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二、形成阶段

明代末年,山东、浙江、南北直隶温疫流行,极为猖獗,诸医以伤寒法治之罔效,惟姑 苏的吴有性(字又可)辨其为温疫而非伤寒,按疫施治,大获奇效。

于是他对温疫的致病因 素、感受途径、发病部位、传变方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详加探究,著成《温疫论》一 书,指出温疫乃感天地之异气所致,邪自口鼻而入,先伏于膜原,后分传表里,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未能顿发,或由诱因,正气受伤,邪气始张,初起以凛凛恶寒,后但 热不寒为特征,继则或见出汗发斑,或见胸膈脘腹痞满等,治疗总宜疏利膜原,表里分消, 对温疫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识。

自此温疫学说开始确立,并迅速得到发展。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上元的戴天章(字鳞郊,晚号北山先生)十分推崇吴氏的《温疫 沦》,特著《广瘟疫论》以弘扬吴氏之学,在吴氏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温疫的辨证与治法, 在辨证方面,尤殚心于温疫早期的鉴别诊断,提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是识别温 疫之“大纲”;在治法方面,总结出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是治疗温疫的基本大法。

可谓充实了吴有性温疫学说的内容。

温热病有流行性之说自古以来莫甚于此时,这是温热病学认识的一大变革。

自吴有性 始,专门研究温热病的著名医家不断涌现,温病学派遂应运诞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