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三、发展阶段

清代中叶,随着对温热病研究的日益兴盛,温热学说和温疫学说逐渐成熟起来。

吴中的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首著《温证论治》,主张以卫气营血为纲辨治温病,他认为“温邪 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治疗宜“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则恐耗血散血,直须凉血 散血”。

这些论述汲大地提高了河间学派对温热病的认识,使温热病形成了更为独立、完整 的体系,彻底从伤寒病中分离出来。

此外,他还注重舌、卤、斑、瘩的辨别,并作了深入的 阐发,丰富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

叶氏因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医家、温病学派的中坚人 物。

与叶氏同期同郡的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则著《湿热条辨》,详细论述了湿热病的病 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临床证型、遣方用药,指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 且与温病大异”,该病乃湿热相合为患,病情急暴而险恶,邪气往往在脾虚湿胜时感而发病, 多由上受,直趋脾胃,或归于膜原,常波及三焦与肝脏,临床辨治须分清湿热偏胜、留滞部 位,及伤阴伤阳之不同,从而弥补了叶氏详论温热、略论湿热的不足。

嗣后,桐城之余霖 (字师愚)著《疫疹一得》,就乾隆之际的温疫大流行阐发己见,认为该温疫乃运气之淫热邪 毒从口鼻入侵于胃,敷布于十二经脉所致,临床以疫疹、头痛、汗出、呕恶、下利为常见症 状,治疗必用石膏之剂清瘟败毒,平息诸经之热。

凡此皆与吴有性所论温疫大相迳庭,实为 补充了吴氏之未逮。

之后,淮阴之吴瑭(字鞠通),又著《温病条辨》,强调以上中下三焦为 纲统论温热、湿热与温疫,他认为温病自口鼻而人,先病于肺,肺病逆传,则犯心包,上焦 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始于上焦,终于下焦。

同时,他 还总结了叶氏等人的治疗经验,提出清营、清官、清络、育阴等治疗原则,并创制桑菊饮、 银翘散、清营汤、清官汤、清络饮、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著名方剂,深 化了温病清热养阴的治疗大法。

继之,钱塘之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著《温热经纬》, 汇集了《内经》、张仲景、叶天士、薛生白、余师愚等论述温病的内容,对温病学进行了一 次史无前例的大总结,并对暑邪、伏气温病、顺传逆传等均作了深入地阐发,纠正了前人的 谬误,弥补了前人所未》(。

另外,还针对霍乱病的流行,撰写了《霍乱论》《随息居重订霍 乱论》,系统地阐述了该病的证型、病因、病机、症状、治法、预防,填补了前人之空白, 对霍乱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此,温热学说与温疫学说均日臻完善,温病学派发展到 鼎盛时期。

清代末期,南方诸医对温病的研究仍方兴未艾,浦城之雷丰(字少逸)反对吴有性、吴 .瑭温、瘟不分的模糊认识,撰《时病论》专论非疫性之外感病,包括风热、伤暑、冒暑、中 暑、暑温、疰夏、热病、湿热、湿温、秋燥、冬温、春温、风温;温毒、伏暑等十余种新感 温病及伏气温病,对其病因、病机、症状特点、立法方药等详加论述,并附有临证治案,颇 切实用,向为近世医家所推崇。

此外,江阴之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针砭当时重新感、 轻伏邪的时弊,撰《温热逢源》,详论伏气温病,强调伏邪多潜于少阴,至春发作时以外达 ; 三阳,或内蕴肺胃为常,治疗宜以清泄里热为主,佐以宣透伏邪,或清泄肺胃,并兼顾养阴 或疏解新邪,若邪气内燔营血或内陷厥阴,又当凉血泄邪或清心泄肝,参以扶正益阴。

所论 足补前人之未备,颇受后人称道。

总之,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 展成熟起来。

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派,一为温热派,前者以探 讨温疫病见长,后者以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为主;前者为温疫学说的创立与完善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者为温热学说的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两者皆在促使外感温热病摆 脱《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 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派的概念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分成几个阶段? 2.简述《内经》、伤寒学派、河间学派对温病学派的影响。

3.温病学派形成阶段的代表医家有哪些人?其研究的内容、作出的成就,以及著作各 是什么? 4.温病学派发展阶段的代表医家有哪些人?其研究的内容、所作的贡献,以及著作各 是什么? [注] ①《素问·生气通天论》 ; ②《素问·金匮真言论》 ③《素问·热论》 · ④《素问·至真要大论》 ⑤《素问·刺法论》 ⑥《伤寒论·太阳篇》 ⑦《金匮要略·痉湿暍篇》 ⑧大乙流金方:雄黄、雌黄、矾石、鬼箭、羚羊角 ⑨辟温病散:真珠、肉桂、贝母、鸡子白。

⑩《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 11<诸病源候沦·卷十·温病诸候} 12《诸病源候论·卷九·时气病诸候》 13葳蕤汤: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芎劳、甘草、木香、石膏。

14屠苏酒: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菝葜。

,⑩雄黄散:雄黄、朱砂、菖蒲、鬼臼。

⑩粉身散:芎劳、白芷、藁本。

⑥《千金要方;伤寒方·伤寒例} ⑩《伤寒补亡论·卷十八·温病六条》 ; ⑩双解散:见河间学派[注]⑧。

④三一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生姜。

⑦{伤寒直格,伤寒总评·伤寒六经传受》 ④《伤寒医鉴·论六经传变》 @《伤寒直格·表里证》 @《伤寒心要·治法》 @天水散:即六一散。

⑦《明医杂著·医论》 ⑤《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 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春温夏热病大法》 ④《伤暑全书,辨寒暑证各异》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