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Ⅱ 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上篇 中医学术流派 第一章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历史原因,了解学术流派形成年代与划分中 的一些争论,理解研究学术流派的重要意义。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内经》中阴阳、五行、气、精气等哲学概念的应用,体现了其朴素的辩证法与唯 物论的观点,体现了其科学合理的理论内涵。

(三)《内经》的科学合理性,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为后世学术流派的形成创造了 条件。

第二节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 (一)中医学术流派形成时代的不同见解,各种见解的理由与根据。

(二)学派划分的几种看法;学派划分的标准;如何对待学派划分的不同见解。

第三节 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意义 (一)中医学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作用。

(二)中医以学派进行研究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内经》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 (二)《内经》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中医学派形成的条件、时代以及学派划分的不同见解。

(四)中医学派研究的意义。

(五)中医学派形成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内经》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

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2.熟悉《内经》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作用。

(二)《内经》理论的科学内涵。

1.掌握《内经》中精、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内涵及医学内涵,以及这些内涵的科学 性。

· 12:.熟悉《内经》中有关精、气、阴阳、五行的论述及其含义, (三)中医学派形成的条件、时代以及学派划分的不同见解。

1.掌握中医学派形成的必备条件,中医学派划分原则的不同见解。

2.熟悉中医学派形成时代的不同见解及各自的理由。

(四)中医学派研究的意义。

1.掌握中医学派研究的意义。

2.了解不同学术流派研究的成果。

(五)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1.掌握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主要影响。

2.了解不同学术流派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术流派、各学术流派的主要代表医 家及其代表著作,熟悉各代表医家在学派形成与发展中的主要学术成就。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伤寒学派 (一)伤寒学派的概念;张仲景为其创始人。

(二)宋金以前伤寒学派的八位代表医家、各位医家的代表著作,及其研究《伤寒沦》; 的主要成就。

: (;三)明清时期伤寒学派下厉的三个流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各 流派的主要代表医家及其代表著作,以及各位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河间学派 , ; (一)河间学派的概念;刘完素为其创始人。

; (二)河间学派形成的历史原因,刘完素创立河问学派的主要学术特点。

;(三)河间学派发展过程中,刘完素的门人、私淑者及其代表著作。

(四)朱震亨、张从正在河间学派发展过程中,使该学派学术的演变。

(五)朱震亨的门人、私淑者对朱震亨学术的发展及其代表著作。

(六)张从正的门人、私淑者对张从正学术的发展及其代表著作。

第三节 易水学派 (一)易水学派的概念;张元素为其创始人。

(二)易水学派形成的历史原因,张元素创立易水学派的主要学术特点。

(三)李呆在易水学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四)易水学派的师承授受关系,易水学派诸家的学术特点及其代表著作。

第四节 温病学派 (一)温病学派的概念;温病学派形成的不同阶段。

(二)温病学派形成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医家的学术观点,及其对温病学派形成的主要贡 献。

(三)温病学派医家的学术代表著作。

第五节 汇通学派 (一)汇通学派的概念;汇通学派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汇通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及其学术代表著作。

(三)汇通学派各家对中西医汇通的主要学术观点.及其在汇通学派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一)伤寒学派 (二)伤寒学派代表医家 .(三)河间学派 (四)河间学派代表医家 (五)易水学派 (六)易水学派代表医家 (七、温病学派 ㈠乙)温病学派代表医家 (九)汇通学派 (十)汇通学派代表医家 四、考核要求 (一)伤寒学派 1.掌握:(1)伤寒学派的概念;(2)伤寒学派的创始人;(3)伤寒学派发展的两个阶 段;(4)伤寒学派明清时期的三个派别。

2.理解:(1)伤寒学派发展的两个阶段的不同研究特点; (2)伤寒学派明清时期三个派别的不同学术研究特点。

(二)伤寒学派代表医家 1.掌握:(1)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及其代表著作;(2)明清研究伤寒错简重订派代表医 家方有执、喻昌及其代表著作、研究伤寒的主要学术观点;(3)明清研究伤寒维护旧论派代 表医家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及其代表著作、研究伤寒的主要学术观点;(4)明 清研究伤寒辨证论治派代表医家柯琴、徐大椿、尤怡、钱潢、包诚的代表著作、研究伤寒的 主要学术观点。

2.熟悉:(1)宋金以前伤寒八家研究伤寒的主要成就;(2)错简重订派其他医家及其 代表著作。

(三)河间学派 1.掌握:(1)河间学派的概念;(2)河间学派至朱震亨、张从正学术上的发展与演变。

. 2.了解:河间学派形成的历史原因。

(四)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 1.掌握:(1)刘完素与朱震亨的学术渊源关系; (2)刘完素的门人马宗素的代表著作; 及学术思想;(3)私淑刘完素之学者葛雍、镏洪、张从正的代表著作;(4)朱震亨的门人王; 履、戴思恭的代表著作及其主要学术思想。

; 2.熟悉: (1)刘完素门人穆大黄、荆山浮屠的历史情况; (2)朱震亨的门人赵道震、 赵良仁、戴虫、刘叔渊、刘纯的历史情况;(3)私淑朱震亨之学的代表医家及其代表著作;· (4)张从正的弟子及私淑者的一般情况。

; (五)易水学派 ; 1.掌握:(1)易水学派的概念;(2)易水学派的发展与演变。

: 2.了解:易水学派形成的历史原因。

(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 1.掌握:(1)张元素及其门人学术观点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2)明代以后,薛己、孙: 一奎、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诸家对易水学派的发展及其代表著作。

: 2.了解:易水学派至明代发展成温补观点的历史原因。

; ; (七)温病学派 1.掌握:(1)温病学派的概念;(2)温病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3)温病学派不同阶 段学术上的不同成就。

: 2.了解:《内经》《伤寒沦》理论对温病学派的影响。

; (八)温病学派的代表医家。

; 1.掌握:刘完素、吴又可、叶桂、薛雪;、余霖、吴鞠通、王士雄的代表著作及其温病: 的理论观点,对温病学派形成的贡献。

· : 2.熟悉:庞安时、孙思邈、戴天章、王履、雷丰的代表著作及其温病学说的观点。

; 3.了解:朱肱、马宗素、镏洪、常德、缪希雍、张风逵、柳宝诒的温病学术观点。

; (九)汇通学派 : 1.掌握:(1)汇通学派的概念;(2)汇通学派汇通中西医的几种方法。

2.了解:明清时期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的基本情况。

; (十)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 :1.掌握:王清任、王宏翰、朱沛文、唐宗海、张锡纯、恽树珏、陆彭年的代表著作及 其中西医汇通的主要观点。

; 2.了解:汪昂、赵学敏、王学权在中西医汇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下篇 历代著名医家 第三章 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金元以前著名医家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主要代表著作,了解 他们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熟悉他们之间学术上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二、考试内容 · 第一节 孙思邈的养生观及临床经验 (一)孙思邈的代表著作;孙思邈的医学道德规范;孙思邈的养生观,养性中强调“十 要”、“十二少”,食治中注重食宜、食养与食疗,养老中注重陶冶性情、生活有常和饮食有 ; 节、调身按摩。

(二)孙思邈的脏腑分证观点;孙思邈的处方用药经验,包括其化裁古方、创立新方与 处方用药不拘常法等特点。

第二节 钱乙儿科学的成就 (一)钱乙的代表著作;其对儿科生理、病理的认识观点,生理上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 ·全,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二)钱乙对儿科疾病强调五脏辨证,其五脏之主证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 喘、肾主虚,并各立主治之方。

(三)钱乙诊断儿科疾病的六种脉法分类,其面上证的面部五脏分部,目内证的目色主 · 病。

· (四)钱乙调剂处方的特点:用药务求柔纲,处方力戒呆补峻攻,注重升降气机,善于 化裁古方,制剂简便救急、寓猛于宽,剂型服法多样,创立不少名方如导赤散、泻青丸、益 黄散、泻黄散、阿胶散、地黄丸等。

第三节 陈自明对妇科外科的贡献 (一)陈自明的代表著作;陈自明对妇科的贡献包括:注重气血理论,突出妇女以血为 本,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治疗当注重补养气血,行气活血:注重冲任二脉在生理、病理中 的作用,治疗注重调摄冲任;确立了妇科证治纲领,以肝脾二脏为纲,注重其与心、肾的关系;总结出妇科用药的规律,包括妊娠、胎动不安的用药禁宜。

(二)陈自明对外科的贡献包括:对痈疽病因、病机的阐发,总结痈疽发病的五种主要 原因;对痈疽辨证分析包括:辨内外、阴阳、脏腑、善恶、生死、预后诸方面;对痈疽的治 疗注重整体治疗,提出内外合治的原则。

第四节 刘完素的火热论及杂病治疗经验 (一)刘完素的代表著作;其对河间学派形成的贡献。

(二)刘完素对{内经》亢害承制理论的阐发,提出“兼化”、“胜己之化”的观点以解 释临床表现。

(三)刘完素火热论的观点,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提出火热为病的广泛性,提出六 气皆能化火的理论,从风与火热的三种关系、湿与火热的三种关系,燥之本性及与火热的三 种关系,寒与火热的关系加以阐发,并提出了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强调了心神的作 用。

(四)刘完素对火热病的治疗,注重从表里辨证,表证治用辛凉或甘寒之剂,里证注重 用下法,或用清热解毒,或兼用养阴之药。

同时,表里俱热者又强调表里双解。

(五)刘完素杂病治疗的经验。

包括发挥《内经》杂病证治,治泄痢多从风湿热人手, 治法宜补、宜泻、宜和、宜止。

治消渴分消渴、消中.肾消,病机多属燥热,主张补肾水、 泻心火,除肠胃燥热,补一身津液。

第五节 张元素脏腑辨证与遣药制方论 (一)张元素的代表著作;其对易水学派形成的贡献。

(二)张元素的脏腑辨证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张元素遣药制方的理论。

包括药物升降浮沉理论、药物归经理论、药物引经报使 理论、制方的理论等。

(四)张元素养正除积的学术观点。

包括其养正积自除的观点、养正以胃气为本的观点, 不可妄用苦寒和峻利之剂的观点;包括其代表方剂枳术丸、厚朴汤的组方及应用;包括其治 疗便秘、积聚的指导思想。

第六节 张从正的攻邪论和情志疗法 (一)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其攻邪沦的主要立论观点。

包括病由邪生,从天、地、人邪; 伤人之三部立论;治病首当攻邪,以防早补误补闭门留寇;损有余即补不足,不补之中存真 补;攻邪之法当就近丽祛之,因势利导,迭用汗、吐、下三法;反对滥用补法,强调药补不 若食补,因此养生宜应注意食疗。

(二)张从正攻邪三法。

包括汗、吐、下法,各法的含义有所拓宽与转变,各有适用范 围,在临床应用中各有特长,并各有宜忌。

(三)张从正运用《内经》的情志理论,在情志五行相胜理论指导下,运用于临床取得 效果。

第七节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 (一)李呆的代表著作;其学术对后世学术发展的影响,其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

(二)·李呆对脾胃生理功能的发挥。

包括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三)李呆对内伤疾病病因、病机的发挥。

内伤病因有三,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 刺激,均可影响脾胃而为病。

内伤病机主要包括火与元气不两立的气火失调病机;脾胃升降 失常引起全身气机升降失常病机。

(四)李呆对内伤与外感病的症状鉴别。

包括内伤热中证的临床表现,·其与外感病从辨 阴阳、辨脉、辨寒热、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头痛、辨筋骨四肢、辨渴与不渴等方面加以 鉴别。

(五)李呆对脾胃内伤病的治疗:益气升阳泻火法及其代表方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中益气汤;升清降浊法及其方剂如通幽汤、润肠丸等。

第八节 朱震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及杂病治疗经验 (一)朱震亨学术代表著作;其学术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朱震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

从自然界与人身之阴阳动静、人的生长衰老过程、人 在社会之中情欲无涯、相火易动诸方面加以阐发; (三)朱震亨的相火论。

包括相火之常为人身之动气,相火妄动为人身之贼邪,相火寄 于人身之六个脏腑。

(四)朱震亨以气血痰郁四大病机辨治杂病,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对内伤外感热病辨 证治疗。

包括气病主以四君子汤,血病主以四物汤.痰病主以二陈汤,郁病主以越鞠丸,其 对痰病的治疗,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根据痰的性质不同选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其对郁病的病机、病位、治则和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火热证的辨证治疗,提出了实火 可泻、虚火可补、郁火当发、三焦湿热当不同选药,既总结了前人经验,又充实了个人的见 解。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孙思邈的养生观 (二)孙思邈脏腑分证的理论 (三)孙思邈的处方用药经验 . (四)钱乙儿科理论和临床的成就 (五)陈自明妇科理沦与临床 (六)陈自明外科痈疽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阐发 (七)刘完素火热论的观点 (八)刘完素杂病证治经验 (九)张元素脏腑辨证和遣方用药理论特点 (十)张元素养正除积的临床经验 (十一)张从正攻邪论的理论与临床 (十二)张从正情志疗法(十三)李杲脾胃内伤论 (十四)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 (十五)朱震亨以气、血、痰、郁、火辨治杂病的经验 四、考核要求 (一)掌握孙思邈、钱乙、陈自明、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的名、字、 号及其代表著作。

· (二)孙思邈的养生观 1.掌握孙思邈养生论的主要观点。

包括养性中的“十要”、“十二少”,食治中的食宜、 食养与食疗,养老中的四个要点。

2.了解养性、食治、养老中的内容。

(三)孙思邈脏腑分证的理论 1.熟悉孙思邈脏腑分证的理论框架。

2.了解孙思邈脏腑分证理论形成的基础。

(四)孙思邈处方用药经验 1.掌握孙思邈化裁古方、创立新方,处方用药不拘常法的处方用药特点;掌握其化裁 张仲景小建中汤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芎劳汤、大补中当归汤,及创立临床常用方剂如犀 角地黄汤、苇茎汤、独活寄生汤、温胆汤;温脾汤、驻车丸、磁朱丸、小续命汤等。

2.了解其处方用药不拘常法的内容。

(五)钱乙儿科理论与临床的成就 1.掌握:(1)钱乙对儿科生理、病理的认识观;(2)钱乙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及各自主 治之方; (3)钱乙对儿科诊法中归纳六种脉象、面上证的五脏分部,目内证的神色主病; (4)钱乙调剂制方的五个特点。

2.了解:(1)钱乙五脏证治中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2)钱乙五脏辨证纲领对后世 的影响;(3)钱乙在儿科的其他诊法。

(六)陈自明妇科理论与临床 · 1.掌握:(1)陈自明妇科的气血理论、冲任二脉在妇科中的作用; (2)陈自明妇科证 治的纲领。

2.熟悉:陈自明对妊娠用药原则、胎动不安的治则及妊娠用药禁忌。

(七)陈自明对外科痈疽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阐发 1.掌握:(1)陈自明对痈疽病因的认识;(2)陈自明对痈疽辨证分析的六个方面;(3) 陈自明治疗痈疽的三个特点。

2.熟悉:陈自明对痈疽病机的认识。

(八)刘完素火热论的观点 1.掌握:(1)刘完素亢害承制论、胜己之化、反兼化的观点;(2)刘完素从病机十九 条阐发火热病的广泛性;(3)刘完素阐发风、湿、燥、寒与火热的关系;(4)刘完素五志过 极皆为热甚的观点;(5)刘完素对燥的认识。

2.了解:刘完素火热论形成的背景与历史条件;刘完素火热论对温病学派的影响。

(九)刘完素杂病证治经验1.熟悉: (1)刘完素发挥《内经》杂病证治的成就; (2)刘完素治泄痢的四法; (3) 刘完素对喑痱证治主方;(4)刘完素对消渴分证及病机、治则的认识。

· 2.了解:(1)刘完素对鬲消的病机、治疗的观点; (2)刘完素对泄痢病机的认识观点 及证治选药处方的经验。

(十)张元素脏腑辨证和遣方用药的理论特点 1.掌握:(1)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的基本内容;(2)张元素的药物性味升降浮沉理沦; (3)张元素的药物归经理论及泻不同脏腑之火的药物;(4)张元素的引经报使理论及不同的 引经药物;(5)张元素的制方理论。

2.了解: (”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 (2)肝脏辨证的基本内容; (3) 张元素脏腑辨证说的应用。

(十一)张元素养正除积的临床经验 1.掌握:(1)张元素养正除积的基本思想;(2)枳术丸的方义及其反映养正除积思想。

2.了解:(1)张元素养正除积思想在便秘、积聚中的应用; (2)张元素枳术丸对后世 的影响。

(十二)张从正攻邪论的理论与临床 1.掌握:(1)张从正的病因病机理论:(2)张从正攻邪论的基本观点;(3)张从正对 攻邪与扶正法的认识观点;(4)张从正的攻邪三法及其包含的内容;(5)张从正攻邪三法各 自的适用范围;、临床宜忌。

2.了解:张从正攻邪三法所包含众法的具体内容。

(十三)张从正的情志疗法 ; 1.掌握:张从正情志疗法的理论基础和具体运用。

2.了解:张从正情志疗法的意义。

(十四)李果的脾胃内伤论 1..掌握:(1)李呆的脾胃为人身之本,为升降之枢的脾胃生理功能认识; (2)李呆对 脾胃内伤病的三因说;(3)李呆脾胃内伤病机的认识;(4)李呆对内伤与外感病的鉴别要点 及具体表现;(5)李呆对脾胃内伤病的治则治法及代表方剂。

2.了解:(1)甘温除热理论的争鸣;(2)李呆阴火的不同见解; (3)李呆对其他脏腑 病从脾胃治疗人手的理论观点。

· (十五)朱震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 1.掌握:(1)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立论基础、对天地日月认识、人身动 静多少、人生阴精难成易亏、相火妄动伤阴精等内容。

(2)相火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相火为 人身动气、相火妄动为贼邪、相火内寄六个脏腑。

2.了解:(1)饮食色欲箴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关系;(2)相火妄动之病证;(3)相火 论与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关系。

· (十六)朱震亨以气、血、痰、郁、火辨治杂病的经验 ,1.掌握:(1)朱震亨对痰证病因、病机、治则的认识及主治之方,不同痰证的加减用 药;(2)朱震亨对郁证病因、病机、病位、辨证及治则的认识。

主治之方;(3)朱震亨对火 证治疗的归纳与总结。

.2.熟悉: (1)朱震亨对气病的认识理论及常用主治之方; (2).朱震亨对吐血、呕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等诸血证的病机认识及治疗原则。

3.了解:(1)朱震亨对痰证临床表现的归纳;(2)朱震亨对气证、血证、郁证的临床 表现及具体用药。

第四章 明代著名医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明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主要代表著作,了解他们 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熟悉他们与其他著名医家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薛己的温补学说 (一)薛己的代表著作;其脾肾并重 善用温补的基本学术观点。

包括治病求本、滋其 化源的理论内容;温补脾肾的三大治则治法及其代表方剂。

(二)薛己的临床经验。

包括其在外科应用八种针灸方法的内容;其伤科疾病治疗的特 点;其齿科的代表著作及对中医学的贡献。

第二节 万全对儿科及养生学的贡献· (一)万全的代表著作;其对儿科生理特点的认识;其对儿科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观点; 其对儿科疾病的治疗特点。

(二)万全养生四要的基本内容。

包括寡欲中节饮食、节色欲及其学术渊源与内容;慎 动的理论观点及具体养生方法;法时中饮食、起居、治疗时顺应四时的方法;却疾中防病、 治病的基本观点;以及养生中要防五失的观点。

第三节 龚廷贤的杂病治疗经验 (一)龚廷贤的代表著作;其治疗杂病的理论特点。

· (二)龚廷贤对泄泻的类型划分及治疗处方用药经验,以及对呕吐的治疗经验。

(三)龚廷贤对衰老机理的阐发,对老年摄生的见解,以及对老年疾病的证治经验。

第四节 孙一奎的命门与三焦相火论 (一)孙一奎的主要代表著作;孙一奎对命门动气的认识观点,包括命门为肾间动气, 命门动气为生生不息之根的学术内容。

(二)孙一奎对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的认识观点。

(三)孙一奎对相火的认识。

包括其认为三焦包络为相火,命门不为相火的见解;命门 不为天火、龙雷之火的见解;三焦相火为原气别使等认识。

(四)孙一奎命门三焦相火论理论的临床应用。

包括在气虚中满、遗尿、癃闭、肾消等 方面的运用。

第五节 杨继洲对针灸学的贡献 (一)杨继洲的代表著作;其对经络理论临床应用的基本认识。

(二)杨继洲在选穴配穴上的见解和特点。

(三)杨继洲针灸手法的内容,包括杨氏十二字诀的分次第手法、下丰八法、补泻手法 等,以及杨继洲临床针药并用的治疗特色。

第六节 缪希雍的外感及杂病治疗经验 (一)缪希雍的代表著作;其对外感热病的学术见解,包括对外感热病的感邪途径、外 感伤寒的性质、对仲景伤寒六经治法的看法、对春温夏热病的治法、外感热病的辨治特点等 方面。

(二)缪希雍调理脾胃的临床用药特点,其治疗血证三要法的经验,中风病的“内虚暗 风”说等。

第七节 陈实功外科学术思想及特点 (一)陈实功的主要代表著作;陈实功对外科疮疡发病过程的病理认识及治则、调养的 观点。

(二)陈实功对疮疡、瘰疬、痰注、气痞、瘿瘤等病因的认识。

(三)陈实功对疮疡治疗的经验:乞括注重辨证,治法审详,具体对肿疡、溃疡运用消、 托、补的经验,疮疡泄毒排脓的具体冶法,以及吸引法与摘除法的发明。

第八节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一)张介宾的学术代表著作;张介宾阳非有余论的理论根据及其内容;其真阴不足论 的理沦根据及其内容。

(二)张介宾的阴阳一体论,及其治疗精气阴阳虚损证的治疗法则、常用方剂。

(三)张介宾对命门学说的阐发。

第九节 赵献可的命门学说 (一)赵献可的代表著作;赵献可对命门位置和形态的认识。

(二)赵献可对命门作用的认识。

(三)赵献可对肾命水火关系的认识。

(四)赵献可对六味、八味丸的阐发及命门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十节 吴有性的温疫学说 (一)吴有性的代表著作;吴有性对杂气的认识,包括杂气的性质、杂气致病的特点。

(二)吴有性温疫病病机理论的学术观点。

(三)吴有性对温疫与伤寒病的鉴别。

(四)吴有性温疫病传变的九传理论及其对温疫病的治法方剂。

第十一节 李中梓的水火阴阳论及其临证经验 (一)李中梓的代表著作;李中梓对水火、阴阳、气血的认识观点。

(二)李中梓杂病治疗中脾肾同治论、滋其化源论的理论观点。

(三)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基本内容。

· 第十二节 绮石的虚劳证治 (一)绮石的代表著作;绮石对虚劳病产生的六种病因的认识。

(二)绮石对虚劳病机的认识,包括阴虚阳亢、伏火刑金;阳虚三夺、中气不守等。

· (三)绮石对虚劳病证治的学术思想。

包括对虚劳的治法“三本”与。

二统”,及其具体 内容。

(四)绮石对虚劳的防护。

包括知节、知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等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一)薛己的学术思想 (二)薛己在外科、伤科、齿科的临床经验 (三)万全儿科的学术思想 · (四)万全的养生学术观点 (五)龚廷贤杂病证治的学术思想 (六)龚廷贤对泄泻的治疗经验 (七)龚廷贤老年医学的学术思想 (八)孙一奎命门学说的观点 (九)孙一奎三焦相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 (十)杨继洲针灸学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特点 (十一)缪希雍外感病的学术思想 (十二)缪希雍脾胃用药特点及血证、中风病的学术观点 (十三)陈实功在外科学领域的学术思想 (十四)张介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术思想 (十五)张介宾阴阳一体、命门学说的观点 (十六)赵献可命门学说的内容 (十七)·吴有性温疫学说的学术观点 ; (十八)李中梓水火阴阳气血理论的认识 (十九)李中梓治病的特点及泄泻治疗经验 (二十)绮石的虚劳学说 四、考核要求 (一)掌握薛己、万全、龚廷贤、孙一奎、杨继洲、缪希雍、陈实功、张介宾、吴有性 李中梓、绮石的名、字、号及其代表著作。

(二)薛己学术思想1.掌握薛己的治病求本、滋其化源的基本学术观点;其温补脾胃与温补肾命并重,并 脾肾同治的治疗特点、常用治疗方剂。

2.了解其治病求本、人以胃气为本、滋其化源的具体内容。

(三)薛己在外科、伤科、齿科的临床经验。

1.掌握薛己在外科中应用的八种灸法,在齿科中齿痛的病因病机。

2.熟悉薛己在外科中砭法的应用;伤科中的治疗大法。

3.了解薛己对齿痛的证治及常用方药。

(四);万全儿科的学术思想 1.掌握万全对小儿生理特点、病因病理特点、儿科治疗特点的基本观点。

2.熟悉万全对儿科生理、病因病理、治疗特点的具体内容。

(五)万全的养生学术观点 1.掌握万全养生四要及其寡欲、慎动、法时、却疾、五失的具体内容。

2.熟悉万全法时;却疾的基本内容。

· (六)龚廷贤杂病证治的学术思想 1.掌握龚廷贤杂病证的基本治疗特点。

包括调理气血的治疗原则、内伤病的病因病机、 调理脾胃的求本之治。

掌握龚廷贤对八种泄泻的划分及各自特征、主治之方。

2.了解龚廷贤对呕吐的病机、治则的认识,泄泻病证的具体用药。

(七)龚廷贤老年医学的学术思想 1.掌握龚廷贤对老年医学研究的基本成就。

包括对衰老机理的认识、养生养性的法则、 老年证治的原则。

2.了解老年证治的常用方剂。

; (八)孙一奎命门学说的观点 1.掌握孙一奎命门学说的理论渊源,命门为肾间动气的观点及其作用,命门部位的认 识。

· 2.熟悉孙一奎命门学说与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说的异同。

(九)孙一奎三焦相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 1.掌握孙一奎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的理论;三焦为相火,是原气之别使的学术观点。

2.熟悉孙一奎对朱震亨相火论的看法。

3.了解孙一奎三焦相火论观点在临床上对气虚中满,癃闭、遗尿、肾消等的具体运用。

(十)杨继洲针灸学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特点 1.掌握杨继洲针灸学的基本特点。

包括其注重经络的主要特点,其创造的配穴方法, 其十四种透穴法,其针灸手法中的杨氏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

2.熟悉其对经验穴的研究及经外奇穴的贡献。

7 3.了解其针刺补泻、用针得气的基本内容及针药并用的治疗特色。

(十一)缪希雍外感病的学术经验 · 1.掌握缪希雍对外感病邪气入侵、伤寒性质及伤寒六经治法的基本观点,以及其外感 、热病的辨治特点。

2熟悉缪希雍对春温夏热病的治法。

3.了解其对外感热病用汗下二法的观点。

(十二)缪希雍脾胃用药特点及血证、中风病的学术观点 1.掌握缪希雍脾胃用药特色及调胃气、补脾阴的常用药物,治疗吐血的三要法及理论 根据;对中风理论的发挥。

2。

了解其在治疗吐血中的具体运用方药,以及治疗中风的临床用药特点。

(十三)赵献可命门学说 1.掌握赵献可对命门的作用、命门的位置、命门水火的认识及常用治疗方剂。

2.熟悉赵献可命门学说的理论渊源。

3.了解赵献可命门学说的临床应用。

(十四)陈实功在外科学领域的学术思想 · 1.掌握陈实功对外科疮疡治疗的原则,其对疮疡、瘰疬、痰注、瘿瘤病因的认识,其 治疗疮疡的具体方法。

:.熟悉陈实功对外科疮疡发病过程的病理机制的认识。

3.了解陈实功对外科疮疡治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十五)张介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术思想 1.掌握张介宾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理论认识。

包括阳非有余的三辨,·真阴不足的五 个方面及其主治之方。

· 2.熟悉张介宾的阳非有余与朱丹溪的阳常有余论的争论,了解其异同。

(十六)张介宾阴阳一体、命门学说的观点 1.掌握张介宾阴阳一体的理论观点及其临床治疗阴阳虚损证的法则,命门学说的理论 渊源及其对命门水火的认识。

2.熟悉其命门学说与真阴不足理论的关系。

3.了解张介宾阴阳虚损常用方剂及其用药配伍理论,及其对八纲辨证、方剂分类的特 点。

(十七)赵献可命门学说的内容 1.掌握赵献可对命门位置、形态的认识,命门在人体的作用,肾命水火的关系。

2.了解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的认识与在命门水火不足时的应用,及命门学说的临 床应用。

, (十八)吴有性温疫学说的学术观点 1.掌握吴有性对温疫病产生的病因、传染途径、病位及传变,温疫与伤寒鉴别、治则 治法与主治方药的学术观点。

· 2.了解温疫九传的具体表现及治法。

(十九)李中梓水火阴阳气血理论的认识 1.掌握李中梓水火互济,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理论认识。

2.了解李中梓水火阴阳气血理论的渊源。

(二十)李中梓治病的特点及泄泻治疗经验 1.掌握李中梓杂病治疗脾肾同治及化源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辨疑似之证的要点。

掌握 李中梓治泻九法及其适用范围、常用主治之方。

2.了解李中梓化源论的理论渊源。

(二十一)绮石的虚劳学说1.掌握绮石对虚劳致病六因、病机及治疗虚劳的三本、二统,以及虚劳防护的知节、 知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等内容。

2.熟悉绮石虚劳证治中清金保肺、补脾益气法则具体运用。

第五章 清代著名医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清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主要代表著作,了解他们 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熟悉他们与其他著名医家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喻昌的秋燥论与大气论 (一)喻昌的代表著作;其秋燥沦的主要学术观点。

包括其对《内经:)秋伤于湿的认识, 其对秋燥病机病证的阐发、主治之方、临床禁忌: (二)喻昌对大气的论述。

包括大气的概念、大气的生理、病理及大气病证的治疗等, 以及其临床治疗腹泻三法、治痢的逆流挽舟法,其对脱证的治疗经验; 第二节 傅山对妇科学的贡献 (一)傅山的代表著作;其妇科注重肝脾肾三脏的理论认识,及其对带下病、月经病、 胎产病、产后病的临床经验。

第三节 张璐的温补观及证治经验 (一)张璐的代表著作;其温补观的学术渊源、学术观点、 (二)张璐对血证论治的理沧观点、临床鉴别、治疗特点。

(三)张璐对痢疾沦治的临床鉴别及治疗特点,以及对产后三冲、三急、三审的临床经 验。

; 第四节 程国彭的医门八法及临床经验 ·(一)程国彭的代表著作;其医门八法中对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各法的应 用原则、适用范围、临床变通、临床禁忌。

(二)程国彭治疗杂病的经验。

包括对咳嗽、外感病、消渴病等。

第五节 叶桂的杂病证治经验 (一)叶桂的代表著作;其胃阴学说的理论观点及临床具体方法。

· (二)叶桂肝阳化风的理论观点及其治疗肝风的大法。

, (三)叶桂对虚损病证治的临床经验,其奇经辨治的理论根据和用药特点,其久病人络 · 8g理论观点及临床用药特点。

第六节 徐大椿对医学理论的阐发 (一)徐大椿的代表著作;其元气论的主要观点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二)徐大椿对亡阴亡阳病机、诊断及治疗的基本认识观点及临床经验。

(三)徐大椿对病证同异和遣药制方的认识。

第七节 杨璇的伤寒温病辨 (一)杨璇的代表著作;其对伤寒温病病因病机辨别的基本内容。

(二)杨璇对温病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经验及其代表方剂。

第八节 王清任的瘀血证治 · (一)王清任的代表著作;对瘀血的病因认识,及瘀血临床表现、治疗法则、代表方剂 的基本内容。

(二)王清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中风先兆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治方剂、用药特色。

第九节 王旭高肝病证治 (一)王旭高的代表著作;其对肝病病机的认识,其治疗肝气八法的基本内容。

(二)王阳高治疗肝火六法与肝风五法证治的基本内容。

(三)王旭高治肝的其他方法。

第十节 吴师机的外治法 {一)吴师机的代表著作;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二)吴师机外治法的三焦分治经验的基本内容,以及对膏药临床应用的经验。

第十一节 王士雄的温热观及杂病治疗经验 (一)王士雄的代表著作;对温病理论的学术贡献。

(二)王士雄治疗杂病的临床经验及其理论基础。

第十二节 唐宗海治疗血证的经验 (一)唐宗海的代表著作;阴阳水火气血理论的观点。

(二)唐宗海对血证病机、治则治法、用药宜忌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 (一)喻昌的秋燥论 (二)喻昌的大气论及杂病治疗经验 ·(三)傅山妇科理论与临床经验 (四)张璐的温补论 (五)张璐血证论治的理论与临床 t (六)张璐的痢疾论治 ; (七)张璐的产后三冲、三急、三审临床经验 (八)程国彭的医门八法论 (九)程国彭杂病治疗经验 (十)叶桂的胃阴学说 · (十一)叶桂的肝阳化风说 (十二)叶桂的奇经辨治 (十三)。

叶桂的久病人络说 (十四)叶桂虚损证治经验 ;(十五)徐大椿的元气论 (十六)徐大椿论亡阴亡阳 (十七)徐大椿病证同异与遣药制方观点 (十八)杨璇对伤寒温疫的辨析 (十九)杨璇对温病的治疗经验 (二十)王清任对瘀血的认识观点 (二十一)王清任中风病的证治经验 (二十二)王旭高肝病治法 (二十三)吴师机的外治法 (二十四)王士雄的温病理论贡献 (二十五)王士雄治疗杂病的经验 (二十六)唐宗海的阴阳水火气血理论 (二十七)唐宗海血证论 四、考核要求 (一)掌握喻昌、傅山、张璐、程国彭、叶桂、徐大椿、杨璇、王清任、王旭高、吴师 机、王士雄、唐宗海的名、宇、号及其代表著作。

(二)喻昌的秋燥论 1.掌握喻昌对秋燥病机的阐发及主治之方的方义。

2.了解喻昌辨正《内经》“秋伤于湿”之误的观点。

(三)喻昌的大气论 · 1.掌握喻昌对大气的部位、生理作用的认识及其病理表现。

2.熟悉喻昌对单腹胀的治疗三法、治疗痢疾的逆流挽舟法和介类潜纳治疗脱证的经验。

3.了解喻昌对大气病证治疗的经验。

(四)傅山妇科理沦及临床经验 1.掌握傅山对妇科的理论认识观点及其治疗带下病、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的基本 经验及带下病的治疗方剂。

2.了解傅山治疗月经病、不孕病,妊娠恶阻、妊娠浮肿、小产、产后病的主治方药。

(五)张璐的温补论 1.掌握张璐温补论的基本观点。

包括脾胃气血相依、肾命水火互根、脾肾互养等观点。

2。

熟悉其补脾胃、补肾命、脾肾互养的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的主要经验。

(六)张璐血证论治的理论与临床 。

1.掌握张璐血证病因的认识、不同脏腑所致血证的辨别及血证的治疗原则。

2.了解张璐治疗衄血、吐血的经验及血证后的善后调理经验。

(七)张璐的痢疾论治 1.掌握张璐对痢疾辨证的经验及痢疾的治疗原则。

2.了解张璐对噤口痢、休息痢的治疗经验。

(八)张璐的产后三冲、三急、三审临床经验 1.掌握张璐的产后三冲、三急、三审的基本内容。

2.了解张璐对产后三冲、三急的治疗用方。

(九)程国彭的医门八法论 1.掌握程国彭对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作用、适应范围、禁忌范围。

2.了解程国彭对八法具体应用的认识。

(十)程国彭杂病治疗经验 ; 1.掌握程国彭治疗咳嗽、感冒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消渴的原则。

2.了解程国彭治疗消渴的临床用药。

(十一)叶桂的胃阴学说 1.掌握叶桂胃阴学说的理论认识和具体治法。

2.了解叶桂治疗胃阴亏虚治法的适应病症及选药处方。

(十二)叶桂的肝阳化风说 1.掌握叶桂肝阳化风说的理论认识和治疗大法。

2.了解叶桂治疗肝阳化风诸法的选药处方。

(十三)叶桂的奇经辨治 1.掌握叶桂奇经辨治的应用范围,与脏腑的关系、辨治原则。

2.了解叶桂奇经辨治的具体用药。

(十四)叶桂的久病人络说 。

. 1.掌握叶桂久病人络的理论及治疗大法、用药原则。

· 2.了解叶桂治疗络病的具体常用药物。

(十五)叶桂虚损证治经验 1.掌握叶桂对虚损病证的治疗大法。

2.了解叶桂虚损证治的常用方药和调养原则。

(十六)徐大椿的元气论; 1,掌握徐大椿元气论的理论认识、元气病证的治疗原则。

2.熟悉徐大椿临证审察元气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十七)徐大椿论亡阴亡阳 1.掌握徐大椿论亡阴亡阳病机、病证表现及治疗方法。

, 2.熟悉徐大椿对亡阴亡阳病证的用药。

(十八)徐大椿病证异同论与遣药制方观点 1.掌握徐大椿病证异同论与临床制方遣药的基本观点。

2.了解徐大椿轻药愈病的基本观点。

(十九)杨璇对伤寒温病的辨析 1.掌握杨璇对伤寒与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对伤寒与温病症状的辨别。

2.了解杨璇论温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渊源。

(二十)杨璇对温病的治疗经验 1.掌握杨璇温病的治疗法则及主治之方的遣药制方特点。

2.·熟悉杨璇温病常用十五方。

(二十一)王清任对瘀血的认识观点 1.掌握王清任对瘀血产生原因、活血化瘀方剂的类别及用药特点。

2.熟悉王清任对瘀血症状的辨识。

(二十二)王清任中风病的证治经验 1,掌握王清任对中风病机和中风先兆的认识、治疗中风的主治之方。

2.了解王清任对中风发病的认识。

(二十三)王旭高肝病治法 1.掌握王旭高对肝病治法三类和各类的主要治疗方法。

2.熟悉各种治疗方法的基本适应病症和主要应用方药。

3了解王旭高治疗三类肝病治法之外的其他治法。

(二十四)吴师机的外治法 1.掌握吴师机外治法的理论认识,临床应用的方法.膏药的使用经验; 2.了解吴师机外治法的学术渊源。

(二十五)王士雄的温病理论贡献 1.掌握王士雄对伏气温病:暑邪的理论认识观点。

2.了解王士雄论伏气温病、暑邪与前人观点之异同。

(二十六)王士雄治疗杂病的经验 1。

掌握王士雄治疗杂病的临床主要特色。

2。

熟悉王士雄在杂病治疗的具体经验。

(二十七)唐宗海的阴阳水火气血理论 1.掌握唐宗海中西医汇适基本观点;阴阳、气血、水火三者的相互关系。

2.熟悉唐宗海气血水火与五脏相关的理论。

· (二十八)唐宗海血证论 1.掌握唐宗海对血证病机、治疗原则、用药禁宜的基本内容。

2,了解唐宗海对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病机与脏腑的关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