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三、脏腑辨证体系

孙氏继《中藏经》之后,把{内经》中有关脏腑病证的内容归类整理,加以具体化。

形 成了一个以五脏六腑为纲、以寒热虚实为目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

在每脏或腑系统中,先叙 述该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次叙其脉色诊断要点,再分述其寒热虚实病证与方药治 疗,包括五劳六极、症瘕积聚等,各根据其特点分列于相关章节之中。

下举肝脏为例,加以 说明。

; ·孙氏首先揭示出肝主藏血的功能特点,。

凡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

既而叙其 藏象、合腑、经络、平脉、病脉、在情志、在声、在色、在窍、在体等各种与肝相关的生理 病理,进而在肝脏病证中分述肝中风、肝中寒、肝伤、肝水、肝着、肝积、:肝疟、堕坠等, 还有肝的脉病、筋病、经脉别病以及疫病中的青筋牵病。

; 在肝的分证论治中,将肝脏病证分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

肝实热。

症见“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忿忿如 怒状”田。

其主治方有竹沥泄热汤(n)等5首。

观其泻热诸方的组方大义,以用性味苦寒沉降、 功能清热泻火之晶为主,药如栀子、黄芩,大青叶、石膏、知母、玄参、芒硝、竹沥等,并 佐以具有疏肝升散作用的风药,如防风、升麻、葛根:细辛等,还常常配伍芍药、麦门冬、 玉竹等养阴之品,使其组方配伍,降中有升,泻中有补,正与肝脏喜条达,主升散,恶刚 燥,喜柔润的特性相符合。

肝虚寒。

症见“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

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 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主治方有补肝汤@等6方。

其组方大义, 主用温散厥阴寒凝之品,药如桂心、吴茱萸、干姜、细辛、防风等,佐以山萸肉、枸杞子、 柏子仁、蕤仁、松脂、地黄、丹参、川芎等补肝体、养肝血及活血之品,可谓标本兼治。

肝胆俱实。

症见“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

病苦胃胀,呕逆, 食不消”O。

肝胆俱虚。

症见“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 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

病如恍惚,尸厥, 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11。

上述肝胆俱实俱虚证未出治法方药,并非遗漏,而是其治法互见于胆腑证治,可以互 参。

以上是肝脏本病虚实寒热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

可以看出,孙氏对肝胆病证虚实寒热病 性的分辨是以脉象的阴阳虚实为依据而定论的。

左手关部主候肝胆之病,关之阴(沉取)主 候肝,关之阳(浮取)主候胆,阴之实主肝实,阴之虚主肝虚;阳之实主胆实,阳之虚主胆 虚。

此为脏腑病证脉诊之基本规律。

除了对肝的虚实寒热辨治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外,还讨论了肝劳、肝极和坚症积聚等,各 分章节,条列方治,丸散膏丹,应有尽有,各取所需。

其中颇多高见,值得深入研究。

例 如,;对肝劳的治法,主张“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感于肝矣”⑨。

是补子益母法,与临床常 用的虚者补其母的思路迥异,值得研究借鉴。

又如,肝极一证分为筋极、筋实极、筋虚极等 多种病变、体现了肝主筋理论的临床指导作用。

总之,孙氏所创立的五脏六腑寒热虚实辨证沦治体系,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盛唐以前 中医学在脏腑辨治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中有些内容今日虽已不 用,但仍然值得挖掘、研究和借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