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论三焦相火

1.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 三焦之说,一直是学术上争议的问题。

其说首先见于《内 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 “三焦出气,以温分肉”。

《营卫生会》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提出了三 焦的功能。

在《灵枢·本脏》篇又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粗而美者,三焦膀胱直;稀毫 毛者,三焦膀胱结”。

提出了三焦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形状。

而在《难经。

三十八 难》却说: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于少阳,此外府也。

”一 者提出了三焦有形,一者提出了三焦无形,因而引起了后世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议。

孙一奎 对此进行阐发,他同意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或曰,子以《难 经》三焦无形之言为是,何{灵枢·本脏》篇论三焦者,皆谓有厚、薄、缓、急、直、结、 纵横?惟其有形,乃有此语。

余曰:《本脏》篇论三焦者,非特为三焦有物如是也。

厚、薄、 直、结、缓、急语,为膀胱而言也。

合通篇脏腑配应而观,其义自见。

据五脏各有一腑为 应,三焦为孤府,又为外府,又为中渎之府。

按渎者,水也。

膀胱为津液之府,亦水也。

三焦之为决渎之官,膀胱之用也。

又为肾伺原气之使,以其无形;故附膀胱而言之。

何以然?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应。

岐伯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 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 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三焦原非五行正府,而 无所应,故称外府、孤府,因帝以六府之应为问。

三焦既为膀胱之用,原气之使,故以膀胱 合而应之,以答六府之应如此也。

又《本输》篇曰: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此五 脏五腑五行正配合者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

合二篇观 之,三焦属肾与膀胱,故附膀胱而言,非为三焦有物如是也,《论勇》篇之纵横,及诸篇言 有形者,、多类此。

或曰:三焦既无形如此,何《气府}篇有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缪 刺》篇有少阳之络?《经脉》篇有三焦少阳之脉?《经别》篇有少阳心主之正?《经筋》篇有 少阳心主之筋?《卫气》篇有少阳心主之本?《阴阳二十五人》篇言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 美而长等语,似涉有形,今日无形,然则,彼皆非耶?余曰:所谓有形者,指其经依附各属 经络而流贯者也。

盖手少阳乃十二经中之一经,其动脉原有起止,亦有脉络、经筋、俞穴出 入相应,以经络乎上中下一身也,非谓无其经脉,而虚作一气看也。

因有此经,故有此病。

云无形者,指其府也,以其无特形,·故称外府。

若独指其经脉起止、俞穴主病等语,便谓是 有形之府,不思奇经中如冲、任、督等脉,皆有起止,亦皆主病,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亦 可指冲任等脉如有形府例看否耶,有形之说,不必辨而其缪自明矣。

①这一段论述的基本观 点有三:一、三焦属六腑,在五脏肝、心、脾、肺、肾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互有相 配,三焦无形,只能依附膀胱,而称之为外府与孤府;二、三焦原非正府,外无所应,《内 经》提出的腠理毫毛之应是属膀胱之所应,三焦附于膀胱,故亦与腠理毫毛相应;三、经脉 之中虽有手少阳三焦经,但它只是与冲、任、督、带诸经脉一样,是属于没有本经的有形脏 腑可言的经脉,不能以经络的存在便认为三焦有形。

孙氏的这些观点,为《难经》的三焦无 形说提出了理论根据。

2.三焦相火说 《脉诀》一书中,曾记有命门配三焦属相火之说,赵献可等医家亦认 为命门内寄相火。

孙一奎对此提出异议,他明确提出: “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 配。

”他接受了朱震亨“相火沦”的观点,认为"三焦、包络为相火”①。

三焦属腑,包络届 脏,它们之间不同于其他五脏与五腑的关系。

孙氏认为:三焦为气父、为表;包络为血母、 为里。

二者俱属手经,相为表里。

盖包络上归于心,心主血脉,又属六脏之一,属阴,故为 血母,为里;三焦主持诸气,为气化之通路,属六腑之一,属阳,故为表。

正因为二者一主 气,一主血,二者配合,协调一身之气血,主持一身气血之运行,故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 起着重要作用。

孙氏虽认为三焦不与命门相配,但命门却是“三焦之原”,即三焦内寄之相 火,始于命门的原气,出于上焦,为原气之别使。

孙一奎引证《难经本旨》之说以论三焦的 作用:“所谓三焦者,于膈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行之关,其气融会于其间, 熏蒸膈膜,发达皮肤、肌肉,运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随鄙份所属而名之,虽尤其实,合内 外之实而为位者也”QJ。

“营卫出于三焦,而所以营于中,卫于外,大气搏于胸中以行呼吸。

使脏腑各司其职,而四肢百骸奠安者,孰非相火斡旋之功哉”②。

孙氏引用《难经本旨》和 自己阐发的这段文字,只是表明三焦有主持人体内外上下诸气运行的作用,这些功能正足以 表明三焦内寄相火。

· 3.临床应用 孙氏强调三焦相火对人体生命的重要作用,因此临床反对滥用寒凉,以102 中医各家学说 防损伤相火,伤害正气。

但同时他又指出过用辛热、疏导及渗利之剂的危害,因为“若用辛 香散气,燥热伤气,真气耗散”田,亦可伤人之正气。

由于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又为相火之用,故凡命门原气不足或相火亏伤,均易出现三焦 元气不足之证,其病变可见气不上纳,水谷不化,清浊不分等情况。

鉴子孙氏对三焦相火十 分重视,而又认为命门原气对三焦相火有重要作用,因此十分重视对下元虚寒诸证的治疗。

兹介绍如下; (”气虚中满:孙氏认为由下焦元气虚寒,不能运转,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

因 此,临床上见有“中满肿胀,·小水不利,上气喘急,阴囊两腿皆肿,或面有浮气”者,孙氏 制“壮元汤”以治疗,由人参、白术、茯苓、破故纸、桂心、大附子、干姜、砂仁、陈皮组 成,使阳气上腾,浊阴自降,谷食白化,小水自利而肿胀可消,实为脾肾同治之法,使中下 二焦通利。

至于脾虚所致的“三焦湿胀”,则治以通气生姜丸5;若“中气虚,心中痞”⑥者, 又主张以补中益气汤治疗。

(2)遗尿与癃闭:孙氏治疗遗尿与癃闭,亦从三焦论治,因为三焦为膀胱之用,“膀胱 藏水,三焦出水”,“水渎在下,非气莫导”⑦。

因此除湿热等实证之外,或以壮元汤温补下 焦元气,或以补中益气汤“提补上中二焦元气”⑧。

针刺时或艾灸时,取三焦穴而不取膀胱 穴,均足以证明其沦治癃闭、遗尿属虚证者,多从三焦人手。

(3)肾消:肾消即消渴病中之下消.孙氏认为其本源在于下元不足,元气升腾于上,故 渴而多饮,下元不固因而多尿,治法一反前人之经验,忌用滋阴降火,而主张依张仲景之肾 气丸法为用,于方中加鹿角胶、五味子、益智仁等,大补下元,兼顾阴精,使精能生气,精 气充盛,纳气归元,既可防虚火升腾,又可使下元得固,下消得以治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