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三,杂病证治的经验

刘完素在对热性病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对杂病的研究亦取得斐然成就。

1 发挥《内经》杂病证治 《内经》的《素问》《灵枢》两书叙述病证约170余种,内 容涉及到病机、治则 制方以及针刺之法:言简意赅,条分缕析,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取法, 惟独于针对病症的具体处方,却忽略不详,两经中屈指可数者,不过汤液醪醴⑦,生铁落 饮④,左角发酒@、泽泻饮①、鸡矢醴9、治口甘方;1)、乌铡骨丸34、豕膏S、半夏汤⑦、菱翘 饮⑧、马膏膏法@、棉布熨法④十二方而已(一说十三方,尚包括小金丹O),与所述百余种 病症相去甚远。

刘完素则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素问》中的61个病症.分别予以处方, 并阐明机理,从而成为发挥《内经》杂病证治的开山 略举示例如下: 例一:《素问·脉解篇》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 刘氏阐释云:“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 仁,《经》云喑痱。

”qD不仅阐明了病变机理,而且将临床症状胪列清楚,并进而补充方药, 其云:“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软不 用。

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 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 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

”蚀地黄饮子具有滋肾助阳,开窍化痰之功能,用 来治疗下元虚弱、痰浊上扰之喑痱证,十分贴切,故后世广为传用。

例二:《素问·气厥沦》曰:“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 刘氏阐发云:“心移热于肺,名曰鬲消,二者心膈有热,久则引饮为消渴耳,麦门冬饮 子主之。

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久为消渴。

麦门冬二两(去心),栝楼实、 知母、甘草(炙)、生地黄、人参、葛根、茯神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 数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④指出本病久则伤阴耗气,可发展成消渴,实属可贵,而 麦门冬饮子具有养阴益气、清热生津之功效,治疗心肺热盛之膈消,方证相符。

大体而言,刘氏对《内经》杂病证治的发挥,论理精湛.处方得当,具有参考价值。

这 种研究方法,使《内经》深奥的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后人学习《内经》提供便 利。

同时,亦为后世深入探讨《内经》开辟新途径。

步后尘者不乏其人,如明代骆龙吉著 《内经拾遗方论》,集两经病症62个;刘浴德、朱练著《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又增至 150个;近人陈无咎著《明教方》,亦集病症100种。

足证刘氏影响深远。

2.论述杂病的病机与治疗 刘氏除发挥《内经》杂病外,对其他杂病亦有深刻的体会 和独特的见解。

杂病学滥觞⑩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宋元明清诸医家的充实发展,始 成体系,其中刘完素为它的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兹仅举泄痢、消渴为例说明如 次: (1)泄痢:刘氏认为泄痢由“五脏窘毒,结而不散,或感冷物,或冒寒暑失饥,不能开 发,久伤冷热等食,更或服暖药过极,郁化成利”@所致,其证虽有多种,但大抵从风湿热 而论治。

其中伤于风者为飧泄,此即《内经》所云: “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 “久风为飧 泄。

”其症见不饮水而谷完出,治疗先以宣风散①导之,后服苍术防风汤Q9。

伤于湿者为水 泄,太阴脾经受湿,症见水泄注下,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 化,治宜白术芍药汤47。

伤于热者,轻则为飧泄,症见身热、脉洪,治宜黄芩芍药汤qD;重 则为下痢,症见脓血稠粘,治宜大黄汤⑩。

凡下痢皆由脾胃受湿,治宜调胃去:足,以白术、 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因“白术之甘能人胃,而除脾胃之湿;芍药之酸涩,除胃中之湿 热、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湿。

此三味,泄痢须用此。

”Qo本病属寒者少而属热者 多,其甚者症见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治宜芍药汤51下血调气,以“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 后重除。

”①如烦躁,或先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此为上部血也,非黄芩不能止;如恶 寒,脉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此为中部血也,非黄连不能止;如恶寒,脉沉,先血后 便,此为下部血也,非地榆不能止。

里急后重闭者,为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槟榔、木香 宣通其气。

此外,刘氏还根据“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的说 法,主张不同的兼证,宜选用相应的药物,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宜加黄芩;如未见脓血而 恶寒,宜加黄连,佐以桂枝;如腹痛甚者,宜加当归,倍芍药;如痢或泄而呕者,为胃中气 不和也,宜加生姜、橘皮等;如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为太阴受病,宜加芍药;如下痢 而身困倦者,宜加白术;如下痢日久,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者,宜加桂、附以温之。

若 四时下痢,则在芍药、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

如里急后 重,脓血稠粘,虽在隆冬,亦于湿药内加大黄。

另外,治疗泄痢,还应注意辨脉,如里急后 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甚而有物结坠也,治宜下之;如虽有里急后重,但脉浮大甚,则不 宜下;如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为寒邪在内而气散也,亦不宜下,可用温养之法而获愈;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用大黄下之,否则,下之必死,乃气下竭也,阳无所收 也。

总之,泻痢治法,不外宜泻、宜和、宜止、宜补,如泻痢,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 无度,久不愈者,宜大黄汤泻之;若未止则再服,以利为度,更服芍药汤和之,以调和气 血;痢止则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服前药后,痢虽已除,犹宜白术黄芪汤<x)补之.。

至 于止法,多用于腹痛渐已,泻下微少之时,正所谓“大势已去,而宜止之”①,用诃子散Q9治 之,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宜加厚朴以竭其邪气也。

由上不难看出,刘氏关于泄痢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阐发,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是许多 内容颇有深度,且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故为后世所本。

大体而言,刘氏对《内经》杂病证治的发挥,论理精湛,处方得当,具有参考价值。

这 种研究方法,使《内经》深奥的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后人学习《内经》提供便 利。

同时,亦为后世深入探讨《内经》开辟新途径。

步后尘者不乏其人,如明代骆龙吉著 《内经拾遗方论》,集两经病症62个;刘浴德、朱练著《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又增至 150个;近人陈无咎著《明教方》,亦集病症100种。

足证刘氏影响深远。

2.论述杂病的病机与治疗 刘氏除发挥《内经》杂病外,对其他杂病亦有深刻的体会 和独特的见解。

杂病学滥觞@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宋元明清诸医家的充实发展,始 成体系,其中刘完素为它的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兹仅举泄痢、消渴为例说明如 次: (1)·泄痢:刘氏认为泄痢由“五脏窘毒,结而不散,或感冷物,或冒寒暑失饥,不能开 发,久伤冷热等食,更或服暖药过极,郁化成利”@所致,其证虽有多种,但大抵从风湿热 而论治。

其中伤于风者为飧泄,此即《内经》所云: “春伤于风,夏必飧泄。

” “久风为飧 泄。

”其症见不饮水而谷完出,治疗先以宣风散9导之,后服苍术防风汤Qp。

伤于湿者为水 泄,太阴脾经受湿,症见水泄注下,微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 化,治宜白术芍药汤47。

伤于热者,轻则为飧泄,症见身热、脉洪,治宜黄芩芍药汤q9;重 则为下痢,症见脓血稠粘,治宜大黄汤⑩。

凡下痢皆由脾胃受湿,治宜调胃去湿,以白术、 芍药、茯苓三味水煎服,因“白术之甘能人胃,而除脾胃之湿;芍药之酸涩,除胃中之湿 热、四肢困;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湿。

此三味,泄痢须用此。

”①本病属寒者少而属热者 多,其甚者症见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治宜芍药汤①下血调气,以“行血则便白愈,调气则 后重除。

”①如烦躁,或先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此为上部血也,非黄芩不能止;如恶 寒,脉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此为中部血也,非黄连不能止;如恶寒,脉沉,先血后 便,此为下部血也,非地榆不能止。

里急后重闭者,为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加槟榔、木香 宣通其气。

此外,刘氏还根据“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的说 法,主张不同的兼证,宜选用相应的药物,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宜加黄芩:如未见脓血而 恶寒,宜加黄连,佐以桂枝;如腹痛甚者,宜加当归,倍芍药;如痢或泄而呕者,为胃中气 不和也,宜加生姜、橘皮等;如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为太阴受病,宜加芍药;如下痢 而身困倦者,宜加白术;如下痢日久,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者,宜加桂、附以温之。

若 四时下痢,则在芍药、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桂、附。

如里急后 重,脓血稠粘,虽在隆冬,亦于湿药内加大黄。

另外,治疗泄痢,还应注意辨脉,如里急后 重,脉大而洪实,为里热甚而有物结坠也,治宜下之;如虽有里急后重,但脉浮大甚,则不 宜下;如里急后重,而脉沉细弱,为寒邪在内而气散也,亦不宜下,可用温养之法而获愈; 如便脓血相杂,而脉浮大,慎不可用大黄下之,否则,下之必死,乃气下竭也,阳无所收 也。

总之,泻痢治法,不外宜泻、宜和、宜止、宜补,如泻痢,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 无度,久不愈者,宜大黄汤泻之;若未止则再服,以利为度,更服芍药汤和之,以调和气 血;痢止则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服前药后,痢虽已除,犹宜白术黄芪汤①补之。

至 于止法,多用于腹痛渐已,泻下微少之时,正所谓“大势已去,而宜止之”①,用诃子散@治 之,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宜加厚朴以竭其邪气也。

由上不难看出,刘氏关于泄痢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阐发,虽然还不够全面,但是许多 内容颇有深度,且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故为后世所本。

[注] ①瘤气:即瘤子,指体表的赘生物。

②结核:指皮下肿物硬结坚硬如果核。

③鼻窒():即鼻塞。

④鼽(qid):指鼻流清涕。

⑤血溢:泛指』:部七窍出血。

⑥血泄:指大小便下血。

⑦闷(b1):同秘,指大便涩滞不利。

⑧衄灭(灭,污血):指官窍出血,浓稠污浊。

⑥《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⑩喑():声哑、失音。

; ⑩冒昧:冒,昏冒也,指头闷不爽;昧(nd),目暗也,指视物昏暗。

⑩目昧(目不明):指目赤肿痛、视力模糊。

⑩《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⑩《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燥类》 ⑩《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沦》 ⑩《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 ⑥《宣明论方·湿门》 ⑩《宣明论方·燥门》 ⑩旱(han):干燥。

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 ⑦《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寒类》 @《宣明论方·伤寒门}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热沦》 ⑦双解散:防风、川芎、当归、芍药、薄荷叶、大黄、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 梗、滑石、白术、栀子、荆芥、甘草、黄芩、葱白、豆豉、生姜。

见(伤寒直格》。

@天水散:即六一散。

⑤三一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生姜。

见《伤寒直格》。

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论》 ④{三消论》 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 ②《素问·汤液醪醴论》《素问·移精变气论》{素问·玉版论要》 ⑦{素问·病能论》 ⑦《素问·缪刺论》 @《素问·腹中论》 ⑦《素问·奇病篇》 ④《灵枢·痈疽》⑦《灵枢·邪客》 ⑦《灵枢·经筋》 ⑦《灵枢·寿天刚柔》 ⑩《素问遗篇·刺法论》 @《宣明论方·卷二·诸证门》 ⑩《宣明论方·卷一·诸证门》 ⑩滥觞(音:烂伤):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

今指事物的起源。

⑩《宣明论方·泄痢门》 ②宣风散:槟榔、陈皮、甘草、牵牛。

见《/i、儿药证直诀》。

⑩苍术防风汤:苍术、麻黄、防风。

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白术芍药汤:白术、芍药、甘草。

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⑩黄芩芍药汤:黄芩、芍药、甘草。

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⑩大黄汤:大黄。

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沦》 ⑦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 黄芩、官桂。

见《素问病机 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②白术黄芪汤:白术,黄芪、甘草。

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⑦诃子散:诃子,木香 黄连.甘草。

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痢论》。

9猪肚丸:猪肚 黄连、栝楼、麦冬。

知母; ⑦葛根丸:葛根、栝楼 铅丹,附子。

⑦人参白术散:人参、白术.当归、芍药、大黄,栀子、泽泻,连翘、瓜蒌根、千葛。

茯苓、官桂、木香、藿香、寒水石、甘草、石膏、滑石、盆硝。

⑦人参散: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人参。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