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十二节 唐宗海论血证辨治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清末著名医家,生于清·同治元年,卒于民国—匕年(公 元186:-1918年)。

唐氏自幼聪敏,习儒治经,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其妻病 故而乞假归里。

其父体弱多病,唐氏深感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故其早年即习方书,并为其 父调治。

后其父罹患血证,先吐血,后下血,广延名医,多方求台,均无效验,终于不治而 亡。

其父的病故对他触动很大,他痛感自己“悟道不早”,致成此憾。

自此唐氏深究典籍, 遍览方书,在《内经》《难经》的经典理论指导下,借鉴张仲景和历代前贤的学术经验,对 血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所著《血证论》8卷,卷1 总论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等;卷2至卷5分别论述血上千、血外渗、血下泄和血中瘀证治,所论病证有吐血、呕血、衄血、咳血、下血、崩漏、 经闭等33种;卷6为诸失血兼见证及与失血相关各证;卷7、8为方药及解说,汇编全书所 引用的方剂,并附以解说。

本书是一部重要的血证论治专著,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 治法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发,丰富了血证论治的内容,提高了血证论治的水平,对于临床 辨治血证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唐氏的治学特点是博采众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

其治学严谨, 重视实践,每遇一证,务求实效,并究其得效之理。

他所处的时代,西方医学已广泛传人中 国,面对汹涌而来西方医学,唐氏勇于接受新知,主张中西汇通,所著《中西汇通医经精 义》2卷,“集《灵》《素》诸经,兼中西之义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 是”,认为这样“上可损益乎古今,下可参酌于中外,要使善无不备,美无不臻”。

唐氏的医学著作,除上述2部外,还有《本草问答》2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 《伤寒沦浅注补正》7卷,后人将这3部书连同《血证沦》《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合刊为《中 西汇通医书五种》。

此外,唐氏的著作还有《医易通说》《医学一见能》和《六经方证中西通 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