《内经》之启发,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五
昧人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可见张氏的以上
看法,无沦从临床实际讲,或从传统理沦讲,都是具有卓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