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又名真气,乃人身生命的动力。
《内经}所谓“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
身者也”①。
历代诸家论述元气皆以此为基础,如金元时期,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
特别强调脾胃与元气的关系。
明代张介宾则首重阐发命门与元气的关系,认为命门为“元气
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③。
徐氏论元气从景岳
命门之说,更侧重于对命门元气说的临床指导作用的阐发。
徐氏认为,元气根于命门,附于气血,布于脏腑,具熏育滋养之功,是人身生命之动
; 力。
他说:“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一阳居于二阴之间,熏育之主,而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④这种议论与景岳之说如出一辙。
但徐氏对元气作用的
阐述更为具体面清晰,他认为元气虽然无形可见,但其依附于气血而主宰气血,分布于五脏
而推动五脏功能活动。
他指出:“元气者,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
之先。
”①“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⑤”,具体而言,“五脏有五脏之真精,
此元气之分体也。
”③说明元气根于命门,主宰气血,充实五脏,是推动人身生命活动的动
力。
人的生命赖元气以维系。
徐氏将这种关系比喻作薪与火。
他认为,人之元气在“其成形
之时已有定数。
”5这就好比“置薪于火,始燃尚微,渐久则烈,薪力尽而火熄矣”。
所以,
人在四十岁以前,日生日长,以前渐盛,而四十岁以后,则日消日减,元气渐尽而至于死。
如果“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①。
说明元气盛则身体壮,
元气衰则身体衰,元气耗尽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可知元气的盛衰存亡关系到人身生命的盛
衰存亡。
故徐氏强调保护元气是“医家第一活人大义”①。
具体到临证辨治,须审察元气,以判断预后,拟定治法。
“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
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
而其中又有辨焉: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有因病而伤
元气者,此不可不预防者也;亦有因误治而伤及元气者;亦有元气虽伤未甚,尚可保全之
者,其等不一。
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⑤。
诊察元气的方法在于观察人的神气。
神气,又名生气,是元气的外观。
人之生气无处不
存,无处不在。
故通过观察外在的神气,便可了解内在的元气的状况。
他说: “人之生气,
无所不在。
如脏腑有生气,颜色有生气,二便有生气,生气即神气,神自形生,何可不
辨。
”④这就是说可以通过观察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人的神气以判断元气的盛衰存亡。
如根 ;
据脏腑的功能活动状态可以察知脏气的盛衰,即知元气之盛衰存亡。
如“心绝则昏昧不知人
事;肝绝则喜怒无常;肾绝则阳道萎缩;脾绝则食人不化;肺绝则气促声哑。
六腑之绝而失
其所司亦然。
”⑥说明脏腑气绝必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判断元气之存亡提供了可靠的 、
依据。
?
徐氏把保护元气作为“医家第一活人大义”。
而保护元气之法,·在于禾病之时,小心谨
护;患病之后,治疗得其道。
他说:“若夫有疾病而保全治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
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脏大受其害,邪入于
小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r/若夫预
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己横而莫救,使元气:范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
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事后生悔。
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①可见。
元气盛即能抗邪,邪气盛则能伤元气。
当邪气初侵,其势方盛,而元气未衰之时,首当逐邪为
务,邪去则元气得护。
此说与张从正攻邪即可扶正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临证保护元气之法,有攻邪以安正和补虚以养正两种途径,均以辨证准确为前提-o徐氏
指出;“衰者速培,犹恐弗及。
然必细审孰者已亏,孰者能益生气,孰者能损生气,孰者宜
先攻病气以保生气,孰者宜先固生气以御病气。
”④邪实虽宜用攻,但药性若太过猛烈,则易
伤正气,“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气亦伤”⑦。
这种不顾正气而徒攻邪气的治法,往往导致
“病已愈而不久必死”,原因在于“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亡”⑧o
徐氏认为,元气虽宜保护,但当邪气未尽之时,不可轻投补剂,因为“邪未尽而轻用补
者,使邪气内人而亡”⑧。
尤其反对滥用温补,若“邪盛而投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
气必潜,自然神气略定。
越一二日,阳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烈”⑦。
最
不能令人容忍者,是病后滥用温补。
“大补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即用附
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五昧、萸肉之类,将邪火尽行补涩。
始若相安,久之,气逆
痰升,胀满昏沉,如巾风之状,邪气与阳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④。
徐氏重视元,《:乏,主张保护元气,而能旗帜鲜明地反对滥用温补,确实难能可贵。
其说确
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