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五、虚损证治经验

张介宾于杂病证治,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具体疾病的辨证十分重视,能兼取各家 之长,发个人一得之见。

其中对虚损病的证治,在其学术思想指导下,尤有特色。

1.精气阴阳虚损证治 张介宾强调阴阳一体。

重视阴阳互根,因此其治疗精气阴阳亏 损的病证,十分重视阴阳相济的法则。

他说:“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 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①反之,若“使火中无水, 其势必极,热极则亡阴,而万物焦枯矣。

使水中无火,其寒必极,寒极则亡阳,而万物寂灭 矣。

”⑦不仅如此,其对气血亏虚病证,也采用互生的治法。

他说: “血气本互根,原不可分 为两,如参、芪、白术之类,虽云气分之药,若用以血药,则何尝不补血?归、芎、地黄之 类,虽云血分之药,若用以气药,则何尝不补气。

”⑨ 此外,张氏对伤寒和杂病,也常注意阴阳精气的化生,而把“求汗于血”、“生精于气”、 “引火归原”、“纳气归肾”诸法则运用其中,体现其阴阳精气互补的用药法则。

张氏的方剂中,常将人参与熟地配伍使用,他说: “故凡诸经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 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

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

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 一阳,相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 矣。

”o在其创立的新方中,尤其在补剂中.,人参与熟地同用者有大补元煎、五福饮、七福 饮、三阴煎、五阴煎、补阴益气煎、两仪膏、赞化血余丹等。

二药同用,一者补阳气,一者 助阴血,正寓阴阳一体、阴阳互根、气血互生的学术思想于其中。

至于左归丸、左归饮、右 归丸、右归饮更能体现其阴阳精气互补的用药法则。

:.注重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张介宾认为形质好坏是人体精血盛衰的重要表现,因此, 张氏治形时十分重视填补精血。

他说:“凡欲治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①因此,不论外感、内伤各种疾病,凡有虚证,对补阴之法十分器 重。

他反复强调说: “夫病变非一,何独重阴,有弗达者必哂为谬。

姑再陈之,以见其略。

如寒邪中之,本为表证,而汗液之化,必由于阴也。

中风之病,身多偏枯,而筋脉之败,必 由乎阴也。

虚劳之火,非壮水何以救其燎原;泻痢亡阴,非补肾何以固其门户;臌胀由乎水 邪,主水者,须求水脏;关格本乎阴虚,欲强阴,舍阴不可。

此数者乃疾病中最大纲领,明 者觉之,可因斯而三反矣。

”3临床上张氏补阴益精养血之晶,用的最多的为熟地,故后人又 称其为“张熟地”。

张氏对其作用十分推崇,他说:“形体之本在精血,熟地以至静之性,以 至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

??且其得升、柴则能发散,得桂、附则能 回阳;得参、芪则人气分,得归、芍则人血分。

”12张氏用熟地,范围很广。

此外,张氏还常 用当归、枸杞、山茱萸、·山药等作为补益精血之晶,鹿角胶、菟丝子、肉苁蓉、杜仲等性甘 温之晶,也常作为养阴治形的药物。

3.善用温补,而不偏执 张氏主张“阳非有余”,十分重视人身之阳气,因此在治疗 上,凡属正虚者,就多以温阳补虚为要。

甘温有益寒无补,成为张氏用药的第一主张。

他认 为虚实之治,大抵虚能受热,实能受寒,而病程日久者多虚,因此理应温以补之,补法且可 用之常,所以特别崇尚滋填纯补之剂,如其创立的右归丸、左归丸、右归饮、大补元煎O、 六味回阳饮o、大营煎O、五福饮@等,立法均为甘温,滋补填精,不杂人苦寒或渗泄之品, 药物味厚、精纯,力专。

张氏所以主张如此用药,一是为了纠正朱震亨的丹溪学派主张滋阴 降火之弊;二是纠正历来盛行的有关“伤寒无补法”、“痢无止法”、“见血无寒”的观点。

因 此,可以说张氏的这一治疗思想的建立与纠正时弊有密切关系。

但是张氏运用温补之法,亦非不辨证而滥用。

他是在辨证分析,审视病机后具体运用。

虽然我们学习张氏有关著作与论述,见其每多主张兼温兼补,这是他在临床上通过病机分 析,见到实证少,虚证多,真寒假热者多,真热假寒者少有关。

但他又十分明确地提出,运 用补法的前提是“无实证可据”,用温法的前提是;“无热证可据”O。

若病因气机壅滞,火热 炽盛,张氏反对“误认虚寒,轻用温补”Q9之法。

张氏虽强调一般应“补必兼温,泻必兼 凉”①,但他于温补之法并不偏执。

他说: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 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n)但是,张氏又认识到甘凉之剂常服久 服,又易损伤脾胃阳气,因此,对于慢性虚损疾患,·虽须用甘凉之剂久服时,“不得已则易 以甘平,其庶几耳。

倘甘平未效,则惟有甘温一法,斯堪实济,尚可望其成功”④。

可见, 张氏虽善用温补一法,然对于虚损患者,于临床时,又要根据临证实际,可选用甘平、甘 凉、甘温等剂,根据病情灵活运用,不可过于拘泥与偏执。

从其《景岳全书》的“新方八阵”、“古方八阵”所选方剂看,既有温补之方,又有寒凉 之剂,即使刘完素、朱震亨的寒凉之剂,亦有所选用,如大补阴丸,滋阴八味丸(即六味地 黄丸加知母、黄柏等),亦充分证明了张氏不囿于温补的特点。

至于对杂病的具体经验,张氏亦十分丰富,如其论中风,提出“非风”病名,提出中风 之病因主要是内伤积损所致,是由于本气之虚,肝风内动所致,开治疗中风从虚论治之先 河。

又如其治疗消渴病证,认为不沦实火虚火,总与阴津精血亏损有关;其论不寐之病,强 调神不安是根本病机,应从正邪两个方面加以辨析。

如此等等,均有见地,对后世治疗杂病 颇有影响,.《景岳全书·杂病谟》所列数十种病证,所介绍的内容,对后世影响颇大。

[结语1 ·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发挥,其重视阴阳理论研究,阐发阴阳互 根、阴阳一体的思想,强调了命门的作用,对命门学说亦有发明,其学术上提出了“阳非有 余,阴本不足”的观点,善用温补,提出治疗阴阳精气虚损,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精中 生气、气中生精、养阴治形、善用温补等诸多观点,但其温补而不偏执,在补法运用方面较 前人更完善。

至今,张氏的学说不论在理论上和临床上仍有很高指导意义。

同时,也应当看 到,张氏崇尚温补,是为了力挽时弊,时有过于偏激之词,故亦有后人对张氏观点持异议, 后世姚球的《景岳全书发挥》、陈修园的《景岳新方砭}、章楠的《论景岳全书》为其代表。

然而。

时至今日,仍是褒大于贬,更多的医家认为张介宾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

[复习思考题1 1.张介宾认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基本原由。

2.张介宾与朱震亨学说的异同。

3.张介宾治疗阴阳虚损的特点及经验。

[注] ①《类经附翼·大宝论》 ②《景岳全书·传忠录·阳不足再辨》 ③《类经附翼·真阴论》 ,· ④《类经图翼·太极图论} ⑤《类统·阴阳类》 ⑥《景岳全书,补略》 ⑦《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 ⑧《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议》 ⑨《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⑩《景岳全书·本草正·地黄》 ⑩《景岳全书·传忠录·治形论》 ⑩《景岳全书·痘疹痊} ⑩大补元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当归、枸杞、炙甘草。

⑩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炮姜、炙甘草、熟地、当归身。

; ⑩大营煎:当归、熟地、枸杞、炙甘草、杜仲、牛膝、肉桂。

⑩五福饮:人参、熟地、当归、白术、炙甘草。

⑥{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 ⑩《景岳全书·痘疮} · ⑩(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略》 ④《景岳全书·杂病谟·火证》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